蔚小理留给英伟达的时间不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彦飞,题图来自:AI生成
黄仁勋这次来北京脱下皮衣,穿上了西装——鉴于英伟达面临的严峻形势,最佳销售老黄必须把对客户的尊重提到无可挑剔的程度。
在中国市场,英伟达正面临多重挑战。
两天前,英伟达宣布,在可预见的未来,其“中国特供版”H20芯片将需要向美国政府申请出口许可证,预计第一财季将产生约55亿美元的相关费用。消息公布后,英伟达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约5%。
除了AI芯片出口受阻,英伟达的智驾芯片也面临客户流失。
在中国市场,蔚小理、小米、极氪、比亚迪、奇瑞、长城等车企一直是英伟达智驾芯片的重要客户。但随着英伟达下一代智驾芯片不断“跳票”,许多车企正在加速自研芯片,以减少对英伟达产品的依赖。
据36氪此前报道,小鹏自研的AI智驾芯片“图灵”将于今年第二季度量产,搭载于全新车型。这款芯片的研发始于2020年,2024年8月流片成功,如今即将正式上车,未来有望用于飞行汽车、机器人等。
蔚来和理想的自研芯片同样取得进展。
去年7月,蔚来宣布神玑NX9031芯片成功流片。今年第一季度,搭载这款芯片的蔚来高端轿车ET9开始交付。蔚来成为国内首家量产自研智驾芯片的造车新势力。
理想去年不断扩充芯片研发团队,分布于中国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地。其自研智驾芯片代号“舒马赫”原定2024年底流片,但迄今并没有更多消息。
蔚小理纷纷转向自研,大背景是英伟达新一代Thor智驾芯片的发布时间一拖再拖。
Thor早在2022年9月就正式发布,原定2024年量产。但由于设计缺陷、工艺难度、制造良率等问题,这款汽车圈翘首以盼的智驾芯片屡屡爽约。最新消息是,这款芯片最早将于今年年中量产,且极有可能只有750TOPS的低算力版本。
Thor迟迟难以面世,蔚小理们却无法继续坐等。
2025年被国内汽车行业广泛视为“智驾平权元年”。尽管个别车企发生了与智驾有关的惨烈事故,但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智驾的青睐依然没有动摇。特别是20万元以上的车型,智驾功能已经成为新车标配。
车企要想做出好用的智驾,必须以算力强大的芯片为基石。但蔚小理们用惯了的Orin-X已经发布近6年,算力冗余逐渐被榨干;车企要想继续升级智驾软件,只能通过一辆车搭载多枚芯片的方式堆叠算力。
与此同时,特斯拉FSD智驾功能今年正式入华。虽然前期表现不佳,但其背后的AI4(此前叫HW 4.0)芯片算力惊人,相当于Orin-X的两倍多;再加上特斯拉断崖领先的智驾算法和软硬件架构,假以时日,国内版FSD的整体表现很可能后来居上。
在此情况下,蔚小理等新势力不再苦等英伟达,纷纷加快自研步伐。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也涉足这一领域,其中吉利已经成功流片。
英伟达此前依靠Orin芯片,占据全球智驾市场的大片疆域。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英伟达Orin-X以近73万颗的装机量,占据35.9%市场份额。但如今,Orin迟暮、Thor难产,蔚小理们希望以自研芯片取而代之;英伟达此前打下的江山,正面临被后来者瓜分的危险。
一
作为Orin芯片的接班者,英伟达迟迟无法量产Thor芯片,原因是想迈的步子太大,结果拉了胯。
尽管发布已有数年之久,但Thor的纸面参数依然称得上领跑全行业。
根据英伟达的介绍,Thor芯片将采用英伟达最新的高性能GPU架构Blackwell,分为多个版本,最高可提供高达2000TOPS的算力,相当于Orin-X的八倍以上。
此外,得益于新架构,Thor芯片尤其擅长与AI大模型有关的任务。蔚小理正在大力推动端到端、VLA(视觉-语言-动作)等大模型技术上车;倘若智驾芯片从Orin升级到Thor,车企在提升智驾能力时将可以事半功倍。
Thor还是一款“多合一”芯片:它可以将车辆智驾、座舱、泊车、车联网等功能集成在一套硬件中,而非每个功能单独配备芯片;且单芯片可同时运行Linux、QNX、安卓等操作系统。这套高度集成的计算架构,能够大幅减少车载ECU(电子控制单元)的数量,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能提供更大的硬件容错机制,提升系统可靠性和车辆安全性。
然而,Thor采用的新架构、新设计,给负责代工的台积电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英伟达去年推出Blackwell GPU不久后,台积电工程师发现存在重大设计缺陷,导致良率非常低。黄仁勋透露,为了解决这个缺陷,英伟达重新设计了多达7颗芯片,最终在台积电的协助下解决了问题。
英伟达并未公开谈论Thor的发布延期问题。Blackwell GPU的设计缺陷对Thor芯片有多大影响,尚未有定论,但新架构带来的挑战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英伟达似乎并不为Thor的屡次跳票而着急。
从财务角度来看,智驾芯片并非英伟达的核心业务。这家公司当下的重中之重,依然是AI相关的业务。
上一财季(2024年11月~2025年1月),英伟达以AI芯片为主的数据中心业务创造了356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93%,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高达91%。相比之下,汽车收入仅为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3%,但营收占比仅为1.6%。
对于如此之小的一块业务,英伟达早几天或者晚几天推出Thor芯片,对于整个公司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与其拿出半成品,倒不如多花时间打磨芯片,确保性能指标的领先;并等待台积电改进工艺、提升良率,再正式推向市场。
与此同时,在高阶智驾领域,国内车企一时间找不到比英伟达Orin-X更好的选择。
英伟达之外,国内外智驾芯片厂商众多,比如高通、Mobileye、华为、地平线等。不同厂商的产品和技术各有千秋,但大都集中在初级智驾场景中;要想实现L3或更高级别的智驾,英伟达Orin-X依然是最常见的选择。
造车新势力中,小鹏、蔚来数年前即已启动自研,但时至今日,仍然甩不掉Orin-X这根拐杖。小鹏4月16日刚刚发布的新款X9,依然要靠英伟达芯片撑场面,高配版本甚至搭载了两枚Orin-X。
另一边,英伟达并不急于端出性能爆表的Thor,而是搞出了“青春版”智驾芯片Orin-Y。
与Orin-X相比,Orin-Y的算力从254TOPS降至200TOPS左右,价格则从500美元降至400美元,显然瞄准的是中低端市场。即便如此,这枚“青春版”芯片的算力依然显著强于国内芯片厂商的同等定位产品。
在Thor到来之前,英伟达让Orin-Y暂时顶一顶,在挖掘Orin芯片剩余价值的同时,也能顺应“智驾平权”的消费潮流,稳固市场地位。国内车企眼中的智驾算力瓶颈,并不是英伟达汽车业务当下的重心。
二
英伟达不急于“上菜”,但国内车企不想再苦苦等待了。
过去一年多,国内车企仿佛坐了一趟“过山车”,先是被Thor芯片吊足了期待,随后又在漫长跳票中将耐心消磨殆尽。
在2024年3月的英伟达GTC大会上,多家中国车企宣布将采用Thor芯片。其中,小鹏宣布将使用Thor平台作为其下一代电动汽车的“智能核心”。
小鹏是最早采用英伟达智驾芯片的车厂之一。早在2020年,小鹏P7就搭载了英伟达第一代智驾芯片Xavier。而在Orin发布后,小鹏旗下主要车型均采用这一款产品。对于原定于2024年中出货的Thor,小鹏同样抱有期待和热情。
然而,Thor的跳票导致小鹏不得不继续使用老款芯片。过去一年,小鹏发布多款走量新车,如P7+、MONA M03等,均继续沿用略显“老迈”的Orin-X。
同样是在这场大会上,比亚迪、广汽昊铂也宣布将采用Thor芯片。再加上此前宣布合作的极氪、理想、小米等厂商,Thor的潜在客户群颇为庞大。
但时至今日,除了在蔚来ET9上亮相,Thor依然没能大规模实装。小鹏、比亚迪等去年和英伟达一起画下大饼,一年后仍然没能将其落地。
通常情况下,车企每年都会更新年度车款,而智驾软件的OTA迭代速度只会更快。如果智驾硬件连续多年保持不变,车企不仅少了一个卖点,其智驾能力也难以真正突破。
截至目前,只有极氪旗下的领克900等车型明确坚持采用Thor,蔚小理、比亚迪等车企均打出了自研大旗。小鹏的一位产品设计负责人甚至公开吐槽:“英伟达Thor还在延期,且没有确定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时间,能在2026年量产就不错了。”
等不及英伟达Thor的车企们,纷纷加速自研芯片。小鹏和蔚来起步最早,“交卷”也最快。整体来看,两家公司的自研芯片的性能不及Thor,但远超Orin-X。
根据多方信息,小鹏图灵芯片的算力为700TOPS,相当于Orin-X的近3倍,但与最高2000TOPS的Thor仍有巨大差距。
同时,它也是一块针对AI大模型进行优化的芯片,据称最高能处理30B参数量的大模型。作为对比,理想VLM(视觉-语言模型)参数量约为22亿。
蔚来神玑芯片的算力同样出色。李斌此前表示,神玑NX9031的性能足以媲美四颗Orin-X芯片。AI大模型性能方面,这枚芯片的BEV类算法性能比竞品强4.3倍,Transformer算法也比竞品快6.5倍。
不过,与英伟达类似,车企自研芯片,完成流片、小批量生产只是第一步,依然面临成本、产能、良率等方面的长期挑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对于智驾的要求大大提高;作为“大脑”,智驾芯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三
蔚小理们纷纷自研智驾芯片,是英伟达今年以来遭遇的又一个“利空”。
英伟达当下最关键的业务AI芯片,在经历过去几年的狂飙突进后,依然保持高两位数的营收增速。然而,随着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愈演愈烈,英伟达在中美两大市场面临挑战。
在中国市场,科技公司对于英伟达芯片的需求依旧旺盛。特别是字节等大厂,为了发展AI大模型业务,每年都要花费巨资采购芯片。然而,随着H20芯片出口受限,英伟达在中国的芯片生意将受到不小的影响。
一些投资机构持有悲观态度。4月17日,摩根士丹利下调了英伟达的营收预期,理由是担心美国对中国的最新芯片出口限制对英伟达的影响,将比预期的“更具破坏性”。大摩预计,未来几个季度,英伟达的数据中心收入将下降8%至9%。
在反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如何克服外界不利因素,非常考验英伟达的经营智慧。
在美国,英伟达AI芯片也被算力过剩的阴云笼罩。
4月上旬,高盛分析师James Schneider表示,受到DeepSeek、OpenAI“星门”项目影响,原本预计2026年底出现的全球数据中心产能峰值,如今被提前至2025年。高盛据此下调了AI训练服务器的出货量预期,整体AI训练需求将以更温和的节奏增长。
稍早时候,美国AI云计算服务商CoreWeave顺利登陆纳斯达克;但在上市前,CoreWeave主动将募资规模从27亿美元降至15亿美元,估值从320亿美元降至230亿美元。饶是如此,这家被戏称为“英伟达亲儿子”“AI算力风向标”的明星公司,依然上市后即破发。
几乎同一时间,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一场投资峰会上称,开始看到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建设出现泡沫苗头,美国的许多数据中心投资公告都是“重复”或相互重叠的。
AI算力领域的一系列负面信号,对于英伟达的股价造成不小打击。今年以来,英伟达累计下跌超24%,七大科技股中仅次于马斯克不断作妖的特斯拉。
如今,英伟达智驾芯片的老客户们也纷纷有了自研的想法。尽管英伟达的绝对增速依然强劲,但当AI芯片和智驾芯片同时承压时,英伟达绝非高枕无忧。
就智驾芯片而言,英伟达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交付Thor。届时,英伟达可以重新回到智驾王座之上,而跌跌不休的股价也可以得到修复的契机。
短时间内,蔚小理等车企不可能彻底舍弃英伟达、完全切换到自家芯片。更可行的路径是,在采购英伟达芯片的同时,逐渐向“自研+第三方采购”演进。
这也意味着,英伟达Thor虽然不断跳票,但尚未彻底失去机会。如果Thor能够在今年内完成发布,那么车企使用Thor芯片支持高阶智驾,仍然是最经济的选择之一。
但长期来看,车企以自家芯片取代外采,是大势所趋。
技术上,车企自研硬件往往能够与自家的软件配合得更好。比如,特斯拉智驾之所以领先整个行业,自研的AI4硬件与FSD软件的高耦合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车企习惯于先从智驾软件入手,等到算法基本成熟后再自研硬件。这一研发路径有助于提高软硬件的协作效率,能够以低算力实现高性能。同样以特斯拉为例,其2019年发布的HW3.0智驾芯片,算力仅有144TOPS,至今依然能支持端到端技术落地。
另一方面,美国挑起关税战、随意发布一系列出口禁令,对于国内车企的芯片进口构成潜在威胁。在此情况下,自研智驾硬件,已经成为车企规避长期风险的必选项。
在车圈同质化竞争、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智驾芯片是为数不多值得砸下重金、构筑护城河的方向之一。通过自研芯片,车企可以降低智驾系统的成本,并建立技术壁垒;这些投入换来的除了技术和产品,也有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对于英伟达来说,车企自研智驾芯片的潮流不可避免,那么在群雄并起前,如何“锁定”尽可能多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这既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更需要长袖善舞的商业技巧。
参考资料:
36氪,《小鹏智驾芯片二季度量产上车,最高支持300亿大模型参数》
半导体产业纵横,《英伟达雷神难产,蔚来:一颗更比四颗强》
电车通,《英伟达Thor再度延期,“看芯吃饭”的造车新势力又遭背刺?》
每日经济新闻,《智驾芯片博弈背后:主机厂周期备货应对风险 自研芯片或成救场关键》
汽车公社,《旗舰车芯片延期,英伟达的“王炸”让谁更焦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彦飞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