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小米 YU7 正式亮相!「天际屏」首秀,雷军的「豪华高性能 SUV」来了

刚刚,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结束了。

雷军讲的内容很多,包括采用 3nm 工艺制程的小米玄戒 O1 芯片、小米 15S Pro、小米平板 7 Ultra,以及小米手表 S4 eSIM 版。

当然了,还有本场发布会的压轴大戏——小米 YU7。

对于小米 YU7,雷军是这样介绍的:

它拥有优雅的设计风格,线条流畅且富有力量感,独特的豪车气质不同凡响,还有跑车般的驾控体验。

这一次,风道通了

早在发布会开始前,雷军就公布了 YU7 的两款新漆色:宝石绿和钛金属色。

据雷军介绍,宝石绿的灵感来自哥伦比亚绿宝石,小米通过双层色漆工艺来还原出绿宝石的质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钛金属色强调的则是未来感,小米在车身表面增加了大颗粒的金属铝粉,车身能够在不同的视角下展现不同的金属光泽。

另外,在今晚的发布会上,小米还带来了另一款颜色——熔岩橙。

不只是颜色,雷军认为,YU7 的美还来自于比例。

比例好看,这个车才能好看。

他表示,YU7 的好看来自于 3 倍的轮轴比、2.1 倍的轮高比,还有 1.25 倍的宽高比。

同时, YU7 还有 1.3 倍的头身比,而且从后视角看,自带宽体很有肌肉感,还可以选配 275mm 的后轮宽胎。「这是百年汽车工业沉淀下来的豪华设计。」雷军说。

不过,要聊 YU7 的设计,有一点是避不开的:

有不少人认为,小米 YU7 的外观有点「撞脸」法拉利 Purosangue,两车比例之特殊,已经到了可以在 SUV 的族谱里另开一页的程度。(尽管法拉利并不将 Purosangue 归类为 SUV,而是将其称为「FUV」)

有趣的是,法拉利中国今天也带来了一辆绿色的 Purosangue。这个绿,叫「Verde Dora」,意为「多拉河的绿色」。

▲Verde Dora 漆色的 Purosangue

这种相似性并非单纯的模仿,去年有一段时间雷军本人还开着 Purosangue 在城里溜达,好巧不巧让人给拍了下来,又让小米上了一次热搜。就这样,「保时米」慢慢变成了「法拉米」。

不论雷军的那次曝光是否是有意安排,从设计角度来看,小米汽车通过 SU7 和 YU7 两款车型,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规范且具有家族特色的设计风格。乍一看,YU7 甚至可以被视作是 SU7 的加高版本。

实际上,在小米内部,这两款车型的设计几乎是同步进行的——YU7 的设计工作在 SU7 发布之前就已启动。这意味着,小米无法依赖轿车用户的初步反馈,来优化 SUV 车型的设计。幸运的是,YU7 目前收到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

雷军尤其喜欢 YU7 的光环尾灯:

小米 YU7 光环尾灯,继承小米汽车家族设计语言,为 SUV 造型重新设计,更简洁、更立体,更有力量感。在夜间的车流里,格外醒目。

此外,得益于 SUV 较大的车身尺寸,小米的设计师们也有了更多的设计空间,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

例如,在 YU7 的设计中,大灯上半部分的开孔与 A 柱前的开孔是相互连通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空气桥。(这次是真的通了)。

这种设计在超跑中相当普遍,它们主要用于增强车身前部的下压力。然而,对于 YU7 这款纯电动 SUV 来说,空气桥的设计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实现另一个功能——引导气流,减少紊流和涡流,以此提高空气动力学效率,进而优化能耗表现。

雷军表示,在 YU7 上,这样的空气动力学优化一共有 40 多处,CLTC 续航相比优化前增加了 59km,整车风阻系数只有 0.245Cd。

而在车身侧面,此前被小米 SU7 当做卖点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在小米 YU7 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完全隐藏的门把手。

这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吐槽:半隐藏式门把手多好用啊?为什么不用呢?

答案或许就藏在一张专利图里。

这是小米汽车在 2023 年 6 月专门为隐藏式门把手申请的专利图。从专利图看,该门把手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内翻式」机械式结构。当我们伸手开车门,手触碰到门把手的时候,会带动内部的机械结构发生转动,进而触发门锁装置,车门解锁。

有趣的是,法拉利的 Purosangue 用的也是这样的门把手。

▲Purosangue 的门把手

从座舱革新,到三电硬实力

好了,拉开 YU7 的门把手,我们来讲讲它最亮眼的一项配置: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Xiaomi HyperVision)。也就是仪表平台远端的那条细长投影。

注意,那不是屏幕,是投影。

和阿维塔上面那条贯穿式的屏幕不同,小米通过投影技术,在前风挡下方形成了一道横贯仪表台的一体式环绕信息光带,长达 1.1 米。

YU7 这个全景显示的可视峰值亮度达到了 1200nits,全局 903 分区控光,内嵌超黑显示涂层,且融合了畸变矫正算法,里面的内容,则由三块 Mini LED 屏幕提供。

这种设计,与宝马在新世代 X 概念车上展示的「全景视域桥 (Panoramic Vision)」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将驾驶核心信息投射于驾驶员视线前方更远处,减少视线切换,营造出一种更沉浸、更具未来感的驾驶氛围。

宝马还说在今年下半年率先量产它们的全景视域桥呢,这一次,小米又走在了行业前面。

▲宝马的全景视域桥

功能上,小米这次花了不少心思,准备了很多显示模块,用户可以在车机内自由设置。

同时,它还会与车辆状态进行联动,切换驾驶模式时和启动辅助驾驶时能够显示相应的内容,打转向灯时的盲区画面,也会在其中显示。

除了「天际屏」这一重磅创新,小米今天还公布了 YU7 的更多座舱细节,包括前排 16.1 英寸的中控大屏和 6.68 英寸的后排移动控制屏(可以卸下来拿在手上),座舱芯片竟然是高通骁龙 8 Gen 3,属于是买车送手机了。

YU7 这次还在豪华感和舒适性上下了不少功夫,座舱大面积采用了软质材料包裹,前排两张座椅都支持 123° 的零重力模式,后排座椅也支持 135° 的靠背调节。

「虽然 YU7 看上去非常紧凑,但空间非常大。」雷军说。

储物方面,除了后备箱,YU7 还标配了一个 141L 的超大电动前备箱,搭配支持 UWB 的手机,可以实现「在车头站立 3 秒前备箱自动开启」。

最后来讲一下 YU7 的「硬配置」。

YU7 一共有三个版本:单电机后驱的标准版、双电机四驱的 Pro 版,还有双电机四驱的 Max 版。

  • 标准版车型的最大功率为 235kW(320 马力),零百加速 5.88 秒,最高车速为 240km/h;
  • Pro 版车型的最大功率为 365kW(496 马力),零百加速 4.27 秒,最高车速同样为 240km/h;
  • Max 版车型的最大功率为 508kW(690 马力),零百加速 3.23 秒,最高车速为 253km/h。

三款车型搭载的都是 V6s Plus 小米超级电机,最高转速提升至 22000rpm,同时标配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Pro 版及以上车型用上了闭式双腔空簧,Max 版还多了 Brembo 四活塞固定卡钳,100km/h 刹停距离只有 33.9 米。

电池方面,YU7 这次起步就是 96.3kWh 的大电池,标准版的 CLTC 续航里程达到了 836km,成为中大型纯电 SUV 里续航最长的车型;双电机的 Max 版本也有 770km 的 CLTC 续航,同样是四驱纯电 SUV 的续航冠军。

而且这次,YU7 是全系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Max 版本的充电倍率来到了 5.2C,充电 15 分钟最大补能 620km,10%-80% 最快充电时间为 12 分钟。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助驾驶的体验,YU7 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以及拥有 700TOPS 算力的英伟达 Thor 芯片。

只是,在拥有如此多「标配」的情况下,YU7 和 SU7 同价起售的可能性,恐怕不是很大。

定价,才是决定 YU7 命运的胜负手

在介绍 YU7 之前,雷军先是汇报了一下 SU7 在 4 月取得的傲人成绩:2.8 万辆。这个数字,意味着小米 SU7 成为了中国市场 20 万以上车型里的销量冠军,不论车型。

YU7 的登场,无疑是小米「两年三车」宏伟蓝图中的关键落子。作为继 SU7 之后的第二款车型,它肩负着将小米汽车的品牌势能从轿跑市场,拓展至竞争更为激烈,但也更为广阔的 SUV 主流阵地的重任。

因此,YU7 不仅要延续 SU7 的品牌热度,更要在产品成熟度、品质体验以及用户口碑上实现关键的提升,成为小米汽车稳固市场地位、重塑用户信心的中流砥柱。

未来,随着预计在 2026 年推出的、可能下探至 15 万元区间的增程式 SUV 的加入,小米汽车将初步形成覆盖主流价位区间的完整产品矩阵。

当然,挑战也显而易见。

作为一个仅发布了一款车型的汽车界「新兵」,小米在品牌积淀上,尤其是在「豪华」二字的诠释和用户认可度上,仍需时间去培养。更不用说,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以及消费者在经历多轮市场教育后日趋理性的消费心态。

所有的悬念,最终都将部分指向那个最敏感的问题——价格。

可惜的是,雷军在今晚发布会开始前,就已经在社交媒体上确认:今晚的发布会不会公布正式价格,也不会开启小定。YU7 的正式上市时间还是在 7 月。

再多等一阵吧。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雷军发布自研大芯片,小米手机告别「组装厂」

今晚的小米发布会,被定名为「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意义不言而喻,其中最重要的产品自然是小米 15S Pro 手机,以及小米 YU7 汽车。

雷军也非常久违地在发布会上介绍起了手机,与其说发布的是小米 15S Pro,不如说其实是当中的玄戒O1 芯片。

这块芯片的具体规格,雷军本人已经在发布会之前亲自揭晓:比肩高通骁龙 8 Elite 的台积电二代 3nm 工艺、190 亿晶体管,确实是对标第一梯队的规格。

而今晚的发布会,玄戒O1 的具体细节正式曝光,15 岁的小米,也可以说因这颗自研芯片,正式成为了一家「硬科技」企业。

小米自研大芯片,性能对标 iPhone 16 Pro

小米肩负的期待,包括那句「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即使这几年小米已经鲜少提及,但大众依旧希望从小米旗舰手机上,看到第一梯队的性能表现。

而玄戒O1 很好回应了这个期待:它不是一颗出现在中端机上的试水作,而是真正能扛起旗舰性能大旗的产品。

作为「不服跑个分」的开创者,雷军也以跑分作为玄戒O1 介绍的开场:3004137 分。

这颗芯片采用十核心四丛集 CPU 架构,配备 2 颗超大核+ 4 颗大核+2 颗小核 + 2 颗超小核,并配备 16 核 GPU。

发布会上,小米将玄戒 O1 与苹果 iPhone 16 Pro 搭载的 A18 Pro 芯片进行了对比。

CPU 性能上,玄戒O1 的单核性能研究和 A18 Pro 有差距,不过多核性能成功反超。

而凭借 16 核 GPU,玄戒O1 的图形性能要明显优于 A18 Pro,功耗还低 35%。

看完跑分,小米也对比了一些具体的使用场景,在实际的视频通话、MOBA 游戏以及充电+导航的场景中,小米 15S Pro 的机身温度都要更低。

雷军表示,玄戒 O1 的性能和能效表现已经跻身第一梯队。

小米此前其实也在电源管理芯片、影像芯片方面有所积累,但玄戒O1 作为一颗集成 CPU、GPU 等各种模块和处理器的 SoC,难度当然不在一个量级。

玄戒O1 自官宣以来,其实被不少质疑的声音围绕,其中最大的争议,在于玄戒O1 的 CPU 和 GPU 都并非自研核心。

这方面小米确实不如自主研发核心的苹果和华为,但万事开头难,玄戒O1 已经展现了小米在芯片的设计能力,也是迈出了最难的第一步,接下来才好攻坚。

虽然规格上已经对标了第一梯队,但在核心配置上,玄戒O1 还是有点没走在前列:依旧配备了两个「超小核」,而去年不管是联发科还是高通的旗舰芯片都已经抛弃了超小核,更不用提骁龙 8Elite 全大核的先进设计,这也给未来迭代指明了方向。

芯片花期很短,一年一更新,而作为后起之秀想要赶超行业龙头,那势必也要继续加大投入和研发,并且还将为澎湃系统软件团队带来新的挑战。

自 2021 年重启芯片计划以来,小米在玄戒上烧了超过 135 亿人民币,并且将重蹈澎湃 S1 的覆辙,持续投资 10 年和至少 500 亿元,而小米未来将投资 2000 亿用于研发。

持续的投入,短时间内其实很难在产品上见到可观的收益,雷军坦言需要在一两年时间卖到千万台,基本上是「赔钱的买卖」,不过玄戒还能带来其他方面的丰厚回报。

毕竟,最难也最全的 SoC 做出来了,技术也能很快实现迁移和下放,用在车机、智能家居等等其他生态产品中。

和小米 15S Pro 一同发布的小米 Watch S4 eSIM 15 周年纪念版,就搭载了手表芯片「玄戒T1」,还集成了小米首款 4G 基带,这或许也是本场发布会上最大的惊喜。

基带芯片的研发,不比手机处理器研发简单,且两者在技术上较少重叠,还需要绕过现存的大量专利,甚至连善于造芯的苹果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虽然小米的首款基带只支持 4G ,明显是一次试水,但这也意味着小米拥有了通讯基带的设计能力,这也是堪比自研 SoC 处理器的硬核科技。

做自研芯片,是难而正确的事

以往针对小米最大的批评,或许是「组装厂」这个名号。

从屏幕到摄像头,从扬声器再到手机里面的零部件,基本都来自供应链上游,发布会介绍的卖点,特别是性能方面,其实就是在介绍高通为首的供应链最新成果。

这样的批评虽然过于以偏概全,毕竟手机内部设计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本身也是厂商的实力体现,苹果也以此见长,其他友商很多时候也未必比得过小米。

但也反映了大众对小米有更高的期待,想看到小米手机的「核心科技」,小米也就像雷军所说,真正的追求是成为一家「硬核科技厂商」,而芯片就是最硬核的骨头。

终于在成军 15 年之际,小米交出了玄戒芯片这个答卷。

虽然表现已经在第一梯队,但玄戒不会完全取代高通,成为我们在小米旗舰手机上的唯一选择。

高通方面已经回应称,会继续保持和小米的长期合作关系,未来的小米旗舰机依旧会采用高通技术。而根据初步爆料称,有望在下半年亮相的小米 16 系列,会继续采用骁龙的旗舰 SoC。

小米很可能在未来同时提供高通和玄戒处理器的旗舰手机,类似小米 15 和小米 15S,在两个季度分开发布,给用户不同的选择。

「选择」,对于小米,特别是小米手机来说,其实有着不小的意义。

如果纵观小米手机产品历史,就会发现每一代小米手机的口碑,都会和当年的高通骁龙处理器发挥深度挂钩。

性能不佳的英伟达芯片,导致了小米 3 这个小米手机第一个滑铁卢;小米「冲高端」的第一次尝试小米 Note,撞上了著名的「火龙」骁龙 810;而近年来小米口碑和销量低谷小米 11 系列,骁龙 888 难辞其咎。

和高通的深度绑定,既成就了小米,也让小米陷入相对被动的局面,如果骁龙表现不佳,小米手机只能「吃哑巴亏」。

而玄戒的诞生,让小米真正将选择权抓到了手中,没那么容易受制于人。

虽然就目前而言,玄戒很难说超越联发科和高通,但至少能有相对持平的表现,也多了一个「人无我有」的独家选择。

小米也需要思考,手上有了玄戒这张牌之后,应该怎么打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而不是简单成为「骁龙平替」,这需要硬件和软件团队的通力合作。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个选择还有着更深的意义。

2025 年可以说是「国产大年」:DeepSeek、鸿蒙电脑、玄戒,越来越多硬核的国产技术的出现,让我们手上有了不是来自别人,而是自己的选择——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并且,有选择,才意味着有竞争,而有竞争,才能带来进步。

附上今晚发布的三款「玄戒」新品价格:

小米 15S Pro

  • 16GB RAM + 512GB ROM 版:5499 元
  • 16GB RAM + 1TB ROM 版:5999 元

小米平板 7 Ultra

  • 12GB RAM + 256GB ROM 版:5699 元
  • 12GB RAM + 512GB ROM 版:5999 元
  • 16GB RAM + 1TB ROM 版:6799 元
  • 纳米柔光屏版本:加价 600 元

小米 Watch S4 eSIM 15 周年纪念版: 1299 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实测小米自研玄戒芯片:能打得过高通骁龙 8 Elite 吗?

憋了 4 年的大招,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 以及小米 15S Pro ,就这样来到了我们的手上。

玄戒O1 采用台积电第二代 3nm 工艺(N3E),除了外挂的 5G 基带芯片来自联发科,CPU、GPU 都是小米自己拿 ARM 公版做的,双超大核的 10 核 CPU,GPU 竟然堆了 16 核心,比天玑9400 还多 4 个核。

说好的「落后一代」,结果这规格分明是踩着骁龙 8Gen3 的脸在蹦迪。

不过,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用这台小米15S Pro,和搭载高通旗舰芯片 骁龙8 Elite 的小米15 Pro 进行对比,看看这颗「中国芯」,究竟是倚天剑还是指甲刀?

先来看看跑分。GeekBench 6 方面,双方在单核成绩打得有来有回,但多核玄戒O1 直接甩出了 200 分差距。

至于 GPU 方面,我们测试了 GFXBench 和 3DMark,结果是玄戒O1 和骁龙 8Elite 不相上下,来回反超。

小米有没有可能只是在为跑分发烧?我们测试了几款应用,看看玄戒O1 实际表现究竟如何。

用剪映导出同一条 3 分钟的视频, 重复三次都是小米 15S Pro 更快,导出完成的时候 15 Pro 还在 70%-80% 的进度。

▲ 左边:小米 15S Pro,右边:小米 15 Pro

查看文件信息还发现 15S Pro 导出的视频平均码率更高一些,编码方式也不同。

玄戒O1 还搭载了自研的 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理论上影像调校比公版 ISP 会更好。

实测发现,小米 15S Pro 的夜景视频画质的确比 15 Pro 要优秀一些,特别是在暗部的噪点控制这方面。

实际上这已经是小米的第四代自研 ISP,前三代分别装在 21 年的 MIX Fold、22年的 12S Ultra 和去年的 14 Ultra 上,可以说是玄戒 O1 里最成熟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 ISP 对视频通话和直播都有效,是个感知明显的提升。

最后是负载较重的游戏场景。在 30 分钟《原神》测试里两部手机的平均帧率没啥区别,但玄戒O1 的1% 最低帧要明显低于骁龙8Elite,数据上看卡顿更明显,而且平均功耗也比骁龙 8Elite 高0.2W,整体表现是不如 8Elite 的。

不过在 30 分钟的《崩坏三:星穹铁道》里,两部手机无论是平均帧率、稳帧指数还是 1% 最低帧都几乎是一样的,玄戒O1 的功耗还比 8Elite 要低出 0.6 W,这么看表现又可以说是很出色了。

综合这些数据和体验来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小米15S Pro 是一部可以放心支持的换芯产品。

严格来说这其实是小米的第二颗手机 SoC,上一颗是 2017 年装在小米 5c 上的澎湃 S1。

我们相信小米在认真造芯,没想过玄戒O1 的实际表现可以追平甚至超越友商的同代芯片,真正对得起大众对小米「为发烧而生」的期待——即使这几年小米已经鲜少提及这个口号。

玄戒O1 不仅能让小米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还能提升软硬件协同效率,增强产品竞争力;长期还能降低成本,为高端市场和跨领域发展铺路。

我现在很期待玄戒O1 在小米平板7 Ultra 上的表现,尺寸更大、散热更好,性能释放也应该会更加出色。

而凭借玄戒O1 ,小米终于成为了雷军口中的「硬核科技公司」,给自己,也为消费者,乃至整个市场,带来一个新选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卷完供应链,中国企业开始卷起了全球云和 AI

中国企业出海,正迎来新的主角:不是货,也不是船,而是云和大模型。

5 月 22 日,在 2025 阿里云中企出海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吴泳铭抛出了一组分量十足的承诺:

阿里云将以战略级投入,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加速 AI 产品国际化,增强出海咨询、技术和服务团队建设,为中国企业出海铺路搭桥。

听起来像是大公司例行喊话,但如果我们把关键词拆开来细看,会发现背后的动能远比表面热闹。换句话说,用中国的云底座,承接全球的 AI 潮水,不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实际上,走向全球是中国企业的发展必然。中国有 14 亿人的庞大市场,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全球数量最多的优质工程师,也有高强度、多样化的竞争。能在中国市场胜出的产品和技术,也将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 5G、AI、智能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走在全球前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其技术、供应链、品牌和服务能力正在向外扩散,逐渐具备了影响全球市场的实力。。

但要实现这一点,仅靠产品是不够的,新一代的企业出海,迫切需要新一代的数字基础设施。这正是阿里云此轮投入的核心逻辑。

第一步,阿里云要把「全球云计算一张网」真正织起来。

目前,阿里云在全球已有 29 个地域、87 个可用区,拿下亚太市场第一。据Gartner报告,在全球顶级云厂商能力评比中,阿里云斩获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核心四项最高分。

吴泳铭表示,阿里云将加速打造覆盖中国、日韩、东南亚、中东、欧洲、美洲的全球云计算一张网,一张具备最佳 AI 技术服务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阿里云将保持国内和海外基础设施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服务平台,为中国企业拓展全球业务提供国内+海外全局的最优化方案。

这不是讲概念,阿里是真烧钱:未来三年砸下 3800 亿,用来建数据中心、堆 GPU、开区域站,金额甚至超过过去十年总投入。

如果说第一步是搭建底座,第二步就是把中国的大模型带出去。在大模型这场全球竞赛里,阿里的策略很明确,选的是「开源+出海」的打法。

目前,阿里通义家族开源了 200+ 模型,衍生模型超 10 万个,堪称全球最大开源模型池。4 月刚发布的千问 3,性能位列多个榜单全球第一。

关键是千问 3 支持 119 种语言,包括大量小语种和方言,在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已有开发者大规模使用。这背后体现的思路是,中国模型不再只是国内好用,而是具备了为全球开发者服务的产品基础。

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推进三层 AI 能力全球部署:

  • 底层算力:自研 AI 芯片和平台「灵骏」已部署多区域;
  • 平台工具:PAI 已覆盖 17 个国家和地区;
  • 模型服务:百炼国际版 Model Studio 支持多种开源模型接入,支持更灵活的 API 服务模式。

但技术出海不只靠算力和模型,还要能落地。而很多时候,企业真正「卡脖子」的,不是部署,而是合规、ROI、服务响应速度等软性难题。

于是便有了关键的第三步,提供海内外一体的服务体验,一句话总结:不仅帮你搭云、上云,还能帮你搞定合规、搞定 ROI。

具体来说,包括:

  • 在团队建设上,补齐 7×24 小时的全球服务体系;
  • 在合规上,拿到 150+ 认证,覆盖 GDPR、ISO、国家级别合规要求;
  • 在方法论上,推「云卓越架构」、Landing Zone 框架,帮企业解决上云、管云、用云的全周期痛点。

这不只是说得好听,已经有一批头部企业在用实际业务验证了阿里云的成绩单。

比如,美的集团已基于阿里云公共云算力,包括存储、云网络、云安全和云数据库等,打造海外区域业务数字底座。未来双方将在出海和 AI 方面展开更多合作。

广汽集团采取阿里云规划的「区域中心+国家站」混合架构,解决了合规难题,海外车联网系统已在阿里云上建设完成。

广汽集团基础架构负责人王麒钧表示,在中东地区,广汽车联网系统采用阿里云 Lindorm 大数据引擎后显著提效,数据处理成本较使用海外云厂商同类产品降低 50%。

吴泳铭表示:「面对新一轮的历史性机遇,阿里云将以战略级投入,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与最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肩前行,共赴新的大航海时代。」

当然,这是一场耐力战,也是一场认知战。如果说过去中国企业靠性价比和供应链站上全球舞台,那么下一步,比拼的就是数字基建和智能生产力。能不能做好?不只看技术,还看战略定力和长期主义。

而这些,也将是阿里云全球一张网的终极试炼。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OPPO Reno14 Pro:全 5000 万像素四摄,将 Live Photo 拉进 4K HDR 时代 | 新品画报

5 月 15 日,OPPO Reno 系列新品 OPPO Reno14 Pro 正式发布。

OPPO Reno14 系列采用现在流行的「直屏+直角边框」,后盖用上质感有 BabySkin 软糯触感的亲肤绒感玻璃,配合颗粒细腻的金属磨砂边框,整机上手的触感跟更加冰冷和细腻。

手机有海芋紫、礁石黑,以及我们手上的人鱼姬这三种配色。人鱼姬的后盖采用了流光幻影工艺,在中心位置呈现出带幻彩效果的鱼尾纹理,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

机身支持 IP69 & IP68 & IP66 防水,手机支持水下拍摄,金属边框增强了手机抗弯折和抗压的能力,OPPO 在 Reno 系列上点满了防御能力。

凝光星窗 DECO 采用了圆角玻璃的舷窗设计,里面内置了一组全 5000 万像素的「主摄+超广角+长焦」三摄组合,实现常用焦段全覆盖。配合同样为 5000 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整机组成了一个全 5000 万像素拍摄组合。

更重要的是,OPPO Reno14 Pro 首次支持 4K HDR 实况照片拍摄。实况照片是从 4K 视频拍摄中截取,大幅提升画质。拍摄时,用户也能够开启闪光灯,不管是超广角、主摄还是长焦都能够实现类似 CCD 闪光灯直闪的效果,给实况照片增加一点氛围感。

除了高清实况照片,OPPO 还提供了 AI 灵感成片和摄影师构图功能。透过深度学习大量摄影作品,再透过滤镜和自动构图重新处理,提升一键成片的质量。

手机搭载了一块 6.83 英寸 1.5K 120Hz 超窄边框直屏,支持 10.7 亿色显示和 3840Hz 调光,全局最高亮度为 600nits,局部峰值亮度为 1200nits。

性能方面,Ren14 Pro 搭载天玑 8450 移动平台,支持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的高帧模式,大部分时间在开启高画质的时候,帧率表现稳定。内置 LPDDR5X+UF3.1 的储存芯片,最高支持16GB+1TB 的储存组合。

续航方面,手机搭载 6200mAh 大电池,支持 80W 有线超级闪充、30W PD PPS 有线通用快充以及 50W 无线闪充,充电支持还是挺全的。

最后看看价格:

  • 12GB+256GB:3499 元
  • 12GB+512GB: 3799 元
  • 16GB+512GB: 3999 元
  • 16GB+1TB: 4499 元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OpenAI 与苹果前首席设计官宣布合作/小米卢伟冰:玄戒芯片不止一款/钟睒睒:农夫山泉所有产品都无法代工

cover

🤖

Android 16 多个更新亮相

🤝

OpenAI CEO 联手苹果前首席设计官,官宣新公司「io」

☎

百度李彦宏:相信目前战略能保持领先地位

😯

小米卢伟冰:玄戒芯片不止 O1 一款

📣

黄仁勋批评美国对华出口限制

🤖

小鹏汽车:期待 2026 年量产人形机器人

🥊

全球首个「世界机器人格斗大赛」本周日举行

💡

腾讯执行副总裁:每个企业都将成为 AI 公司

🚗

雷军:小米 YU7 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

农夫山泉董事长:目前公司所有产品都无法代工

🍋

蜜雪冰城柠檬水被加价倒卖

🎬

《疯狂动物城 2》全球首支预告公布

重磅

Android 16 多个更新亮相

在昨日的 Google I/O 2025 大会上,Google 公布了多个 Android 16 的更新亮点:

  • Android 16 将采用此前曝光的 Material 3 Expressive 系统设计。新设计将与设备屏幕更加契合,拥有大量的圆角设计,配色更为鲜艳活泼;Google 方面表示,动画也将会变得更加 Q 弹、生动。值得一提的是,新设计还将运用到 WearOS 6 中。
  • 提供新版的「实时更新」小部件,名为「Live Updates」。能够为用户提供动态导航更新、打车状态同步等实时活动推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示的机器中,除了 Google Pixel、三星 Galaxy S25 Ultra,还出现了 OPPO 的机型。
  • Android 16 将为大屏设备提供「桌面模式」(Desktop mode)。据介绍,该功能由 Google 和三星合作打造,基于三星的 Dex 模式打造。
  • Android 16 中的 Gemini AI 语音助手将打通各个设备,实现跨设备输入、回复。Google 表示,未来 Gemini 能够在 Android 生态的各个设备之间使用,如手机、手表、XR 设备、电视等等。

目前,Google 已提供 Android 16 开发者预览版,正式版和上述部分功能仍需等待,预计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大公司

OpenAI CEO 联手苹果前首席设计官,官宣新公司「io」

昨晚,OpenAI 突然宣布了一则新消息:OpenAI CEO Sam Altman 与苹果前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名为「io」的全新公司。

公告中提到,本次宣布合作将是一个非凡时刻。OpenAI 表示,尽管现在的计算机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能看、能思考、能理解),但大家的体验仍受到传统产品和界面的影响。而本次合作,双方都希望能够为大众带来拥有全新 AI 交互的硬件设备。

据介绍,早在两年前,Jony Ive 及其创办的创意团队 LoveFrom 已经低调地开始与 Sam Altman、OpenAI 展开合作。基于友谊、好奇心、共同价值观的合作进展迅速,初步的想法和探索也开始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

随着想法逐渐变为现实,开发、设计、制造新的产品系列需要一个新的公司来支撑。因此,一年前,Jony Ive 与 Scott Cannon、Evans Hankey 和 Tang Tan 共同创立了「io」团队。据介绍,io 汇聚了顶尖的软硬件工程师、技术专家、物理学家、科学家、研究员等各类专家,其中很多人已经紧密合作了几十年。

如今,OpenAI 正式宣布与 io 团队合并,以便双方能够更紧密地进行产品研发、团队合作。合并后,Jony Ive 和 LoveFrom 将负责 OpenAI 和 io 整体项目的设计以及创意职责。

对于本次合作,Sam Altman 表示,AI 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但伟大的工具需要在技术、设计以及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三方面下功夫。他强调,「没有人比 Jony 和他的团队更擅长这一点」。Altman 还表示,

希望这次合作能带自己回到 30 年前,重新体验一次刚上手苹果电脑时,感受到的那种愉悦、惊奇和创造精神。

Jony Ive 则表示,过去 30 年所学的一切,都将自己引导到了这一刻。Ive 提到,Altman、OpenAI 和 io 团队的价值观、想法都是罕见的灵感来源。其还回忆了自己 30 年前刚移民到美国时,自己被硅谷里,那一种「令人兴奋且纯粹」的乐观主义所吸引。

另据彭博社报道,OpenAI 本次是以 6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o」,该笔交易预计今年夏天完成。收购成功后,io 将为 OpenAI 提供 55 名硬件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等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都希望首款硬件设备是一款真正新颖的产品,并计划于 2026 年推出。

百度李彦宏:相信目前战略能保持领先地位

5 月 21 日,百度公布了其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信息,具体来看:

  • 2025 年 Q1 总营收达 325 亿元,核心收入 255 亿元,同比增长 7%。
  • 智能云业务表现强劲,同比增速达 42%。
  • 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 140 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 75%。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智能云业务表现强劲,凸显市场对百度提供高性价比全栈 AI 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一独特优势的认可度与日俱增。

其强调,百度相信,公司的 AI-first 战略使其能保持领先地位,在 AI 时代抓住长期增长机会。

今年,百度推出了 4 款文心大模型(分别为 4.5 系列和 X1 系列),并宣布多个模型全面免费。

值得一提的是,李彦宏此前曾在今年 2 月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其转变了「模型发展应该保持闭源」的态度,表示从 DeepSeek 的成功中知道了开源的优势。

小米卢伟冰:玄戒芯片不止 O1 一款

昨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发文透露,小米自研芯片「玄戒」将不止目前已公布的 O1 一款。

5 月 15 日,小米集团创办人雷军正式宣布了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 SoC 芯片「玄戒 O1」。

本月 20 号,据央视新闻消息,本次小米玄戒 O1 所采用的 3nm 工艺制程,是中国大陆地区 3nm 芯片设计的一次突破,紧追国际先进水平。小米也成为了继苹果、高通、联发科后,全球第四家发布自主研发设计 3nm 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的企业。

首批搭载玄戒 O1 的设备为小米 15S Pro 与小米平板 7 Ultra,新品将会在今晚正式发布。

黄仁勋批评美国对华出口限制

据《日经新闻》报道,英伟达 CEO 黄仁勋近日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对华实行 AI 芯片的出口限制是一种失败的决策。

黄仁勋表示,四年前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接近 95%,而如今只有 50%,其余的为中国本土技术。报道指出,由于英伟达受限于管控,只能对华出售规格较低的芯片,因此该公司在华的平均售价也有所下降。

上个月,特朗普出台了新的 AI 芯片出口限制政策,英伟达在没有美国政府的许可情况下,不能对华销售其 H20 AI 芯片,英伟达也因此损失了 55 亿美元。

尽管近期特朗普政府于当地时间 5 月 13 日撤销了 AI 芯片全球出口管制,但在最新的三项出口管制举措中,有两项和中国直接相关,分别针对中国国产芯片和国产模型。

黄仁勋指出,出口限制也没办法改变一个事实:50% 的 AI 研究人员仍在中国进行研究。黄仁勋还补充表示,就算研究人员没办法获得英伟达的芯片,但仍能选择「次优的」。

黄仁勋强调,中国本土的公司十分有才华,限制促使中国公司加速开发更强大的技术,并且加快创新步伐。

高通、小米签署多年协议,伙伴关系持续深化

5 月 20 日,高通技术公司宣布和小米集团庆祝双方长达 15 年的合作,并宣布达成多年协议。

据了解,本次高通与小米签署多年合作协议。在协议期内,小米的旗舰智能手机产品将持续搭载高通骁龙 8 系移动平台,覆盖多个产品代际,并将在中国及全球市场销售。

值得关注的是,文中提到:「今年晚些时候,小米也将成为首批采用下一代骁龙 8 系旗舰移动平台的厂商之一。」未来,高通与小米计划继续携手,在包括智能手机、汽车、AR/VR 眼镜、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在内的各类边缘侧设备领域。

小米创办人雷军在文中表示:

小米一路从初创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科技领军企业,高通技术公司始终是我们最值得信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期待下一个 15 年继续携手合作,利用高通先进的骁龙平台和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具创新性的高品质产品。

小鹏汽车:期待 2026 年量产人形机器人

昨天,小鹏汽车公布了其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信息:

一季度总营收 158.1 亿元,同比增长 141.5%;交付量达 9.4 万台,同比增长 330.8%;公司毛利率达 15.6% 创新高,连续 7 个季度狂飙 19.5 个百分点。

在昨晚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小鹏则透露了未来几年的部分计划和预期。

其中,有提问「小鹏的人形机器人有什么优势?」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回答表示,小鹏与其他汽车公司的差异在于「以数据为导向构建机器人架构体系」,并且机器人在小鹏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中心在运作,所以对小鹏整体的能力都有调用,何小鹏认为,汽车与机器人有接近七成的部分是同源的。

对于量产计划和目标,何小鹏则表示「期待 2026 年可以看到小鹏机器人可以进入部分场景的量产,并且能快速地进行 OTA 迭代。」

本次财报电话会上,小鹏汽车还提到,公司今年增加的研发费用很大一部分将用于人工智能相关的活动,同时提升基础算力;其他用来投资 VLA 能力的智能座舱,以及今年和明年推出的新车型。

另外,小鹏汽车还透露了其「图灵芯片」的进展:进度顺利,二季度已有部分车进行生产环境,三季度加大范围「放量」。2025、2026 年,小鹏会坚定地根据图灵芯片为基础,包括自动驾驶、自动辅助驾驶的能力和智能座舱的能力,来构建本地的 VLA 能力。

全球首个「世界机器人格斗大赛」本周日举行

据央视新闻消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浙江总站、技术局主办的《CMG 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将于 5 月 25 日(本周日)在杭州举行。

作为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比赛主要由表演赛和竞技赛两部分组成。在表演赛中,人形机器人将挑战并展示人类传统体育项目——格斗,包括单机格斗展示和群体格斗展示等多个环节。

据了解,本次赛事所使用的机器人全部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具体来看,研发团队将通过技术编排与灯光、音乐配合,展现人形机器人的群体编排与实时协同能力。竞技赛共设置四支参赛队伍,由来自不同领域的操控者实时操作,通过多轮格斗比拼,决出最终优胜者。

除机甲格斗擂台赛以外,《CMG 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还将开启机器人足球赛、机器人篮球赛等赛事。

此外,今年 8 月 15 日至 17 日,我国还将在北京举办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英伟达:让机器人通过「梦境」学会操作

日前,英伟达 GEAR Lab 推出「DreamGen」项目,旨在让机器人能减少对现实数据的依赖,并通过 AI 视频世界模型与现实结合,从而让机器人自主学会新的任务。

据悉,DreamGen 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成熟的 AI 视频世界模型(OpenAI 的 Sora、Google 的 Veo 等),与现实世界中的视频进行虚拟合成,从而创建大规模逼真的训练数据。

官方介绍,DreamGen 通过微调模型、虚拟数据合成、虚拟数据中动作提取、策略训练四个步骤,进行训练数据的生成。

值得一提的是,DreamGen 还可以增强不同机器人系统以及不同策略架构,在接触密集型任务中的表现,做到了零样本行为泛化和零样本环境泛化。

目前,DreamGen 已公布了其技术报告,点击下方链接获取详细版!👇

DreamGen 官网:https://research.nvidia.com/labs/gear/dreamgen/

arxiv:https://arxiv.org/pdf/2505.12705

阿里大文娱改名为「虎鲸文娱」

昨日,阿里巴巴发文宣布,阿里大文娱集团品牌焕新为虎鲸文娱集团。同时,旗下阿里影业也计划更名为大麦娱乐。

对于虎鲸文娱全新的品牌标识,阿里方面则调侃表示:

阿里巴巴动物园迎来了一位新的海洋伙伴:一头咧嘴微笑、朝你眨眼的虎鲸。

对于本次品牌焕新,阿里方面表示,将秉持阿里巴巴的「回归初心,重新创业」,以创业心态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以更清晰的形象贴近用户和行业伙伴。

未来,虎鲸文娱将以「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全场景娱乐体验,为产业伙伴提供全链路服务。

据悉,阿里大文娱自 2016 年成立以来,业务涵盖了数字媒体、影视制作、现场娱乐、音乐、游戏等多个领域。据 5 月 14 日的阿里 2025 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阿里大文娱集团当季收入 55.5 亿元,同比增长 12%。

荣耀高管回应「鲲鹏事件」:相关人员被刑拘

昨日,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罗巍发文称,此前网传的「荣耀手机将飞机拍成鲲鹏」事件告一段落,涉事相关人员已被刑拘。

据悉,此前网友「影调没啥用」在某数码平台发文称,荣耀 Magic7 RSR 系列手机在拍摄飞机时,将其拍为了「鲲鹏」造型的异物。

据「影调没啥用」所写的道歉信显示,事实上事件照片是由其他品牌的手机所拍摄,而他本人未将照片证实为荣耀手机所拍摄,就把图片上传到互联网并引发争议。

对于上述情况,罗巍强调「决不能让喷子一张嘴,研发忙断腿的现象再发生」,并且他还表示「感谢法务的同事,让鲲鹏事件事情水落石出」。

💡 腾讯执行副总裁:每个企业都将成为 AI 公司

5 月 21 日,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在「腾讯云 AI 产业应用峰会」上,发表个人演讲,其表示「每个企业都将成为 AI 公司,每个人也都能成为‘超级个体’」。

汤道生表示,过去这一年,生成式 AI 的可用性,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模型深度思考能力的突破,加速了产业普及的进程。行业也从以模型预训练为主,逐步转向后训练和应用搭建为核心。

汤道生透露,通过腾讯各项业务、腾讯云发现,其各业务已经全面拥抱 AI,而各产业对大模型 API 调用量激增,从而可以发现,随着 AI 持续落地,每个企业正在成为 AI 公司每个人也正在成为 AI 加持的「超级个体」。

但在 AI 落地的同时,汤道生发现,企业和个人除了关注模型和应用之外,还会关注到「AI 是否能更简单」「AI 使用成本是否能更低」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汤道生则表示「恰是 AI 发展的关键」。

对此,腾讯还提出加速大模型创新、加速智能体应用、加速知识库建设、加速基础设施升级,并推动 AI 技术走进千行百业,也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4 月微软公布的 2025 年度工作趋势指数报告中,就有提到目前 AI 在人类工作中,正在发生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AI 已经令人类的工作场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一种名为「前沿公司」的组织模式正在产生。而据微软预测,未来 2-5 年内,每个公司都将会踏上「前沿公司」这一模式的路途。

新产品

雷军:小米 YU7 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昨日,小米创办人雷军发文称「小米 YU7 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其透露,小米 YU7 定位豪华高性能 SUV,和小米 SU7 有着一脉相承的家族设计语言。同时,新车也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既有优雅造型和高性能,还提供了豪华感和空间的舒适性,同时还有先进的智能科技。

雷军表示,那些喜欢开车、又希望大空间和先进豪华体验的朋友们一定会特别喜欢小米 YU7。

同日,小米汽车也公布了小米 YU7 两个新亮点:

  • 提供全新的「宝石绿」配色。灵感来自哥伦比亚绿宝石,通过双层色漆工艺还原绿宝石的高级质感。
  • 配备全新的「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Xiaomi HyperVision),号称是「一套更符合直觉的视觉交互系统」。官方公布的视频显示,坐舱中控台与前挡风玻璃之间将会提供一片环绕式显示区域,或采用 P-HUD(平线全景显示)技术。

新车将于今晚正式亮相,搭载小米自研芯片「玄戒 O1」的小米 15S Pro、小米平板 7 Ultra 等新品也将一同发布。

尊界 S800 将于 5 月 30 日发布

昨日,鸿蒙智行尊界汽车宣布,旗下 S800 车型将于 5 月 30 日正式发布。

据此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尊界 S800 有以下亮点:

  • 将首发途灵龙行平台,拥有主动感知、中央控制、智能推理和自主学习的特点;具备以 80km/h 的速度在冰雪混合路面紧急避障、雪地 30% 坡度爬坡等能力;
  • 配备「天使座主动安全防护」:整车拥有 4 个激光雷达,3 个分布式的毫米波雷达矩阵等共计 32 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驾驶辅助功能上将首发搭载了 HUAWEI ADS 4;
  • 拥有业界首个 800V 高压增程 6C 电池包,电池容量为 65kWh,从 10% 充至 80% 只要 10.5 分钟;纯电车型则采用 5C 电池包,从 10% 充至 80% 的时间为 12 分钟;
  • 内饰使用了大量的真皮进行包裹,内饰板和杯托周围是胡桃木结合柳丁的设计,座椅调节旋钮、中控旋钮以及中央扶手箱的后端都使用了水晶材质;车顶采用劳斯莱斯同款「星空顶」设计;

真我 Neo7 Turbo 将提供「透明版」

昨日,真我手机正式宣布旗下 Neo7 Turbo 新机将于 5 月 29 日发布。

真我 Neo7 Turbo 打出了「强悍小透明,性能强透了」,并同步公布了机身信息。从公布的图片显示,真我 Neo7 Turbo 或将提供透明后盖版本。

新机还将首批搭载天玑 9400e 处理器,搭配 GT 性能引擎 2.0,性能跑分超 245W。

另据多方爆料,真我近日一款新机现身 GeekBench6 跑分库,型号为 EMX5062,配备联发科天玑 9400e 处理器和 16GB RAM,单核 1820 分,多核 6366 分。该款新机预计为真我 Neo7 Turbo。

飞书上线企业 AI 功能「飞书知识问答」

昨日,飞书发布最新 AI 功能——飞书知识问答。

据介绍,飞书知识问答是基于企业知识的企业专属 AI 问答工具,提供 B 端场景的 AI 价值。

当用户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向它提问,它能根据用户在飞书上的权限,访问所有消息、文档、知识库、文件等信息,直接给出精准答案。

目前,飞书知识问答可支持调用豆包及 DeepSeek 两款大模型,并支持联网使用。

在知识问答发布后,用户在飞书中搜索「知识问答」即可试用,同时也可访问 ask.feishu.cn 进行申请。

海信激光电视探索 X1 系列发布

日前,海信激光电视发布年度重磅新品「探索 X1」系列及「星光 S1」系列 2026 款。

其中,探索 X1 Ultra 首次搭载与 IMAX 级影院同源的激光放映核心组件——双 MCL39 激光器与 14.5° SST 架构 DMD 芯片,使画面解析力、色彩还原度均达到影院级标准。

海信还历时五年研发出纳米光谱选择屏 Pro。该屏幕能实现全屏稳定亮度 1000nits,环境光遮蔽率高达 87%。此外,探索 X1 Ultra 屏幕支持可折叠设计,120 英寸巨幕折叠后包装仅 1.7 米。

探索 X1 Ultra 首次在电视行业实现 9.1.4 声道音响系统,并集成屏幕发声技术。同时,该系列是全球首款通过 Hi-Res Audio 认证的电视,支持 96kHz/24bit 母带级音质解析。

海信激光电视探索 X1 Ultra 还是行业唯一获得家庭观影播放认证的设备,支持 HDR10+、杜比视界、IMAX Enhanced 等多格式解码,并搭载 WiFi 7 技术与 1T NAS 云盘。

售价方面,探索 X1 Ultra 120 英寸首发价 69999 元,100 英寸首发价 49999 元。探索 X1 100 英寸首发价 34999 元,92 英寸首发价 21999 元。

另外,海信星光 S1 Pro 2026 款延续了海信激光电视探索 X1 系列百万级影院技术,搭载与 IMAX 级激光影院同源的 MCL39 激光器与 SST 架构 DMD 芯片。价格方面,星光 S1 Pro 2026 款起售价为 11999 元(80 英寸)。

新消费

农夫山泉董事长:目前公司所有产品都无法代工

据澎湃新闻消息,农夫山泉于 5 月 20 日在总部召开年度股东大会,董事长钟睒睒在会上回应了部分敏感话题。

关于近期农夫山泉产品代工的传闻,钟睒睒在会上给予回应:

不反对代工,但农夫山泉目前的所有产品是无法代工的。

他进一步解释,在工业体系中,代工是普遍存在的协同方式。但对于农夫山泉而言,代工在根本上几乎是行不通的。原因是公司对水源地有极高依赖,其生产系统高度定制,生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标准流程。

近期,娃哈哈因和今麦郎确存在委托代工关系而引发热议。有网友发现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生产,随后娃哈哈方面承认了该消息属实。

同时娃哈哈并表示,代工期间其自查发现个别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自 2025 年 4 月起,娃哈哈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

蜜雪冰城柠檬水被加价倒卖

据《经视直播》消息,近日一则「博主在景区摆摊转卖蜜雪冰城柠檬水」的推文引发关注与讨论。该博主将原价 4 元(成本 3.4 元)的柠檬水加价到 6 元出售,3 个半小时内卖出 98 杯,最终获利 254 元。

对于上述情况,蜜雪冰城客服回应称,已记录相关情况,将反馈给公司相关部门,后续由专人核实是员工出店售卖还是他人转卖。

对于上述情况,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经昕表示,从合法性来看,转卖者所售产品为正规渠道购买,未造假、未哄抬物价且未侵害他人权益,一般不构成违法。

对于提高价格转售的行为,律师认为,蜜雪冰城将产品售出后,购买者即享有处置权,品牌方无权约束转卖行为,若品牌方限制转售价格,则可能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中关于纵向垄断协议的规定。

此外,对于转卖者摆摊使用「蜜雪冰城」招牌及 Logo 的行为,律师指出,其主观目的多是表明产品来源,并非恶意侵犯商标权,若未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且合理使用标识,通常不构成侵权。

麦当劳上架六一主题套餐

5 月 21 日,麦当劳上架六一主题套餐,同时推出了多款周边:

  • 麦乐鸡一元一块活动回归,10 元 10 块,20 元 20 块,蜂蜜芥末酱、烧烤酱一同回归;
  • 新上架啊呜一口紫薯球、芝士蓝莓派、莓莓甜心麦旋风、桃气冻冻汽水;
  • 麦麦与 3D 艺术家 Eva Cremers 携手打造新周边玩具:麦乐鸡/薯条碰碰车、麦乐鸡造型泡泡机。

开售信息方面:碰碰车玩具为 5 月 23 日早 10:45 起开售(任意消费 29.9 元加 68 元换购);泡泡机为 5 月 30 日早 10:45 起开售(任意消费 29.9 元加 48 元换购)。

好看的

《疯狂动物城 2》全球首支预告公布

昨日,迪士尼公布了《疯狂动物城 2》全球首支预告片。

预告片中,新角色「Gary」(一条青蓝色的蛇)亮相,兔朱迪和狐尼克继续「主演」,夏奇羊、豹警官、大先生、树懒闪电等第一部的人气角色也将登场。

据悉,《疯狂动物城 2》于 2025 年 11 月 26 日北美上映,由上一部的联合导演拜伦·霍华德、杰拉德·布什回归执导。迪士尼方面透露,影片还将在今年秋季全球上映。

马丽、范丞丞主演,《千金不换》有望今年上映

据新浪电影消息,马丽、范丞丞主演的新片《千金不换》亮相第 27 届全国影片推介会,并有望今年上映。

据悉,影片聚焦自闭症群体,讲述自闭症少年楚星辰在单亲母亲万芸的执着教导下,与颓废长跑教练何秋生共同经历亲情救赎与自我突破的故事。

该片由季⽵青编剧和执导,马丽、范丞丞、乔杉、周大勇、刘琪琦主演。

《工作细胞真人版》将引入内地

据新浪电影消息,中影推介人在第 27 届全国影片推介会上介绍,将引进上映日本漫改电影《工作细胞真人版》。

影片改编自清水茜的同名漫画系列,将身体里的无数细胞拟人化,讲述了他们为了保护健康和生命,日夜在体内战斗的故事。

《工作细胞》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制作,武内英树执导,德永友一担任编剧,永野芽郁、佐藤健主演的电影,于 2024 年 12 月 13 日日本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 YU7 明日发布!官宣搭载「天际屏」,还有一个全新车漆

讲个笑话:

小米 YU7 还没发布,「车主维权帖」就已经有了。

网传截图显示,有博主称多位小米 YU7 车主在社交媒体和汽车论坛上晒出了「车辆出现问题的照片和视频」,列举了「座椅调节缺陷」「车门缝隙过大」等问题,甚至还出现了「要求退车」的声音。

还有另一个博主说,「看完小米 YU7 发布会有点失望」、「对比特斯拉 Model Y 或腾势 Z9 GT 毫无优势」、「纯粹靠营销收割情怀」。

在此友情提示一下各位水军,小米 YU7 的发布会将在明晚(5 月 22 日)19 点开始,预计用时两个半小时左右,肯定不会晚于 22 点结束。所以把这些帖子定时 22 点发布准没错,注意先别发「退车」之类的,交付还得等个把月呢。

讲完笑话,来聊正经的,小米官方今天透露了不少关于 YU7 的新信息。

首先出场的是雷军,他给 YU7 这辆车定了个调:「豪华高性能 SUV」。他坦言, SUV 市场竞争远比轿车激烈,高手如林,但同时他也自信宣称:「YU7 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那些喜欢开车、又希望大空间和先进豪华体验的朋友们一定会特别喜欢 YU7。

随后,小米又官宣了 YU7 座舱内最亮眼的配置——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Xiaomi HyperVision),也就是仪表平台远端的那条细长投影。

宝马还说在今年下半年率先量产它们的全景视域桥呢,这下被小米捷足先登了。

「天际屏」带来的座舱革命

介绍 YU7,得先从它的命名开始。

众所周知,「YU7」应读作「御 7」,有着「陆地战车,御风而行」的寓意。但其实,这并非雷军的本意。

去年 12 月,雷军首次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YU7」的正确读法:Y — U — 7。也就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分开念。

至于后来为什么改主意了,暂时不得而知,不知道雷军明晚会不会展开讲讲。

可以确定的是从工信部公示中流出的信息。从工信部公示的「证件照」和流出的谍照来看,YU7 在设计语言上确实与 SU7 一脉相承,流畅的车身线条勾勒出接近 5 米(具体为 4999mm)的修长身姿,宽度近 2 米,轴距更是迈进 3 米俱乐部。

有了这样的身形基础,即便 YU7 的座舱空间要小与同级别车型,也绝对说不上「小」。

▲ 小米为 YU7 准备了一款名为「宝石绿」的新漆色,我愿称其为「苍蝇绿」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身形魁梧,但 YU7 的风阻系数据称低至惊人的 0.21Cd,这个成绩对于一款 SUV 来说无疑是顶级水平,工信部的能耗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13.3kW·h/100km。

当然了,这和潜藏在优雅躯壳之下的三电也有关系。

从工信部的公示中,我们了解到,「YU7」将提供至少两种动力配置:

单电机后驱车型的最大功率为 235kW,最高车速为 240km/h,它将匹配成本表现更优的磷酸铁锂电池,主打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而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双电机四驱版本则毫不妥协,前后电机综合功率高达 508kW(约 691 马力),最高车速 253km/h,零百加速在 3.5 秒以内。与之匹配的则是能量密度和性能释放更佳的三元锂电池。

而在续航方面,96.3kWh 和 101.7kWh 两种不同容量的电池包,预计将提供最高可达 835km 的 CLTC 工况续航。

内饰与座舱体验,向来是小米施展其「科技魔力」的核心舞台。而 YU7 最引人瞩目的革新,莫过于其刚刚被官方定名的「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从已曝光的内饰谍照和行业信息来看,这项被小米称为「更符合直觉的视觉交互系统」的技术,极有可能彻底颠覆了传统仪表盘的概念。

乍一看,这东西不是阿维塔上面的贯穿式大连屏吗?实际上它并非一块实体屏幕,而是通过投影技术,在前风挡玻璃下方形成一道横贯左右 A 柱的一体式环绕信息光带。

▲另一个视角可以清楚看到这并非屏幕

这种设计,与宝马在新世代 X 概念车上展示的「全景视域桥 (Panoramic Vision)」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将驾驶核心信息投射于驾驶员视线前方更远处,减少视线切换,营造出一种更沉浸、更具未来感的驾驶氛围。

▲宝马的全景视域桥

如果小米能在 YU7 上成熟量产并率先大规模交付该技术,其在人机交互领域的探索无疑又将领先一步。

除了「天际屏」这一重磅创新,我们还能从各种信息中拼凑出 YU7 座舱的更多细节:

一块尺寸可观的悬浮式中控屏依然是座舱的交互核心,持续进化的 HyperOS 2.0 车机系统,或许还会与即将同台发布的自研 SoC「玄戒」芯片联动,进一步深化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无缝体验。

而在内饰的用料上,根据一些体验过实车的博主的描述,YU7 车内大面积采用了软质材料包裹,座椅「相当软」,后排不仅空间宽裕(头部接近两拳,腿部达三拳,靠背调节范围巨大),还设计了座椅下抽屉等实用储物空间,前备箱的容积也相当可观。

细节上,小米标志性的「一键狂暴」红色按钮得到了保留,但也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比如方向盘上的物理按键被移除,中控台的布局也有变化——实体按键消失不见,整体变得更加常规。

和 SU7 相比,YU7 少了一点个性,但又多了几分拥抱主流市场的从容与稳健。

定价,才是决定 YU7 命运的胜负手

在梳理了小米 YU7 从设计语言、三电核心到座舱科技的诸多已知亮点之后,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浮出水面:

这款被雷军寄予厚望、并亲自定调为「豪华高性能 SUV」的车型,在小米汽车的整体版图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又能否在早已是「红海」的中国新能源 SUV 市场中,真正掀起属于自己的浪潮?

YU7 的登场,无疑是小米「两年三车」宏伟蓝图中的关键落子。作为继 SU7 之后的第二款车型,它肩负着将小米汽车的品牌势能从轿跑市场,拓展至竞争更为激烈,但也更为广阔的 SUV 主流阵地的重任。

SU7 上市初期的现象级火爆,为小米汽车赚足了眼球和订单,但也伴随着产能爬坡的压力以及近期在辅助驾驶、车机系统等方面出现的一些口碑波动。

因此,YU7 不仅要延续 SU7 的品牌热度,更要在产品成熟度、品质体验以及用户口碑上实现关键的提升,成为小米汽车稳固市场地位、重塑用户信心的中流砥柱。

未来,随着预计在 2026 年推出的、可能下探至 15 万元区间的增程式 SUV 的加入,小米汽车将初步形成覆盖主流价位区间的完整产品矩阵。

至于小米的产能,好消息是,随着小米武汉基地二期工程的投产,小米已经将年产能提升到了 30 万台,为 YU7 未来的规模交付提供了必要的产能支撑。

然而,YU7 即将踏入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修罗场」。特斯拉 Model Y 这座大山依旧是所有追赶者绕不开的标杆,其品牌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构筑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壁垒。

与此同时,问界 M7、理想 L6、L7、小鹏 G9 等国产车型,也凭借在智能化、舒适性、家庭用户需求洞察等方面的深厚积累,早已将这片市场切割得七零八落。每一个细分需求,几乎都有对应的产品盘踞。YU7 想要从中突围,雷军口中的「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必须实实在在。

从目前已知信息看,YU7 的差异化优势可能体现在:

小米 HyperOS 车机系统与「人-车-家」全生态的打通;以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Xiaomi HyperVision)为代表的座舱科技创新;延续自 SU7 的优异操控基因和强劲性能;以及小米品牌一贯擅长的、对年轻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

当然,挑战也显而易见。

作为一个仅发布了一款车型的汽车界「新兵」,小米在品牌积淀上,尤其是在「豪华」二字的诠释和用户认可度上,仍需时间去培养。其销售服务网络的铺设速度与服务质量,能否跟上销量增长的步伐,也是一大考验。更不用说,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以及消费者在经历多轮市场教育后日趋理性的消费心态。

所有的悬念,最终都将部分指向那个最敏感的问题——价格。

综合 YU7「豪华高性能中大型 SUV」的定位,以及接近 5 米车长、3 米轴距的尺寸,再考虑到其可能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搭载「小米天际屏」、采用高规格三电系统等硬核配置,此前部分传闻中 20-25 万元的起售价区间显得颇为激进。

若要真正体现「豪华」二字,并确保合理的利润空间,其定价策略或许会更接近 SU7 的逻辑——即标准版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入门价格,而真正体现「豪华高性能」的高配四驱版,则可能将价格上探至 30 万元区间甚至略高。

当然,小米一向深谙「性价比」的艺术,或许它会在某些配置组合上给出超乎预期的「惊喜价」,以延续 SU7 的爆款效应。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11.59 万元起售,东风奕派 007 的续命策略是「加量降价」


东风奕派 eπ007 和东风日产 N7 常常被大家调侃说是「互相换壳车型」,两者的车身尺寸、轴距以及造型等方面都大差不差。不过东风日产倒是对此专门辟谣过,「真的只是巧合,两个车根本不是一个平台的」。

▲东风奕派 eπ007

▲东风日产 N7

在这种调侃之下,日产 N7 在本月 15 号突破了 1 万台的大定,成为了行业最快大定破万的合资纯电车型之一,其「兄弟车型」东风奕派 eπ007 也在本周迎来了年度小改款。

2025 款的东风奕派 eπ007 与现款整体变化不大,主要是升级了车漆工艺,并在车机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和舒适性配置上做了优化,并把电动尾翼、HUD抬头显示等配置从选配改为了标配。

2025 款车型的定价则略降了一些,纯电版售价区间为 11.59-14.99 万元,增程版续航为 11.99-13.19 万元。

东风奕派 eπ007 的外观走的是「低调耐看」的路子,整体造型较为稳重大气。

车辆长宽高分别为 4880/1895/1470 mm,轴距为 2915mm,共有晨曦白、溪石灰、幽兰紫、向阳金和夜影黑五种车身颜色。其外观延续了现款车型的设计风格,并在细节上进行了优化。

新车前脸采用了封闭式格栅设计,搭配星际矩阵 LED 大灯组,128 颗 LED 光源可以实现多种智能照明模式。「π」 字形的日间行车灯,提升了车辆在夜间行驶时的辨识度。车身侧面的低趴轿跑式造型搭配上隐藏式门把手和低风阻轮毂,让整车的风阻系数降低至 0.209,不仅提升了车辆的颜值,还优化了空气动力学性能。

奕派 eπ007 车内则采用了 8.8 英寸全液晶仪表屏加 15.6 英寸悬浮式中控屏的组合,搭载的 eπOS 2.0 车机系统,支持卡片分区和分屏交互功能,不仅接入了豆包与 Deepseek 等 AI 大语言模型,还增加了 QQ 音乐等生态内容。

新车内饰用料上采用了超柔面料与高弹海绵的组合,座椅按摩系统也进行了升级,全系标配 8 点大区域按摩,在按摩力度和面积上都有所增加。

2025 款东风奕派 eπ007 提供了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系统。增程车型配备了 218 马力的电机,0-100km/h 的加速时间为 7.2 秒,CLTC 纯电续航里程为 230km,综合续航可达 1230km。纯电车型则有单电机和双电机版本,最大功率分别为 544 马力(双电机)、218 马力和 272 马力,CLTC 纯电续航最大里程为 650km。

智能化方面,2025 款东风奕派 eπ007 配备了 eπ PILOT 辅助驾驶操作系统,搭载 31 个智能感知硬件,支持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并线辅助、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LAPA记忆泊车等功能。

23 年 8 月份,东风汽车把旗下的几大品牌做了重新定位,奕派定位于面向主流市场的电动化品牌,因为其面对的市场容量最大,所以在销量方面也是被寄予厚望。

但是 24 年 3 月份上市的 eπ007 销量一直在月销三四千辆左右徘徊,细究其原因,除了本身产品力没有特别的护城河之外,品牌知名度也是个大劣势,在面对新势力对手时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不过借着日产 N7 的东风,奕派也算是有了一波小小的热度,就看能不能靠着新款「加量降价」的措施,来冲一波销量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车企为什么抢着给用户当爹?

特斯拉副总裁陶琳最近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颇具温情」的用车场景:

家长们可以通过特斯拉 App 为刚刚拿到驾照的「孩子」设定车辆的最高速度、最大加速度,还可以一键开启一系列主动安全功能,甚至还有「宵禁通知」——晚上 11 点到凌晨 4 点之间,只要车辆被启用,家长就会立刻收到提醒。

末了在附上一句「希望特斯拉的设计可以让每个家庭平安用车」,听上去满是体贴与关怀。结果评论区来了一句:

孩子?多大的孩子开啊?

众所周知,不同于特斯拉的「老家」美国,在我国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最低年龄为 18 岁,这意味着,我国的机动车驾驶员完全具备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的能力——

这或许就是部分网友感到疑惑的原因。

现如今,车企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深度参与到我们日常驾驶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之中。特斯拉这层包裹着科技糖衣的「父爱」,究竟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贴心守护,还是一种在无形中逐渐模糊用户自主权边界、不请自来的「越俎代庖」?

当然了,如果家长就是车主的话,那么外借车辆时限制其性能这件事非常合情合理,另一方面,经验不足的年轻驾驶员事故率确实相对较高。然而,「孩子」这个说法放在中文语境下,未免有些幼龄化之嫌。要知道,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改革的讨论都已经持续十来年了。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智能汽车乃至整个科技硬件领域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爹味」操作,其实早就已经渗透到产品设计与服务的方方面面。

车企们,或者更宽泛地说,科技大厂们,似乎不约而同地秉持着一种信念:凭借手中不断迭代的技术,它们不仅能制造出更聪明的机器,甚至还能「优化」用户本身。

不止「锁马力」,车企「爹味」操作的 N 种姿势

软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定义汽车的使用逻辑,有时也顺便严格限制了你的「用车权限」。

比如前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小米 SU7 Ultra「锁马力」事件:众多车主为了那超过 1500 匹的强大马力激情下单,但却发现,想要完全发挥这台高性能车的潜力,还得先通过官方设定的赛道驾驶考核,否则只能体验受限的性能输出。

这种「为了你好」的逻辑,让不少真金白银投入的车主感觉,自己买回来的高性能座驾,似乎还附带了一套来自厂商的额外考核标准。虽然小米汽车后续已经向用户致歉,并叫停了这一次 OTA 更新,但这件事还是给小米造成了不小的舆论影响。

这种由厂商单方面定义和限制产品性能的做法,在数码圈早有先例。

苹果在 2017 年至 2018 年爆出的「降速门」丑闻,便是通过 OTA 更新,在用户未被充分告知的情况下,悄悄调低了那些电池已经老化的旧款 iPhone 的性能,导致手机「越用越卡」。

尽管苹果后续解释称这一举措是为了「防止意外关机」,但这种擅自「优化」设备性能的做法,还是令全球用户感觉到其知情权与控制权受到了侵犯。最终,苹果不得不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致歉。

可以说,当你的座驾越来越像一部装有轮子的大型智能终端时,能够对它下达指令的并不只有手握方向盘的你。与此同时,你的驾驶行为,乃至你在车内的细微举动,都有可能成为被算法分析的对象。

特斯拉在美国等地率先推行的「安全评分」(Safety Score)系统便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该系统通过车载传感器,细致记录车辆的急加速、急刹车、前方碰撞预警的频次等驾驶习惯数据,并以此作为其自有保险产品保费高低的重要浮动依据。

尽管特斯拉声称此举旨在「鼓励更安全的驾驶行为」,但其评分标准的透明度、数据的具体用途及隐私边界等问题,持续引发着用户的广泛讨论与审视。

你或许会觉得,特斯拉的保险业务并没有在中国开展,「数据隐私」也并非国内舆论环境的热门话题,那么接下来就来聊聊大多数人都会接触到的,比如,你修车的权利。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的「汽车维修权」运动,正是消费者对车企试图通过技术壁垒和商业模式垄断售后市场、限制用户自主维修选择的直接反弹。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虽在 2020 年就通过了旨在要求车企开放车辆远程信息诊断数据的维修权法案更新(计划于 2022 年款车型生效),但代表主要车企的行业联盟却迅速提起诉讼,以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技术实现难度为由试图阻止该法案的全面实施,相关的法律博弈至今仍在持续。

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其从销售到售后高度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以及对核心三电系统零部件、专用诊断软件和维修认证体系的严格控制,也使得车主在官方授权服务中心之外的维修选择极为有限,维修成本也相对较高。

而在中国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部分新兴品牌车型(尤其在 2023 年至 2025 年间)的维修也日益表现出对原厂授权体系的过度依赖,维修费用高昂,用户却没有一点儿办法。

难受的不只是用户,干汽修的师傅们也因此叫苦不迭。《经济观察报》今天刚好发布了一篇名为《离谱的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

上海的两位修车师傅「大刘和小刘」在 2024 年因为「解锁」了两块被锁定的新能源车电池包,被告上法庭,后被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判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大刘被判有期徒刑 6 个月,缓刑 1 年;小刘被判拘役 6 个月,缓刑 6 个月;违法所得及犯罪工具予以没收。

所以说,新能源车别乱修,弄不好得进去。

总之,无论是对硬件性能的远程调控,还是凭借传感器与算法对用户行为的精微「画像」与「善意引导」,抑或是运用商业策略对车辆生命周期后端服务的全面掌控,当下的车企们,正凭借着日新月异的技术所赋予的强大能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介入着用户的驾驶乃至整个用车生活。

这些往往打着「保障安全」或「优化体验」等响亮旗号的种种举措,在用户的实际感知中,常常异化为一种难以拒绝、不容置喙,甚至略带强制性的「爹式管束」。

车企「当爹」的逻辑,是「不得不」?

要理解车企为何纷纷展现出「当爹式」的管理姿态,我们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动机,这背后实际上是安全诉求的千斤重担、技术演进、市场竞争、日益收紧的法规环境以及车企自身长远战略等多重力量复杂交织、共同塑造的结果。

车企们挂在嘴边的,也确实是分量最重的一个理由,便是安全与责任。在公众对交通事故的「零容忍」与严苛的产品责任法规面前,任何车企都不敢掉以轻心。

从这个层面解读,一部分「家长式」功能的出现,的确是车企在巨大的安全绩效压力和潜在法律风险下的必然选择,带着几分「被动履责」的色彩。

安全和法规的红线固然要守,但市场的指挥棒同样威力巨大,品牌形象的精心雕琢更是车企们不遗余力之处。

一旦发生与车辆安全相关的负面事件,汹涌的公众舆论和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传播,足以在短时间内给任何一个汽车品牌带来巨大的打击。因此,在功能设计上采取更为保守和「过度保护」的策略,往往也成为车企进行危机管理和声誉维护的现实考量。

上个月小米汽车就是一个例子,安徽铜陵的高速车祸将辅助驾驶顶上风口;多起 SU7 Ultra 违法飙车所引发的车祸,也让公众对与「性能」这个词有了更多的思考。为了降低事故风险,小米还把 SU7 Ultra 试驾车的最高时速限制到了 80km/h。

雷军本人也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当然了,其中也离不开「黑公关」的推波助澜,但这个话题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更进一步,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中,一些看似「无微不至」的辅助或限制功能,经过巧妙包装后,也能成为彰显企业「负责任」、「科技领先」或「人性化关怀」的品牌标签,以此吸引特定消费群体的青睐。

「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这句话,相信大家已经听得不少了。

当行业内有领军企业通过这类「管家式」功能成功获得市场关注和积极反馈后,便极易引发其他竞争者的效仿乃至「军备竞赛」,最终形成一种「你不当爹,就有可能落后」的行业氛围。

如果说安全和市场是某种程度上推着车企不得不「当爹」的外部约束与诱因,那么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则从内部赋予了它们这种能力,甚至催生了某种冲动。

许多车企,尤其是那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势力们,其内部往往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技术乐观主义」和工程师文化主导的思维模式。他们可能深信,不断进步的技术不仅能够解决车辆本身的工程问题,更能弥补甚至「修正」人类驾驶员在感知、判断、执行等环节的固有缺陷和不确定性——

这种「技术父爱主义」的心态,自然会催生出更多试图主动干预、主动优化用户驾驶行为的功能设计。

与此同时,随着高级辅助驾驶技术的逐步渗透和演进,传统的人车关系以及「驾驶」这一行为的定义本身,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车企可能正试图通过当前这些看似「管束」的功能设置,潜移默化地「教育」或「引导」用户适应未来更高阶的自动化系统和全新的出行模式,这既是对未来趋势的提前布局,也是在培养用户对特定技术路径和品牌生态的依赖性。

所以你看,车企们纷纷化身「你爹」,这背后五味杂陈。既有面对安全法规与社会责任时,不得不为之的审慎;也有在市场竞争中的精明与考量;更有在技术赋权与未来出行愿景驱动下,主动介入并试图重塑规则的雄心。

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促成了当前智能汽车领域这种独特的「父爱如山亦如锁」的行业景观。

话说回来,特斯拉如果把 App 里的「家长控制」改成「安全控制」,是不是会更好呢?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QOO Neo10 Pro+:性能旗舰的超大杯,性能顶级续航全能 | 新品画报

5 月 20 日,iQOO Neo10 系列迎来新成员 iQOO Neo10 Pro+。

作为 iQOO 旗下次旗舰定位产品,iQOO Neo10 Pro+ 也用上高通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和 iQOO 新推出的自研芯片 Q2,配备了 LPDDR5X + UFS 4.0 储存芯片组合,安兔兔跑分为 2909832。

电竞芯片升级后,Neo10 Pro+ 在《和平精英》上实现了 2K + 144FPS 超分超帧,以及原神的 2K 纹理超分显示。像是《永劫无间》有 60fps 的极致画质支持,暗区突围支持全地图光追和 90fps 模式。

机身内置了 iQOO 13 同款的 7000mm² VC 均热板,还有 23 根环绕式天线设计,控制发热和保证信号稳定性。

续航也是近期 iQOO 的更新亮点,Neo10 Pro+ 搭载 6800mAh 蓝海电池,日常使用大概在 1.5 到 2 天左右的续航。

手机支持 120W 超快闪充和 100W PPS 的双百瓦快充,也是不需要为充电搭配纠结的手机。

屏幕方面,iQOO 选择了一块 6.82 英寸 2K 144Hz 护眼电竞屏。

屏幕采用京东方最新的发光材质 Q10,支持 1800nits 的全局峰值亮度和 4500nits 局部峰值亮度,还有 1-144Hz 自适应刷新率调节和最高 300Hz 触控采样率。

相机是性能旗舰的标配,5000 万像素的主摄搭配 800 万像素的超广角,主摄有光学防抖和提升暗光表现的新一代 VCS 人眼仿生技术,超广角则支持视角更夸张的鱼眼模式。

外观方面,手机有驰影白、疾影黑和以蓝色为主的超级像素三款配色。舷窗造型的大眼双摄和 8-Bit 像素风等 iQOO Neo 系列设计元素有被保留下来。

像素设计更是拓展到整个后盖,有像素格营造出一种蓝色电子界风的渐变效果。

最后看看价格:

  • 12GB+256GB 2799 元,国补价:2379.15 元
  • 12GB+512GB 3299 元,国补价:2804.15 元
  • 16GB+256GB 3099 元,国补价:2644.15 元
  • 16GB+512GB 3499 元,国补价:2999 元
  • 16GB+1TB 3999 元,国补价:3499 元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影石 X5 体验:影石最全能的旗舰,征服夜拍的全景相机

现在的全景相机,已经变了。

它们不再是全景内容制作的专属,而是一个能固定在各种刁钻位置、支持全角度拍摄的特殊角度拍摄神器。用户可以用它来还原无人机视角,单人做出全角度环绕跟拍的效果,对视频内容创作者来说是个非常有用的补充。

随着传感器、处理器以及影像算法的升级,全景相机的画质也在飞速进步。现在开启了 180° 的常规模式,全景相机都能有不俗的表现,在常规场景中拥有了和传统运动相机掰手腕的能力。

只不过,弱光成像对全景相机来说还是个大难题。要是能解决,全景相机的适用面将会再大一点。

现在,影石正要解决「弱光拍摄」这个问题。

他们发布了搭载全新传感器和新一代三芯组合的影石 X5,用全新的「夜景录像模式」改善全景相机在弱光环境下的成像能力,把之前只能在日间使用全景相机变成支持全天候拍摄的全能相机。

不再怕黑

先看看画质方面的配置升级,X5 的前后摄像头各搭载了一块 1/1.28 英寸的传感器,具备 13.5 档动态范围。新传感器的最大等效像素尺寸为 2.4μm,比起影石 X4 的双 1/2 英寸传感器组合要大了不少。

更大的传感器能实现更大的进光量,从基础上保证画质。

▲ 默认 8K 30fps 模式下拍摄

所以你在默认的拍摄模式下能够看到,X5 在夜晚的街道上也能够拍出清晰的画面。比起前几代全景相机会出现的暗部细节模糊、色彩断层以及开始出现方块碎化的问题,X5 已经不会出现。

画面能够尽力保留反差,观感上比日间成像通透一点,不会出现过分提亮导致画面变灰的情况。

与此同时,影石还配备了两块全新的专业影像芯片和 5nm AI 芯片的组合,算力提升了 140%,能够应付算力要求更高的 AI 智能降噪、亮度还原和动态调节等画面调整。影石整合成专用的「夜景录像模式」,进一步提升画面表现。

▲ 开启「夜景录像模式」的 8K 30fps

开启之后,X5 拍摄的画面会再提亮多一点,有类似手机拍照用的「夜景模式」。如果遇到灯光不足的街道场景,夜景录像模式就显得很实用。

当然,算力提升不只是利好弱光环境下表现,日间场景中的画质表现和 HDR 模式也有提升。

▲ 常规模式下开启 8K 30fps 拍摄

X5 支持新一代 11K 超采样技术,在输出 8K 30fps 的模式时会先进行 11K 的超采样,画面呈现会更加细腻,图像里处于前景位置的砖墙已经能够看到细节纹理,边缘部分的细节轮廓也比之前的要再清晰一点。

成像风格的部分,X5 和 X4 相似,都在尽可能保证画面光暗信息的基础上还原。画面反差和通透度和前代相差不大,画面中云的轮廓还有层次感能呈现出来,颜色则比上一代鲜艳一点。

HDR 的部分则是提升了录制规格上限,X5 支持最高 5.7K 60fps 的 HDR 视频拍摄。高像素增加了用户视角选择的裁切空间,有了 60fps 的支持对用这个帧率创作的用来说是个更实用的升级。

另外,X5 还提供了 Log 视频录制模式,方便用户进行风格化调色或还原更多画面细节。

▲ 5.7K+ 30fps 模式

▲ 普通 5.7K 30fps 模式

面对全景部分主要用到 5.7K 规格的用户,影石在 X5 上新增了 5.7K+ 的拍摄选项,进一步提升该分辨下画质表现。

不过这个模式最高只提供了 5.7K+ 30fps 的录制规格,更建议在光线充足、相对静态的环境中使用。

单镜头模式方面,X5 最高支持 4K 60fps 模式拍摄。如果将规格调整到 4K 30fps,还能在自由比例模式中选择「极广角」模式,以获取最大 170° 的视角。

单镜头的日间成像会比 360° 模式更进取,画面更通透,反差也比全景模式再高一点。

视频里面看,从边角到中心,画面的解析力都保留得不错,不会出现断层式下滑,整体成像效果已经追近了不少运动相机。日常直接用来做日常 Vlog 等陆地拍摄,只用单镜头模式也足够了。

操控和交互的部分和之前一样,影石 X 系列在视觉选择、跟踪拍摄以及相机交互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功能,这次的 X5 和升级后的 insta360 官方应用也不例外。

首先,X5 能够识别画面里面的主体,并能够对应每一个人生成一个主要视角进行跟踪。配合高像素录制,用户拍摄完之后不仅能够得到一条完整的多人素材,还能根据不同的人获得单人特写。

不需要另外架设多个机位,后期剪辑也能够更加丰富的选择。

如果拍摄只有自己一个人,insta360 应用内提供了更加简单的「主角视角」和「固定视角」可以选择。这样在完成拍摄之后,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自选模式下的平面视频,同时也能够保留完整的全景视频,方便用户直接出片。

甚至可以开启 AI 视角功能,相机会自动判断出高光的位置,然后输出一个跟着高光场景运镜的视频。

当然,上一代支持的自主选择视角的功能,这里也不会落下。

比起传统在画面滑动的模式,影石用类似游戏手柄摇杆的操控设置能够在减少滑动频次的情况下大幅度切换视角,操作起来比在屏幕上滑动要方便直观很多。

另外,影石在上一代推出的 AI 魔法师、魔法天空等 AI 生成功能,模仿无人机穿梭的穿梭延时模式等常驻功能,这里都能够用到 X5 拍摄的全景素材上。

交互操作的部分,X5 除了常规的关机模式下按录制键直接开录,以及手势控制、语音控制开拍三个模式外,这次新增了「扭一扭」开录操作。

用户只需要重复旋转两次机身,就能够直接进入录制模式。响应准确,对操控精度要求不高。在滑雪、钓鱼等只能空出单手操控的场景还是很有用的。

最后,影石在 insta360 应用里面提供了云服务,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素材,也能够透过这个功能快速向朋友还有社交软件分享,实现即拍即传。

更方便,更坚固,更丰富

外观方面,X5 延续了 X 系列这个相对成熟的圆边长条形的设计模式。

机身正面覆盖了防滑胶,X4 规律的条形纹理被替换成了几何图形纹理,和中心的六边形麦克风防风罩融为一体。

这款防风罩采用了多层防风网结构,提升了抗风噪能力。

机身还内置了无线接收端,可配合影石新推出的 Mic Air 无线麦克风进行收音。

机身后侧还是那块经典的大屏幕,屏幕下侧是录制键和模式切换按键,电源键和在几个固定模式之间快速切换的 Quick Menu 按键则放在机身右侧,USB-C 接口右侧底部。按键都做得比较紧,按下需要些力气,以避免误触。

机身左侧的大部分空间,都被电池仓覆盖。和 X4 一样,TF 卡槽也放到了电池仓里面。

影石对这一代的电池做了升级,容量从 X4 用的 2290mAh 升级到 2400mAh。在默认设置的 5.7K 24fps 模式下,能够录制约 185 分钟。

充电规格也升级到支持 30W PD PPS 快充,拍摄时可以用支持这些通用快充协议的移动电源和充电器进行充电。

影石官方在 X5 的全能套装中提供了可同时充两块电池的充电管家,充电管家也支持 30W PD PPS 通用快充协议。对有长时间录制需要的用户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升级点。

日常使用的话,机身在屏幕下方两个按键位置的温度感知会明显一点。如果要长时间录制,拿着自拍杆等其他固定设备会更好。

防水防护和耐用度方面,影石将 X5 的裸机防水性能从 10 米 升级到 15 米,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全隐形潜水壳,安装后防水深度能到 60 米。

潜水壳完全匹配 X5 的视角,安装后不会影响全景拍摄。

镜头保护也做了升级,X5 的外镜采用了光学超硬金刚膜,抗掉落性能比 X4 提升了 100%,耐磨耐刮和硬度都有提升,裸机状态下放在和钥匙放在一起也不担心划伤。影石还增加了快拆设计,要是相机不小心跌落和划伤了镜片时,用户也能自行更换,不影响拍摄。

当然,X5 也有专用的镜头保护盖,日常甚至在部分夜间环境下不太影响使用。但要是遇到光线相对复杂的场景,建议取下再拍摄,日常也要保持镜片清洁。

配件连接的部分,X5 底部保留了标准的 1/4 螺口,方便用户连接自拍杆、子弹时间自拍杆、三脚架和大力夹等采用相同螺口的固定设备。

X5 加入了磁吸快拆接口,使用起来就和 Ace 系列的相似。用户能透过底部同样附带标准 1/4 螺口的磁吸快拆配件来连接各种固定设备。快拆配件有锁扣,增加连接稳定性。拆卸时只要在解锁后捏紧快拆板两侧就能取下,方便用户在各种脚架和自拍杆之间快速切换。

除了这些,这次还推出了能够收纳 114cm 的伸缩自拍杆,以及能够收纳自拍杆的收纳包。

包内分成两侧,上层是能够收纳快装板、充电线、电池等小配件的网格,下层则是收纳本体和充电管家的结构。相机本体的挖槽兼容了硅胶镜头保护套,底部也没有固定结构,用户可以取出后放进更多的配件。

从全景,到全能

整体来说,X5 还是影石旗下最全能的全景相机,也算是他们旗下最全面的运动相机。

传感器、处理器组合的升级以及夜景模式的出现,解决「全景相机没办法在夜晚使用」这个难题。配合升级的图像算法以及更新后的越来越强自动构图、视角选取和后期能力,我们在 X5 身上可以看到它在多机位、多角度拍摄乃至一定程度上满足多机拍摄需求的可能性。

加上新产品在操控简化、续航升级以及应用轻剪辑能力增强等基建上越来越强,新手用起来也十分方便,X5 的使用上限和下限也在不断提升。

如果你只是一个新入门用户,哪怕不打算滑雪、钓鱼、骑行,只是想给自己的陆地生活记录 Vlog 多增加拍摄上的新意和乐趣,但又不想为了拍摄一个两个特殊镜头搞得十分复杂,那变得更全面的 X5 全能礼盒版无疑就是合适的选择。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从影石 X 系列的更新模式中了解到:

它们不再只是肤浅地盯着「极限运动场景」和「全景内容创作」的工具,而是要通过全景拍摄的属性和优势,以及自身只能算法结合,为平面或常规拍摄提供更多创意和可能性而努力。

这,才是现阶段消费级全景相机产品应该走的路。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