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苹果 iPhone 17 发布会官宣,邀请函居然藏了那么多?

燃起来了!

今日凌晨,苹果终于官宣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 1 点举行 iPhone 17 发布会,中文 slogan 为「前方超燃」。

这次发布会将带来品类非常丰富的新产品,除了手机,预计 AirPods、Apple Watch 以及 Apple TV 等多款新品都会发布。

省流版:

  • iPhone 17 迎来高刷屏
  • iPhone 17 Air 机身厚度 5.5 毫米
  • iPhone 17 Pro 上均热板 + 八倍长焦
  • Apple Watch Ultra 3 屏幕更大
  • AirPods Pro 3 能测心率了
  • Apple TV 4K 能打 3A 游戏了

邀请函,全是剧透

按照惯例,先看看这次的邀请函:一个神似热成像画面的苹果,橙色和蓝色的光泽在上面流淌。

(一个小彩蛋:在苹果官网用手指或者鼠标点击这个大苹果 Logo,会有一些新发现。)

结合此前的爆料,这个邀请函很可能在暗示 iPhone 17 系列的两大更新。

首先是颜色。彭博社报道,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将迎来「橙色」的新配色,色调比目前的「沙漠金」要更明亮一点,也比较接近古铜色。

除了新的橙色和黑白之外,iPhone 17 Pro 系列还会有「深蓝」的配色,类似 iPhone 12 Pro 的海蓝色以及 iPhone 15 Pro 的钛蓝色。

接棒 iPhone 16 Plus 的全新机型 iPhone 17 Air 将独占一个新颜色「天蓝色」,和今年发布的 M4 MacBook Air 同款,是色阶上最浅的的蓝色,大部分时间看起来都有点像银灰色。

▲ 图源:9to5Mac

除了蓝 + 橙的配色,这个热成像的苹果 Logo,似乎也在暗示「散热」会是本次 iPhone 17 系列的重点。

著名消息源 Majin Bu 透露,iPhone 17 Pro 系列首次搭载 Android 阵营普及的 VC 均热板散热系统。他还分享了一块疑似铜制散热片的部件,认为其专门为大面积散热而设计,覆盖主板和相邻的模块,将取代目前 iPhone 上面的石墨烯散热片。

▲ 图源:Majin Bu

与传统的石墨垫不同,均热板采用相变机制: 液体在高温下蒸发 ,在板上移动,然后凝结回液体,从而更有效地重新分配热量 ,目的是在高工作负载(包括游戏、视频渲染和 AI 推理任务) 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iPhone 在高工作负载下的发热问题长久以来饱受诟病,看来苹果是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了。

4 款新 iPhone,亮点不在 Pro

虽然苹果还没发布,但本次 iPhone 17 系列四款型号的具体信息在网上已经被扒得差不多了,就等苹果在 9 月 10 日一一盖章确认。

先说重点:这可能是这几年 Pro 版最不好卖的一次(当然依旧会是卖得最好的)。

iPhone 17 Air:史上最薄 iPhone

5.5 毫米的厚度,让全新的 iPhone 17 Air 成为了史上最薄的 iPhone。

关于这款手机,爱范儿此前已经进行过详细的报道,它最大的亮点就是薄,但为此也做出了不少牺牲:

  • 单后置摄像头
  • 单扬声器,位于机身上方
  • 2900mAh 的电池
  • 在 iPhone 16e 上表现出人意料,但距离高通芯片仍有距离的 C1 基带。

并且,借着轻薄的名义,苹果这次终于狠下心,把 iPhone 17 Air 的 SIM 卡槽砍掉,全面推行 eSIM。

不过定位介乎于标准版和 Pro 之间的 iPhone 17 Air 也有一些「越级」配置。为了提升捉襟见肘的续航能力,iPhone 17 Air 预计搭载 ProMotion 高刷屏幕,支持 1-120Hz 可变刷新率。

不仅超薄,iPhone 17 Air 在屏幕尺寸也要更大一点:6.55 英寸,介于 Pro(6.3 英寸)和 Pro Max (6.9 英寸)之间,取得大屏和机身强度的平衡。

iPhone 17 Air 搭载的也不是标准版同款 A19 处理器,而是 A19 Pro,不过相比 iPhone 17 Pro 的版本会少一个 GPU 核心。

定价方面,iPhone 17 Air 很可能将维持 Plus 版本 899 美元/人民币 6999 元的定价,但由于更高端的定价,iPhone 17 Air 也有可能会贵 50 美元。

除了天蓝色,iPhone 17 Air 预计还会有黑、白、星光另外三种配色。

iPhone 17:标准版巨大短板补齐

标准版 iPhone,这次真的要用上高刷屏了:多个消息源透露,整个 iPhone 17 系列都将配备可变刷新率的 LTPO 屏幕。

不过苹果很有可能会在可变刷新率范围上砍上一刀,毕竟 1-120Hz 还叫「ProMotion」,iPhone 17 有可能只支持最高 90Hz 的刷新率,保持和 Pro 版本的区分度。

但无论如何,iPhone 最大的短板被补齐,终于也能享用更流畅的显示效果,能更好支持 iOS 26 的液态玻璃效果。

除此之外,iPhone 17 的屏幕也将跟随 Pro 的脚步,从 6.1 寸略微增大到 6.3 英寸。

▲ 左:6.1 寸的 iPhone 16,右:6.3 寸的 iPhone 16 Pro,图源:Simon Cocks

处理器方面,iPhone 17 今年将搭载全新的 A19 处理器,采用台积电第三代 3nm 工艺 N3P 制造,晶体管密度更高,性能和功耗相比前代会有明显提升。

后置摄像头不会有太大更新,而前置将从 1200 万像素升级到 2400 万。iPhone 17 最缺的,还是一颗长焦镜头。

外观继续延续 iPhone 16 的设计,虽然没有新的橙色和天蓝色,但 iPhone 17 系列将会有更丰富的配色选择,除了黑白经典配色,iPhone 6 经典的灰色调也将回归,另外两款颜色则是明亮的柠檬绿和淡紫/粉色。

iPhone 17 Pro:锦上添花

比起全新的 iPhone 17 Air,以及激动人心的高刷 iPhone 17,iPhone 17 Pro 上的更新就显得更常规一点。

不过 iPhone 17 Pro 系列很罕见迎来了设计语言的微调:相机 Deco 更大,从正方形变成一个横跨整个背面的长方形;下方可能还会有一个矩形区域的设计。

至少这次带出门,别人一眼能认出你买的是最新的最贵 iPhone 了。

影像是每年 Pro 系列最重要的更新之一,除了 2400 万像素的前置,iPhone 17 Pro 硬件配置上最大的更新就是长焦镜头从 1200 万升级到 4800 万像素,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光学变焦。

此外,苹果有可能会在 iOS 26 正式版中加入第一方的专业相机 app,目前尚不清楚是一个全新 app 还是 Final Cut Camera 的新功能,以及是否 iPhone 17 Pro 独占。

最后,除了现有的相机控制(Camera Control)按键之外,iPhone 17 Pro 还有可能在顶部边框上再增加一枚用于控制相机功能的实体按键,但暂时无法确认新按钮的操作逻辑。

或许是为了让 Air 系列看起来更有魅力,今年 iPhone 17 Pro Max 还会做得比以往更厚,来到 8.725 毫米,以容纳一块更大的电池。

除了这些常规的升级,苹果也还是给 iPhone 17 Pro 整了一些新活。

比如屏幕,供应链消息称苹果已经在供应链上找到良率和产量合格的抗反射屏幕,预计将在 iPhone 17 Pro 系列两款机型上搭载抗反射屏幕,以增强在高亮度环境中的屏幕可读性。

还有一个「反向充电」的功能——iPhone 17 Pro 的背面可以充当无线充电板,给 AirPods、Apple Watch 甚至另一台 iPhone 充电。

关于 iPhone 今年的售价,网上流传这么一个价格表:

  • iPhone 17:799 美元起
  • iPhone 17 Air:949 美元起
  • iPhone 17 Pro:1049 美元起
  • iPhone Pro Max:1199 美元起

也就是说,iPhone 17 保持不变,而 Pro 系列加价 50 美元。

这个爆料很可能受到此前关税的影响,不过爱范儿此前已经讨论过,本月苹果承诺 1000 亿美元投资美国本土制造业后,关税的压力有所缓和,加上 999 美元这个定价对 iPhone 来说有重要意义,目前看 iPhone 17 更有可能维持原价。

和 iPhone 17 一起发布的,还有「卷土重来」的官方全新针织手机壳「TechWoven」。

上次苹果给 iPhone 15 系列准备的「精织斜纹」手机壳,由于极易损坏和脏污受到了大量差评,因此第二年就被下架,这次 iPhone 17 的新版本,想必针对耐用性做出了改进。

iPhone 之外的新产品。

这次发布会内容将相当丰富,除了 iPhone 之外还会有大量的新苹果产品亮相。

Apple Watch

Apple Watch 系列罕见迎来全面更新,除了常规的 S11,大家期待已久的 Ultra 3 和 SE 3 也将一同发布。

这三款手表将采用和过往 S9、S10 系列芯片的同款架构,这意味着 S11 依旧会是微调,带来性能和续航方面的小幅提升。不过苹果可以像 S10 芯片一样进行重新设计,节省更多机身空间。

▲ Apple Watch Series 10

Apple Watch S11 将搭载 S11 芯片,支持 5G 通信,有可能新增「睡眠评分」和一定的高血压检测能力,总体来说算是一次小更新。

Apple Watch Ultra 3 将成为有史以来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分辨率来到 422 x 514,目前 Apple Watch Ultra 分辨率为 410 x 502。

另外一项大更新是,Apple Watch Ultra 3 将不需要依靠 iPhone,支持更独立的卫星通信能力。Apple Watch S11 的新功能也预计会来到 Ultra 3 上。

时隔多年更新的 Apple Watch SE 3,设计上会更接近 Apple Watch S7,之前有消息称会采用彩色设计,不过此前有报道称苹果已经搁置相关设计,继续采用铝制表壳。

▲ Apple Watch S7

由于 Apple Watch SE 已经支持心率、睡眠和呼吸频率追踪,因此 SE3 很可能将支持睡眠呼吸暂停检测功能。

AirPods Pro 3

时隔三年更新的 AirPods Pro 3,除了全新 H3 芯片、音质、降噪、续航这些常规更新之外,还会新增一个心率传感器,集成于苹果健康生态之中。

耳机本身也经过了重新设计,耳机柄比现在会更短,整个设计更贴合耳朵。

还有来自供应链的消息,AirPods Pro 3 将换用和 AirPods 4 更相似的充电仓:外形更纤薄,换用隐藏式指示灯和电容式配对按钮,而不是现在版本的实体按钮。

▲ AirPods 4 充电盒

和 AirPods Pro 3 同步推出的还有 iOS 26 全新的「AI 实时翻译」功能,配合 iPhone 上的「翻译」应用使用,能实现面对面交流时的语言翻译。

除了 AirPods Pro 3,AirPods 4 以及 AirPods Pro 2 也有望获得这个功能更新,不过很有可能仅限于 iPhone 17 系列配合使用,因此苹果一直没有发布这个功能。

Apple TV 4K

Apple TV 很可能将在下个月与 iPhone 17 一起亮相,或者将在今年更晚些时候发布。

更新最大的亮点,同样在于处理器:从目前 iPhone 13 同款,升级到 A17 Pro,很可能和 iPad mini 是同款,也就是比 iPhone 15 Pro 少一个 GPU 核心的版本。

A17 Pro 的强大性能,特别是图形方面更上一层楼的处理能力,很可能也将为 Apple TV 带来更多大型游戏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有性能需求的 iOS 移植 3A 大作,让机顶盒直接变身游戏主机——相较手机来说,Apple TV 确实是更合适的游戏场景。

除了 A17 Pro,新款 Apple TV 还可能会搭载苹果自主设计的蓝牙和 Wi-Fi 芯片,苹果正在进一步加强对元器件的把控力,而诸如 Apple TV 这样的非核心产品线,正是一片绝佳的试验田。

HomePod mini

另一款将于今年发布的家居新品,则是新款 HomePod mini,代号为 B525。

新款 HomePod mini 将从目前的 S5 芯片,升级到 Apple Watch S9、S10 或即将发布的 S11 同款芯片,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是哪一款,不过如果 HomePod mini 将在今年发布,那很可能配备的就是最新的 S11 处理器。

新的处理器也意味着,HomePod mini 会具有更强的本地处理能力,预计 Siri 处理指令的时间将大幅缩短。
有消息称,新款 HomePod mini 也将配备苹果自研的全新 Wi-Fi 和 蓝牙芯片,支持 Wi-Fi 6E,结合此前关于苹果桌面机器人的爆料来看,或许在苹果未来的产品版图中,HomePod 这条产品线占据着更核心的位置。

这一届苹果秋季发布会,将会是一次「分水岭」。

iPhone 17 Air 的到来,是 iPhone 走向「家族化」的开端,明年我们将面临一次 iPhone 发布的重大调整:iPhone 标准版不会再准时 9 月登场,而新的折叠 iPhone 将加入「春晚」阵容。

并且以后的发布会也会和这次一样,充满大量不同品类的新品,明年很可能会有带屏幕的 HomePod、桌面机器人以及首款智能眼镜,体现苹果在家居、智能穿戴以及 XR 领域的并驾齐驱。

但 iPhone 依旧会是绝对的主角,从下个月开始到 2027 年,苹果开启了 iPhone「三年计划」,以后的发布会,只会比这次更精彩更有料。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神秘「香蕉」AI 火爆海外,10 轮极限测试后,我相信 P 图这个词已经过时了

上半年,大家还在为 4o 的「吉卜力风生图」刷屏惊叹。

最近,一个神秘代号 nano-banana 的新模型在社交媒体上爆火,它不是拼画质取胜,而是凭借前所未有的图像编辑能力,让网友直呼「这才是真正的 AI P图」。

有多强呢,过去我们印象中的 AI 编辑图片,可能用最多的就是 AI 消除,抹掉照片里面的路人;或者 AI 抠图,把照片的主体抠出来然后复制到其他背景上。

但现在是能直接生成一张完全看不出编辑痕迹的图片,图片里面的人物、背景、甚至小到一个字母,都可以自由的修改,且看不出一点 AI 味。

下面几张图片是我们从 X 上找的一些使用 nano-banana 编辑的实例,我只想说,它能火起来,真的值得。

▲ 图片来源:X@arrakis_ai

这个网友提供了上方只显示侧脸的女生,同时输入提示词,「创建一张有人直视前方照片。」

而下方的这张 OUTPUT 输出图片,就是使用 nano-banana 模型生成的。这个输出效果,完全可以说是同一时间拿手机另外拍的一张照片。

还有网友分享添加这两张图片并输入提示词,「让他们自拍」。

▲ 图片来源:X@RetropunkAI

和你唯一的合照,终于不用只是毕业照了。Billie 的大金链子和耳环、以及刘海等信息完全没丢失,Michael 的脸从满是噪点的失真,到自拍合影里,与 Billie 一样有着真实、清晰的皮肤质感。

在 X 上网友们反复安利这个图像编辑模型,从这些截图分享里面,我们大致总结了 nano banana 最让人惊叹的几点特质。

  1. 角色一致性极强:无论换背景还是换表情,都不会换脸,甚至嘴角弧度都能保持。
  2. 光影逻辑合理:不像滤镜贴图,它能重新计算光源和阴影,让场景符合物理规律。
  3. 照片级逼真:几乎看不出 AI 痕迹,生成的效果像是「同一时刻另一台手机拍下的照片」。
  4. 风格转换自然:从老照片复原到素描、水彩、卡通,都能保持主体特征不变。

首先,跟之前的图像编辑模型有着质的不同,就是 nano banana 在转换图像的过程中,基本上能够保持整个照片一致的色调和照片内容,不会自己额外生成别的东西。

▲ 风格保持高度一致,输入右边两张图,得到左边的产品广告图。图片来源:X@Dari_Designs

除了色调和照片内容,更重要的是保持人物角色的统一。不管是更换背景、还是让某个人的表情修改成微笑,nano banana 生成的人物五官和神态几乎不会出现换脸的情况,连嘴角的弧度都能保持稳定。

举个例子,当我们使用固定的一个人物角色创建图片的时候,这个角色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保持一致。

▲ 原图是左边,输入提示词制定背景为埃菲尔铁塔得到右图。图片来源:X@zan_sihay

由于能保持与输入图片高度一致的色调、氛围、场景和人物主体等,还有网友通过 nano-banana 将整个场景转变为一个新的故事。

▲ 原图在左上角,先是输入提示词让她们坐在台球桌边上,然后让她们开始打台球,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流。图片来源:X@D_studioproject

在确保了照片内容的高品质后,nano banana 生成的图片还非常真实。和此前大部分生图模型得到的 AI 味极浓的图片不同,nano banana 的特点就是自然和逼真。

▲Flux 生成的图片,皮肤质感还是有明显的蜡质化,不够真实。

最后是 nano banana 将场景转换为各种艺术风格方面表现,同样非常出色,包括水彩、油画和卡通风格,以及写实照片。

▲ 能够「复活」老照片。图片来源:X@DiegoGarey_jpg

我们也在 LMArena 里面测试了 nano banana 这个神秘模型,看看它是不是真的这么强大。

体验地址:https://lmarena.ai/?chat-modality=image (选择 battle 模式才会出现)

多人毕业照,也能变成专属你们俩的合影

首先,我们找了一张毕业合照,看看它是不是真的能生成一张两个人的合照。

它真的做到了,虽然这个田径场草皮生成的不是很像,但是在多轮的测试里面,Qwen、Flux、Seed 生成的图片全部都还是多人的,只有 nano-banana 明白了指令,提取出了两个人。

我们继续拿只有一张人脸的照片来测试,用开头那张照片,要求它生成一张白底证件照试试。

下面有六张照片,大家可以猜猜哪个是 nano-banana 生成的,或者你最喜欢哪个。

▲ 添加开头的照片,并输入提示词,「生成一张她的标准白底证件照,能直接用来申请护照。」

你没看错,第一张也是模型生成的,实在不知道什么护照可以用这样的照片。

答案揭晓,nano-banana 虽然看起来是最漂亮、最温柔的,但是 GPT-IMG 生成的更像证件照,因为有露出来一点点耳朵;Flux 好像不知道什么是证件照;Qwen 就很标准证件照了,但是太「标准」了,仿佛没参考我发给他的图片一样。

我们继续拿 nano-banana 生成的这张证件照,要求它为我们生成一张全身照,看看能不能在 AI 编辑的过程中,保持住这个角色原本的样子。

直接揭晓答案,这次 Gemini 的表现竟然不错,照片很真实,而且场景和衣服都搭配得很好;nano banana 的表现也不错,但总觉得和证件照里面的女生,风格不太一样了。

对于单张照片的单一角色,能做的编辑还非常多,像是下面这张图片,要求马斯克作出拳击的动作,人物基本上是做到了 100% 的复制,马斯克的他眼神、脸型、鼻子、还有嘴巴都很好的复制过来了。

单张照片的处理能做到完美复制,多张照片,nano banana 的表现又如何。

我们找了两张有人脸的照片,告诉模型将这两个人拼凑在一起,看看是否还能像真实照片一样,看不出瑕疵。

▲ 输入右下角两张图片,提示词为「让这两个人在拳击擂台上自由搏击」

图片左边就是来自 nano-banana,而右上角则是 Gemini 生成的效果,可以看到明显的差距,nano-banana 非常真实,且一眼就能认出来,蓝色衣服的是小扎。

nano-banana 对物理世界也有惊人的理解能力

除了保持人物的样子不改变,nano banana 还能在物体、背景等元素上,保持与输入图片做到完全一致。

例如下面两张房间的图片,我们显示让它开灯;然后又找了一张图片让它关灯。

当要求开灯时,乍一看 nano banana 和 Flux 都做的不错,但是有一个细节是 nano banana 不仅点亮了落地灯,更关键的是,它似乎重新计算了整个房间的光影逻辑。茶几的影子不再主要受窗外光影响,而是正确地投向了远离新光源的方向。

它并非简单地在图片上「贴」一个发光效果,而更像是在三维空间感和物理规律的层面「理解」了指令,就像 Google 前段时间发布的世界模型 Genie 3 一样。相比之下,Flux的结果更像是一个滤镜,氛围是到了,但逻辑还是有点问题。

关灯的效果差别就更明显了,Flux 是直接把落地灯都给弄消失了,而 nano banana 成功把灯关掉了,还做了很全面的阴影和色调调节。

创造力也能保持一致,纯文生图不如 GPT

风格转换也是 nano banana 的一大优点。无论是让黑白的照片重新焕发彩色的生机,还是让失真的图片变得真实,nano banana 在 LMArena 里都做的比其他图像编辑模型要好。

Flux 生成的鲁迅,总觉得是色彩饱和度没有调节好,nano-banana 生成这张给我感觉就很真实,保留了那种年代感。

我们还找了最近热映的《浪浪山小妖怪》电影预告片的截图,然后要模型从动画风格转换成其他风格。

不过是 AI 都有可能会出错,就像这张图片,nano banana 是直接给我了原图,但是 Qwen 把风格转换得很好。

当然也有可能是「吉卜力风格」会违反一些模型的使用规则,就像现在 4o 也没有办法直接输入吉卜力风格提示词生成照片。

▲ 还是开头那张照片,提示词「生成这张照片的素描画」

素描风格,nano-banana 就有办法处理了,右上的那张图,就是来自 nano-banana 的素描结果,我觉得比左下那张要好,因为看起来,真的更像是素描。

此外,nano-banana 的重点还是作为一个图像编辑模型,在纯粹的文生图能力上,表现并不算出色。

X 上有网友用 nano-banana 来做了一个高难度/复杂质感,以及光影/高级质感海报生成测试,结果还是 GPT-IMG 胜出。

▲ 图片来源:X@ZHO_ZHO_ZHO

Nano-banana 目前还是一个「未知」的模型,它只随机地出现在 LMArena 的盲测对抗测试中。

在我们的测试里面,输入 prompt,两张图生成完毕,投票选出更好的一张,最后才会揭晓哪张来自哪一个模型;有时候连续五六次都没能遇到它。

虽然这个模型的官方来源或开发者还没有正式确认,但网络上的讨论,以及生成图像的纹理和压倒性的质量,大部分人认为它很可能是 Google 的一个未公开项目。

毕竟,Google 也确实有在内部使用水果或者小吃等名称作为代码名称的历史。

而当我们尝试要它把自己的模型名字,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时,nano-banana 很自信的打上了 Gemini Pro。

最新的消息是,Google DeepMind 的负责人 Logan Kilpatrick 在 Google Pixel 10 发布前一天,发了一条推文,内容只有一个香蕉的 emoji,这基本上证实了这个模型就是来自 Google。

Google 这次为 Pixel 10 系列带来了 AI 编辑图片工具 Ask Photos,我们只需要输入想要对照片进行的编辑请求,然后由 AI 来完成,我们不需要再选择复杂的滑块、笔刷等各种工具。

为了防止图像篡改带来的负面影响,Google 也表示所有使用 AI 功能编辑的图像都会在 C2PA(内容来源和真实性联盟) 内容凭证中注明。

X 博主 testingcatalog 发文提到 nano-banana 这个图像编辑模型,将不仅仅用在 Gemini 和 Whisk(Google 实验室图像生成产品)上,也将出现在 Flow(Google 视频生成产品) 里面。

其实也不难想到,Flow 的图生视频功能,也正是像我们测试的图片编辑一样,让图片中的人物主体动起来。

在这篇爆料中还提到,Google 正在测试垂直宽高比的视频生成,以更好的在 TikTok、YouTube Shorts 等平台观看和传播。

Google 这段时间颇有不声不响做了很多事情,先是世界模型 Genie 3、然后在 LMArena 大语言模型竞技场上拿第一、接着又这个神秘模型 nano-banana;这让我越来越期待 Gemini 3 的发布了。

▲Google 的模型在 LMArena 多个任务上都是第一

如果说当时的 4o 代表了 AI 生图的极致,nano-banana 已经开始在重新定义图像编辑。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神秘「香蕉」AI 正式上线!Google P 图新王深夜炸场|附体验方式

还记得之前大家热议的神秘 AI 图片编辑模型「nano-banana」吗?

前几天,我们在 LMArena 大语言模型竞技场里面用它进行了多轮测试,结果表现都非常出色。

现在,Google 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 Google AI Studio 负责人 Logan Kilpatrick 发推文宣布正式推出 Gemini 2.5 Flash Image 模型

Google 正式推出了其最先进的图像生成与编辑模型——Gemini 2.5 Flash Image。

▲ 在多个榜单上都是第一名,尤其是 LMArena 榜单几乎是遥遥领先

在更新的技术博客里面,Google 提到此前的 Gemini 2.0 Flash 已经在图像生成方面,以其低延迟和高性价比受到了开发者的喜爱,但用户们也一直期待更高质量的图像和更强大的创作控制功能

Gemini 2.5 Flash Image 就是带着一系列的重磅更新,来强势回应这些期待。

和我们之前的体验效果一样,Gemini 2.5 Flash Image 的主要特点包括下面几点

  1. 充分保持角色的一致性
  2. 基于提示的图片编辑
  3. 利用 Gemini 的现实世界知识
  4. 多幅图像融合

一张图讲一个故事:角色、场景随心换

以往的 AI 绘图工具,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难以保持角色或物体的一致性。我们都曾经经历过,想让同一个角色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结果却常常画风突变,每一次生成都像换了个人。

Gemini 2.5 Flash Image 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 图片来源 X@geminiap

它可以轻松地将同一个角色置于不同的环境中,或者从多个角度展示同一款产品,同时完美地保持其核心主体不变。Google 提到这对于需要讲述连续故事、生成品牌系列资产或制作产品目录的场景来说,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功能。

为了展示这项能力,Google AI Studio 中还提供了一个模板应用,让开发者可以快速上手,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 体验地址:https://aistudio.google.com/apps/bundled/past_forward

在这个体验项目里,我们不需要输入任何的提示词,只用上传一张人像照片,它就会调用这个最新的图像模型,为我们生成从 1976 年 到 1990 年等各个年份的照片。

马斯克看到自己这么帅心里一定在想,我的 Grok 也可以。

一句话修图,用自然语言精准编辑

除了这种保持好高度一致的角色生成,精准的编辑也是一大亮点。Gemini 2.5 Flash Image 允许我们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指令,对图片进行精准的局部修改 。

像是模糊图片背景、消除 T 恤上的污渍、从合照中移除某个人、改变人物的姿势、为黑白照片上色……

这一切,都不再需要复杂繁琐的专业软件操作,我们只需要像聊天一样,用一句话告诉 AI 想做什么即可。

这跟我们之前在 LMArena 中的体验是一样的,像是我们也转换过照片的风格,从黑白到彩色;以及对照片进行细微的调整等。

▲ 图片来源 X@geminiapp

Google 同样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应用,来方便我们更好的体验这种基于提示词的图像编辑,但是完全媲美 PS 软件的效果。

▲ 体验地址:https://aistudio.google.com/apps/bundled/pixshop

不止会画,更「懂」世界

过去的图像模型虽然能创造出精美的图片,但往往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深层语义理解 。

Gemini 2.5 Flash Image 借助 Gemini 强大的世界知识库,让图像生成变得更加「智能」。

这意味着,模型不仅能看懂我们潦草手绘的图表,还能回答与现实世界相关的问题,并一步到位地执行复杂的编辑指令。

▲ 体验地址:https://aistudio.google.com/apps/bundled/codrawing

听起来很有多模态推理的感觉,Google 在 AI Studio 中展示了一个互动教育应用,将一块简单的画布变成了可以答疑解惑的智能导师,我由衷的感叹这个模型是真的厉害。

图像融合:轻松实现「无缝」拼贴

新模型还带来了一项酷炫的功能——多图像融合。我们可以将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放」进另一张图片的场景里,或者用一张图的风格去渲染另一间屋子,整个过程只需一条提示指令就能完成。

同样是 Google AI Studio 里面的模板体验应用,我们只需要把产品拖拽到新场景中,就可快速生成一张毫无违和感的、真实照片般的融合图像。

▲ 体验地址:https://aistudio.google.com/apps/bundled/home_canvas

在这个模板应用里面,我们甚至不需要输入任何提示词,可以直接拖动某个物体,到场景图片上的具体位置,然后它会自动生成融合的图片。

如何上手体验?

除了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些 Google AI Studio 里面的模板应用。

目前,Gemini 2.5 Flash Image 已经可以通过 Gemini APP、Gemini API、Google AI Studio 和 Vertex AI 进行访问。

关于调用 API,具体的定价是每百万输出 token 30 美元,官方介绍,生成一张图片大约消耗 1290 个输出 token,也就是说,每张图片的成本约为 0.039 美元,换算下来人民币不到 3 毛钱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通过 Gemini 2.5 Flash Image 创建或编辑的图片,都会包含 SynthID 隐形数字水印,以便识别其为 AI 生成或编辑的内容。

这跟前些天 Google 发布 Pixel 10 系列手机时,讲到 AI 图片编辑 Ask Photo 工具时,使用的 C2PA(内容来源和真实性联盟) 内容凭证是一样的。

最后,Google 还提到正在努力提升模型在长文本渲染、角色一致性稳定度和图像细节真实性等方面的表现。

总而言之,Gemini 2.5 Flash Image 的发布,让 AI 图像工具从一个单纯的绘画玩具,向一个真正实用的创意与生产力工具迈出了一大步。

它不仅解决了我们过去使用 AI 绘图时的诸多痛点,还带来了更多有趣、实用的新玩法。

之前 4o 生图能力出来,看到很多 App 开始主打用一张图每天生成一首诗,还有像是拿到了今年 Apple 设计大奖的 CapWords,拍一张生活里的照片,来实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基于 Gemini 2.5 Flash Image 模型,又会有哪些新应用诞生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马斯克星舰终结「四连炸」!未来有望 40 分钟内到达地球上任何地方

蹲守星舰直播,注定心跳加速。

要么见证历史。

要么见证马斯克放烟花。

不过,SpaceX 今天还是得到了命运女神的眷顾,在接连「四连炸」后,星舰第十次试飞终于不负众望——成功发射,完成既定关键任务。

质疑马斯克「画饼能力」的声音,至少在今天得暂时安静了。

一场「故意找茬」的极限试飞

本次发射的「星舰」长约 120 米,直径约 9 米,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长约 70 米的超重型(Super Heavy)助推器,以及一个称为「星舰」的上级飞船。

两部分均由不锈钢制成,目标是实现快速、完全重复使用。

这一次,超重型助推器将不会回到发射场进行「夹筷子」的操作,而是前往墨西哥湾外海进行受控溅落。与此同时,星舰上级飞船则会继续飞行,最终在印度洋受控溅落。

话不多说,让我们来详细回顾整个飞行过程。

星舰顺利点火升空,搭载的 33 台猛禽发动机运行状态良好,顺利通过了最大动压阶段这一关键节点。

▲马斯克站在星舰底下,图片来自马斯克社交平台

(APPSO 注释:最大动压阶段(Max-Q,Maximum Dynamic Pressure)是航天器或火箭从地面起飞穿过大气层时,因速度不断增大而空气密度逐渐降低,两者共同作用下出现的一个「动压峰值」时刻。)

此次助推器的主要测试目标集中在着陆点火。

具体来说,当星舰(上级飞船)和助推器分离后,助推器要回到地球并尝试「着陆」。第一步,它需要把自己翻转过来(控制翻转),让发动机面向正确方向,才能点火减速。

▲ 热分离

翻转后,助推器会点燃发动机,进行一次反向推力(点火回推)。这相当于踩刹车,让助推器逐渐脱离原本的上升轨迹,转而走向预定的下降轨迹。

这个动作在第 9 次飞行中演示过,其优势在于需要预留的推进剂更少,从而可以在上升阶段使用更多燃料,将更大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

更难的部分在最后的着陆阶段。

按照原有设计,最终着陆需要依靠三台中央发动机同时点火,但这次测试中将故意关闭其中一台。这种设计更像一次「爆胎测试」:要看高速行驶中的车,是否还能稳稳刹停。最终,它将用仅剩的两台发动机在海面上方短暂悬停,然后关闭发动机并坠入墨西哥湾。

从今日的测试结果来看,助推器的整体表现堪称完美。相较于助推器,星舰上级飞船承担的任务同样复杂多样。

进入二级飞行阶段后,星舰持续上升,并首次成功释放 8 颗星链模拟卫星,整个部署过程大约每分钟释放一颗,有序完成全部部署。

▲ 打开舱门,释放星链模拟器

这些星链模拟器的规格与下一代星链卫星基本相当,可以简单理解为 V2 Plus 版本,本质上是为未来正式发射 V3 卫星进行的重要彩排。

未来每次由 Starship 搭载发射的 V3 卫星,预计能为星链网络增加 60 Tbps 的容量,是目前猎鹰 9 号单次发射所增加容量的 20 倍。

除了卫星部署,本次飞行任务还承担着另一项重要测试——在太空环境下重新点燃一台猛禽发动机,划重点,这对未来的轨道机动至关重要,最终也是顺利成行。

但仅仅验证正常功能还不够,SpaceX 研究团队还要主动「找茬」。

为了测试极限性能,他们先把一部分隔热瓦直接拆掉,让裸露的机体去硬扛大气层的高温冲击,好观察弱点在哪里。与此同时,还装上了几种不同材料的金属隔热瓦,其中甚至有带主动冷却功能的版本,看哪一种方案更可靠。

另外,为了解决第六次试飞出现的「高温热点」问题,他们把隔热瓦的边缘打磨得更锋利,让气流更顺畅地滑过,不至于在某些位置积热。

从直播画面来看,隔热整体表现良好,襟翼也在高强度环境下保持了控制,虽然出现了局部烧蚀与表皮翘起,但飞船结构及压力系统依然稳定。

按照预定计划,最终连飞行轨迹都需要经过特殊设计:它会在再入时正面迎上最猛烈的气动压强,特意把尾翼推到极限,看结构能不能撑住。这是一场近乎「自虐」的测试。因为真正的飞往火星,不容许任何软肋。

最后,星舰成功完成翻转机动,按计划执行着陆程序,圆满地在印度洋实现受控溅落。

星舰,人类生存的 B 计划

延期,对星舰来说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8 月 25 日凌晨,由于地面系统的液氧出现了泄漏,发射窗口在最后关头被迫关闭。问题解决后,第二天再次加注燃料,眼看箭在弦上,但奈何征服星辰大海的路上,天气才是真正的甲方。

一朵砧状云层悬在发射场上空,迟迟不肯散去。

砧状云层并不是善茬,由于内部蕴含着强烈的电荷,随时可能引发闪电。对于装满液氧和甲烷的星舰来说,任何电击都可能让它在离开发射架之前就化为火球。SpaceX 只能再次按下暂停键。

谨慎并非小题大做,今年进行的第 7、8、9 次飞行接连遭遇重大故障。

比如第 9 次飞行在虽然成功进入了太空,但因为燃料箱增压系统的扩散器故障,甲烷泄漏导致飞船在太空中失控翻滚,最终在重返印度洋上空时烧毁。

而原本计划用于第 10 次飞行的 36 号星舰在今年 6 月的一次地面测试中发生爆炸。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飞船被完全摧毁,SpaceX 的独立测试场也遭受严重损坏。

紧急启用 37 号备份星舰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 COPV 的不可预测性给载人飞行蒙上阴影。这个看似简单的压力罐承担着推进剂增压的重任,一旦失效就是灾难。

昨天,亲自督战的马斯克也出现在了官方直播间,与主持人和星舰工程副总裁 Bill Riley 进行了长达 30 分钟的对话,并再次重申了他的宏大愿景:

「从一开始,星舰就和猎鹰或其他火箭不同——我们设计它是为了大规模量产。不是造一艘星舰、飞一次轨道就够了,而是要持续、快速地做到这一点。我们最终目标是每年建造数千艘星舰,这是为了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所必需的。」

火星移民是个筐,什么技术都能往里装。移民、能源、机器人,这个筐越大,人类的想象力就越大。而马斯克的潜台词是,星舰就是人类的 B 计划,让文明永续,不管在哪个星球。

听着像天方夜谭,但马斯克还真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

今年 3 月,马斯克表示,首批星舰将于 2026 年年底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登陆火星,如果登陆顺利,则载人火星任务「最早可能于 2029 年实施,不过 2031 年的可能性更大」。

但到了 5 月,口风变得更谨慎「如果运气好,我们会尝试抓住这个机会,」他说,「但我觉得成功率大概只有一半一半。」

「快速迭代」这四个字,本来就是商业航天的口头禅。问题是大部分人只是嘴上说说,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选择稳一手。这些理念在传统航天巨头那里,基本属于听听就好的状态。而 SpaceX 奉行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开发理念——「先试后改」。

于是乎,星舰的试飞史,就是一部「花式死法大全」——每种死法都价值亿万。虽说失败是常态,但每次失败都为下一次积累经验。正是这种「野路子」,让 SpaceX 保持了全球最快的迭代节奏,也让星舰距离火星更近。

不过,这种工程路线上的莽也有代价。

随着星舰越来越接近火星载人飞行的任务,容错率会急剧降低。美国 NASA 对载人航天的安全标准极其严苛,任何系统都需要经过反复验证。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星舰要达到载人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火星梦,马斯克还在不断兜售地球快递服务——利用星舰进行地球点对点运输。

「你可以在 40 分钟内到达地球上任何地方。从洛杉矶到悉尼不到半小时,从纽约到新加坡半小时,横跨大西洋只要 10 分钟。轨道火箭是已知最快的交通工具,速度是商用飞机的 30 倍,而且视野绝佳。」

但连续两天的跳票也提醒我们,无论愿景多么宏大,现实的技术挑战依然严峻。不过,这或许正是航天事业的魅力所在——它永远在推动人类挑战物理定律的极限,也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

正如马斯克所说:「解释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总是很重要的,而研发星舰的原因就是我们希望人类能够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这个目标足够宏大,也足够重要,值得我们在现实的困难面前保持耐心和信心。

火星可能不需要人类,但人类永远需要火星,也是在需要一个够远、够难、够疯狂的理由,继续折腾,继续抬头仰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苹果秋季发布会正式官宣/5.2 万元,哈苏发布重磅新机/罗永浩:不是故意叫锤子手机的

cover

🍎

苹果秋季发布会定档 9 月 10 日

🤖

国务院:2027 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

🙅‍♂️

罗永浩:不是故意叫锤子手机的

🍌

Google 发布新图像生成模型 nano banana

🚀

SpaceX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

Meta AI 大神离职,原因却是扎克伯格的「毒鸡汤」

❓

DeepSeek V3.1 奇葩 Bug:「极」字满天飞

📈

最便宜「华为车」月销目标曝光

🔍

仰望 U9 赛道版创下全球电车极速纪录

🛡

机构:折叠屏手机将进入发展新阶段

💡

马斯克:星舰的意义在于帮我们成为多行星物种

📷

5.2 万元起,哈苏发布 X2D II 100C

🚗

零跑 B05 无伪装实拍图流出

🪜

百度上线 AI 搜索应用「梯子 AI」,主打无广告

🔍

抖音曝光多款山寨 App

重磅

苹果秋季发布会定档 9 月 10 日

今天凌晨,苹果正式宣布,其秋季发布会将于当地时间 9 月 9 日 10 点(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 1 点)举行。

从公布的邀请函显示,活动主题为「Awe dropping(令人惊叹)/前方超燃」。而经典的特殊版本 Logo 也散发着液态玻璃的光泽,呈现通体蓝、黄、橙色调。

同时,苹果依然给本次的发布会预告 Logo 做了小交互:点击或触摸 Logo 时会出现类似流体的特效。

据悉,本次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将会带来多款新品:

  • iPhone 17 系列:备受期待的超薄款 iPhone 17 Air、外观可能迎来新设计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以及每年例行更新的 iPhone 17 标准版;
  • Apple Watch:Apple Watch 第十一代和 Apple Watch Ultra 3 都有望登场;
  • AirPods Pro 3: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透露,新款 AirPods Pro 3 或会拥有更小的充电盒,采用隐藏式配对按钮、更隐蔽的状态指示灯,以及重新设计的耳塞,可能采用更短的柄和更贴合的设计;
  • Studio Display 2:采用 A19 处理器;
  • Apple TV:预计是常规更新,主要是处理器将升级至 A17 Pro。

据外媒 9to5Mac 报道,随着新款硬件的推出,预计苹果将停售目前仍在销售的 7 款产品,包括 iPhone 15/15 Plus、iPhone 16 Pro 系列、AirPods Pro 2、Apple Watch 第十代/Ultra 2。

价格方面,iPhone 17 预计 799 美元起(约合人民币 5715 元),iPhone 17 Air 预计 949 美元起(约合人民币 6788 元起),iPhone 17 Pro 系列预计 1049 美元起(约合人民币 7503 元起)。据了解,这已经考虑了有传言称 iPhone 17 Pro 的存储容量翻倍,价格将上涨 50 美元,以及 iPhone 17 Air 比原 iPhone 16 Plus 高出 50 美元的溢价。

另外,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 iPhone 17 Air 可能还要刮起一阵「复古」风潮——提供类似 iPhone 4 时代的中框保护壳(Bumper 保护壳)。外媒 9to5Mac 还表示,苹果还考虑在某个时间点重新推出已停产的 MagSafe 外接电池。

总的来说,今年将会是 iPhone 更新的一个大年,也是未来几年 iPhone 更新的新起点。你最期待哪款新品?留言告诉我们。

大公司

国务院:2027 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具体来看,「人工智能 +」行动主要是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其中《意见》中提到:

  • 到 2027 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 6 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 到 2030 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 到 2035 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意见》提出加快实施 6 大重点行动:

  • 「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 「人工智能 +」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 「人工智能 +」民生福祉,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 「人工智能 +」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
  • 「人工智能 +」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同时,《意见》还提出强化 8 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罗永浩:不是故意叫锤子手机的

昨天,《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发布第二期视频播客节目。本期视频中,罗永浩请到了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两人谈到了多个热点话题。

节目中,两人聊起公司起名的事情。何小鹏表示,在中国一个企业名用老板名字好像很怪。有七八年时间,好多朋友劝自己给小鹏汽车改名。说只要一改名,销量翻一倍。

而罗永浩也在节目中透露,锤子手机不是故意叫锤子的,品牌名找了一堆好的都注册不上,所以公司名就用了英文的,叫 Smartisan。其称,「那个在美国没问题,在中国大家不知道这个词是干嘛的,公司刚好又叫锤子,于是大家就开始叫锤子手机。」

何小鹏还在交谈中提到,「绝大部分企业说重视 AI,实际上是假重视。」其指出,「很多人说软件会重新定义汽车,可我也没见他们在软件上有什么实际行动。还有很多人说数据的价值无穷,但他们最多就是把汽车的数据存起来。」

何小鹏强调,所认为的重视度,需要真正的投入来体现。其谈到,「中国有很多云计算公司,前几名规模都很大。你可以去问问他们,谁在语音方面做强 AI 的事情,这样的公司绝对不多,云厂商肯定清楚这一点。如果他们连应用都很少,那怎么能说是重视 AI 呢?」

何小鹏认为,从目前来看,对 AI 的重视基本上流于形式。他还表示,在新能源车企里,比如那些在做自动驾驶的公司,真正用到大算力的公司屈指可数。

另外,何小鹏还回应了「与马斯克隔空互怼」:「主要是信息差造成的,‘现在我们是隔空尊重’。」其表示,马斯克是他比较佩服的一个人,特别喜欢他的科技幻想,虽然经常延误,但是大概率都做到了。

Google 发布新图像生成模型 nano banana

今天凌晨,Google 正式提出了其最先进的图像生成与编辑模型——Gemini 2.5 Flash Image(又名 nano banana)。

据官方介绍,Gemini 2.5 Flash Image 的主要特点包括下面几点:

  • 充分保持角色的一致性:它可以轻松地将同一个角色置于不同的环境中,或者从多个角度展示同一款产品,同时完美地保持其核心主体不变。
  • 基于提示的图片编辑: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指令,对图片进行精准的局部修改 。
  • 利用 Gemini 的现实世界知识:模型可借助 Gemini 强大的世界知识库,让图像生成变得更加「智能」。
  • 多幅图像融合:可以将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放」进另一张图片的场景里,整个过程只需一条提示指令就能完成。

性能表现上,Gemini 2.5 Flash Image 在多项基准测试上均为第一名,超越 OpenAI ChatGPT 4o(GPT Image 1 high)、Qwen Image Edit 等模型。

关于调用 API,具体的定价是每百万输出 token 30 美元,官方介绍,生成一张图片大约消耗 1290 个输出 token,也就是说,每张图片的成本约为 0.039 美元,换算下来人民币不到 3 毛钱。

目前,Gemini 2.5 Flash Image 已经可以通过 Gemini APP、Gemini API、Google AI Studio 和 Vertex AI 进行访问。

SpaceX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刚刚,连续推迟两天后,SpaceX 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于美国中部时间 8 月 26 日 18 时 30 分(北京时间 27 日 7 时 30 分)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十次试飞。

据悉,本次任务重点目标包括让飞船部署模拟卫星、在太空中进行发动机重新点火测试等。按计划,火箭助推器将落入墨西哥湾区域,不返回发射场。

SpaceX 的星舰超重型助推器于发射时间准时点燃了 33 台主发动机,并向着太空飞升,开启 SpaceX 第十次飞行测试的升空之旅。之后,星舰超重型助推器通过一次热分离与星舰上面级分离,成功在墨西哥湾实现软着陆和溅落。

据了解,星舰第十次试飞任务原计划当地时间 8 月 24 日傍晚从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的基地发射升空,但因液氧泄漏的地面系统故障在发射窗口开启前十多分钟取消,并延期至 25 日发射。但 25 日当天的试飞在在倒计时 40 秒时因天气原因暂停,随后宣布取消当天试飞尝试。

Meta AI 大神离职,原因却是扎克伯格的「毒鸡汤」

昨日凌晨,Meta 研究科学家 Rishabh Agarwal 发文宣布自己将要离开 Meta 的超级智能团队:

是否继续加入新的 Superintelligence TBD 实验室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尤其是在那样的人才与算力高度集中的环境下。但他指出,「在 Google Brain、DeepMind 和 Meta 度过了 7.5 年之后,我还是感受到一种驱动力——去承担一种不同类型的风险。」

但在文末,Rishabh 却指出:「Mark(扎克伯格)和 Alexandr Wang 提出的加入 Superintelligence 团队的愿景极具吸引力。但最终我选择遵循 Mark 本人的建议:‘在一个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里,你能冒的最大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

有趣的是,Meta 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才刚刚拉开大幕,资金、算力应有尽有,CEO 扎克伯格更是亲自下场喊口号,势必要让「人人都有超级智能」。而为了赢得 AI 竞赛,最近的 Meta 的招聘节奏也是异常激进。

据悉,扎克伯格向不少顶级研究员开出了高达九位数美元的薪酬,甚至亲自通过电子邮件和 WhatsApp 等方式从 OpenAI、Google 等公司招募人才,开出的总薪酬有时能达到 1 亿美元。

截至 8 月中旬,Meta 已成功从 OpenAI 挖走超 20 人,从 Google 挖走至少 13 人,3 名来自苹果 ,3 名来自 xAI,2 名来自 Anthropic,总计新员工超过 50 名。然而,最近有传言称,Meta 在持续数月大举招揽了超过 50 名 AI 研究员和工程师后,已于上周开始冻结其 AI 部门的人员招聘,并全面缩减 AI 部门规模,重组 AI 团队。

而据了解,Rishabh 在 Meta 中和团队折腾出了不少成果,比如推动了在「思考型」模型在后训练方面的进展;通过 RL 扩展,将一个 80 亿参数的稠密模型推到了接近 Deepseek-R1 的性能。

DeepSeek V3.1 奇葩 Bug:「极」字满天飞

日前,DeepSeek 最新版 V3.1 被多名开发者实测发现,会在完全不该出现的地方插入「极 / 極 / extreme」等 token。

具体来看,time.Second 变成 time.Se 极,版本号 V1V 极。更糟的是,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第三方量化部署,连官方全精度也会复现,影响真实编码流程。

有人起初怀疑是极低比特量化或校准数据集边缘效应所致,但随后在其它网站的 FP8 全精度版本也复现了相同问题,说明并非单纯部署层事故。

DeepSeek 在更新之后,不是第一次被发现 Bug。上一次是针对写作任务上,出现了语言混杂的问题。在代码任务上,则有过拟合的嫌疑。

无独有偶,Gemini 近来曝出在代码场景里陷入「自我否定的无限循环」,一边道歉一边输出「我是个大傻子」的长串文本,让人哭笑不得。

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 这次主要在第三方平台上出现的问题是最严重的。知乎答主 Pandora 测试了发现,官方 API 的情况好很多。那要做的排查工作就又多了一些。

最便宜「华为车」月销目标曝光

昨日,鸿蒙智行的尚界 H5 开启预售,预售价 16.98 万元起。预售开启后 1 小时,新车收到了超 2.5 万张小订。

而据 36 氪汽车获悉,上汽与华为,为尚界品牌首款车型尚界 H5,制定了月销 2 万辆的销量目标;并结合后续新车,近期向供应链释放了年销 40 万辆的备料计划。

报道称,明年尚界品牌还将推出两款新车,一款为轿车,另一款为 SUV,其中 SUV 将于上半年推出。

另外,为保证尚界车型的交付,上汽与华为在产能、渠道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产能方面,上汽不仅为尚界在临港建设了一座专属工厂,还盘下了上汽通用金桥工厂的部分产线。

在渠道方面,尚界除了会在鸿蒙智行用户中心进行销售,还会进入上汽与华为为它打造的专属用户中心,从而形成双网服务体系,确保尚界新车上市即上量。

值得一提的是,据报道援引尚界方面消息,8 月 14 日,尚界已收到超过 1500 家经销商报名,其中还包含保时捷、沃尔沃、路特斯等豪华品牌 4S 店的转投加盟。

仰望 U9 赛道版创下全球电车极速纪录

近日,仰望汽车宣布,仰望 U9 赛道版工程测试车在德国 ATP 测试场实现 472.41 km/h 的最高时速成绩,刷新中国新能源超跑记录,成为全球最快电车。

官方表示,此举是中国自主品牌首次在该领域问鼎世界。

此次极速成绩由德国专业车手 Marc Basseng 于 8 月 8 日驾驶仰望 U9 赛道版在德国 ATP 测试场达成。值得关注的是,Marc Basseng 在 2024 年就曾创下全球电车极速纪录并保持至今。在完成仰望的极速测试后,他感慨道:「去年以为已是巅峰,没想到这么快,就驾驶着一台中国超跑在同一场地打破了自己的纪录。」

据了解,与现款仰望 U9 同源,仰望 U9 赛道版搭载以易四方、云辇-X为核心的创新技术架构。在此基础上,仰望 U9 赛道版应用了全球首个量产全域 1200V 超高压平台,搭配针对极限工况而优化的整车热管理方案,全面提升车辆在赛道场景的性能表现。

同时,仰望 U9 赛道版搭载的易四方系统是全球首个基于 30000 转高性能电机的四电机平台,每个电机的峰值功率高达 555kW,系统为整车共提供超 3000Ps 综合马力,使得仰望 U9 赛道版拥有高达 1217Ps/t 的惊人推重比,在全球汽车范围内跻身顶尖水准。

此外,仰望 U9 赛道版还沿袭了现款仰望 U9 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并搭载已量产销售的增强型碳纤维前铲选装件,充分验证了仰望 U9 在超高速工况下的设计科学性与技术可靠性。

机构:折叠屏手机将进入发展新阶段

8 月 26 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手机季度预测报告显示:

  • 预计 2025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1983 万台,同比增长 6.0%;
  • 至 2029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预计将会接近 2729 万台,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7.8%。

机构指出,中国头部厂商持续加码这一赛道,通过在铰链、屏幕、全形态、整机轻薄、软件交互生态等核心领域的深耕,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引领折叠屏行业进入「形态创新与生态破壁」的新阶段。

具体来看,2025 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 498 万台,同比增长 12.6%。尽管相较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这一增速有所放缓,但在厂商与上游供应链的协同发力下,当前主流机型已在折痕控制、机身轻薄度及影像系统等核心配置上实现了全面平衡,用户体验持续升级。

机构还指出,现安卓折叠屏手机不仅能与苹果电脑实现高效便捷的互联协同,更可与其他苹果生态设备达成无缝接力,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生态隔阂,让用户摆脱了单一生态的束缚,跨设备体验迈上新台阶。

另外,数据还显示,华为在 2025 年上半年持续扩大领先优势,以 374 万台的出货量占据 75% 的市场份额,创下历史新高;荣耀虽上半年无新品上市,仍以 8.4% 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OPPO 调整产品节奏后,以 6.1% 的份额位列第三;小米和 vivo 的新品于年中亮相,暂居第四、第五位。

吉利神盾金砖电池成功挑战带电六大串行极端测试

8 月 26 日,吉利通过直播对自研自产的神盾金砖电池进行了深度技术解读,并透露领克 10 EM-P 搭载的神盾金砖电池,顺利通过了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开展的行业首个「整车+整包」带电六大串行极端测试。

此前,神盾金砖电芯还成功挑战了 8 针同刺、多面挤压、真弹贯穿、36 吨坦克碾压等多项远超国标的「极限测试」,拥有军工级安全。

据悉,本次「整车+整包」带电六大串行极端测试在「8 针同刺、真弹贯穿」的基础上,连续进行「带载动态腐蚀浸水,高温充放电,整车连续刮底,整车涉水刮底,整车颠簸涉水,带载外部火烧」六大试验,测试过程中电池持续处于放电状态,高度模拟用户使用场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极端状况。

最终,挑战完所有高难度测试后,神盾金砖电池不起火、不爆炸,领克 10EM-P 整车状态正常,各项试验均顺利通过。

目前,神盾金砖电池产品已包含超级快充、高能量密度、超级混动三大系列,均拥有超安全、超快充、高倍率、超耐用等行业领先的性能优势,树立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新标杆,助力吉利新能源产品屡创销量新高。

💡 马斯克:星舰的意义在于帮我们成为多行星物种

昨天,SpaceX 的星舰火箭第十次试飞任务因天气原因而被迫推迟,而 CEO 马斯克和星舰工程副总裁 Bill Riley 却现身直播间,围绕星舰项目,进行了一次分享访谈。

马斯克在直播中提到,「总是要解释事物的‘为什么’,而星舰的‘为什么’是我们要成为一个多行星物种。」他指出,人类若局限于地球,将面临灭绝风险,如小行星撞击或气候灾难。而星舰不仅是运载工具,更是通往火星的钥匙,帮助人类分散风险,建立备份文明。

而 Bill 则是补充了星舰的发展历史。其表示,「我们见证了星舰基地从一个双宽拖车和帐篷,那时我们建造了星虫(星舰早期原型),再到首次亚轨道测试飞行。现在,我们身后首次出现两座发射塔,我们正朝着今年底从第二座塔进行首次运营飞行迈进。」

针对星舰的核心技术创新——完全快速复用(full and rapid reusability),马斯克则强调「这将会是通往火星的关键」。其通过星舰的设计结构解释:

银色部分是抛光不锈钢,反射热辐射;黑色部分覆盖数万块隔热瓦,用于再入大气层时辐射散热,耐温高达 1400℃。这种不对称设计源于再入轨迹:迎风面需承受最大热流,黑砖高效辐射热量,而背风面则依赖反射。

Bill 表示,「我们正从测试转向大规模制造,目标是年产数百艘星舰。」据悉,星舰目标发射成本仅数百万美元/次,通过复用实现经济革命。

新产品

5.2 万元起,哈苏发布 X2D II 100C

昨晚,哈苏正式发布中画幅相机 X2D II 100C,售价 51900 元起(不含镜头)。

外观依然是哈苏 X 系列经典的北欧设计,提供了新的「石墨灰」哑光漆面,并配合黑色的「HASSELBLAD」Logo 字体。机身侧面的接口盖板,从之前的卡扣式换成了磁吸设计;手柄的蒙皮也换了新的纹理,握持感更扎实。

操控方面,X2D II 在屏幕右侧增加了一个五维摇杆;摇杆下方还多了一个自定义按键,加上可以按下的前拨轮,整机的自定义按键数量增加到了 8 个(配合特定镜头时)。

显示上,X2D II 配备一块 3.6 英寸 OLED 触控屏,峰值亮度达 1400 nit。除了亮度变高,翻折角度也有拓展——它支持向上 90° 翻折,屏幕还能向外拉出一段距离。

X2D II 的核心,依然是那块 43.8 x 32.9mm 的中画幅传感器,拥有 1 亿像素。同时,X2D II 搭载了全新的 5 轴 10 级机身防抖,效果比上一代提升了 8 倍。

对焦上,X2D II 在原有的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基础上,史无前例地加入了一颗 LiDAR 激光雷达,对焦点数量也从上一代的 294 个,大幅提升到了 425 个;并且支持了 AF-C 连续自动对焦,还加入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主体检测功能。

色彩表现上,X2D II 的 HNCS 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HNCS HDR。因此,X2D II 也成为业界第一台能实现「端到端」HDR 功能的中画幅相机,从拍摄、生成、显示到编辑,整个流程都支持 HDR。

与 X2D II 同步登场的,是一支为高速抓拍而生的全新镜头——XCD 35-100E。等效 28-76mm 的焦段几乎覆盖了从风光、人文到人像的所有常用场景,同时能在广角端提供 2.8 的大光圈。

零跑 B05 无伪装实拍图流出

昨日,网传出一张疑似零跑新车的图片,多方信息显示,图中车型或为零跑首款掀背车型 B05.

从流出图片显示,新车整体造型饱满,尾灯部分采用与零跑 B10 类似的贯穿式设计,将提供淡黄配色,并且配备熏黑轮毂;另外,车门把手或继续采用隐藏式。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零跑通过外媒《Autocar》确认,新车 B05 将会是目前已发布的轿车 B01 的紧凑版本,并采用 B 系列的 Leap 3.5 平台,预计还会提供高达 650km 的版本。

据了解,B01 与 B10 轴距均为 2735mm,并都提供 56.2kWh、67.1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其中 B01 还提供 43.9kWh 的版本),最高拥有 650km 续航。

零跑还表示,将会在 9 月的慕尼黑车展上发布 B05。

Marshall 发布首款派对音箱

8 月 26 日,Marshall 推出首款派对音箱「Bromley 750」。

外观方面,Bromley 750 延续极具质感的 Marshall 标志性设计:拉丝金属控制面板、水性 PU 皮革包边搭配冲压金属面网。有趣的是,Bromley 750 自带舞台灯效和双组合接口,并且支持麦克风和乐器输入。

据介绍,Bromley 750 为室内外多场景打造,搭载 TRUE STEREOPHONIC 360° SOUND 环绕立体声场技术;还配备全新的音效自定义调校旋钮,支持在「Dynamic」和「Loud」模式间切换。

与此同时,Bromley 750 提供约 40 小时续航,支持 IP54 级防尘防水。

Bromley 750 售价为 7999 人民币,将于 9 月 23 日在 Marshall 全球官网开售,于 9 月 30 日 10 点在 Marshall 中国官方商城上线。

百度上线 AI 搜索应用「梯子 AI」,主打无广告

据「读佳」消息,近日,百度旗下的 AI 搜索 App「Tizzy.ai」完成了前期的测试,正式更名为「梯子 AI」,定位为智能搜索助手,依托多个大模型能力开发而成。

据悉,该应用主打无广告智能搜索,整合深度思考、资源检索及影视娱乐功能,主打「简单搜索,一触即达」。

具体来看,梯子 AI 提供「自动模式」和「深度模式」双路径搜索:快速响应简单问题,后者针对复杂需求进行多轮推理与决策辅助。

值得一提的是,梯子 AI 的影视资源聚合功能覆盖长短视频内容,支持「聚合跳转」观看及站内短剧播放,优化娱乐体验。此外,它仍保留少儿声纹识别与模式切换能力,确保家庭使用安全。

报道指出,此次更名是百度搜索 AI 化战略的延伸。百度早前已为搜索集成智能体入口,并推动「AI 助手」深度融合模型能力,梯子 AI 则进一步聚焦垂直场景,以无广告和智能交互为核心差异化点。目前,百度搜索超 20% 结果页含 AI 生成内容,梯子 AI 或成为其提升用户体验与生态开放性的重要一环。

阿里开源视频生成模型 Wan2.2-S2V

8 月 26 日,阿里开源全新多模态视频生成模型通义万相 Wan2.2-S2V。

官方表示,通过 Wan2.2-S2V,用户仅需一张静态图片和一段音频,即可生成面部表情自然、口型一致、肢体动作丝滑的电影级数字人视频。

目前,Wan2.2-S2V 可驱动真人、卡通、动物、数字人等类型图片,并支持肖像、半身以及全身等任意画幅,上传一段音频后,模型就能让图片中的主体形象完成说话、唱歌和表演等动作。该模型还支持文本控制,输入 Prompt(提示词)后还可对视频画面进行控制,让视频主体的运动和背景的变化更丰富。

据介绍,Wan2.2-S2V 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其中,模型基于通义万相视频生成基础模型能力,融合了文本引导的全局运动控制和音频驱动的细粒度局部运动,实现了复杂场景的音频驱动视频生成。在模型训练上,团队构建了超 60 万个片段的音视频数据集,通过混合并行训练进行全参数化训练,充分挖掘了模型的性能。

实测数据显示,Wan2.2-S2V 在 FID(视频质量,越低越好)、EFID(表情真实度,越低越好)、CSIM(身份一致性,越高越好)等核心指标上取得了同类模型最好的成绩。

目前,用户可在 HuggingFace 和魔搭社区下载模型,或在通义万相官网直接体验。

Github:https://github.com/Wan-Video/Wan2.2

魔搭社区:https://www.modelscope.cn/models/Wan-AI/Wan2.2-S2V-14B

HuggingFace:https://huggingface.co/Wan-AI/Wan2.2-S2V-14B

猛犸发布多款「技术赋能创作」产品

8 月 26 日,全球无线音视频领域的领军品牌 HOLLYLAND 猛玛成功举办「即刻精彩」品牌战略暨秋季新品发布会。

在本次发布会中,猛玛首次完整呈现了其四大产品线的核心技术与战略布局,致力于为创作者构建更完整、高效的全链路工作流体验:

  • LARK MAX 2 麦克风:凭借其首创的低延迟无线监听功能与 AI 智能降噪技术,重新定义了专业音频创作的自由度,支持四发一收,满足多人访谈等复杂场景需求,并获得中国声谷及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权威认证。
  • 探境 2 直播相机:搭载自研 SAR AI 智能调参技术,基于海量直播数据模型,可自动识别场景并优化画质,彻底告别手动调节,配合 1/1.3 英寸大底传感器,实现「弱光也清晰」的高质感成像,让高质量直播更加智能便捷。
  • 汇声 CS-1000 与野玛 1000T 组成的专业无线通话系统:以强大拓展性能与轻量化设计,支持最高 30 路通话、12 分组、公里级远程覆盖,并具备跨区漫游不中断能力,结合旗舰级基站更可实现 80 路接入与超广覆盖,为大型节目制作与现场活动提供高性价比的可靠通信方案。
  • 微影无线图传:作为猛玛首款百元级 APP 图传,支持 4K/30fps 画质、一发四收,可通过 Wi-Fi 直连移动设备,实现即拍即传、无线监看与抖音直播推流,显著降低专业影像创作门槛。

猛犸方面表示,这一系列新品覆盖音频、影像、通信与监看四大核心创作环节,共同构成了猛玛「技术赋能创作」理念的最新实践,从不同维度响应了全球创作者对高效、智能、高性价比创作工具的期待。

新消费

抖音曝光多款山寨 App

8 月 26 日,抖音发布《2025年中反诈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5 年 1 月至 7 月,抖音日均拦截涉诈信息超 700 万条,同时通过短信、站内信、电话等方式,日均向用户发送反诈提醒超 800 万次。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指出,随着诈骗手段不断升级,不法分子的仿冒伎俩也层出不穷。例如:

在冒充抖音客服诈骗中,骗子会要求受害人下载「抖音会议」等仿冒 App,通过屏幕共享或远程控制功能,获取受害人的银行账户和短信验证码,进而操作转账。抖音方面表示,其多次在反诈宣传中提醒用户:抖音官方从未推出「抖音会议」App,该类软件实为诈骗工具。

《报告》详细列举了上述诈骗手法,并郑重声明:抖音从未推出上述 App,诸如「巨量跳动」「抖音点赞版」「抖客」「抖音服务」「翼服务」等均为诈骗软件。

喜茶 6 折登陆「拼好饭」平台,

近期,喜茶宣布正式入驻淘宝闪购(饿了么)平台,4000 多家门店已全量上线。8 月 23 日至 24 日,双方还将共同发放 100 万份喜茶免单卡。

而据界面新闻消息,几乎与此同时,喜茶也在 8 月悄然上线了美团拼好饭。

据悉,美团拼好饭页面显示,目前喜茶上线的产品集中在椰椰芒芒、鸭屎香青柠茶、小奶茉等经典产品,折后价格在 6.9-9.9 元区间,是常规零售价的 6 折左右。而喜茶的拼好饭主要集中在如广东清远、湖北襄阳等下沉市场,而北上广深等城市暂未显示有喜茶拼好饭项目。

据接近喜茶人士透露,上线美团拼好饭是喜茶在原有合作基础上的一项新业务尝试。

据了解,「拼好饭」是美团推出的一种强调低价的外卖模式,用户集中下单,商家集中出餐,骑手集中配送。而在「拼好饭」与上架饿了么之前,喜茶合作的外卖平台仅有美团一家,喜茶小程序也可下单,由顺丰/美团配送。

豆包上线「未成年保护」模式

据凤凰网科技,字节跳动旗下 AI 产品「豆包」近期因「相关视频」推荐无法关闭引发争议。

多位家长反映,孩子在豆包中提问时,答案下方会自动附带抖音短视频链接,且无法关闭该功能,导致孩子从「AI 学习」滑向「无限刷视频」的娱乐场景。

而在昨日,豆包官宣正式上线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豆包方面表示,家长用户输入密码,开启该模式后,展示视频、浏览第三方网页、和豆包以外的智能体对话、AI 创作功能将被默认关闭。而翻译、深入研究等功能仍能正常使用。

豆包团队表示,此举是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希望大小朋友们都能用得安心。

好看的

多部国产电影入围釜山电影节

据新浪电影消息,日前多部国产电影入围第 30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 由李鸿其编剧、导演,王紫璇主演的电影《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宝贝》入围「亚洲电影之窗」单元
  • 由周佳鹂导演,陆弈静、马天宇、麦子主演的电影《雨落屋瓦》入围「亚洲电影之窗」单元
  • 由蔡尚君执导,辛芷蕾、张颂文主演的电影《日掛中天》入围「亚洲电影之窗」单元
  • 由毕赣导演,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狂野时代》入围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 由张律执导,白百何、刘丹、黄建新主演的电影《罗目的黄昏》入围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 舒淇自编自导的电影首作《女孩》入围第 30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另外,还有多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影片宣布将在电影节「Open Cinema」单元露天放映:成龙、梁家辉主演的《捕风追影》、许光汉、袁澧林主演的爱情电影《他年她日》。

《窗外是蓝星》发布「三体宇宙」联动海报

据新浪电影消息,中国首部 8K 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发布与三体宇宙的联动海报。据悉,海报为中国航天员亲手拍摄的太空实景邂逅刘慈欣笔下对浩瀚宇宙的想象。

据悉,影片由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拍摄,同时也是首次向公众揭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 183 天的太空旅程,以独特视角饱览宇宙奇景。

据介绍,该片作为中国首部在太空实景拍摄的影像作品,采用卓曜科技 MAVO Edge 8K 摄影机配合老蛙 100mm T2.9 微距镜头等设备完成拍摄。影片将于 9 月 5 日上映。

任天堂推出马里奥定格小动画

昨日,任天堂面向儿童市场的「My Mario」系列产品已陆续推出,除了已经在 Nintendo Switch 和移动端应用商店推出的免费互动 App 外,定格动画也已开播。

据悉,《My Mario》定格动画目前已公布了前三集,分别为《马力欧的胡子》《大礼帽》《壳牌游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笑死,小扎亲自出马挽留 AI 大神,结果毒鸡汤把人劝跑了

Meta 的超级智能实验室 Superintelligence 才刚刚拉开大幕,资金、算力应有尽有,CEO 小扎更是亲自下场喊口号,势必要让「人人都有超级智能」。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Meta 研究科学家 Rishabh Agarwal 刚刚发推官宣——他要走人了。

来品品他的离职宣言:

「这是我在 @AIatMeta 的最后一周。是否继续加入新的 Superintelligence TBD 实验室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尤其是在那样的人才与算力高度集中的环境下。但在 Google Brain、DeepMind 和 Meta 度过了 7.5 年之后,我还是感受到一种驱动力——去承担一种不同类型的风险。」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噢,这就是常规离职套话?别急,他还补了一刀:

「Mark 和 Alexandr Wang 提出的加入 Superintelligence 团队的愿景极具吸引力。但最终我选择遵循 Mark 本人的建议:『在一个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里,你能冒的最大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

笑死,没想到原本扎克伯格掏心掏肺的毒鸡汤,直接成了 Rishabh 递辞职信的理由。

而为了赢得 AI 竞赛,最近的 Meta 的招聘节奏也是异常激进。

小扎向不少顶级研究员开出了高达九位数美元的薪酬,甚至亲自通过电子邮件和 WhatsApp 等方式从 OpenAI、Google 等公司招募人才,开出的总薪酬有时能达到 1 亿美元。

截至 8 月中旬,Meta 已成功从 OpenAI 挖走超 20 人,从 Google 挖走至少 13 人,3 名来自苹果 ,3 名来自 xAI,2 名来自 Anthropic,总计新员工超过 50 名。

然而,最近有传言称,Meta 在持续数月大举招揽了超过 50 名 AI 研究员和工程师后,已于上周开始冻结其 AI 部门的人员招聘,并全面缩减 AI 部门规模,重组 AI 团队。

Meta AI 业务将被重组为研究、训练(TBD Lab 待确定实验室)、产品和基础设施四个核心团队 ,大部分团队负责人都将直接向Wang汇报。此前负责 Llama 大模型的 AGI 基金会团队也在此次重组中被正式解散。

或许 Rishabh 也受到了重组风波影响。

不过,Rishabh 在 Meta 的时候可不是混日子的。根据他的描述,在短短几个月里,他就和团队折腾出了不少成果,比如推动了在「思考型」模型在后训练方面的进展。

具体包括:

  • 通过 RL 扩展,将一个 80 亿参数的稠密模型推到了接近 Deepseek-R1 的性能。
  • 在中期训练中使用合成数据,以便更好地启动 RL。
  • 开发了更优的 on-policy 蒸馏方法。

细看 Rishabh 的履历,在 AI 圈也算上实力派选手。

他本科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主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随后他在加拿大魁北克人工智能研究所 Mila 攻读博士,论文方向是深度强化学习的突破性探索,师从 Aaron Courville 和 Marc Bellemare。

Google Scholar 显示,他参与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包括 Gemini 1.5 与 Gemma 2 ,引用量分别超过 2500 和 1200 次;2021 年的《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t the Edge of the Statistical Precipice》和《Neural Additive Models》也都有较高影响力。

整体来看,他的学术引用总数已超过 1 万次,h-index 为 34,i10-index 为 41。研究领域也覆盖得很全面——多模态理解、开放语言模型、可解释性神经网络,还有离线强化学习,基本上把当下最热门的几个方向都摸了个遍。

工作经历方面,他目前在麦吉尔大学担任兼职教授,自 2024 年 9 月起任职至今,在加入 Meta 之前,他在 2023 年至 2025 年期间任职于 Google DeepMind,担任研究科学家,研究内容聚焦于强化学习、自我改进与大语言模型的蒸馏。

此外,他在 Google Brain 工作了 5 年,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从事深度强化学习研究,并在 NeurIPS 2021 上获得过最佳论文奖,再往前,他在 2018 年初曾在 Waymo 实习。

对于 Rishabh 来说,离职宣言里的那句「去承担一种不同类型的风险」,或许是真心话。

凭借在 Google、Meta 等公司手里攒下的履历和影响力,已经足够支撑他转身去追求更自由的研究或者更大的舞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台五万元的相机,哈苏想卖给「普通人」

拍照,可能是这个时代门槛最低的创作行为了。

我们每天都在生产和消费着海量的图片,记录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但容易,就等于好吗?

过去,哈苏的答案是倾向于「好」,但代价是「难」——你需要理解光圈、快门,要背着沉重的三脚架,甚至要在特定的拍摄环境中,才能驾驭这份极致的画质。

在推出了备受瞩目的 X2D 100C 之后,它的迭代产品 X2D II 100C 如今也来到了我们面前。

哈苏似乎想给出一个更贪心的答案:顶级的「好」,与前所未有的「容易」,能不能兼得?

设计,是哈苏的另一种语言

拿到哈苏 X2D II 100C 的第一感觉,依然是那种熟悉的哈苏味——

机身延续了 X 系列经典的北欧设计,线条简约、冷静。

这次的外观换上了一身新的「石墨灰」哑光漆面,配合黑色的「HASSELBLAD」Logo 字体,整台机器看起来比上一代更低调,也更显高级。

机身侧面的接口盖板,从之前的卡扣式换成了磁吸设计,每次开合都伴随着「咔哒」一声,手感顺滑又解压。手柄的蒙皮也换了新的纹理,握持感更扎实,也更防滑。

对于一台专业相机来说,操控的便捷性至关重要。

X2D II 在机身背面,屏幕右侧,增加了一个五维摇杆。

无论是快速移动对焦点,还是在菜单里穿梭,都比之前只靠触摸和拨轮要快得多,尤其是在戴着手套或者眼睛不方便离开取景器的时候,盲操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摇杆下方还多了一个自定义按键,加上可以按下的前拨轮,整机的自定义按键数量增加到了 8 个(配合特定镜头时)。这意味着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把最常用的功能放在最顺手的位置。

这些升级,都是为了让你在拍摄时更专注,把精力从「怎么操作」转移到「拍什么」上。

那块被誉为「相机界屏幕天花板」的 3.6 英寸 OLED 触控屏,这次也更亮了,峰值亮度直接飙到了 1400 尼特,在户外大太阳底下取景,画面也清晰可见。

除了亮度变高,翻折角度也有拓展——它支持向上 90° 翻折,屏幕还能向外拉出一段距离,这样在向上翻折时,就不会被电子取景器(EVF)挡住视线,实现经典的腰平取景;还支持向下约 43° 翻折,方便将相机举高了俯拍。

顶级画质,现在更好驾驭

聊了这么多外观和操控,但对于哈苏来说,画质永远是那个最硬核、最无法被替代的优势。

X2D II 的核心,依然是那块 43.8 x 32.9mm 的中画幅传感器,拥有 1 亿像素。

这是什么概念?

它的面积,是手机上主流「一英寸」传感器的近 12 倍,比我们常说的「全画幅」还要大上 70%。

更大的传感器,就像一个更大的捕光网,能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信息,带来更纯净的画面、更细腻的色彩过渡和更广阔的动态范围。

把一张 X2D II 拍摄的照片放进电脑里,放大,再放大,放大到 400%,你会发现画面里的细节依然清晰锐利,建筑的纹理、人物的发丝都毫发毕现。

这种震撼,就是中画幅最简单直接的魅力。

但超高像素也带来一个挑战:任何微小的抖动都会被放大,导致照片模糊,过去,想拍出足够稳定的照片,用好这块顶级传感器,三脚架几乎是标配。

而哈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你扔掉三脚架。

X2D II 搭载了全新的 5 轴 10 级机身防抖,效果比上一代提升了 8 倍。

10 级防抖是什么水平?这意味着在很多过去必须使用三脚架的场景,现在你完全可以手持拍摄。

比如在黄昏时分,手持 1 秒甚至更长的快门时间,去拍摄流动的车轨或者丝滑的水流,最终得到的照片依然清晰锐利。


解决了「拍得稳」的问题,下一个就是「拍得准」。

坦白说,对焦速度过去一直是中画幅相机的「短板」,但这一次,X2D II 几乎补齐了这块拼图。

它在原有的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基础上,史无前例地加入了一颗 LiDAR 激光雷达,对焦点数量也从上一代的 294 个,大幅提升到了 425 个。

给予这两个配置的升级,哈苏 X2D II 支持了 AF-C 连续自动对焦,还加入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主体检测功能。

这一连串的技术名词翻译过来就是:它的对焦,又快又准。

无论是拍摄街道上行驶的汽车、奔跑的孩子,还是活泼的宠物,你只需要把对焦框交给相机,它就能帮你牢牢锁住目标。

这让哈苏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风光、商业摄影,一下扩展到了街拍、人像抓拍等更生活化的领域,也让更多非专业用户有了轻松拍出清晰动态瞬间的可能。


当然,这么强大的对焦系统,也需要一个同样出色的搭档。与 X2D II 同步登场的,是一支为高速抓拍而生的全新镜头——XCD 35-100E。

等效 28-76mm 的焦段几乎覆盖了从风光、人文到人像的所有常用场景,同时能在广角端提供 2.8 的大光圈,是一支定位明确的「挂机主力」,也是哈苏大三元中的第二位成员,而第一位则是 XCD 20-35E。

有了它的加持,「抓得住」这件事才算真正完整。

拍得稳、拍得准之后,还要「拍得美」。

哈苏自然色彩方案(HNCS),一直是哈苏的招牌,以追求最真实的色彩还原著称。而在 X2D II 上,HNCS 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HNCS HDR。

简单来说,X2D II 是业界第一台能实现「端到端」HDR 功能的中画幅相机,从拍摄、生成、显示到编辑,整个流程都支持 HDR。

开启 HDR 模式后,相机可以直接拍出高动态范围的 JPG 或 HEIF 格式照片。尤其是在日出日落这种大光比场景,它能保留高光与暗部的丰富细节,影调自然又立体,告别了过去那种「用力过猛」的 HDR 效果。

这个功能,就是把专业摄影师复杂的后期流程,简化成了按下快门的一瞬间,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得一张光影层次丰富的照片。


最后,一张好照片,还需要一个便捷的分享流程。

在这个一切都追求「快」的时代,相机拍完还要导进电脑,用复杂的软件修图,这个流程本身就劝退了很多人。

手机 app「Phocus Mobile 2」的更新,补上了这最后一环。

比如「自然降噪」,在晚上用高感光度拍摄的照片,难免会有噪点,之前,你需要将照片传输到电脑上,再通过 Adobe Camera Raw 等软件进行 AI 降噪。

而现在,你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对 RAW 格式文件进行降噪处理,得到一张纯净的夜景照片。

当然,它也支持了 HDR 照片的编辑。旅途中拍完一张满意的日落照片,可以立刻在 iPhone 或 iPad 上调整,然后分享出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从强大的硬件性能,到便捷的移动端工作流,X2D II 正在努力打破专业设备和日常创作之间的那堵墙。

移动影像时代,相机的答案

就像开头说的,在今天,用手机拍照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像空气和水一样,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据 Rise Above Strategy 预测,2025 年,全球用户每年将拍摄超过 2 万亿张照片,而其中绝大多数将由智能手机完成。数据显示,而到 2026 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 94%。

这种几乎碾压式的便利,一度让专业相机市场被判了「死缓」——

根据日本相机影像产品工业协会(CIPA)的统计,全球相机的出货量,从 2011 年超过 1.15 亿台的巅峰,一路雪崩到了 2022 年的区区 800 万台。

但有意思的是,相机市场非但没死,还找到了新的活法,从 CIPA 的数据看,相机的总销量虽然少了,但单价和市场总价值反而在涨。

这逆势上涨背后的秘密,其实就一句话:别跟手机硬磕「方便」,咱们玩点手机玩不了的——也就是顶级的画质、值回票价的高级感,还有那种独一无二的拍摄体验。

这条在手机影像挤压下找到的新出路,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不少成功的例子。

无论是富士凭借深入人心的「胶片模拟」成功破圈,还是理光 GR 系列靠着独特的色彩和极致的便携性成为一代「街拍神器」,它们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相机走向越来越专业,也只会越来越萎靡,想要做大蛋糕,还是要放下身段,主动走向那些并非专业摄影师,但同样热爱影像、追求质感的用户。

这个逻辑,正在从 APS-C 画幅一路向上蔓延。

如今,连站在画质金字塔尖的中画幅,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富士把胶片模拟带到了 GFX 系统,而哈苏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X2D II 上的 HNCS HDR 直出功能,就是这种思路的完美体现。它把过去需要复杂后期才能实现的、影调自然的 HDR 照片,变成了按下快门就能拥有的东西;
LiDAR 的加入,让中画幅的对焦不再是难题;
10 级防抖,能让你在大多数时候丢掉三脚架,卸下更多的重量;
再加上 Phocus Mobile 2 这样的移动端 app,让你在手机上就能完成专业级的 RAW 文件降噪和编辑,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享受「哈苏画质」的门槛。

这些升级的受益者,都不再仅仅是专业摄影师,它们让每一个热爱记录生活的人,都有机会用更好的设备,更轻松地拍出清晰、动人的瞬间。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DeepSeek V3.1 突现离谱 Bug:「极」字满屏乱蹦,开发者一脸懵逼

DeepSeek 最新版 V3.1 被多名开发者实测发现,会在完全不该出现的地方插入「极 / 極 / extreme」等 token。

`time.Second` 变成 `time.Se 极`,版本号 `V1` 变 `V 极`。更糟的是,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第三方量化部署,连官方全精度也会复现,影响真实编码流程。

开源社区用户给出多组复现场景:在 Go 等语言生成里,模型会把词元「粘」到标识符中,`Second` 前随机插入「极/極/extreme」,即便是 `top_k=1, temperature=1` 的保守解码也躲不过。

有人起初怀疑是极低比特量化或校准数据集边缘效应所致,但随后在其它网站的 FP8 全精度 版本也复现了相同问题,说明并非单纯部署层事故。结论:能编过去的代码,突然就编不过去了。

DeepSeek 在更新之后,不是第一次被发现 bug。上一次是针对写作任务上,出现了语言混杂的问题。在代码任务上,则有过拟合的嫌疑。

不过这一次出现「极」字,不是「答错题」这么简单,而是会把系统带崩了。要么影响了语法树,要么让代理流程卡死,这对依赖自动化编码,或者测试流水线的团队是相当大的麻烦。

倒也并不是只有 DeepSeek 一家,Gemini 近来曝出在代码场景里陷入「自我否定的无限循环」,一边道歉一边输出「我是一种耻辱」的长串文本,让人哭笑不得。

孩子的心理素质还有待加强啊,DeepSeek 就不会这么内耗,还贡献了 AI 界经典的表情包:

稳定性问题屡见不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官方还没有出面说明。不过,厂商可能也需要时间排查。

像 Gemini 的情况,后来被定性成为一个循环 bug,安全层—对齐层—解码层交互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可能是供应商为了压制冒犯性输出、减少幻觉,会在系统提示或后处理上加规则;这些规则如果和代码场景冲突,可能触发异常的替换、重复或过度道歉,最终演化「情绪化死循环」。

Google 的产品负责人出面解释,这个 bug 正在修复当中,网友们已经开始玩梗了:不行就带孩子看看心理咨询吧。

DeepSeek 这次主要是扑街在第三方平台上,问题是最严重的。知乎答主 Pandora 测试了发现,官方 api 的情况好很多。那要做的排查工作就又多了一些。

也有可能是解码概率分布偏移导致的,模型把文本切成词元(token)再拼回去,只要解码概率分布略有偏移,就可能把一个高频 token 硬插进标识符中。

本质上,还是模型在机械地、基于概率地「拼凑」,而并非真正「理解」文本的含义。当分词结果不理想,或解码过程出现微小扰动时,这种基于概率的拼接就可能出错,将一个不相关的高频词元「污染」到最终的输出中。

大模型的稳定性一直是个问题。今年年初,OpenAI 的社区大量反馈记忆体系异常导致用户历史上下文丢失。

Gemini 曾经出现过人像生成功能为了「多样化」,把非常具体的历史人物,生成成风格不符的样貌,最后不得不临时下线。

还有的 bug 可能跟时时刻刻都会发生的小维护有关。模型提供商常做「热修」:换系统提示、微调温度、更新 tokenizer、小改工具调用协议……等等等等。

但是一旦链路拉长,哪怕是「看起来无害」的灰度,也可能打破一直以来的平衡。昨天还稳的代理链,今天在函数签名、JSON 严格性、工具返回格式这些「边角位」上崩掉。更麻烦的是,厂商并不总会同步披露这些灰度细节,于是工程师只能靠事故后「猜测 + 对照」。

同时,越来越多的 Agent 与工具链结合,其实也很脆弱。那些主打自动研究或自动写码的多智能体,真正挂掉的地方往往不在大模型本身,而在「工具调用—状态清理—重试策略」的链条里:超时没有兜底,失败后还原不了上下文……

我们越是试图用规则去修剪和控制 AI,它就越可能从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以一种更荒诞的方式,长出奇形怪状的枝丫。

让 AI 从「能干活」到「能托付」,最关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总以为是更高的准确率,更强的推理能力,或者是模型层 SOTA 。 DeepSeek的「极」字 Bug 和 Gemini的循环事故,都在提醒我们:工程的稳定性不应该被忽略,是那种即使犯错也能被预测和控制的「确定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四个「小年」过去,iPhone 总算迎来连续三个「大年」

变化最多的 iPhone,我想大家都会公认是这几代:iPhone 4、iPhone 6、iPhone X,以及卖得很好的 iPhone 12 Pro。

你会发现 iPhone 更新有一个很固定的周期:基本两到三年就会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 iPhone 所谓的「大小年」一说。

不过,自从 iPhone 12 Pro 发布后,这个周期律就失效了,我们已经连续迎来了四个「小年」:拿出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2 Pro 对比,除了挖孔从「刘海」升级为灵动岛,以及越来越大的影像模组,iPhone 整体几乎没有外观工业设计上的明显变化。

▲ 库克能在 3 秒内分辨这两台手机吗?图源:9to5Mac

不过,这样温吞的现状将在下个月终结。苹果为 iPhone 准备了一个「三年计划」:2025 到 2027,年年是大年——从下个月发布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当中的全新轻薄线产品 17 Air 开始。

iPhone 17 Air:iPhone 家族的试验田

第一个大年,就在今年,准确来说是下个月:5.5 毫米的机身厚度,iPhone 17 Air 将成为史上最薄的 iPhone,手感会明显有别于以往。

iPhone 17 Air,或者说「iPhone Air」新系列,明显更有先行者的姿态。苹果将用它来验证把智能手机重新做回轻薄这件事,以及背后所涉及的所有研发突破、工艺革新、工业设计等诸多细节,是否可行。

iPhone 17 Air 上所搭载的全新技术——如果被验证成功的话——将陆续落地整个 iPhone 家族。其他产品即使没有 Air 轻薄,机身厚度也会逐渐压缩。

▲ iPhone 17 Air 机模

2024 款 iPad Pro 已经证明了一点:强大的设备,身上同样可以打上「轻薄」的标签。

对「轻薄」的追求,一直刻在苹果的产品设计基因之中。在公司灵魂人物乔布斯和 Jony Ive 眼中,这不是为了单纯炫技,而是一种更简约和优雅的设计理念:当设备足够轻盈,足够纤薄,交互时你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块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几乎无感的媒介,让内容与体验成为唯一的存在。

尽管苹果过去很少在 iPhone 这种拳头产品上失误,我们还是要明确一件事:iPhone 17 Air 是一块「试验田」,会有明显的取舍,绝对无法讨好所有人:

比如,搭载的自研基带 C1 能节省机身空间,也能降低通讯能耗,但性能离常规的高通基带仍有差距;单摄像头和单扬声器更是为了轻薄的取舍; 3000mAh 不到的电池容量,续航将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痛点。

以及最重要,甚至会造成行业重大影响的变动:取消实体 SIM 卡槽,全面 eSIM 化。

▲ 预计售价七千多块的 iPhone 17 Air,只有一个摄像头

从美版 iPhone,再到 iPad 产品,然后到 iPhone 17 Air,趋势已经不能更明显:未来所有的苹果移动产品,都不会再有 SIM 卡槽的一席之地,不仅能移除掉一个多余的实体设计,还能进一步压缩机身空间。

此前,中国联通的官方 eSIM 页面曾泄露 iPhone 相关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情报的真实性。只不过,苹果是否能在 iPhone 17 Air 这一代完成中国运营商谈判仍是未知数,但无疑为未来国行 iPhone 全面取消 SIM 卡槽争取了更多的斡旋空间。

苹果眼中不必要的实体,甚至还包括了机身下方的 USB-C 接口——毕竟,强行统一采用 USB-C 接口这件事,苹果也是被欧盟逼的。

如果 iPhone 17 Air 的轻薄路线受到市场欢迎,没准 iPhone 全面迈入无接口全无线时代也不会太远了。

在下个月发布的 iPhone 17 Air 上,我们还会见到一些有意思的前沿技术,逐步出现在更多 iPhone 上。

比如,在极其紧凑的机身之中塞下一个面容 ID 模组。今年苹果公开的一项专利能帮上忙,显示他们重新设计了光学模块,让它更薄、更小。

值得一提的是,专利文件的作者署名有 39 个之多,足以看出苹果内部可能对这项技术赋予的重视程度,而这项技术也符合苹果将 iPhone 前置挖孔做小、做无的趋向。

同时,iPhone 17 Air 很可能会是钛合金含量最高的 iPhone,通过更高比例的钛金属边框提升机身刚性,还有超薄 iPad Pro 同款的「肋骨」设计:尽管最新的 iPad Pro 薄至 5mm,其结构却相当坚固,不会再出现「弯折门」(bendgate) 那样的恶性事件了……

苹果也正在探索电池容量之外提升手机续航的方法,可变刷新率屏幕很可能将在今年成为 iPhone 除了 e 系列之外的标配。苹果也在开发「AI 电池助手」,让 AI 动态管理系统的能耗表现,预计会在 iOS 26 的后续版本中实装——但是,首先这个功能并不新,Pixel 等竞品都做过;其次 17 Air 电池容量只有 2900mAh,AI 在省电这件事上,也着实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苹果用 iPhone 17 Air 把「轻薄」走通,验证产品和技术设计,接下来就会着手改造 iPhone 家族,iPhone 17 很可能将是未来 iPhone 最厚的一代,而 iPhone 18 Air 身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妥协。

科技的发展史,本身也是「压缩」计算机的历史,轻薄的本质,是更低的功耗、更高的元件集成度和更精密的设计。

不过,iPhone 17 Air,更多只是开启明日的钥匙,重头戏还在后头。

首款折叠 iPhone:后起之秀如何弯道超车

明年也会是大年——前提是你能接受折叠屏这种「小众」产品形态的话:折叠 iPhone 今年已经开始试产,发布档期定在了明年。

首款折叠 iPhone 大概率是一款大折叠(横折)手机:折叠状态 5.5 英寸,和一台 iPhone mini 大小相当;展开后 7.8 英寸,变成了一台 iPad mini。

▲ 图源:YouTube@Techranium

为什么不是小折叠?这种没能提供新价值的「美丽小废物」,正常使用还多一个「翻开」的繁琐步骤,并不符合苹果现在偏实用主义的产品哲学。

虽然价格会超越 iPhone 18 Pro Max,iPhone Fold 明显也需要进行大量取舍,因此最接近 iPhone Fold 的产品,其实是 iPhone Air:同款的 C2 自研处理器和无实体 SIM 卡槽的设计,还有展开后非常轻薄的机身,来和市面上展开动辄 4 毫米的超薄折叠屏手机竞争。

▲ 三星 Galaxy Z Fold 7,展开厚度 4.2 毫米,图源:Tom’s Guide

iPhone Fold 甚至可能会舍弃 iPhone 这几年引以为傲的面容 ID,重新启用触控 ID 指纹解锁方案,像 iPad 系列一样集成在电源键里。

iPhone Fold 将搭载四个摄像头:内外屏的两个前置,后置双摄。除了主摄之外的第二颗摄像头会是一颗超广角而不是长焦,因为超薄的机身,塞不下占地最大的长焦传感器——所以,这支折叠屏 iPhone 不会是影像旗舰。

对于苹果来说,手机的一体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每年的 iPhone Pro 镜头模组都在扩张,横向对比 Deco 存在感极强的 Android 旗舰,那苹果还算保守。

▲ 图源:小白测评

为了解决 Air 和 Fold 的影像问题,并推动 iPhone Pro 系列轻薄化,苹果接下来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就是更高效的镜头结构设计。

今年 6 月,苹果提交了一个专利,用一种弹性的膜片代替相机中的金属叶片,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幅减少了传统可变光圈模组的体积,非常适合在紧凑的手机中使用。

虽然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提醒我们不要太期待折叠 iPhone 上的技术革新,追上当下 Android 折叠手机的厚度和折痕水平就算胜利,但苹果还是有不小的野心。

折叠 iPhone 之所以难产,和苹果对折痕控制的完美主义脱不开关系。苹果想要打造一款「展开无折痕」的 iPhone,一直与供应商三星合作设计铰链和屏幕。

2024年,苹果甚至申请了一项「自愈合」屏幕专利,能够自动修复折叠屏幕的折痕。

当 Jony Ive 团队设计 iPhone 和 iPad 时,他们认为这些设备的核心在于屏幕,任何东西都不应损害屏幕的美观。

▲ iPad 和 iPhone 的前身,已经是「全面屏」设计

折叠 iPhone,本身也是一个关于「屏幕」的叙事——关于如何将一块更大的屏幕,塞进你的裤袋。

而最新的消息显示,苹果的首台折叠手机将采用 In-Cell 触控屏——也就是俗称的「全贴合」屏幕技术。这在直板机上已经见怪不怪,当年 iPhone 4 就凭借这项技术换来了一个极其通透的屏幕观感。

而在折叠屏领域,还没有量产过全贴合技术的手机,普遍采用 On-Cell 的解决方案,将触控层做在 OLED 显示层上方,屏幕和外壳玻璃之间会有气隙,因此屏幕折痕会更明显。

而 In-Cell 技术由于没有气隙,能够有效减弱折痕——只不过,给折叠屏做全贴合,这个难度等级也不可同日而语。

▲ 折叠手机目前无可避免折痕,图源:Tom’s Guide

其实 In-Cell 柔性屏幕这个技术并不算新锐,但一直停留在实验室之中,和大众有一段距离。而来自供应链的消息称,苹果已经携手三星,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将 In-Cell 屏幕做进手机之中。

这一切就像是当年的重演:在正式发布的六个月前,乔布斯将当时康宁未曾量产过的大猩猩玻璃做到了初代 iPhone 上面,成为行业第一台采用这种玻璃屏幕的手机。

就这样,这款原本尘封在实验室长达 40 年的大猩猩玻璃,成为了智能手机的标配。

折叠屏和「全贴合」屏幕的故事,很可能也是这样的走向:明年,三星和苹果两家率先推出 In-Cell 折叠屏手机,带动整个行业升级,让更多消费者用上折痕更浅、显示素质更高的折叠屏手机。

这背后也是苹果产品的终极哲学:高度一体化的机身,合起来是一台 iPhone,而展开必须是一台平整的 iPad,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损害屏幕的美观。

折叠 iPhone 上可能会搭载一个类似 iPadOS 26 的 iOS 系统,能够和 iPad 一样,自由拖动窗口位置、改变应用大小。

我甚至觉得,苹果不会用「Fold」来冠名折叠 iPhone,因为「Fold」本身就暗示了折痕,而会采用另一个概念,形容这款面向未来交互的 iPhone。

但折叠屏,还不是屏幕的极致。

全玻璃四曲面 iPhone:终极的智能手机

关于智能手机,乔布斯和 Jony Ive 提出了「无缝设计」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尽力去消除屏幕、边框、机身之间的缝隙,让产品尽可能地形成一个流畅而自然的整体。

这也是为什么 Jony Ive 会将理想中的智能手机比作「无边泳池」——一种水几乎要溢出而看不到边缘的高端泳池。

我们早期关于 iPhone 的一些讨论都围绕着这个想法……比如一个无边际泳池,一个池塘,显示屏会神奇地出现在里面。

乔布斯也有非常类似的想法:

希望手机能够像一块「充满魔力的玻璃」,简洁、轻薄、没有多余的元素。

乔布斯已经不在人世,Jony Ive 也离开苹果多年,但是「无边泳池」以及「魔法玻璃」,将于 iPhone 二十岁的 2027 年到来。

这将是苹果首款曲面 iPhone,只是曲面不止左右,还包括了上下,因此是「四曲面」设计:屏幕玻璃从手机正面蔓延开来,弧形的屏幕覆盖四个边框,尽可能呈现一体成型的无缝观感。

没有按键、没有接口,前置光学模组也会被压缩甚至消失到屏下的全玻璃 iPhone,基本满足乔布斯和 Jony Ive 对智能手机的终极想象。

这不仅仅是将 Android 手机放弃的「曲面屏设计」带到 iPhone 上,爱范儿此前也已经详细讨论过苹果对全玻璃 iPhone 进行过的交互探索,最重要的理念和二十年前一样:通过简化去除多余的东西,取得进步。

iPhone 告别实体按键,不意味着按键不存在或者不重要,而是按键也成为了系统交互的一部分,连接用户、屏幕、应用,本质上是对按键的进一步「升华」。

今年 iPhone 17 Pro 上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留意:机身的天线将环绕手机摄像头模组,不仅通讯效果更好,没有断点的设计也能加强手机的一体化外观,因而非常适合一台非常强调无缝设计的 iPhone。

▲ 根据爆料制作的 iPhone 17 Pro 天线示意图,图源:X@zellzoi

简约背后是终极的复杂。一台形态上最简约的智能手机,背后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元件集成度,更复杂的屏幕技术,以及反复打磨直到可行的交互方案。

因此,对于苹果来说,最终极的 iPhone,会是一台由内而外全面且由苹果高度把控的手机。

两年后,苹果大量的自研组件走向成熟,全部成为这台 iPhone 的一部分:自研的 A20、自研的 C3 基带、自研的蓝牙和 Wi-Fi 通讯芯片、自研的 CMOS 传感器。

而 iOS 26 换用的「液态玻璃」设计,和一台通体玻璃的 iPhone 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仿佛 iOS 借助这块满溢出机身的屏幕,融入了现实世界。

覆盖一切的屏幕,一体成型的隐喻,意味着这一切都非常简单和直觉,不需要任何思考,没有其他元素干扰,用户可以通过 App Store,将它打造成自己需要的模样,本质上是「少即是多」的产品哲学。

而玻璃屏幕下强大的芯片和组件,则意味着用户能用这块玻璃,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像二十年前乔布斯期待的那样。

iPhone 还会是时代的主角吗

在每家公司讲 AI 和 XR 这些次时代技术的当下,还在摆弄 iPhone 的苹果,忽然成了一个「异类」。

这背后当然也有苹果的无奈:AI 进程缓慢,也不是行业和技术领军人;XR 在商业上反响平平,正在调整策略。而 iPhone 依旧是苹果的核心业务,也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成果。

▲ 图源:彭博社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 iPhone 还是智能手机,由于其暂无可以替代的全能性,依旧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作为我们的智能计算终端存在着。

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出货量不可避免地下滑,人们换手机的原因不是因为新机有多先进,更多时候是老机无法坚持。

话又说回来,发展了将近 20 年,智能手机其实也还没有实现乔布斯当年的部分构想,甚至还有一段路要继续走。

苹果宏大的「三年计划」还能重新将聚光灯拉到 iPhone 上,虽然无法扭转时代更替的波浪,但依旧想要复刻 2007 和 2017 年,人们凝望新的 iPhone,仿佛未来交互已在当下登场。

属于智能手机的宏大叙事不可避免已到尾声,但 iPhone 不会温顺地走进良夜。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Manus 的 9000 万美元到底是不是吹牛?揭秘 AI 圈最大的「泡沫」

邀请码被炒到 10 万一个的 Manus,前阵子首次宣布年化收入达到 9000 万美元。

从 3 月上线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几个月时间。一个 AI 产品的增长势头,真能这么快就做到一年近 6 亿人民币的年收入?关键是,Manus 用的还不是常见的 ARR 指标,而是一个叫 RRR 的指标——收入运行率。

当天,Manus 创始人肖弘甚至专门发长文解释,说 ARR 容易造假,用 RRR 更靠谱。

ARR 也好,RRR 也罢,这种定时公布财务指标的操作在 AI 圈已经成了标配。Genspark 号称 9 天收入 1000 万美元,Lovable 说 8 个月破亿。转眼间。AI 公司们突然都成了造富神话的主角。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数字经得起推敲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 ARR 和 RRR 到底是什么。

为方便理解,先用一个例子:

假设你每个月工资 1 万,年底拿了 3 万年终奖,那当月的总收入是 4 万。

如果用 ARR 的算法:只看固定工资,1 万×12=12 万年收入。如果用 RRR 的算法:拿当月总收入算,4 万×12=48 万年收入。

问题是年终奖一年只发一次,用 RRR 算出来的 48 万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你明年不可能每个月都拿 4 万。

同理,放到企业财务上,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就是 SaaS 公司的标准指标,指一年内可预测、可持续的订阅收入。

它更多是看那些「年年都会进账」的部分,剔除掉偶发性交易。计算公式也非常简单:ARR = MRR(月度经常性收入)× 12。比如一个产品每月订阅收入 100 万元,ARR 就是 1200 万元。

ARR 的价值在于给投资人一个稳定预期——这家公司明年/一年大概能赚多少钱。投资人喜欢这种确定性,所以 ARR 成了融资路演的必备数据,也是同行业公司对比的标准维度。

但 ARR 有个致命假设,用户会在接下来 365 天里保持完全相同的消费行为,这在传统软件行业和 toB 业务中或许成立,但在快速变化的 AI 市场中,用户的新鲜感会消退,竞争对手会涌现,季节性波动也很明显,而 ARR 的计算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这些变化。

RRR(收入运行率)则是另一种算法,它把当前某个周期的收入直接外推到全年。

公式则更粗暴:月收入 × 12,或季度收入 × 4。如果 Manus 当前单月收入 750 万美元,RRR 就是 9000 万美元。这不是已经到账的钱,而是「假如未来 12 个月都保持这个水平」的理论数字。

因此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ARR 强调「可持续的订阅收入」,RRR 只是简单的「当前收入×12」。前者更保守,后者更激进。

面对质疑,Manus 创始人肖弘详细解释了选择 RRR 的原因。

他认为 ARR 容易造假:「产品上线初期,很多公司用 7 天现金收入乘以 52 来算 ARR,这里包含了年付用户的现金,可能多出好几倍。而且产品早期热度高、尝鲜者多,很容易高估未来。」

肖弘的说法不无道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为抬高 ARR 的套路。

比如最常见的抬高方式,是提前确认收入。比如客户一次性签了三年合约,按财务规范应该分三年确认,但公司为了让 ARR 好看,直接把三年的合同金额打包进今年。

又或者给 KOL开出50%甚至 70% 的超高佣金,让他们「赔本赚吆告」。

KOL再用这笔钱给粉丝返现,短时间内就能卖出大量年费会员。账面上看,月收入暴增,ARR高得吓人。但扒开一看,全是补贴烧出来的「虚火」,用户根本没为产品本身买单。

还有的公司会把一些一次性收费——比如部署费、定制服务费、培训费也算进 ARR。

更隐蔽的做法是比如让大客户先免费试用半年,合同金额是「正式使用后的价格」,但即便客户还没付钱,也没承诺续费,ARR 里就先算上去了。

再比如,还有一种做法是折扣签单却按原价记账。

比如给大客户打了 9 折、8 折甚至 5 折,为了尽快签约,却按产品官网价来算 ARR。你实收只有 50 万美元,却说 ARR 是 100 万。

今天上午,肖弘也再次在社交平台强调 RRR 更真实:

「Revenue Run Rate 是严谨的财务数据,计算方法是当月 Revenue × 12。关键是 Revenue 不等于 Cash Income,年付只能算预存款。」他还举例说,AWS、Databricks、Stripe 等公司都用 RRR 来反映包含 Usage based 的业务实质。

只是,如果仔细分析肖弘的这套说辞,或许也能找到一些漏洞。

巨头们之所以用 RRR,是因为他们业务已经稳定运行多年,有充足的历史数据支撑外推的合理性。而 Manus 作为一个运行几个月的初创产品,与跟这些成熟企业类比,很难不说存在误导的空间。

Xsignal 数据显示,Manus 从 3 月的 2000 万月活跌到 5 月的 1000 万,用户减少了整整一半。如果真如他所说是「Usage based」的商业模式,用户使用量大幅下降,收入理应也会跟着下滑。

而将视角拉回整个AI创业领域,几乎每家 AI 公司都在使用类似的数字指标和表述方式。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数据,自 ChatGPT 发布以来,AI 原生公司的年收入已超过 150 亿美元。只是,几乎每家 AI 公司都在用类似的数字指标。

Genspark 声称上线 9 天就有 1000 万美元 ARR。欧洲 AI 编程公司 Lovable 更夸张,说 35 个人 8 个月就做到年收入 1 亿美元,还预测年底前达到 2.5 亿美元 ARR,12 个月内冲击 10 亿美元。

这些数字都有个共同特点——时间短,增长快,数字大。

为什么 AI 公司都热衷于抛出这些数字?

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因为技术门槛降低了,同质化焦虑加剧了。当 ChatGPT、Claude 的 API 人人都能调用,构建 AI 应用的技术壁垒几乎消失,创业者急需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于是,财务数字游戏成了救命稻草。而 ARR 这种传统商业指标,看起来严肃、可预测,而投资人也吃这套,相比解释复杂的技术原理,一个熟悉的财务指标更容易获得认同。

但问题是,AI 工具或许压根就不适合用传统 SaaS 的标准来衡量。

传统 SaaS 产品功能相对稳定,用户迁移成本高,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和数据护城河。而 AI 工具恰恰相反:技术迭代极快,用户切换成本很低,大多数应用缺乏网络效应,数据优势也很有限。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公司强调点击量和页面浏览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载量和日活成了万金油指标。每次技术演进都会催生一批「虚荣指标」,现在轮到 AI 了。

所以也难怪一些投资人开始调侃一些 AI 初创公司的收入为「ERR」——实验性收入(Experimental Recurring Revenue)。

归根结底,产品是否真的解决了用户痛点?技术壁垒是否足够深厚?团队是否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基本问题的答案,远比任何经过包装的财务指标更重要。

毕竟,市场终究会用脚投票,泡沫总会破,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才能活到最后,而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刚刚,老黄掏出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宇树们的进化不只是摆脱遥控了

钢铁侠的战衣再酷,也比不过贾维斯那颗爱因斯坦般配的超级大脑。

就在刚刚,英伟达正式宣布现实版「贾维斯」——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和量产模块全面上市,这款专为物理 AI 与机器人打造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性能提升相当不讲武德。

基于英伟达 Blackwell GPU 架构并配备 128GB 内存,相比前一代 Jetson Orin,Jetson Thor 运算性能提升了 7.5 倍,能效提高 3.5 倍,AI 算力最高可达 2070 FP4 TeraFLOPS,而功耗只需要 130 瓦。

此外,Jetson Thor 的核心亮点还在于实时交互能力。

据介绍,Jetson Thor 专为生成式推理模型量身打造,可支持下一代物理 AI 智能体。而这类智能体由大型 transformer 模型、视觉语言模型及视觉语言动作模型驱动,能够在边缘端实时运行,最大限度降低对云端的依赖。

划重点,这就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了个本地超级大脑,再也不用担心网络卡顿了。

通过 Jetson 软件栈的加持,Thor 完全能够满足实时应用对低延迟和高性能的苛刻要求。而且支持所有主流 AI 框架,包括 Cosmos Reason、DeepSeek、Llama、Gemini、Qwen 等通用模型,还有 Isaac GR00T N1.5 等机器人专用模型。开发者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本地实验和推理都不是问题。

依托英伟达 CUDA 生态系统,随着软件版本更新,Thor 的吞吐量与响应速度还会继续提升!这就是传说中的「越用越香」。

它支持运行完整的英伟达 AI 软件栈,基本上能为所有物理 AI 工作流程提供加速。覆盖的平台包括机器人专用的 英伟达 Isaac、视频分析 AI 智能体专用的 英伟达 Metropolis,还有传感器处理专用的 英伟达 Holoscan。

有了这些强大工具,开发者可以玩出各种花样!比如搞个能分析实时摄像头流来查看工人安全的 AI 系统,甚至还能开发基于多摄像头数据为医生提供实时指导的智能手术室。

他们还演示了一个 500 万像素的 Holoscan 传感器连接到 Thor 上,本地跑视频语言模型,4K 立体视频流直接传到 GPU 处理。

Jetson Thor 是英伟达三大计算解决方案的核心成员,专门负责加速物理 AI。

这个完整方案是这样的:DGX 负责训练(相当于「大脑培训中心」),Omniverse 负责合成数据生成和仿真(相当于「虚拟训练场」),而 Thor 就是负责机器人实际运行(相当于「实战部队」)。

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的配置也相当丰富,包含一块 Jetson T5000 模块、一块参考载板、一个带风扇的主动散热器以及电源适配器。

如果要配合显示器使用,需要另外准备显示器、键盘和鼠标。为了让搭建过程更顺畅,所有 I/O 接口都集中在开发板的一侧,方便接入传感器并整理线缆。

从接口来看,包含 2 个 USB-A 接口、1 个以太网接口、1 个 DisplayPort 、1 个 HDMI 接口、2 个 USB-C 接口、1 个 QSFP 插槽和 1 个 Microfit 电源扩展口。

在开发套件底部,有一个 M.2 Key-M 插槽(内置 1TB NVMe 存储),以及一个 M.2 Key-E 插槽(预装无线网卡)。在另一侧,还有 三个按键,分别用于电源、强制恢复和重置。上手非常简单,包装内附带一本小册子,其中包含了详细的分步安装指南。

客户阵容也挺豪华。

Agility Robotics、Amazon Robotics、Boston Dynamics、Caterpillar、Figure、Hexagon、Medtronic、联影医疗、万集科技、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厂商已经率先采用了,1X、John Deere、OpenAI 和 Physical Intelligence 也在评估中。连做拖拉机的 John Deere 都来凑热闹,看来农业机械也要智能化了。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说:「Jetson Thor 专为全球数百万开发者打造,助力他们构建可与物理世界交互、甚至改变物理世界的机器人系统。它具备无与伦比的性能与能效,还能够在边缘设备上同时运行多个生成式 AI 模型。作为一款卓越的超级计算机,Jetson Thor 正致力于推动物理 AI 与通用机器人时代真正到来。」

业内大佬们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Figure 创始人 Brett Adcock 说:「英伟达 Jetson Thor 提供了媲美服务器级的性能,却兼具紧凑与高效的设计,使我们能够部署大规模生成式 AI 模型,让人形机器人具备感知、推理与行动能力。」听起来确实挺科幻的。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表示:「宇树科技一直致力于突破动态高性能机器人的能力边界,为所有人打造友好且安全的机器人产品。Jetson Thor 带来了计算能力的巨大飞跃,赋能机器人更强的敏捷性、更快的决策制定以及更高的自主水平,这对于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导航与交互至关重要。」

Agility Robotics 计划将 Thor 作为其人形机器人 Digit 的计算核心。

Agility 表示,Thor 能让 Digit 在本地运行更大、更强、更智能的策略与推理模型,适用于客户场景和实际部署。它特别关注 Thor 如何帮助 Digit 实现端到端操作与高级场景理解。

更有趣的是 Caterpillar 的 CEO Joe Creed 也来站台:「英伟达 Jetson Thor 提供了我们开发和部署未来工程机械与采矿设备所需的 AI 性能,不仅提升精度,还能减少浪费并提高安全性。」工程机械都要用上 AI 了,以后工地可能真的会很不一样。

在企业使用开发套件完成机器人原型设计后,英伟达还将提供可用于量产型机器人的 Thor T5000 模块。如果一家公司采购超过 1,000 颗 Thor 芯片,单价将降至 2,999 美元。

这怎么不算是买得越多,省得越多呢(doge)

英伟达 CEO 黄仁勋曾表示,机器人是公司在人工智能之外最大的增长机会,这一业务已帮助英伟达在过去两年内整体销售额增长超过三倍。

英伟达机器人与边缘 AI 副总裁 Deepu Talla 上周五在记者电话会上表示:「我们不造机器人,也不造汽车,但通过基础设施计算平台和相关软件,我们赋能了整个行业。」

从 2014 年推出以来,英伟达 Jetson 平台已经吸引了超过 200 万开发者,生态系统有 150 多家合作伙伴,Jetson Orin 让超过 7,000 家客户用上了边缘 AI。现在 Thor 的推出,确实有可能进一步推动视觉 AI 代理和复杂机器人系统的发展。

价格方面,英伟达 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现在开售,起价 3,499 美元,大概 2.5 万多人民币。对于开发者来说,这个价位获得这样的性能,性价比还算可以接受。

说实话,从游戏显卡到 AI 训练,现在又是机器人大脑,看这架势英伟达确实在机器人领域布局得挺深。

虽然「通用机器人时代」听起来还有点遥远,但技术进步的速度确实比想象中要快。也许再过几年,家用机器人真的会成为现实,只是希望到那时候这些「钢铁伙伴」别太聪明就好了,不然咱们人类可能真要集体下岗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最便宜的「华为车」来了,首次杀入 20 万级/英伟达发布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格力高管再度质疑小米空调排名

cover

🤖

英伟达机器人高性能计算平台上市

🔥

马斯克真·起诉苹果、OpenAI:阻碍其他 AI 竞争

👾

格力高管再回应「销量被小米空调超越」

🔧

华为靳玉志:ADS 4 将具备高速 L3 试点商用及城区 L4 测试能力

🕶

字节跳动:暂无发布 AI 眼镜计划

💰

AI 硬件 Haivivi 完成 2 亿元融资

🚫

蔚来高管要求不拉踩诋毁竞品

🎮

国行初代 Switch 将于 2026 年底停止维修服务

💡

Google 大脑之父:AI 的未来将会更加个性化

📒

钉钉发布多款 AI 产品,还有一款硬件

🚗

鸿蒙智行多款新车亮相,ADS 4 进入 20 万级别

📢

于东来回应「胖东来招聘被挤爆」

重磅

英伟达机器人高性能计算平台上市

就在刚刚,英伟达正式宣布现实版「贾维斯」——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和量产模块全面上市,这款专为物理 AI 与机器人打造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性能提升相当不讲武德。

🔗 相关阅读:刚刚,老黄掏出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宇树们的进化不只是摆脱遥控了

Jetson AGX Thor 基于英伟达 Blackwell GPU 架构并配备 128GB 内存,相比前一代 Jetson Orin,Jetson Thor 运算性能提升了 7.5 倍,能效提高 3.5 倍,AI 算力最高可达 2070 FP4 TeraFLOPS,而功耗只需要 130 瓦。

此外,Jetson Thor 的核心亮点还在于实时交互能力。据介绍,Jetson Thor 专为生成式推理模型量身打造,可支持下一代物理 AI 智能体。而这类智能体由大型 transformer 模型、视觉语言模型及视觉语言动作模型驱动,能够在边缘端实时运行,最大限度降低对云端的依赖。

通过 Jetson 软件栈的加持,Thor 完全能够满足实时应用对低延迟和高性能的苛刻要求,而且支持所有主流 AI 框架,包括 Cosmos Reason、DeepSeek、Llama、Gemini、Qwen 等通用模型,还有 Isaac GR00T N1.5 等机器人专用模型。

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的配置也相当丰富,包含一块 Jetson T5000 模块、一块参考载板、一个带风扇的主动散热器以及电源适配器。

而本次英伟达的客户阵容也相当豪华:Agility Robotics、Amazon Robotics、Boston Dynamics、Caterpillar、Figure、Hexagon、Medtronic、联影医疗、万集科技、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厂商已经率先采用了。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说:

Jetson Thor 专为全球数百万开发者打造,助力他们构建可与物理世界交互、甚至改变物理世界的机器人系统。它具备无与伦比的性能与能效,还能够在边缘设备上同时运行多个生成式 AI 模型。作为一款卓越的超级计算机,Jetson Thor 正致力于推动物理 AI 与通用机器人时代真正到来。

大公司

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超万台

据央视财经消息,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超万台,同时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万亿级。

报道称,人形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场景,机器人外卖员、机器人农夫、机器人厨师……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进入规模化落地元年。业内人士介绍,人形机器人逐渐向 AI 大模型方向发展,它会变得越来越像人。

据预测,人形机器人 2025 年全年销售突破 1 万台,同比增长 125%。可以预见,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而据央视新闻报道,8 月 24 日,第 27 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正式开幕。

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国内 100 多所高校的 200 余支参赛队伍,带着 320 多台人形机器人,在全程无遥控的情况下,依靠机器人「全自主」识别环境,在多地形通行、智能避障与高效搬运等方面展开比拼。

报道也提到,除了紧张的赛事,本次比赛还有一些机器人表演项目。现场有十几个机器人分别穿着不同领域的制服依次排开,能够展示厨师、农夫、环卫工人等职业技能应用场景。

马斯克真·起诉苹果、OpenAI:阻碍其他 AI 竞争

据彭博社报道,马斯克旗下的 X 公司和 xAI 于昨日正式向苹果、OpenAI 提起诉讼,认为苹果决定将 OpenAI 的 AI 产品集成到 iPhone 系统中,从而损害了其他 AI 产品的竞争,还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本月中,马斯克就曾发文称,苹果偏袒 OpenAI,违反了反垄断法——除了 OpenAI,其他任何 AI 公司的软件都无法登上 App Store 第一名。当时其直言 xAI 会采取法律行动制裁苹果跟 OpenAI。

具体来看,马斯克认为苹果和 OpenAI 联合,将 ChatGPT 内置到 iOS 中,并让前者成为后者唯一的集成式 AI 聊天机器人,因此封锁了 AI 市场,以维持垄断地位,并阻止了 xAI 在内的创新者竞争。

除了要求金钱赔偿外,本次诉讼还寻求法院命令,禁止苹果和 OpenAI 继续进行所谓的「非法协议」—— 苹果去年宣布与 OpenAI 达成协议,将 ChatGPT 整合到 iPhone 上的 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中。今年 5 月,苹果服务高级副总裁 Eddy Cue 曾表示,与 OpenAI 的协议是非排他性的,并且苹果能够整合其他 AI 应用或功能。

而马斯克月中的豪言也曾被 OpenAI 联合创始人 Sam Altman「反呛」:「我听说有人指控马斯克通过 X 来谋取个人及公司利益,并且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和他不喜欢的人的利益,这一指控很不寻常。」

Altman 还称,自己希望有人能对此展开反调查,「我和许多人都很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其还不忘补充一句「但 OpenAI 将专注于打造卓越的产品」。

当时,苹果也通过彭博社回应了马斯克的言论:「App Store 旨在公平且无偏见」。

苹果发言人通过报道表示,公司通过排行榜、算法推荐和专家使用客观标准挑选的精选列表,展示数千款应用程序。其强调,「我们的目标是给用户提供安全的发现体验,为开发者提供宝贵的机会,并与众多合作伙伴合作,在快速发展的类别中提高应用程序的可见度。」

格力高管再回应「销量被小米空调超越」

日前,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朱磊 Gree」再次发文谈空调销量排名争议,其称:

我刚去奥维数据罗盘看了下,数据并没有变来变去,倒是那张来路不明的图表,还稳稳地挂在小米老总卢伟冰转发的微博上。卢总的微博里还有一张所谓《2025 年 7 月中国空调市场排名》的图,说是「权威机构」数据。

朱磊还表示,「我很好奇,这‘权威机构’又是哪家?」

据悉,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近期的小米业绩会上表示:「我对短期排名没那么在意,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季度,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长期格局是不是真在发生变化,是不是最终的胜利会站在小米这边?」而朱磊对此表示,「既然不在意短期排名,又何必转那张来路不明的图?」

卢伟冰及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转发了上月(7 月)全国空调销售数据。相应数据显示,小米空调市占率(16.71%)首度超越格力(15.22%),位列全国第二。但后续格力市场总监朱日发文称「公开的数据和那几张截图并不一样。按照同样的查询条件,7 月线上市场格力仍然保持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卢伟冰日前还发视频,针对近期业界「空调价格战」进行了回应。其表示,「没想到行业老大哥们对小米这么重视,下起手来还非常的重。」其还强调,「有些厂商特别看重竞争,但小米更看重成长性。上半年空调线上前十品牌中,小米是唯一量价齐升的品牌。」

华为靳玉志:ADS 4 将具备高速 L3 试点商用及城区 L4 测试能力

据易车网消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日前接受采访,介绍了华为乾崑智能解决方案目前的最新进展。

靳玉志透露:「到今年 ADS 4 会具备高速 L3 的试点商用能力以及城区 L4 测试能力。希望在法规允许情况下,明年具备高速 L3 能力以及城区 L4 试点能力。」

其还表示,希望 2027 年无人干线物流进行试点,城区 L4 规模商用;2028 年其认为有望达到无人干线物流规模商用,希望能够加速推进 L3、L4 的技术进程,实现产业链快速赶超。

据悉,截至今年 7 月,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的车辆已经达到 100 万辆,至 8 月 22 日已经超过 100万;同时,华为激光雷达的发货量超过 100 万;另外,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累计使用次数已经超过 1000 万次。

靳玉志还谈到了华为 ADS 4 目前的搭载情况,自今年 4 月正式发布后,尊界 S800 首发搭载 ADS 4,接下来的 9 月份,其他车型会开始陆续升级和推送,具体的时间要以车厂公告时间为准。

字节跳动:暂无发布 AI 眼镜计划

日前,据 AR 圈援引 XR 研究院消息,字节跳动即将发布一款AI眼镜。该产品方案由 RXKJ 提供,MCU 由 HXKJ 供应,SoC 则采用高通 AR1,而整机的代工则由 LQKJ 负责。

但随后,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通过新浪科技回应表示,相关产品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目前没有发布计划。该名人士强调,「硬件产品涉及上下游供应链较多,网传信息不准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而据上月 The Information 报道,字节跳动内部正在积极开发一款护目镜形态的「轻量级混合现实设备」,预计将于 2027 年对外公布。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定位,都直直瞄准了 AR 领域风头正盛的 Meta。

知情人士介绍,字节跳动的这款混合现实(MR)目前仍然处在研发阶段,并未具体透露产品的外观,但是其尺寸「与 Bigscreen 的产品近似」,后者推出的 Bigscreen Beyond 系列号称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 VR 头显。

虽然目前无从得知这款 MR 产品的具体形态,但是根据业内已有产品的方案,字节跳动大概率采用了显示设备与主机设备分离的设计。另外,该款 MR 眼镜将由字节旗下的 Pico 团队负责。

AI 硬件 Haivivi 完成 2 亿元融资

据《晚点科技》获悉,AI 玩具公司跃然创新(Haivivi)近期完成 2 亿元 A 轮系列融资。

据介绍,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华山资本、愉悦资本领投,招银国际等参投,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创立的 Brizan Ventures 等老股东加注。

目前,Haivivi 已获得奥特曼、小猪佩奇、奶龙等知名 IP 的 AI 玩具授权,同时在开发自研 IP。今年下半年, Haivivi 将陆续发布十几个 IP 产品。

8 月 27 日,Haivivi 将正式推出旗下第二代 AI 玩具产品 —— CocoMate 系列,硬件部分直接嵌入玩偶本体,并且支持拆卸。首批发售的 CocoMate 将包含奥特曼 IP 限定款——赛罗和迪迦——及 Haivivi 原创 IP「泡泡」礼盒。

据悉,去年 9 月,Haivivi 发布了 BubblePal,这是一款可挂在毛绒玩具脖子上的对话硬件,目前该产品的累计销量已突破 20 万台。

蔚来高管要求不拉踩诋毁竞品

日前,博主「Remi 雷米侃电车」晒出蔚来销售负责人杨波在内部工作群的截图。文中杨波对蔚来 Fellow 强调,不允许去拉踩和诋毁竞品。

杨波表示,近期客流量增大,要求一线伙伴珍惜每一位到店客户,多一份热情,多一份关心,拿出自己最专业的产品知识给用户讲好产品。「珍惜所有用户对咱们的关注。」

同时,他也强调,近期不少中国新能源代表问界、极氪、理想、小米等品牌都有很多新产品上市或者即将上市,难免用户会做对比,切记作为蔚来的小伙伴,不允许去拉踩和诋毁,「我鼓励大家向身边 BBA 的用户主动推荐蔚来。」

杨波还称,「我们(Fellow)所需要做的就是给用户做好需求分析,帮助用户选择一台更适合他的产品,哪怕用户选择了其他品牌,你也要成为他汽车圈最好的朋友。」

另外,博主「孙少军 09」发文透露,蔚来/乐道近期车型互相引流效果较好,乐道旗下 L60 车型因 L90 上市交付热度,8 月订单环比上涨 30% 创新高。

其还指出,上周蔚来新 ES8 预售,除了导致一部分 L90 Ultra 订单转订外,也吸引了部分 30 万级别用户去看了 L90,致系列车型进店量继续上涨。

国行初代 Switch 将于 2026 年底停止维修服务

昨日,腾讯 Nintendo Switch 发布《国行 Nintendo Switch 及相关配件维修服务调整通知》。

通知提到,国行 Nintendo Switch 将于 2026 年 12 月 31 日停止 Nintendo Switch 游戏机、Nintendo Switch 游戏机(OLED 版)及相关配件的维修服务。

其中,「相关配件」包含 Joy-Con、Nintendo Switch 基座、Nintendo Switch 电源适配器、Nintendo Switch 专业手柄、Joy-Con 充电握把、Nintendo Switch 充电支架(转轴式)、Ring-Con™(不包含握把海绵)、精灵球 Plus。

另外,国行 Nintendo Switch 已于 2024 年 11 月 26 日宣布将于 2026 年 3 月 31 日起至 5 月 15 日,逐步停止 Nintendo e 商店和其他网络相关运营服务。

夸克健康大模型公布技术报告

昨日,夸克 AI 实验室发文宣布,其健康大模型的技术报告日前已在 Github 和 arXiv 上发布,并公布了相关技术细节和训练策略,旨在为人工智能驱动的医疗咨询、诊断辅助和医疗搜索等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夸克指出,其健康大模型专为满足医疗领域复杂且高风险的需求而设计,通过精细处理的医疗数据、先进的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以及大规模可验证的强化学习流程,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

据悉,在模型训练不同阶段,夸克团队使用了三类核心医疗数据:医学资料、医学知识和医疗记录。

  • 医学资料:团队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医学资料库,库中事实类知识覆盖率达到 90% 以上,概念类知识覆盖率达到 84%,程序类知识覆盖率达到 75% 以上。
  • 医学知识:对于非结构化知识数据,团队基于特定方法的数据选择流程,将其用于持续预训练、指令微调、监督微调和强化学习等阶段。
  • 医疗记录:团队从两个接近实践的渠道中整理了一个大规模语料库。所有材料均经过严格的 PHI 移除流程,并将非结构化文本规范化分割成连贯的临床文档。

成绩方面,团队对夸克健康大模型在一系列公共(外部)和私有(内部)基准上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它在同等规模模型中展现出了先进的性能,甚至与更大规模的专有模型相比也表现出了竞争力:

  • 外部基准测试表现:与约 30B 参数类别中的其他领先开源模型相比,夸克健康大模型在各种医学问答和推理任务中表现出了更优异的性能。
  • 内部基准测试表现:中国医师资格考试(CPQExam)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高级四个级别。在与通用模型对比中,夸克健康大模型呈现出考试难度越高、领先优势越明显的性能曲线。

💡 Google 大脑之父:AI 的未来将会更加个性化

近期,Google Brain(Google 大脑)项目创始人 Jeff Dean 做客播客《Moonshot Podcast Deep Dive》,回顾了 AI 技术的发展历程,并谈及未来研究方向。

Dean 提到,Google Brain 项目最早源于与吴恩达的一次茶水间对话,随后团队利用 2000 台计算机搭建了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平台。这一项目带来了著名的「猫脸」实验,并在语音识别与图像分类上取得突破,直接推动了 TensorFlow 与 TPU 的诞生。

对于未来,Dean 强调 AI 模型的可解释性与自动化闭环潜力。他认为,大模型有望通过自我生成、测试和反馈循环,在特定领域实现接近「自我突破」的能力。

另外,他还觉得,未来 AI 将不仅仅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和推荐,成为每个人的「认知延伸」。他举例提到,AI 将能够根据个人历史与偏好,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服务。这种个性化服务将是 AI 发展的关键方向。

Jeff Dean 也对 AI 带来的社会变革做出了展望。他认为,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个性化导师」涌现,能够为全球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这种创新将不仅改变教育行业,也会对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新产品

钉钉发布多款 AI 产品,还有一款硬件

昨天,钉钉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一口气推出了多款 AI 产品:Agent 钉钉 ONE、首款 AI 硬件 DingTalk A1 等。

作为本次最亮眼的产品,DingTalk A1 是钉钉推出的首款 AI 硬件,它能够依托大模型帮助用户实现语音内容的实时转写、语义分析与智能摘要,让工作过程彻底告别人工记录分析的繁琐。

A1 拥有「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多项功能。硬件配置方面,DingTalk A1 搭载 5 颗全向麦克风和 1 颗骨传导。此外,DingTalk A1 还支持业界首创的自动环境切换录制功能。

相比其他同类产品,DingTalk A1 仅有 3.8 mm,支持磁吸,搭载 6 麦克风阵列与骨传导技术,实现 8 米超远拾音及高清音质,续航达 45 小时,为用户提供 1000 分钟免费语音转写时长及 10GB 云存储空间。

DingTalk A1 拥有旗舰版(售价 799 元)、青春版(售价 499 元)两种型号可选,一年尊享版会员单独售价 1299 元,现在购买旗舰版即可赠送一年的 AI 尊享版会员服务。

而作为此次发布会的核心产品,钉钉 ONE 由多个专业 AI Agent 组成的「团队」:

消息助理负责筛选和分类各类通讯信息,日程助理管理时间安排和会议提醒,审批助理处理各种流程审核,会议助理记录和整理会议内容。

本次发布会上,钉钉还宣布推出「AI 搜问」「AI 表格」:

  • AI 搜问:融合 AI 搜索与 AI 知识问答,为企业员工提供 AI 时代的知识获取方式。此外,AI 搜问支持灵活的大模型接入,创新推出了模型引擎 AI Fusion,汇集全球超 50 种主流大模型,企业可以在 AI Fusion 勾选模型进行问答效果的对比。
  • AI 表格:升级为 AI 时代的应用创建平台,带来了全新视觉、全新交互,并上线 AI 表格助理、字段 Agent 多项 AI 能力。此外,钉钉 AI 表格联合阿里云数据库团队,基于阿里云在数据存储、计算方面的技术沉淀,带来全新的存算一体架构 O-Table。

值得一提的是,DingTalk A1 在发布会现场限量首发的 1000 台产品,目前已经售罄,发布会结束后很多人晒出下单截图。

🔗 相关阅读:钉钉发布首款 AI 硬件,CEO 首谈加班争议,「无招」的大招是给每个打工人配 AI 秘书

鸿蒙智行多款新车亮相,ADS 4 进入 20 万级别

昨天,鸿蒙智行举行新车发布会,多款新车集体亮相。

🔗 相关阅读:最便宜的「华为车」来了!尚界 H5 预售价 16.98 万元,还有问界 M8 纯电版

问界 M8 纯电版:大五座 35.98 万元起,享六座 37.98 万元起

M8 纯电版的车长接近 5.2 米,车宽 2 米,轴距超过 3.1 米;外观设计与增程版风格相似。拥有 149L 的智能电动前备箱。新车基于全新的高压纯电平台打造,采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独立悬挂,并配备了双腔空气悬架和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

动力上,M8 首发了华为 DriveONE 高压七合一电驱,CLTC 效率高达 92.2%,并标配了基于 800V 平台的宁德时代 100 度电池包,带来最高 705km 的 CLTC 续航里程。

尚界 H5:预售价格为 16.98 万元起

发布会上,余承东也正式预告了尚界 H5 将搭载华为 ADS 4、192 线激光雷达、鸿蒙座舱,将有 655km 续航的 80 度电版本和纯电续航 235km、综合续航 1360km 综合续航的增程版本。

智界 R7/S7 同步进化:

  • 智界 R7,纯电版和增程同价,Max 版 24.98 万元、Max+ 版 26.98 万元、Ultra 版 30.98 万元。
  • 智界 S7,全系纯电,Max 版 22.98 万元,Max+ 版 24.98 万元,Ultra 版 28.98 万元。

两款新车外观设计均延续现款车型设计,新增「极光绿」配色,新车在前机盖中央和轮毂中央换装了全新样式的品牌徽标。

在辅助驾驶方面,新款智界 R7/S7 将全系搭载华为 ADS 4 辅助驾驶系统,标配 192 线激光雷达、后向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和 ADS 小蓝灯,可实现高速/城区领航辅助驾驶、智能泊车、全向防碰撞预警系统等功能,具备更强的主动安全性能。

并且智界老车主将可以从今年 9 月份开始陆续升级到华为 ADS 4。

vivo Y500 将于 9 月发布

昨天,vivo Y500 宣布将于 9 月 1 日正式发布。

据官方介绍,vivo Y500 将配备 8200mAh 超大电池,支持「满级」防水(支持 IP69,通过 10000kPa 高温高压 3 轮连续冲水测试),拥有金标五星抗摔(通过 1.7 米六面四角花岗岩跌落测试)。

新机外观采用家族式大圆饼设计,前后均为直板设计,中框为直边设计,屏幕采用窄边设计;新机提供黑、紫、蓝三款配色。

新消费

喜茶回应被质疑产品有反式脂肪酸:不实信息

据新浪财经消息,近期有测评称包括喜茶在内的多家茶饮品牌的产品中存在反式脂肪酸。

对于上述情况,喜茶方面回应表示,该内容为不实信息,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喜茶指出: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显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来源分为天然来源和加工来源,乳及乳制品中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平均含量为 0.83g/100g。这也导致了使用真奶的喜茶产品在检测中出现微量反式脂肪酸的现象。

喜茶表示,其所有产品均使用真奶、真茶、真果、真糖等高品质原料,所有原料都会经过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符合相关标准。喜茶的每款产品也会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全线产品符合「0 奶精、0 香精、0 果葡糖浆、0 植脂末、0 氢化植物油、0 反式脂肪酸、0 速溶茶粉」的要求。

另外,在报道中,喜茶烤黑糖波波牛乳茶产品被检测出反式脂肪酸含量为 0.113g/100g,该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050-2011)关于「0 反式脂肪酸」(低于 0.3g/100g)的声称要求。

于东来回应「胖东来招聘被挤爆」

近日,新乡胖东来三胖店正式开启岗位招聘,大量网友涌入投递简历网页,导致页面一度崩溃无法打开。当日上午 10 点 45 分,胖东来招聘页面显示,所有岗位接收的有效简历数量均已达到岗位要求,投递通道现已关闭。

随后,不少求职者反馈称「根本进不去,发现有人已投递成功,而我卡在获取登录验证码环节,等登录上已 10 点 45 分,中意的岗位已停止投递。」

8 月 24 日,于东来发文回应了「胖东来招聘被挤爆」。其表示,「关于招聘没有投上的朋友,大家想开点,胖东来为了公平己经尽最大努力了,技术上肯定有不足,要相信胖东来的真诚!想开点,开心最重要。」

据「胖东来商贸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次招聘完成注册投递信息的共计 13.2 万人,完成基础信息投递的为 8.3 万人,进入文化评估有 8027 人,收到完整信息采集通知的共计 2988 人。

据九派新闻消息,新乡胖东来三胖店开业拟招聘 900 名新员工,其中边防退伍军人计划录用 200 人;刑释人员计划录用 20 人,此次招聘岗位仅限河南地区人员投递。其中,保安、保洁的岗位要求显示,招聘人员需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 25 周岁以下(含 25 周岁),「月薪近 9000 元」。

小红书计划 9 月全量上线「小红卡」

据界面新闻获悉,小红书近期力推本地生活业务,内测的「小红卡」活动计划于 9 月底全量上线。

据悉,小红书在前不久低调上线本地生活消费权益计划「小红卡」,有赞为独家服务商,其类似于淘宝 88VIP、京东有 PLUS 等权益,通过用折扣等权益连接线上决策和线下消费,形成交易闭环。

报道称,「小红卡」此轮招募对象为餐饮类、休闲活动及展览演出类商家,首批开展内测的城市为杭州、上海、广州。

据了解,用户在「小红卡」合作商家处消费,可享受至少 9 折优惠,商家也可以自己决定优惠力度,目前已有不少杭州本地探店博主参与内测并发布笔记。

好看的

第九届平遥电影节海报公布

据新浪电影消息,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日前官宣主题,为「汇合点」,并发布官方海报。

海报将视觉中心聚焦于平遥电影宫地标影厅「小城之春」前人潮涌动、温情流动的观众群像,还原了电影开场前,观众们汇聚于电影院门口的生动场景。

据悉,本届影展将于 9 月 24 日至 30 日举办。

《笑傲江湖·曲一》发布先导预告

昨日,动画电影《笑傲江湖·曲一》发布先导预告,曝光令狐冲与田伯光在酒馆的动作场面。

据悉,影片讲述了在野心与权欲肆虐的江湖中,华山弟子令狐冲经历磨难,迭逢奇遇,破除艰险,坚守侠道的故事。影片以福威镖局遭青城派灭门为引,展开令狐冲习得绝世剑法、对抗五岳剑派合并阴谋的主线。

该片由北京水墨侠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芦苇编剧。其作为《笑傲江湖》三部曲首作,旨在通过动画形式向全球传播中国武侠文化,制作公司亦以打造影视精品、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理念。

《家庭简史》定档 9 月

昨日,悬疑电影《家庭简史》发布海报,宣布定档 9 月 12 日。

影片由林见捷执导,祖峰、郭柯宇、孙浠伦、林沐然主演,故事聚焦在一个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中产三口之家,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一个「外来者」进入这个家庭,完美家庭的表面下,却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伤痕和秘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金标充电宝,现以手机形态出击 | vivo Y500 上手体验

8 月 25 日,vivo 推出了新一代 Y 系列手机 vivo Y500。

按照 Y 系列的特性,vivo 这次也把「续航」和「防护性能」作为升级重点。而在整个升级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加入了 IP68/69/69+ 满级防水机身,以及 vivo 目前最大容量的 8200mAh 电池。

这块电池用了新一代蓝海电池技术,能量密度从760Wh/L提升至847Wh/L,可在增大容量的同时更好地压缩电池体积。搭载了这块电池的 Y500 厚度为 8.23mm,重 213g,还是适合手持的尺寸。

电池容量增加之后,Y500 的续航性能再提升了不少。

日常使用 2-2.5 天已经非常基本了,要是不打游戏、只用来首发信息通知和应付通勤支付功能,Y500 可以实现 2.5 天以上的续航。

当然,Y 系列另一个应用场景是快递、外卖、网约车用的业务机,更长和更稳定的电池表现会让工作更方便。

官方给出了 21 小时持续导航、53 小时连续通话,以及综合户外跑单时间能到 28 小时,手机在 -20℃ 环境下支持 11 小时导航,40℃ 的户外也能用 17 小时导航,低电量模式下可以导航 2.4 小时或 10.5 小时通话,户外工作人员对充电宝的依赖就更少了。

新电池改用了新物料,vivo 开发时增加了充电保护,Y500 的电池可以持续使用 6 年。机身支持全局直驱供电,降低直充直用时对电池健康的影响。

充电方面,Y500 支持 90W 安心远航闪充,使用官方的快充组合 15 分钟可以从 20% 充到 47%,61 分钟可以完全充满。

通用快充支持的部分,手机在 AI 小电拼搭配细雳线的组合下实测最高瓦数为 47W,不到 70 分钟充满,0-100% 充电过程:

  • 10 分钟:18%
  • 20 分钟:33%
  • 30 分钟:48%
  • 40 分钟:63%
  • 50 分钟:79%
  • 60 分钟:89%

讲完了充电,来看看 Y500 的防护性能。

Y500 机身同时支持了 IP68/69/69+ 防水认证,最多能在 1.5 米水深下浸泡 24 小时,或在 80℃ 的热水喷洒下坚持 6 分钟。

主板内置缓震结构,手机的防撞杆做了加厚,Y500 获得了瑞士 SGS 金标五星整机抗跌耐摔认证,加上附带的保护壳在四角中增加了气囊防护设计,日常的手滑基本不需要担心,面对经常在户外工作的骑手也给足了防护保障。

来到机身配置的部分,主打耐用和续航的 Y500 内置天玑 7300 移动平台,最高搭配 12GB RAM 和 512GB 的储存空间,要基本玩玩游戏,王者荣耀 90fps、和平精英 60fps 模式都可以应付。

机身对发热的控制不错,高性能模式下游戏并不算特别热。

机内提供 vivo 的职业模式,开启物流、网约车服务的 app 时可以自动开启,加入三向定位增强、免提增强、自动增长锁屏时间和提升亮度以及网络加速功能,还有增强信号的 360° 穿墙天线设计,让职业用户使用起来更稳定。

屏幕部分,Y500 搭载了一块 6.77 英寸 2392 x 1080 的 vivo 悦目护眼屏,支持 120Hz 刷新率和 3840Hz PWM 调光,最高亮度 800nits,全局 HBM 最高亮度能够达到 1300nits。

比较意外的是,vivo 这次还升级了扬声器配置。

Y500 加入了自研超保真扬声器,机身上方加入对称出音孔,扬声器的体积比常规的歌尔 1611B 要大一倍,以增强了扬声器的低频表现,让声音听起来更加厚实。

它同时获得了 Hi-Res Audio 和 Hi-Res Audio Wireless 双小金标认证,在扬声器和无线音频中都有 Hi-Res 音频支持,在这个价位的入门机中比较罕见。

相机部分,Y500 的后置采用一颗 5000 万像素主摄和一颗辅助镜头的双摄组合。后置支持机内 2x 裁切、电子防抖和夜景模式,满足日常拍摄需求。

总的来说,vivo Y500 还是一款非常安稳本分的业务机。

稳定的长续航表现和耐摔防水特性,充电和耐用度都不需要担心。不管你是需要一台长时间待机的备用机,还是需要一台跑网约车和快递外卖的业务机,它都是稳定的选择。

最后看看机器的详细参数:

外观:

  • 冰川蓝丨龙晶紫丨玄武黑
  • 163.10×75.90×8.23mm丨213g

性能:

  • 天玑7300:台积电4nm制程,8核心,64位
  • CPU主频:2.5GHz*4+2.0GHz*4
  • 最高 12GB RAM,512GB ROM 可选
  • 四个储存选项

屏幕:

  • 6.77 英寸
  • 10.7 亿色
  • 2392×1080、387PPI
  • 最高刷新率:120Hz
  • 屏幕对比度:8,000,000:1
  • 屏幕亮度(典型值):800nit
  • 全局HBM最高亮度:1300nit
  • 3840Hz PWM调光

续航:

  • 8200mAh 蓝海电池
  • 90W 安心远航闪充

特点:

  • IP68/69/69+满级防水
  • 360°穿墙天线
  • 长辈安心三件套、全功能 NFC
  • 全景环绕立体声、双 Hi-Res Audio 认证

影像:

  • 800万像素丨f/2.05丨传感器尺寸:0.45cm(1/4″)
  • 5000万像素丨f/1.8丨传感器尺寸:0.62cm(1/2.88″)
  • 传感器单位像素尺寸:0.61µm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最便宜的「华为车」来了!尚界 H5 预售价 16.98 万元,还有问界 M8 纯电版

今年上海车展前夕,华为乾崑召集了 11 位合作车企的高管,举办了一场信息量巨大的发布会。在长达两小时的发布会里,外界期待已久的 ADS 4 正式揭开面纱。

一直以来,华为 ADS 的每一次迭代,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这次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当下的时间点十分微妙,行业对 L2 级辅助驾驶的宣传正在收紧,L3 又还差临门一脚。

在这样的十字路口,所有人都在看着华为怎么做、怎么说。

而他们的做法是,将技术进一步下放,用规模换取数据和迭代速度——把一套领先的辅助驾驶系统,覆盖到更主流的 15 万元级车型上,最终用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真实的道路里程来证明自己。

所以今天,不只是问界和智界,连 15 万元级的尚界也来了。

问界 M8,冲向高端纯电

问界亮出的第一张关键牌,便是首次亮相的 M8 纯电版。它承载着整个鸿蒙智行向上突破的野心。

作为一款全尺寸 SUV,M8 的车长接近 5.2 米,车宽 2 米,轴距超过 3.1 米。在设计上,它没有为了追求低风阻而采用溜背造型,而是保留了余承东所说的「高头大马」式的端正车身,以此保证了内部乘员舱的可用空间。

即便如此,通过在设计之初就定下的严苛目标,M8 依然做出了 0.255Cd 的低风阻系数,远低于尺寸相近的传统豪华 SUV。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强调:「在保持车高大威猛的情况下,还能实现这样的低风阻,是非常不容易的。」

庞大的身躯不仅带来了更强大的气场,也赋予了它出色的通过性。余承东表示,M8 纯电版 700mm 的涉水深度和最高 220mm 的离地间隙,超过了奔驰 GLS 等 SUV 车型。

进入车内,M8 的核心卖点是「舒适」。

余承东称,无论是五座还是六座版本,车内的每一位乘客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全系标配的「舒云座椅」,采用 Nappa 真皮和 10 层回弹海绵,提供了不错的支撑和包裹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排,问界 M8 在这里做出了 960mm 的头部空间——相当于普通紧凑型 SUV 的后排,成年人也能舒适乘坐。

「1.8 米的高个子坐进去,头部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余承东说。

同时,出色的整车 NVH,让车辆在 120km/h 高速行驶时,车内噪音依然能维持在 60.8dBA,比一些百万级的竞品更安静。

储物方面,M8 同样毫不吝啬。

一个 149L 的智能电动前备箱,支持手势、语音、双击等多种开启方式,取物时车身还能自动降低。五座版的后备箱空间超过 1000L,地板下方还有 110L 的暗格;而更难得的是六座版,在坐满三排的情况下,后备箱容积也接近 400L,可以轻松装下六个人的随行行李。

一个 149L 的智能电动前备箱,加上五座版下高达 1086L 的后备箱空间,足以应对全家出行的装载需求。

而更难得的是六座版,在坐满三排的情况下,后备箱容积也接近 400L,可以轻松装下六个人的随行行李。

当然,作为华为深度赋能的产品,M8 的核心技术才是其真正的护城河。它基于全新的高压纯电平台打造,采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独立悬挂,并配备了双腔空气悬架和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

与此同时,在华为途灵平台的加持下,「猫头鹰极致转向」功能让这台大车的转弯半径仅为 5.75m。

动力上,M8 首发了华为 DriveONE 高压七合一电驱,CLTC 效率高达 92.2%,并标配了基于 800V 平台的宁德时代 100 度电池包。

这套高效的三电系统,为 M8 带来了最高 705km 的 CLTC 续航里程。

余承东还称,这是一个比较「谦虚」的数字,因为 M8 的续航达成率非常高,实测普遍在 82% 以上。在补能方面,充电 15 分钟即可从 30% 补充至 80%。

为了给纯电出行提供保障,问界在制造和补能网络两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准备。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在发布会上介绍,问界联合宁德时代开创了「厂中厂」的合作模式,从源头保证高端电池的研发、生产与供应。

而在用户端,问界计划在未来三年,通过自建、合建等方式,在全国高速服务区、高频生活区以及经典自驾路线上,建设超过 4000 座充电站,以解决用户的补能焦虑。

最后是价格:

  • 问界 M8 纯电 Max+ 长续航版:大五座 35.98 万元,享六座 37.98 万元;
  • 问界 M8 纯电 Max+ 四驱版:大五座 37.98 万元,享六座 39.98 万元;
  • 问界 M8 纯电 Ultra 四驱版:大五座 42.98 万元,享六座 44.98 万元。

增配降价,智界 R7/S7 同步进化

智界新款这次的价格相当有诚意,概括起来就是增配降价。

智界 R7,纯电版和增程同价,Max 版 24.98 万元、Max+版 26.98 万元、Ultra 版 30.98 万元。

智界 S7,全系纯电,Max 版 22.98 万元,Max+ 版 24.98 万元,Ultra 版 28.98 万元。

新款智界 R7 整体延续现款车型设计,其长宽高分别为 4982/1981/1634mm,轴距为 2950mm,采用 5 座布局。

细节部分,新车在前机盖中央和轮毂中央换装了全新样式的品牌徽标,对前大灯组进行微调,增加了类似矩阵式灯芯的装饰件。配色上新增了一款「极光绿」外观色,同时还提供深空灰、鎏金黑、陶瓷白三款免费颜色,以及幻影紫、晴光蓝、碧波青、暖星云和大都会红五款选装颜色,整体均以年轻运动为主。

车身侧面和尾部变化不大,提供了包括 21 英寸多辐式熏黑轮毂、黑色后视镜、黑色车窗装饰条、黑色尾翼、黑色尾部标识等的黑曜套件选装包。

智界 R7 内饰在设计方面做了简单调整,增加了双拼内饰色可选,中控台下方区域的中央杯架盖板和车门饰板处将采用官方称之为「凝光贝母」的工艺打造,在阳光下可以反射出独特光泽。

智界 R7 升级到了 16.1 英寸的全新空中屏、带按摩、加热以及通风的主副驾双零重力座椅,后排的乘坐空间有所增加,腿部空间来到了 956mm,头部空间也超过 1000mm。新车也将全系标配电动遮阳帘、 21 扬声器音响、智能冷暖箱和车外控车功能。

在辅助驾驶方面,新款智界 R7/S7 将全系搭载华为 ADS 4 辅助驾驶系统,标配 192 线激光雷达、后向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和 ADS 小蓝灯,可实现高速/城区领航辅助驾驶、智能泊车、全向防碰撞预警系统等功能,具备更强的主动安全性能。

并且智界老车主将可以从今年 9 月份开始陆续升级到华为 ADS 4。

在华为途灵底盘的加持下,智界 R7 将拥有更好的动态转向辅助,驾驶时更顺,转向时更稳,并可以做到在 120km/h 高速行驶爆胎时的车身稳定控制。

R7 的升级功能都将在智界 S7 上同步更新,并免费赠送外观运动套件。

新款智界 R7 将继续提供增程版和纯电版可选,增程版搭载奇瑞第五代 1.5T 增程动力系统,最大功率为 115 千瓦,后驱版搭载最大功率 200 千瓦驱动电机,百公里加速 7.4 秒,新车有容量为 37 千瓦时和 53.4 千瓦时的两种电池组可选,CLTC 纯电续航分别为 251km 和 360km,馈电油耗为 5.68L/100km,综合续航超 1600km。

增程四驱版车型系统综合功率为 365 千瓦,综合扭矩为 679 牛·米,百公里加速 4.9 秒,匹配,电池组容量为 53.4 千瓦时,CLTC 纯电续航 331km,CLTC 综合续航里程可达 1673 公里。

R7 纯电版车型,同样有后驱版和四驱版可选,后驱版电机最大功率 215 千瓦,百公里加速 5.9 秒,有 82 千瓦时和 100 千瓦时两种电池组可选,CLTC 纯电续航分别为 667km 和 802km;纯电四驱版车型系统综合功率 365 千瓦,百公里加速 3.9 秒,电池容量为 100 千瓦时,CLTC 纯电续航 736km。

新款智界 S7 则全系采用纯电驱动,后驱版最大功率 215 千瓦,四驱版系统综合功率 365 千瓦,有 82 千瓦时和 100 千瓦时两种电池组可选,CLTC 纯电续航分别为 705km、855km 和 785km。

鸿蒙智行也在寻求突破

发布会的最后,余承东也正式预告了尚界 H5 将搭载华为 ADS 4、192 线激光雷达、鸿蒙座舱,将有 655km 续航的 80 度电版本和纯电续航 235km、综合续航 1360km 综合续航的增程版本。

其预售价格为 16.98 万元起。

无论是问界前所未有的展现出了对纯电车型的重视,还是智界车型贯彻「加配降价」的策略,乃至更亲民的尚界的出现,都印证了一件事——
在问界的增程豪华智能 SUV系列销量几乎到达顶点后,鸿蒙智行正在积极探索其他新的增长点。

目前看来,问界承担着在高端纯电市场塑造用户心智,开拓新市场的任务,而智界和尚界则会进一步下沉,在 15-30 万左右的市场当中,和其他品牌贴身肉搏。这个目标能否达成,不仅决定着鸿蒙智行的销量能够突破现状再攀高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作伙伴们对华为智选车模式的资源投入和合作信心。

▲ 尚界 H5

今年 6 月份,鸿蒙智行全系交付 5.27 万辆,创下了单月的历史新高,其中问界占比 8 成,达到了 4.6 万辆,享界 4200 辆。智界「双 7」3500 辆。7 月份,鸿蒙智行累计交付新车 4.77 万辆,稳居新势力销量第一阵营,其中问界交付 4.07 万辆,享界 2000 辆,智界 4500 辆。

综合近半年的成绩来看,智界的销量大约占整个鸿蒙智行的 16.2% 左右,享界则约为 5%。

无论从销量上看还是从各界之间的内部竞争上看,智界和享界对于目前的现状显然都不那么满意。

智界这边,8 月 7 日奇瑞与华为签订了 2.0 版本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围绕智界投入超百亿元、组建 5000 人研发团队,并启动产销服一体化独立运作。

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是华为和奇瑞两家对业内一直传言的「奇瑞对智界合作三心二意」的回应。

智界的首款车型 S7 在上市时因为交付问题错过了爆发期,后面进行了多次改款都没能提振销量;R7 在去年刚刚上市时月销量一度冲到 1.6 万辆,但今年来销量也在一路下滑,在小米 YU7 上市当天,更是宣布官降 2 万元;奇瑞新车发布用智界直播间之类的问题也让很多车主相当不满。

在这次的 2.0 合作模式下,智界将从奇瑞独立出来,成为五界中唯一的的产销服一体化独立运作的品牌,拥有专属智界的设计中心,专属研发团队以及智界超级工厂和武汉用户中心。奇瑞也明确了「只控股,不指挥」的原则,让华为来主导管理与决策。

与此同时,北汽也在不断加码享界。

一方面,北汽新能源已组建了 「享界事业部」,主体包括营销中心和享界工厂。另一方面,北汽将把享界品牌研发资金定为第一优先级,并调动北汽集团渠道资源,重点覆盖一至三线城市,年内计划建成数十家享界专网用户中心。

▲ 智界超级工厂

升级后的智界双 7 开启预定 8 小时,订单量就火速突破 20000 台,正式上市 1 小时,大定突破 5000 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华为主导车型研发的正确性。

但后续能否在制造、交付、销售、服务上做到全流程的把控和升级,才是「五界」能否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本文为李华、芥末共同撰写。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性能、续航、拍照、等不等 iPhone 17?开学换手机,看这篇就够!

一个夏天转眼就过去了,又到了升学或是步入社会的时候。

每当这个时候,换手机,成为了一种近乎仪式的活动。

不管你是要去上大学,还是刚踏入社会,估计心里都盘算着换个新手机,图个好彩头。

但市面上的手机这么多,看得人眼花——

苹果家族里,哪一款才是你的菜?安卓阵营这边,现在谁的拳头最硬?要是预算抓得比较紧,又想挑一台用着顺心的,该从哪儿下手?

手机这东西,买定离手,至少要用上好几年。一时冲动选错,可没后悔药吃。

所以,先收起你准备下单的手指。这份为你量身打造的购机指南,将帮你理清思路,看懂门道,找到最称心如意的那一款。

iPhone 到底怎么选?

iPhone 16 系列可以分为 5 个型号——

分别是无高刷的 iPhone 16e、iPhone 16、iPhone 16 Plus 与有高刷的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

其中,iPhone 16e 只有一颗主摄,iPhone 16 与 Plus 有主摄和超广角摄像头,而配备高刷的 Pro 系列型号则还有一颗五倍长焦。

如果你对影像能力有一定需求,或是要进行专业创作,那么 Pro 系列是跑不掉的了。

购买 iPhone 16 系列有两个主要渠道——官网与电商平台。

在官网上,iPhone 16 Pro 与 iPhone 16 Pro Max 是 7999 元与 8999 元起、iPhone 16 与 iPhone 16 Plus 分别是 5999 元与 6999 元起,而 iPhone 16e 则是 4499 起,以上机型均支持 3 期免息分期。

在苹果官方直营的天猫旗舰店,iPhone 16 系列的四个型号与官网是看齐的,不过免息分期达到了 12 期。

而在电商渠道,价格波动就比较大了——

从京东来看,目前 iPhone 16 Pro 的 128G 版本,在有限量 500 元消费券的情况下,黑色钛金属、原色钛金属和沙漠色钛金属的价格直接拉到了 5999 元,白色钛金属则是 6099 元;

而 iPhone 16 Pro Max 起步的 256G 版本,在有限量 500 元消费券的情况下,价格也降低到了 8099。

至于 iPhone 16 与 iPhone 16 Plus,128G 的起售价格则是 5199 元与 5999 元。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部分地区国补暂停,不具有全面性,所以暂不列入讨论,如果有国补,无脑选择国补即可。

而拼多多在百亿补贴下,价格优势更进一步——

128G 的 iPhone 16 标准版,在 400 元无门槛券的帮助下,价格为 5028 元;

128G 的 iPhone 16 Pro 则有 200 元无门槛券,四种配色的价格均为 5998 元;

256G 的 iPhone 16 Pro Max 同样是 200 元无门槛券,四种配色的价格均为 7998 元;

至于 iPhone 16 Plus 则暂无活动。

总得来说,拼多多与京东的价格比官网拥有巨大的优势,但相应的,退货政策也比官网更为严格——

官网支持 14 天无理由退货,无论是否激活(原则上,有官方自己经营的天猫旗舰店为 7 天,但超过 7 天也有成功案例);

而京东与拼多多则在激活后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苹果一直是手机选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考虑苹果,其实也有两个问题存在——

苹果秋季发布会即将召开,届时可能全系标配高刷的 iPhone 17 系列就会来到我们面前,那么我们该选择 iPhone 16 系列,还是 iPhone 17 系列呢?

我的回答是,能等则一定等,等不了就选 iPhone 16 Pro,iPhone 16 标准版没高刷,Pro Max 的价格又不算友好,而 iPhone 16 Pro 的价格合适,高刷也在,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而另一个问题是,对于预算不足的朋友来说,iPhone 17 系列从爆料来看有很大概率会涨价,能不能考虑 iPhone 15 系列呢?

个人不太建议,尤其是 iPhone 15 Pro 系列使用的是第一代 3nm 工艺(N3B),一直饱受散热与功耗的诟病,反而是 iPhone 16e 的表现与价格,在预算不足又非 iOS 不可的情况下是个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的推荐,就是 iOS 之外阵营的故事。

如果你不喜欢 iOS 系统,亦或者你没有生态捆绑的习惯,那么恭喜你,你收获的是更丰富、更有阶梯选择的阵营——

苹果这边,几款 iPhone 的区别,说到底主要就是相机和高刷屏,而非 iOS 系统的机型个性更为鲜明,可谓是各领风骚,总有一款对你的胃口。

钱包不够厚,怎么做取舍?

性价比,是不少朋友购机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而性价比对于不同人群的需求来说,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在这一个板块中,我们将价格限制在旗舰之下,把性价比拆解为性能、续航两个主要分类,为你列举各个市场上值得一看的「争气机」——

性能

追求性能上的性价比,思路很直接:把钱都花在刀刃上。

处理器一定要好,这样手机才能用得久、不卡顿。至于机身材质、屏幕这些地方,可以稍微「将就」一下。

用旗舰一半的钱,换来旗舰八成的性能体验,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 数据来自 @安兔兔

小米 REDMI K80 系列

搭载高通骁龙 8 Gen3 芯片,6.67 英寸的 2K 显示屏,6550mAh 电池与 90W 有线快充,后置 5000 万像素双摄,该机最大亮点在于小米设计了一套双环路冰封散热系统,在手机遇到高性能使用环境时(比如游戏、影像),可以提供强大的散热能力。

REDMI K80 12G+256G 目前在京东的售价为 2099 元。

当然,如果 K80 不能满足你的需求的话,K80 系列中的 Pro 和至尊版也不错,都采用了同价位中的优势芯片,是不折不扣的性价比之选。

一加 Ace5 系列

去年年底,一加推出了 Ace 5,搭载骁龙 8 Gen3 芯片,6.78 英寸 120Hz AMOLED 曲面屏,后置三摄,配备 6400mAh 的冰川电池和 80W 的超级闪充,机身有天工散热 Elite,助力芯片高频使用时降低温度,释放更强的性能。

一加 Ace 5 12G+256G 目前在京东的售价为 2099 元。

与 K80 系列一样,Ace 5 后续也推出了至尊版,搭载了天玑 9400+ 芯片,如果 Ace 5 还不能满足需求,那么 Ace 5 至尊版是更进阶的选择。

续航

如果你有留意这两年的趋势,会发现大电池,是性价比维度的新秀,我们这次推荐的手机,电池容量直接 7000mAh 起步。

毕竟,谁也不想出门在外,眼睛老是盯着右上角的电量焦虑。安全感,有时候就是手机满电那么简单。

小米 REDMI Turbo 4 Pro

搭载高通骁龙 8s Gen4 芯片,6.83 英寸 1.5K 分辨率屏幕,至于拍照,它的想法很实在:先保证能「拍到」,再谈「拍好」。

这部手机最大的亮点是 7550mAh 的电池,配合上 90W 有线快充,是名副其实的续航猛兽。

目前 12G+256G 的配置在京东的售价为 1999 元左右,但多地区无货,可能需要蹲守。

vivo iQOO Z10 Turbo Pro

与上台 Turbo 4 Pro 一样,iQOO 这台手机同样搭载了高通骁龙 8s Gen4 芯片,后置双摄,6.78 英寸 144Hz 的 AMOLED 屏幕,同时配备了 7000mAh 电池,虽然容量比 Turbo 4 Pro 相比略有不足,但 Q1 独显芯片的加入,让它的游戏表现也不错。

目前 12G+256G 的配置在京东的售价为 1899 元左右。

如果你对芯片表现还不够满意,那么可以升级到 iQOO Z10 Turbo+,这台手机使用的是天玑 9400+ 芯片,8000mAh 的超薄蓝海电池,整体表现比 Z10 Turbo Pro 更上一层楼。

当然,价格也要贵一些,来到了2198 元。

真我 Neo 7 Turbo

搭载天玑 9400e 芯片,1.5K 144Hz 直屏,后置双摄,机身内配备了 7200mAh 电池,搭配 100W 有线快充,续航实力也非常不错,同时还设计了大面积的 VC 均热板,散热表现也不差,可以说是一台高续航、兼顾性能的小钢炮。

目前真我 Neo 7 Turbo 12G+256G 在京东的售价为 1999 元。

同样需要一提的是,以上各机型的价格都没有算上国补,如果有国补,无脑选择即可。

钟爱拍照,哪台厉害?

影像是近年来手机旗舰的必争之地,到了这个价位,性价比的优先级已经开始逐渐下降,你用着顺不顺手、喜不喜欢它拍出来的感觉,比什么都重要。

本来我想为大家先推荐 Pro 或是标准版,毕竟大多数人的影像需求其实没有那么极致,但按照时间线来说,Pro 与标准版应该会在接下来几个月中更新,所以我们还是以 Ultra 为标准,如果的确不在意马上迭代的话,选择相应机型的 Pro 与标准版也不错。

vivo X200 Ultra

上一代影像灭霸 X100 Ultra 的继任者,使用三颗镜头组成影像阵列,分别是:

  • 35mm 1/1.28 英寸主摄
  • 3.7 倍 1/1.4 英寸长焦
  • 1/1.28 英寸超广角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主摄与其他主流方案不同,采用了 35mm 的默认焦距,这个焦距比主流的 24mm 焦距更窄,是经典的人文焦距,在蔡司的加持下,抬手就拍,更容易出片。

除此之外,vivo 还为其设计了一颗外置长焦镜头,可以极大程度拓展光学焦段,换取更夸张的长焦视角。

目前,vivo X200 Ultra 12G+256G 在京东的价格为 6399 元。

OPPO Find X8 Ultra

与 vivo 的三摄阵列不同,OPPO 在本代影像旗舰上延续了自己四摄双潜望的配置,分别是:

  • 一英寸 LYT-900 主摄
  • 1/2 英寸超广角镜头
  • 1/1.56 英寸 3 倍潜望长焦
  • 1/2 英寸 6 倍潜望长焦

在哈苏的加持下,Find X8 Ultra 具备哈苏自然色彩科学,新升级的大师模式则颇具自然影调,同时配备丹霞原彩镜头,可以分区测温,带来更和谐的夜间色彩。

目前,OPPO Find X8 Ultra 12G+256G 在叠加政府消费券后,在京东的价格为 6174 元。

小米 15 Ultra

搭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芯片,6.73 英寸 120Hz AMOLED 屏幕,由四颗摄像头组成后置影像阵列,分别是:

  • 一英寸 LYT-900 主摄
  • JN5 超广角镜头
  • IMX858 3 倍光学长焦
  • 2 亿像素三星 HP9 4.3 倍潜望长焦

在小米 15 Ultra 上,小米携手徕卡一起加持影像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影像风格颇具「德味」,目前,小米 15 Ultra 12G+256G 在京东的价格是 6499 元,叠加 500 元的政府消费券,价格可以来到 5999 元。

华为 Pura 80 Ultra

从 Pura X 开始,华为推出鸿蒙 5 正式版,如果你常用的 App 在鸿蒙上都能找到,或是你本身就有鸿蒙生态内的其他设备,那么 Pura 80 Ultra 可以放心买。

Pura 80 Ultra 背面搭载了三个摄像头,其中长焦可以通过切换光路来放大焦段,详细来说分别是:

  • 一英寸主摄
  • 超广角镜头
  • 1/1.28 英寸 3.7 倍潜望长焦
  • 1/1.28 英寸 9.4 倍潜望长焦

Pura 系列一直在影像上玩点新东西,这次的「一底双光路」设计,既省了手机内部空间,又能让你拍得更远更清晰,再加上华为自家的 XMAGE 影像风格,可玩性很高。

目前,Pura 80 Ultra 16G+512G 在京东的价格是 9999 元。

以上四台影像旗舰基本都在 2025 年上半年才更新,现在入手,至少能当大半年「新款」,不用担心刚买就被「背刺」。虽然价格还很坚挺,但早买早享受嘛。

当然,拍照这事儿,不一定非要「拉满」——

如果你觉得「超大杯」有点 overkill,想省点钱,完全可以看看同系列的 Pro 款或者标准版,拍照依然能打,性能也绝对在线,价格还更实在。

折叠好新鲜,哪台有意思?

前几年的折叠屏,总感觉还差口气,但经过数年的尝试,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是时候入手尝鲜了。

OPPO Find N5

在我看来,OPPO Find N5 可以说是大折叠到目前为止最成熟的机型,棱角分明的机身、几乎持平直板机的厚度,与听劝的 ColorOS,从硬件到软件都没有拖后腿,同时影像模组也没有过于突出,整体和谐规整,没什么短板

目前 OPPO Find N5 12G+256G 在京东的售价为 8999 元,享有 24 期免息。

努比亚 Flip 2

与大折叠逐渐探索到自己的使用场景不同,小折叠经过数年的探索,还没找到足够合适的使用场景,所以如果你对小折叠感兴趣,那么花小钱体验一下就好。

所以作为推荐,努比亚 Flip 2 这个三千元档位的机器很适合上手尝鲜。

目前努比亚 Flip 2 在京东的售价为 2899 元,如果你的地区有国家补贴,那么价格还可以下探到 2500 元左右。

当然,我们上面聊到的这些手机——不管是性价比之选、续航神机,还是折叠屏——都只是我们认为的课代表。

现在手机市场就是这样:选择多到眼花,但仔细一看,同一个价位的手机,配置又都大同小异。所以,当大家的硬性参数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真正决定你用着舒不舒服的,其实是它们的「偏科」方向。

有的手机把所有技能点都加在了拍照上;有的则专为游戏而生。想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最愿意放弃什么,做出自己的取舍,你才能挑到那台最合拍的手机。

等等党永远会胜利吗?

这时候买 iPhone 16 合适吗?要不要等 iPhone 17?

现在 8 月中旬,离苹果 9 月发布会就差一哆嗦了,这节骨眼上买 iPhone 16 确实有点尴尬。

很快,iPhone 17 就要来了,根据目前的爆料来看,它可能会全系标配高刷屏。

如果这是真的,那现在买没有高刷的 iPhone 16 标准版,就有点「四九年入国军」的意思了,刚到手就落后一个时代。所以我的建议是:能等就一定等。

那如果现在就得换,等不了呢?

那就选 iPhone 16 Pro——

它有高刷屏、有长焦镜头,A18 Pro 芯片也足够你再战好几年,不容易过时,价格也比 Pro Max 更合适(前提是你不执着于大屏)。

至于更老一些的 iPhone 15 系列,我个人就不是特别推荐了,尤其是 iPhone 15 Pro,它搭载的 A17 Pro 芯片早期有过一些发热和功耗方面的讨论,如今有这么多新机型可以选择,如果预算允许的话,咱们还是把目光往前看吧。

我对华为很感兴趣,纯血鸿蒙现在够用吗?

直接说结论,纯血鸿蒙系统很不错,流畅度很高,原生应用的功能也比较全面,第三方应用的话,主流 app 都进入了快速更迭期,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估计很快能与 iOS 和 Android 端的应用进度对齐。

如果你有纯血鸿蒙的其他设备,目前已有的应用生态也能完全覆盖你的日常使用需求,那么纯血鸿蒙完全值得买。

反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一些小众 app 需求,比如影像、创作类的 app,尤其是国外应用,那么可能需要观望一下,一般来说这些 app 对于新生态的反应和适配速度都会慢上许多;

而有同样问题的则是游戏,目前主流的手游都已登陆纯血鸿蒙或是有计划登陆纯血鸿蒙,但如果是小众游戏,那么可能再观望一下比较合适。

好了,聊了这么多机型,咱们稍微往回收一收。

说到底,手机这东西就跟我们穿的鞋一样,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合脚的那一双,别人的年度旗舰,参数再顶,也可能不如你手里那台用着顺手的「小钢炮」来得舒服。

可能你还会担心:万一刚买了就出新款怎么办?

其实这事儿真不用太焦虑,虽然等等党永远会赢,但电子产品月月上新,咱们永远也追不完最新的,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你选的这一部最能满足你的需求,让你用着开心,这就够了。

如果还没拿定主意,强烈建议你去实体店摸摸真机。

很多时候,参数表上冷冰冰的数字,都比不上机器握在手里的那一瞬间来得真实。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理光 GR IV 发布,相机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就在昨天,理光正式发布了 GR 系列的第四代相机,GR4。

和之前每一代 GR 发布一样,摄影圈里小范围地骚动了一下,像一块石头丢进平静的湖面,涟漪不大,一圈圈荡开,传得很远。

真正让这块石头激起千层浪的,是它的价格——8999 元。

这个价格,比前代 GR3 的上市价格,涨了 2800 元。

一台卡片机卖 9000 块,就像你在街边吃完一碗麻辣烫,老板擦擦手说「承惠 200 块」一样荒谬。

理光疯了吗?

没有。世界可能是个草台班子,但企业做出任何行为都是出于理智。

究其根本,是相机市场以前那套「看参数、论大小」的老规矩,现在不好使了。

因为富士生造出了一个几乎完全依靠情绪价值支撑的全新增量市场,一级市场奇货可居,二级更是炒出投资属性。同为社交媒体氛围系选手的理光,没有理由不跟随这种做法。

今天 GR4 的定价,可真是理光的草船,借了富士的箭。

先看看 GR4,这次端上来了什么新菜?

在聊那些虚的之前,我们还是先接地气地看看产品本身。

毕竟,一切价值的讨论,都离不开产品力的支撑。

和前代 GR3 相比,GR4 的升级,可以总结为「意料之中的补强,和一点小惊喜」。

我们把官方给出的密密麻麻的参数表,翻译成大白话:

底大了一点点,像素高了一丢丢

GR4 的传感器从 GR3 的 2424 万像素,微涨到了 2574 万。

这点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白了,画质的根基没变,还是那块熟悉的 APS-C 画幅传感器,没有跟随主流选择高像素,高感表现应该会更好,但相对来说,裁切的空间和裁切后的画质就相对没那么可观,不太利于二次构图。

五轴防抖,终于来了

GR3 的三轴防抖在当时算是个亮点,但放到现在,只能说勉强够用,GR4 这次升级到了五轴防抖,这是一个实打实的进步,从上手视频来看,在五轴防抖的加持下,手持一秒也有一定的成功率。

对于单手抓拍、弱光环境拍摄或是使用机内 ND 滤镜拍摄慢门来说,更高的成片率就意味着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 森山大道使用 GR4 拍摄

对焦,终于追上时代了

GR 系列的对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拉风箱是家常便饭。

GR4 这次用上了「混合自动对焦」,也就是相位对焦加对比度对焦。这意味着对焦速度和精度都会有质的提升,还加入了眼部/面部识别,虽然可能还比不上索尼、佳能这些第一梯队,但从上手视频来看,对焦速度还是有明显提升,补齐了前代最大的短板之一。

▲ 森山大道使用 GR4 拍摄

屏幕更亮了,内部存储更大了

屏幕还是那块 3 英寸 103 万像素的触摸屏,但理光强调了户外可视性。

同时,机身SD 卡槽变成了 microSD 卡槽,为电池腾出了空间,内置存储从可怜的 2GB 暴涨到了 53GB,这意味着,就算忘了带卡,也能放心大胆地拍上一整天。

对于一台主打便携的相机来说,这个升级非常贴心。

滤镜更多了,GR 的「灵魂」更香了

图像控制里新增了两种电影模拟,分为黄色和绿色两种模式,属于风格化强烈的预设,同时对预设参数的自定义调节能力更强了。

▲ 使用电影(绿色)拍摄

对于 GR 的核心用户来说,买它一半是为了硬件,另一半就是为了那无可替代的色彩科学和胶片模拟。更多的滤镜选择,意味着直出的照片能有更多变的「氛围感」。

▲ 使用电影(黄色)拍摄

总的来说,GR4 是一次稳健的迭代。它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更像是一个认真听取了用户反馈后,交出的一份「改进报告」——修复了 GR3 最让人头疼的对焦问题,强化了防抖,电池也从 1350mAh 增加到了 1800mAh,让这台街拍神器的「基本功」变得更扎实了。

但,这些升级,足以支撑它 8999 元的售价吗?

相机市场,通货膨胀

让我们把视线从 GR4 移开,看看整个市场,你会发现,GR4 的高定价并不是一个孤例,而是一种正在蔓延的趋势。

曾几何时,相机市场的价格体系像金字塔一样清晰、稳定——价格和性能强挂钩,核心指标就是画幅,全画幅就是比半画幅贵,半画幅就是比 M4/3 贵。

一分钱一分货,童叟无欺。

但现在,这个金字塔正在从底层开始松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

曾经的 XE 系列,定位是中端入门,主打复古和性价比。但从四代开始,XE 系列价格一路飞涨,二手市场甚至出现了远超发售价的「理财产品」现象。到了最新的 XE5,官方定价直接涨到了 9999 元,比 XE4 的官方售价高了 4300 元,涨幅达到惊人的 75%。

至于 X100 系列,就更为夸张了,不再赘述。

这些相机,如果单看画质、对焦、视频这些硬参数,真的谈不上太出色,但它们就是有价有市。理由,藏在「氛围感」、「富家子弟」这些流行于社交网络的热词中。

现在,同为氛围系选手的理光 GR4,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GR4 8999 元的价格,你可以买到松下 S9 这样的全画幅相机,也能买到很多性能强悍、视频规格更高的 APS-C 相机。

这确实让典型相机消费者感到困惑——用全画幅的钱,去买一台不能换镜头、视频功能孱弱、对焦也并非顶级的半画幅卡片机,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消费者们开始困惑了——用全画幅的钱,去买一台不能换镜头、视频功能孱弱、对焦也并非顶级的半画幅卡片机,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是全幅相机不够好用吗?

不是的,是旧的价值体系开始动摇了。

2011 年,小米手机横空出世,智能手机的影像革命拉开序幕,相机厂商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压力,在那之后的十年,是相机行业被迫「内卷」的十年。

为了对抗手机的便捷性,相机厂商不约而同地走向一条符合直觉和逻辑的路:专业化。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

像素从 2000 万卷到 6000 万,对焦从几十个点卷到几百个点,视频从 1080P 卷到 8K,相机变得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像一台冷冰冰的参数机器。

这个时代,参数决定价格,一台相机卖多少钱,取决于它的传感器有多大、像素有多高、连拍有多快、视频有多强。

这是一个由工程师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市场被参数规训的时代。

但「内卷」总有尽头。

当手机的计算摄影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可以在某些场景模拟出全画幅的浅景深时;当相机的参数已经高到远超绝大部分普通用户需求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们真的需要一台能拍 8K 视频、一秒 30 张连拍的相机,来记录生活吗?

难以量化的价值,明明白白的涨价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个越来越小的市场玩零和博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灭亡。

于是,相机市场进入了「后内卷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如果说「内卷时代」的核心逻辑是「生产力」,那么「后内卷时代」的关键词就是体验。

当相机不再是大部分人记录生活的唯一工具,当它从一个必需品变成一个非必需品时,它的价值就不再仅仅由那些可以量化的参数决定。

人们为什么愿意花大价钱买 GR4,买 X100VI?

他们买的是一种「确定性」的风格。

在今天,拍一张照片的门槛无限低,但拍一张「有感觉」的照片,门槛却很高。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清晰、锐利、色彩鲜艳,但总感觉少了点「味道」。这种味道,可能需要你花大量时间在 Lightroom 里调整曲线、HSL 才能得到。

而 GR 的「高对比度黑白」、「正片」模式,富士的「胶片模拟」,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风格强烈的照片,这种直出的确定性,为你节省了大量后期时间。

这种内置的「审美」,是一种价值。

▲ 森山大道使用 GR4 拍摄

他们买的是一种「无负担」的陪伴。

相机圈有一句老话:「最好的相机,就是你愿意带出门的那一台」。

传统的单反、微单,加上几支镜头,就像背着一块砖头出门,沉重且充满攻击性。你很难在街头、在餐厅、在朋友聚会时,毫无顾忌地举起它。

而 GR4 的重量只有 262 克,可以轻松塞进口袋,它的形态决定了它没有攻击性,抬手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

这种「随时在场」的陪伴感,是一种价值。

他们买的是一种「纯粹」的摄影乐趣。

GR 系列最核心的设计哲学,是「SnapShot」——抓拍。从开机速度、对焦逻辑到单手操控,它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拍摄,没有复杂的菜单,没有多余的功能,逼着你回到摄影最原始的状态:观察、构图、按快门。

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种「狩猎」般的快感和「化繁为简」的禅意。

这种「返璞归真」的操控乐趣,也是一种价值。

想明白了这三点,你就能理解 GR4 乃至一众人们机型的定价逻辑了——

除了画质、对焦、视频这些硬邦邦的参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被清晰感知的「情绪价值」——风格、便携、乐趣,同样有价值,同样卖得上价格。

▲ 使用负片滤镜拍摄

所以,半画幅不一定比全画幅便宜,「参数赛道」上,分化出不同的「体验赛道」,两条赛道上的选手,看似都在做相机,但服务用户的核心需求却天壤之别。

目标不同,评价体系自然也就不同,就像你不能用百米冲刺的标准,去评判一个马拉松选手。

当然,以上角度,是一场从市场现状倒推的客观归因,是将本就不算大的相机市场再拆开细看的过程;

是看相机厂商怎么从零和博弈中解脱出来,寻找手机与专业相机的中间地带,从而将蛋糕做大,最终才有现在相机市场通货膨胀的现象。

也许有朋友会担心,照这么一直涨价下去,岂不是会对标索尼 α1、尼康 Z9 和佳能 R1 这样的全能旗舰?

其实不会的。

别忘了,「参数赛道」上的相机,更多是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创造实打实的商业回报;而「体验赛道」上的相机,提供的是个人精神上的满足。

这基本决定了「体验赛道」的平均价格,很难触及「生产力赛道」的天花板——最多媲美一些中端机。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徕卡和哈苏这两位不在五行中的玩家,以及和原价三星坐一桌的索尼 RX1R III。

但跳出价格本身来看,这种分化对整个行业未必是坏事——它意味着相机市场并不会像悲观者预测的那样不断萎缩,最终走向消失,反而会更加多元和有趣。

这很像今天的手表市场,有人需要一块分秒不差的石英表,因为它的天职是「告知时间」;也有人迷恋一枚精巧的机械表,因为它提供的是「感受时间」的仪式感。

甚至我们可以想象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相机市场也会迎来它的「Apple Watch」,一种更智能、更互联的形态,能彻底改变我们创作与分享的方式。

最后,用了几千字合理化 GR4 的定价之后,我们还是要点出理光这次定价营销过程中的不合理。

饥饿营销是一种早已被接受和合理化的做法。从奢侈品到相机,人们早已被驯化。但它仍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当理光映像中国部门堂而皇之地要求「支付 199 购买会员」才可获得首发抽签·预定资格的时候。

虽然这不能完全等同于官方黄牛,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强行绑架消费者,用最利的刀去割最忠诚粉丝的做法呢?

情绪价值可以折换为价格,但不应该被用来合理化这种毫无体面的割韭菜行为。理光中国应该做得更好,起码配得上它的用户——历尽千帆,只想拾回对于影像那份纯粹原始热爱的人们。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钉钉发布首款 AI 硬件,CEO 首谈加班争议,「无招」的大招是给每个打工人配 AI 秘书

所有办公协作工具,都具备效率工具和「牛马桎梏」的双重属性,天然容易触动打工人的神经,在 AI 带着职业取代的舆论席卷而来的当下,更是如此。

上周,钉钉就因此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在这样的舆论中宣布了十周年的新品发布,这也是 CEO「无招」回归后的首场发布会,更让人好奇,无招到底有什么招。

就在刚刚,答案揭晓。

钉钉发布钉钉 8.0「蕨」,同时也是 AI 钉钉 1.0 版本,表达了无招希望用 AI 来重构工作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无招也借着产品发布,调侃着回应了最近的争议:

「钉钉同学们实际上也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只有工作,我们也有精彩生活的。」

这几个月,飞书、企业微信和钉钉都相继发布了大版本更新,在交互方式、多维表格、AI 落地上掀起了战火,他们都在做一件事:用 AI 工作中那些最熟悉的工具和功能,改造成更高效的工作流。

那么,AI 真的能接管我们日常的工作流,像人一样跟我们沟通和协作吗?、

APPSO 在现场给你划好钉钉这场发布会的重点:

  • 钉钉 ONE:专属 AI 秘书,由专业 Agent 组成,自动处理和排序工作事务
  •  DingTalk A1 :四合一智能硬件,集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等功能于一体
  • AI 听记:基于 1 亿小时音频训练,支持 30 种方言、140 种语言的语音识别转录和智能摘要分析
  • AI 搜问:整合企业内外部搜索能力的「一框搜问天下」智能检索系统,可调用多 AI 模型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 钉钉 AI 表格:一句话搭建业务系统、工作流,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全面拥抱 AI 的钉钉 ONE

每个打工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消息轰炸、待办堆积,整天在「点击消息-处理-返回-再点击下一条」功能模块的循环中疲于奔命,效率极为低下。

作为此次发布会的核心产品,钉钉 ONE 想要解决的就是这套工作流的问题。

无招表示,「我们观察线下工作中的管理者,他们通常配备秘书来整理所有事务,按优先级排序后递交处理。」因此,钉钉 ONE 的设计理念正是为每个用户配备一位专属的 AI 秘书。

具体来说,钉钉 ONE 由多个专业 AI Agent 协同工作:

其中,消息助理负责筛选和分类各类通讯信息,日程助理管理时间安排和会议提醒,审批助理处理各种流程审核,会议助理记录和整理会议内容。

使用体验上,每天起床,用户就能像滑动短视频一样处理紧要事务,而当用户结束会议后,AI 秘书还会自动分析所有新增消息,按优先级进行排序,帮助用户逐一处理所有事务。

除了处理日常事务,还有个学习助理值得一提。

它能够自动收集和处理企业内外部资讯,用户只需滑动操作,AI 就会全自动处理所有信息,生成摘要视频并提供语音播报。学习助理的内容覆盖面也相当广泛,涵盖 GitHub 精选论文、科技 KOL 新产品动态等多维度内容。

钉钉表示,未来将与更多生态伙伴合作,持续推出更多专业助理,帮助员工快速收集学习相关资讯和知识,让公司的信息和知识真正地沉淀下来。

钉钉首款 AI 硬件: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

DingTalk A1 是钉钉推出的首款 AI 硬件,它能够依托大模型帮助用户实现语音内容的实时转写、语义分析与智能摘要,让工作过程彻底告别人工记录分析的繁琐。

一句话概括,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DingTalk A1。你可能会想起不久前出门问问发布的 TicNote(超链)。

硬件配置,DingTalk A1 搭载 5 颗全向麦克风和 1 颗骨传导设备。

此外,DingTalk A1 还支持业界首创的自动环境切换录制功能,这意味着无论是会议环境的背景噪音还是手机通话声音,A1 都能智能识别音源类型并自动切换至相应的录制模式。

相比其他同类产品,DingTalk A1 仅有 3.8 mm,支持磁吸,搭载 6 麦克风阵列与骨传导技术,实现 8 米超远拾音及高清音质,续航达 45 小时,为用户提供 1000 分钟免费语音转写时长及 10GB 云存储空间。

作为市场上首款支持 Type-C 接口的 AI 录音设备,DingTalk A1 的充电和传输都很方便。

对比友商,更多的具体参数如下:

DingTalk A1 拥有旗舰版(售价 799 元)、青春版(售价 499 元)两种型号可选,一年尊享版会员单独售价 1299 元,现在购买旗舰版即可赠送一年的 AI 尊享版会员服务。

AI 听记:是工作搭子,更是会议杀手

说到 DingTalk A1 的软件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提 AI 听记功能了。

AI 听记功能基于 1 亿小时的音频训练数据构建,能够识别 30 种常见方言、140 种全球语言,并理解 200 多种行业专业术语。此外,产品还提供企业专属训练增强功能,能够达到极高的识别精度。

从现场演示效果来看,相比友商产品,AI 听记确实能够实现清晰准确的内容转录。

此外,DingTalk A1 还能够实现智能降噪、精准声纹识别,并感知发言人的空间位置。即使在会议中有人走动,系统也能准确追踪并记录发言内容。当用户再次查看 AI 分析结果时,系统能够立即区分不同发言人的内容。

为了提升实际应用效果,AI 听记内置了 36 类场景模板,全面适配团队会议、课堂笔记、采访、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多种场合,还支持企业自定义模板,能够在语音纪要总结时提供更加精准的摘要内容。

讨论结束后,所有信息会自动导入 AI 表格系统,任务跟进也能自动化。无招的话说得很直白:「未来开会讨论后,将完全无需人工分析和跟进,所有流程都将实现全自动化处理。」

用他的话说,AI 听记就是「AI 时代全新的沟通方式」。

AI 搜问:能看就能问,不能看也问不出来

在信息检索方面,AI 搜问功能体现了钉钉的野心——一框搜问天下。

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搜索能力,钉钉 AI 搜问功能构建了文本搜索引擎和知识图谱引擎相结合的智能检索系统,并采用 AI Fusion 技术进行深度优化。

当然,功能强大的同时,安全性同样不容忽视。

AI 搜问采用企业级安全架构设计,严格遵循「能看就能问,不能看也问不出来」的权限原则,对用户无权限访问的内容进行自动屏蔽。产品对所有 AI 模型实施 D1、D2、D3、D4 四级数据安全分级管理,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性。

此外,在现场演示中,当用户询问「帮我写一份杭州 10 月份的团建计划」时,选择并调用三个不同的 AI 模型,并根据各模型的回答结果进行评分和综合总结,最终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钉钉 AI 表格,跟飞书有什么不一样

数据处理向来是企业办公的重头戏。钉钉 AI 表格让这件事变得简单多了。

借助 AI 表格助理,用户只需对话描述想法,就能自动生成AI 表格、自动化工作流、仪表盘,也可以一句话搭建跨境电商选品管理系统和一句话搭建工作流,进一步降低 AI 表格使用门槛。

此外,钉钉 AI 表格上线超过 100 款字段 Agent ,相当于超过 100 种岗位的 AI 在表格里自动帮你工作。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这种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全新钉钉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 100 多个跨境商品上架素材的 AI 自动生成工作。技术支撑方面,钉钉和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团队联合开发了 O-Table 新架构,能支持百万行数据的实时计算。

目前,钉钉 AI 表格的百万行处理能力已开启邀请测试。

在发布会的尾声,无招还带来了「One More Thing」。

One More Thing:让 AI 更真实

下一代的钉钉——DingTalk Real,钉钉将让 AI 变得真实、可见、可触。

回看这场发布会 钉钉选择「蕨」作为版本代号,这个隐喻细品其实挺有意思。

蕨类植物的革命性不在于它们长得更高更强,而在于它们率先拥有了维管系统——一套去中心化的信息和资源流动网络。

在此之前,植物只能是苔藓那样的低矮「地毯」,因为每个细胞都必须直接接触外界环境才能生存。维管系统的出现,让植物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专业化:根专注吸收,叶专注光合作用,茎专注运输。

十年来,钉钉从最初的通讯工具逐渐延展,承载消息、表格、闪记、智能协同的能力,像植物逐步长出根系和枝叶,最终形成可以自我呼吸、自我生长的整体。

这正是钉钉 AI 化的底层逻辑。

传统组织中,每个人都必须身兼数职——既要干活,又要汇报;既要执行,又要协调;既要思考业务,又要处理琐事。而 AI 协同系统就像维管束,让信息、任务、决策可以在组织中高效流动,从而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专业化、深度化。

无招最后提到的「DingTalk Real」这个概念。Real,真实。这个词选得精妙。

我们所经历的职场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是「不真实」的。我们花大量时间在群里回复「收到」,在各种表格里填写注定不会有人看的数据,在会议室里讨论一些永远不会有结论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这些事情没有意义,但又不得不认真地表演着「这很重要」。

这种不真实,不是因为我们虚伪,而是因为整个系统缺乏一套精确的「价值测量仪器」。打工人也只能通过各种「勤奋表演」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一个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不再需要为「生存」而消耗大量精力时,他们就有可能为「创造」而工作。这不是打工的升级版,而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

我想起社会学家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的那个著名观点:现代社会中至少有 40% 的工作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这些工作的唯一功能就是让人们「看起来在工作」。

钉钉的 AI 化进程,其实就是在做系统性地识别和淘汰这 40% 的「毫无意义」。

但这种淘汰不是要让人失业,而是要让人从「假装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做那些真正需要人类智慧的事情。

作者:李超凡、莫崇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Air 不会像 iPhone mini 那样死去|硬哲学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都说时尚轮回是一个圈。

如果这么比喻的话,那么电子产品的轮回高低得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前有 iPhone 16 系列的相机按键,后有 Z Fold7 的回归挖孔,主打一个「循环往复,无穷匮也」。

然而今年以来,一个时间跨度稍微有「亿」点点大的品类重新迎来了春天,在这个参数大战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超轻薄手机

图|彭博社

抛开已经上市的三星 S25 Edge 和万众瞩目的 iPhone 17 Air 不谈,超薄手机的供应链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成熟——

或者更准确的说,超薄的产品线就从未消失。早在今年三月,「非洲之王」传音就在 MWC 上展示过一款仅仅 5.75mm 厚、电池却比 S25 Ultra 大的超薄工程机 SPARK Slim:

图|TECNO

无独有偶,就在前两周,一直低调的努比亚也被曝光出正在规划一款超轻薄手机「努比亚 Air」,用 6.7mm 厚的机身换来了别家超薄机型所没有的三摄,看起来更像是个能实际拿来用的机器:

图|网络

同时网上还可以看到,自 S25 Edge 正式进入开售阶段以来,它的口碑评分并没有像年初发布会后,评论区预料的那样直接崩盘。

相反,无论是在机主聚集的酷安还是讨论度热烈的小红书,对于 S25 Edge 的印象反而是趋于正面的:

小绿书(酷安,左)与小红书(右)的相关话题都很正常,没有出现 2077 式滑坡

而通过一位从 S25 Ultra 切换到 S25 Edge 的机主的评论,我们或许就能理解这款电池捉襟见肘的超薄手机为什么没有和 iPhone 相机按键一样、被钉上「花瓶」的耻辱柱了:

经过一周的深度使用,三星 S25 Edge 给我的感受远比「极致纤薄」更复杂,它是一柄为优雅而生的轻剑,锋芒毕露,但在与 S25 Ultra 那柄大巧不工的「重剑」的正面交锋中,展示出了它截然不同的战斗哲学。

轻薄手机的开头是轻,而不是薄

事实上,纵观 S25 Edge 的评分、iPhone 17 Air 的传言、努比亚传音的小道消息,它们中有一类信息是共通的:虽然手机厂商宣传的都是厚度数字,但评论区感慨万千的,其实全都是重量——

酷安几乎每一篇 S25 Edge 的机主评分里,都少不了一个轻字

实际上,任何一个经历过 vivo X5Max 时代的手机用户都知道,我们并不是没有用过超薄的手机,然而那个整机重量 156g 的「美好时光」,才是真正的「只在昨日」。

图|vivo 官网

而这也是爱范儿认为目前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为代表的「超轻薄手机」真正的重点所在——它比现阶段所有主流机型的重量都要轻。这才是手机作为「拿在手上」的设备最具冲击感的因素,厚度反而是次要的

我们可以从另一则有趣的现象来侧面验证这件事情。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就在四五年前,各类手机评测内容的评论区,总会看到几个形似这样的评论:

哎呀,手机厚一点重一点无所谓,电池能有 5000 毫安时就好了,这样相机也可以做得更牛通。

然而最近两年的手机评测,尤其是专做大电池的中端机和专做大相机的旗舰机,评论区里面要求用重量换电池的声音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则是「这相机模组也太厚了」「还好意思笑话索尼是半斤」等等。

真的做成 Unihertz Tank 这样又没人买账了|kimovil

从这样的风向转变之中不难看出:虽然大家总在嚷嚷着更极致的性能释放和相机硬件,以及五位数的电池,但我们的两只手却是很现实的——手持设备能够用得舒服的重量上限就在那里,不会跟着握持姿势改变

幸运的是,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正是对于重量的一次拨乱反正,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Air 据说整机重量还不到 150g,对比先换钛减重又增肥的 iPhone 16 Pro Max 实在是一股清流。

而除了「轻」这个物理特点之外,新兴的超轻薄机型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果说「轻」是相比其他手机的优势,那么这个特点就是它在机海大战中保证存活的倚仗。

超轻薄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

一个偏执的卖点,搭配上逆潮流的技术倾向和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价,很难不让人想起另一款特立独行的产品:iPhone 12 mini。

虽然苹果推出后马上「暴毙」产品并不算少,但是像 iPhone 12/13 mini 这样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口碑死去的却不多。从 12 mini 到 13 mini 两代「高开低走」非常明确地证明了一件事:

在这个以触屏交互为绝对主流的时代,一款缩小屏幕尺寸的产品是无法撑起一条产品线的。

换句话说,iPhone mini 产品线的失败并不在于它是针对某个特化小市场的产品,而在于它 mini 的程度有些矫枉过正、到了「连激进派都觉得激进」的地步——

把 iPhone 13 mini 放到 4 寸的 iPhone 5 旁边就能看出来它「又小又大」的别扭产品定位

毕竟对于力挺 mini 机型的「小屏党」来说,我们的终极追求恰恰不是屏幕面积小,而是屏幕缩小之后带来的轻便手感和无负担的口袋,是一种「无感的使用体验」,反而两代 mini 的全面屏设计证明了我们依然追求的是大屏幕。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爱范儿认为,超轻薄的手机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它绕过了死抠屏幕面积的表象、转而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解决人们对于便携的终极追求,避免了掉进由「小屏党」这个名字引发的误区

除此之外,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为代表的新一代超轻薄机型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特点——它们都是主流品牌主流产品序列里的中高端机型,在产品定位上都是毫无疑问的旗舰。

图|9to5Mac

无论是 S25 Edge 上面那块连尺寸更大的 S25+ 都没有的 2K 屏幕,还是传闻中 iPhone 17 Air 也能用上的 ProMotion 高刷,都把它们和其余依靠减配和塑料换来轻盈手感的中端机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不仅是旗舰的定位,根据目前八九不离十的爆料,iPhone 17 Air 正是取代了 iPhone 16 Plus 的定位,瞄准的就是与 iPhone mini 完全相反的「大屏幕」市场:

图|Times Now

这样的 180 度掉头证明了一件事:人们对于轻薄便携的需求客观存在,但不是通过缩小屏幕尺寸的方式。恰恰相反,今年以来超薄大折叠的火热说明人们对于屏幕尺寸的需求是在增加的。

而供应链一侧,由折叠屏技术带动的刀片电池、超薄 OLED 屏幕、更先进的超薄镜头光路设计等等,都反过来为新一代超轻薄直板机的落地铺平了技术上的道路,允许厂商通过「除了砍尺寸之外」的方式去实现轻盈手感:

荣耀 Magic V5 邀请函展示的超薄电池|Instagram @benyeah8

至此,如果你依然认为所谓的「超轻薄」只是苹果的又一次产品试验,那你就错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尽管 iPhone 17 Air 无疑是现在话题度最高的超轻薄手机,但 S25 Edge、传音 SPARK Slim、努比亚 Air 的存在都表明了一件事——

「超轻薄」并非 iPhone 12 mini 那样曲高和寡的实验,反而是引起了主流安卓厂商快速反应的新动向。

至于安卓厂商们快速反应背后,究竟是有未披露的市场数据支撑、还是不约而同地察觉到了这个以往被忽略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现在的主流国产厂商,虽然明面上没有在 Q4 的新品中跟随超轻薄潮流,但上半年的折叠屏新品中实际上早就开始超轻薄之战了,只是战场发生在折叠屏而非直板机市场而已。

图|MacRumors

因此,我们相信:以 iPhone Air 为代表的超轻薄市场不会像五年前的 iPhone mini 产品线那样死去。

虽然它们注定不会是最走量的产品,在参数为王的国内市场也不会激起特别大的水花,但极有可能会像 Mac mini 之于桌面市场那样,拥有一群音量不大、但购买力和实际需求都无比坚定的安静客群。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谷歌的 Pixel X,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Made by Google 2025 发布会速览

在经过长足的预热,并且见识到谷歌堪比阿伯维尔的保密程度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 2025 年谷歌的 Pixel 系列新品。

不出所料,其中大部分硬件参数都与前期爆料中的信息相符,大小两款 Pro 机型更是与上一代别无二致,通过「不换壳只换芯」的方式实现了一次多快好省的升级换代。

图|Business Wire

不过本次 Made by Google 发布会也并非全无亮点——虽然今年四款 Pixel 手机的硬件毫无惊喜,但 Gemini 又迎来了一波新的加强,与手机的软硬结合程度也更上一层楼。

但 AI 的加强不代表可以在硬件方面摆烂。今年的 Made by Google 上,除了 Jimmy Felon 的串场主持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四台比曾经任何一代都要偏科的 Pixel 10 系列新机。

太长不读(TL;DR)

  • Pixel 10:799 美元起,小底 5 倍长焦,USB 速率升级,影像提升全靠算法
  • Pixel 10 Pro / Pro XL:999 美元 / 1199 美元起,传感器看齐 9a,XL 独占 25W 无线充电
  • Pixel 10 Pro Fold:1799 美元起,全世界第一台 6 级防尘折叠屏,其余配置都是熟悉的面孔
  • Pixel Watch 4:349.99 美元起,市场上少数几家坚持曲面圆形屏幕的智能手表
  • 购买 Pro 或者 Fold 机型,赠送一整年(239 美元)的 Google AI Pro 订阅

一碗水端平的升级

谷歌作为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几家拥有自研 SoC 的厂商,从 Pixel 6 系列就实装的 Tensor 处理器却饱受性能不足和能耗不优的问题。

图|Google

这个历史性难题终于在今年得到了解决——原因很简单,谷歌终于结束了找三星做 5nm 代工的日子,转头用上了台积电的第二代 3nm(N3E)制程,来定做本次的 Tensor G5 处理器。

根据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Tensor G5 处理器采用了 1+5+2 的八核心架构,超大核采用 ARM 的 Cortex X4 核心,综合性能结合发布会前泄露的安兔兔数据,G5 相比 G4 提升明显,与骁龙 8 Gen 2(约 128 万分)比较相近。

图|TechNetBook

而谷歌本次也保持了全系列处理器共享的优秀传统,今年的四款 Pixel 新机全都可以用上 Tensor G5,更难得的是甚至没有像隔壁苹果那样,在核心数上阉割。

此外,在 iPhone 玩上磁吸充电足足五年后,另外几家大厂终于跟进了机身内置磁吸的功能,Pixel 10 全系列都支持名为 Pixelsnap 的磁吸生态。不仅有完整的 Qi2 协议,还包括谷歌自家的配件生态:

图|YouTube @MrMobile

然而 Tensor G5 终于(勉强)赶上时代,Pixel 10 系列的网络配置却迎来了一波大变——

根据发布会描述,今年的美版机型中,除了折叠屏 Pixel 10 Pro Fold 之外的三台直板机全部取消了实体 SIM 卡槽,对于国内仅剩的那些喜欢收美版无锁【洋垃圾】的 Pixel 玩家们是一个噩耗。

美国区域 Pixel 10 商店页面,显示仅支持双 eSIM|Google

直板机:Pixel 的十年

作为整整第十代的谷歌自有品牌,去年的发布会之后,我们原本还在期待 Pixel 10 会像 iPhone X 那样在这个有意义的节点上做出一些大改,但可惜谷歌还是突破了我们的期待——

Pixel 10 系列的三台直板机,在外观方面几乎与前代「没有任何差别」:没有特殊的边框材质、没有用上抗反射玻璃、没有花里胡哨的后盖,依然是我们熟悉的 Pixel 模样。

图|Google

更好笑的是,谷歌今年在 Pixel 上主打一手「有得必有舍」,在一些以往对于 Pixel 手机至关重要的方面倒吸一口牙膏。

就拿 799 美元起的 Pixel 10 无印来说,在延续了四代双摄之后,终于在今年看齐三星的 S 系列,变成了主长广三摄,新增一颗 5 倍的长焦,传感器为三星 3J1,面积 1/3 英寸:

图|Google

然而在加上长焦的同时,Pixel 10 的主摄和超广角传感器却被迫缩水,换成了与中端机 Pixel 9a 相同的传感器,对于曾经标榜「不搞传感器划分阶级」的 Pixel 来说,称得上是一种背叛。

相机之外,Pixel 10 也迎来了一项更有意义的升级,作为中杯机型,它的 USB 接口速率升级到了与 Pro 机型一致的 USB 3.2 ,相比取消实体 SIM 卡槽看上去非常像是大棒之后的那颗蜜枣。

图|YouTube @9to5Google

Pixel 10 至少还有些变化,但是今年的两款 Pro 机型却几乎没有什么硬件升级——尤其是在影像方面,在这个连三星都在试着把 2 亿像素塞进折叠屏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但有趣的是,谷歌在今年重新捡起了一个尘封许久的名字:Super Res Zoom。这项最早在 Pixel 3 上落地的算法望远增强功能在 Pixel 10 Pro 系列上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度,倍率来到了足足 100 倍:

发布会上展示的 100x 样张,AI 绘画痕迹明显|YouTube @Made by Google

然而结合 Pixel 10 Pro 上那颗原本就算是小底的长焦传感器,最后的成片油画效果可想而知,基本上也就只能骗骗水深火热的外国用户了。

但 Pixel 10 Pro 系列并非没有好消息,更具体地说,是专属于 Pixel 10 Pro XL 的 moment:相比其他两款机型的 Qi2 ,最大号的 Pixel 10 Pro XL 独占了 Qi2.2 协议,无线充电功率最高可以达到 25W——

图|YouTube @9to5Google

折叠屏:这台 Fold 不吃土

而在折叠屏方面,谷歌的步伐依然不急不缓,Pixel 10 Pro Fold 第一眼看上去和 Pixel 9 Pro Fold 完全一样:

图|Google

但这并不意味着 Pixel 10 Pro Fold 完全没有创新,谷歌一如既往的在别家厂商相互卷的时候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事实上,Pixel 10 Pro Fold 是全世界第一台支持 IP68 级防水防尘的折叠屏手机:

图|Google

在此之前,折叠屏的三防记录是荣耀 Magic V5 的 IP58/IP59 双认证,防水等级几乎已经达到了标准的极限,然而在生活中更常见的防尘场景下,Pixel 10 Pro Fold 却是第一台做到 6 级防尘的折叠屏。

根据谷歌的介绍,Pixel 10 Pro Fold 采用了一套全新的「无齿轮」式铰链,完全依靠凸轮结构营造折叠手感,谷歌声称这套铰链系统可以支撑超过十年的使用——比 Android 的支持周期还长三年。

但谷歌像是要强行把水端平一样,Pixel 10 Pro Fold 的防护等级得到了提升,影像方面却被砍了一刀,它的主摄传感器在分辨率和面积上全都迎来了缩水,Gemini 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

图|Google

Gemini:反了反了,AI 反噬手机的卖点了

不出所料的,本次 Made by Google 硬件发布会上,还是有差不多一半的时间留给了 Gemini 。

其中最有用的,是更新后的 Gemini Live。它在原本只能语音对话的基础上,增加了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并主动框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图|Google

相比单纯的语音交流,这种带有视觉提示的交互方法显然更加未来化,与我们在游戏中看到的那种可交互 HUD 的概念和效果更为接近。

此外,今年的 Pixel 相机还加入了基于 Gemini 的拍摄辅助,AI 不仅会指导你的构图,甚至还会从前期的移动画面中截取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姿势供用户选择,先选择风格、再提供一步一步的构图指引:

图|Google

而 Gemini 同样加入了 Google Photos 的后期流程,现在用户可以通过类似与 AI 聊天要求文生图的方式,用自然语言指导 Gemini 做照片后期,包括消除眩光、去雾、增加饱和度等等。

图|Google

更好玩的是,苹果去年在 WWDC 上画的 AI 大饼,竟然被谷歌给填上了。

本次发布会上,谷歌介绍了一款名为 Magic Cue 的功能,实现方式类似 iPhone 的 App Intents 与智能建议的结合,会在合适的软件场景里,自动弹出根据你的数据历史、日程和时间轴提取的信息,能够「帮你记住东西」:

比如在和航司沟通改签的时候自动展示你订错的信息|Google

此外 Gemini 的语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发布会的后半段,Jimmy Felon 串场,展示了 Gemini 在电话通话中的实时翻译功能——并非简单的文本翻译、机械音朗读,而是由 Gemini 自动识别和模拟讲话人的音色和语气,讲出一段「比你更像你自己」的外语:

图|YouTube @Made by Google

这或许是我们在本次发布会上看到的最具科幻感的功能,因为 Gemini 的拟声翻译无论是速度还是准确性,在现场展示中都达到了非常可用的水平,距离实现「代替人类生活」也更近了一点。

一边升级一边降级的 Pixel 10、纹丝不动的 Pixel 10 Pro、防水又防尘的 Pixel 10 Pro Fold,价格涵盖 799 美元(约合 5733 人民币)到 1499 美元(约合 10756 人民币),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两超一强」垄断手机市场,你会对 Pixel 感兴趣吗?

图|Google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