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RWA到底是什么?小白能看懂的Web3动画讲解

RWA,全称Real World Asset,也就是“现实世界资产”。它让现实中的房产、债券、黄金甚至美元,都能被映射到区块链上,变成人人都能参与的数字资产。本期视频带你彻底搞懂RWA的定义、运作逻辑与应用场景,看看它为什么被称为Web3下一个万亿级赛道。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RWA巨大风口 ,普通人如何淘金?

有钱人已经换赛道,而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RWA正在掀起一场万亿美金级的财富再分配。从美债、房产到股票,现实世界的一切资产,都将被“代币化”,搬上区块链。但这场风口,并不只属于机构。

普通人也能参与、也能受益。从投资RWA相关资产、参与平台理财套利,到进入RWA相关职业赛道,这场“现实资产上链”的浪潮,正在为草根打开新机会。本期视频带你搞清楚普通人有哪些参与RWA风口的方式。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对话Plaud许高:经营杠杆是最好的回报,价值观让我淡然

Plaud成为了全球增速最快的AI硬件公司。用一家成功的硬件公司去归纳Plaud已经显得过时,尽管这的确也是事实:凭借一款现象级的AI录音卡片,Plaud创造了上亿美金的收入,今年,它的年化收入已突破2.5亿美金。本期视频Plaud联合创始人&CEO许高,首次深度讲述他的创业史,以及Plaud未来战略的完整路线图拆解。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袁隆平用一生守护的“稻种密码”,竟被人偷偷卖给国外?

境外间谍竟然偷我国种子,这是要砸咱们14亿人的饭碗啊!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安全部曝光,某国间谍情报机关在我国内非法搜集亲本种子,某农业公司前总经理朱某某以“合作制种”的名义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出售了5种杂交水稻亲本种子,最终判有期徒刑1年6个月,其余17名涉案对象给予行政处罚。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周杰伦和他的好兄弟们,解构背后的商业迷局

杜国璋、林暐恒、杨峻荣、方文山、刘畊宏、黄雨勋……这些围绕在天王身边的“好哥们”,不仅藏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也是周杰伦主动选择并深陷其中的“共生博弈”。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20亿美元顷刻蒸发,之狼秒变大学生:CS2饰品市场崩盘的底层逻辑

就算不玩这款游戏,这两天的热闹也够看了。倒狗们飙戏一个比一个精彩,甚至还有人说G胖给他发微信了还是中文的。不过看戏之余还是复盘一下底层逻辑,以后就被人指着鼻子说你认知低的时候,也不至于破防了。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1.6亿老年网民,正在被短视频毒害

不打牌了,不跳舞了,这届老年人开始沉迷短视频,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时而嗤笑,时而皱眉,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售价200万的保时捷,彻底凉了?

起火,三次召回,营业利润暴跌99%,股价腰斩,曾经的“豪车印钞机”、高高在上的保时捷彻底要凉了吗?今天我们聊一聊小米的模仿者——保时捷电动车。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B站不识贾樟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在B站上看罗永浩和贾樟柯对谈时,这期节目已经上线了四天,除了开头还有几条稀稀拉拉飞过的弹幕之外,大部分时候,屏幕异常干净,让人感觉到这更像是一场大屏幕的对话,而不是在一个活跃的视频社区。


贾樟柯这期接近四个小时的节目,虽然有五十多万的播放量,五千多条弹幕,但与做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另外几位嘉宾——李想、Tim、仁科的节目相比,B站用户对贾樟柯的反应要冷淡得多,无论是播放量、转评赞,还是弹幕、评论量,贾樟柯这期大约都是其他几期嘉宾的几分之一。


这与贾樟柯在电影圈的热度形成了落差。当许多导演沉迷于展示宏大美学时,贾樟柯一直在提醒观众,我们真实的社会百态,不仅有大城市的雄心勃勃和光鲜亮丽,也包含小镇里的迷茫、挣扎与落后。


从《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到《三峡好人》《天注定》《山河故人》,贾樟柯一直以纪实性的电影手法,记录着中国社会变革历程的时代脉络。在法国《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看来,《站台》“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这也代表了西方电影界对贾樟柯的主流评价。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这与B站以90后、00后为主的用户群,形成肉眼可见的代际落差。根据B站官方发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B站用户平均年龄22.8岁,90后与00后用户占比超过八成,一半以上用户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


我推测,观看罗永浩和贾樟柯对谈的大部分可能也是以80后为主,这一代用户大部分数字移民,他们大部分是二十多年前通过博客、论坛、贴吧形成自己的网络习惯,他们倾向于阅读完内容后,在评论区发表一段相对完整的看法,属于延时、但完整的慢节奏互动。


对于很多80后用户来说,B站更像是一个优质内容平台,而非一个需要深度参与的社区。他们可能是为了某个特定的UP主、某部纪录片或某个教程而来,消费内容的动机大于社交参与的动机。


而对B站的主体用户90后和00后来说,弹幕是观看体验的一部分,就像在现场看演唱会忍不住要尖叫一样自然,弹幕“即看即发”、无需深思熟虑。


我以前上B站常常默认关闭弹幕。但现在夜深人静在抖音刷到一些恐怖切片视频时,又会怀念弹幕护体。弹幕创造了一种虚拟的集体观影仪式,虽然是一个人看视频,但感觉像有千万人同行。弹幕驱散了孤独感。而孤独感并非年轻人所独有,《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中国每四个家庭就是一个属于一人户,排遣孤独几乎是一种全民刚需。


虽然弹幕文化起源于日本御宅族的Niconico动画,但B站成功地将其本土化,并发展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


早期的B站,还是相对纯粹的ACG(动画、漫画、游戏)社区,弹幕功能更偏向实用,当时整个平台上有很多无字幕原版的生肉视频,弹幕充当了野生字幕君的角色,后来观看有字幕的熟肉视频时,弹幕则成为集体吐槽和科普的工具。


弹幕催生的这种即时、碎片化、情绪化的互动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功能,它更代表了一种实时社交的需求,后来几乎影响到整个中国互联网,成为驱动国内互联网产品创新的重要动力。


抖音、小红书上的直播间的实时聊天就是弹幕模式的直接继承者,它使观众能够直接影响主播的行为,是打赏、点赞、互动的基础,构筑了直播商业模式的基石。许多手游、PC游戏和电竞直播平台都内置了滚动消息或实时聊天功能,直接采用了弹幕的即时反馈机制来增强玩家的参与感。


随着用户增多,弹幕的娱乐性和创造性被无限放大,造梗流行起来,今天大家熟知的前方高能、awsl、yyds都是源自弹幕。能看懂弹幕里的黑话和梗,意味着你是自己人。


无论是多么严肃的内容,都可能被弹幕里的梗所玩坏。人们天生对解构权威上头。无论是机构、专家还是传统观念所代表的权威,常常意味着一套外部强加的规则和正确。解构它,意味着夺回定义权,对世界的解释权,对价值的判断权,以及对“我是谁”的定义权。这是一种强烈的自主性和解放的快感。


成功地解构一个权威,撕掉国王的新装,会带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力优越感,通过挖掘信息、逻辑分析来挑战官方叙事或专家结论,成为一种新的智力游戏,能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在互联网时代,解构权威尤其流行,甚至往往演变成一种集体狂欢。参与解构,无论是转发讽刺段子还是参与声讨,都能带来社交认同感和即时的情绪满足。


但弹幕也好,B站也好,抖音也好,90后00后也好,它们并没有也无法消除权威,他们只是将权力结构金字塔式重塑为网络式,从集中、显性地变成分散、隐性、流动。旧的、制度化的权威被挑战和削弱,但新的、基于流量、算法和垂直影响力的权威正在形成,并以更快速、更隐蔽的方式影响着社会舆论和个体认知。


被流量吹起的新权威难以高枕无忧,它们时刻处于被解构的危机中。一个KOL的发言失误、一个数据丑闻、一个更有趣的竞争者出现,都可能迅速将其拉下神坛。用户既是这场狂欢的参与者,也是被其塑造的对象,简单地追随或反抗某个权威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培养在信息的洪流中独立批判和思考的元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钟楚曦到底僭越了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潜水鱼X,作者:雷德利,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是一篇加更,理由很简单,因为看到钟楚曦被围剿了好几天,有话不得不说。这个话题最近已经不少博主写过了,由于在Vogue盛典的合照环节,钟楚曦没有谦虚让位,反而是脚下纹丝不动地站在“C位”,已经被不少人网暴了好几天。更有甚者,甚至拿出所谓的“秩序”说事,要求封杀钟楚曦,因为她实在太不懂事了。


骂她的人很自圆其说:钟楚曦,没有作品,没有流量,也没有奖项。一个三无产品,凭什么那么高调?更何况旁边马思纯、周冬雨、张小斐三位影后都主动靠边了,古力娜扎更是让杨幂站在更居中的位置,她钟楚曦一个十八线凭什么稳稳居中?一时之间,钟楚曦变成钟杵C,连刘冲的心理也被好事者反复揣摩:Rocco还是不行,要是苏芒来了,高低得喊钟楚曦你蹲下。


而藉由这波争议扩散,不仅围观者狂嘲钟楚曦,连后来参加ELLE活动的王耀庆都主动拿钟楚曦开涮:“又来到ELLE的盛典上面,想要抢…抢…抢着给大家送上祝福了吧?”


钟楚曦被连骂数天,激起网友如此情绪,她到底僭越了什么?


网友批她的理由多集中在没作品没流量,但这个说法并不十分站得住脚,先不说钟楚曦当晚穿的是古着高定——这本身就是一部分商业认可,她的剧集作品有《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电影有和宋佳一起出演的《好东西》,时尚方面也是多有look出圈。反倒是旁边曾经被说水后之一的娜扎,影视作品口碑大多不佳,但风评却两级反转,可见网友真正在意的不过是“站位学”。看客吐槽她,要么使用刘冲或者苏芒的视角,要么代入她旁边的超模姐,也足以见得,钟楚曦之所以被骂,哪里是因为实力,而是她不讲他们眼中上位者的规矩。


什么规矩呢?无非八个字:嫡庶神教,论资排辈。


诚如隔壁柳飘飘所言,在这种原本按照咖位排定次序的场合,主动谦让是高情商和礼貌,其他人都在兢兢业业遵守这套潜规则,凭什么你钟楚曦不遵守?如此,看客们自然要带入规则制定者、权力高位者的视角来批判她,好教她这个不懂规矩的洗脚婢安安生生,下次直接去阴影里镶边。在如今广泛批评老登的当下,这套陈旧的体系单拎出来一定会被吐槽,但当它具体地发生在一个可供指摘的女明星身上,却依然有效。


钟楚曦,的确是没有主动让开一条道,但那也是因为她入场早,她也做出了礼让的姿势,只不过,没有礼让到某种彻底。更何况真正的物理绝对C位属于刘冲和刘亦菲。我们在这场围剿里清晰地看到,一个不愿意被潜规则规训到底的女人,是如何激怒了公众,甚至于让他们不惜以网暴、封杀来弹压她,好让她懂规矩一点。这就是2025年,发生在中国的现实。性别政治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觉得提太多次了,但钟楚曦被网暴,足以证明,这个议题被讨论得还不够多。


可供对比的一个案例是辛芷蕾,因为她凭借《日褂中天》拿到了影后,所以她当年的那些野心发言都具有了正当性,即便和经纪人的矛盾也云消雾散,但钟楚曦不被容忍,是因为她还没有成功。路人大概是忘了辛芷蕾在还没有成功那些年里,也是经历过不少弹压的,只不过作为新晋影后,她被成功学豁免了。很吊诡的一件事是,中国人也讲性别政治,但成功学可以cover一切。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一个女人要是只有野心而没有大众认可的成功,就是活该被骂。


再看看路人怎么夸娜扎的:很有边界感,知道C位是替人准备的,所以提前让开显得自己懂人情世故。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一届网友是忘了他们也曾如何网暴过娜扎的,如今懂分寸的娜扎,也是被一条条私信规训成这样的。昨日骂娜扎,今日骂钟楚曦,明日又可能骂任何一个新的女明星,总之他们捍卫的不过是他们心中的尊卑礼法。那套东西,平等地弹压每一个具体的女人。别看今天Vogue盛典上杨幂、刘亦菲、张小斐们没事,哪天她们稍微不守规矩了,一样要被说僭越。这就是高悬在女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女明星首当其冲。


但是男人则没有这种不可饶恕之罪,譬如事件中主动卷入的王耀庆,who ask him?在都市剧里演了几次舅舅还就真当自己是老娘舅了,主动cue这种话题之后发了声明,说自己不支持网络霸凌,但很搞笑的是,这则声明的开头恰恰说明他认可咖位即权力位这种体系。他的原话是:以我目前在内娱的咖位,远没有资格参与调侃一些事件。言下之意是,倘若他王耀庆咖位够大,今天就可以参与对钟楚曦的围剿了?这是这场争论的重点吗?人上人可批判人下人,可谁来决定谁是人上人,人下人?他王耀庆又有几个奖,岂非自认的人下人?



讲到这里,想插播一个高度相关的业内话题。钟楚曦今天这一幕并不陌生,她被集体教育的方式,与国产古偶里“不懂规矩”的女将军其实如出一辙,都在僭越。


之前内娱说要迎来女将军101,结果连播三部都扑了,周也、宋轶、李沁,这些原本路人缘还不错的女艺人反倒是叫女将军给反噬了口碑。此前的一个普遍说法是她们演技不好,但一个更深层次的群体潜意识恐怕是:女将军这种反规训的生物,可能根本不受欢迎,不属于国产剧观众的意识舒适区。女将军作为一种直白、阳性、外向的权力,天然不受欢迎:她太打破性别剧本了。


互联网平台不是不知道这件事,因此既采用了女将军的人物类型,又秉承雌竞、后宅、规训的剧最能跑出ROI那套,把女将军们降权成了不伦不类的某种奇怪人设。红毯不接受钟楚曦的野心,古偶又如何能容得下真正的女将军?规训她们的就是同一套礼法,一种无主的分寸政治。只是,那些古偶女主讷讷不能言的野心,今天叫钟楚曦在Vogue上捅出来了。


分寸政治,它不是白纸黑字写在什么声明上的东西,而是滑溜、可变形地存在于大众的认知之中。伸缩自如,服从于性别。当然,分寸政治也不是天生的,它更多是被影视工业与大众话语反复训练出来的。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登上荧屏之前,国人对于嫡庶、礼教、秩序的认知其实是没有那么强的,而拜这部鲁味神剧所赐,从此以后的影视舆论场里,嫡庶神教大行其道。盛明兰那种避其锋芒,高高挂起的女主,成为了一种新的主流,国产影视竟然就这样开始了封建的再生产,让现代观众继续生活在古代儒家的秩序延长线上。


从古偶到红毯,很多人仍然觉得女人的最高修养是“懂得退半步”,不管你拿剑还是拿高定。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这就是钟楚曦真正僭越的东西。


那个东西,叫主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潜水鱼X,作者:雷德利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理想致歉了,但用户对新能源车的全面信任还没到来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昨日(10月31日)傍晚,理想汽车发布公告,首次对10月23日晚间理想MEGA车辆起火事件进行了说明和致歉,除了目前事故最终的技术结论因为时间关系尚未给出,基本已经覆盖了“初步的问题归因”、“问题的后续处理”、“对于用户的安抚”。


其中最关键的几点信息如下:


1、事故的主要原因


结果显示,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中,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2、事故的大致过程


实际上,在车辆起火约4个多小时前,我们的云端预警系统已经收到相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与车主和驾驶员联系。但由于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我们当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这也导致错过了提前介入处理的最佳时机。


结合云端预警系统记录和专项分析验证,此次事故发生前各电芯状态参数均正常,可排除因电芯自身异常而导致的起火。(内部技术结论,仍需有关部门盖棺定论)


3、电滑门能否开启


理想MEGA控制门锁开启、玻璃升降等功能的低压电源布置在驾驶室内中央扶手区域,该位置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车辆在碰撞等极端情况下不断电,以支持用户进行解锁开门等应急操作。该事故发生后,整车自动解锁。


4、为什么要进行主动召回?


结合云端预警系统记录和专项验证数据,我们确认此批次车辆的冷却液防腐性能存在不足,在特殊条件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本着对用户安全高度负责、对风险零容忍的态度,理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对该批次车辆全部进行安全检测与更换维修,全力以赴排查并消除每一处风险。


5、理想的其他产品是否会受影响


对于不在召回范围的车辆:请您放心,本批次冷却液仅在理想MEGA 2024款部分车辆上使用,其他车型不受影响。理想汽车自有的连山云端预警平台,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云端关注,提前识别车辆潜在质量安全风险,并会第一时间联系用户、安排救援服务。


理想MEGA今年发生的起火事件并不止10月这一次。早在8月,一辆理想MEGA在杭州高架上发生起火事故。


所以坊间也有一个合理性很高的说法:其实本次理想的召回,并不是由10月的事故引起,而是8月事故的后续操作,因为官方对于召回的流程审核非常严格,无论是归因还是召回的具体处理,都有一定的审核周期。


李想本人也在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微博进行了回复,主要强调了理想对于相关隐患处理的态度。



总体而言,理想这一番应对相当全面,且态度相当诚恳,因此也获得了网友普遍的偏正面评价。


在理想汽车官方微博的说明文章下的评论中,虎嗅汽车运用AI对评论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统计时阅读量220W+):总计近250条评论中,约85%为“正面/肯定”,“中立/疑问/其他”大约占13%,最终仅有2%可以明确定性为“负面”。


“正面/肯定”和“中立/疑问/其他”的典型评论


然而,这种对车企危机公关的“正面评价”,并不能完全消解事故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相对安全”的阶段还未真正实现,其相比传统燃油车更猛烈的事故现场,再次在公众心中引发了选购过程中的“担忧”。


何时才能真正信任新能源车?


当一辆电动汽车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火灾并被媒体广泛传播时,公众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往往会从“前沿科技的代表”迅速回落为“潜在的易燃高危物”。


此次起火事故之后,随之而来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这样的内容:不少新能源车主开始了在自家车上的“逃生训练”(其实没有事故的确也应该练习一下怎么逃生,包括怎么破窗),甚至专门要自家小孩学习怎么在5秒内逃离。


但就此次理想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事故本身与电芯的稳定性无关,而是车辆热管理系统损坏所造成的“连锁反应”。


一般来说,新能源车所使用的冷却液主要成分为乙二醇与去离子水的混合物。假如冷却液自身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导电率明显高于限值,或者冷却管路内存在杂质导致导电率高,冷却液在同时接触不同金属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原电池反应,大幅加速对于金属的腐蚀。


一旦冷却液渗透到电池和控制器区域中,就有可能形成短路,从而将电池中的能量快速释放为热量,最终造成电芯和电池包的 “热失控”。


根据公开资料,理想MEGA使用了来自宁德时代供给的麒麟电池,这一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电芯之间放置了冷板,进一步加强冷却性能,帮助电池包实现更强的热管理性能,从而实现更高功率的快充。也正因如此其冷却板的位置也比普通动力电池(一般冷却板设置在电池底部)的更接近电池极耳,在理想此次冷却管路直接腐蚀破损的前提下,更容易造成短路情况的额发生。


电池行业媒体“极片LAB”向虎嗅汽车表示:理想L系列的冷却液配方已在数十万辆车上验证了其安全性,此次MEGA系列出问题,一个合理的猜测是,为了实现其5C高倍率充电的性能需求,其采用了一种与L系列不同的、性能更加前沿、大概率还更贵的冷却液。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不少人将今年4月全新制定的动力电池强制国标,当做“电池真正安全了”的重要节点,尤其是新标准中将热扩散测试技术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这一点。但此次理想事故中暴露出的、由热管理系统导致的电池热管理快速失控情况,大概率没有被新的强制国标覆盖。


如何结合新出现的这些事故情况,进一步迭代安全治理框架,将电池化学体系、热管理设计、包裹结构、冷却介质、充放电状态等多个维度覆盖,仍将是行业和监管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可惜的是,这次事故刚好发生在了理想i6这款重点产品发展之后的关键节点,根据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在10月9号透露:理想一个星期(9月29日-10月5日)新增订单破23K,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来自全电车型i6。


此次事故,究竟会如何影响理想当前几款产品的销量,甚至影响到理想今年四季度的业绩表现,还需观察。


多轮“炫技”之后,是时候回归安全底线


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价格战、智驾战与营销战并行推进,形成了一股 “多点同时开火” 的激烈竞争态势。


价格战以 “性价比” 为核心,通过降价、配套优惠与低成本扩张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智驾战则以 “智能化、网联化、自动化” 为旗帜,试图通过先进的驾驶辅助、车机生态与数据服务来提升用户感知的价值;


营销战则通过流量导向的广告投放、外观设计的 “第一印象” 与社媒传播速度,追求 “首发、最快、最好” 的市场认知。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自主车企和新势力为了抢占时间窗口、的确“活”成了跟传统车企不一样的样子:在新产品的迭代周期中,选择更短的开发周期与更快的上市节奏,以便抢占市场先机;在功能与体验的推出上,优先考虑 “看得见的” 新特性,如高配版本的智能座舱、炫酷的外观设计和快闪式营销活动。


如此之快的节奏下,即便车企本身没有牺牲质量、欺骗消费者的意愿,也会被友商们裹挟着向前,在快节奏下“顾此失彼”。


在近期一系列负面事故的冲击下,国内汽车市场明显消停了许多。中国汽车产业也是时候,从“炫技”重新聚焦到汽车工业最核心的价值——用户的长期使用安全上来。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