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雷军直播答网友问:等不及YU7 可以选小鹏 G7 理想 i8,小米汽车后年出海


上个月底发布的小米 YU7 创造了世界汽车史的新纪录——3 分钟大定 20 万台,开售 18 小时锁单突破 24 万台。

雷军之后发文称:

小米YU7发布以来,媒体和用户朋友们在试驾后给出了很多好评,锁单也远超预期,诚挚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厚爱。

同时,雷军也在 2 号晚上进行了一次返场直播,分享了 YU7 发布和上市背后的故事,也回答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董车会全程观看了直播,其中对于准车主最为重要的是——

从 7 月 6 日上午开始到 7 月 7 日晚上 24 点,锁单(非准现车)用户可以进行限时改配,但是改配之后的订单要重新排队。

针对小米 YU7 标准版和 Pro 版的手动调节方向盘是否会影响主驾零重力座椅体验的问题,雷军并未在直播中提到,但是小米汽车官方通过微博做了回应。

此外雷军还回答了主持人和网友关心的其他问题,董车会全程做了记录并做了不影响原意的文本优化。

问题列表如下,大家可以跳转到自己关注的部分阅读:

– 发布会之前说特别担心,是在凡尔赛嘛?
– 大定数据是否有水分?
– 有多少订单是从 SU7 转过来的?
– 下定 YU7 车主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的?
– 是否会开放选配通道?
– 提车礼盒里有什么内容?
– 为什么 YU7 的订单数量会这么夸张?
– YU7 的定价有没有什么纠结的过程?
– 一些免费赠送的东西是怎么考虑的?
– 为什么女车主的订单比例这么高?
– YU7 在智能化上有哪些进步?
– YU7 在路测和质量控制上做了哪些工作?
– 怎么看友商对于 YU7 所谓的拦截话术?
– 网友提问:从 SU7 到 YU7 ,雷总在心态上有什么变化嘛?
– 网友提问:觉得 YU7 超过 Model Y 了嘛?
– 网友提问:小米汽车有出海计划嘛?
– 网友提问:怎么看何小鹏也发微博提了 YU7 的 Pro 版本?
– 网友提问:为什么没有车身同色的轮眉?

发布会之前说特别担心,是在凡尔赛嘛?

雷军:

第一点就是 SUV 的市场很大,但是竞争很激烈,国内对 MODEL Y 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但这么多产品没有一个撼动 MODEL Y 的,所以 SUV 的市场看起来很大,但竞争很激烈。

第二点是,YU7 在 SUV 里是一款非常不同的产品,可能跟过去大家见过的那些产品不一样,它是一款豪华高性能的 SUV ,不是一款普通的、平庸的这种大空间 SUV,这个形态消费者是不能接受。

还有因为我们全系标配了很多配置,比如我们全系标配了极光雷达,全系标配了 700 tops 算力,这个配置相当于竞品的 Max 或者 Ultra 版本,成本很高,定价也超过了 25 万,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所以还是挺担心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火。

后面,我也又找了七八个媒体的老师(来寻求意见),他们都比我乐观很多。

大定数据是否有水分?

雷军:

借这个机会给大家解释一下,其实这也是行业惯例,别的公司叫犹豫期一般是 3 天。我们首销期定 7 天,主要是担心我们的店面数量不够,试驾安排不过来。

我刚开始做汽车,就不太懂,我说这个犹豫期是什么意思?犹豫期就是可退,我说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写个三天可退,七天可退。然后我就写了个七天可退,所以大家说我们这个大定有水分。

我们跟整个汽车行业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但后来呢,还是有很多人质疑。(发布后)18个小时,我们公布了锁单数字,就是不可撤销的锁单达到了 24 万单,太夸张了。到了 24 小时,(大家)就问大定数字,锁单数字,我说就不公布了,省的各种讨论质疑,没必要。你们爱相信多少,(就)相信多少。

有多少订单是从 SU7 转过来的?

雷军:

SU7 和 SU7 ultra 转单数不足 YU7 的总订单数的 15%,就大概占10%(左右),这个数比我们想象中要少不少,也让我对YU7的产品力和口碑有了更强的信心。

下定 YU7 车主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的?

雷军:

定 YU7 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大概平均年龄 33 岁,对比 SU7 稍微大 3 岁左右。

在订单里面,女性用户的比例是 30%,当然也有可能是男主人买回去给女主人用的,比 SU7 首销期大概高了 4.5%,女性车主最喜欢的颜色是流金粉和丹霞紫,男性最喜欢的颜色是寒岩灰和深海蓝,深海蓝是绝对被严重低估的一个颜色,实车非常漂亮。

苹果用户大概占到了 52.4%,比 SU7 同期也高了4%,因为我们做小米汽车的时候,就下决心要更好的支持苹果生态。

购买城市的前三名是上海、杭州、北京,都是 model Y 卖的最好的城市。所以我们的产品也是能跟 model Y 面对面竞争的,当然 model Y 很强,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超过 model Y 的。

是否会开放选配通道?

雷军: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商量,有很多人提意见。我们内部反复商量以后就下决心,提供一个限时改配的机会。

从 7 月 6 日上午开始到 7 月 7 日晚上 24 点,锁单(非准现车)用户可以(进行改配),大家可以去店里仔细比较一下,但是要特别提醒大家,改配之后的订单要重新排队。

我们小米之家建设的进度非常的快,目前覆盖了 92 个城市,一共建了335家,所以呢,7月份我们还将新增18家,我们的网络会覆盖的越来越广,也方便大家以后能够在自己家旁边就近体验,就近试驾就近提车。

先跟大家说个抱歉,因为这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所有店里的视频都是人山人海,可能体验不太好。服务业很难做的很好,先和大家说个抱歉。这一波过去以后,我相信我们的服务品质就会全部上来,主要是人实在是太多了,随着我们门店越开越多,相信大家的体验也会更好,在这里也跟我们的这个一线这个交付的这个同事们道一声辛苦了。

提车礼盒里有什么内容?

雷军:

一顶棒球帽,一个破窗锤,还有一副墨镜和眼镜盒以及在行车记录仪上可用的 U 盘。

因为整个 YU7 都采用了双层夹胶玻璃,连三角窗的玻璃都是双层夹胶的。这种玻璃如果是女生的话在着急的时候很难打得开,所以我们又重新定制了一把破窗锤。

为什么 YU7 的订单数量会这么夸张?

雷军:

实话实说呢,这段时间我也在问我自己问同事问我碰到的每一个朋友,我说为啥,因为他也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简单总结一下,这款车卖得这么好,最最重要的是产品定位精准,同时产品力超强。可能还有很多原因我们没总结完,但有一条是确定的:首先是因为产品力超强。
比如说全系标配。首先标配了电车最重要的性能和续航,尤其是续航。续航是用户需求最强烈、最贵的配置,也是最考验技术实力的地方。我们 YU7 全系超长续航,标准版CLTC续航835公里,在中大型纯电 SUV 里绝对是第一个。
有人说买 SUV 一定要买四驱,这次我们的 Pro 版和 Max 版都是四驱,Pro 版四驱的续航达到 770 公里,在纯电四驱 SUV 里也是续航第一。

易车实测标准版跑了 784 公里。汽车之家实测标准版跑了 756 公里,表显续航归零后续航 28 公里,所以他们总续航也达到 784 公里。续航达成率高达 93.9%,这个数字很强大,一个标准版实车跑了将近八百公里。懂车帝使用了 21 寸运动轮胎,这种情况下实测续航依然达到 652 公里,也是他们测试榜单的第一。

YU7 这次全系标配非常多,从标准版开始,标配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开起来的质感和舒适度都特别出色。Pro 版和 Max 版还有空气悬架,体验更好,CDC 是全系标配的,智能底盘也是全系标配。

接着还标配高阶辅助驾驶,是 1000 万 clips 的版本,硬件也特别强,包括最新的英伟达芯片,700 TOPS 的算力标准版就有,还有激光雷达、四个毫米波雷达,相信大家体验后会感觉进步非常明显,与之前完全不同。

当然,在车里实车体验,最震撼的可能是天际屏。天际屏相当于由三个投影构成,都是 mini LED 屏,投影到视野下方构成那么长的屏,效果特别好,沉浸感特别棒。很多网友觉得其中的萌宠特别灵动好玩。

还有,全系标配双层夹胶玻璃,连侧三角窗都是夹胶玻璃。还有 800 伏碳化硅高压平台。在安全性上也做了很多增强,比如有 2200 兆帕的超强钢,A 柱 B 柱内嵌防撞架结构。电池包底护板增加了防弹涂层,车底部还装了 1500 兆帕的防刮底横梁,防止电池包蹭底,在安全性的改善上下了很大功夫。

YU7 的定价有没有什么纠结的过程?

雷军:

我们在发布会的前一天彩排之后,大家对了一下,五分钟大家就就定下来了,特别爽快。

当然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担心,觉得过了 25 万这个心理线消费者能不能接受。但是我觉得我们的产品竞争力很强,还是对产品力特别有信心,而且我们在质量安全性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我们心里还是有底。

一些免费赠送的东西是怎么考虑的?

雷军:

YU7 跟很多车都不太一样,Max 版本上面有零重力座椅,标准版的首销权益当中也有。
我有一次在十字路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车,发现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一个人在开车。我觉得很奇怪,四年前我刚开始做车的时候呢,我就很不理解。大家做车的时候,(想把)副驾的凳子(做)舒服,把二排甚至第三排做的很好,很少有人谈把主驾做好。

我觉得80%是一个人开车,为什么不把主家做好呢?这是我很好奇的。

所以,无论是 SU7 还是YU7,我们都将其定位为驾驶者设计的车,是为自己开车的人设计的。因为车好不好开、性能如何、主驾舒不舒服,这才是最关键的,之前很少有人重点考虑这一点。

当我做这辆车时,主驾的零重力座椅引发了同事们激烈的争论,他们问为什么不是二排零重力呢?当然我们的二排也很舒服,但我们比较早地在主驾配备了零重力座椅。虽然国内有一家同行也做了,但这样做的车非常少。

当时我和工程师聊到这个设计,他提出的一个观点打动了我。他说副驾的零重力座椅可以让乘客躺下休息很舒服,但主驾的驾驶者如果需要午休或长途驾驶中途休息,难道要下车绕到副驾去使用零重力座椅吗?为什么不在主驾直接提供一个零重力座椅?这个想法让我很受触动。我观察到,一般的司机中午在车里休息,多半也是直接在主驾睡的。

因此,我们认为把主驾做好非常关键。所以我们整个 YU7 的定位就是:自己开很舒服,同时也兼顾家庭和日常使用。

在发布会结束时我讲的那几句话,的确打动了不少人。其实那是我们做用户调研时,很多用户的心声。

许多用户,尤其是那些在职场辛苦打拼、有家有孩子的人,逐渐感到失去了自我。有人甚至告诉我:「有孩子后,一年半我连件新衣服都没买过」。

因此我在思考,如何在爱家人的同时也能爱自己、呵护好自己。于是我就写了那段文字,来表达我们 YU7 的定位。

我们在设计 YU7 时,就不想做一辆普通平庸的车,而是想做一辆有性格、能让人感到愉悦的车,同时具备非常强的先进性。

YU7 是为两种人设计的:一种是无法容忍平庸、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另一种是双肩扛着责任,但内心仍有远方的人。这两类人正是 YU7 的主要用户群。

为什么女车主的订单比例这么高?

雷军:

我们虽然这几天看订单 30% 是女车主,但是有很多是男生买给女朋友和太太的。

所以呢,我认为整个 YU7 跟 SU7 未来可能都是(男女比例)50 对 50,50,所以这次我们就很想服务好女车主。

我们在防晒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虽然以前的防晒做得挺好,但用户对遮光隔热有新的需求。因此,我们首先推出了物理遮阳帘作为配件,用户可以在小米汽车APP商城购买。

同时,我们在 Max 版本上投入很大功夫,搭载了最新一代 EC 天幕。完成开发后,我对调光速度(约需两三分钟)仍有些顾虑。经过激烈讨论,我们最终选择了遮光效果和隔热效果最好的最新一代 EC 天幕。实际体验非常接近物理遮阳帘的效果,非常厉害。

关于安全问题,我们所有的测试项目都完全覆盖了 CNCAP 的所有碰撞测试。这次我们特别针对女性驾驶员和乘客进行了全工况、全席位的碰撞测试。这个测试在标准里是超纲的,标准并未要求这么高,但我们特意做了来以解决女车主的安全问题。

除了防晒,用户还特别关注收纳。SU7 的收纳本来就很出色,这次 YU7 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二排座椅下方的抽屉设计的很出色,能放纸巾盒、小朋友的玩具、毛毯等。

YU7 内部的收纳位总计多达 36 处。用户反馈最强烈的是磁吸纸巾盒设计。我个人非常喜欢把物品放规整,开车时特别烦恼纸巾盒无处安放,放在后排会晃荡。放在扶手箱下方拿取又不方便。因此我们在中控屏后面设计了一个磁吸位,可以优雅地固定纸巾盒。这个细节打动了很多用户,变得既方便又优雅。

我们对用户场景的洞察、用户研究和沟通交流做得非常细致,下了很多功夫。磁吸纸巾盒只是众多类似功能中的一个例子。就像之前的螺纹孔手机支架(尽管有同行对此议论),我们绝不仅仅是做了个支架,而是在整个生态扩展上投入巨大。

这次设计还为整个家庭都有考虑,包括小朋友和宠物。我们专门思考了小朋友在车上的舒适度:材料是婴幼儿可直接接触的安全材质;空调升级为柔风健康空调;后排空间宽敞,可躺至 135 度,下方有抽屉收纳;最重要的是增加了二排屏;横向空间足够大,安装安全座椅后还能坐两人。这些设计都是对标 MODEL Y 和卡宴进行的。

此外,我们专门开发了宠物模式,并在后视镜底座位置预留了安装 4K 云台摄像头的接口,方便车主观察和与车内宠物沟通。我们还设计了一款豪华猫包,在发布会上展示时引起全场欢呼。为了做好这个包,我们集合公司几十位养猫员工共同出主意。这款包特别通风透气,两侧设计精良,质量好且外观美观,让宠物出行更舒适。

YU7 在智能化上有哪些进步?

雷军:

我们将四个域控制器全部整合在一起,做了一个四合一的控制器。这实现了减重、减少体积,并且通过全链路打通降低了功耗。

现在,我们将这原本需要四个盒子的控制器系统,整合变成了一个盒子。这个四合一的控制器不仅体积大幅减小,功能还增强了很多。

这次整合是整个底层架构和科技上的重要进步,它是整车智能化的基座,大幅提升了智能化水平。通过全栈式优化,能够让车辆系统运行更加智能高效。

YU7 在路测和质量控制上做了哪些工作?

雷军:

我记得去年 SU7 发布时就提到我们做了大量道路测试。首先跟网友们汇报一下,SU7 的实际道路实测仍在持续进行。前段时间我问了同事,SU7 的耐久测试已跑过 1000 万公里,目的是考察车辆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YU7 是我们的第二款车,我也询问了行业情况:通常测试车辆规模从大几十辆到 250 辆左右,我们投入的测试车辆量相当大。

我们坚持道路实测有其特别意义。虽然行业普遍同时进行道路实测和实验室仿真测试,但仿真不能完全替代道路实测。因此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YU7 在上市前已实测了 649 万公里。上次披露这个数字后引起不少讨论,有人认为这是行业常规操作。但需要说明的是,不做大量测试的同行,其测试规模至少比我们小 3 到 5 倍。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经常能在路上看到我们测试车的原因。

我深知小米造车一定会被千万网友严选,任何问题都可能被放大一万倍。所以四年前造车伊始,我们就把质量放在头等位置。我非常重视测试,每年冬季和夏季都会进行 YU7 的耐久测试。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我自己就完整开过两次全程。最后一次是今年 1 月份,天气较冷,高速上基本没开空调。我开的是 YU7 标准版,1300 公里只充了一次电,这个结果彻底震撼了我,让我完全放心了。

很多人认为续航只是靠堆电池就能做到,但绝非如此。这也是我佩服特斯拉的原因——他们的电池比我们小,但续航做得不错,电耗水平控制得相当好。这涉及到电机的能量效率、电池散热以及每一个功耗点的优化,与做手机时对续航的重视高度相关。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环节都做好才能得到好结果。至今我们还有一个特战队,每周都在更新续航优化的新进展。同样,在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和充电效率优化上,我们也有特战队持续努力,以逐步提升用户体验。

这次测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24 小时耐力挑战。一辆纯电车以超高速连续跑 24 小时(充电时间也计算在内),是对整车耐久性、性能、充电能力、散热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严峻考验。YU7 在这次挑战中跑了 3944 公里。我希望整个行业都能开始在技术、耐久性和质量上「卷」起来,这样的竞争才更有意义。这两天也有用户和媒体在呼吁进行类似测试,以推动整个行业持续进步。

怎么看友商对于 YU7 所谓的拦截话术?

雷军:

今天下午我看到网上有不少讨论,提到一些车企或友商在竞争上采用了全新的玩法,其中涉及针对小米YU7的所谓「拦截话术」。

我们仔细看了相关内容,也在网上看到个别车企专门为销售人员培训的、针对小米 YU7 的应对话术。我认真学习了这些内容,实话实说,其中内容不太准确,甚至有些诋毁和歪曲,包含很多不实和片面的信息。

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做。我真的不建议同行采取这种方式。我相信每个产品都有各自的优点。如果你们对自己的产品足够自信,只需要把你们的优点讲清楚就行了,其实完全不需要去诋毁或者使用虚假信息。如果对自身产品力有足够信心,完全不必给友商的产品恶意差评。

另外,我们目前也在努力提升产能。当下确实因为锁单数量远超预期,导致交付排队时间较长。希望大家能多给我们一点点耐心,稍许等待一下。我们会全力提升产能,但实话实说,排队等待的人实在太多了,恳请大家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耐心。

当然,如果大家急着用车,我觉得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其实都不错。比如可以关注明天发布的小鹏 G7,还有月底发布的理想 i8,其实 Model Y 也还是蛮不错的,我看到昨天早晨特斯拉还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大家确实有很多好的选择,如果真的着急用车,可以考虑这些选项。

YU7 这么火,SU7 是不是卖不动了?

雷军:

很多朋友关心 YU7 这么火,SU7 是不是卖不动了。实话实说,我们原先也有些担心。但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数字:

首先,6 月份是 YU7 的宣传档期,本应是 SU7 销售压力最大的时候。然而 SU7 的新增订单反而比预期多了不少,一个月内我们三次调高预测,最终在 YU7 宣传最猛烈的时候,SU7 当月新增锁单达到了 14000 辆。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

其次,YU7 的总订单中来自 SU7 转单的比例不到 15%。这说明 SU7 依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口碑,喜欢轿车的人还是很多的。

而且,SU7 发布至今仅15个月,累计交付量已非常接近 30 万辆。15 个月交付 30 万辆的成绩非常了不起,也证明了这辆车的质量非常出色,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和良好口碑。

SU7 为什么要在纽北刷圈?

雷军:

去年是我们第一年在纽北刷圈,缺乏经验。在纽北刷圈最大的挑战是天气,那里经常下雨,一下雨就无法进行。当时我们没经验,租用的时间连在一起,结果两天都泡汤。我自己包了三天,结果整天都下雨。后来通过各种方式找人帮忙借时间,折腾一整年只有十分钟的机会,感觉非常憋屈。

今年我们改变了策略,包了四次时间,大约每两个月一天,做了充分准备。纽北赛道档期竞争非常激烈,我们提前锁定了这四天。

4月1日第一次跑,天气尚可。出乎意料的是,原型车第一圈就跑出了 6 分 24 秒,刷新了记录。第二圈更是跑出了 6 分 22 秒。这个成绩就是今年第一次跑的第二圈创造的。后来没有再刷更高成绩,一是大家认为已接近极限,二是 6 月 6 日全天下雨。即便如此,这个成绩也比去年( 6 分 46 秒 874)提升了 24 秒,非常夸张。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执着于纽北刷圈。百年汽车史证明,所有伟大的车都从这里起步。因为追求高圈速能迫使你把车做好——它对动力、底盘、刹车、散热、可靠性、安全性缺一不可,是对技术能力的全方位极限考验。正是决定在纽北对标保时捷、用最高标准打磨技术,我们的车才拥有今天的驾控水平和质量。我们把赛道上打磨的技术持续应用到量产车上。有人说家用车不用这么折腾,但看看世界级公司(宝马、奔驰、豪华品牌),都在赛道上刷圈提升技术。只有在极限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好技术。我们在赛道上打磨技术,下放到量产车,提升驾驶质感和品质。

为了表达决心,我们已在纽北租用了办公室,预计明年年初启用。欢迎大家去纽北时做客。此外,纽北广告牌资源稀缺,我们要求同事见缝插针争取。现在去纽北旅行或跑圈,就能看到小米广告。纽北每年访客约 250 万人,每次刷圈视频也都能看到。这表达了我们长期在纽北打磨技术的决心,也是大家觉得小米车好开、质量好的核心原因。我们是以十年为单位规划这件事的。

这次成绩令人振奋,因此我们发布了纽北限量版。为了纪念破纪录,限量版在量产车基础上加装了改装件和专业赛道套装选装件,并做了符合法规的安全改装。这辆车能合法上路,我们专门安装了六点式安全带和后排半幅防滚架,并获得了纽北官方的品牌授权。2025款限量十台当晚售罄,感谢这十位车主支持。

要特别说明的是纽北限量版永久总量上限 100 台(今年款 10 台已售罄),相信购买者都是热爱汽车文化和赛道的。选购专业赛道套装的车主也有 100 多位,为了让车主在赛道尽兴,我们提供 Ultra Club 的专业赛道服务(整备、维修、轮胎等)。

除了纽北限量版、赛道套装和 Ultra Club,我们在赛道文化方面还有更多努力:最近赞助并冠名了CEC(中国耐力锦标赛)。我们想和同行一起推动中国赛车文化普及。本赛季安全车和医疗车是小米 SU7 Ultra,下一站将使用小米 YU7。本周末在宁波赛车场有比赛,Ultra Club 会员有 VIP 观赛区,并享有专属的一小时 Ultra 赛道巡游福利。

最后特别说明我们提供的高阶驾驶培训。四年前造车时,团队建议我先去学,于是我组织所有高管去学,收获巨大。我发现很多人有驾照甚至驾龄长,但遇到紧急情况不会处理。因此我们专门开设了高阶驾驶培训,定价 1999 元。面向小米车主的前 10000 名免费。培训投入很大:包含理论课和四项实操(急加速、急刹车、绕桩、低附着力路面金卡纳)。例如,很多人从未尝试过一脚踩死刹车体验刹车距离。这些培训能帮你体验车辆边界、掌握救车技巧,对应对紧急情况有巨大帮助。每场培训 20 名学员,配备 13 名教官,成本很高。但有个现象令人郁闷:因为是免费,有人报名后不去,浪费严重。恳请报了名的车主,如不能参加请提前告知,把机会让给别人(我们会在开始前反复确认)。

网友提问:从 SU7 到 YU7 ,雷总在心态上有什么变化嘛?

雷军:

变化很大。最初我曾认为作为汽车行业的新人,只要认真努力就能把事情做好。然而后来发现,外界对我们的要求并非按新人的标准,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这样的压力也促使我们更加努力。

网友提问:觉得 YU7 超过 Model Y 了嘛?

雷军:

我自己是最早一批特斯拉 Model S 的用户。今年年初,我们专门购买了几辆 Model Y 焕新版,用于对标学习。我认为 Model Y 确实做得非常出色,很了不起。越是深入研究,越觉得他们真的很厉害。因此,我们希望以特斯拉为标杆,在各个维度上逐步接近甚至超越。Model Y 同样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产品。

网友提问:小米汽车有出海计划嘛?

雷军:

由于目前国内排队等待交付的用户数量太多,我们将优先解决国内的交付问题。因此,海外市场的拓展计划预计要到 2027 年才会启动。在此之前,我们会专注于国内事务,确保国内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

网友提问:怎么看何小鹏也发微博提了 YU7 的 Pro 版本?

雷军:

我与何小鹏有近 20 年的友谊。如今大家都在造车,同处一个行业。我认为这个行业里不应只有竞争,也应保有兄弟情义。在此预祝小鹏明天 G7 发布成功,如果大家感兴趣,也欢迎去支持小鹏汽车。

网友提问:为什么没有车身同色的轮眉?

雷军:

如果定制项特别多的话,其实对整个生产节拍影响很大,所以我们每次都是经过反复权衡,也是跟很多用户做过很多的调研。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供应链报料:折叠 iPhone 进入原型试产,折叠 iPad 搁置

在安卓厂商已经实现折叠屏手机商业化整整 6 年之后,苹果入场的消息终于传出来了。

有媒体援引供应链消息指出,一向以「后发制人」闻名的苹果,正在加速推进其首款折叠 iPhone 的开发进程。

根据《电子时报》(DigiTimes) 的供应链信源,苹果已经于 6 月启动了折叠 iPhone 的初步原型 1(Prototype 1/P1)阶段。

如果按照苹果的传统产品开发时间表,这台折叠屏手机预计将在 2025 年底完成主要的原型测试阶段,随后进入工程验证测试 (EVT) 阶段。发布目标预期最早可能在 2026 下半年。

十五年磨一剑的技术布局

至于这是一台小折叠(竖折)还是大折叠(横折),原报道并未提到。

苹果对折叠屏技术的探索,其实比外界想象的更早。早在 2011 年,苹果就申请了第一项名为「柔性显示设备」的折叠手机专利 US8787016B2,主要涉及折叠铰链技术。

此后,苹果陆续在 2014 年、2016 年、2018 年等多个时间节点申请了折叠屏幕设备专利。2024年,苹果甚至申请了一项「自愈合」屏幕专利,能够自动修复折叠屏幕的折痕。

但专利归专利,产品化又是另一回事。多年来,业界对苹果何时推出折叠 iPhone 的猜测从未停止,时间点从2020年推迟到2022年,再到如今的2026年。这种「一推再推」可能是苹果对产品完美主义追求的体现,但也彰显了在苹果标准下量产折叠屏技术的复杂性。

供应链全面就位,但挑战依然巨大

供应链人士告诉《电子时报》,苹果的 P1 阶段将持续约两个月,随后将依次进入 P2 和 P3 阶段。苹果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将进行小规模试产,随后富士康、和硕这两家主要 iPhone 代工厂将会接手 (EVT) ,验证生产良率和可制造性。

通常,P1 到 P3 会在大规模生产 (MP) 之前约一年进行。这也是为什么行业估计这台新设备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上市目标会在 2026 下半年。

不过,苹果在折叠屏产品线上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原报道指出,苹果已经搁置了了原本计划与折叠屏 iPhone 同期推出的折叠屏 iPad 项目。搁置的理由包括制造困难、柔性显示技术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对大屏折叠设备的需求不足。

2026 年的苹果,将面对一个已经相当成熟的折叠屏手机市场。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 等主要竞争对手早已打磨了多年折叠屏技术。其中三星已经做了 6 年,国产厂商更是加速追赶。

如今,大折叠手机已经比旗舰 iPhone 直板机更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准备在今年推出超薄直板机的 iPhone 17 Air,从而让直板机产品线和未来的折叠屏产品线之间形成足够的区别。

苹果一贯的策略是「虽迟但到」,也即等待技术成熟后再推出产品。从音乐播放器到智能手机,苹果从来都不是相关品类的开创者,但都成功打造了足以定义品类的标杆产品。

当然,即便原型和试产流程顺利,一切也还要等到 2026 年才能见分晓。在此之前,苹果需要解决的技术挑战和产品定义挑战还有很多。

比如,人们会对苹果有这样的期待:折叠 iPhone 不应该只是「又一款」折叠屏手机,它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新点来证明苹果「迟到」的合理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微软 AI 诊断准确率超人类医生4倍,以后看病前先问问它?

四倍,AI 医生的诊断准确率远超过人类医生。

这可能有点难以置信,但微软人工智能团队日前发布的一项 AI 诊断协调系统 MAI-DxO(MAI Diagnostic Orchestrator)真的做到了。

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每周发布共计 304 个真实复杂病例上进行了基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准确率达到了85.5%。

这个基准测试不再是之前光凭借记忆,就可以做到的试卷答题,而是微软创建的全新的评测标准,「顺序诊断基准」(SD Bench)。它高度还原了真实诊疗过程的互动挑战:

  1. 从患者的初步症状描述入手。
  2. 通过多轮提问,选择各种检验检查,逐步手机病情信息。
  3. 每开一项检查,同时记录检查项目的费用;评估必要性和成本。
  4. 给出最终诊断。

同样面对这个 304 个复杂病例,微软选择了另外 21 位来自美国和英国,具有 5 年至 20 年临床经验的执业医生,测试结果显示,真实医生的平均准确率仅为 20%,这与 「AI 医生」的差距足足有四倍之大。

同时,与人类医生相比,这个「AI 医生」还少开了很多不必要的检查,减少了 20%-70% 的诊断成本。

顺序诊断基准测试介绍图,「守门人」回应来自诊断代理的信息请求,评估模型则评估诊断代理的最终诊断与病例报告准确度。

▲顺序诊断基准测试介绍图,「守门人」回应来自诊断代理的信息请求,评估模型则评估诊断代理的最终诊断与病例报告准确度。

MAI-DxO 究竟是如何做到人类医生的准确率四倍之高呢,它不是一个新出现的大语言模型,它也不依赖某个单一的模型。

MAI-DxO 是一个模拟现实中多名医生合作诊断过程的系统。得益于当前大语言模型的持续发展,在 MAI-DxO 系统中,有不同的语言模型去扮演五种不同的医疗角色。

这些医疗角色包括推测各种结果的假设医生、选择医生、质疑当前诊断假设的挑战医生、避免不必要检查的成本管理医生、以及确保诊断步骤和选择逻辑一致的检查表医生。

这些「医生」协作工作,充分地模拟了人类医生团队的工作流程,还弥补了单一 AI 模型在复杂诊断中可能出现的缺陷。

MAI-DxO 系统概览图

▲MAI-DxO 系统概览图

如上图描述的系统概览图所示,MAI-DxO 完全模拟了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流程。

  1. 首先从问诊开始,MAIN-DxO 会得到一个简短的临床小故事,通常为 2-3 句话,包含病例的基本情况。
  2. 接着,MAI-DxO 会开始总结患者的主要诉求,选择下一步操作,是继续向患者提问,还是申请开检查。
  3. 每开一项检查会计算检查费用,同时持续进行多轮互动,直到给出最后诊断结果。

在测试过程中,MAI-DxO 利用 o4-mini 和专业医生设置了一个「守门人」,确保系统给 AI 的信息是与正常医生在问诊和临床上能够得到的信息一样。

MAI-DxO 的出现,为大语言模型在医疗诊断上取得明显的性能提升。微软测试了来自 OpenAI、Gemini、Claude、Grok、DeepSeek 以及 Llama 系列的不同模型,表现均优于仅使用单一的 AI 模型,而表现最好的组合是 MAI-DxO 与 OpenAI 的 o3 配对。

由于不受大语言模型的限制,MAI-DxO 还能够在将来有更好的模型出现时,同步适配。

不同人工智能模型的准确性和每例平均诊断测试成本对比

▲不同人工智能模型的准确性和每例平均诊断测试成本对比

尽管看起来 「AI 医生」已经有模有样,不过 AI 要真正做一个好医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微软在该项目论文最后提到,这次的研究存在显著局限性,包括像参与对比实验的 21 位医生并没有获得同行的讨论协助、参考书籍以及生成式 AI 等资源。此外,微软这次实验也仅仅只讨论了最具挑战性的病例难题,而对我们一般的日常性疾病诊断没有做进一步的测试。

微软强调 AI 不会取代医生,它将成为医生与患者共同的助手。

但就是这个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助手,也持续地吸引着全世界范围的关注;早在今年 3 月,微软就发布了医疗界首个用于临床工作流程的 AI 助手 Microsoft Dragon Copilot,它能帮助医生更好的整理病例的临床文件。

IBM 推出 IBM Watson Health 医疗人工智能平台、谷歌的 DeepMind、以及英伟达的 NVIDIA Clara 等,都正从导诊、问诊、病理等医疗场景中带来新的变革。

前段时间,阿里达摩院也发布了全球首个胃癌影像筛查 AI 模型 DAMO GRAPE,首次利用平扫 CT 影像结合深度学习识别早期胃癌病灶。

华为今年才组建组建医疗卫生军团,上周也联合瑞金医院,宣布开源 RuiPath 病理模型,具备临床验证能力,覆盖肺癌等 7 个常见癌种。

医学需要极高的精准度,0.01% 的失误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它完全不同于程序员写代码时出现的 bug。

MAI-DxO 模拟真实问诊的过程,看起来这条 AI 医疗之路越来越清晰。

从百度问诊,到 ChatGPT 问诊,我想未来除了拿着普通医院的检查结果,查医院排行榜,付费问在线医生,还可以先看看这个「AI 医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7.88 万元!比亚迪卖得最好的电车上新了

在 6 月的最后一天前,没人会怀疑海鸥在小型车市场的统治力。但悄然崛起的销量数据,尤其是来自吉利星愿的步步紧逼,显然让这位冠军感受到了一丝寒意。

作为比亚迪绝对的销量支柱,海鸥不容有失。于是,一场持续数月的反击开始了:从年初的降价促销,到年中将购入门槛打到令人咋舌的 5.58 万元,比亚迪的组合拳又快又密。

7.88 万元的「自在版」,是比亚迪昨晚打出的一拳,它不再是限时促销,而是一个被 写进产品序列的、更具杀伤力的战略武器。

海鸥的「反向升级」

出人意料的是,这辆「自在版」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在配置上堆料,而是合理地减配。

比亚迪的决策逻辑很清晰:对于一辆穿梭于城市巷陌的 A0 级小车,用户真正高频感知的,并非高速领航。

因此,它在产品定义上做出了清晰的取舍:给用户提供了冬日里颇为实用的座椅加热,满足了当下流行的户外露营需求的 V2L 对外放电功能,以及 NFC 钥匙、无线充电等一系列能显著提升日常便利性的配置。

这些功能瞄的是城市年轻用户和家庭第二辆车的核心痛点——更注重使用场景和舒适度。

而比亚迪带走的,则是那套包含运算平台与多传感器的「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一套成熟的辅助驾驶系统,背后是高昂的硬件成本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比亚迪选择在 A0 级车型上剥离这部分成本,相当于将选择权完全交还给用户,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可感知的价值上。

相较于使用场景有限的智能驾驶,用户更愿意为每天都能感知到的实用功能付费。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海鸥车系现有的 4 款车型都有「智驾版」这一前缀,但仅有 305km 自由版与 405km 飞翔版搭载 DiPilot 100 天神之眼 C 辅助驾驶系统,入门的 305km 活力版和今天的主角 405km 自在版,只具备了定速巡航功能。

这一策略最巧妙的地方在于,比亚迪利用辅助驾驶实现了用户分层。无论对手主打「智能」还是「性价比」,都会发现比亚迪早已在同一价格点布下重兵。

首先,售价 6.98 万的活力版,作为价格基准,确保了产品线的入门竞争力,构成了防御性的价格底线。

其次,7.88 万的自由版和自在版,则成为市场覆盖的主力。通过提供「智驾」和「舒适」两种不同导向的选择,最大化地捕获核心用户群体。

最后,售价 8.58 万的飞翔版,则承担确立产品价值上限的任务。

当这套结构化的产品体系构建完成,一个覆盖全面、梯度清晰的竞争优势便已成型。

据官方数据,今年 5 月,比亚迪售出了超过 6 万辆海鸥,同比增长 70%。过百万的累计销量,不仅让海鸥成为了海洋网的销冠,同时也是比亚迪集团销量最高的纯电车型。

最终,这种在国内市场的绝对优势,为比亚迪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稳定的利润来源,这正是其推行全球化战略的坚实基础。

来自中国的「1 万美元的电动车」

当在国内市场建立起一定的优势后,将海鸥推向全球,便成了比亚迪顺理成章的下一步。

事实上,海鸥早已是比亚迪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张王牌。其普适性的设计、经过市场验证的可靠性以及极具竞争力的成本结构,使其成为代表中国制造出海的理想范本。

▲ Dolphin Surf

在欧洲,它换上了「Dolphin Surf」的新名字。为了适应当地市场,比亚迪对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前后造型有所优化,电机功率得以提升,最高可达 115 千瓦;交直流充电速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些针对性的升级,清晰地表明比亚迪进入欧洲市场的姿态:它不是来倾销一款中国产品,而是要打造一辆能与雷诺、大众等本土巨头正面竞争的「欧洲车」。

即便经过了增配和本土化改造,其在欧洲近 2 万欧元的起售价,依然比大众 ID.3 等主流竞品便宜了一大截,在价格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真空地带:在海鸥之上,是贵出许多的欧洲本土品牌;在它之下,则再无同等品质和体验的产品。

这种在欧洲市场「贴身肉搏」的竞争姿态,与它在美国市场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关税壁垒的存在,海鸥这类极具价格竞争力的中国电动车,根本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对于美国消费者而言,这种缺失的代价是巨大的。

据 Fast Company 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超过 60% 的潜在买家,将高昂的购车成本视为购买电动车的核心障碍。当最便宜的日产聆风仍需 2.8 万美元时,海鸥的存在,本可以成为打破僵局、加速电动化普及的关键变量。

正如弗吉尼亚大学商学教授 Michael Lenox 指出的,如果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电动车上路以应对气候变化,那么设置贸易壁垒,无疑是适得其反的。

海鸥因此成了一面镜子。

它不仅映照出中外市场的巨大价格鸿沟,更映照出不同竞争环境所催生出的不同产业生态。中国市场每年有超过 70 款主流纯电车型问世,高强度的竞争,迫使所有厂商以最快的速度迭代技术、以最极致的手段控制成本,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或许,海鸥的真正意义,已超越了销量本身,它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可能: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开放市场里,技术的迭代速度和成本的优化能力,可以达到何种惊人的程度。

这对于全球汽车制造商而言,是一个无法再被忽视的信号。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美国现在最贵的,是中国 AI 人才:清北中科大学霸正在「统治」硅谷 AI 圈

过去两周,AI 行业最出圈的不是哪个产品,而是人。经常一觉醒来,社交媒体的时间线都在刷新换汤不换药的新闻:又双叒叕有哪位 AI 大牛被挖走了。

顶级 AI 人才,正成为 AI 赛道上最稀缺、也最具品牌效应的资产。

在这轮人才流动的风暴中心中,我们发现一个格外显眼的细节:这群主导过 ChatGPT、Gemini、Claude 等大模型研发的核心成员中,华人科学家的比例出奇地高。

这个这个变化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这几年兴起的 AI 浪潮中,美国的顶级 AI 人才中华人占比不断升高。 根据 MacroPolo 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报告 2.0》,来自中国的顶尖 AI 研究人员占比在 2019 年到 2022 年间,从 29% 提升到了 47%。

而在智谱研究发布的《ChatGPT 团队背景研究报告》,更是发现在 ChatGPT 核心的 87人团队中,有 9 人都是华人,占比超过 10%。因此,我们也重新梳理了近期在硅谷头部公司中广受关注的华人 AI 研究员画像,并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特征:

1️⃣ 顶尖名校出身,学术能力极强
他们大多本科就读于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等顶尖高校,计算机或数学背景居多;研究生阶段普遍进入 MIT、斯坦福、伯克利、普林斯顿、UIUC 等名校深造,几乎每人都有顶会高引论文傍身(NeurIPS、ICLR、SIGGRAPH 等),

2️⃣ 年轻高产,爆发周期集中于 2020 年之后
年龄多在 30~35 岁;硕博阶段恰逢深度学习的全球爆发期,学术基础扎实,熟悉工程体系和团队协作。不少人职业的第一站就是接触大厂或服务大规模人群的 AI 产品或平台,起点更高、节奏更快。

3️⃣ 强多模态背景,攻坚模型后训练
他们的研究方向普遍着重于跨模态(文本、语音、图像、视频、动作)的统一推理系统,包括 RLHF、蒸馏、对齐、人类偏好建模、语音语调评估等具体细节。

4️⃣ 即便频繁流动,但基本不会脱离生态
Google、Meta、微软、英伟达,Anthropic、OpenAI……他们的流动范围横跨 AI 初创与巨头,但研究主题、技术积累往往保持连贯性,基本不换赛道。

OpenAI→Meta

Shuchao Bi

Shuchao Bi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先后获得统计学硕士学位,并攻读数学博士。

2013 – 2019 年,他在 Google 担任技术负责人,主要贡献包括构建多阶段深度学习推荐系统,显著提升 Google 广告收益(数十亿美元级别)。

2019 – 2024 年,他担任 Shorts 探索负责人,期间,联合创建并主导 Shorts 视频推荐与发现系统,并 组建并扩展大规模机器学习团队,覆盖推荐系统、评分模型、互动发现、信任与安全等方向。

2024 年加入 OpenAI 后,他主要领导多模态后训练组织,是 GPT-4o 语音模式与o4-mini的联合创造者

期间,他主要推进 RLHF、图像/语音/视频/文本推理、多模态智能体、多模态语音到语音(VS2S)、视觉-语言-行动基础模型(VLA)、跨模态评估系统等,也涉及多模态链式推理、语音语调/自然度评分、多模态蒸馏与自监督优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后训练构建更通用的多模态 AI Agent。

Huiwen Chang

2013 年,Huiwen Chang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姚班),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研究方向聚焦于图像风格迁移、生成模型和图像处理,曾获微软研究院奖学金。

在加入 OpenAI 之前,她在 Google 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累计工作超过六年,长期从事生成模型与计算机视觉研究,曾在 Google Research 发明 MaskGIT 和 Muse 文本生成图像架构。

早期的文本生成图像主要依赖扩散模型(如 DALL·E 2、Imagen),这些模型虽然生成质量高,但推理速度慢、训练开销大。而 MaskGIT 和 Muse 则采用了「离散化 + 并行生成」 的方式,大幅提升了效率。

MaskGIT 是非自回归图像生成的新起点,Muse 则是将这一方法推向文本图像生成的代表作。它们不像 Stable Diffusion 那样广为人知,但在学术与工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石。

此外,她也是扩散模型顶级论文《Palette: Image-to-image diffusion models》的联合作者之一。

这篇论文发表于 SIGGRAPH 2022,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图像到图像翻译框架,并在图像修复、着色、补全等多个任务上超过 GAN 和回归基线,至今已被引用超过 1700 次,成为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2023 年 6 月起,她加入 OpenAI 多模态团队,联合开发了 GPT-4o 图像生成功能,继续推动图像生成、多模态建模等前沿方向的研究与落地。

Ji Lin

Ji Lin 主要从事多模态学习、推理系统与合成数据方向的研究。他是多个核心模型的贡献者,包括 GPT-4o、GPT-4.1、GPT-4.5、o3/o4-mini、Operator、以及 4o 图像生成模型等。

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2014–2018),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知名学者 Prof. Song Han。

博士阶段,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模型压缩、量化、视觉语言模型、稀疏推理等关键方向。

在 2023 年加入 OpenAI 之前,他曾在英伟达、Adobe 和 Google 担任实习研究员,并在 MIT 长期从事神经网络压缩与推理加速相关研究,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经验。

学术方面,他在模型压缩、量化和多模态预训练等方向有多篇高影响力论文,Google 学术总引用数超过 17800,代表成果包括视频理解模型 TSM、硬件感知量化方法 AWQ、SmoothQuant 以及视觉语言模型 VILA。

他也是 GPT-4o 系统技术文档的核心作者之一(比如 GPT-4o 系统卡),并凭借 AWQ 论文获得 MLSys 2024 最佳论文奖。

Hongyu Ren

Hongyu Ren 本科在北京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2014–2018)学位,随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2018–2023)学位。

他曾获得苹果、百度以及软银 Masason 基金会 PhD Fellowship 等多项奖学金,研究方向聚焦于大语言模型、知识图谱推理、多模态智能与基础模型评估。

在加入 OpenAI 之前,他曾在 Google、微软以及英伟达有过多段实习经历,比如 2021 年在苹果担任实习研究员期间,参与 Siri 问答系统的搭建。

2023 年 7 月加入 OpenAI 后,Hongyu Ren 参与构建了 GPT-4o、4o-mini、o1-mini、o3-mini、o3 和 o4-mini 等多个核心模型,并领导后训练团队。

用他的话来说:「I teach models to think faster, harder and sharper.(我教模型更快、更努力、更敏锐地思考。)」

学术领域,他的 Google 学术总引用数超过 17742 次,高被引论文包括:《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Foundation Models》(引用 6127 次);《Open Graph Benchmark》(OGB)数据集(引用 3524 次)等。

Jiahui Yu

Jiahui Yu 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随后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重点包括深度学习、图像生成、大模型架构、多模态推理和高性能计算。

在 OpenAI 任职期间,Jiahui Yu 担任感知团队负责人,主导开发 GPT-4o 图像生成模块、GPT-4.1、o3/o4-mini 等重要项目,提出并落地了「Thinking with Images」感知体系。

在此之前,他曾在 Google DeepMind 工作近四年,期间是 PaLM-2 架构与建模的核心贡献者之一,并共同领导了 Gemini 多模态模型的开发,是 Google 多模态战略中最重要的技术骨干之一。

他还拥有在英伟达、Adobe、百度、Snap、旷视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的实习经历,研究内容涵盖 GAN、目标检测、自动驾驶、模型压缩、图像修复与大规模深度学习训练系统等多个方向。

Jiahui 在 Google 学术上总引用次数超过 34500 次,h 指数达 49,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图文对齐基础模型 CoCa、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Parti、神经网络可伸缩设计 BigNAS,以及广泛应用于 Adobe Photoshop 的图像修复技术 DeepFill v1 和 v2 等。

Shengjia Zhao

Shengjia Zhao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在美国莱斯大学交换,后于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大模型架构、多模态推理和对齐方向的研究。

2022 年,他加入 OpenAI,担任核心研发成员,深度参与 GPT-4 和 GPT-4o 的系统设计工作。曾主导 ChatGPT、GPT-4、所有 mini 模型、4.1 和 o3 的研发工作,还曾领导 OpenAI 合成数据团队。

他是《GPT-4 Technical Report》(被引超过 1.5 万次)和《GPT-4o System Card》(被引超过 1300 次)的联合作者,并参与了多个系统卡(如 OpenAI o1)的撰写,是推动 OpenAI 基础模型标准化与公开化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在学术表现上,他 Google 学术总引用数超过 21,000 次,h 指数为 25,曾获得过 ICLR 2022 Outstanding Paper Award、JP Morgan PhD Fellow、Qualcomm 创新奖学金(QinF)与 Google Excellence Scholarship 等多项奖项。

Google→Meta

Pei Sun

2009 年,Pei Sun在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随后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顺利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并在博士阶段选择退学。

他曾在 Google DeepMind 担任首席研究员,期间主攻 Gemini 模型的后训练、编程和推理工作,是 Gemini 系列模型(包括 Gemini 1、1.5、2 和 2.5)后训练、思维机制构建与代码实现的核心贡献者之一。

在加入 DeepMind 之前,Pei 曾在 Waymo 任职近七年,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主导了 Waymo 两代核心感知模型的研发,是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演进的中坚力量。

更早些时候,他曾在 Google 担任软件工程师五年多,后又加入分布式存储公司 Alluxio 任职工程师超过一年,参与系统架构研发。

Nexusflow→英伟达

Banghua Zhu

Banghua Zhu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师从著名学者 Michael I. Jordan 和 Jiantao Jiao。

他的研究聚焦于提高基础模型的效率与安全性,融合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理论,致力于构建开源数据集和可公开访问的工具。他的兴趣方向还包括博弈论、强化学习、人机交互以及机器学习系统设计。

他代表性论文《Chatbot Arena》提出了人类偏好驱动的大模型评测平台,成为 LLM 领域的重要基准之一。

此外,他还在 RLHF、人类反馈对齐、开源对齐模型等方向有所贡献。其 Google 学术显示引用总数超过 3100,h 指数为 23,也是大模型竞技场「Chatbot Arena」、「Benchbuilder」、「Starling」等多个热门开源项目的核心作者之一。

他曾在 Microsoft 担任研究实习生,在 Google 担任学生研究员,曾联合创立 AI 初创公司 Nexusflow,今年 6 月,他宣布加入英伟达 Star Nemotron 团队担任首席研究科学家,此外将于今年秋季入职华盛顿大学的助理教授。

根据其发布内容,他将在英伟达参与模型后训练、评估、AI 基础设施和智能代理构建等项目,强调与开发者及学术界的深度协作,并计划将相关成果开源。

Jiantao Jiao

Jiantao Jiao 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以及统计系的助理教授。

他于 2018 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目前是多个研究中心的联合负责人或成员,包括伯克利理论学习中心(CLIMB)、人工智能研究中心(BAIR Lab)、信息与系统科学实验室(BLISS)以及去中心化智能研究中心(RDI)。

他的研究集中于生成式 AI 与基础模型,对统计机器学习、优化理论、强化学习系统的隐私与安全、经济机制设计以及自然语言处理、代码生成、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等方向也颇有兴趣。

和 Banghua Zhu 一样,他也是 Nexusflow 联合创始人之一,目前已经正式加入英伟达,担任研究总监兼杰出科学家。

Jiao 的总引用次数达 7259,h 指数为 34,代表性论文包括《Theoretically principled trade-off between robustness and accuracy》,以及与 Banghua Zhu 等人合作的《Bridging Offlin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d Imitation Learning: A Tale of Pessimism》,均发表在 NeurIPS 等顶会。

Claude→Cursor

Catherine Wu

Catherine Wu 曾在 Anthropic 担任 Claude Code 的产品经理,专注于构建可靠、可解释、可操控的 AI 系统。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Catherine Wu 已被 AI 编程初创公司 Cursor 挖角,出任产品负责人一职。

在加入 Anthropic 之前,她曾是知名风投公司 Index Ventures 的合伙人,任职近三年,期间深度参与多家顶尖创业公司的早期投资与战略支持。

她的职业起点并不在投资圈,而是扎根于一线技术岗位。

她曾在 Dagster Labs 担任工程经理,主导公司首个商业化产品的研发,也曾在 Scale AI 担任早期产品工程师,参与多个关键产品的构建与运营扩张。

更早之前,她在摩根大通实习,并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还曾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交换学习。

特斯拉 | Phil Duan

段鹏飞(Phil Duan)是特斯拉 AI 的首席软件工程师,现负责 Autopilot 下的 Fleet Learning 团队,致力于推动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FSD)中「数据 + 感知」核心模块的建设。

他带领特斯拉团队开发高吞吐、快迭代的数据引擎,从数百万辆汽车中采集、处理并自动标注驾驶数据,强调数据质量、数量与多样性的协同优化。在感知方向,他主导构建多项关键神经网络,包括视觉基础模型、目标检测、行为预测、占据网络、交通控制和高精度泊车辅助系统等,是 Autopilot 感知系统的核心构建者之一。

他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主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随后攻读俄亥俄大学电气工程博士与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航空电子,并以博士论文荣获 2019 年 RTCA William E. Jackson Award,该奖项是美国航空电子与电信领域授予研究生的最高荣誉之一。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igma 上市:AI 时代的生产力企业新样本

2025 年 7 月 1 日,以「云端协同设计」为核心理念的 SaaS 设计公司 Figma 向美国证交会递交招股书,并计划以股票代码 「FIG」 登陆纽交所,目标募资最高 1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08.8 亿元)。

二级市场显示 Figma 的 pre-IPO 估值为 125 亿美元,市销率达到 17.9 倍。若本次 IPO 成功,虽然和 Zoom、Snowflake 等 SaaS 大热门不能相提并论,金融业还是对其赋予厚望,认为 Figma 有可能超过年初的云计算公司 CoreWeave,成为 2025 年最大科技 IPO 黑马。

▲ Figma 营收数据. 图片来自:Figma S-1 文件

自 2016 年 Figma 首次亮相以来,就一直在打破大家对 「协作工具难赚钱」的刻板印象,交出了一份教科书级别的财务答卷:

  • 2024 年营收 7.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48%;
  • 2025 年 Q1 营收 2.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
  • 滚动 12 个月营收 8.21 亿美元,毛利率高达 91%。

在高毛利的加持下,公司在 2024 年四季度与 2025 年一季度已重新转正,实现经营盈利。与上一财年相比,Figma 基本甩掉了「高增长=高亏损」的包袱。在主营业务的现金创造能力上,Figma 作为成熟 SaaS 企业已经「当之无愧」。

▲ Figma Mirror 实时更新. 图片来自:Figma

如果你也是互联网软件设计开发业务线中的一员,那么一定绕不开 Figma 这个以界面设计起家的在线设计协作平台——

在 Figma 之前,支持「云端协作」的概念在设计行业并不新鲜,Sketch 和 Adobe XD 都有过类似操作。但区别于其它传统设计软件,Figma 基于浏览器工作:你只需用浏览器打开链接便可开始设计工作,用起来相当轻量,和动辄十几秒才启动的 Adobe 垃圾桶是天壤之别。这也让 Figma 成为许多设计团队的首选。

▲ Figma 多人协作演示. 图片来自:Figma

就如创始人 Dylan Field 表示:

我们希望让设计变得像 Google Docs 一样简单且适于协作。

▲ 开发者视角. 图片来自:Figma

从用户数据来看,Figma 确实将传统设计软件行业撬开了一个大口:截止至 2025 年,Figma 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 1300 万,拥趸中不乏微软、Slack、GitHub 等知名企业。活跃的用户群体,成为了 Figma 的核心竞争力。

秉持「赋能创作者」的理念,Figma 在定价与服务上也打出了长期牌:保留个人免费版,团队企业版则按人头计费。适用于不同用户组织的灵活定价政策,也让设计师可以在不迁移数据的前提下一路升级到企业版,在无形中增强了用户粘性。

▲ Figma 新增白板协作和幻灯片功能. 图片来自:Figma

除此之外,Figma 也不拘于只做一个在线协作设计平台——今年 Figma 进一步将 AI 融入设计工作流:

从 「Make design」 一键生成高保真图片,到 「Figma Sites」无代码网站上线,都在致力于让设计和开发更高度整合,让设计师用户们享受到 AI 时代的红利,实现更快、更「vibe」、更协同的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开放共享。

▲ 用「Make design」做的界面设计. 图片来自:xxx

当然,生成式 AI 的后端重度依赖算力,十分昂贵,Figma 在这方面的大量投入也导致营收承压。管理团队在招股书中表示:为客户开发生成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用于人工智能推理和模型训练)的相关成本,可能会损害其长期利润率。

但对于这家试图在 AI 时代有所作为的设计软件公司而言,AI 带来的生产力革命将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从左到右分别是自动布局,矢量绘制和模块组件. 图片来自:Figma

回顾 Figma 的成长轨迹,自 2022 年 Adobe 斥资 200 亿美元的收购案失败后,Figma 的战略心态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不再追求被收购,而是独立最大做强。

▲ Figma 创始人 Dylan Field. 图片来自:TechCrunch

从「成为更好的设计工具」到如今则试图「成为 AI 时代的设计操作系统」,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Figma,瞄准的不仅是设计师群体,更是 AI 时代所有的生产者。

至于「AI + 设计」的故事能否被市场认可,Figma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已经是今年最大的软件 IPO 之一,对任何还在观望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或许比 Figma 推出的任何新功能都来得更刺激一些。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心处理器冻感冒了:一款使用 A18 Pro 芯片的 MacBook 即将到来

当 iPad Pro 正忙着把 M 处理器塞进不到 5mm 厚的机身,努力向着「生产力」一步步进发的时候,隔壁的 MacBook 却计划着把 A 系列处理器放在笔记本里面。

库克这次不是要把 Mac 芯片偷到 iPad 上,而是要把 iPhone 芯片偷到 Mac 上

今天早些时候,MacRumors 发文声称:去年夏天,MacRumors 分析师 Aaron 就在 macOS 15 Sequoia 有关 Apple Intelligence 的后端代码中,发现了一台型号标识符(model identifier)为「Mac17,1」的新设备:

其中 Mac16,3 为 M4 iMac,Mac16,5 为 M4 Max 的 16 寸 MacBook Pro,等等|X @aaronp613

根据 MacRumors 的说法,它们后续通过其他途径分析和确证,最终认定这款标识符「Mac17,1」的新设备使用的处理器为 iPhone 16 Pro 上同规格的 A18 Pro 芯片,而非 M 系列 Apple Silicon 处理器。

与之相呼应的是,分析师郭铭錤也在 6 月末发表了一篇预测,指出苹果供应链巨头深圳长盈精密将会为一款「低价版 13 寸 MacBook 」提供外壳,这款低价版 MacBook 预计会使用 A18 Pro 处理器,以及类似 iMac 的多彩搭配。

此外,郭铭錤还在预测中对这款 A 处理器 MacBook 的投产时间做出了预估。根据预估的数据可以猜测:

– 新的 MacBook 预计于 2025 年 Q4 末或 2026 年 Q1 投入量产,比较可能的发布时间为 2026 年的春季发布会(一般是每年的三、四月)。

– 苹果计划在 2026 年让 MacBook 总出货量回到疫情期间时的约 2500 万台/年,因此可能会为这款新的 MacBook 做出一些有吸引力的定价,预期让它在 2026 年达到 500~700 万台的出货量。

相对较低的定价,既不属于 Air 也不属于 Pro 系列,以及别出心裁的处理器,当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立刻就会发现它的历史相似性:这不就是曾经的 12 寸无印 MacBook 吗?

图|CNET

作为 MacBook 历史上无可争议的体型巅峰,发布于 2015 年的 12 寸 MacBook 为当年的笔记本市场带来了一场地震。凭借着最厚处仅 1.31 厘米的体型,它甚至直接革了同年 MacBook Air 的命。

然而它也是最毛病缠身的一代 MacBook,除了臭名昭著的初代蝶式键盘之外,无论是初期的 1.1GHz 酷睿 M-5Y31 还是后期的 1.4GHz i7-7Y75 处理器,始终都饱受「低频功耗下不去,高频性能上不来」的折磨,在 12 寸的小身板里一边发热一边卡顿,为那几年的英特尔受害者名单里再添一员。

因此,自从 2020 年苹果宣布与英特尔割席、推出自研的 Apple Silicon 以来,当大家见识到 M 系列处理器那堪称「遥遥领先」的能效比之后,要求苹果重新把 12 寸 MacBook 端出来的呼声就重新高涨起来。

新款 12 寸 MacBook 概念图,标志性的边到边键盘得以保留|X @BasicAppleGuy

而从目前已知的关于这款 A18 Pro 处理器的 MacBook 信息来看,似乎每一项指标都很适合用来复活这款曾经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便携性之王——非常可惜的是,这个可能性不大。

至于个中原因,倒也不难猜测:

自从 iPad 产品线用上 M 系列处理器、官方推出带触控版的 Smart Keyboard 配件、以及面积上涨到 13 寸以来,「超便携的 MacBook」和「超大屏的 iPad Pro」就一直处在互相打架的位置上。如果不是 iPadOS 与 macOS 泾渭分明的区隔,两者互相影响销量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而此时我们将所有在售的 MacBook(绿色)与 iPad(蓝色)产品线所能涵盖的屏幕面积拉一个表格,就能看到这种重叠的严重性: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 12 寸这个位置上,自从 2015 款 MacBook 以来就一直空缺着,反而是旁边的 11 寸和 13 寸成了苹果目前产品涵盖最密集的区域。而如果按照广大网友们的期盼,重开 12 寸无印 MacBook 的产品线,就会有两个大概率的后果:

– MacBook 与 iPad 在屏幕面积上的重叠进一步加大,这种混乱且重合的产品线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困惑的。让消费者陷入「买个比 iPad 小的 MacBook」还是「买个比 MacBook 都大的 iPad」而无法下单,从商业销售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 「供应链管理大师」库克需要为 12 寸机型单独开设带刘海的 Liquid Retina 显示屏生产线,以及全新的机身模具生产线,两项加起来成本动辄就是几千万美元。从商业角度上看,对于这样一款消费者接受度未知、与已有产品线互相干扰的新品来说是很不划算的。

因此,无论是从成本还是销售角度考量,这款使用 A18 Pro 处理器的新 MacBook 都不太可能会是 12 寸的机型,而是会和 13 寸的 MacBook Air 共同分摊零部件成本。这在苹果目前产品战略趋于保守、将主要精力都投入 AR 类产品的背景下,应该是最合理的一种可能。

图|WIRED

当然,哪怕 13 寸也并不妨碍这款新 MacBook 有潜力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产品。

从今年手机领域的趋势可以洞见,未来两三年里,「轻薄」可能会再次成为电子产品的潮流,将将 5mm 的 iPad Pro 我们已经见识到了,而「薄爆表」的 iPhone 17 Air 也已经不远,这款新的 MacBook 有可能会成为苹果进一步压缩 MacBook 厚度的试验田——

十年前的 12 寸 MacBook 就已经将主板尺寸集成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毕竟考虑到 A18 Pro 的发热控制在 iPhone 16 Pro 上(相比前代)已经相当出色,如果放进面积辽阔的 13 寸 MacBook 里,虽然机身尺寸无法回到当年的辉煌,但是能够在被动散热的同时将电池厚度压缩到什么程度,简直不敢想象。

换个角度想,下一代 MacBook 的主要竞争力或许并不是小,而是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宾利回应「联名槟榔」:未授权,无关联,保留法律追诉权利

针对近期网络上流传的「宾利与和成天下联名」事件,宾利汽车中国官方已于 6 月 26 日午间发布正式声明,为这场荒诞的营销闹剧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宾利官方在回复董车会问询的邮件中,做出了措辞严厉的澄清。

其声明内容如下:

该联名产品及相关活动,与宾利品牌及其在华授权经销商无任何关联,未获得宾利品牌任何形式的授权或认可。

 

宾利品牌标识在此次线下活动及线上传播中的应用,并未得到宾利品牌的允许。宾利品牌保留采取相应法律措施的权利,维护品牌合法权益。

宾利的这份官方声明,直接让事件的性质发生了 180° 的大反转,将其从一场业界普遍猜测的「品牌合作」,清晰地定性为「品牌侵权行为」。

此次引发争议的事件,源于本月初在广州塔下举办的一场以「成功时刻,王者同行」为主题的营销活动。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现场照片与宣传视频,该活动呈现出一幅令人匪夷所思的图景:扮成中国古代帝王和英国女王的演员,共同为一款所谓的「和成天下宾利联名礼盒」站台,礼盒内包含槟榔产品与一台宾利车模。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位被称为「宾利广州品牌总监」的周金成女士也登台致辞,似乎在为这场活动提供某种官方背书。

在线上传播层面,不只是和成天下官方进行了相关宣传,部分 KOL(如网红博主 @ 留几手)也在社交媒体上,以「社交硬通货」、「男人顶级的快乐」等话术,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推广。

▲图片来自:和成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和成天下首次尝试与超豪华汽车品牌进行类似的捆绑营销。根据公开信息,劳斯莱斯(长沙)此前也曾与该品牌有过类似的区域性合作活动,同样试图将超豪华汽车品牌与所谓的「帝王文化」进行关联。

基于宾利汽车中国的这份官方声明,此次「联名」事件的责任方,已清晰地指向了和成天下及其活动主办方。

截至发稿前,和成天下及其母公司口味王集团尚未就此事,以及宾利官方声明中提及的「侵权」和「保留法律追诉权利」等问题,做出任何公开回应。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OpenAI 内部信曝光!奥特曼怒斥小扎 7 亿挖人:唯利是图的雇佣兵,将被使命打败

还有人没看过关于 Meta 挖人的段子吗?

▲ 建议以后顶级 AI 人才的流动,参考俱乐部的转会制度。

在昨日 Meta 高调官宣超级智能团队实验室之后,大批挖走OpenAI核心研究员之后,一向沉得住气的 Sam Altman 现在也坐不住了,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

有使命感的人将胜过唯利是图的雇佣兵。

据连线杂志报道,Altman 还在信中强调,留在 OpenAI 才是那些希望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研究者的正确选择,并暗示公司正在重新评估整个研究团队的薪酬结构。

对 Meta 的挖人行为,Altman 显得相当不屑,认为这种「开价挖人」的模式未来将带来严重的文化副作用。

我们已经从角落里的极客,成长为科技行业里最受关注的人(至少是这样)……AI 圈现在乌烟瘴气;Meta 的做法让人感觉不太体面;我觉得事情将来只会更加疯狂。我被解雇又回归时曾说,那不会是 OpenAI 历史上最疯狂的事;显然现在这事也还不是

在评价那些被 Meta 挖走的前同事时,Altman 的态度也没太客气:

「Meta 确实招到了一些优秀的人,但整体来看,他们并没有挖到那些顶尖人才,还得一路向下寻找;他们已经尝试招募很久了,我都记不清他们试图从我们这里挖走多少人去当他们的首席科学家。」Altman 写道,「我为整个行业的使命感感到骄傲,当然总会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人。」

他还放话称,OpenAI 股票的潜力远远超过 Meta。但巨大的回报应该建立在巨大成功之后,OpenAI将很快公布更多薪酬方面的举措,但会「确保公平性」,而不是只针对那些「被 Meta 盯上」的个别员工。

Altman还呼吁大家继续留在 OpenAI:

我对我们的研究路线从未如此有信心,我们在计算资源上做了前所未有的投入,我喜欢我们敢于下注,并相信我们会好好利用它。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拥有全世界最特别的团队和文化。我们确实还需要努力改进我们的文化;过去经历了疯狂的爆炸式增长。但我们的核心是正确的,我认为没有任何其他组织能做到这一点,我有信心我们能解决现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真的在乎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构建AGI,其他公司更把它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而这对我们来说始终是最重要的事,也将永远如此。等到 Meta 转向下一个流行项目,或忙于守护他们的社交护城河时,我们仍会在这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努力比任何人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其他许多项目将起起落落。

话虽如此,其实也真不怪研究人员转投 Meta。

无他,实在是扎克伯格给的太多的了。小扎不语,只是一味群发高薪合同。顶级 AI 研究员横在中间,像极了拿 offer 的你我他,嘴上说着不在乎钱,但手已经开始敲键盘回复小扎发来的邮件。

根据连线杂志获取的信息,扎克伯格为顶尖研究人员开出的薪酬高达 4 年 3 亿美元,首年总薪酬超过 1 亿美元,而目前,财大气粗的 Meta 已向 OpenAI 的员工至少发出了 10 份如此高额的报价,并承诺最先进的 GPU 资源「随便用」。

并且报道还提到,Meta 曾试图招募一位 OpenAI 的高级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但对方最终拒绝了邀请。据称,这些薪资方案虽然以股票为主,但第一年股票直接兑现,诱惑力拉满。

做个横向对比,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在 2024 年获得的总薪酬为 7910 万美元,主要是股票形式;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同期则大约为 3940 万美元,同样以股票为主。一个顶级 AI 研究员的年薪,现在轻松干掉硅谷大厂 CEO。

当然,在上周 Meta 全员大会上,CTO Andrew Bosworth 也回应了 OpenAI CEO Sam Altman 所称的「Meta 用 1 亿美元签约金挖角」一事,直指其夸大其词。

所谓高额待遇仅适用于极少数高级岗位。「我非常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确实成功吸引了一些 OpenAI 的人才,而他对此显然并不高兴。」他强调,所谓的「1 亿美元报价」不是一次性奖金,而是包含股票激励、签约奖励等多个组成部分。

这也应了那句话,算力可以堆,数据可以靠爬虫,但对想赢下 AGI 终局的公司来说,人才始终是最贵的资源。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小米高管回应「1999 元青年公寓」/高铁携带充电宝无需检查 3C 标识/曝马斯克放弃火星移民计划

cover

☎

12306:高铁携带充电宝的无需 3C 标识检查

🐮

北京中小学生将开启 AI 通识教育

📦

曝马斯克放弃火星移民计划

✊

华为开源大规模 MoE 模型推理部署技术

🧪

Meta 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

📈

国产特斯拉 Model 3 售价上涨

🚗

各车企公布 6 月销量成绩

💡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AI 的希望与危机

📱

Nothing Phone(3) 正式发布

🏠

小米高管回应「青年公寓定价 1999 元」

🎮

Switch 2 首月卖出 500 万台

🎬

《F1:狂飙飞车》有望拍续集

重磅

12306:高铁携带充电宝的无需 3C 标识检查

6 月 28 日起,民航局发布的「充电宝新规」正式生效:禁止旅客携带没有 3C 标识、3C 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随着民航局新规实施,不少网友也提出了「乘坐高铁是否也采取同样的检查措施」这一问题。

6 月 30 日,界面新闻咨询铁路 12306 客服,该客服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目前携带充电宝乘坐高铁,并不需要查看是否具有 3C 认证,也不关注充电宝的品牌,只要求充电宝标志清晰,且单块额定能量不超过 100Wh 即可。

从铁路 12306 的回应来看,铁路方面目前对于充电宝的携带要求,并未因民航新规而做出调整。

北京中小学生将开启 AI 通识教育

据北京发布消息,《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 年版)》近日公布:

从 2025 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 8 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据纲要介绍,人工智能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人人必学、人人可学、人人愿学的基础性内容。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

据悉,各学段将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 小学:通过体验式课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深远影响。
  • 初中: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培养进阶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
  • 高中: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全面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其中需要熟悉数据处理与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及深度学习入门知识。
  • 三个阶段均包含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应用与技术/实现方法/理论与社会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将建立学段衔接机制,将人工智能课程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贯穿中小学阶段的完整评价链条。

大公司

曝马斯克放弃火星移民计划

据环球时报援引《纽约时报》刊文,美国硅谷投资人 Peter Thiel 透露,马斯克已经放弃了移民火星的政治愿景。

Peter Thiel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马斯克已经不再认为火星移民是一个能帮助人类建立新社会的可行政治方案。报道称,作为马斯克朋友的 Thiel 在采访中称:「2024 年是马斯克不再相信火星的一年。」

据悉,马斯克长期以来把人类星际扩张视为目标。但 Thiel 指出,马斯克的计划曾经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如今仅剩下科技意义。

此前,马斯克曾表示,人类有望在 2028 年登陆火星,并在今年 5 月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称,火星移民对于「确保万一地球发生严重灾难,文明能够长期存续」来说至关重要。

今年 4 月,马斯克曾公开表示,「星舰有望在明年年底启程前往火星。」不过,Thiel 表示,如今马斯克已不再把太空视为可以逃避地球问题的「避难所」,马斯克甚至说过:「无处可去。无处可去。」

另外,据摩根士丹利消息,马斯克旗下的 xAI 已完成总计 100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其中包括 50 亿美元债务融资和 50 亿美元股权融资。

同时,摩根士丹利指出,「xAI 通过债务和股权的组合融资方式旨在降低总资本成本,并大幅扩大可用资本池」。

消息中还提到,上述资金将支持 xAI 继续开发尖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包括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以及开发其旗舰大模型 Grok。

华为开源大规模 MoE 模型推理部署技术

日前,华为公布了基于昇腾的超大规模 MoE 模型推理加速技术「Omni-Infer」。

官方介绍,Omni-Infer 是一套专为昇腾硬件平台定制的强大推理加速工具集,完全兼容业界目前主流的开源大模型推理框架(比如 vLLM 等),旨在提供高性能、企业级推理能力,具备原生支持且功能集持续扩展。部分核心特点方面:

  • 高级注意力机制优化:专为 LLM、MLLM 和 MoE 模型定制,增强性能与可扩展性。
  • 请求级负载均衡:针对所有序列长度优化预填充(prefill)和解码(decode)阶段,实现最大吞吐量与低延迟。
  • 优化的 MoE 专家部署:支持 EP144/EP288 配置的大规模混合专家(Mixture of Experts, MoE)模型。
  • MoE 专家负载均衡:具备分层非均匀冗余和近实时动态专家放置功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Omni-Infer 已公布技术报告及可分析代码包等内容。

技术报告及可分析代码包:https://gitcode.com/ascend-tribe/ascend-inference-cluster

源代码开发协作:https://gitee.com/omniai/omniinfer

GitHub:https://github.com/omni-ai-npu/omni-infer

Meta 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

昨日,Meta 宣布正式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简称 MSL)。

Meta CEO 扎克伯格在当时时间周一发布的一封内部信中透露,MSL 将整合公司现有的基础 AI 研究(FAIR)、大语言模型开发以及 AI 产品团队,并组建一个专门研发下一代 AI 模型的新实验室。据彭博社等多家外媒报道,该实验室未来将成为 Meta 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

此次组织架构调整的最大看点,是引入多位行业重量级人物共同执掌新部门。被扎克伯格砸下 143 亿美元投资的 Scale AI 的前 CEO Alexandr Wang 将出任 Meta 首席 AI 官(Chief AI Officer),全面领导 MSL。

在长达数周的高强度「挖角」之后,Meta 也首次公布其最近一轮密集「挖人」的完整名单(其中涵盖了 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等竞争对手的顶尖人才):

  • 多位 GPT-4o 和 GPT-4.1 的核心成员:如 Shengjia Zhao、Jiahui Yu、Shuchao Bi、Hongyu Ren;
  • Anthropic 的高级工程师 Joel Pobar,此前曾在 Meta 任职11年;
  • DeepMind 的 Jack Rae 和 Pei Sun,曾负责 Gemini 模型和多模态推理系统;
  • OpenAI 语音与图像模型的重要推动者 Huiwen Chang、Ji Lin 等。

据悉,Meta 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数千亿美元于 AI 基础设施、模型训练、可穿戴终端与人才储备上。新团队未来还将启动 Llama 系列之后的下一代模型研发,目标是在一年内实现行业领先。

Meta 发言人对此次重组未作官方评论,但未来几周仍将有更多顶尖人才加入 MSL 团队。

河南省定向补贴华为系车型

财联社消息,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 6 月 30 日印发《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促消费有关工作的通知》显示:

从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2025 年 7 月 31 日,对「在河南省内新购买售价为 20 万元及以上,搭载鸿蒙车机系统及华为途灵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自然人消费者,且在河南省内上「豫」牌的,给予每辆车 3000 元的现金补贴。

另外,支付定金和尾款均使用云闪付,以下定减免尾款的方式实现。活动总金额 600 万元(数量 2000 台),先到先得,用完即止。

据财联社报道,有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工作人员表示,此活动为限时活动,属于一种「定向补贴」。

国产特斯拉 Model 3 售价上涨

昨日,特斯拉中国宣布对 Model 3 长续航版车型售价进行调整,从原本的 27.55 万元上调至 28.55 万元,涨幅为 1 万元。此次调价距离上一轮 Model 3/Y 全系降价(2025 年 5 月)仅隔一个多月,引发市场关注。

目前特斯拉官网显示,Model 3 长续航版的预计交付周期仍为 1-3 周,并未因价格调整延长提车时间。

该车型定位为 「高性能全能座驾」,CLTC 综合续航里程达 623 公里,零百加速 3.7 秒,最高时速 200 公里 / 小时,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及 15 英寸中控屏。

值得注意的是,Model 3 标准续航版售价仍为 23.59 万元,未参与此次调价。特斯拉中国上一次价格调整是在 5 月中旬,当时 Model 3/Y 全系降价 1.5 万 – 2 万元,以应对市场竞争。而此次长续航版单独涨价,或与成本优化、车型定位策略有关。

截至发稿,特斯拉中国尚未对涨价原因作出官方说明。有业内人士分析,Model 3 长续航版作为细分市场的热门车型,此次调价可能是品牌基于市场策略的主动调整。

美法官驳回苹果撤诉请求

日前,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地区法院法官驳回了苹果要求驳回诉讼的动议,裁定苹果必须直面美国司法部提起的反垄断诉讼。

诉讼指控苹果非法垄断美国智能手机市场,利用对第三方应用程序和设备开发商的限制,阻碍用户转向竞争对手产品。

据悉,这起诉讼聚焦于苹果对 App 开发商施加的限制及收费问题,同时也关注苹果针对可能与其自身产品竞争的第三方设备和服务(如智能手表、数字钱包和消息服务等)所设置的技术障碍。

苹果方面称,苹果的 iOS 系统、Apple Watch 的 watchOS 系统、CarPlay 车载系统等,都属于苹果的 「自有技术」,而第三方开发者想在苹果设备上运行或兼容,需要遵守苹果制定的规则。

同时,自家的技术是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形成的竞争优势,也是吸引用户购买苹果产品的核心原因之一。如果法律强制要求苹果必须向竞争对手开放这些技术,相当于削弱了苹果的独特性,最终抑制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

目前,案件后续将进入调查取证阶段。此后,还将历经简易判决、补充辩论,最终走向庭审。据推测,此案不太可能在 2028 年前开庭审理 。

各车企公布 6 月销量成绩

昨日,多家车企公布今年 6 月的销量/交付量成绩单,具体如下:

  • 蔚来:6 月交付新车 24925 台,同比增长 17.5%。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 14593 台;乐道品牌交付新车 6400 台;firefly 萤火虫品牌交付新车 3932 台。另外,2025 年上半年,蔚来共交付新车 114150 台。
  • 小鹏:6 月共交付新车 34611 台,同比增长 224%。值得一提的是,小鹏连续 8 个月交付量超 3 万台。而在 2025 年上半年,小鹏累计交付新车 197189 台,超过 2024 年全年交付量。
  • 理想:6 月交付新车 36279 台;2025 年第二季度共交付 111074 辆。
  • 吉利极氪科技:6 月销量 43012 台,连续四个月销量超 4 万台,2025 年上半年销量 244877 台,同比增长 14.5%。其中,极氪 6 月销量 16702 台,上半年销量 90740 台;领克 6 月销量 26310 台,上半年销量 154137 台。
  • 比亚迪:6 月销售 382585 台,同比增长 12%;2025 年上半年累计销售 2145954 辆,同比增长 33%。
  • 零跑:6 月全系交付 48006 台,其中零跑 B10 6 月交付 14316 台,连续月销破万。
  • 鸿蒙智行:6 月全系交付 52747 台 ,同时仅用 39 个月实现全系累计交付 80 万台,创下新势力汽车最快交付纪录。其中,问界系列 6 月全系交付 44685 台;享界 S9 6 月交付 4154 辆;智界全系上半年累计交付 46600 辆。
  • 小米汽车:6 月交付超过 25000 台,连续 9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台。

机构:阿里云获 2024 年中国 AI 基础建设第一

7 月 1 日,根据 IDC 的最新报告,2024 年中国 AI 基础设施(AI IaaS)市场份额,阿里云占比 23%,位列中国市场第一,超过第二名和第三名总和;在生成式 AI 基础设施领域,阿里云取得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市场的双项冠军。

据悉,AI IaaS 是以 GPU 等 AI 专用芯片为算力支撑的基础设施,包括以大模型为核心的生成式 AI IaaS(GenAI IaaS)和传统的非生成式 AI IaaS。随着大模型加速发展,生成式 AI IaaS 成为主力。

IDC 报告指出,2024 年下半年中国 GenAI IaaS 市场同比激增 165%,达 87.4 亿元,首次在整体 AI IaaS 市场中占比超过七成。

根据报告显示,2024 年全年,阿里云 AI IaaS 市场份额达 23%,华为云占比 10%,火山引擎占比 9%。IDC 认为,生成式 IaaS 市场持续快速迭代,头部格局加速收敛。

报告还显示,2024 年模型训练消耗的生成式 AI IaaS 资源约为模型推理的 3.25 倍,随着「爆款」大模型应用的出现,IDC 预计 AI 算力有望在 2025 年进入「训推」拐点,推动 AI 算力需求从训练驱动过渡到推理驱动。

💡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AI 的希望与危机

日前,《人类简史》的作者、历史学家兼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在《华尔街日报》首席执行官理事会峰会上探讨了 AI 的发展前景。

赫拉利指出,AI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一种能够独立决策、发明新思想并自我学习和改变的 「智能体」。

他强调,与以往人类发明的印刷机、原子弹等工具不同,AI 具有自主性。例如,AI 武器可以自行决定攻击目标并设计下一代武器,而印刷机无法自行写书和决定印刷内容。

他特别提到,目前全球都在热议 AI 「如何确保这些超级智能体的行为符合人类目标和利益」。然而,这本身就面临着两大难题:

  • 一是,AI 的定义本身就意味着它能够自我学习和改变,人类无法完全预测其行为。
  • 二是,AI 如同孩子,其学习过程更多地受到人类实际行为的影响,而非单纯的指令。

赫拉利对 AI 可能导致的 「无用阶层」表示担忧。他认为,人类不应陷入历史或技术决定论,而是可以通过选择如何发展和部署 AI 技术,塑造不同的社会。

然而,目前领导 AI 革命的公司和国家陷入了军备竞赛的局面,即使意识到需要放慢速度、加强安全投资,也担心被竞争对手超越,从而更加紧张的研发「更强更快」的应用。

赫拉利的在会议中的讨论无疑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引导 AI 的发展。

新产品

Nothing Phone(3) 正式发布

今天凌晨,Nothing Phone(3) 正式发布。

Nothing Phone(3) 采用后置三摄方案,三枚镜头呈现不规则排列;而经典的 Glyph 灯带替换为 Glyph Matrix 副屏设计,放置在机身背部右侧。

硬件配置上,新机将采用 6.7 英寸 1.5K OLED LTPO 屏幕;搭载高通骁龙 8s Gen4 处理器;续航方面,采用 5150mAh 电池,支持 100W 快充、无线充电。

另外,本次发布会还发布了 Nothing 旗下首款头戴式降噪耳机 Nothing Headphone(1)。

Nothing Headphone(1) 造型与其他主流头戴式耳机的十分不同,耳机腔体部分采用两部分组成:银色磨砂底座叠加透明外壳的椭圆部件;Nothing Headphone(1) 或仅配备腔体部分旋转,不支持折叠收纳。

价格方面,Nothing Phone(3) 起售价为 7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5725 元),配置为 12GB+256GB 起;Nothing Headphone(1) 售价为 2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142 元)

全新 MG4 将配备「OPPO 智行」互联

日前,上汽名爵正式公布了旗下全新 MG4 车型,随后宣布新车将携手 OPPO 智行一同打造「手车互联新体验」。

官方介绍,全新 MG4 将在 OPPO 智行的助力下,获得手机语音备车、手车无感互联、全量生态上车、手车应用融合、手机摇一摇导航、AI 智能融合等多重功能。

据悉,名爵将与 OPPO 融合开发智能座舱、新一代高效超高集成电机、新一代 VMS 整车中央控制器、全算力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并且均有名爵新能源首发。

另外,未来 2 年,名爵还将陆续推出 13 款新能源产品,覆盖纯电、插混、增程 3 种新能源形式,涵盖轿车、SUV、跑车及猎装车 4 大车身形式。

maxell 推出蓝牙磁带播放器

在数字音乐盛行的当下,近日,日本制造商 Maxell 推出了一款便携式磁带播放器 MXCP-P100,将上世纪 90 年代随身听的经典外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MXCP-P100 在保留传统磁带播放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蓝牙技术,这意味着用户不仅可以通过3.5mm 音频接口连接有线耳机享受音乐,还能与蓝牙耳机、蓝牙音箱等设备配对。

充电方式也顺应现代潮流,采用了 USB-C 接口。

Maxell 特别强调,MXCP-P100 内置了黄铜飞轮,能够减少旋转不均的情况,从而提供高品质音效。

这款播放器定价 13000 日元(约合 644 元人民币)。

新消费

小米高管回应「青年公寓定价 1999 元」

日前,小米正式为员工上线「小米青年公寓」,均价为 1999 元/月。消息公布后,青年公寓的 1999 元定价受到网友的广泛热议。

昨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转发相关内容并回应了「定价」话题:「定价是反复讨论,最后还是决定 1999(元)」。卢伟冰还透露,小米将持续加大应届毕业生的招聘,「2025 年全国应届生招聘超过 5000 人」。

卢伟冰还强调,小米青年公寓是公司配套项目之一,目标让刚刚毕业的学生可以低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另外,小米公关部经理王化也表示,该项目重点就是提升员工幸福感,解决应届生租房难、租房远、租房贵的诸多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创办人雷军也转发「青年公寓」相关内容,并表示「这是为小米年轻工程师打造的员工公寓」。

据悉,小米青年公寓在北京正式落成,总计 2600 余间,主力户型 29 平开间,拎包入住、智能生活,共享厨房、健身房、影音房,法桐草坪绿色生态。

Switch 2 首月卖出 500 万台

日前,据任天堂官网显示,Switch 2 首月全球销量达 500 万台,Switch 2 游戏售出 4715 万份。

对比来看,上代 Switch 首月全球销量为 274 万台,本次 Switch 2 首月销量几乎达到了翻倍的成绩。

具体来看,Switch 2 在日本地区售出 147 万台,美洲 180 万台,欧洲为 118 万台,其他地区为 55 万台。

而据此前 Nintendo of America(任天堂美国)发文宣布,Switch 2 开售四天内全球销量超 350 万台,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快达到这一目标的任天堂硬件产品。

好看的

电影《过关斩将:猎杀游戏》发布预告

日前,电影《过关斩将:猎杀游戏》发布预告,将于 11 月 7 日北美上映,

影片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过关斩将》是一档火爆的高规格电视真人秀节目,参与者需要在全国人民 30 天的凶猛猎杀下逃出生天,成功生存即可获得大额奖金。主角本·理查德即将遭到全民追杀,他需要经历飙车追逐、街头跑酷等诸多刺激动作,层层过关斩将,他的生死也仍是谜。

该片由埃德加·赖特执导,格伦·鲍威尔、乔什·布洛林、科尔曼·多明戈、李·佩斯等出演。

《F1:狂飙飞车》有望拍续集

据《好莱坞报道》消息,赛车题材电影《F1:狂飙飞车》制片方正积极筹备续集制作,制片方正积极筹备续集制作。

这部以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的影片,创下全球超 3 亿票房的成绩。

《F1:狂飙飞车》讲述了 F1 车手 Sonny Hayes 遭遇一场可怕的车祸,因而从 F1 比赛退役并开始其他比赛。后来在 F1 车队老板兼朋友联系下,Sonny Hayes 复出,并作为导师辅助年轻车手Joshua Pearce,与他组队最后一次在赛道上争取荣誉。由约瑟夫·科辛斯基执导,布拉德·皮特、戴姆森·伊德瑞斯等主演。

据内部消息,续集将延续首部的剧情脉络。续集暂定名为《F1 狂飙飞车:极速新生》,预计 2025 年夏季开机,取景地包括意大利蒙扎、日本铃鹿等传奇赛道,有望在 2026 年暑期档全球公映。

《穿普拉达的女王 2》开拍

近日,据外媒报道,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 2》在本周正式投入拍摄。这部经典时尚电影的续集一经官宣开拍便迅速吸引影迷的关注。

令人惊喜的是,第一部影片中的关键角色都将回归,包括 「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艾米丽・布朗特(Emily Blunt),导演大卫・弗兰科尔(David Frankel)也将再次执导。

《穿普拉达的女王 2》的故事将围绕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米兰达・普雷斯丽展开。

在当今时代,纸媒行业逐渐走向衰弱,这一趋势对米兰达的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挽救自己的事业,米兰达不得不向曾经的助理艾米莉(由艾米丽・布朗特饰演)求助。

据悉,《穿普拉达的女王 2》将于 2026 年 5 月 1 日在北美上映。影片将在纽约和意大利进行拍摄,这两个不同风情的国家想必会为影片增添更多色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上汽名爵一口气发了三辆车,其中一辆会让 OPPO 帮着卖


在比亚迪 2024 年登顶之前,上汽在自主品牌销冠的位置上坐了 18 年。

燃油车时代的老大自然不甘心在新能源的浪潮中默默掉队。2024 年 7 月,上汽集团原董事长陈虹到龄退休,由王晓秋接任董事长,贾建旭接任总裁,然后开启了上汽在新时代的大变革。

在 24 年 8 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贾建旭讲的很直接:

学会「跪着做人」,才能有站起来的那天。

上汽内部最有年轻感的 MG 名爵品牌,就是上汽开始「跪着做人」的一个缩影。

「OPPO 汽车」要来了?

MG 目前的总体境况是国外销量和国内销量差了几个数量级。

2024 年 MG 品牌的整体销量超过了 70 万辆,其中欧洲市场卖了 24 万辆,国内销量仅有 7.4 万辆,但是由于地缘政治、关税等各种原因,MG 的总体销量下滑了 16.7%。

因此如何更好的抓住国内市场,就成了上汽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经过了几乎一年的内部变革和调整后,名爵终于给出了他们的解题思路——智能化、年轻化,以及三款新车——全新 MG4、MG5 以及 Cyberster。

名爵在智能化上吃过很大的亏。之前的名爵 MG7 就因为车机生态封闭、导航软件落后、操作逻辑反人类等缺点被车主联合维权,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于是名爵这次痛定思痛,和手机大厂 OPPO 联手,在全新的 MG4 车型上实现了 OPPO 在车机互联方面的全部能力,比如通过手机语音备车、手车无感互联、摇一摇导航等功能,甚至在营销和渠道上也要和 OPPO 深度合作,让名爵品牌的车型可以通过 OPPO 渠道完成车辆的定价和销售。

名爵 MG4 这辆车则暂时只发布了官图,总体上还是延续了 Cyberster 的前脸设计语言,走的还是运动风的路子,下格栅等部件也沿用了 MG 家族标志性的中轴线设计,更多具体的车辆信息则要等到 8 月份车辆上市了。

「大鲨鱼」MG5

2026 款的名爵 MG5 则属于是年度小改款的车型,各方面的变化并不大,价格十分亲民,官方指导起售价为 8.19 万元,在叠加官方提供的置换补贴之后,起售价可以降到 5.99 万元,在紧凑型轿车里面算是价格最低的那一档。

2026 款 MG5 的车身尺寸为 4715×1842×1473mm,轴距为 2680mm,整体车身设计延续了 MG 品牌标志性的「猎鲨」设计语言和溜背造型。新车前脸采用了超大尺寸的运动直瀑式格栅以及刀锋状的 LED 大灯组,视觉冲击感很强,车辆整体的姿态则略微呈现出一种俯冲姿态,增强了车辆的运动属性。

新车的内饰就几乎与现款车型保持一致了,采用橙黑双拼色的设计,座椅、方向盘以及中控台大面积使用了软质材料包覆。一体式运动座椅则采用了防滑皮质面料,提供了很强的侧翼支撑性。

MG5 配备了 12.3 英寸悬浮式中控屏与 12.3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搭载的是维纳斯智能车机系统,支持车联网、4G网络、语音连续识别等功能,部分高配车型上则提供了256色氛围灯、自动空调等高阶配置。

辅助驾驶方面,2026 款 MG5 搭载了 4 个摄像头以及 3 个超声波雷达,支持内置行车记录仪、360 度全景影像、透明底盘、定速巡航等驾驶辅助功能。

2026 款 MG5 提供两种动力选择,一款为 1.5L + CVT 的无级变速箱,另一款是 1.5T + 7 挡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后面这款 1.5T 发动机是上汽自主全新设计的,拥有着全部的自主设计与专利,最大马力为 181 匹,峰值扭矩285N·m。底盘配置部分,新车则采用了前麦弗逊加后扭力梁的非独立悬架系统。

玩乐型的 MG Cyberster

名爵旗下的双门双座敞篷跑车 MG Cyberster 也迎来了年度改款。新车一共有 3 款配置,指导价分别为 31.98 万元、33.98 万元和 35.98 万元。

2026 款的 MG Cyberster 的长宽高分别为 4535mm×1913mm×1329mm,轴距为 2690mm,造型则基本延续了现款的车型设计,整体采用了流线动感的设计风格,保留了剪刀门,偏流线型的车头以及前包围搭配上跑车风格的大灯组以及箭头型的尾灯组,车辆整体的「玩乐」性质体现的很充分。

改款车型在颜色上新增了鸢尾青和安第斯灰两款外观配色,并且开放了红色软蓬的选装,也配备了带定风翼的侧翼子板、无边框车门、20英寸多辐式轮毂和红色刹车卡钳。

MG Cyberster 的内饰新增了黑红、灰白两种内饰颜色以及电动腰托和车内挡风板,后备厢也进行了扩大,能够放下 24 寸的行李箱;车辆智能化的部分则采用了 7 + 10.25 + 7 英寸的三联屏组合,搭载了斑马智能座舱系统 Cyber OS 系统,内置的是高通骁龙 8155 芯片,并且新增了敞篷计数器功能,可以看到敞篷的开合次数和行驶距离等。

256 色氛围灯、麂皮材质运动座椅、前排座椅加热、8 扬声器 BOS E音响系统、L2 级辅助驾驶系统、360 度全景影像等周边配置在 MG Cyberster 也一应俱全。

动力方面,2026 款 MG Cyberster 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版本可选,其中后驱版电动机最大功率为 231kW 和 250kW,峰值扭矩为 475 N·m,百公里加速 4.9s,最高车速 193km/h。双电机四驱版车型系统综合最大功率为 400kW,峰值扭矩为 725N·m,百公里加速时间 3.2s。

续航上,单电机后驱提供了 64kWh 和 77kWh 的两种电池组,CLTC 纯电续航分别为 501km 和580km,双电机四驱版搭载的是 77kWh 的三元锂电池组,续航里程为 520km。

不过 MG Cyberster 对上汽名爵来说更多的像是一款「吉祥物」般的车型,整个 2024 年累计只卖出了 690 辆,对于整个名爵营收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总的来说,名爵这次发布的三款车,MG5 和 Cyberster 都算是常规换代,真正会影响到名爵未来的可能还是 8 月份的 MG4 以及和 OPPO 的渠道合作。

和目前涉及汽车业务的小米和华为不同,OPPO 之前向来以极强的线下渠道能力著称,上汽这次选择与 OPPO 合作也看看中了其在品牌建设、公关传播和新媒体等方面的积累和沉淀。

上汽在发布会上也明确提到,双方正在积极探索「汽车+智能终端」的跨界合作渠道创新模式,全新 MG4 也即将入驻 OPPO 全国商超体验店及快闪店。

那这会不会是 OPPO 的一次提前试水呢?未来某一天,或许会有「OPPO 汽车」出现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眼镜路线图:AI 拍照眼镜后年发布,价格亲民的「Vision Air」也要来了

毫无疑问,整个 2025 年最热闹的科技产品,就是智能眼镜了。

不仅 Rokid 和 Meta 这两家明星品牌发布了眼镜新品,期待已久的小米首款智能眼镜也终于正式面世;在 Google 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我们也看到这家巨头,已经躬身入局「轻量眼镜」和「头显」两个市场。

而最新的一些消息显示,苹果也已经按捺不住了。

最近 Apple Vision Pro 用户收到一份官方的用户调查,除了常规的 Vision Pro 满意度以及功能调查之外,还有一些问题,针对的是苹果未涉足的智能眼镜产品,还提到了 Ray-Ban Meta——

就差明摆着告诉全世界,我们要出眼镜了。

2027 年,苹果 AI 眼镜元年

天风国际的郭明錤最近公布了一张路线图,内含苹果 Vision 产品线所有已问世的产品和规划中的新品。

考虑这位分析师过去的料一直非常准,苹果在未来三年里对于眼镜产品和头显设备的布局,在这张图里也清晰可辨:

[图片]

省流总结:未来三年,将有一批苹果眼镜和头显发布。

2025 年:

  • 采用 M5 的 Vision Pro,计划第三季度发布

2027 年:

  • 主打拍摄、音频以及 AI 的智能眼镜,计划第二季度发布
  • 「Vision Air」,更轻便的设计,搭载 iPhone 处理器,计划第三季度发布

2028 年:

  • Vision Pro 2,全新设计,更轻更低价,计划下半年发布
  • 带有显示技术的 XR 眼镜,计划下半年发布

此外,彭博社也爆料,苹果内部正在探索一款有线版 Vision Pro,需要通过连接 Mac 使用。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条一条看郭明錤的爆料内容。

首先,他认为旧款 Vision Pro 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更新,搭载最新的 M5 处理器,但其他参数基本不变。

其次,将于 2027 年发布的「Vision Air」,则是传闻甚嚣尘上的苹果「青春版头显」,处理器和镜片肯定不如最新款的 Vision Pro,但重量会更友好,价格也会控制在人民币 15000 元以内。

考虑到现在的 Apple Vision Pro 很强,但臃肿的形态和过高的售价,就算是苹果也卖不动,据悉销量还没过五十万。

苹果这两年频频传出不同形态的 Vision 探索,希望能进一步降低门槛,拓宽用户市场。

只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XR 头显都不会是苹果下一个畅销单品,这面大旗,更适合靠智能眼镜来扛。

关于苹果造眼镜的逻辑,我们之前也已经分析过:有了 AirPods 和 iPhone 的技术积累,打造一款兼顾佩戴体验、外形设计和出色音质的 iPhone 配件,对苹果来说不是难事。日后,苹果还有时间能慢慢打磨其在 AI 方面的表现。

更直白来说,Apple Glasses 就应该要当好一个新的 AirPods,不用太考虑什么 XR、AI 这些未来交互——把拍照和听歌做好,把丢给 Meta 的城池抢回来,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除此之外,苹果还在积极探索为眼镜集成健康传感器,这是一条用户和友商都未曾设想的道路——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已经卖不动了,在苹果的营收占比中份额越来越小,需要一点新东西,盘活正在不断收缩的可穿戴业务。

眼镜和头显,是更重要的可穿戴新品

可穿戴业务,是苹果除了 iPhone、iPad 之外的出货量支柱。

但你有多久没换新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了?

Apple Watch 年年更新,但每一代大差不差;AirPods Pro 更新则憋了三年还没能出来。

结果就是,上个财年苹果的可穿戴业务收入下降 7%,Apple Watch 还下降了 14%。

为此,苹果正在加速可穿戴新品的研发,并且有望在今年或明年相继面世:

  • Apple Watch SE 3:有望今年更新,此前爆料的彩色塑料壳设计可能被搁置,屏幕对标 Watch S7。
  • Apple Watch Ultra 3:有望今年更新,最大的更新是无需 iPhone 的卫星通信能力
  • AirPods Pro 3:有望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推出,将配备健康追踪的全新功能,可以检测心率和体温
  • AirPods 还将获得一个新功能:实时翻译,有望在未来加入 iOS 26 更新之中。

根据彭博社报道,在许久未见创新的苹果内部,正在用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方法探索新产品:将自家不同的产品结合一起,看看其中的化学反应。

能测心率体温的 AirPods,集成运动健康功能的智能眼镜,或许就是对 Apple Watch 技术的进一步利用。

对于智能手表来说,每次迭代的一个重点就是传感器:升级现有的,补充没有的。

而苹果脑洞更大,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可以加摄像头,AirPods 和眼镜试试加装健康传感器,加强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力,反正相关技术自己都有了。

但更有看点的,或许还是眼镜这种全新品类,这里指的主要是不带显示,外观更接近传统眼镜的类别。

太阳眼镜,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市场。根据沥金数据,太阳镜在淘宝、天猫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 62 亿元,同比增长 26%。

消费者最看重的,是户外能力,用于旅游和户外运动,以及眼镜强烈的时尚属性,能够作为审美和自我价值的表达。

这里的太阳眼镜指的是那种没有电池没有传感器的普通墨镜,而根据国投证券预计,智能眼镜全球今年的出货量有望达到 1452 万台,全球市场空间接近 3 亿台。

即使是作为市场份额过半的大热单品,去年 Ray-Ban Meta 销量也只有 225 万台,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副智能眼镜在价格、外观上,都接近一副普通的 Ray-Ban 眼镜。

就像是当年的 AirPods,如果苹果能做好智能眼镜的体验,配置拉满,价格、设计都能对标高端品牌太阳镜,那这款产品就是下一个苹果爆款。

但最终,带有 XR 显示功能的头显和眼镜,才是苹果真正想要去闯的领域。

在短期内,苹果很可能会双线并行。

一方面为智能眼镜添加一定的显示能力,单色图像或纯文字,探索在这么纤薄的机身中实现 XR 能力。

而另一方面,则是「Vision」头显设备进一步提升集成度,降低价格、尺寸以及重量。

这个过程很可能会包括多款定位和功能都不太相同的头显产品,可能有全功能但低配的「Air」,也会有需要和手机和 Mac 配合使用的配件型产品。

最终,两条线双线奔赴,产生的交点,就是和眼镜一样轻薄便携,但又有 Vision 显示能力的,真·XR 眼镜。

这就是苹果这三年最重要的产品形态探索,鉴于此前有消息称库克对 XR 眼镜非常上心,这个产品很可能会是库克卸任之前,最后一个「One More Thing」。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Maxell 发布复古磁带机:能听磁带,支持蓝牙,还能当充电宝

2025 年了,怎么还有崭新的磁带机上市?

其实和 CCD、胶片、撕拉片等一个意思,磁带机也属于这两年「复古回潮」的一个小众赛道。一些小的海外创业公司,以及中国本土的一些还在提供磁带机零部件产能的工厂,都在借着这股势头,建立品牌,推出产品。

现在,终于有(算是)巨头品牌入局了。

6 月 30 日,日本老牌消电企业 Maxell 推出了最新款的磁带播放器 Maxell MXCP-P100,支持蓝牙音频,售价为 130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648 元)。

作为一款仅支持单一媒介的复古播放器,这个价格算不上便宜。

▲ Maxell MXCP-P100. 图片来自:Maxell

Maxell 创立于上世纪 60 年代,今天更多业务在电池、存储、光学、耳机、投影仪等市场。在音乐行业还没有被在线流媒体抢占,模拟音乐和随身听仍然称霸的二、三十年前,Maxell 作为最大的磁带厂商之一,好歹也能算个音乐技术巨头。

说回这台新款磁带机:MXCP-P100 有着传统磁带播放器的外观造型,简约的黑白配色和圆润的倒角,有种盛田昭夫时代的索尼+包豪斯设计理念集于一身的感觉——怎么说,很 90 年代。

▲ Maxell MXCP-P100 的两种颜色. 图片来自:Maxell

MXCP-P100 尺寸为 122 × 91 × 38mm ,重 210g,跟手机差不多,除了更厚一点。采用机械按键进行操控——播放、快进、倒带等按键分明、一应俱全。背后的边夹设计,可以让你方便地别在身上,是时尚单品无误了。

在磁带机流行的年代,手机还是个大黑粗的稀罕货。如今,集成度更高的手机已经比随身听还要小。而这支新款磁带机的尺寸,反而比鼎盛时期的索尼随身听要厚出不少。

你可能也有疑问:为什么 20 年前风靡一时的索尼随身听,现在反而复刻不出来?答案其实在于磁带早已成为夕阳产业,随身听的零部件早已停产,现在供应链只有这种更加厚重的公版方案——这也是无论 Maxell,还是前面提到的中国工厂、海外创业品牌,都无法复刻索尼随身听的核心原因。

▲ Maxell MXCP-P100 佩戴效果. 图片来自:Maxell

究其根本,当代人已经不再需要磁带机,只是爱怀旧而已。

于是,MXCP-P100 在兼容 90 分钟磁带的同时,摒弃了多余的录音功能,聚焦于最核心的听歌体验。不仅配备了 3.5mm 耳机孔,还能支持蓝牙 5.4 双模输出,你可以选择用耳机线连,也可以通过蓝牙将磁带音频无线传输到耳机或音响上。

公版磁带机的抖动问题,也在这台 MXCP-P100 上通过改装黄铜飞轮的方式得到解决。这能够让磁带播放更加稳定,避免速度不稳带来的失真。

▲ Maxell MXCP-P100. 图片来自:Maxell

续航方面,MXCP-P100 的表现还不错,支持 9 小时的有线续航和 7 小时的蓝牙续航,配备 USB-C 充电接口,2 小时能充满电。

以及,可能是除了蓝牙之外最有用的功能:你可以把它当充电宝,给手机反向充电。

13000 日元,买个能放磁带的充电宝——这样听起来是不是真的很值?

▲ Maxell MXCP-P100. 图片来自:Maxell

尽管设计和功能都相对简单,但 Maxell MXCP-P100 却精准地传递了那种属于磁带播放器的怀旧气息,适度怀旧一下,确实相当便利——技术不能只用于淘汰过去,也应该让过去更好地融入现在。

赶巧的是,就在这部支持蓝牙、能当充电宝的磁带机上市的当天,Apple Music 也迎来了十周年——流媒体音乐显然大获全胜了。

但 2025 年的磁带机过得也不错,刚刚上 Maxell 官网看了眼——已经卖光了!在北美市场,由于缺乏 Maxell 授权经销商,在线市场的炒价更是一度高达 250 美元。

▲ Maxell MXCP-P100 售罄页面. 图片来自:Maxell

如果 250 美元买个磁带机,确实挺 250 的。就像所有的复古回潮硬件那样,黄牛早已盯紧这个市场。作为消费者的你需要保持理智:你不需要这个东西,虽然它真的挺好玩的。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首款 AI 眼镜或 27 年发布/小米青年公寓上线,1999 元/月/机场拦截充电宝流入二手市场

cover

💍

苹果首款 AI 眼镜或 27 年发布

👍

曝 OpenAI 计划推出定制化模型

📦

雷军:将在明天分享小米 YU7 上市故事

✊

大疆:无人机等产品电池安检要求不受影响

📱

华为发布首个开源大模型

📢

百度文心 4.5 系列模型正式开源

💡

风投机构 a16z:速度正在取代 AI 的传统护城河

🔍

廉价版 MacBook 有望今年见

😯

机场拦截充电宝正流入二手市场

重磅

分析师:苹果 AI 眼镜将引爆行业

6 月 30 日,分析师郭明錤发布《苹果 Vision 系列与智能眼镜产品规划预测(2025-2028)》报告,其中指出,苹果预计 2027 年发布的 AI 眼镜有望引爆行业发展

报告显示,苹果目前将头显设备(XR)视为下一个消费电子关键趋势,并且目前至少有 7 个方案正在开发,包括 3 款 Vision 系列产品与 4 款 AI 眼镜产品。其中 5 款产品有明确的开发时间,剩余 2 款待定。

其中,备受期待的苹果 AI 眼镜预计在 2027 年第二季度量产,并且有望在 2027 年获得 300-500 万台的出货量。郭明錤指出,2027 年全球各品牌的 AI 眼镜出货总量将超过 1000 万台。结合上述信息,苹果的加入有望引爆行业发展。

另外,郭明錤也透露了苹果多款 Vision 系列和 AI 眼镜系列新品信息:

  • M5 版 Vision Pro:预计今年第三季度量产,并在今年获得 15-20 万台的出货量;硬件规格上,处理器升级至 M5,其余不变。推出 M5 Vision Pro 的目的在于维持苹果在 XR 领域的曝光度、降低 Vision Pro 的零件库存;
  • Vision Air:预计 2027 年第三季度量产;采用全新外观,重量比现有 Vision Pro 轻 40% 以上(塑料替代玻璃、大量采用镁合金);配备 iPhone 最高规格处理器,传感器数量也将减少;价格大幅低于 Vision Pro;
  • Vision Pro 2:预计 2028 年量产,同样配备 M 系列处理器,采用全新的外观设计,降低重量和售价;
  • XR 眼镜:预计 2028 年下半年量产,提供语音、手势两种交互,采用 LCoS(反射式微显示技术)与光波导显示技术,支持彩色显示,AI 将作为关键功能。

另外,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还在近期的《PowerOn》中透露,苹果正在开发有线连接版 Vision Pro。据悉,有线连接版 Vision Pro 能够与 Mac 设备联动,利用上 Mac 的性能,并减少设备间的传输延迟。

小米宣布推出青年公寓

昨日,据小米行政消息,小米青年公寓正式上线。据介绍,本次小米青年公寓落地北京和南京,其中:

*

  • 北京青年公寓:拥有 2658 间公寓,房间尺寸为 29 平方米开间,拥有独立卫浴 + 智能家居;小米方面称,北京青年公寓与公司之间仅需 30 分钟通勤时间;青年公寓小区拥有 7 栋建筑。

    *

  • 南京青年公寓:拥有 566 间公寓,房间尺寸为 55 平方米开间(两室一厅),距离小米南京科技园仅 100 米距离。

    *

    • 租金方面,小米青年公寓均价为 1999 元/月。选房规则方面:
  • 北京:6 月 29 日-7 月 26 日供 2023、2024、2025 届应届生选择,剩余房源依次到毕业三年内的社招同学、22 届应届生。

    *

  • 南京:7 月 1 日-7 月 30 日全员开放,先到先得。
大公司

曝 OpenAI 计划推出定制化模型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OpenAI 日前开始效仿其他软件公司——通过提供内部研究人员和和软件工程师来为客户定制 AI 模型。

报道称,OpenAI 正在增加人员和资源,以提供类似咨询的服务,其中 OpenAI 的工程师会指导客户完成模型微调的过程。据透露,OpenAI 要求获取咨询帮助的客户至少花费 1000 万美元

OpenAI 方面表示,其将使用专有的企业数据进行优化自己的模型(如 GPT-4o),以便模型能够解决企业特定的需求问题。而据报道,OpenAI 的工程师还开发了基于定制模型打造的应用程序,类似 ChatGPT。

报道指出,OpenAI 本次行动将与 AI 数据分析机构 Palantir 等公司形成竞争关系。报道表示,类似的定制业务会随着企业寻求新技术、新模型的条件下,基于充分利用而导致 AI 需求激增,并且还将威胁到部分特殊领域(如法律、医疗)的小型 AI 初创公司。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不仅盯住企业客户,其还瞄准了金融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客户。

雷军:将在明天分享小米 YU7 上市故事

据小米创办人雷军消息,其将在 7 月 2 日开启直播,分享小米 YU7 上市背后的故事,并集中回答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雷军表示,新车发布以来,媒体和用户朋友们在试驾后给出了很多好评,锁单也远超预期,「诚挚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厚爱。」

据博主「孙少军 09」消息,小米上周(2025 年第 26 周)新增锁单量破 28 万,其还表示「缔造一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历史记录」。

另据「孙少军 09」的「72 小时新车上市一线快报」来看,小米 YU7 的均店新增锁单为 800-900 台,锁单率达 75%-80%。据悉,小米 YU7 上市效果完全超过门店的预期,普遍超额完成厂家任务;并且大部分客户上市前已看过实车,下定坚决,周末到店试驾确认,迎来进店量大高峰

快报还指出,小米 YU7 客户整体年龄比小米 SU7 稍大,但也以 95 后、年轻家庭用车为主;因为价格拉开差距,实际小米 SU7 转单率明显低于预期。其中有 55% 的消费者选择了小米 YU7 标准版。

6 月 26 日,小米 YU7 正式发布,起售价为 25.35 万元,顶配 Max 版本为 32.99 万元。据小米汽车消息,小米 YU7 在开售后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台;开售 1 小时后,大定突破 28.9 万台。而在 6 月 27 日,小米宣布新车开售 18 小时,锁单量已突破 24 万台

苹果拟用 Anthropic 或 OpenAI重塑 Siri

据彭博社日前报道,Apple 正考虑使用 Anthropic 或 OpenAI 的 AI 技术来驱动新版 Siri,这或标志着苹果在 AI 战略上的重大转向。

知情人士透露,苹果目前已于上述两家公司商讨,新版 Siri 使用后者的大语言模型;并且苹果要求两家 AI 公司训练出一个可以在 iCloud 基础设施上运行的模型。

报道指出,苹果目前所使用的大部分 AI 功能基于自研技术(即苹果「Apple Foundation Models」),并计划在 2026 年推出新版 Siri。目前,Siri 的网络搜索回答基于 OpenAI 的 ChatGPT 生成,但助手层面仍由苹果自家技术驱动。

据悉,苹果对第三方的模型调查仍处于早期阶段,公司尚未做出最终决定。作为竞争,苹果内部还有一个名为「LLM(大语言模型)Siri」的项目。该项目使用的为苹果内部模型,且仍在积极开发。

Siri 负责人迈克・罗克韦尔等高管倾向于,如果外部技术能短期内突破,不必执着于自研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 AI 因此前的表现不佳、内部成员混乱,而深受诟病。据苹果 AI 团队人士透露,苹果高管仍在研究多个可能性方案,并且公司已批准了用于云端运行自有模型的数十亿美元研发预算。

大疆:无人机等产品电池安检要求不受影响

6 月 28 日起,民航局发布的「充电宝新规」正式生效:禁止旅客携带没有 3C 标识、3C 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随着新规实施,不少网友也提出了「新规是否对锂电池的携带有影响」这一问题。

昨日,大疆发布《关于民航局充电宝新规解读说明》,并表示大疆无人机等产品电池安检要求不受影响

大疆方面表示,经核实,旗下的无人机电池不属于充电宝设备,且不属于新纳入锂离子电池等产品 CCC 认证范围界定,无需获得 CCC 认证。

大疆强调,根据民航局通知及媒体公开报道回应,新规仅针对充电宝,对相机锂电池的安检要求没有变化。

对于手持产品,大疆方面表示,新规依然仅针对充电宝,对相机锂电池的安检要求没有变化;而对于 DJI 充电管家,大疆则表示该产品并不是充电宝品类,产品建议用途是为无人机产品充电。

华为发布首个开源大模型

6 月 30 日,华为正式宣布开源盘古 70 亿参数的稠密模型、盘古 Pro MoE 720 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和基于昇腾的模型推理技术

据悉,此举是华为践行昇腾生态战略的又一关键举措,推动大模型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发展,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应用与价值创造:

  • 盘古 Pro MoE 72B 模型权重、基础推理代码,已正式上线开源平台。
  • 基于昇腾的超大规模MoE模型推理代码,已正式上线开源平台。
  • 盘古 7B 相关模型权重与推理代码将于近期上线开源平台。

盘古 Embedded 7B 模型

  • 参数规模为 70 亿,采用双系统框架,具备「快思考」和「慢思考」能力;
  • 模型具备元认知能力,可根据任务复杂度自动切换推理模式;专为在昇腾 NPU 上优化部署,兼顾推理速度与推理深度;
  • 在 AIME、GPQA 等复杂推理基准测试中,超越 Qwen3-8B、GLM4-9B 等同量级模型。

盘古 Pro MoE 72B 模型

  • 基于分组混合专家(MoGE)架构;总参数量 720 亿,激活参数量 160 亿;
  • 通过专家分组和组内均衡激活,解决专家负载不均,提高部署效率;
  • 针对昇腾硬件深度优化,推理速度高效(最高单卡 1528 tokens/s);
  • 性能优于同规模稠密模型,在多项公开基准测试中处于领先地位;支持大规模并行训练,具备高性价比推理方案。

华为官方表示将诚邀全球开发者、企业伙伴及研究人员下载使用,反馈使用意见,共同完善。

百度文心 4.5 系列模型正式开源

日前,百度 AI 正式宣布,旗下文心 4.5 系列模型正式开源,共计 10 款模型开源,涵盖了激活参数规模分别为 47B 和 3B 的 MoE 模型,以及 0.3B 的稠密参数模型。

据介绍,文心 4.5 系列模型均使用飞桨深度学习框架进行训练、推理和部署。该系列模型在多个文本和多模态基准测试中达到 SOTA 水平,在指令遵循、世界知识记忆、视觉理解和多模态推理任务上效果尤为突出。另外,模型权重按照 Apache 2.0 协议开源,支持开展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

目前,文心 4.5 系列模型现可在文心一言进行体验。

另外,本次发布的全部模型(包括预训练权重和推理代码)和项目均已完全开源至 Hugging Face、GitHub、飞桨星河社区,技术报告也已公布查阅。

特斯拉 V4 超充桩首批上线

6 月 30 日,特斯拉宣布首批 V4 超级充电桩投入运营。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建设开放 7 站 30 桩,分别位于浙江、甘肃、上海、重庆四个地区。

据悉,此次特斯拉 V4 超级充电桩以便捷的选址布局、多场景安全防护、向非特斯拉品牌新能源车辆开放、高可用率及智能化体验为核心优势,为新能源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补能解决方案。

官方介绍,此次特斯拉 V4 超级充电桩投入运营使用,是特斯拉在中国持续拓展和升级超级充电网络,高效服务车主所迈出的坚定一步,预期配合后续 V4 超级充电机柜的上线,特斯拉 V4 充电桩充电效率将显著提升。

💡 风投机构 a16z:速度正在取代 AI 的传统护城河

日前,知名风投机构 a16z 发布一篇名为《In Consumer AI,Momentum Is the Moat》的博客,讲述了如今 AI 产品、AI 公司需要如何营销,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文章中指出,现如今 AI 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连一家公司的「护城河」都没办法构建。AI 基础模型和基础建设每周都会出现新的更新,因此 AI 公司没办法像移动时代那样按部就班的发展。

a16z 表示,在上述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速度」——你需要尽快地推出新的 AI 产品、获得关注度并抢占市场份额。

而对于获得关注度,a16z 则认为早期宣传十分重要。每家公司都希望能够获得病毒史传播,但目前 AI 产品发布的数量庞大,迭代速度快,社交算法的易变性等难题,都令传播变得越来越困难。a16z 坦言,「教科书上的策略已不再适用,而现如今,需要打破常规。

博客中举出了十分多新的营销案例:举行黑客马拉松、构建 AI 类的社交媒体实验(如邀请用户破解自家 AI 产品)、直播式 AI 产品发布等等。而这些新的营销方案,共同点则是:不需要依赖庞大的市场预算、不需要依赖渠道资源,通过社交网络的快速,一步步放大了产品的传播效益

廉价版 MacBook 有望今年见

据分析师郭明錤消息,苹果有望在今年(或 2026 年第一季度)推出廉价版 MacBook。

郭明錤透露,廉价版 MacBook 将配备 A18 Pro 处理器,屏幕尺寸约为 13 英寸,拥有银、蓝、粉、黄四款配色

据消息显示,苹果目标是让 2026 年的 MacBook 总出货量回到高峰期(约 2500 万台)。作为对比,郭明錤指出 2025 年 MacBook 总出货量预计在 2000 万台。对于上述的廉价版 MacBook,郭明錤则预计该产品在 2026 年出货量在 500-700 万台。

豆包上线「深度思考」功能

最近,字节跳动旗下 AI 产品豆包上线「深入研究」功能,并且已经在豆包 App、网页版及电脑版正式开启测试,用户可免费体验。

官方介绍,豆包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全面地处理高难度的复杂任务,并支持以报告文档和可视化网页两种方式呈现研究结果。

具体来看,豆包的「深入研究」能够在研究类、生活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不论是长途旅行攻略、复杂购买决策,还是最新政策解读、商业科技趋势发展等等所有需要海量、深度信息才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让豆包「深入研究」。

小鹏 G7 定档 7 月 3 日上市

6 月 30 日,小鹏汽车宣布旗下 G7 将在 7 月 3 日发布。

今年 6 月,小鹏 G7 正式亮相,预售价为 23.58 万元,共推出 Max 和 Ultra 两个版本。新车首搭图灵 AI 芯片和全本地端 VLA+VLM 模型,全系标配「追光全景」抬头显示、702km 超长续航、全域 800V 高压 SiC 碳化硅平台、5C 超充 AI 电池与 DCC 智能可变阻尼减振器。

小鹏 G7 搭载 3 颗图灵 AI 芯片,有效算力超 2200TOPS,因而成为全球首个达到 L3 级算力的 AI 汽车。

而在昨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文祝贺小米 YU7 上周发布取得优秀的成绩,并表示自己因小米 YU7 产品竞争力强劲,也在发布当晚下单了小米 YU7。

值得一提的是,何小鹏所购买的为小米 YU7 Pro 车型。

10.58 万元起,零跑 B01 开启预售

日前,零跑 B01 车型正式开启预售,先看预售价格:

零跑 B01 这次共有两个续航版本,550km 续航的起步预售价为 10.58 万元,带激光雷达的版本为 12.58 万元;650km 续航版本的起步预售价为 12.58 万元,激光雷达版本为 13.58 万元。

外观方面,零跑在 B01 上提供了 8 种车身颜色;尺寸方面,新车的车辆长宽高分别为 4770mm、1880mm、1490mm,轴距为 2735mm;前后均采用了贯穿式灯带的设计。

B01 的内饰有灰紫两种颜色,风格延续了 B 系列的家族式设计,同时副驾侧提供了 6 个「魔术拓展坞」+ 1 个矩形凹槽结构;智能化上,新车搭载了高通 SA8295P 旗舰级座舱芯片和双 AI 语音大模型,配合 Leapmotor OS 4.0 Plus 交互系统。

智驾方面,零跑 B01 配备了激光雷达和高通 8650 高性能芯片,拥有 27 颗高精度感知硬件,可实现高速领航辅助 NAP、通勤领航辅助 CNAP、停车场记忆泊车等 26 项辅助驾驶功能。

驾驶上,零跑 B01 的底盘采用了由中欧顶级团队联合设计的调校方案,并搭载爆胎稳定控制技术;动力方面,采用了后置后驱的 7 合 1 高性能油冷电驱,百公里加速为 6.4s,CLTC 续航里程为 550/650km,SOC 30% 至 80% 的充电时间约需 18 分钟。

新消费

机场拦截充电宝正流入二手市场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要求,6 月 28 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 3C(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标识、3C 标志不清晰、已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据界面新闻援引虹桥机场的旅客消息,新规首日,机场安检处的确重点检查充电宝,无 3C 标识的会被现场拦截,现场的「充电宝自弃筐」里堆满了各种型号的充电宝。据机场公开披露,杭州机场单日即拦截 3496 个不合规充电宝,多地等机场收缴量单日也均突破 3000 个。

对于上述情况,报道指出,尽管部分机场提供暂存服务,但大量被弃、逾期未取的充电宝面临处置难题。而据报道,当前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标榜「机场货」「高铁站货」等信息的充电宝销售页面。

我们实际观察某二手平台发现,搜索「二手充电宝」等相关关键词后,平台会推送一大批疑似拦截扣留的充电宝相关链接,售价从 19-50 元不等,并且多数以盲盒形式出售

而据长期销售充电宝的个人卖家透露,「货源就是机场,现在到机场的充电宝大约 80% 都得被拦截下来。」他声称其充电宝经常成吨出售,甚至大量批发至非洲、马来西亚等地区,零售一般以数百个为单位,并承诺「多送」以抵邮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场扣留品」实际真伪难辨。报道指出,有不少卖家趁机蹭热点,将积压的假冒伪劣产品贴上「机场扣留」的标签当噱头,甚至有卖家专门回收残次品充电宝对外出售。

另外,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期部分充电宝被召回后,有充电宝厂家表示,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料变更,这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进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后续有媒体称,两家企业召回充电宝的原因为使用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的材料,导致出现相关问题。

对于上述情况,安普瑞斯通过报道称:「还在调查中,目前没有办法给定论。我们这边的政府机关也介入了调查的。

Apple Music 推出十周年创意项目

随着今年 Apple Music 迎来问世十周年纪念日,苹果计划公布迄今最具雄心的创意项目:Apple Music Studios。

据介绍,Apple Music Studios 位于洛杉矶,专为艺人驱动的内容、音频技术创新和深化乐迷联结而打造。苹果表示,「新空间不仅是一家录音室,更是一个创意园地」。

具体来看,Apple Music Studios 占地超过 1393 平方米,拥有两间先进的广播录音棚(支持沉浸式空间音频播放功能),同时还拥有面积达 371 平方米的摄影棚。值得一提的是,该空间还有一间专属的空间音频混音室,配有 9.2.4 PMC 扬声器系统

另外,苹果还将通过全天内容和现场节目庆祝 Apple Music 十周年这一里程碑:包含《告别无聊 – Apple Music 广播的诞生》《Apple Music 十周年特别节目》《Apple Music 十周年电台直播与混音》。

好看的

《哪吒 2》最终票房 154.4 亿元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密钥已于昨日到期,累计总票房 154.4 亿,总观影人次 3.24 亿,上映至今共打破 113 项纪录,获得 308 项里程碑成就

新浪电影方面消息,《哪吒之魔童闹海》主要成就包含「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中国影史观影人次冠军」「全球影史票房榜第 5 位」「全球影史动画片票房榜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历经四次密钥延期,该片于 2025 年 1 月 29 日上映,由饺子导演。

《速度与激情 11》 被曝 2027 年 4 月上映

据 Deadline 消息,《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主演范·迪塞尔日前在活动上透露,《速度与激情 11》将会在 2027 年 4 月上映。值得一提的是,《速度与激情 11》将会是《速度与激情》系列最后一部。

另外,范·迪塞尔还透露,《速激 11》将会有保罗·沃克的角色「Brian」。据悉,沃克于 2013 年因车祸去世,2015 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 7》以结合他本人已拍的影像,以及电脑 CG 和他的两个弟弟出演的方式,让「Brian」这一角色登场。

《速度与激情 11》故事背景将设定在美国洛杉矶,并回归汽车文化和街头赛车。

《神奇 4 侠:初露锋芒》内地定档 7 月 25 日

日前,漫威新片《神奇 4 侠:初露锋芒》正式宣布,中国内地将定档 7 月 25 日上映,同步北美。

影片故事设定在以 1960 年代为灵感的复古未来世界,「漫威第一家庭」神奇先生、隐形女、霹雳火和石头人将面临迄今为止最艰巨的挑战:他们必须在英雄角色和家庭关系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保卫地球,抵御名为行星吞噬者的贪婪宇宙神及其神秘的使者银影侠。

该片由马特·沙克曼执导,佩德罗 · 帕斯卡、凡妮莎 · 柯比、约瑟夫 · 奎恩、爱波·莫斯-巴克拉赫、拉尔夫 · 伊内森、朱莉娅 · 加纳等主演。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疯狂挖人之后,小扎刚刚官宣超级智能 AI 梦之队,华人占大半 | 附 11 人核心名单

在长达数周的高强度「挖角」之后,Meta 今天凌晨宣布正式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简称 MSL)。

Meta CEO 马克·扎克伯格在周一发布的一封内部信中透露,MSL 将整合公司现有的基础 AI 研究(FAIR)、大语言模型开发以及 AI 产品团队,并组建一个专门研发下一代 AI 模型的新实验室。

根据彭博社等多家外媒报道,该实验室未来将成为 Meta 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

此次组织架构调整的最大看点,是引入多位行业重量级人物共同执掌新部门。被扎克伯格砸下 143 亿美元投资的 Scale AI 的前 CEO Alexandr Wang 将出任 Meta 首席 AI 官(Chief AI Officer),全面领导 MSL。

与此同时,前 GitHub CEO Nat Friedman 也确认加入,将负责 Meta 在AI产品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推进。

据扎克伯格介绍,Wang 是这一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创业者,在 Scale AI 期间参与了多款头部 AI 模型的数据体系搭建;Friedman 则被称为连接投资界与 AI 前沿技术的中流砥柱,曾参与创办多个 AI 风险投资基金,并担任 Meta 顾问。

随着 MSL 的正式亮相,Meta 也首次公布其最近一轮密集「挖人』的完整名单。

在过去几周里,Meta 从 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等竞争对手手中共招募了 11 位 AI 顶尖人才,几乎覆盖了当前主流大模型的全部研发脉络:

  • 多位 GPT-4o 和 GPT-4.1 的核心成员:如Shengjia Zhao、Jiahui Yu、Shuchao Bi、Hongyu Ren;
  • 来自 Anthropic 的高级工程师 Joel Pobar,此前曾在 Meta 任职11年;
  • DeepMind 的 Jack Rae 和 Pei Sun,曾负责 Gemini 模型和多模态推理系统;
  • OpenAI 语音与图像模型的重要推动者 Huiwen Chang、Ji Lin 等。

这些人才曾是 OpenAI 和 Anthropic 等机构的核心技术骨干,主导过 GPT 系列、Gemini 系列等主流模型的关键技术领域。

Meta 方面未透露具体签约金额,但传闻部分顶尖研究人员获得了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股票激励。

此前,OpenAI CEO Sam Altman 也在公开播客中透露,Meta正以高达 1 亿美元的签约奖金挖人。Meta CTO Andrew Bosworth 上个月接受外媒采访时指出:「现在 AI 人才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水平,这是我 20 年科技职业生涯中前所未见的。」

面对 Llama 4 系列模型的受挫,小扎高度重视 AI 人才,也不断通过查询论文排兵布阵,甚至亲自出马,把候选人请到太浩湖和帕洛阿尔托的家中,亲自面试、亲自拉人,拼的就是反应速度和出手诚意。

据悉,Meta 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数千亿美元于 AI 基础设施、模型训练、可穿戴终端与人才储备上。新团队未来还将启动 Llama 系列之后的下一代模型研发,目标是在一年内实现行业领先。

Meta 发言人对此次重组未作官方评论,但未来几周仍将有更多顶尖人才加入 MSL 团队。

附上扎克伯格内部信原文: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速度的加快,超级智能的实现正逐渐变得触手可及。我相信,这将开启人类的一个全新时代,我也会全力以赴,确保 Meta 在这一进程中走在最前沿。今天,我想分享我们是如何组织AI工作的,目标是实现我们的愿景:为每个人打造「个人超级智能」。

我们将这个整体 AI 组织命名为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简称 MSL)。它将涵盖我们所有基础模型、产品和 FAIR 团队(Fundamental AI Research),并新增一个专门负责开发下一代模型的实验室。

Alexandr Wang 已正式加入 Meta,担任首席 AI 官(Chief AI Officer),并领导 MSL的整体工作。我与 Alex 合作已有数年时间,我认为他是他这一代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创业者。他对超级智能的历史意义有着清晰的理解,作为 Scale AI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他将公司打造成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几乎参与了业内所有领先模型的开发工作。

Nat Friedman 也加入了 Meta,将与 Alex 共同领导 MSL,负责我们的 AI 产品与应用研究工作。他将与 Connor 一起明确他未来在团队中的职责分工。Nat 曾在微软领导 GitHub,最近则负责一家领先的 AI 投资公司。过去一年里,他一直担任 Meta 顾问委员会成员,对我们的发展路线图和所需工作已有深刻了解。

今天以及过去几周,还有多位非常优秀的新成员加入 MSL,我也非常高兴能正式介绍他们:

  • Trapit Bansal —— 在「思维链」上的强化学习领域具有开创性成果,OpenAI 的 O 系列模型联合创造者。
  • Shuchao Bi —— GPT-4o 语音模式与o4-mini的联合创造者,曾在 OpenAI 负责多模态模型的后训练工作。
  • Huiwen Chang —— GPT-4o 图像生成功能联合创造者,曾在 Google Research 发明 MaskGIT 和 Muse 文本生成图像架构。
  • Ji Lin —— 参与开发 o3/o4-mini、GPT-4o、GPT-4.1、GPT-4.5、4o 图像生成和Operator推理系统。
  • Joel Pobar —— 曾在Anthropic从事模型推理工作,此前在 Meta 工作 11 年,参与 HHVM、Hack、Flow、Redex、性能工具和机器学习等项目。
  • Jack Rae —— 负责 Gemini 预训练技术以及 Gemini 2.5 的推理部分,曾主导DeepMind 早期的 Gopher 和 Chinchilla 大语言模型。
  • Hongyu Ren —— GPT-4o、4o-mini、o1-mini、o3-mini、o3 和 o4-mini 的联合创造者,曾在 OpenAI 领导后训练团队。
  • Johan Schalkwyk —— 前 Google Fellow,Sesame 早期贡献者,Maya 项目技术负责人。
  • Pei Sun —— 曾在 Google DeepMind 从事 Gemini 模型的后训练、编程和推理工作,还打造了 Waymo 过去两代感知模型。
  • Jiahui Yu —— o3、o4-mini、GPT-4.1 和 GPT-4o 的联合创造者,曾领导 OpenAI 感知团队,并共同领导 Gemini 的多模态开发。
  • Shengjia Zhao —— ChatGPT、GPT-4、所有 mini 模型、4.1 和 o3 的联合创造者,曾领导 OpenAI 合成数据团队。

我对我们在 Llama 4.1 和 4.2 模型上的规划进展感到非常兴奋。这些模型支持 Meta AI 的核心功能,目前已在我们多个应用中拥有超过 10 亿月活用户,并被越来越多 Meta 内部的 AI 助手所采用,用于提升我们的产品与技术。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发这些模型。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着手启动下一代模型的研究,希望在未来一年左右走到行业最前沿。过去几个月,我会见了 Meta 内部顶尖人才、其他 AI 实验室以及一些有前景的初创公司,以组建这个小而精的核心团队。我们仍在完善这个团队,并会邀请AI部门的更多成员加入这个实验室。

Meta 在将超级智能推向世界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我们有强大的业务基础,能够建设远超小型实验室的计算能力;我们在打造覆盖数十亿用户的产品方面经验丰富;我们也正引领并开拓增长迅速的 AI 眼镜与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我们的公司结构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决心和行动力。我相信,这波人才引入和模型并行研发的方式,将使我们有望真正实现「人人拥有个人超级智能」的承诺。

接下来几周,还会有更多出色的人才加入这个团队,敬请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40 岁的 Windows 蓝屏要完蛋了,我第一个拍手鼓掌

如果你是一名 Windows 电脑用户,你肯定见识过「蓝屏死机」(Blue Screen of Death,BSOD):

 🙁
你的电脑遇到了问题,我们需要在收集完一些错误信息后立即重启。

▲ 经典的 Windows 蓝屏界面. 图片来自:Windows

面对蓝屏,除了坐和放宽之外,想必大部分人只剩一个选择:重启电脑

过去几十年里,Windows 电脑的「蓝屏」界面臭名昭著——蓝屏根本没法指导修复工作,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没有正常人会扫那个码或者访问 Windows 的错误代码平台;考虑到电诈套路深,更没有人会愿意跟微软客服通话。

现在,微软总算想通了。在下半年即将发布的 Windows 11 24H2 更新中, 「蓝屏」终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道至简的「黑屏」界面:

Your device ran into a problem and needs to restart.
你的设备出问题了,即将重启。

▲ 全新设计的 Windows「黑屏死机」界面. 图片来自:Windows

啊,感觉好多了!

为什么「蓝屏死机」罪大恶极?

在官方博客中,微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蓝屏必须死」:

一个有韧性的组织,其关键特征是保持生产力,并且尽量减少中断。
当意外重启发生时,它们可能导致延迟并影响业务的连续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简化意外重启体验。
我们还添加了快速机器恢复功能,这是一种用于无法成功重启的 PC 的恢复机制。这项更新是我们努力的一部分,旨在减少意外重启时的中断。

不愧是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大企业,死机界面改个设计,都能解释出这么多条条道道。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你不如把系统做稳定些,别老死机行不!

太多企业和组织运行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之上,而稳定对于企业往往意味着一切。如果 Windows 不能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或者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快速恢复,那么每一秒的流逝,对企业都是巨大的损失。

你可能记得去年席卷全球的 CrowdStrike 蓝屏事件——安全公司 CrowdStrike 因推送了错误的驱动,引发全球超过 850 万台 Windows 设备重复蓝屏,进而导致航司停飞,银行停摆,收银台断线等一系列事故,造成了超过 50 亿美元的损失。

▲ 公交站的蓝屏. 图片来自:Unsplash

▲CrowdStrike 事件中影响的场景 2. 图片来自:xxx

这也给微软敲响了警钟,当出现大型事故时,「蓝屏死机」的界面不但没有半点用处,反而会造成用户恐慌。

因此,除了蓝屏改黑屏的重新设计之外,其实微软也在死机处理流程中做了更多的改进,主要是:

首先, Win 11 24H2 引入了快速机器恢复技术(Quick Machine Recovery)具体来说,系统在每次成功启动后,自动写入状态快照,一旦检测到循环崩溃,设备便可自动回滚到上个可启动状态,无需用户手动选择安全模式。这能够极大减少系统崩溃后的停机时间和人工干预,保障设备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以及,将 Windows Update、安全中心与驱动状态整合到同一页在健康报告面板里,用颜色区分风险程度的同时,方便远程 IT 批量查看,让信息一目了然。

最后,迁出杀毒、EDR 等频繁更新的组件至用户态,崩溃范围被限制在用户态,大大减少内核代码崩溃的风险,降低了整机的停摆概率。

当然最重要的是,直面用户的极简黑屏,总算做到了给用户「不添乱」。

▲ Windows 11 的系统更新界面,同样是黑底白字. 图片来自:Windows

再见了,所有的 Windows 蓝屏

如果你是从 DOS 时代过来的老油条,想必对 Windows 系统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开始」菜单,而是总在你最不想的时刻出现,令你心跳骤停的那一抹纯蓝。

Windows 蓝屏已经问世近四十年,微软也对这个界面经过多次迭代。

最早,Windows 蓝屏可以追溯到 1985 年,当时 Windows 1.0 时代还运行在 DOS 系统上,偶尔会出现这样让人血压升高的屏幕。清晰可读的,只剩一行小字:

「微软是微软公司的注册商标,版权所有违法必究!」

▲ 1985 年 Windows 1.0 的蓝屏界面. 图片来自:Windows

后来,微软开始在 Windows 系统中写入「蓝屏」的报错信息。传奇 Windows 系统工程师 Raymond Chen 曾分享过「蓝屏」背后的趣闻——

比如微软前 CEO 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就曾在 1992 年写过一个程序无法响应的蓝屏,里面的内容也是让用户生气:程序宕机了,你先做这个(数据无法保存),再做那个(数据还是无法保存)。

颇有一种「反正你已经红温了,不如看个蓝屏冷静点」的感觉。

▲ 1992 年程序无法响应的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后来,在 Windows 95 系统当中,Raymond Chen 写过另一个「蓝屏死机」界面,直接把出错的内存位都告诉你了——但对用户来说这又有啥用呢?

▲Windows 95 系统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可能是因为总是无法避免死机,微软也把优化改进蓝屏界面这件事,当做一项长期且正式的开发工作来对待了。真是孜孜不倦呢——

例如在 2001 年,Windows XP 就把蓝屏字体改成 Lucida Console,也给出了一些后续操作的指示,帮助用户排查可能的问题。

▲ 2001 年 Windows XP 蓝屏.

而到了 2012 年,Windows 8 的蓝屏界面不仅加上了悲伤的表情文字,甚至颜色都十分的阴郁(且符合 Win 8 主题配色):

▲ 2012 年 Windows 8 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在 2016 年之后,Windows 10 系统终于明白过来,放着满屏的信息对用户一点用都没有。于是他们又给蓝屏界面加上了二维码:

扫一扫,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

▲ 2016 年 Windows 10 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前几年,为了迎合 Windows 11 的设计语言,还短暂尝试过「黑色」的蓝屏界面,不过没有实装:

▲ Windows 11 「黑色」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但不管怎么更新,几十年来,Windows 蓝屏宕机的流程始终是:让系统先停住,告诉你出了什么问题,你再手动查码解决。

这显然是一种工程师思维,背后的原因其实有历史和文化的成分。毕竟早期的 Windows 面对企业和专业人士设计,当时的互联网并不发达,出现错误时,他们需要详细的错误信息来排查各种系统问题,因此这才会出现蓝屏时满屏内存码的现象。

但经过几十年的迭代,Windows 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 PC 操作系统,被数以亿计的普通人使用。而普通人其实只需要重启便能解决 90% 的问题。至于重启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除了砸电脑还能怎样呢?

这时候,满屏都是字的「蓝屏死机」界面,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就拿之前的蓝屏界面为例:冗杂的文字、抢眼的蓝色以及交互复杂的二维码,非但无法提供实质帮助,只会让用户更加不知所措。其实满屏唯一有用的信息,只有那句:

Your PC ran into a problem and needs to restart.
你的电脑出问题了,请重启。

▲蓝屏中 5 种不同的信息.

既然如此,不如化繁为简,按重要程度,在屏幕上提供核心信息:

  • 「你的设备出问题了,请重启」的指示,很重要,大字居中
  • 处理错误的百分比进度,紧贴着重启的提示
  • 其余少量的错误类型提示信息,用小字说明,放底部,谁有用谁拿去用。

▲全新设计的 Windows「黑屏死机」界面.

至于具体的错误码等信息,在 Win 11 24H2 里会在重启后自动写进系统日志并上传——既简洁,又高效,核心就是不给用户添乱,制造额外的焦虑。

你只需像系统更新那样,耐心等到 100%,重启即可。

这不仅是视觉的考量,更是「危机」中用户体验设计的体现——宕机的场景下,用熟悉和沉稳的视觉语言安抚用户的情绪,让你在系统恢复的整个过程中,感觉到更加可控和可预测。

这也是微软设计团队想表达的核心:减轻用户不安的同时,让信息更加清晰,从而更快的解决问题。

和蓝屏死机相比,高下立判。

▲ 蓝屏. 图片来自:Wired

微软的工程师团队,终于把焦点从「告诉用户出了什么错」,转向「尽快让设备重启」上,让 Windows 系统从被动响应错误,向主动设计弹性系统转变,与其塞满晦涩难懂的报错信息,不如把用户真正需要的操作放大。

毕竟重启就完了。重启能解决 90% 的问题。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智能眼镜的重点,并不在智能|硬哲学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作为上周四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唯二由雷总亲自发布的产品,起售价 1999 的小米 AI 眼镜可谓赚足了眼球。原因也很简单:当小米决定入场一个产品领域时,往往就是这个领域大众化的开端。

虽然名字里带着一个 AI ,小米也宣布过小米 AI 眼镜可以通过手机接入满血版的超级小爱模型,但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身边的朋友)对于小米眼镜的关注点其实都不在人工智能上,而是一个我们习以为常十多年的功能:拍照。

图|微博 @小米公司

我们不需要的人工智能

「AI」仿佛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早已经脱离了它曾经技术名词的概念,反而变成了一种营销词汇。然而在 AI 产品浪潮已经席卷了五年多之后,我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日常使用方式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转变。

原因也很简单:现阶段的 AI 并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入口,值得人们在已经形成的日常使用习惯中插入它。哪怕用户引导能力强如苹果,也整出过 Visual Intelligence 这种不明所以的烂活:

2024 年 iPhone 16 发布会上这则舍近求远的 Apple Intelligence 演示片最终成为了集体吐槽对象

不幸的是,从现阶段的硬件产品来看,各类 AI 智能眼镜也不会成为那个「具体的入口」。

更何况考虑到硬件规模,真正的端侧 AI 想要做进手机都十分困难,遑论眼镜这种限制极大的硬件了——从产品分类上讲,叫现在这些智能眼镜是「能够快速调用手机智能助手的蓝牙耳机」都更贴切一些。

因此在现阶段,虽然我们仍然将这一品类的产品称为「智能眼镜」,但它的核心竞争力永远都不会取决于是否智能,而是在于它为一些我们日常的活动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所以,当我们放下 Meta AI、小爱同学,还有那个不知道能不能等来的 Apple Intelligence,再回过头来重新看看智能眼镜,我们才能看清它的脉络和存在意义。

我们很需要的 POV 相机

长久以来,POV(Point of view,即第一人称)视角一直是日常拍摄视频或者 vlog 时比较难处理的。在传统的电影工业中,最终的解决方案往往就是这样一套巨大的设备:

但是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既不需要这么笨重坚固的设备,也用不上那么极致的画质,因此后面便出现了各种更加轻便的固定方案,比如挂脖和胸带,可以将运动相机——或者干脆把 iPhone ——固定到接近第一人称视角的位置拍摄:

但这些轻量化的方案也并不是完美的,毕竟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额外多带一件装备也是太多了。无论是 GoPro 的胸带还是 Insta360 的帽夹,都是一部单独的相机和需要专门携带的配件,在现实的使用环境中既不能一直佩戴、也不能及时查看素材,更需要时刻照看着。

这个时候,一副能够拍照录像、兼顾开放式耳机,同时还能满足普通眼镜功能的的智能眼镜,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而这也正是 Meta 在 2023 年联合雷朋所做的。

如果只看拍摄和录像规格,Ray-Ban Meta 能够录出来的东西放在 iPhone 旁边简直没法看,最长三分钟的 1080P 30 帧的竖向视频,或者用 720P 进行最长 30 分钟的直播。毫不夸张的说,把 iPhone 15 咬在嘴里录出来的视频也比 Ray-Ban Meta 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人不能一直咬着/挂着 iPhone 录视频,但可以(并且已经)一直佩戴眼镜了。

更重要的是,Ray-Ban Meta 的录制规格对于它所面向的潜在消费者来说其实是完全够用的——在有充足光照的环境下,智能眼镜拍出来的东西发发朋友圈或者 Reels 完全不会显得画质陡降:

Ray-Ban Meta 样张|PetaPixel

此外,智能眼镜拍摄视频所带来的沉浸感也是其他随身拍摄设备难以企及的。毕竟眼镜作为人们身上最靠近眼睛的设备,所拍摄出来的视角自然也是最接近第一人称的。除非将 iPhone 挡在脸前,或者类似电影工业中那样把相机挂在鼻子前面,否则很难实现类似的视角。

这种时候,智能眼镜的另一大属性就体现出来了:它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拍摄设备。眼镜作为一种日常配饰,并不需要额外在身上挂什么东西,甚至对很多人来说只是换了一副不同的镜架而已,即使佩戴上也不会干扰行动:

2025 年美国曲棍球联盟全明星技巧赛上,体育直播平台 FloSports 就给球员配发了 Meta 眼镜用于直播进球视角

因此,这样一副非侵入式、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画质要求,同时可以提供无出其右的 POV 视角的智能眼镜,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意味着既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也不需要硕大的肌肉,更不需要拷卡导素材之类的繁琐流程,直接用手点点眼镜就能录出一段身临其境的视频,同时还能顺便听着歌:

眼镜 + 手机的录像组合在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常见

这差不多就是在 2025 年,各家手机厂商都在疯狂卷影像的大背景下,最让人意想不到、最具未来感的使用方式了。

智能眼镜的路线之争

在小米 AI 眼镜的发布会后,其实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失望,因为在很多先期的传言和消费者的期盼中,小米要推出的是一款带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玩的问题,因为在「智能眼镜究竟应不应该包含显示功能」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先决条件:我们应该怎样定义智能眼镜?

这何尝不是一种智能的眼镜?

目前在电商平台上可以直接买到的,「以眼镜的形态」存在的智能产品其实非常多——毕竟如果硬要说的话,苹果 Vision Pro 也可以是以加厚滑雪护目镜的形式存在的。

在这个赛道里面,从小米到华为,再到雷鸟、ROKID、Xreal 等等,都会给自家的多功能眼镜产品打上一个「智能眼镜」的标签。然而这些眼镜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却天差地别,唯一的共性就是能够戴在脸上而已。

因此,在前文的语境下,对于类似小米和 Meta 这种形态与功能的智能眼镜来说,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定义:

只有在不通电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正常佩戴、作为传统眼镜(屈光或墨镜)使用,不会对身体活动产生影响的眼镜类智能产品,才可以被叫做智能眼镜。

这样定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去除类似魅族 StarV View、雷鸟 Air 3s、ROKID Max2 之类的「智能 AR 眼镜」。因为无论从具体功能还是能否断电使用上看,这一类设备都属于「长得像眼镜的轻便型 AR 头戴显示器」,像屏幕一样显示内容原本就是它们的主要功能。

类似雷鸟 Air 3s Pro 这种 AR 头显,由于显示屏会遮挡视线无法作为普通眼镜使用,因此不属于智能眼镜|充电头网

这样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虽然 AR 头显和智能眼镜随着技术进步,外观形态正在趋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侧重:是为了保证显示效果的沉浸感而牺牲作为普通眼镜的功能,还是努力在普通眼镜的形态上添加智能功能,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本质是什么东西。

因此,在确定了「智能眼镜」的定义之后,我们再回来看看智能眼镜是否应该包含显示功能的问题。从目前市面上已知的产品来看,智能眼镜的技术发展道路分成了很清晰的三条:

– 不含任何显示功能,使用纯语音交互的智能眼镜,以 Ray-Ban Meta、小米 AI 眼镜、雷鸟 V3 为代表。

– 具备单色纯文字显示功能,可以用来显示提词器、通知、导航等简单文字化信息的智能眼镜,包括魅族 StarV Air 和 Rokid Glasses 。

– 具备彩色屏幕和图像显示能力,拥有完整图形化界面的智能眼镜,比如雷鸟 X3 Pro,以及谷歌在 Google I/O 上演示的 Android XR 验证机。

虽然这三条技术道路上各自都有已经商品化的产品,价格涵盖从 1999 到 9999,但实际上智能眼镜的技术发展脉络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甚至谷歌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尝试过全彩显示了:

换句话说,「显示功能」一定会在未来成为智能眼镜的必争之地,在激光全息、高分辨率光波导等等显示技术成熟的背景下,智能眼镜和眼镜形态的 AR 头显在最终会实现融合,变成一套真正的可日常佩戴的显示设备。

不过在现阶段,智能眼镜类产品更多还是作为一种手机的延伸,逐渐将一部分手机的交互和拍摄功能带到更加第一视角的位置上,在最本质的层面上是一种人体的增强设备。

此前,智能眼镜受制于硬件的发展,一直没能跨过「能日用」这道门槛,只是作为一个「刻奇」的智能设备。然而现在依托着手机供应链的逐渐成熟,智能眼镜在实用性上基本上完成了蜕变——比如虽然功能和体积类似,小米的眼镜可以靠着金沙江电池的技术实现 Ray-Ban Meta 大约两倍的续航,实用程度毫无疑问是更上一层楼的。

Ray-Ban Meta 使用的是一块 160mAh 的电池|知乎 @我爱音频网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猜测:2025、2026 和 2027 将会是智能眼镜市场开始蓬勃和竞争最激烈的三年,以语音交互为主的 AI 并不会成为智能眼镜的主要卖点,反而是拍照和音乐功能会继续发展,最终成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要组成部份。

因此,无论是智能眼镜的高集成度、小型传感器对于拍照和视频算法的依赖,未来在显示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最重要的:与硬件生态中的主力——即手机——的联动,这些技术指标最终都在暗示着一个结果: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手机厂商加入这个市场。

图|Screen Rant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预售 10.58 万元起,好开又好看的零跑 B01 要给小鹏上压力了

在小米 YU7 爆单之后,零跑汽车的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昨天本来「心情很好」,因为看到零跑的订单量很不错,结果晚上看了雷总的发布会,1 小时卖那么多,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但其实要论做爆款的能力,零跑在一众新势力里面也是最顶尖的那位高手,其在5 月份交付了 45067 辆车,同比增长超过了 148.1%,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排在新势力销量榜首位了。

在新款 C10 和 C16 之后,零跑的新轿车 B01 也在 29 日开启了预售,按照上海车展期间的火爆程度来看,这款新的轿车很有可能将零跑的月交付量推上 5 万辆的高峰。

先来看看预售价格。

零跑 B01 这次共有两个续航版本,550km 续航的起步预售价为 10.58 万元,带激光雷达的版本为 12.58 万元;650km 续航版本的起步预售价为 12.58 万元,激光雷达版本为 13.58 万元。

在正式发售后价格预计还将进一步降低,预计标准版配置的价格将来到 10 万元以内。

零跑 B01 这次的车型定位叫做「年轻人的高品质智能轿车」,年轻人买车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好看、颜值即正义。

官方说零跑 B01 是「 15 万级的最美智能轿车」,如果说最美可能会有点争议,但是说它精致、漂亮、讨喜,应该不太会有人反对。

零跑在 B01 上提供了 8 种车身颜色,除了正常的黑白灰之外,还提供了蓝、粉、紫、银以及一款更显年轻的灰色,官方特意介绍了他们在「摩根粉」的漆面中加入了微量的锰元素,让车漆可以在阳光下呈现出跃动的微光效果,非常吸睛。

新车的车辆长宽高分别为 4770mm、1880mm、1490mm,轴距为 2735mm,与小鹏 MONA 03 和广汽埃安 RT 相近,车身采用了流体造型,将溜背角度做到了 17.2°。

零跑 B01 前脸采用了贯穿式灯带的设计,搭配了分体式的日行灯,下包围处使用了大面积的钢琴烤漆外观装饰件来增强车辆的质感,外后视镜也进行了熏黑处理。车尾部分则显得比较有层次感,小鸭尾、贯穿式尾灯和车标处隆起线条的组合很有辨识度。

B01 的内饰有灰紫两种颜色,风格延续了 B 系列的家族式设计,配备了 8.8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以及 14.6 英寸 2.5K 高清中控屏,同时 B10 上的百变副驾设计也出现在了 B01 上面,副驾侧提供了 6 个「魔术拓展坞」+ 1 个矩形凹槽结构,支持自由组合折叠桌板、手机支架、储物盒、水杯架、挂饰等配件。

新车内饰软包的覆盖率达到了 88%,同时在出风口、扶手、背夹等组件上都覆盖了镀铬装饰件来提升质感。空间体验上,零跑 B01 拥有 86% 的「得房率」,后排靠背为 28°,支持 6:4 比例放倒,后背箱常规容积为 460L,采用了上下可调隔板设计,拓展空间约 70L。

零跑 B01 搭载了高通 SA8295P 旗舰级座舱芯片和双 AI 语音大模型,配合 Leapmotor OS 4.0 Plus 交互系统,支持多模态识别、 AI语音助手、零动空间、实时感知的 3D 灵动桌面、一镜到底动效等功能,256 色的氛围灯也可以跟随车内音乐律动。

智驾方面,零跑 B01 配备了激光雷达和高通 8650 高性能芯片,拥有 27 颗高精度感知硬件,可实现高速领航辅助 NAP、通勤领航辅助 CNAP、停车场记忆泊车等 26 项辅助驾驶功能。

零跑特别提到了 B01 的底盘采用了由中欧顶级团队联合设计的调校方案,采用 50:50 黄金前后轴荷比,大幅提升过弯稳定性与操控精准度的时也让车辆的转弯半径降低至了 5.25m,新车搭载的爆胎稳定控制技术能让车辆即便在高速120km时速行驶中突发爆胎,系统也能迅速调整车身姿态,确保行驶安全。

同时零跑 B01 采用了后置后驱的 7 合 1 高性能油冷电驱,百公里加速为 6.4s,CLTC 续航里程为 550/650km,SOC 30% 至 80% 的充电时间约需 18 分钟。此外,零跑 B01 还搭载了业内顶尖的热管理系统,全系标配热泵空调和 27 合 1 超级集成热管理系统,配合精细化智能控制算法,能够实现综合续航提升 10%.

零跑认为在 15w 级的新能源轿车市场,以往都是以纯电网约车、家用省油插混、城市用途小型两厢车,缺少一台既好看、有品味、高品质的智能轿车。所以他们花了很大力气在外观和智能化配置两方面发力,在 B10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 B01 的产品力和性价比。

现在感受到压力的,可能是小鹏 MONA M03,在只有智驾配置方面有区别的情况下,B01 的起售价比其低了约 1 至 2 万元,势必会分走一部分客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还能救一下,新一代奥迪 RS6 放弃全面电动化,将推出混动和纯电双版本

一台纯电动力的奥迪 RS6 和一台 4.0 升 V8 的 RS6,你更希望拥有哪一台?

奥迪原本打算对第五代 RS6 进行全面的电气化,但在欧美市场电动车遇冷的市场现状下,奥迪调整了策略,将燃油版 RS6 保留至下一个十年。

2026 年换代的 RS6 将拥有插混 V8 和纯电动两个版本,这也是 Audi Sport 首次在 RS6 系列中采用双动力系统。

这两种动力系统分别基于不同平台打造。RS6 E-tron 将采用大众集团的高端电动平台 PPE,燃油版本则将基于升级后的高端燃油车平台 PPC。

并且 RS6 将再次同时提供旅行车(estate)和轿车(saloon)两种车身形式。

新款的燃油版 RS6 将搭载由保时捷开发的双涡轮增压 V8 发动机,并配备集成电机和锂离子电池,从而成为历代 RS6 中性能最强的一代,其最大输出功率将超过现款的 621 马力来到 730 马力。

与此同时,纯电动版本的 RS6 E-tron 将使用一套双电机四驱系统,并配备模拟变速箱和车内声浪系统,奥迪的工程师们也正在为 E-tron 版本开发一套更线性的扭矩曲线,以提升车辆的加速质感。

为了保持操控敏捷性和提升舒适性,奥迪运动部门预计将在新 RS6 上引入一套新的主动悬架系统,类似于保时捷 Panamera Turbo S E-Hybrid 上的系统,从外媒拍摄的原型车谍照上也能看到更大的碳陶刹车盘和 10 活塞的前卡钳。

▲保时捷 Panamera Turbo S E-Hybrid

根据 Audi Sport 内部人士透露的信息,RS6 E-tron 似乎并不会拥有较高的马力,这一数字将介于 S6 E-Tron 的 543 马力和 RS E-tron GT 的 912 马力之间,作为参考,和燃油版 RS6 使用同一套动力总成的保时捷 Panamera Turbo S e-hybrid,可输出 782 马力和 1000 牛·米,0-100km/h 加速时间为 2.9 秒,最高车速可以达到 325km/h。

新的 RS6 E-tron 将配备与A6 E-tron 相同的 94.8kWh 电池,续航预计将低于标准三厢车型的7 45km 和旅行版的 703km。

▲新奥迪 RS6 谍照 图片来自:AUTOCAR

无论是纯电版还是内燃机版的 RS6,在外观上都将比现有的车型更具「侵略性」,新车将采用更棱角分明的设计、更宽的轮拱,车尾也将配备更深的扩散器和更大的车顶扰流板。插电混动版车型将拥有特别增大的进气口和布置于中央的椭圆形排气管。

▲新奥迪 RS6 谍照 图片来自:AUTOCAR

尽管奥迪计划在新款车型上使用铝材和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但混动系统带来的额外重量也将让新款插电混动版 RS6 的重量超过其新款的 2090kg,RS6 E-tron 的重量预计也将超过 2500kg。

同时,RS6 E-tron 的车身长度将增至 4900mm,以便和燃油版车型保持一致。

▲新奥迪 RS6 谍照 图片来自:AUTOCAR

价格方面,外媒预测 RS6 E-tron 的价格将超过 S6 车型的 99300 英镑的起售价,燃油动力版本的价格预计将向当前 RS6 Avant GT 的 176975 英镑看齐。目前国内在售的 2025 款 RS 6 Avant GT 的指导价为 190.66 万人民币,2024款 RS 6 4.0T Avant performance 的指导价为 145.38 万人民币。

▲RS6 Avant GT

奥迪并不是唯一一个在电动化转型中做回撤的车企,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正在逐步降温的现状下,各大传统车企都相继表示要放缓电动化进程,转而投向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

混动汽车无需充电就能在降低排放和提高燃油经济性之间取得平衡,这恰好适应了大多数国家充电设施不足但排放法规日趋严格的现状。

各大海外车企因此纷纷将混动车型看作是油电过渡期的「战略高地」。这一策略既是为了充分利用燃油车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也是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应链僵化和成本高企等市场现状的务实应对。

因此,我们预计也能有更多时间来和 V8 引擎们「好好交流」了。

(封面为 AUTOCAR 渲染的新奥迪 RS6 假想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