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冲上 5A 景区、硬扛 TNT 炸药,车圈营销是时候降温了

汽车圈的「极限挑战」总能吸引眼球,高处坠落、卡车对撞、滚下山崖,为了话题和流量,各家的活整得是越来越狠。

现在甚至发展到了硬抗 TNT 炸药……

奇瑞风云 X3L 最近在张家界天门山的挑战,则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获得了关注。

11 月 12 日,风云 X3L 在攀爬天门山 999 级天梯的过程中下滑,最终撞断了景区的护栏,场面一度有些尴尬。

奇瑞在 13 日凌晨快速发布了致歉声明,将事故原因归结为「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但这个卸扣显然没能平息风波。相反,围绕这次事件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奇瑞这次的翻车,很难只用执行失误来概括。

它折射出的是当下车圈普遍的营销焦虑,以及一种用力过猛的趋势。当营销的野心跑得太快,超出了团队的实际把控能力,甚至开始影响到公众的正常体验时,就很有必要聊聊这个「度」的问题了。

从「超越巅峰」到「硬抗 TNT」

看到奇瑞在天门山的这次尝试,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 2018 年路虎揽胜的那场挑战。

当年,揽胜运动版 P400e 作为首款挑战天门山天梯的车型,成功登顶。那次事件在当时被公认为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它将路虎的越野性能和那种「无所不能」的品牌形象,与天门山的险峻紧密联系起来,获得了非常高的曝光。

有了这个成功的先例,奇瑞再去模仿,风险就变得很高。

当一个品牌试图复制另一个品牌的标志性事件时,就免不了被拿来直接比较。如果成功了,外界最好的评价大概也只是「不错,但路虎才是第一个」;而一旦失败,这种鲜明的对比就会让所有的准备不足都显得尤其刺眼。

很不幸,风云 X3L 成了后者。

而在事故发生后,那份凌晨发布的致歉声明,更是让整件事变得耐人寻味。奇瑞将原因归结为「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试图将问题的焦点,从「车不行」引导向「工具不行」,从产品力不足转向执行疏忽。

但这个理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声明所言即为事实,那么,问题就出在了团队的专业度上。一场关乎品牌形象、公共安全、耗资不菲的公开挑战,竟然在最基础的安全保障环节出了纰漏,这本就是极其业余的。

但,如果说这只是一个「借口」,如果车辆在攀爬过程中,本身就出现了动力中断、电控系统失效或轮胎抓地力不足,导致车辆下滑,安全绳介入后才因承受不住冲击力导致卸扣脱落。那么,这份声明就是在用一个执行层面的失误,去掩盖产品性能可能存在的短板。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奇瑞在此次事件中都显露了不专业的一面。

相比挑战失败和公关上的苍白,翻车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品牌对公共资源的态度。

张家界天门山是 5A 级国家森林公园,999 级天梯更是核心游览通道。为了这次商业活动,景区将天梯封闭了两天,这本身就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

这种行为就像一场高风险的公关赌博。赌赢了,成功的「奇观」或许能盖过公众对资源被占用的不满。但一旦赌输了,「奇观」不复存在,只剩下了占用、失败和损坏。

这个时候,公众对资源被占用的潜在不满,就会和对「作秀失败」的嘲讽叠加爆发。

奇瑞对这种对极端场景的偏爱可不是个例。就在不久前,奇瑞旗下的另一个品牌捷途,也上演了一场极限营销,只不过换了一个剧本,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硬抗 TNT 炸药」。没错,那也是奇瑞的杰作。

前不久,捷途 X70L 在南京某高校的一个科研实验中心,打着「联合央视」的旗号,对车辆进行了一场「安全军标测试」。

与天门山挑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是一场高度可控的剧场。

它更像是一部事先写好脚本、精心编排、注定会成功的广告。在视频里,车辆的 B 柱抵挡住了不同口径的子弹;在车身周围 3 米位置引爆 2 公斤、4 公斤乃至 6 公斤的 TNT 炸药后,车辆的 ABC 柱「均未出现明显变形」。

我们甚至能在他们的话术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经受 6 公斤 TNT 侧面引爆后,「对点火启动键线路检修后,车辆可正常点火启动」。这在他们的叙事体系里,依然算「挑战成功」。

说到底,这次「军标测试」的本质无非就是通过偷换概念来制造爽点。

挡子弹、抗炸药,这对普通消费者在日常驾驶中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它迎合的不是用户对真实交通事故的安全需求,而是短视频平台用户对所谓大场面的感官刺激。

这对吗?这不对。

不是谁都有资格创造「奇观」

天门山事件的狼狈,和捷途军标测试的「成功」,表面看截然不同。但细究起来,这两件营销事件都源于一种共同的心态——急于求成,都想「走捷径」来快速塑造品牌形象。这种急切,透露出了奇瑞的焦虑。

就拿军标测试来说,在过去,一台车能在 C-NCAP 或 CIASI 中保研的碰撞测试中拿到全优成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卖点。但现在,随着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和安全标准的趋同,能在常规测试中拿到好成绩,已经从加分项变成了及格线。

当常规的安全和性能测试已经无法吸引眼球时,奇瑞想到了 TNT。

其实在广告行业里,这类做法有一个更通用的名字,叫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

但同样是事件营销,最终的效果却天差地别。做得好了,它就升华为品牌内容(Branded Content),成为品牌资产的一部分;做得不好的,就沦为了公关噱头,甚至带来负面效果。

奇瑞的这两次,显然都离「品牌内容」相去甚远。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所有事件营销都是脱离产品、自嗨的噱头,但我们看看那些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是红牛,这家卖饮料的公司,可以说是事件营销的集大成者。2012 年,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从 3.9 万米的太空边缘一跃而下,完成了平流层跳伞。这件事,和他卖的饮料有任何产品功能上的关系吗?没有。

但它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首先,是品牌的一致性。红牛花了数十年时间,持之以恒地赞助各种极限运动:F1、滑板、跑酷、翼装飞行……「Gives You Wings(为你添翼)」这句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平流层跳伞,不只是一次突发奇想,也是红牛品牌精神的一次表达。同样地,路虎挑战天门山也是其「豪华全地形」品牌形象的自然表达。

而且往大了说,它还拓展了人类的边界。鲍姆加特纳的纵身一跃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带有强烈的探索属性。它不是在炫技,而是在挑战不可能,公众从中感受到的是震撼和激励。耐克助力基普乔格挑战马拉松「破 2」大关是如此,特斯拉把一台 Roadster 送上太空,也是如此。

奇瑞的这两次营销,显然不在此列。

能够成为经典的「奇观」无一不是来自长期的品牌积累,而奇瑞风云 X3L 的天门山挑战,其「奇观」来自哪里?来自对路虎的模仿。

风云是一个新生的新能源系列,它在消费者心中还没有建立起「硬核越野」或「极限性能」的品牌认知。所以这场挑战显得非常突兀,它不是品牌长成后的自然表达,而是一次急于求成的赌博。

至于捷途的防爆测试,错位感就更强了。捷途的主打标签是「家庭旅行」,是家用、舒适、大空间。它的目标用户,是在意后备箱能不能放下婴儿车和帐篷的家庭。而奇瑞却给这群人上演了一出「防弹防爆」的战争片。这样的表达,和用户的真实需求南辕北辙。

▲捷途 X70L

两者的第二个关键区别在于,红牛跳伞,是在无人区,是与科学团队的合作;耐克破 2,是在专业赛道,是对运动极限的挑战。它们都为这个世界增加了新的东西——一个新的世界纪录,一个新的可能性。

而风云 X3L 在天门山,纯粹是在「占用」。它占用了 5A 级景区的核心通道,让普通游客在两天内无法正常游览。它不像路虎那样制造了新的话题,反而影响了公众的体验。当一场事件营销是以「制造麻烦」为代价时,它就从品牌内容异化成了公关灾难。

营销的「度」到底在哪里?

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办一场惊人的活动,而在于品牌有没有这个「资格」。

这种「资格」不看花了多少钱,而是看品牌积淀是否到位,看这场活动究竟是真实的品牌表达,还是拙劣的模仿;是在拓展新的叙事,还是在占用公共资源。

捷途与其去表演「防弹」,不如从场景出发,回归实用价值。风云与其去模仿路虎,不如去开创一个属于电动时代的、全新的性能图腾。

空洞的营销,无法真正成就品牌。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旗舰车型延期!在中国市场「扑街」的本田,想要重新开始

与丰田和日产汽车等日系车企相比,本田也处于一家独输的局面。

这是日本经济新闻在最近报道中,对本田在华困局给出的颇为尖锐的形容。

这在本田的电动化战略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报道称,本田将调整在中国的新车开发规划,原定于 2025 年底前发售的纯电动旗舰轿跑「烨 GT」,将推迟至 2026 年以后。

▲烨 GT

这不只是一款车型的延期。烨 GT 作为「烨」品牌的第二款车型和旗舰图腾,它的推迟,完全打乱了本田 2027 年前推出 6 款烨系列车型的既定规划。

按照本田一贯稳健的行事风格,旗舰车型的企划并不会轻易变更。但本田很清楚,在中国市场「扑街」之后,他们只能重新来过。

本田,跑偏了

「烨」这个品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先看一个数字:

10 月底,广汽本田烨 P7 官宣降价 5 万元,起售价来到——14.99 万。

不只是广本,姊妹车型东风本田的 S7 在终端同样有着巨幅优惠。作为本田全新纯电平台的首发车型,无论是 P7 还是 S7,它们都是被寄予厚望的走量担当。然而,上市仅半年,它们就好似进入了清库存的模式。

和最近索尼 Xperia 退出中国一样,S7 和 P7 的失败不是因为一两个配置的缺失,如今本田的造车逻辑,已经与当下中国用户的需求严重脱节。其中最不堪的短板自然是智能化,尤其是辅助驾驶。

S7 和 P7 搭载的是本田自研的 Honda SENSING 360+。这套系统在车道保持、车道居中这些 L2 基础功能上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它并没有标配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无论是高速还是城区。

在 2025 年的中国市场,20-25 万价位的竞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对手是华为 ADS、小鹏 NGP 和理想 NOA。当自主品牌已经把无图城区 NOA 作为标配来宣传时,「高贵」如奔驰都知道要给所有纯电 CLA 都安排上 Momenta。

然而本田却没有。

这已经不是功能的多寡,而是技术上落后了一代。它给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就是:这台车「不够聪明」。对那些已经习惯了智能等同于电动的用户来说,S7 和 P7 在第一关就被筛掉了

日经的报道也搬出了丰田和日产来和本田对比。

丰田 bZ3X 和日产 N7 卖得都不错,不只是因为它们拥有更亲民的价格,更重要的是,丰田和日产都聪明地拉来了本土供应商 Momenta。坚持自研 SENSING 360+ 的本田,既没打过中国对手,也输给了更早「开放」的日系同胞。

一位广汽本田的员工曾对董车会感叹道:「恨本不成丰。」

如果说智驾是硬伤,那设计和座舱就是本田的理解偏差。

还记得「烨」系列最初发布时,本田就强调其设计由中国团队完成,锐利的造型旨在迎合年轻消费者。但从实车来看,这种「迎合」显得有些用力过猛。过于尖锐、复杂的车身线条,不仅没有捕获年轻人,让很多追求稳重、高级感的家庭用户觉得不够亲和。

S7 和 P7 车里虽然屏幕很多,但交互逻辑和 UI 审美依然传统,更重要的是,在 CMF(色彩、材料、工艺)上,它没能提供足够的「溢价感」。

归根结底,本田还在卖「车」,而中国用户在买「空间」。

回顾 S7 和 P7 传播,本田在强调什么?强调 e:N Architecture W 平台的 50:50 配重比、强调博世转向系统、强调 80km/h+ 的麋鹿测试成绩、强调高刚性车身和 13 个安全气囊。

这些优点重要吗?当然重要。这是本田作为老牌车企扎实的基本功。

但在中国市场的用户购买权重里,这些「看不见的机械素质」排位正在不断后移。许多家庭用户走进理想、问界或蔚来的展厅时,他们或许会口头关心一下安全性,但他们更在意的是座椅能不能一键放倒变成「大床房」?有没有冰箱能给孩子冰牛奶?后排屏幕能不能看电影?

中国市场的新能源竞争,早已从续航和性能的 1.0 时代,进化到了场景化体验的 2.0 时代,甚至已经有再往下一阶段走的趋势,而 S7 和 P7 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S7 和 P7 都是很好开的本田车,但并不是好用的智能车。本田在产品定义阶段就搞错了方向,它试图用「驾驶」这个卖点,去打动一群实际想要「移动的家」的用户。

因此,S7 和 P7 的失败不是偶然。从缺乏 NOA 的智驾,到偏离主流审美的 CMF,再到场景化功能的缺失,它在产品定义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与中国用户的真实需求擦肩而过。它的崩盘,是在为本田的执拗和市场误读买单。

15 万的 P7,「杀死」了 30 万的烨 GT

乍一看,S7 和 P7 的失败把本田逼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也让烨 GT 的推迟变得合乎情理。

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如果只看日经的报道,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本田推迟烨 GT,是因为技术路线被市场否决了,所以本田需要时间,给 GT 换上一套新的本土化方案。

但事实恰恰相反。实际上,烨 GT 从立项之初,就走的是一条与 S7 和 P7 完全不同的「全盘本土化」路线。

烨 GT 的供应商名单非常全面:辅助驾驶用的是 Momenta; 座舱内接入了 DeepSeek 的 AI 大模型,并且在副驾装上了华为的光场屏;电池还采用了宁德时代的 CTB 一体化技术。

换句话说,烨 GT 拿到本应是一套正确的剧本,它在技术栈上,已经完全对齐了中国市场的主流需求。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本应来救场的烨 GT,反而被推迟了?

答案是,S7 和 P7 的失败,不仅是产品的失败,更是「烨」这个品牌在战略上的失败。

一个新品牌推出,首发车型的作用是「定锚」。最先发布的东风本田 S7 原定的 25.99 万售价,是为「烨」品牌设定一个中高端的价值锚点。在这个锚点之上,本田才能顺理成章地推出售价 30 万以上的烨 GT,去拉高品牌形象。

但 S7 和 P7 的清库式的降价,把这个锚点砸得粉碎。

当 P7 的售价来到 14.99 万时,「烨」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就已经被按在了 15 万这个区间。S7 和 P7 用半年的时间,把「烨」从一个中高端新品牌,变成了一个性价比品牌。

这可让烨 GT 如何是好?

▲ 烨 GT 连内饰都官宣了

毫无疑问,本田无法在一个刚刚被市场定义为「15 万级」的品牌下,去发布一款售价可能高达 30 万的旗舰。如果强行发布,结果可想而知。S7、P7 的失败,直接导致 GT 这颗本应长成的旗舰的种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品牌土壤。

现在再回看日经的报道,那句「重新制定包含性能在内的企划开发」,就有了更深的含义。本田高层在目睹 S7 和 P7 的溃败后,必然会对 GT 的高成本和高定价提出质疑。烨 GT 在「烨」品牌价值崩塌的现实面前,已经失去了成立的前提。

本田现在大概有两个选择。选项一是降本——拿掉烨 GT 身上昂贵的配置,换用更便宜的方案,把它从一个 30 万元级的旗舰,降维成一个 20 万元级的普通车型,以适应「烨」品牌目前低迷的现状。

选项二,是等待时机,把 GT 按住不发,先用后续的第三、第四款入门车型去慢慢修复「烨」品牌的形象,等市场认知回暖后,再择机推出 GT。

但无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本田的在华战略已经陷入了被动。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苹果将「小程序」正式纳入iOS体系,抽成降一半/京东外卖将成可独立生存业务/微信最终将推出AI智能体

cover

🍏

苹果宣布「Mini Apps」计划:小程序正式纳入 iOS 体系

🍎

苹果向开发者推送 iOS 26.2 beta 2:液态玻璃动效改进

🌟

雷军回应小米汽车获 2025 国际压铸大赛「最佳结构奖」

🚗

中汽中心明确动力电池三大类:固态、固液混合、液态电池

🔬

阿里巴巴启动消费端「千问」项目,全面对标 ChatGPT

🏅

腾讯公布 Q3 财报,聚焦 AI 投入引领增长

📦

京东公布 Q3 财报:供应链与 AI 投入加码,线下门店突破 4000 家

🎧

AI 生成歌曲登顶 Billboard 榜单引争议

💰

徕芬入局洗地机赛道,负责人来自大疆

📱

前三季度利润暴跌 99%,保时捷中国总裁首度回应在华发展问题

💡

李彦宏:AI 产业结构正转变为「倒金字塔」

📷

2998 元起,大疆发布 Osmo Action 6 可变光圈运动相机

📺

百度发布全球首个原生全模态大模型文心 5.0

重磅

苹果宣布「Mini Apps」计划:小程序正式纳入 iOS 体系

今日凌晨,苹果正式宣布「Mini Apps 合作伙伴计划」,标志着小程序首次进入 iOS 体系,成为制度化的合规应用形态。该计划为开发者提供新的商业化路径,并将小程序纳入苹果监管框架。

苹果表示,小程序(Mini Apps)是「基于 Web 技术如 HTML5 和 JavaScript 构建的自包含体验」,分发于「宿主 App」内,无需安装即可访问。

宿主 App 必须同时支持 iOS 与 iPadOS,并采用「Advanced Commerce API」(高级商务 API)和「Declared Age Range API」,以确保支付透明、内容合规及适龄访问。

值得注意的是,符合要求的开发者可享受数字商品收入 15% 的抽成,相比传统 App 内购的 30% 费率大幅降低。苹果强调,该优惠与开发者规模无关,所有合格交易均适用。

此外,据彭博社报道,苹果与腾讯已达成协议,未来微信小程序与小游戏的内购支付将由苹果处理,并统一收取 15% 的分成。

这一举措结束了双方长达一年的谈判与分歧,也标志着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应用生态策略出现重大调整。

在昨天的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就此事进行了回应。

他表示,腾讯与苹果有着非常好的关系,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合作。腾讯和苹果一直在讨论如何使小游戏生态更活跃,「我想在某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个正式的批准」。

业内分析认为,此举既是对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 的回应,也是苹果在全球超级 App 平台化趋势下的主动调整。通过小程序,苹果在保持支付与审核控制的同时,为开发者提供更低成本的分发渠道。

此外,苹果指出,小程序的轻量特征将成为未来 AI 调度的重要能力单元,便于系统级智能助手调用,实现快速任务执行。小游戏、工具类服务及轻量功能闭环预计将迎来新的增长机会。

苹果指出,这将成为继小型企业计划、视频合作伙伴计划和新闻合作伙伴计划之后的又一重要开发者支持举措。

苹果向开发者推送 iOS 26.2 beta 2:液态玻璃动效改进

昨天凌晨,苹果正式推送 iOS 26.2 beta 2 内测版本「23C5033h」。具体更新内容整理如下:

  • 菜单与二级界面弹出动画液态玻璃效果调整,新版动画更流畅自然,接近 WWDC25 展示效果;
  • 测距仪、锁屏「清除所有通知」按钮、水平仪应用及时钟透明度滑块新增液态玻璃效果;
  • 游戏库新增排序与筛选选项,支持手柄导航;用户可直接在「游戏」应用中邀请好友挑战,并在高分被打破时收到通知;
  • 播客与提醒事项:播客 App 自动生成章节新增「AI 生成」标识;提醒事项的「紧急」选项调整为并列显示;
  • CarPlay 设置允许关闭信息「固定对话」功能,避免自动同步 iPhone 信息;
  • 健康功能:睡眠评分最高等级由「Excellent(优秀)」改为「Very High(非常高)」,且评分阈值更严格。

同日,苹果还向开发者推送了 macOS、iPadOS、watchOS、visionOS 和 tvOS 26.2。正式版推送时间方面,据 9to5Mac 报道,iOS 26.2 将于 12 月正式向大众用户推送。

大公司

超雪团队成功实现 iPhone Air 改实体 SIM 卡

昨天,深圳超雪团队通过微博宣布,已成功让 iPhone Air 支持读取实体 SIM 卡,并发布实机演示视频。该机型原本仅支持 eSIM,无实体卡槽。

团队介绍,其技术原理是通过软件将普通 SIM 卡模拟为已写入号码的 eSIM,使手机识别为合法 eSIM,再结合入网逻辑优化,实现有锁机可用普通 SIM 卡。

iPhone Air 是中国大陆首款支持 eSIM 的手机,取消了传统 SIM 卡槽,仅保留 eSIM 功能。

超雪团队强调,他们的研究并非针对 eSIM 漏洞,而是通过模拟方式让设备误认为普通 SIM 卡即为 eSIM。此举不仅让有锁机能够使用实体卡,还保留了 eSIM 下载功能,尤其适用于出境旅游时使用当地流量卡。

雷军回应小米汽车获 2025 国际压铸大赛「最佳结构奖」

昨天,小米汽车在微博宣布,其 YU7 车型的 20 合 1 一体化压铸铝三角梁在北美压铸协会举办的 2025 International Die Casting Competition(2025 国际压铸大赛)中获「最佳结构奖」,该奖项为赛事最高级别荣誉。

北美压铸协会(NADCA)是北美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压铸行业展会。

小米方面表示,该一体化压铸铝三角梁在整车安全层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碰撞主要传力路径之一,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有效分散冲击力,提升车体吸能能力,从而降低对乘员舱的能量冲击。

此外,该结构采用车身与热管理跨系统集成化设计,承担空调箱、压缩机、冷媒与冷却模块等部件挂接功能,使前舱布局更为紧凑,并为 YU7 创造出 141 L 超大前备箱。结合一体化压铸后地板、电池包与车身一体化设计(CTB),该车型车身扭转刚度达到 47610 N·m/deg,处于同级领先水平。

小米汽车 CEO 雷军在微博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为用户打造更安全、可靠的用车体验。

中汽中心明确动力电池三大类:固态、固液混合、液态电池

据快科技报道,昨天在四川宜宾举行的 2025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全球动力电池前瞻技术与创新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表示,正在制定国家标准,将动力电池按照电解质状态分为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和液态电池三大类。

王芳指出,液态电池技术成熟、成本低,是当前电动车的主流选择,但能量密度上限有限,且存在漏液与热失控风险。固液混合电池能量密度较液态提升 30%-50%,安全性更高,被视为过渡方案。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液态电池的 2 倍以上,具备更强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但量产仍受制于导电性与成本问题。

此外,中汽中心明确了固态电池相关术语与分类,强调「半固态电池」的表述容易造成误导,更准确的称呼应为固液混合电池。

业内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 2030 年实现小规模应用,2035 年有望大规模推广。部分分析认为,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寿命方面优势明显,但制造成本偏高,产业化仍需突破。

苹果官网上架索尼 PSVR2 手柄

苹果已在美国官网正式开售索尼 PlayStation VR2 Sense 手柄及充电套装,售价为 249.95 美元(约合 1770 元人民币)。该套装包含左右手柄(附腕带)、充电底座、电源适配器、电源线及两枚 USB 转接器。

随着 visionOS 26 的更新,PSVR2 Sense 手柄现已支持搭载 M2 与 M5 芯片的 Vision Pro,提供高精度动作追踪、手指触控检测与震动反馈。

苹果表示,该套装除可在官网购买外,自 11 月 17 日起也将在部分美国 Apple Store 门店提供自提服务。目前该产品仅在美国市场销售,尚未扩展至其他国家。

PSVR2 Sense 的加入为 Vision Pro 平台带来更丰富的游戏交互方式,用户可关闭手部追踪,改用物理按键与摇杆操作。

阿里巴巴启动消费端「千问」项目,全面对标 ChatGPT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阿里巴巴已秘密启动「千问」项目,全面进军 C 端 AI 应用市场,对标 ChatGPT。

报道称,阿里巴巴集团正准备对其旗舰 AI 应用「通义千问」进行重大改版,更名为「千问」App,定位个人 AI 助手,并同步研发国际版,直接争夺海外用户。

消息显示,阿里巴巴在杭州总部抽调逾百名工程师,专设两层办公楼推进研发。此次布局被视为继年初宣布 3800 亿元 AI 基础设施投资后的又一关键动作,标志着公司战略从 B 端转向 C 端。

新版「千问」应用将引入 Agent 式 AI 功能,深度融合淘宝等平台,力图打造一站式智能助手。

此前,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已明确提出 AI 投资蓝图,强调「全栈」技术布局。最新发布的 Qwen3-Max 模型参数规模超过万亿,性能跻身全球前三,下载量突破 6 亿次。

Airbnb CEO 布莱恩 · 切斯基公开表示公司「大量依赖 Qwen」;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称其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大部分市场。

消息公布后,昨天阿里巴巴港股盘中一度拉升超 5%,恒生科技指数亦由跌转涨。

腾讯公布 Q3 财报,聚焦 AI 投入引领增长

昨日,腾讯公布了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总收入达 1928.7 亿元,同比增长 15%。

其中 To B 业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 582 亿元,同比增长 10%,成为增长核心动力。财报显示,企业对 AI 的旺盛需求推动腾讯云服务、微信小店带货技术服务等板块保持双位数增长。

本季度,腾讯持续加大 AI 战略投入,研发支出同比增长 28%,达 228 亿元,创单季新高。混元大模型在多项权威榜单登顶,开源模型下载量破百万。

此外,财报显示腾讯本季度在应用层面、产业落地、国际业务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目前,腾讯已在全球设立 11 个区域办公室,部署 9 个技术支持中心。

此外,财报还提到,截至 9 月 30 日,腾讯的员工数量继续增加,共有 115076 名员工,在 Q2 11.12 万名员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

薪酬方面,2025年第三季度,腾讯集团三个月的总酬金成本高达人民币 324 亿元。与同比去年同期的 296 亿元相比,涨幅 9.5%。

在昨天晚间举行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公司表示 2025 年全年实际资本支出预计将低于此前指引,但仍高于 2024 年水平。

腾讯高层强调,当前 GPU 储备充足,足以满足内部使用需求,AI 芯片供应短缺是限制云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腾讯 CEO 马化腾在会上指出,公司正在升级混元大模型架构,未来微信将逐步引入 AI 功能,最终目标是推出一个「AI 智能体」,在通信、社交、内容、小程序、支付与商业五大生态中帮助用户完成任务,成为理想的个人助手。

腾讯总裁刘炽平补充称,微信生态具备闭环执行能力,结合元宝应用的功能,能够在内容总结、搜索优化和电商交易等场景中提升用户体验。

京东公布 Q3 财报:供应链与 AI 投入加码,线下门店突破 4000 家

昨天,京东集团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达 2,991 亿元,同比增长 14.9%。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53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117 亿元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京东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京东黑板报」发文指出,公司在核心业务和新兴业务上均保持增长势头。商超品类收入已连续 7 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服装鞋帽收入同比增速约为行业的 8 倍。

外卖等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14%,环比二季度进一步加速。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30.8%,占比提升至 24.4%,创近两年新高。

供应链和线下布局方面,截至三季度末,京东 3C 数码门店突破 4,000 家,全国京东 MALL 门店超过 20 家,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超过 100 家。

未来,京东物流计划五年内采购 300 万台机器人、100 万台无人车和 10 万架无人机,以强化超级供应链基础设施。

在技术投入方面,京东累计研发投入已近 1,600 亿元,并发布「AI 医院 1.0」与行业首个工业供应链大模型,推动医疗与工业场景的数字化升级。

此外,京东 11.11 成交额再创新高,下单用户数增长 40%,订单量增长近 60%。

AI 生成歌曲登顶 Billboard 榜单引争议

据 Futurism 报道,近日,一首由 AI 生成、名为「Walk My Walk」的乡村歌曲登上了美国 Billboard「Country Digital Song Sales」榜首。

该曲由虚拟乐团 Breaking Rust 发布,歌词讲述一名男子「被打倒、牛仔裤沾满泥,但仍坚持走下去」的故事,并配有 AI 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报道称,Breaking Rust 在 Spotify 上已拥有超过 200 万月度听众,且被标注为「认证艺人」,但并无任何简介。其多首作品播放量突破百万,其中一首上月发布的单曲累计播放量超过 450 万次。

Spotify 显示 Aubierre Rivaldo Taylor 为该团体的「作词」与「作曲」。同时,他还以「Defbeatsai」名义创作大量「低俗」AI 音乐。

Billboard 本月早些时候披露,过去连续四周至少有一位使用 AI 或 AI 辅助创作的艺术家进入榜单。

与此同时,音乐产业已与 AI 艺人签订数百万美元合约。环球音乐甚至宣布与 AI 音乐生成应用 Udio 达成授权合作,用于即将推出的 AI 创作平台。

Spotify 近期出台新政策,旨在防范「垃圾、冒充和欺骗」,但并未禁止 AI 音乐。

此前,虚拟乐团 The Velvet Sundown 也因被揭露为「合成音乐项目」而引发关注。

专家指出,这一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剧真实音乐人突破与谋生的难度。

印第安纳大学音乐技术助理教授 Jason Palamara 表示:「AI 乐团将使真实音乐人更难在 Apple Music、Spotify 等流媒体平台获得关注。」

腾讯元器与小米合作,智能体一键上架应用商店

昨天,小米与腾讯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宣布腾讯云旗下的「元器」平台与小米应用商店实现智能体分发打通。

据介绍,开发者在腾讯元器完成 AI 智能体的创建与调试后,可一键上架至小米应用商店,无需额外开发。小米应用商店首页也同步上线「AI 智能体专区」,用户可像下载 App 一样直接搜索或浏览智能体并使用。

腾讯元器于去年 5 月亮相,定位为一站式 AI 智能体创作与分发平台,主打「低门槛、好操作」。平台通过模块化方式简化开发流程,开发者无需编程即可快速搭建智能体,并能与微信生态深度连接。

此次合作为开发者带来两大优势:一是覆盖面扩大,智能体可直接触达数亿小米应用商店用户;二是反馈周期缩短,开发者可借助应用商店流量快速优化产品体验。

此外,双方还联合发起智能体征集活动,参赛作品需在 11 月 12 日至 11 月 30 日期间完成上架,获奖名单将于 12 月 9 日公布。优秀作品不仅有机会获得京东卡奖励,还将获得小米应用商店专区推荐及渠道 Token 补贴。

滴滴自动驾驶出海,首站落地阿布扎比拓展中东市场

昨天,滴滴宣布与阿布扎比投资办公室(ADIO)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加入阿布扎比智能和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集群 SAVI。这是滴滴自动驾驶首次在中东落地。

双方将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AI 人才培养及生态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支持阿布扎比打造智慧出行和可持续交通生态。

SAVI 产业集群由阿布扎比经济发展部和 ADIO 主导,是中东和北非地区智能交通枢纽,目标推进海、陆、空自动驾驶技术创新与商业化。

ADIO 预计,到 2045 年该集群将贡献 440 亿迪拉姆 GDP,并创造 4 万个就业岗位。

徕芬入局洗地机赛道,负责人来自大疆

据 36 氪报道,徕芬已确认进入洗地机赛道,项目负责人来自大疆。该业务已在徕芬内部秘密推进至少半年,目前公司尚未对外公开回应。

大疆今年正式进入家庭清洁赛道,推出扫地机器人 ROMO,起售价 4699 元。然而,报道指出,徕芬洗地机负责人并非来自 ROMO 团队。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24 年我国洗地机渗透率约 3.1%,型号数量达到 1042 个,相比 2022 年翻倍。市场高度集中,科沃斯旗下添可占据超 30% 市场份额,追觅与石头紧随其后。

尽管竞争激烈,洗地机市场仍在快速扩张。2019 年零售额不足 1 亿元,至 2024 年已达 140.9 亿元。科沃斯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9.3%,洗地机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徕芬成立于 2019 年,曾在高速吹风机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2023 年 GMV(商品交易总额)达到 30 亿元。但随着竞争加剧,2025 年 618 GMV 已缩水近四成。

V 社推出新头显,支持运行 Android 应用

据 The Verge 报道,Valve 昨天正式宣布推出无线 VR 头显「Steam Frame」,被称为「戴在脸上的 Steam Deck」。

该设备搭载 Arm 架构的高通骁龙芯片,不仅支持 Windows 游戏,还首次允许开发者将 Android 应用引入 Steam 平台。

Valve 工程师表示,用户未来可以直接在 Steam 下载并运行 Android APK,无需额外转换,尤其适用于 VR 游戏开发者。公司同时推出 Steam Frame 开发者套件,旨在吸引 Meta Quest 等 VR 平台的开发者快速适配。

在功能层面,Valve 计划为 Steam Frame 提供丰富的浏览器集成和多任务支持,用户可在设备上使用浮动窗口访问网页应用。

尽管 Valve 强调其核心定位仍是游戏,但也承认工具类软件在 Steam 上已有先例,例如 Blender。Valve 高管还透露,SteamOS 未来或将扩展至更多 Arm 设备,包括笔记本和掌机。

Epic 发布虚幻引擎 5.7,推出 AI 助手与新材质系统

Epic Games 昨天正式发布 Unreal Engine 5.7,新版本引入 Nanite Foliage、MegaLights、AI 助手以及 Substrate 材质系统等多项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光影渲染、植被表现与开发效率。

  • MegaLights 光源系统:进入 Beta 阶段,支持大规模动态光源投射阴影,显著减少手动优化需求,提升大型开放世界场景的光影真实度;
  • Nanite Foliage 技术:首次将 Nanite 几何渲染应用于植被,实现数百万细节元素的自动绘制,支持风力等动态物理效果,避免传统 LOD 切换带来的「跳动式」贴图问题;
  • Substrate 材质系统:升级至生产级版本,支持多层材质高保真渲染,可模拟金属锈蚀、湿润石面、布料反光等复杂表面;
  • AI 助手整合:直接嵌入编辑器,开发者可通过侧边栏获取 C++ 程式码示例与教学说明,缩短学习曲线并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 性能优化:包括 Metahuman 系统、动画工具链与光影引擎的改进,降低 GPU 负担并提升整体效能。

Epic 表示,Unreal Engine 5.7 的更新让开发者能够在次世代主机、PC 与移动平台上实现电影级视觉体验,同时兼顾效能与生产效率。该版本被视为「三 A」游戏开发的重要支柱。

🔗 完整日志:https://dev.epicgames.com/documentation/zh-cn/unreal-engine/unreal-engine-5-7-release-notes

前三季度利润暴跌 99%,保时捷中国总裁首度回应在华发展问题

据蓝鲸新闻报道,保时捷中国 CEO 潘励驰(Alexander Pollich)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正在经历豪华车定义与消费趋势的深刻变化。

随着年轻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高度需求,保时捷已在上海设立首个海外综合研发中心,聚焦信息娱乐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及电池管理等领域,以应对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

潘励驰强调,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期待已超越欧洲市场,智能化功能正成为豪华车的标配。保时捷将通过本土化研发与专属车型布局,进一步强化在华竞争力。

保时捷全球研发负责人施德纳指出,豪华电动车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预计未来将逐步成熟。公司将坚持「三管齐下」策略,同时推进内燃机、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车型迭代。

产品战略方面,保时捷计划在 2027 年推出纯电 718 双门跑车,并继续升级 Taycan、Macan 与 Cayenne 等电动车型,以丰富电气化阵容。

财务数据显示,保时捷 2025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 6% 至 268.6 亿欧元,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99% 至 4000 万欧元,中国市场销量约 3.2 万辆。

在业绩承压背景下,保时捷宣布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由 Michael Leiters 接任 CEO,而现任 CEO 奥博穆将继续担任大众汽车集团 CEO。

💡 李彦宏:AI 产业结构正转变为「倒金字塔」

昨天在北京举行的 2025 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创始人兼 CEO 李彦宏发表题为「效果涌现」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当 AI 能力被内化为企业与个人的原生能力时,智能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

他指出,AI 产业结构正在经历重要转型,从过去不健康的「正金字塔」逐步转向更具可持续性的「倒金字塔」模式。

李彦宏解释称,传统的「正金字塔」结构中,芯片厂商占据了绝大部分价值,而位于其上的模型和应用则收益递减。这种格局导致市场对 AI 的长期发展产生怀疑。

他强调,健康的「倒金字塔」结构应当是:芯片厂商无论盈利多少,模型需创造 10 倍的价值,而基于模型开发的应用则应实现 100 倍的价值。这一逻辑不仅能提升产业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有助于推动创新与应用落地。

他还表示,应用层创新正在推动行业跨越临界点,从「智能涌现」走向「效果涌现」,智能将成为企业和个人的增长引擎。

在企业应用方向上,李彦宏提出三大代表性场景:一是 AI 替代重复性劳动,如辅助编程工具;二是生产力的无限供给,随着 AIGC 技术发展,内容供给将趋近无限;三是 AI 超越人类认知,通过模型迭代发现全局最优解。

他特别强调「数字人」作为 AI 时代的全新通用交互界面,能够在电商、教育、医疗、资讯、客服等场景中广泛应用,使人机交互更自然。

与此同时,百度搜索的 AI 化改造已成为全球最激进的案例,搜索结果页由 AI 重构,首条结果的富媒体化覆盖率已达 70%。

在无人驾驶领域,李彦宏引用 ARK 投资机构数据预测,到 2030 年,美国 Robotaxi 每英里成本将降至约 0.25 美元,需求有望放大 5 至 7 倍。他认为,无人车将成为全新的移动生活空间,带来社会生态的深刻改变。

此外,百度还发布了智能体「伐谋」,可通过自我演化寻找全局最优解,应用于交通、能源、金融、物流及新药研发等领域。

李彦宏呼吁企业和个人改变工作方式,将问题转化为 AI 能解决的问题,以推动「智能红利」转化为「社会红利」。

新产品

2998 元起,大疆发布 Osmo Action 6 可变光圈运动相机

昨天,大疆正式推出全新旗舰级运动相机 Osmo Action 6,搭载全新传感器并新增可变光圈功能,具体规格如下:

  • 搭载全新 1/1.1 英寸方形 CMOS 传感器;
  • 支持可变光圈,范围覆盖 f/2.0 至 f/4.0;
  • 支持最高 4K/120fps(4:3)录制,并新增「4K 自由裁切」模式,允许用户先拍摄方形画面后裁切;
  • 地平线增稳功能升级至最高 4K/60fps;
  • 续航最长可达 240 分钟;
  • 具备 20 米裸机防水能力,配合防水壳可实现 60 米深潜拍摄、可在 -20℃ 至 45℃ 环境下稳定运行;
  • 内置色温传感器与水压计,优化水下影像表现;
  • DJI OsmoAudio™ 双麦克风直连,无需接收器即可实现高品质收音;
  • 机身内置 50GB 存储空间。

售价方面,Osmo Action 6 标准套装起售价 2998 元,另提供畅拍套装、骑行套装、Vlog 套装等,价格区间在 ¥3296 至 ¥3796。官方还推出 2 年版 DJI Care 随心换服务,附赠全球旅游险权益。

2199 元起,Rokid × 暴龙发布 BOLON AI 智能眼镜

昨晚,Rokid 乐奇与暴龙正式推出联合新品「BOLON AI 智能眼镜」,提供太阳镜、光学镜及全视线变色款三种版本,并有曜石黑与极客灰两种配色。

  • 搭载高通 AR1 与 NXP RT600 芯片;
  • 配备 1200 万像素索尼 IMX681 摄像头,支持 HDR、LLHDR 及夜景优化;
  • 内置 210mAh 电池,具备 24 小时以上待机、5 小时通话、6 小时音乐播放、45 分钟录像及 2 小时 AI 功能使用;
  • 配备四阵列麦克风,支持智能降噪与多模式拾音;
  • 机身重量约 38.5g;
  • 采用钛合金转轴与弹性镜腿,号称「2 万次折叠不变形」。

其他功能方面,BOLON AI 智能眼镜已支持 QQ 音乐点歌与航班管家,未来将扩展至看房、车控、小说阅读等场景。

售价方面,BOLON AI 智能眼镜平光太阳镜、防蓝光镜片版售价 2199 元起,另有定制度数镜片,最高可选 1.74 折射率,售价 3349 元,全视线变色款售价 2599 元。

同时,Rokid 联合蚂蚁保与众安保险推出全球首个 AR 眼镜碎屏险服务「Rokid Care」,提供碎屏与进水保障,价格为 199 元/年或 299 元/两年。

宇树发布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 G1-D

昨天,宇树科技在官网上线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 G1-D,并同步推出人形机器人数采训练全栈解决方案。

据悉,该方案集机器人本体、系统化数据采集工具与模型训练推理平台于一体,旨在推动 AI 技术在工业、商业及家庭场景的落地应用。

G1-D 机器人身高范围约 1260 – 1680mm,头部配备高清双目相机,手部配备高清相机。产品分为通用版与旗舰版,旗舰版可选配移动底盘,速度最高可达 1.5m/s,支持原地 360° 旋转。通用版续航约 2 小时,旗舰版续航约 6 小时。

在结构设计上,G1-D 采用轮式与升降结合的移动升降方案,垂直作业空间为 0 – 2m,腰关节运动空间为 Z ± 155°、Y -2.5° ~ +135°。整机自由度分别为 17(通用版)与 19(旗舰版),单臂自由度为 7,自由度配置支持更高精度的操作与控制响应。

此外,G1-D 可选配二指夹爪、三指灵巧手或五指灵巧手,并搭载英伟达 Jetson Orin NX 16GB 模组,算力最高可达 100 TOPS。该方案支持多机器人同步采集、7 × 24 小时可靠运行,并兼容主流开源模型框架,开发者可通过「一键训练」快速启动模型开发与仿真评估。

宇树科技表示,G1-D 将应用于前台接待、货架整理、家务处理及巡检等场景。

初创公司 Even Realities 推出 G2 智能眼镜,搭配戒指实现手势交互

据 WIRED 报道,智能眼镜初创公司 Even Realities 昨天正式发布新一代产品 Even G2 智能眼镜及配套的 R1 智能戒指。

公司 CEO Will Wang 在发布会上强调,G2 在显示效果、重量和佩戴舒适度方面均较上一代 G1 有显著提升。具体规格如下:

  • 配备单色 micro-LED 投影显示屏,尺寸相较上代大 75%,采用「Even HAO 2.0」光学系统与高清镜片;
  • 内置「Even AI」助手,新增「Conversate」功能,可在对话中生成字幕、总结会议或提供即时问题建议;
  • 搭配 R1 智能戒指可实现手势控制眼镜界面,并具备心率、睡眠及血氧监测功能,数据可直接显示在眼镜中;
  • 单镜框重量为 36 克,具备 IP67 防尘防水等级。

Even Realities 表示,目前 G1 已进入全球 350 家奢侈眼镜店销售。公司计划通过即将上线的「Even Hub」平台吸引开发者扩展功能,目标是成为「智能眼镜领域的特斯拉与 OpenAI」。

售价方面,Even G2 定价 599 美元(约合 4250 元人民币),R1 定价 249 美元(约 1800 元人民币),两款产品已于昨天同步开售。此外,Even Realities 还推出促销活动,购买 G2 可享 R1 及配件半价优惠。

百度发布全球首个原生全模态大模型文心 5.0

昨天,在 2025 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正式发布原生全模态大模型「文心 5.0」。

该模型参数量达 2.4 万亿,采用统一自回归架构进行原生全模态建模,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输入与输出。

据介绍,文心 5.0 在多模态理解、指令遵循、创意写作、事实性、智能体规划与工具应用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 40 余项权威基准测试中,其语言与多模态理解能力与 Gemini-2.5-Pro、GPT-5-High 等模型持平,图像与视频生成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此前, 11 月 8 日,LMArena 大模型竞技场最新排名显示,ERNIE-5.0-Preview-1022 在文本任务评测中位列全球并列第二、中国第一。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会上表示:「智能本身是最大的应用,而技术迭代速度是唯一护城河。百度会持续投入研发,推高智能天花板。」

百度 CTO 王海峰则指出,文心 5.0 不同于业界多数采用后期融合的多模态模型,而是从训练开始便融合语言、图像、视频、音频等数据,实现原生的全模态统一理解与生成。

目前,文心大模型 5.0 Preview 已上线文心 App,开发者与企业用户可通过百度千帆平台调用 API 服务。

新消费

CASETiFY 携手 Care Bears 推出首个联名系列

CASETiFY 宣布携手经典角色品牌 Care Bears 推出首个联名系列,将 Care Bears 标志性的彩虹、云朵与星星元素融入科技潮流设计,打造兼具怀旧与现代感的配件产品。

本次联名系列共推出四款主题套组,包括怀旧熊熊套组、星梦熊熊套组、角色专属套组以及熊熊全家福收藏套组,覆盖手机壳、磁吸卡包支架等多种科技配件。

除常规产品外,系列还同步上线手机玩偶挂件盲盒,部分幸运用户有机会获得限量特别版开心熊挂件。

此外,CASETiFY 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用户可上传照片或输入文字,打造独一无二的专属配件。官方同时推出随心搭配套组,允许消费者根据个人美学与功能需求自由组合,进一步强化品牌在潮流科技配件市场的差异化定位。

该系列将于下周一(11 月 17 日)正式登陆 CASETiFY 官网、小程序和线下门店。

茉莉奶白携手线条小狗打造冬季联名企划

昨天,茶饮品牌茉莉奶白宣布与韩国热门 IP「线条小狗」展开联名企划,推出「小狗主理人 Molly Doggy」系列活动。

此次合作涵盖限定饮品研发、主题门店打造、周边产品上线及公益行动。线条小狗在此次合作中被赋予「摩登茶铺主理人」身份,解锁调茶师、店长、店员等多重角色,强化品牌叙事。

围绕这一身份,茉莉奶白推出两款限定饮品:「伯爵饼干」与「提拉米苏饼干奶茶」。视觉层面,品牌以「摩登牛仔」为主题更新全套包材,为线条小狗打造专属制服与限定包装。

此外,品牌携手它基金发起「退役工作犬照护计划」。11 月 13 日至 28 日期间,每售出一杯联名饮品即捐赠 0.1 元,用于退役工作犬的照护与领养推广。同时,茉莉奶白还计划推出聚焦搜救犬、导盲犬、疗愈犬的公益纪录片,呼吁公众关注退役犬群体。

泡泡玛特携手 Harrods 推出 SKULLPANDA 奇幻下午茶

据 SocialBeta 报道,泡泡玛特与全球知名百货 Harrods 在上海哈罗德茶室推出 SKULLPANDA 餐桌系列下午茶,以跨界形式迎接节日季。该系列下午茶将在今天举行启幕仪式,明天正式上线。

活动围绕「混沌」「协作」「共生」三幕结构展开,延续 SKULLPANDA 的叙事想象。角色如「双生的制衡」「方糖的落跑」「餐巾的默守」在多重时空中变换身份,呼应其「无垠之象」的概念。

餐饮设计方面,鸡尾酒与咸点的风味碰撞象征甜美表象下的秘密,哈罗德经典司康搭配自制果酱与凝脂奶油,体现趣味与共生的味觉哲学。茶室空间以酒红色幕布、银色烛台和艺术装置布置成节日幻想剧场,宾客在画外音引导下伴随甜点体验故事递进。

官方称,此次合作将潮玩文化与英伦下午茶传统结合,以艺术化视角重塑仪式感,凸显跨界营销在生活方式领域的延展性。

好看的

《超级马力欧银河大电影》预告发布

照明娱乐与任天堂联合制作的《超级马力欧银河大电影》昨日发布全新预告片。这部作品是《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的续作,前作曾在全球斩获 13 亿美元票房,成为动画影史现象级作品。

影片延续马力欧的冒险旅程,并引入更多经典角色,包括酷霸之子「酷霸 Jr.」与天文台守护者「罗莎塔公主」。故事围绕父子档的逆袭之路与银河战斗展开,视觉效果与沉浸体验全面升级。新片预计将于 2026 年 4 月 3 日在北美上映。

《死亡搁浅》新作动画《ISOLATIONS》制作启动,将登陆 Disney+

昨天,小岛工作室在香港迪士尼乐园酒店会议中心举行的「Disney+ Originals Preview 2025」活动上,正式公布了《死亡搁浅(Death Stranding)》系列全新动画作品《DEATH STRANDING ISOLATIONS(暂定名)》。该作品预计将于 2027 年在 Disney+ Star 独家上线。

本作定位为《死亡搁浅》的跨媒体拓展,延续游戏世界观,讲述全新故事。官方公布的概念视觉展示了少年与少女角色,以及多件游戏中出现的道具与装置。故事背景延续「死亡搁浅」现象,描绘人类文明崩塌后幸存者的孤立与重建尝试。

制作阵容方面,游戏导演小岛秀夫将担任执行制片人,动画制作由日本新锐工作室 E&H production 负责。导演则由 E&H production 的佐野誉幸担纲,他长期关注并致敬小岛秀夫的作品。

《惊天魔盗团 3》今日上映

魔术犯罪题材影片《惊天魔盗团 3》今天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

影片延续系列一贯的高能叙事与魔术场景设计,骑士团全员回归,围绕「史上最贵钻石」展开全新骗局。

制作团队在视觉效果上融入旋转阶梯、镜子屋、错觉房间等经典魔术场景,并以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强化沉浸感。中国独家海报采用东方卷轴设计,结合仙鹤、山石、林木与云雾意象,进一步凸显文化融合特色。

导演鲁本 · 弗雷斯彻在采访中指出,影片从中国传统魔术中汲取灵感,预告片中出现的古彩戏法「三仙归洞」与皮影戏元素,均体现了中西魔术的跨文化碰撞。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不止腾讯!苹果应用生态罕见开放,小程序终于「合法」存在

苹果终于对「小程序」松手了。

就在刚刚,苹果悄然发布了一个可能会改变应用生态的计划——小程序合作伙伴计划(Mini Apps Partner Program),正式宣布为小程序建立制度化的合规框架。

「小程序」是介于网页与 App 之间的轻应用形态——用 HTML5 和 JavaScript 写成,即开即用,轻得像一张网页,却能完成一次支付、一次服务流程、一次游戏体验。

 

另昨晚彭博社报道,腾讯与苹果达成协议,苹果将可以从微信小程序和小游戏中抽成 15%。小程序合作伙伴计划得以在中国推行,与该协议的关系巨大。

小程序的商业化曾被挡在 iOS 门外

在中国,小程序在微信、抖音、支付宝里已经演化出数以亿计的日活,早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但在 iOS 上,它一直活得很「边缘」。

开发者可以用 HTML5 把它嵌进一个 App 里,却无法触达系统能力:不能用苹果的内购体系、不能管理年龄层级、不能透明呈现商品目录,也无法建立稳健商业模式。

能做的,往往只有一件事——靠广告吃饭。

轻游戏只能加激励视频,工具类只能上 banner。想要靠内容或服务收费却几乎没有路径。更别说要搞生态、搞分发、搞平台,几乎是天方夜谭。

苹果过去并不欢迎「App 里的 App」,也不希望任何超级 App 在 iOS 内部复制一个「小程序平台」。这让许多开发者困在尴尬地带:小程序的商业化是刚需,但 iOS 的制度无法容纳。

直到今天。

小程序的形态,在苹果那里第一次被正式写下来

在这次发布中,苹果第一次给出官方表达:Mini App 是「基于 Web 技术,如 HTML5 和 JavaScript 构建的自包含体验」,它不直接出现在 App Store,而是分发在一个更大的宿主 App 内,让用户无需安装即可访问内容、服务或小游戏。

也就是说,小程序在 iOS 上终于不是灰色地带,而是被承认、被规范、被商业化的应用形态。

奇妙的是,它看起来像中国人早已熟悉的小程序,但逻辑完全是「苹果式的」。

它所有规则、能力、开放边界都基于苹果过去几年陆续构建的一套基础 API:包括集成高级商务 API、采用声明年龄范围 API。

「Advanced Commerce API」高级商务 API 是苹果过去一年最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专为「内容目录庞大、复杂、动态」的 App 设计。小程序使用它意味着:支付必须走苹果官方通道,商品、价格、内容目录必须透明,购买记录、退款、消费状态必须可追踪。这给了小程序正式商业化能力,也给了苹果监管底层数据的方式

此外,宿主应用必须支持「Declared Age Range API」来标注年龄范围。过去小程序全靠宿主 App 的年龄分级,而现在系统允许一个 13+ 的 App 托管一个 18+ 的小游戏,只要它使用 Declared Age Range API 进行自动识别与访问控制。系统会在不暴露隐私的前提下根据用户年龄自动放行或拦截,让开发者能提供真正适龄的内容。

另外,苹果还要求宿主 App 必须同时提供 iOS 与 iPadOS 版本——也就是说,一个想托管小程序的平台型应用,不能只在 iPhone 上存在,而必须在 iPad 上保持完整体验。这既保证了用户在不同设备上的一致性,也让小程序的分发能力不再被设备类型割裂。

这套政策组合,几乎等于把小程序拉进了 App Store 的监管系统里。

焦点来了:苹果把抽成直接降到 15%

当宿主 App 满足了苹果上述所有要求,它就能加入 Mini Apps Partner Program。而苹果给的回报非常直接:

小程序(由其他开发者制作)的数字商品收入,只有 15% 抽成。

 

考虑到传统 App 内购抽成是 30%,而小程序等轻量应用的收入通常来自长尾的服务或小游戏,抽成直接腰斩,会对开发者产生立竿见影的吸引力。

苹果为什么在这个时刻「放行」?

从苹果的角度看,这一步其实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监管当然是最现实的一条。欧盟的 DMA 要求平台开放支付、开放分发,苹果需要在不失去生态控制权的前提下提供更灵活的应用形态。小程序让用户可以在不侧载、不跳出 App Store 系统的情况下,获得更轻的服务;开发者可以在一个更低成本的体系里分发功能;而所有的支付、审核和关键 API,仍然牢牢掌握在苹果手中。

这是一种「可控的开放」。

另一股力量来自应用形态本身。全球的超级 App 都在向平台化演变,必然会在它们内部生长出轻应用层。

过去苹果最担心的,是任何一个 App 变成「App Store 内的 App Store」,削弱系统层的主导权。但当生态已经走到这一步,它选择的不是继续阻挡,而是把规则写清楚、把入口设好:你可以托管小程序,但你必须接入我的年龄机制、支付机制、审核机制,你必须告诉我用户买了什么、退了什么,你必须用我能理解、能监管的方式运行。

第三股力量更隐蔽,却可能影响更长远 —— AI。

应用正在被拆解成一个个可调度的 action,而 Mini App 的轻量特征,恰好让它成为系统级 AI 最容易调用的能力单元。当未来的 Siri、未来的系统级智能助手帮用户完成任务时,它们不需要唤醒一个完整 App,有一个小程序式的组件就够了:订一张票、查一个订单、完成一次支付、打开一段小游戏。

小程序不是未来界面的终点,但它很可能是未来「意图层」和「功能层」之间的桥。

对行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一次看似温和、实则深远的变化。Web 技术在移动端沉寂已久,如今又被苹果重新推回舞台:轻量工具、便民服务、小型功能闭环、休闲 H5 游戏,都将迎来新的分发路径。如果说十年前乔布斯说「Web App 才是未来」是一个过早的预言,那么今天,它终于有了重写的可能性。

小游戏行业也会被直接改写。过去 HTML5 游戏在 iOS 上几乎没有商业化空间,如今只要挂靠在宿主应用里,就能用 Web 技术运行,用苹果的支付变现,用 15% 的抽成回收收益,这将让大量国内轻游戏团队在全球市场重新获得机会。

甚至连微信的小程序国际化,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可能:微信国际版如果选择接入这个计划,就能够在苹果允许的框架下托管小程序,并使用苹果支付来结算。小程序的海外模式,也许会因为这次变化而迎来新的版本。

苹果真正想构建的是新的「生态层级」

所有路径最终都会回到苹果那里。小程序不是另一个微信生态,它是苹果为自己的生态重建的「第二层」:上承 AI,下接 App,轻量、可控、可审查,既吸收来自监管和行业的外部压力,也为未来的交互方式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小程序最终还是进入了 iOS,只是它进入的是一个被苹果重新设计过的世界。

在中国,小程序已经是基础设施;在苹果这里,它也许会成为一个新层级:

原生 App 是厚重的、深能力的层;Mini App 是轻量、快速、可分发的层;而最上层,是苹果正在押注的 AI 调度。

苹果并没有复制微信的小程序生态,而是在 iOS 的技术传统里重新发明了一个轻应用世界。它既像是为监管准备的缓冲区,也像是为 AI 时代铺好的底层胶合层。

而这一切,从一个曾经被迫靠广告维生的小程序,获得正式身份开始。

从技术的旁观者与记录者,成为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参加完百度世界大会,我终于理解了「内化 AI」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天下午,村官小芳接到环卫阿姨的电话,「小芳啊,我被骗了……」400 块钱,半个月的工资,就因为刷了个短剧不见了。

作为村官的小芳,觉得要做些什么,于是决定给村里的老人们上一堂反诈课。可时间紧迫,课件材料哪里来呢?

她想起之前看过的百度文库 GenFlow,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打开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需求。

三分钟后,一套完整的反诈宣传方案出现在屏幕上:有 PPT、有演讲稿、有醒目的海报,甚至还有一套给老人准备的互动小测试。第二天,反诈课堂的教学效果出奇地好,老人们听得专注、学得认真、记得牢靠。

小芳既没学过代码,也不了解 AI,高新科技对她来说还是太过遥远。但她只是对着 GenFlow 说出了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困境,而 AI ,听懂了,并且帮她实现「意料之外」的交付。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尝试彻底改变了小芳的工作习惯。AI 不再是个偶尔用用或者是临时抱佛脚的工具,而是成了她解决疑难、急迫问题时的首要选择。

在讨论 AI 如何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之前,我们或许更应关心的是,它如何让一个普通人的今天,过得更好一点。

不懂也能用的 AI, 才是真正的 AI

时间的指针拨回三年,想用好 AI 其实是一件麻烦事。

那时, AI 提示词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硬通货,大家互相分享魔法「咒语」。你得先学会「如何跟 AI 说话」——提示词怎么写、任务怎么拆解、参数怎么调优。

但技术进步最直观的标志,就是让使用变简单、易上手。你不需要懂发电原理就能开灯,也不需要懂 TCP/IP 就能刷社交媒体。现在用 AI 也一样——简单直接地说人话就行。

郑州大学副教授马竞的经历,是这个转变的生动注脚。

他基于百度飞桨的开发能力,设计了一套视觉检测系统,通过视觉大模型分析猪只健康状态。比如可以分析猪群进食行为,精准识别离群、躺卧等异常状态。

养猪和 AI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而马竞也是力学出身,按理说跟计算机视觉更是隔行如隔山。

但百度飞桨把这些复杂的东西都打包好了——成熟的视觉识别能力可以直接拿来用,就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到养猪场景里。基于飞浆落地的自动饲喂 AI 系统,能极大程度地提升了饲喂效率,保障了猪群健康水平。如今已经覆盖了全国 9 个城市 23 个养殖场,销售额已达 1400 多万元。

「拿来即用的 AI」第一步是解决了用户的使用门槛问题,但真正的改变还在后面:好的 AI 不再需要你适应它,它可以开始自己适应你。

53 岁的货拉拉司机毛辉珍,一年跑 12 万公里。她说百度地图像个陪她聊天的伙计,能够学习她的驾驶习惯,知道她喜欢走哪种路,在她需要时提醒她:注意车速、注意路况,是个贴心又懂她的「路伴」。

毛辉珍在用 AI,AI 也在「读懂」毛辉珍。这是一种双向的学习:地图在学习她的习惯,她也在学习如何更高效地与智能系统协作,让每一次出行都更顺畅。

又比如,16 岁的陈君航用文心一言从零学会 Python。他可以边学边做,在实践中学习。AI 能够根据他的需求和水平实时调整,而陈君航也在这个过程中,把编程思维逐渐变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就是实现的起点。

虽然小芳、马竞、毛辉珍、陈君航,都不是 AI 技术专家,但都在用 AI 解决实际问题。三年前人们争论「AI 会不会取代人」,如今看来,问题问错了。真正的问题是:AI 到底能帮助到谁?

而答案显而易见:会说人话的人,有真实需求的人,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换言之,也就是每一个人。

技术的温度, 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村官小芳打开百度文库,说句话就能让 AI 实现交付,为她办事。但 22 岁失明的毛凡,需要的是另一种理解。

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全球患病率约十万分之一。身患此病的毛凡重返武汉科技大学后, 最头疼的事是打车。

司机能不能找到我? 上车后怎么确认目的地? 打车的目的地定位是否准确?普通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 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负担。直到他遇到萝卜快跑。车门打开有提示音, 全程语音操作, 按钮是凸起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同学约我去 KTV, 都让我叫车, 就想坐第六代。」毛凡说到这里,有点小得意。

这份「小得意」的背后,却隐藏着 AI 产品设计的同理心。萝卜快跑团队发现, 视障人士不需要特殊照顾的怜悯感, 他们需要平等使用的尊严感。所以团队没有简单地加个「盲人模式」, 转而重新思考了整个交互逻辑。

「对于普通人来说, 看到什么就能操作什么;但对于我们视障者来说, 语音读出什么, 我们才能操作什么。」一位盲人女孩体验后如此形容。

技术需要放下健全人的认知惯性,真正进入视障者的感知世界。需要的不是同情心, 是换位思考的理解力。技术不仅要理解特殊群体的需求,还要在关键时刻真正介入他们的生活。

甘肃临洮县的经历能说明这一点。

县里曾有个大难题:如何减少年轻人跳河。2023 年 6 月, 百度智能云的「一见」平台在当地部署,AI 能识别异常行为, 在人跳河前报警。到 2025 年 8 月, 救下了 21 个年轻人。

21 条生命背后,21 个没有破碎的家庭,21 个没有被终止的未来。这本身就在传递一个信息:即使在你最绝望的时刻,社会没有放弃你。

有温度的 AI,既要理解人,也要在乎人。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两步,技术能做的还远不止于此。

新疆温宿县的物理老师光头强用百度文库生成课件、动画, 给孩子们演示火箭发射原理。「我想将物理的种子埋在孩子心中, 让她们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AI 让光头强拥有了一线城市教师的教学工具,也让山区的孩子有了触碰梦想的可能。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只有当 AI 被内化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实现效果的涌现,进而引爆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推动经济增长, 才能真正让『智能红利』转化成『社会红利』。」

从这个逻辑来看,社会红利指向的不仅仅是 GDP 增长, 也是每一个被技术看见的普通人, 每一个因 AI 而获得尊严的弱势群体, 每一个被连接起来的情感瞬间。

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 1700 万, 覆盖全球 22 座城市, 全无人驾驶平均行驶 1014 万公里才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超过了谷歌 Waymo。但对毛凡来说,萝卜快跑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 可以自由地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小芳、毛凡、光头强,他们的故事看起来很不一样,但背后有个共同的疑问:AI 是如何做到理解他们、适应他们、帮助他们的?

16.5 亿次调用背后,是每个普通人最真实的 AI 需求

在刚刚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 2025 上,APPSO 看到了一个答案。

今年以来, 百度连续发布 5 款大模型, 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 16.5 亿, 在理解、生成、逻辑、记忆能力上全面提升,百度智能云也连续六年蝉联中国 AI 公有云市场第一。

模型能力的持续涌现,正是 AI 能够理解人话、适应不同场景的基础。

但李彦宏认为, 模型能力的提升只是基础, 真正的变化在于「每个人都应该内化 AI 能力」——让 AI 成为每个人思考、创作、工作的一部分。

比如,在刚刚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 2025 上, 百度文库、百度网盘联合发布了 GenFlow 全新升级的 3.0 版本, 目前已是全球最大通用智能体。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 AI 产品经理需要做数据分析、跑需求调研、写产品文档、画原型图、写月度总结…… 他只需要一次性下达任务,GenFlow 3.0 就能同时启动多线程:在 Excel 中搭建分析表格,在 Word 中生成产品需求文档,用 HTML 生成可交互的产品原型,最后汇总成汇报 PPT。

过去做完这些工作可能需要一整天,现在 3 分钟。时间被压缩了,人的角色也随之改变——从「执行者」变成了「决策者」和「创意者」。你不再需要把时间花在重复性劳动上,精力可以集中在真正需要思考的部分。

而当这种工作方式成为习惯,AI 就真正成为了你能力的延伸。

那么 GenFlow 3.0 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流畅?答案藏在百度的全栈布局里。

从芯片层的昆仑芯,到框架层的飞桨,再到模型层的文心大模型,应用层的百度搜索、百度文库等,百度是全球为数不多进行全栈布局的人工智能公司。

今年 4 月, 百度点亮了自研 3 万卡级超大规模计算集群, 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全量训练。7 月, 百度智算集群入选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

在应用层面, 百度的 AI 重构已经深入到产品的每个细节。

百度搜索完成了十年来最大的改版。搜索框升级为「智能框」,搜索结果不再是一堆链接,而是直接给你富媒体内容,就像从查字典变成了问专家。

秒哒让完全不懂编程的人也能 3 分钟做出应用。新加坡国际大学的学生用它开发了个「技能五子棋」,获得 1.5 万+互动量。创造的门槛被拉低了,但创造的乐趣却一点没打折。

文心快码推出了行业首个多模态、多智能体协同 AI IDE,一位算法工程师因此进阶为全栈工程师。过去需要跨部门协作的事,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

百度文库智能 PPT 的月访问量超过 3400 万,位列全球第一。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小芳一样的人,在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年 9 月份,李彦宏说:「模型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接近了那个临界点,很快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非常有价值的应用能够创造出来。」

所谓临界点,就是你爸妈、朋友、身边的每一人都开始自然地使用 AI 的时刻。

全栈布局、算力集群、智能体平台,整条技术链最终服务于一个体验:你只管提需求,它负责实现。村官做课件,博士跨界,视障人士自由出行,山区孩子接触优质资源等,每个人都在用 AI 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 小芳用百度文库做完第一次反诈课件后, 下次遇到类似任务会直接找它。陈君航用文心一言学会 Python 后, 编程能力就真的成了他自己的技能。

这更像一场「教学相长」,AI 在学习理解人的需求, 人也在逐步「内化 AI」, 探索如何更好地驾驭 AI,与 AI 协同的相处之道。

用着用着,人就长本事了。而技术的终极目标正是消解门槛:让每个人都能轻松用上 AI, 并让它成为能力的一部分。正如世界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所说:「当 AI 能力被内化,成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

这可能更是头部科技公司不断发展技术、深化应用效果的切实驱动力之本。

作者:莫崇宇、李超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刚刚,GPT-5.1 正式发布,OpenAI 这次有点「不对劲」

刚刚,OpenAI 正式发布了 GPT-5.1,但这次有点不一样。

翻完整篇官方博客,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一张跑分对比图都没有。没有 benchmark 数据,没有「性能提升 XX%」,甚至连「更快更强」这种常规话术都少得可怜。

这不太像 OpenAI 了,直到我看到这句话:

「我们从用户那里清楚听到,优秀的 AI 不仅要聪明,还要让人跟它聊天很愉快。」

新版 GPT-5.1 为了让我们聊天更愉快,提供了八种风格预设 

新版本确实更聪明了——推理更严谨,代码写得更漂亮,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终于像个人了,并且首次允许我们细致地「调教」它的聊天风格。

和 AI 聊天不再是那种一问一答的工具感,而是变得有梗、懂氛围、会接话茬,甚至能陪你有的没的扯上半天。

看来上次 GPT-5 口碑崩塌后,OpenAI 终于听劝,也第一次捅破了窗户纸,承认光刷榜没用,用户要的是能好好说话的 AI,实用和情绪价值全都要。

直接放上具体的使用时间和方式:更新到 GPT-5.1 后,我们的 ChatGPT 会默认切换到最新模型,而不需要专门选择。

  • 付费用户 (Pro, Plus, Go, Business): 从今天(11月12日)开始逐步推送。
  • 免费和未登录用户: 将在付费用户推送完毕后跟进。
  • 企业和教育版: 拥有 7 天的早鸟期切换开关(默认关闭),之后将统一升级。
  • API 开发者: GPT-5.1 Instant 和 GPT-5.1 Thinking 将在本周晚些时候上线 API。

更强大的 AI 内核

这次更新的核心,是 GPT-5.1 Instant 和 GPT-5.1 Thinking 两大模型的全线升级。

GPT-5.1 Instant:最常用的模型,变「暖」了

GPT-5.1 Instant 是 ChatGPT 中最常被调用的模型。这次,它变得更「温暖」、更健谈了。根据 OpenAI 的早期测试,它甚至会不时展现出一些顽皮,同时保持回答的清晰和实用。

而更关键的升级来自底层:

  1. 更听话: 它现在能更可靠地遵循我们的指令,准确回答我们真正想问的那个问题。
  2. 自适应推理 (Adaptive Reasoning): 这是 Instant 模型第一次引入该功能。这意味着它在遇到难题时,会智能地决定先思考一下,从而给出更彻底、更准确的答案;而面对简单问题时,它依然保持极速响应。

OpenAI 提到,这种进化在数学(AIME 2025)和编程(Codeforces)等专业评估测试集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GPT-5.1 Thinking:更强的大脑,也更易懂了

作为更高级的推理模型,GPT-5.1 Thinking 也迎来了关键优化,变得更高效、更易用。

▲ GPT-5.1 思考在简单任务上花费的时间更少,在困难任务上花费的时间更多

  1. 效率提升: 它现在能更精准地分配思考时间,在复杂问题上花费更多时间(答案更透彻),在简单问题上响应更快(等待时间更短)。
  2. 更易懂(用户福音!): 它的回答现在更清晰,使用了更少的行业术语和未定义的词汇。这让我们在用它处理复杂工作或解释技术概念时,能毫不费力地看懂。
  3. 同样温暖:Thinking 模型的默认基调也变得更温暖、更富同理心。

用 OpenAI 应用 CEO Fidji Simo 的话来说,这次升级的核心是将 IQ(智商)和 EQ(情商)更好地结合起来。

模型在保持高智商的同时,即继续使用与推理模型相同的技术栈;还大幅提升了情商,ChatGPT 有了更自然的对话和同理心。

 

这能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得到相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像是谈论健康时需要同理心,写文案时需要直接。

此外,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我们也不需要在 Instant 和 Thinking 之间纠结。因为还有 GPT-5.1-Auto 会自动为我们分配到最合适的模型,这也是 GPT-5 发布时的一大亮点,即智能路由。

总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答案更智能,语气更自然。

打造专属于你的 ChatGPT

如果说模型升级是硬实力,那个性化体验的飞跃就是软实力,而这正是本次更新的另一大亮点。

OpenAI 的目标是,是让我们毫不费力地将 ChatGPT 的语气和风格,调整到最舒服的状态。

在原有的默认、友好、高效基础上,新增了三种官方风格。

  • Professional (专业): 适用于工作、写作等正式场合。
  • Candid (坦诚): 更直接,不拐弯抹角。
  • Quirky (古灵精怪): 顾名思义,它会变得更有趣、更跳脱。

之前测试版中的「书呆子」和「愤世嫉俗」选项也依然保留在个性化设置中。

除了这种直接选择,更丰富的基本风格和语调,OpenAI 正在实验一项新功能,允许用户直接从设置中微调 ChatGPT 的特征

我们可以精确控制回答的简洁度、热情度(多热情)、回答是否易于浏览 (Scannable)、甚至是使用 emoji 的频率。

如果不想麻烦的手动设置,当我们试图在对话中引导某种特定语气时,ChatGPT 可能还会主动领悟到,然后询问我们,是否希望将这种偏好保存到永久设置中,省去了手动调整的麻烦。

▲ 这也是奥特曼喜欢的功能

在 Fidji Simo 分享的博客里,她提到过去的自定义指令,并不总尽如人意。比如我们可以在自定义设置里,让 ChatGPT 不要用某个词,但它还是会用。

GPT-5.1 在风格化的另一大改进是,自定义指令现在能更可靠地,在多轮对话中坚持住,ChatGPT 可以更稳定地,按照我们定义的个性来完成各项任务。

有网友直接一句话总结,GPT-5.1 这次的更新,就是更创造性地忽略我们的提示词。

当然,AI 的风格化、拟人化,也有它的代价。一个更温暖、情商更高的 AI,也必须更安全,这也是 OpenAI 在最近被卷入 16 岁少年自杀案,必须回应的事情。

在 GPT-5.1 的模型介绍 System Card 里,介绍了 OpenAI 在这方面的深入考量。OpenAI 首次在模型的安全评估中加入了两个全新的、更人性化的维度。

  1.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评估 AI 如何应对用户可能表现出的孤立、妄想或躁狂等迹象。
  2. 情感依赖(Emotional Reliance): 评估 AI 的回应是否会助长用户对 ChatGPT 产生不健康的依赖或情感依恋。

在传统的安全评估上,GPT-5.1 Instant 表现出色,在抵御越狱(Jailbreaks)方面,比其前代 gpt-5-instant-oct3 更强。

但 OpenAI 也坦诚地指出,GPT-5.1 Thinking 在处理骚扰、仇恨言论等内容的基准测试中,相比前代略有回退;Instant 模型在情感依赖的某些评估中,也显示了轻微的倒退。

OpenAI 当然是说正致力于改进这些方面,然后提到了,他们选择透明的公开这种回退的现象,在 AI 快速迭代的当下,比单纯的零失误宣传,更值得大家关注。

也有网友分享很乐意看到,OpenAI 愿意在让我们与模型的对话更愉快这方面,去做出一些努力。

如果你今天打开 ChatGPT 没看到更新,别急,未来几天内就会轮到你,OpenAI 正在逐步推送到所有用户。

此外,为了避免像之前 GPT-5 发布,网友们都在呼吁 GPT-4o 的回归,这种尴尬再次出现。

OpenAI 这次提供了后悔药,付费用户在 3 个月内,也就是 GPT-5 的淘汰期,依然可以在设置的下拉菜单中,选择使用旧的 GPT-5 模型,以便能从从容容地过渡到 GPT-5.1。

▲ 现在还能使用 4o 等模型

GPT-5.1 是一次能力与体验齐头并进的重大更新。OpenAI 显然在告诉我们,AI 的未来不仅是更强的参数,和更高的跑分,更是更懂你的体验,和更贴心的交互。

但一个完美的助手,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OpenAI 应用 CEO Fidji Simo 在她的文章中,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比喻,她说「如果我能完全控制我丈夫的特质,我可能会让他永远同意我,但很明显,这不是个好主意。」

最好的 AI 应该像我们生活中最优秀的人一样,他们倾听、适应,但也在必要时挑战我们,帮助我们成长

从一个无所不知的万能工具,到一个能懂你聊天脾气,甚至能帮你成长的专属伙伴,这也许就是 GPT-5.1 真正想开启的未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65 岁图灵奖得主终于不用向 28 岁辍学生汇报了,小扎是怎么把他气走的

那个站在 LLM 风口上唱反调的倔老头,可能要离开 Meta 了。

硅谷大佬出走创业,三天两头就有一桩,但要出走的 Yann LeCun 不一样,他是能让扎克伯格亲自登门的重量级人物,是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图灵奖得主,Meta AI Research 的开山祖师。

更重要的是,他这些年一直在干一件特别拧巴的事:站在全世界最热闹的 LLM 路线门口,举着牌子说「这帮人走错路了」。

现在《金融时报》传出他要离职,说他在筹备自己的初创公司,已经开始接触投资人了。注意,目前只是风声,言之凿凿地说 LeCun 已经离职创业,这显然是不严谨的。

只是,截至发稿前,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Yann LeCun 本人还没吭声,这沉默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从三顾茅庐到分道扬镳,这十二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3 年那场豪赌,扎克伯格赌对了吗?

Lecun 与 Meta 故事得从 2013 年说起。

那段时间,正是深度学习蓬勃兴起的阶段。2012 年,Geoffrey Hinton 与其学生 Alex Krizhevsky、Ilya Sutskever 提交的 AlexNet 在 ILSVRC-2012 一骑绝尘,top-5 错误率约 15.3%,这个突破让整个学术界和工业界都看到了神经网络的潜力。

然后就是科技巨头们的抢人大战——谷歌花大价钱收购了 Hinton 所在的创业公司 DNNresearch,顺带把老爷子本人也挖走了;微软研究院也在疯狂扩张 AI 团队。

扎克伯格坐不住了。

Facebook(现为 Meta)当时正在从 PC 互联网往移动互联网转型,新闻推送算法、照片识别、内容审核,哪哪儿都需要技术。

但问题是,Facebook 的 AI 能力跟谷歌、微软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扎克伯格需要一个能撑起门面的人物,最好是那种在学术界有足够分量、能吸引顶尖人才加盟的大牛。

他盯上了 Yann LeCun。

LeCun 当时在纽约大学当教授,已经干了十多年。那时的 Lecun 自然不是什么新人,早在 1989 年,他就在贝尔实验室搞出了卷积神经网络 (CNN),用来识别手写数字,这后来也成了计算机视觉的基石。

但那个年代深度学习不受待见,LeCun 就这么冷板凳坐了许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研究被边缘化。直到 2012 年,Hinton 用深度学习拿下 ImageNet 冠军,证明了神经网络这条路走得通。

LeCun 憋了的那口气,终于能吐出来了。

后续,扎克伯格亲自登门拜访。具体谈了什么外人不知道,但最后开出的条件足够诱人:

第一,给钱,主打一个资源自由;第二,给自由,LeCun 可以保留纽约大学的教授身份,继续教书搞研究;第三,给权,让他参与建立 Facebook AI 研究院,怎么招人、做什么方向,全由他说了算。

这对一个憋屈了多年的学者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2013 年末,LeCun 正式加入 Facebook,出任新成立的 Facebook AI Research(FAIR) 实验室负责人。

他在纽约、门洛帕克和伦敦三地建起了 FAIR 实验室,自己常驻纽约办公室。

团队最初规模较小,但个个都是从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挖来的——LeCun 的号召力在这时候体现出来了,但凡是做深度学习的,没人不知道「卷积神经网络之父」这个名号。

扎克伯格给了资源,LeCun 也拿出了成果。

加入 Facebook 这些年,LeCun 干的事情可以分成三条线:一是把深度学习塞进 Facebook 的产品里,二是推动学术界的前沿研究,三是培养下一代 AI 人才。

产品线上,2014 年的 DeepFace 人脸识别系统达到 97.35% 准确率,深度学习优化的推送算法也提升了广告点击率。

与此同时,LeCun 自己继续在学术圈刷存在感:发论文、顶会 keynote、带学生办 workshop。直到和 Hinton、Bengio 一起拿图灵奖, 才算是熬出头了。

此外,在 LeCun 创建的 FAIR 实验室,Soumith Chintala 主导开发了 PyTorch 框架并于 2017 年开源,这也是 Meta 至今为数不多的形象招牌。

PyTorch 动态计算图、Python 原生接口, 调试方便, 学术圈迅速倒戈。这一招等于把全球 AI 研究者都拉进了 Facebook 生态。

不过,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Soumith 前几天也宣布离职 Meta,表示「不想一辈子做 PyTorch」。

而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FAIR 有个规矩:研究员可以自由发表论文、跟学术界合作、指导外部学生。顶级资源加学术自由的组合,自然吸引了一批顶尖研究人员。

到 2020 年前后,FAIR 已是全球顶尖 AI 研究机构之一, 跟谷歌 DeepMind 并列第一梯队。扎克伯格的那场豪赌, 至少在前七八年就已经得到了不小的回报。

猫比 ChatGPT 聪明?这个图灵奖得主是认真的

在 ChatGPT 席卷世界初期,Yann Lecun 和扎克伯格也有过一段甜蜜期。

2023 年以来,Meta 陆续开源 LLaMA 系列模型,引发业界震动。

OpenAI、谷歌走的是封闭路线,靠 API 赚钱;Meta 却把模型权重直接扔出来,任人取用。这步棋背后的算盘其实挺清楚:与其让对手一家独大,不如用开源赢得开发者生态,让 LLaMA 成为 AI 界的 Android。

至少在明面上,身居 Meta 首席 AI 科学家一职的 LeCun,是这条路线最坚定的拥护者。

开源 LLaMA 让 Meta 在大模型竞赛中站稳了脚跟,也让 LeCun 的 AI 理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尽管这个实现的方式,恰恰是通过他并不完全认同的 LLM 技术路线。

没错,LeCun 一直觉得 LLM 是条死胡同。这才是矛盾的核心。

LeCun 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炮轰 LLM 路线,在他看来,LLM 只会根据统计相关性预测下一个词,根本不理解世界。你问它常识问题,它能给你编出一本正经的瞎话——这叫「幻觉」(hallucination),说白了就是不懂装懂。

熟悉 LeCun 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欢举的例子是猫和机器人:

「我们有了会考试聊天的语言模型,但家务机器人在哪里?哪怕像猫那样灵巧的机器人都没有出现。」

「你的猫肯定有一个比任何 AI 系统都更复杂的模型。动物拥有持久记忆的系统,这是目前的 LLM 所不具备的;能够规划复杂动作序列的系统,这在今天的 LLM 中是不可能的。」

他算过一笔账:一个 4 岁小孩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几年下来就有 10 的 15 次方字节,远超 LLM 读遍互联网文本。但小孩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直觉和语言,LLM 耗费这么多数据,智能仍然很有限。

「光靠喂文本,不可能达到人类水平智能。这条路永远走不通。」他如此说道。

在当下最火的风口面前,这样唱反调的言论显然并不讨喜,有人批评他傲慢,有人说他故步自封。甚至 Meta 内部都有声音认为,正是 LeCun 对 LLM 路线的抵触,让公司在大模型竞赛中暂时落后。

但 LeCun 不在乎。

他有自己的路线图:世界模型 (World Model)、联合嵌入预测架构 (JEPA)等等。这些概念听起来学术味十足,核心思想其实很直观——

让 AI 通过观察世界来学习,而不是通过阅读文本来记忆。就像婴儿成长那样,先理解重力、因果关系这些物理常识,再逐步建立抽象认知。

他设想的 AI 架构是模块化的:感知模块、世界模型模块、记忆模块、行动模块,各司其职。不像 LLM 那样把所有知识和推理揉在一个巨型网络里,搞得像个什么都懂但其实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

具体来说,世界模型就是让 AI 在内部学会一个对外部世界的预测模型。就像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对重力、物体恒存等常识那样,AI 应该通过观察世界,形成对物理规律、因果关系的理解。
有了世界模型,AI 就可以在脑海中模拟未来,从而具备计划行动的能力。

JEPA 则是实现这个世界模型的具体架构。

它采用自监督学习的方法,给 AI 两个相关的输入 (比如视频中相邻的两帧画面),模型将这两个输入分别编码到一个抽象的表示空间中,然后训练一个预测器,根据「上下文」表示去预测「目标」表示。

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生成所有细节,而是关注抽象的关键因素——更符合人类学习方式。LeCun 曾预言,如果团队的路线顺利推进,三到五年内就会有更好的范式出现,使得现在基于 LLM 的方法过时。

问题是,三到五年,Meta 等得起吗?

一场猝不及防的重组,FAIR 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当初,LeCun 建立 FAIR 时的承诺是「做长期的、基础性的 AI 研究」,扎克伯格也同意了。

但这个「长期」到底有多长?「基础研究」到底能给公司带来多少直接收益?这些问题在早期不是问题,因为深度学习本身就是风口,FAIR 做什么都有望转化成产品优势。

可随着生成式 AI 开始爆发,竞争也日益激烈,形势开始发生了变化,尤其是 Llama 4 的失败也给了扎克伯格当头一棒。扎克伯格要的是现在就能用的技术,不是五年后可能有用的理念。

于是,一场猝不及防的重组出现了。

就在今年,Meta 搞了个大动作,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把 FAIR、基础模型团队和各应用 AI 团队统统塞进一个筐里。表面上是整合资源,实际上是一场彻底的权力重组。

这场重组的核心逻辑很明确:让研究直接服务产品,让科学家为商业目标让路。

FAIR 团队原本「相对不受干扰地开展研究」,现在得跟着产品节奏走,研究方向要服务于个人 AI 助手。此外,Meta 对 FAIR 的研究发表制定了更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

研究员在对外发布论文、开源代码之前,需要经过额外的内部交叉审阅和管理层审批,原因在于 Meta 担心自己砸钱搞出来的成果被竞争对手白嫖。

LeCun 对这些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抵触。

据多方报道,他在内部激烈反对新的论文审核制度,为维护研究自由据理力争。The Information 援引知情者的话称,LeCun 在今年 9 月一度「气到考虑辞职」以示抗议。

但或许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领导权的旁落。

扎克伯格在重组中做了一个大胆的人事任命:从外部挖来 Alexandr Wang,让他担任 Meta 的首席 AI 官,直接向 CEO 汇报。

Alexandr Wang 是谁?一个 28 岁的 MIT 辍学生,他创办的公司 Scale AI 专门做数据标注业务,给各大科技公司的 AI 模型提供训练数据。

扎克伯格看中的,恰恰是 Wang 的产品思维和商业嗅觉。在生成式 AI 的竞赛中,Meta 需要的不是象牙塔里的理想主义者,而是能快速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实干家。

这个任命的震撼在于:LeCun 这个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在 Meta 干了十二年的首席 AI 科学家,在新架构下的话语权被大幅削弱,甚至要向 Wang 汇报。

同时,今年 7 月,扎克伯格还任命了年轻有为的赵晟佳为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首席 AI 科学家,负责制定新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有趣的是,LeCun 当时发了个声明,说自己角色没变、使命没变,还期待跟新团队合作。这求生欲属实拉满。但他对于研究方向和领导层重组的分歧,显然是公开的秘密。

而真正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是最近的裁员。据报道,Meta 近期对 AI 团队进行了裁员,波及到 FAIR 研究部门以及与产品相关的 AI 团队,甚至华人大佬田渊栋也因此受到了波及。

裁员的信号很明确:Meta 不再愿意为「看不到短期回报」的基础研究买单了。那些不能直接转化为产品功能、不能立即提升用户增长或广告收入的研究方向,都成了被砍的对象。

FAIR 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种种因素之下,《金融时报》爆料他在筹备创业,倒也不算意外。

学术大佬出来单干,最近几年已经成了硅谷新常态。Hinton 退休后到处演讲呼吁 AI 监管,Bengio 也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创业项目。LeCun 若是真出去创业,没准反而是好事。说到底,这事儿没有谁对谁错。

LeCun 能够在 Meta 之外继续他毕生的事业。

他带走了那个被 Meta「搁置」的愿景,可以放开手脚搞自己的世界模型,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它是正确的,再也不用跟产品经理扯皮,不用向 28 岁的小老弟汇报。
成了,那就是「我早说过 LLM 是死路」;败了,顶多被人嘲笑几句「你看那个老顽固」。

而对于 Meta 来说,扎克伯格要给股东讲故事,要把最实用的生成式 AI 塞进旗下产品的各个角落,这确实是 CEO 该干的事。

只是,尽管少了 LeCun 也不会伤筋动骨,但可能会少点不一样的声音。等哪天大家发现 LLM 真的走到瓶颈了,回头看看当年那个举着反对牌子的倔老头说过什么,或许会觉得别有一番趣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1899 块一只的 iPhone「袜子」,买的到底是什么?

iPhone 袜子两千一只,我的袜子十元三双。

昨晚苹果官网上架了一款名为「iPhone Pocket(iPhone 口袋)」的随身穿戴包,一下子引发了海内外社媒的热议。

原因很简单:这个形似袜子的随身包,长和短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 1899 元和 1299 元人民币。

iPhone 袜子,两千一只?

iPhone Pocket 从三宅一生的「一块布」(A Piece of Cloth)理念出发,采用单体 3D 编织结构,可装下任意 iPhone 及随身小物,手拎、系包上或斜挎皆可。

这种织物设计沿用了三宅一生标志性的 Pleats Please 褶皱设计,除了 iPhone 之外,还可以伸展容纳更多物品,例如 AirPods 或口红。

如果你把 iPhone Pocket 当作苹果官方推出的一个配件包包,那 1899 元这个价格当然匪夷所思,即使对于苹果来说也有点超过。

不少用户都为这个创意和设计着迷,又被千元售价劝退,等待华强北做「破解版」的时间里,也纷纷自制了一个个「平替方案」:

虽然我自己也买不起,但想跳出来唱唱反调:iPhone Pocket 的标价,其实很正常。

严格来说,这实际上是三宅一生主导设计和生产,苹果参与协作的时尚产品,只是它放在了苹果而非三宅一生官网销售。

而三宅一生类似的钱包、收纳包品类,价格基本在 20000 日元以上,折合人民币已经来到千元价位,这样看 iPhone Pocket 真的属于「正常价格」。

三宅一生这个时尚品牌,由同名的传奇设计大师三宅一生创立,以创新的面料工艺、折叠设计和极简美学而闻名,设计兼具实用性和前卫的气质。

看到这里,你或许也已经发现,这个品牌的调调,和苹果非常相似。

实际上,这两个品牌之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苹果创始人史蒂夫 · 乔布斯最喜欢的时装设计师之一,就是三宅一生,他本人最标志性的那件黑色高领毛衣,就是三宅一生的手笔。

在《乔布斯传》里曾提及过一个小故事:乔布斯在日本参观索尼公司的时候,发现索尼员工的制服是由三宅一生设计的,带拉链的袖子可以拆卸变成一件背心,他本人非常喜欢。于是也邀请三宅一生为苹果员工设计了一款马甲,没想到所有员工都很讨厌这个主意,只好作罢。

▲ 三宅一生为索尼设计的制服

但即使三宅一生曾经客串出现在苹果「Think Different」广告宣传活动,并差点为苹果设计一套制服,这两家品牌此前从未在产品层面进行过合作。

▲ 三宅一生客串苹果广告

创始人之间因为相似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偏好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而在他们去世后,其心血和遗产——三宅一生工作室和苹果公司,自然也能同频共振。

但是,当我们购买 iPhone Pocket,我们究竟为什么而买,又买到了什么?

一根线,一块布

昨晚,当苹果与三宅一生首次合作的消息传出时,我们发现,很多人对「一块布」表示费解。

一块布,三宅一生以「A-POC」冠之。但少有人知的是,A-POC 其实并不只是个巧妙的缩写(A Piece of Cloth),更是三宅一生对制衣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工艺、流程、产业等诸多方面,进行的一次根本性挑战。

在推出当时,A-POC 堪称时尚界最大胆的思想实验之一,在今天也仍然相当激进。

1997 年,三宅一生与纺织艺术家藤原大 (Fujiwara Dai) 走到一起,共同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成衣制作流程:一根线从这一边进入电脑编程的机器,另一边吐出来的,是完整的衣服,完全去掉了裁剪与缝纫,也彻底颠覆了传统制衣的流程。

A-POC 工艺不仅能制作单件衣物,更是能够输出「完整的一套服装搭配」:还是用一根线,机器编织出一大「管」织物,而裁线的图案已经织入其中。只需沿着裁线将其剪开,便能得到连衣裙、衬衫、袜子、手套、帽子……一整套衣服。

直到今天,时尚行业通行的做法,依旧是将布料裁剪成图案并将其缝合。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 15-30% 的边角料,好的时候会再利用,一般的时候可以有限回收,大部分时候只能丢弃。

而 A-POC 反转了这一点:无论是生产一件,还是一百件,成品都来自同一卷材料,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浪费。

这一技术,如若用于大规模生产,比如快时尚行业,将带来极大的成本缩减和社会效益。遗憾的是,除了三宅一生这家出货量很小的设计师品牌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在倡导这一理念——直到苹果来寻求合作。

现在,苹果为什么在这次 iPhone Pocket 的合作中,强调「一块布」这个理念的存在,你应该明白了——三宅一生的 A-POC 理念,与苹果的环保精神不谋而合。

但两个品牌的共性,远不止于这些表面功夫。

为什么它叫做「一块布」,而不是「一根线」?

「线」太过于工业化,叫它「一根线」会让人不可避免地聚焦于工艺制造过程,而非工艺背后的理念。而「布」是服裝的本质,三宅一生想要回答最根本的问题:衣服到底是什么?剥开所有的纹饰、结构、剪裁,最终得到的答案是:一块布包裹身体。

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三宅一生设计工作室资深成员、A-POC ABLE 项目总监宫前义之表示,A-POC 想要的从不是炫耀技术(尽管技术确实惊人),而是提醒时尚界以及整个世界:那块布是无限的,延伸到了时尚本身之外。

这不,就延伸到了消费电子行业,到了苹果那边。

而如果你将三宅一生和苹果做个对比,会发现一种存在于潜意识上的共性:超薄手机谁都能制作,iPhone Air 的精妙之处不在于薄,而在于通过超高级程度的高原主板,将机身解放出来;同理,A-POC 的意义也不在于成品本身,而在于将复杂性藏了起来。

两个品牌的共性,正是在于做了最复杂的事情,却让它显得毫不费力。最高级的设计,是让设计消失。

苹果当然不会把这些事情讲给你听。苹果工业设计副总裁 Molly Anderson 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最初并没有合作的想法……我们只是对三宅一生的工作方式很感兴趣,想看看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反之亦然。

苹果和三宅一生,其实就是彼此的镜子。

配件,苹果的新时尚

iPhone Pocket 很自然让人想起来苹果历史上另一个「袜子」配件—— iPod Socks。

2004 年,苹果推出了一盒六色的 iPod Socks,售价 29 美元,采用针织材质,适配当时几乎所有 iPod,也能收纳耳机、数据线、钥匙,甚至还能用针织表面顺手擦屏。

还记得那个经典的剪影广告吗?强烈的色彩,动感的姿势,让 iPod 一下子成为当时绝对的「潮流」代名词。iPod Socks、iPod Loop 挂绳等配件,则允许用户进一步让自己的 iPod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潮流穿搭。

时过境迁,iPod 成了时代的眼泪,但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工作娱乐都离不开的「生活搭子」,我们自然希望它不要只是一个冰冷的物件,最好有一些个性,多一点温度。

▲ iPhone 成为「痛机」

关于和三宅一生合作推出配件的原因,Molly Anderson 也是这样解释的:

人们携带和搭配产品的方式已经改变,并且越来越成为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因此 iPhone Pocket 的形态非常多变:短款可以提在手上,或者和 Labubu 一样系在包包上当挂饰;长款甚至能当作挎包「穿在身上」,总之就是一款很好搭的「时尚单品」。

在这个讲究「情绪价值」的时代,一个功能上不错的产品,加上「好看」的附加价值,很容易就会受到热捧。

手机配件的顶流品牌 Casetify 的 CEO Wesley Ng 表示,品牌的手机挂饰和挂绳配件销量在去年一年实现了显著的两位数增长。

▲ Casetify 手机挂饰

这个庞大的配件市场,作为第一方的苹果自然不可能错过。

和今年 iPhone 17 系列一起推出的,还有一根长长的「手机挂绳」,可以系在官方的硅胶和织物保护壳上,然后「挂」在身上。

手机迭代进化越来越慢,厂商也很难整更多技术上的新活,产品的外观和配饰成为新的战场;相比追逐缺乏亮点的新机,用户更愿意通过装饰旧手机来获得新的情绪体验。

1899 元一只的「苹果袜子」确实不便宜,这也注定了它只属于少部分用户,但它只是一个开始,苹果正在慢慢让配件也成为品牌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一定都是这种昂贵的时尚联名,也可以是相对更「平价」的官方配件,但绝对会更有趣,更好看。

这次和三宅一生的合作,也是苹果向知名时尚品牌的一次成功「取经」,Molly Anderson 也明确表示,以后苹果在色彩、品牌和材质方面会更灵活多变,并且扩展到其他领域,影响未来的包装和产品。

而对于颇具渊源的苹果和三宅一生而言,这是一个连接点子的时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Air 或许后继无人,但苹果会永远离经叛道

虽然今年 iPhone 17 系列的销量很喜人,但残酷的商业现实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口碑好和卖得好完全是两码事——

当然,这里说的是 iPhone Air。

有媒体统计,截至 11 月 2 日,今年的四款新 iPhone 在国内的总激活量为 825 万台,接近一半都是价格最贵的 iPhone 17 Pro Max,数量达到了三百九十余万台。

而发布会前声量最大、开售后又引发全民对 eSIM 业务关注的 iPhone Air,则以 10.7 万台的数据虎踞最后一名,仅占总激活量约 1.2%

上海南京东路 Apple Store|Apple Newsroom

当然,这其中叠加了今年 Pro 机型改模具、标准版大升级、Air 自身延迟开售和国内 eSIM 争议等等多种因素,iPhone Air 在国内取得这样的销售数字并不奇怪。

但哪怕是在苹果主场作战、开售一切顺利的美国,根据 Counterpoint 的统计,iPhone Air 在总销量中也仅仅占了 2%~3% ——跟国内相比也就半斤八两。

图|Counterpoint

这样一来,iPhone Air 原本就不甚清晰的未来,变得更加惨淡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苹果已不再计划在明年秋季推出第二代 iPhone Air,并且「已经大幅缩减了第一代 iPhone Air 的产量」。

也就是说,明年秋季的 iPhone 发布会上,将只有 iPhone 18 Pro 与折叠 iPhone 两款新品。哪怕最乐观来看,新的 iPhone Air 至早也要和 2027 年春季 iPhone 18 标准版一起发布了,直接夭折也不无可能。

如果从产品线的角度看,iPhone Air 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游离在 iPhone 数字系列之外。

当用户的基础需要已经可以被 iPhone 17 满足、进阶需要已经被 iPhone 17 Pro Max 满足,加一千就能从单摄单扬升级到三摄双扬和大电池之后,iPhone Air 是非常缺乏站位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可口可乐身上——以防你不知道,可口可乐除了经典之外,还有诸如零度、纤维+(健怡)、香草等等很多品种,但无一例外都没法和满足 99% 需求的经典口味竞争,最后要么减产要么停产。

换句话说,iPhone Air 就是那个长久以来「站不住的第四款 iPhone」——在数字版、Pro 和 Pro Max 之外,mini 最后被取消了、Plus 最后也被取消了,iPhone Air 虽然不属于数字系列,但同样岌岌可危。

到头来 iPhone Air 成了「价格锚点」本身|PhoneArena

但与此同时,iPhone Air 又不是那种常规意义上的「差劲产品」,恰恰相反,它身上聚集着很多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苹果公司的产品上看到的特质:探索极致工艺、敢于为了外观而舍弃功能,以及最重要的——

每一个人看了都说厉害,但就是卖不出去。

事实上,别看今天的苹果坐拥两万亿市值,有着数不清的试错机会可以用来分给这些剑走偏锋的产品,但在苹果过去 49 年历史里,「看着厉害,卖不出去」才是它的常态。

比如曾经被乔布斯寄予厚望、甚至亲自带队过一段时间的 LISA 个人电脑,在 1983 年推出时以它精美的外形和完善的 GUI(图形用户界面)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MacStories

但 LISA 看着厉害,销量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定价过于高昂、软件开发困难、运行速度过低等等,最终导致机器硬件完全支撑不起设想中的使用场景,成为了典型的商业失败案例。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 2015 年的 12 寸 Retina MacBook 上。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这台 A4 纸大小的全金属机身小笔记本可以说是 MacBook 有史以来最惊艳的一代,内部工艺更是货真价实的「tech porn」:

图|Apple Support

然而这样的「工业艺术品」依然没能收获一个好的销量。

它一方面面临着比自己更便宜的老模具 MacBook Air 的竞争,另一方面又轮流踩中了初代蝶式键盘、纯被动散热和英特尔酷睿 M3 几个大坑,最后变成了「远看好想要,打字吓一跳」的花架子。

图|9to5Mac

而在苹果的产品史上,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iPhone 5c、垃圾桶 Mac Pro、PowerMac G4 Cube,甚至 Vision Pro……不胜枚举。

但苹果很少认为自己犯了错——大部分时候,它更认为自己是在试错。

而且,每次试错之后,苹果总能拿出一些持久成功的产品。

图|Remi’s Classic Computers

比如 LISA 虽然是大失败,但一年之后推出的 Macintosh 麦金塔电脑则凭借革命性的 GUI 界面和鼠标逻辑,在 80 年代中后期的「桌面出版」(Desktop-publishing)革命里,证明了苹果在个人电脑领域的成功。

可以说,苹果花了很多年才逐渐摆脱乔布斯时代「设计影响功能」的色彩,开始以一种稳健但是无趣的方式按部就班地更新产品,变成了今年这幅「成熟的硅谷巨头」的样子。

但重点在于,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功能为设计让路的产品,我们才逐渐将苹果看作那个用设计引领时代、带有叛逆艺术家特质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电脑手机厂。

图|Forbes

而这种极致的创新,也恰恰是当年苹果军国草创的时候,活跃于加州的那种真正的「硅谷海盗」的叛逆精神。

人们最近这些年对 iPhone 不满意,很多都是觉得苹果已经丢掉了曾经的叛逆精神、从「设计驱动」变成「会计驱动」了

但这也正是 iPhone Air 即便没人买、但话题度总是很高的原因:在经历了这么多代稳妥为主的更新之后,iPhone Air 是一次罕见的「冒险」,它不像是给市场的交代,更像是给苹果过去五十年叛逆海盗精神的一个交代

图|Apple Newsroom

而苹果虽然一直在赚钱,但是只要它仍然愿意做这种离经叛道的产品,那它就还是以前那个苹果。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1299元起,苹果上架iPhone专用「袜子」/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创三年最差记录/西贝回应「闭店潮」传闻:正常调整

cover

😭

特斯拉 Cybertruck 与 Model Y 项目负责人相继离职

😯

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将从 Meta 离职独立创业

📜

巴菲特发「最后一封信」宣布年底卸任 CEO

💬

OpenAI 正测试 ChatGPT 群聊功能,支持文件上传与图像生成

📉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 63.6%,创三年来最差纪录

🙋

西贝回应「闭店潮」:动态调整属常态,年底前将开新店

🏭

特斯拉拟扩建德州超级工厂,目标年产 1000 万台擎天柱机器人

💼

胖东来胜诉「柴怼怼」案,法院判赔 260 万元

🔌

新能源汽车 10 月首次突破总销量 50%

🧠

黄仁勋:AI 并非泡沫,算力需求真实存在

💡

Perplexity CEO:AI 陪伴应用将让用户沉浸在「合成现实」中

🛍

1299 元起,苹果联名三宅一生推出限量版 iPhone Pocket

📷

大疆三款影像新品曝光

🐧

JR 东日本宣布西瓜卡吉祥物「企鹅」2026 财年末「毕业」

重磅

特斯拉 Cybertruck 与 Model Y 项目负责人相继离职

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 Cybertruck 项目负责人 Siddhant Awasthi 于 11 月 9 日宣布离职,结束其在公司超过八年的职业生涯。

据悉,Awasthi 最初以实习生身份加入特斯拉,后主导 Cybertruck 从工程研发到量产的全过程,并在去年 7 月起兼任 Model 3 项目负责人。

他在领英发文表示:「八年前作为实习生加入时,从未想过有机会领导 Cybertruck 项目并将其推向现实。」

同一天晚些时候,特斯拉 Model Y 项目经理 Emmanuel Lamacchia 也在领英宣布离职,结束其近八年的任期。

Lamacchia 自 2018 年起负责 Model Y 的生产与全球推广,曾主导 Model 3 与 Model Y 的新产品导入工作。

他在声明中写道:「这是一段非凡旅程,从新产品导入到成为 Model Y 项目经理,见证了这款车型成为全球最畅销汽车。」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一年,特斯拉已有多位资深项目经理离开,包括负责 Model 3 推出的 Daniel Ho 及负责 Model S 与 Model X 的 David Zhang。

大公司

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将从 Meta 离职独立创业

图自《金融时报》

据《金融时报》消息,图灵奖得主、Meta 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 Yann LeCun(杨立昆)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离开 Meta,并且将筹备创立一家新的 AI 初创企业。

知情人士透露,杨立昆已经开始与潜在投资方展开早期谈判。据报道,杨立昆将创立一家专注于「世界模型」的公司(世界模型:AI 系统通过学习视频和空间数据来发展对环境的内部理解,而不是完全依赖文本)。

据悉,杨立昆于 2013 年加入 Facebook(Meta 前身),并出任基础人工智能研究(FAIR)的创始主任。

而在今年 6 月,Meta 却大手笔的投资了数据标注公司 Scale AI,并且 Meta CEO 扎克伯格将后者的 CEO Alexandr Wang 任命为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新领导人,也因此导致杨立昆的工作汇报结构发生变化。

另外,扎克伯格与杨立昆还存在着 AI 战略的分歧。前者转向快速部署大型语言模型和 AI 产品,尤其是在 Meta 的 Llama 4 模型未能达到预期;而后者却公开对大语言模型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永远无法达到人类水平的推理和规划能力。

另据《福布斯》消息,Meta 多名前员工曾表示,由于公司优先考虑以商业为导向的 AI 团队而非长期研究,FAIR 部门一直在「缓慢地走向消亡」。

巴菲特发「最后一封信」宣布年底卸任 CEO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巴菲特在最新致股东信中宣布,他将在今年年底卸任伯克希尔 · 哈撒韦 CEO,并正式退出日常管理。

这封被外界视为「最后一封信」的文件,标志着其长达 60 年的投资生涯进入尾声。巴菲特在信中以英式表达「I’m ‘going quiet’」为职业生涯画上句号,并强调「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但你总能变得更好」。

巴菲特在信中称,他一生「纯属运气好」,但「时间老人」最终追上了自己。

他确认继任者格雷格 · 阿贝尔将在年底接任 CEO,以确保公司长期稳定发展。自今年 5 月首次宣布卸任计划以来,伯克希尔 A 类股已累计下跌约 8%。

在信中,巴菲特严厉批评企业界的贪婪风气,尤其是高管薪酬的无度攀比。他提醒继任者避免聘用那些「渴望引人瞩目地富有」或试图建立「王朝」的 CEO,并强调长期主义的重要性。

巴菲特指出,伯克希尔的经营方式将继续使其成为美国的核心资产,避免陷入短视行为。

此外,巴菲特宣布向四个家族基金会捐赠约 270 万股伯克希尔 B 类股,价值约 13 亿美元。这一举措延续了他自 2006 年以来的慈善承诺,并与其在感恩节信函中长期公布的捐赠计划保持一致。

巴菲特在信中总结道:「伟大并非源于财富或权力,而在于以成千上万种方式帮助他人。」他表示,未来将通过感恩节信函继续与股东沟通慈善事业,但不再撰写年度报告或在股东大会上长篇演讲。

OpenAI 正测试 ChatGPT 群聊功能,支持文件上传与图像生成

昨天,博主 Tibor Blaho 在 X 发帖称,OpenAI 在 ChatGPT 网页端首次预览「群聊」功能。

该功能在顶部导航栏新增「发起群聊」按钮,用户可生成链接并邀请他人加入群聊。加入者不仅能查看群聊历史消息,还可在侧边栏的「群聊」区域进行互动。

该博主指出,群聊的自定义指令与个人 ChatGPT 的指令相独立,且不会调用个人记忆。用户可选择让 ChatGPT 自动回应,或仅在被提及时参与。

此外,该博主曝光的图片还显示,该功能支持消息回复、表情反应、举报、输入状态提示,以及文件上传、图像生成和网页搜索等扩展能力。

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 63.6%,创三年来最差纪录

昨天,特斯拉在华市场于交出了近三年来最差的月度成绩单。

懂车帝数据显示,10 月份特斯拉销量为 26006 辆,环比较 9 月的 71525 辆下滑 63.64%,同比下降 35.76%。品牌排名也由 9 月的第 7 位跌至第 27 位。

分车型来看,10 月 Model Y 与 Model 3 均出现大幅下滑:

  • Model Y 销量为 19488 辆,环比减少 31685 辆,排名由第 2 跌至第 15;
  • Model 3 销量为 6518 辆,环比减少 13834 辆,排名第 111。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甚至低于今年 2 月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车企在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到期及「金九银十」销售旺季的背景下加速冲刺。小米 YU7、比亚迪钛 7、问界 M7 等车型在 10 月均实现环比大幅增长,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10 月特斯拉在国内新能源车零售市场份额仅为 2%,较去年同期的 3.4% 和 9 月的 5.5% 均明显下滑。整体来看,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57.2%,同比提升 4.3 个百分点,纯电动批发销量同比增长 31.6%。

西贝回应「闭店潮」:动态调整属常态,年底前将开新店

昨天,连锁餐饮集团西贝在官方微博发布公开信,回应近期关于门店调整的舆论关注。

公司强调,开店与闭店属于餐饮行业的正常经营行为,西贝每年都会基于经营情况对门店数量进行动态调整。近期深圳、汕头、义乌等地门店关闭,均属正常调整范畴。

西贝在声明中称,公司在关闭部分门店的同时也在持续开设新店。哈尔滨哈西万达店、济南西城龙湖店已于近日开业,至 12 月 31 日前还将陆续开业 8 家新店,包括深圳怀德万象汇店、南京砂之船店、长沙梅溪新天地店等。

在经营策略方面,西贝表示将持续升级服务、调整菜品、优化价格,并将食品安全工作置顶,推进「阳光厨房」建设。

同时,公司承诺更加认真对待顾客意见与建议,并在闭店过程中坚持「提前告知顾客、储值无条件退还或全国通用、妥善安置员工」三条原则,以保障顾客和员工的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西贝此前因「预制菜风波」引发广泛讨论,已近两个月未更新微博。其上一条信息发布于 9 月 15 日,当时公司发布致歉信,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并承诺逐步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为门店现场加工。

特斯拉拟扩建德州超级工厂,目标年产 1000 万台擎天柱机器人

据 Teslarati 报道,特斯拉正在推进德州超级工厂(Giga Texas)的扩建计划,拟建设一座全新独立厂房,用于量产其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无人机拍摄显示,施工团队已在厂区进行场地平整与清理工作。

目前,特斯拉在加州弗里蒙特工厂设有试点生产线,年产能约为 100 万台。CEO 埃隆·马斯克表示,德州新厂的目标是每年生产 1000 万台 Optimus,预计将在 2027 年投产。

马斯克强调:「未来可能会有数百亿台 Optimus,这将成为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产品之一。」他同时指出,安全性是该项目的核心考量。

报道指出,特斯拉将 Optimus 定位为颠覆性产品,旨在替代人类执行重复、单调的任务,从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马斯克认为,该机器人有望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腾讯:QQ 群功能诞生于员工「约饭」需求

昨天,腾讯迎来 27 周年纪念日,官方在「腾讯文化」公众号发布的《腾讯 27 岁,生日快乐!》一文中回顾公司发展历程,并回应了关于 QQ 群起源的传闻。

腾讯在文中称,QQ群最初的设计目的并非复杂的社交功能,而是为了解决员工午餐「今天中午吃什么」的难题。

腾讯进一步解释称,早期员工常通过邮件讨论午餐去处,但效率低下、意见分散。一位产品经理因此提出在 QQ 上建立固定名单以实现实时沟通,这一需求直接催生了 QQ 群功能。

此外,腾讯还在文章中回应了外界关注的多个细节,包括 QQ 企鹅 Logo 的来源、「滴滴滴」提示音由马化腾亲自录制、腾讯办公楼选址以及早晚餐免费等问题。

胖东来胜诉「柴怼怼」案,法院判赔 260 万元

据界面新闻报道,胖东来针对自媒体博主「柴怼怼」的商业诋毁案已于昨天迎来判决结果。

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柴某某及温州、武汉两家公司需共同赔偿胖东来 200 万元,赔偿于东来 40 万元,并承担合理开支 20 万元,合计赔偿金额达 260 万元。

判决要求四位被告立即停止侵权并删除相关视频,柴某某需在 10 日内通过「柴怼怼」账号置顶发布经法院核准的道歉声明,温州公司在 52 万元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柴怼怼」曾在今年 4 月初发布多条视频,指称胖东来所售玉石「成本几十、几百卖成千上万」,并指控企业偷税漏税。随后,监管部门突击检查确认胖东来玉石商品均明码标价,毛利率不足 20%,进货手续与鉴定证书合法有效。

与此同时,「柴怼怼」在直播间销售玉镯等珠宝,宣称「最差都得是宫里嫔妃戴的」。但消费者送检发现部分商品为染色手镯,甚至被鉴定机构认定无鉴定价值。

今年 9 月,柴某某及其妻子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警方带走调查,并于 10 月中旬被正式逮捕。

该事件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抖音平台已下架其 29 条涉嫌侵权视频,并限制账号投稿权限一个月。网信部门也于 7 月关闭相关账号,认定其行为为「无事实依据蓄意抹黑企业,恶意诋毁并借机吸粉引流带货」。

Google 推出新规打击 App「偷电」行为

据 Android Authority 报道,Google 宣布将于 2026 年 3 月 1 日起在 Play 商店实施新的应用质量政策,以打击过度消耗电池的 Android 应用。

该政策重点针对「唤醒锁(wake lock)」行为,即应用在屏幕关闭时强制保持设备唤醒的机制。Google 表示,若应用在 24 小时内无合理理由累计占用设备超过 2 小时,将被认定为过度耗电。

根据新规,违规应用将在 Play 商店页面显示电池消耗警告标签,并可能失去在推荐等重要发现页面的曝光机会。Google 强调,此举旨在提升应用的电池效率,增加用户透明度,避免部分应用在后台「偷偷」消耗电量。

在可穿戴设备上,Google 已设定更严格的标准:若应用在活跃会话中每小时消耗超过 4.44% 的电量,将被标记为过度耗电。

Google 表示,该电池指标的制定系与三星合作完成,未来将与现有的「核心技术质量指标」共同构成应用评估体系,包括崩溃率和响应性能等。

新能源汽车 10 月首次突破总销量 50%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昨天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10 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其中,10 月份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首次超过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50%,达到 51.6%。

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10 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2769.2 万辆和 2768.7 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 1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1301.5 万辆和 1294.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3.1% 和 32.7%。在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出口 201.4 万辆,同比增长 90.4%。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持续显效,以及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的提前刺激消费。同时,新能源车企新品供给的持续丰富、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补能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共同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发展。

黄仁勋:AI 并非泡沫,算力需求真实存在

据 Wccftech 报道,英伟达 CEO 黄仁勋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了外界关于「AI 热潮是否类似互联网泡沫」的质疑。他强调,当前 AI 的算力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与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暗光纤」现象截然不同。

黄仁勋指出,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大量光纤被铺设但长期闲置,造成了虚假的需求。而如今,几乎所有 GPU 都在被实际使用,企业的计算需求和 AI 查询数量正在指数级增长。

他表示:「今天的情况与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不同,AI 的发展建立在真实的算力需求之上。」

报道提到,尽管大众对 AI 的认知仍停留在 ChatGPT 或图像生成等应用层面,但技术已发展到能够进行研究和「自我思考」的阶段,尚未全面普及。黄仁勋认为,这意味着产业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 Perplexity CEO:AI 陪伴应用将让用户沉浸在「合成现实」中

据《商业内幕》报道,AI 搜索引擎公司 Perplexity 的 CEO Aravind Srinivas 在芝加哥大学 Polsky Center 举办的一场对话中表示,对快速兴起的 AI 陪伴类应用感到担忧。

他指出,这类应用通过语音交互和拟人化设计,可能让用户沉浸在「合成现实」中,甚至取代真实生活体验。

Srinivas 强调,AI 陪伴应用的高度个性化与记忆功能,使其能在自然语音交流中模拟人类互动,这种趋势「本身就很危险」。

他警告称,许多人可能因觉得现实生活更乏味而在虚拟环境中花费大量时间,导致「心智极易被操控」。

他同时明确表示,Perplexity 不会开发此类聊天机器人,而是希望通过「可信来源与实时内容」来构建更具前景的未来。

就在上周,Perplexity 宣布与美国社交媒体公司 Snap 达成 4 亿美元合作,将在 2026 年初为 Snapchat 提供 AI 搜索服务。Snap 表示,用户将能在应用内获得基于可验证信息的对话式答案。

AI 陪伴应用的快速扩张已成为行业争议焦点。包括 xAI、Replika 和 Character.AI 在内的公司均在推出虚拟伴侣服务。

xAI 在今年 7 月发布 Grok-4 模型时,推出了月费 30 美元的虚拟「朋友」功能,用户可与动漫风格角色或拟人化动物互动。

报道还援引研究数据指出,美国 13 至 17 岁青少年中,72% 曾使用过 AI 陪伴应用,其中 52% 每月至少使用几次。

批评者认为,这类应用可能加深依赖、模糊人机情感边界,甚至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但部分用户则表示体验「极具意义」。例如,一位 Grok 用户在接受采访时称,与虚拟角色互动时「经常流泪」,并感受到真实情绪。

新产品

1299 元起,苹果联名三宅一生推出限量版 iPhone Pocket

昨天,苹果联合三宅一生推出「iPhone Pocket」,1299 元起售。

按照苹果官网介绍,iPhone Pocket 以「一块布」为设计灵感,采用单体 3D 编织结构,可装下任意 iPhone及随身小物,手拎、系包上或斜挎皆可。

织物为开口罗纹,可伸展以容纳更多物品,拉伸时还能隐约看到屏幕内容;iPhone Pocket 由日本制造,苹果设计团队全程参与协作。

作为特别版产品,短带款提供八种色彩外观:柠檬色、柑橘色、紫色、粉色、孔雀绿色、宝石蓝色、肉桂色和黑色;长带款提供三种色彩外观:宝石蓝色、肉桂色和黑色。短带款 iPhone Pocket 售价为 1299 元,长带款售价为 1899 元。

从 11 月 14 日(周五)起,iPhone Pocket 将通过法国、大中华区、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韩国、英国和美国的部分 Apple Store 零售店与苹果官网发售。

大疆三款影像新品曝光

大疆创新正在加速推进影像产品线的更新,涵盖 Osmo Pocket 4 云台相机、Osmo Action 6 运动相机和 Avata 360 全景无人机,三款新品的相关信息已提前曝光。

  • Osmo Pocket 4 预计将在 2025 年 12 月正式发布

Notebookcheck 援引爆料人士 Hakasushi 报道,Osmo Pocket 4 将搭载 50MP 1/1.3 英寸豪威 OV50R40 传感器,并支持高达 110dB 的单次曝光 HDR。

此外,Pocket 4 的机身设计有所调整,增加了两个硬件按钮,并可能引入哈苏调校技术,整体定位在便携与画质提升的结合。

  • Osmo Action 6 预计将在 11 月 13 日亮相

据 DIYPhotography 报道,Action 6 将搭载较前代更大的传感器,镜头新增 f/2.0–f/4.0 可变光圈功能;

视频规格覆盖 8K/30fps、5.3K/60fps、4K/120fps 与 1080p/240fps;电池容量为 1950mAh,支持热插拔;防水性能方面,裸机可达 20 米,配合保护壳可达 60 米。

  • 全景无人机 Avata 360 或在年内正式发布

据 Notebookcheck 报道,大疆首款全景无人机 Avata 360 的谍照与细节已提前曝光。谍照显示,Avata 360 搭载旋转云台和 360 全景相机,具备全包桨保设计。

技术细节方面,爆料称新机将搭载全向避障与激光雷达,并支持录制 8K/50fps 视频与 1.2 亿像素全景照片、提供 10-bit D-log M 色彩模式。

续航方面,Avata 360 在 8K/30fps 模式下续航约 30 分钟;操控方面,支持遥控器与体感操控双模式,结合飞行眼镜与带屏遥控器实现沉浸飞行与精准运镜。

豆包编程模型发布:刷新 SOTA,订阅价低至 9.9 元

昨天,火山引擎正式发布豆包编程模型 Doubao-Seed-Code,并宣布面向开发者推出低至 9.9 元的订阅计划。

据介绍,该模型专为 Agentic 编程任务优化,在 SWE-Bench-Verified 榜单中取得 78.80% 的成绩,刷新 SOTA 纪录。

该模型支持 256K 长上下文,可处理复杂代码文件与多模块依赖,并成为国内首个具备视觉理解能力的编程模型。它能够根据 UI 设计稿、截图或草图生成代码,并自主完成样式修复与 Bug 修复,显著提升前端开发效率。

在兼容性方面,Doubao-Seed-Code 已适配 Anthropic API、TRAE 等主流开发生态,开发团队可快速切换至该模型以降低成本。火山引擎称其综合使用成本较业界平均水平下降 62.7%,并通过分层定价模式实现国内最低单价。

同时,TRAE 中国版已接入豆包编程模型,企业版同步开启公测。该版本支持最多 10 万文件、1.5 亿行代码的大型库,提供 GPU 集群保障,并具备数据加密传输与企业级管理功能。公测期间企业可享受首月免费试用(限 20 席位)。

百度开源 ERNIE-4.5-VL-28B-A3B-Thinking,多模态推理能力提升

昨天,百度宣布其多模态思考模型「ERNIE-4.5-VL-28B-A3B-Thinking」正式开源。据介绍,该模型具备仅 3B 激活参数,却在多模态理解与推理方面展现出更强性能。

该模型通过优化激活参数规模,实现了在图像、文本等多模态任务上的高效推理能力。官方称,该模型在图文结合、跨模态推理等任务中表现突出,能够为科研、产业应用提供更高效的支持。

新消费

JR 东日本宣布西瓜卡吉祥物「企鹅」2026 财年末「毕业」

JR 东日本昨日宣布,交通 IC 卡 Suica 的吉祥物「企鹅」将在 2026 财年末正式「毕业」。这一角色自 2001 年 Suica 卡推出以来,已陪伴用户超过 25 年,未来将被赋予新的使命。

Suica 卡自推出以来,「企鹅」一直是其核心视觉符号,广泛出现在广告、卡面及相关周边商品中。该形象由绘本作家坂崎千春设计,原型为南极的阿德利企鹅。

官方表示,尽管「企鹅」将退出吉祥物身份,但其文化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仍在延续,相关文具、杂货及毛绒玩具等商品持续热销。

JR 东日本强调,此次调整是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为 Suica 卡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叙事空间。随着移动支付与数字化服务的普及,Suica 的定位也在不断演变,吉祥物的「毕业」被视为品牌更新的象征。

迎合全运会主题,亨氏广告打造 34 种运动番茄形象

据 SocialBeta 报道,第十五届全运会已于日前正式开幕。亨氏番茄酱借此契机推出系列创意营销,以番茄为核心视觉符号,打造 34 种运动姿态的番茄形象,寓意对应 34 个比赛项目。

亨氏强调其产品卖点在于优质番茄,并以广告语「想赢的番茄都在亨氏里」向运动员致敬。

品牌通过平面、户外、动画等多种形式,将相关海报投放至高铁站、地铁站、电梯广告,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等线上平台,借助社交媒体扩散效应提升关注度。

宝可梦乐园官宣 2 月 5 日开业

「PokéPark KANTO」作为宝可梦首座常设主题乐园,将于 2026 年 2 月 5 日在日本东京读卖乐园正式开幕。

该园区以《宝可梦 红/绿》关都地区为蓝本,结合自然环境与互动设施,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根据 The Pokémon Company 公布的信息,乐园占地约 2.6 公顷,距离东京市区车程约 40 分钟,门票预计自 2025 年秋季起陆续开售。官方确认首批入园抽选登记将于 11 月 21 日开放,并持续至 12 月 8 日,结果预计在 12 月下旬公布。

据悉,园区规划两大核心区域:

  • 「宝可梦森林」全长约 500 米,设有草丛、隧道与山路,游客可观察关都地区宝可梦的生态习性;
  • 「草纱镇」则汇集宝可梦中心、友好商店与训练家市集,并设有舞台演出、迎宾游行及两大游乐设施,包括「皮卡皮卡大派对」与「布伊布伊布步游」。

官方还同时上线了改版网站与 APP,以便游客提前规划行程。

好看的

成龙新片《过家家》定档元旦

电影《过家家》昨日发布定档预告和海报,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在中国全国上映。

成龙将颠覆以往「功夫」形象,出演一位真「老人」,与彭昱畅组成错位父子关系,故事围绕一群陌生人误打误撞组成「家庭」,在日常冲突与温情中逐渐建立羁绊。

影片剧情以误认身份为起点:彭昱畅饰演的钟不凡被成龙饰演的房东任继青误认为是离家多年的儿子,因而与张佳宁饰演的苏晓月、潘斌龙饰演的贾爷、李萍饰演的邻居金珍姑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猎杀游戏》纽约举行首映礼

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出品、改编自史蒂芬 · 金同名小说的电影《猎杀游戏》于 11 月 9 日(当地时间)在纽约 AMC 林肯广场影院举行首映礼,并同步发布「破局者」版宣传视频。影片计划于 12 月 5 日在中国上映。

在宣传视频中,主角本·理查兹(格伦·鲍威尔饰)面对职业杀手与观众的围追堵截,展开高强度反击,场面包括爆炸跳桥、直升机追车、空中劫机等动作场景,凸显影片「直播猎杀」的设定。

此前,影片已于 11 月 5 日在伦敦举行首映礼,并迎来首波海外口碑解禁。

多家媒体评价影片「节奏紧凑,动作火爆」,知名影评人 Rachel Leishman 称其「远超预期,动作场面精彩纷呈,情感饱满」,而 FilmLandEmpire 则盛赞主演格伦 · 鲍威尔「在银幕上光芒四射,魅力十足」。

甜茶乒乓球新片《至尊马蒂》发布新预告

日前,「甜茶」提莫西·查拉梅主演的乒乓球题材新片《至尊马蒂》发布新正式预告。

据悉,该片讲述一个关于乒乓球运动员的原创虚构故事,原型为美国人 Marty Reisman。由萨弗迪兄弟的哥哥乔什· 萨弗迪执导,格温妮斯·帕特洛、敖德萨·阿德隆、Tyler, The Creator 出演,A24 出品,将于 12 月 25 日北美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工信部 11 月新车曝光:大众与小鹏「爱情结晶」车型亮相;上汽大通「电改油」装上摩托发动机

工信部车展第 401 期在 11 月 10 日如期而至。

但似乎由于广州车展将至,国内各大主机厂们都有点藏着掖着,不想太早暴露惊喜,所以本期各家大多都是在现有车型基础上加以调整。

在本期你将看到:

  • 想要在纯电领域重铸荣光的大众版「小鹏 G8」;
  • 销冠小鹏 MONA 03 尾部造型调整;
  • 比亚迪 7 款车型续航增加;
  • 东风奕派首发「轮毂电机」;
  • 上汽大通「电改油」采用摩托车发动机。

安徽大众与众 08

这批新车中,最受关注的应该就是传闻中大众和小鹏联手打造的与众 08 了。

作为大众「在中国研发、为中国市场打造」战略的关键车型,与众 08 的身上能看到不少大众在「本地化」上的努力。

与众 08 的车身尺寸为 5000mm×1954mm×1688mm,轴距 3030mm,比小鹏 G9 大了一圈。

外观设计上,与众 08 采用了和与众 06 相似的大众新一代设计语言,整体造型简洁,但更强调比例与线条。

新车采用了短前悬 + 长后悬的车身设计,通过拉长车身视觉比例来营造出较为「运动化」的观感,无框车门则进一步提升了外观辨识度与精致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与众 08 在其高位刹车灯处集成了一个「沃尔夫斯堡狼头」标志,意在表明与众 08 是毫无疑问的德国血统。

不过,编辑部的几位同事普遍觉得车辆的前大灯设计太过凌厉,不够优雅,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在国内用户较为看重的智能化体验上,大众官方表示与众 08 将首次搭载 L2++ 级车位到车位辅助驾驶系统,并支持 OTA 远程升级。

目前与众 08 的官图和申报图中都未曾发现激光雷达的影子,很有可能将首发搭载小鹏的纯视觉 AI 智驾系统。

据称新车的车机系统整体类似于小鹏的天玑操作系统,但是大众自己做了不少 UI 层面的定制化。车机搭载的语音助手也采用了更符合中文用户使用习惯的本土供应商。

三电系统方面,与众 08 将是大众在中国市场首款搭载 800 伏超快充技术的量产车型,CLTC 纯电续航里程将在 700 公里以上。

申报信息还显示,与众 08 有两种动力配置,分别是 230kW 的单电机版本和前 140kW 后 230kW 的双电机组合,电池则是来自于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

与众 08 在市场定位上瞄准的是 30 万至 50 万元价格区间的中高端纯电 SUV 市场,试图吸引注重品牌力,同时对车辆智能化和续航有一定要求的消费者。

与众 08 依托大众安徽的生产基地及长三角供应链进行生产和交付。

作为大众汽车继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之后的在华第三家合资公司,大众安徽于 2024 年 7 月推出首款车型 ID. 与众,是首款悬挂金色大众徽标的车型。

在上市之后,ID. 与众几乎无人问津,官降 4 万之后也并无起色,后来推出的改款车型与众 06 采取降价增配的策略,对智能化、安全配置和动力续航进行了升级,但依然无人买单,不得已只能沦为出租车,9 月份上牌量不到 1000 台。

在 ID. 与众和与众 06 销量不佳后,与众 08 的市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大众在中国纯电领域的品牌形象。

小鹏

小鹏此次有 2 款车出现在了申报目录中,分别是小鹏 X9Ultra 和新款的 Mona 03。

继 X9 增程版之后,纯电版的 X9 Ultra 也在路上了。

从申报图来看,小鹏对 X9 Ultra 的外观细节做了调整,头雾灯区域以及前后下包围均更换为与增程版车型一致的造型,取消了现款在售纯电版的蜂窝状下进气口。

新车在动力方面提供后驱和四驱两种版本,后驱版本电机峰值功率为 235kW,四驱版本则采用前 235kW 后 135kW 的配置,两种版本均采用由中创新航提供的三元锂电池组。

小鹏 X9 自此也将成为小鹏首款增程、纯电同步发售的车型。

小鹏的销量主力 Mona 03 在外观上和现款基本保持了一致,只是对尾部做了些许优化,让其更加棱角分明,同时更新了 P7 同款的六幅轮圈。

此外,相比现款在售的车型,新款车型的电机功率提升至了 160kW,依旧内置磷酸铁锂电池包。

11 月 7 日,小鹏宣布 MONA M03 车型累计交付量达到了 20 万台,连续 14 个月交付破万。但在近期的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海豚、零跑 B01 和上汽名爵 MG4 紧随其后,数量差距也不大。

在各家都在不断打磨和优化车型的情况下,小鹏新款 MONA 03 能否继续保持优势,甚至在价格上有所惊喜,还是挺值得期待的。

比亚迪

比亚迪宋 Pro、秦 L、秦 Plus、海豹 05、海豹 06 、海豹 07、钛 7、仰望 U7 均有更新,更新内容主要集中于提升 CLTC 纯电续航里程以及调整部分选装件上。

具体汇总如下,

  • 宋 Pro  DM-i :新增 150km 纯电续航版本,标配 26.628 度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 秦 L DM-i :新增 155km 纯电续航,标配 25.287 度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 海豹 05  DM-i:新增 155km 纯电续航,标配 25.287 度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 海豹 06  DM-i:新增 155km 纯电续航,标配 25.287 度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 海豹 07 DM-i:新增 110km 纯电续航,标配 17.615 度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 方程豹 钛 7:新增拖车钩及电连接头,新增 130km 纯电续航,标配 35.624 度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 仰望 U7:新增 180km 纯电续航,标配 52.3987 度电池。

东风奕派 007 轮毂电机版

东风奕派在这个月带来了国内首款实现量产的四轮轮毂电机车型——东风奕派 007 轮毂电机版。

该车基于现有的东风奕派 007 打造,车身尺寸保持不变,长宽高分别为 4880/1915/1476mm,轴距为 2915mm。,车辆外观延续了现款车型的运动风格设计。

最值得注意的是,奕派 007 搭载了由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生产的四台轮毂电机,单台电机最大功率 100kW,系统综合功率达 400kW。

相比传统的驱动形式,轮毂电机省去了传统驱动系统中的变速箱、传动轴、差速器等机械部件,大幅简化整车动力传动结构。

这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还释放了底盘和乘员舱空间,为车辆布局提供更大的设计自由度,而且由于动力直接传递至车轮,减少了中间传动环节的能量损耗,整体驱动效率更高,有助于提升车辆续航里程。

此外,由于每个车轮可独立驱动和控制,车辆的动态性能应该也有所改善,在转弯稳定性、牵引力控制和湿滑路面的操控安全性方面应该都有所提升,应该也可以实现原地掉头等功能。

比亚迪的「易四方」技术与之类似,但是「易四方」是在车辆前后轴中央的位置各放了 2 套驱动系统,在单个轴上布置了左右两台电机、两台电机控制器,以及两套减速器来实现车辆四轮的单独控制,并非直接使用轮毂电机。

▲ 比亚迪「易四方」技术示意图

「新物种」

当然除了上述几台值得关注的重点新车之外,还出现了一些难得一见的抽象选手。

比如上汽大通就申报了一款「电改油」的大通大拿 V1。

其车辆原生于纯电平台,但上汽大通一番魔改,成功给其加上一台来自于摩托车制造商春风动力的 965cc 42kW 发动机作为增程器。

从申报图中似乎可以看出,由于平台限制,大通甚至没把增程器放进车身内部,而是放在了后桥下方。

不过也有人认为「电改油」增程车用大排量摩托车发动机似乎是个合理的的技术路线。

毕竟成本相对不高,体积也比汽车用 3/4 缸机小得多,刚好能绕过原生纯电车的机舱空间瓶颈。而且只要转速上来(刚好适合增程车的发电工况),双缸机的震动并不夸张。乘用车这么干可能比较招黑,但商用车就没那么多讲究啦,便宜好用就完了,很符合大通一贯的实干调性。@ 微博 Van 有引力

此外,爱好者们千呼万唤的 212 探境者 01 皮卡版也在申报信息中出现了。

车辆整体依旧延续 212 家族的硬派造型,加入更具越野属性的前后保险杠以及轮圈、翼子板等造型。

▲ 改一改说是奔驰大 G 皮卡版应该也有人信

车辆长宽高分别为 5469/1955/1970mm,轴距为 3488mm。货箱栏板内尺寸为 1555/1520/490mm。车辆接近角/离去角(度)为 42/26,42/24。

选装方面,车辆提供防滚架、绳钩、轮圈、外观风格、货箱盖、翼子板装饰件、牵引专用装置(拖车钩方口座/电连接头)。动力方面,申报车型搭载 2.3T 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 140kW。

不过新车大概率会是自动挡,二一二未来打造的越野车和皮卡车预计不会再有手动挡车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用 460 万美元追上 GPT-5?Kimi 团队首次回应一切,杨植麟也来了

上周 Kimi K2 Thinking 发布,开源模型打败 OpenAI 和 Anthropic,让它社交媒体卷起不小的声浪,网友们都在说它厉害,我们也实测了一波,在智能体、代码和写作能力上确实进步明显。

刚刚 Kimi 团队,甚至创始人杨植麟也来了,他们在 Reddit 上举办了一场信息量爆炸的 AMA(有问必答)活动。

▲ Kimi 团队三位联创,杨植麟、周昕宇、吴育昕参与回答

面对社区的犀利提问,Kimi 不仅透露了下一代模型 K3 的线索、核心技术 KDA 的细节,还毫不避讳地谈论了 460 万的成本,以及与 OpenAI 在训练成本、产品哲学上的巨大差异。

  • 460 万美元这个数字不是官方的数字,具体的训练成本很难量化到多少钱
  • K3 什么时候来,是看奥特曼的万亿美元数据中心什么时候建成
  • K3 的技术将会继续沿用,当前效果显著的 KDA 注意力机制
  • 视觉模型还需要我们去采集更多的数据,但目前已经在做了……

我们为你整理了这场 AMA 中最值得关注的几个核心焦点,来看看这家现在算是国产开源老大的 AI 实验室,是如何看待他们的模型,和未来 AI 的发展。

叫板 OpenAI,「我们有自己的节奏」

在这场 AMA 中,火药味最足的部分,大概就是 Kimi 团队对 OpenAI 的隔空回应。

最大的噱头之一:K3 什么时候来?Kimi 团队的回答非常巧妙:「在奥特曼的万亿美元数据中心建成之前。

很明显这一方面是幽默,因为没有人知道 OpenAI 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建成那个数据中心,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回应外界对于 Kimi 能用更少资源追赶 GPT-5 的赞叹。

当有网友贴脸开大,直接问 Kimi 怎么看 OpenAI 要花这么多钱在训练上时,Kimi 坦言:「我们也不知道,只有奥特曼自己才知道」,并强硬地补充道,「我们有自己的方式和节奏。

这种自己的节奏,首先体现在产品哲学上。当被问到是否会像 OpenAI 一样发布 AI 浏览器时,团队直言 No:

我们不需要创建另一个 chromium 包装器(浏览器套壳),来构建更好的模型。

他们强调,目前的工作还是专注于模型训练,能力的体现会通过大模型助手来完成。

在训练成本和硬件上,Kimi 也展现了精打细算的一面。社区好奇 K2 的训练成本是否真的是传闻中的 460 万美元,Kimi 澄清了这个数字并不正确,但表示大部分的钱都是花在研究和实验上,很难具体量化。

至于硬件,Kimi 承认他们使用的是 H800 GPU 和 Infiniband,虽然「不如美国的顶级 GPU 好,而且数量上也不占优势」,但他们充分利用了每一张卡。

模型的个性与 AI 的垃圾味

一个好的模型,不仅要有智商,还要有个性。

很多用户喜欢 Kimi K2 Instruct 的风格,认为它「比较少的谄媚,同时又像散文一样,有洞察力且独特」。

Kimi 解释说,这是「预训练(提供知识)+ 后训练(增添风味)」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强化学习配方(即奖励模型的不同选择)会得到不同的风格,而他们也会有意的把模型设计为更不谄媚

▲大语言模型情商评估排名,图片来源:https://eqbench.com/creative_writing.html

但与此同时,也有用户直言 Kimi K2 Thinking 的写作风格太「AI Slop 垃圾」,无论写什么话题,风格都太过于积极和正面,导致读起来 AI 味就是很重。他还举例子说,要 Kimi 写一些很暴力很对抗的内容,它还是把整体的风格往积极正面那边去靠近。

Kimi 团队的回答非常坦诚,他们承认这是大语言模型的常见问题,也提到现阶段的强化学习,就是会刻意地放大这种风格。

这种用户体感与测试数据的矛盾,也体现在对 Benchmark(跑分)的质疑上。有网友尖锐地提问,Kimi K2 Thinking 是不是专门针对 HLE 等跑分进行了训练,才会取得如此高分?毕竟这么高的分数,好像和他实际使用中的智能不太匹配。

对此,Kimi 团队解释说,他们在改进自主推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进展,这刚好让 K2 Thinking 在 HLE 上得分很高。但他们也坦诚了努力的方向,要进一步提升通用能力,以便在更多实际应用场景中和跑分一样聪明。

网友还说,你看马斯克的 Grok 因为做了很多 NSFW (非工作安全) 的工作,生成图片和视频;Kimi 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写作优势,让它完成一些 NSFW 的写作,一定能为 Kimi 带来很多用户的。

Kimi 只能笑而不语,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未来是否会支持 NSFW 内容,可能还需要找到一些年龄验证的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做好模型的对齐工作。

很明显,现阶段 Kimi 是不可能支持 NSFW。

核心技术揭秘:KDA、长推理与多模态

作为一家被称为「开源先锋实验室」的公司,而 Reddit 本身就是也是一个非常庞大和活跃的技术社区,Kimi 也在这次的 AMA 中,分享了大量的技术细节。

10 月底,Kimi 在《Kimi Linear: An Expressive, Efficient Attention Architecture》的论文,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混合线性注意力架构 Kimi Linear,其核心正是 Kimi Delta Attention (KDA)。

▲KDA 算法实现,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510.26692

通俗来说,注意力(Attention)就是 AI 在思考时,决定应该重点关注上下文哪些词语的机制。和常见的完全注意力和线性注意力不同,KDA (Kimi Delta Attention),是一种更智能、更高效的注意力机制

在这次 AMA 活动中,Kimi 也多次提到,KDA 在长序列强化学习场景中展现了性能提升,并且 KDA 相关的想法很可能在 K3 中应用。

但 Kimi 也坦言,技术是有取舍的。目前混合注意力的主要目的是节省计算成本,并不是为了更好的推理,在长输入和长输出任务上,完全注意力的表现依然是更好的。

那么,Kimi K2 Thinking 是如何做到超长推理链的呢,最多 300 个工具的思考和调用,还有网友认为甚至比 GPT-5 Pro 还要好?

▲ Kimi Linear 模型结构

Kimi 认为这取决于训练方式,他们倾向于使用相对更多的思考 token 以获得最佳结果。此外,K2 Thinking 也原生支持 INT4,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推理过程。

我们在之前的 Kimi K2 Thinking 文章中也分享了 INT4 的量化训练技术,这是一种高效的量化技术(INT4 QAT),Kimi 没有训练完再压缩,而是在训练过程中,就保持了低精度运算模型。

这能带来两个巨大的优势,一个是推理速度的提升,一个是长链条的推理,不会因为训练完再进行的压缩量化,而造成逻辑崩溃。

最后,关于外界期待的视觉语言能力,Kimi 明确表示:目前正在完成这项工作。

之所以先发布纯文本模型,是因为视觉语言模型的数据获取,还有训练,都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团队的资源有限,只能优先选择一个方向。

生态、成本与开放的未来

对于开发者和普通用户关心的问题,Kimi 团队也一一作答。

为什么之前能处理 1M 上下文的模型消失了?Kimi 的回答言简意赅:「成本太高了。」而对于 256K 上下文在处理大型代码库时依然不够用的问题,团队表示未来会计划增加上下文长度。

在 API 定价上,有开发者质疑为何按「调用次数」而非 token 收费。对使用 Claude Code 等其他智能体工具进行编程的用户来说,基于 API 请求次数的计费方式,是最不可控且最不透明的。

在发送提示之前,用户根本无法明确工具将发起多少次 API 调用,或者任务将持续多长时间。

▲Kimi 会员计划

Kimi 解释说,我们用 API 调用,是为了让用户更清楚的知道费用是怎么消耗的,同时符合他们团队的成本规划,但他们也松口表示会看看是否有更好的计算方法。

当有网友提到自己公司不允许使用其他聊天助手时,Kimi 借机表达了他们的核心理念:

我们拥抱开源,因为我们相信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一个带来团结而不是分裂的追求。

而对于那个终极问题——AGI 什么时候到来?Kimi 认为 AGI 很难定义,但人们已经开始感受到这种 AGI 的氛围,更强大的模型也即将到来。

和去年疯狂打广告营销的 Kimi 不同,在这场 AMA 力,杨植麟和团队成员的回答;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在国产开源,逐渐占据全球大语言模型开源市场的背景下,Kimi 也更加有底气,更明确了自己的节奏。

而这个节奏很明显,就是在这场烧钱、甚至卷太空的 AI 竞赛中,继续走开源的路,才能推动技术往前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GPT 5.1 披「马甲」公测,免费可用,杀入年底大更新战场

Gemini 3 还没影子,GPT 5.1 已经在路上。7 号深夜,OpenRouter 平台上线了一个全新的隐名模型。已经有眼尖动作快的网友尝鲜体验,并且认为这就是披着马甲的 GPT 5.1,暂名:Polaris Alpha。

目前提供 API 调用(包括 OpenRouter),知识库截止时间为 2024 年 10 月,不支持推理模式。最大 context 容量 256K,单次最大输出 128K。

开发商信息保密,但是在网友的不懈努力下,成功「越狱」,让 Polaris Alpha 自曝了家门。

▲ 图片来自 X 用户 @LarryAtherton1

这倒也算不上实锤,可能只是训练数据的问题——很多模型都会输出来自专有供应商的数据。除非系统提示中明确说明,或者通过指令调优反复灌输,否则这些模型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无论如何,目前暂时没有官宣,暂且就还是叫它 Polaris 吧。APPSO 也第一时间简单试用了一下。由于是通过 API,部分功能比如处理语音素材暂时受限,除此之外,Polaris 的表现,让人相当期待 GPT 5.1。

案头工作:流畅,一如既往

首先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简单任务:根据要求写邮件。这是一封道歉邮件,跟嘉宾通报活动改期。我特地强调了口吻要既饱含歉意,又表示亲近,让 Polaris 感受一下。

算是中规中矩吧,信息齐全,行文逻辑清楚,语气不会有强烈的「人机感」。比较神奇的是,在打开 Search 模式的前提下,Polaris 会去检索一些道歉信的写法,而它的引用信息里,居然有淘宝百科…… 看上去 Polaris 覆盖的信息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冷门了。

然后是需要创意想法的文案写作任务,prompt 我都给得很模糊,只要求有网感,适合在小红书上传播。

Polaris 给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给出的文案非常完整。后面还给出了活动具体执行的方案。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措辞上颇有 GPT 系会有的文字风格。也有网友专门做了相似性统计——马甲快要披不住了。

文字风格仍然是每一个大语言模型的立身之本,毕竟现在最主流的应用场景就是案头工作。2026 年都快要来了,还给出「人机味」的文字,是不能被原谅的。目前 Polaris 的文风,有相当典型的「GPT」风味,很多网友都有同样的感受。

同时,对于 chatbot、聊天、陪伴等应用场景里,文风能否快速适应用户节奏,并且灵活「习得」个性化的口吻,也将是 GPT5.1 面临的挑战——全球用户要求 4o 回来的盛况,OpenAI 应该不想再经历一次了吧。

由于不能直接处理音频文件,我上传了转录后的播客文字稿,让 Polaris 整理提炼信息点,适当调整口语化的地方,重点是:根据不同的主题维度,拉出一个层次明确的提纲,同时保留时间戳。

输入目前看来可以超过 1w 字(单条发送),受限于 OpenRouter 每个窗口只能保存八条记忆的限制,超长输入会一定程度的影响输出稳定性。不过自我纠正能力不错,第一次跑的时候生造了并不存在的时间戳,重抽一次之后自行纠正了。

自从 GPT 5 之后,ChatGPT 的单个窗口容量明显增大,从社交媒体上的反馈来看,最高的 token 总数可以去到 60 万-80 万才达到上限。这对于个性化用户信息而言是个非常好的信号,但不可避免的是,超长上下文额之后,会出现记忆调度的失序,以及输出稳定性的下降。

这留给了 GPT 5.1 全新的挑战,如何在进一步扩大窗口容量之后,依然保持灵活准确的记忆调度。对于用户而言,几乎是第一秒就能感受到的决定性体验。

编程:超简单,超顺滑

OpenRouter 提供几种基础的编程工作实现和预览。我快速用它测了一下 Polaris 写小游戏的本事。

最直观的感觉是时间稍微有点久,差不多要个五分钟了。不过倒是不需要我提供复杂的 prompt,「设计一个贪吃蛇游戏代码」,就足够生成一个可以上手的小游戏。

甚至还提供不同的模式、设置,在 preview 里的试玩都很顺畅。另外又让它跑了一个打地鼠游戏,也是顺利完成。

网页设计也很 OK,我把上面生成出来的咖啡馆文案,丢回给 Polaris,让它设计一个活动的落地页。

Polaris 研究了整个文案,并且加入了一些补充,最后出来的视觉效果也不错,我挺喜欢它给按钮设计的发光效果,这似乎是它的一个「独家特色」,在其他网友的测试中也出现了:

▲ 图片来自 X 用户

从网上的其它测试是来看,它的美学表现值得期待。

▲ 图片来自 X 用户 @HarshithLucky3

这些基础工作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老实说,现在 AI 编程的赛道堪称白热化,而 GPT 系产品在编程上,竞争力一直不算很强。GPT 5.1 实装后,在编程上的表现能不能有大突破,只有继续等待才能知道。

前阵子 Sam Altman 明确发话表示,年底时 ChatGPT 将推行 NSFW 模式(成人模式),在目前的 Polaris 上,似乎已经看得到苗头了。

如果是这样,那 Polaris 是 GPT 5.1 的证据又多一条,尤其是考虑到最近 OpenAI 已经在小范围内做年龄验证,这并非全量行动,而是针对不确定实际年龄的用户做定向推送。

成人模式的争议很大,实际执行也并不如想象中简单,除了验证,还有隐私信息识别、储存等一系列麻烦。到底能不能有一个平衡多方诉求的解决方案,还得看真正的 GPT 5.1 如何应对。

眼瞧着年底又是一场血战,Gemini 3 早就放出风声(虽然一直跳票),Nano Banana 2 也突然冒头。更别提前阵子 Kimi K2 Thinking 的发布,收获了海内外一大波关注,训练成本仅为 460 万美元。

OpenAI 仍然有着惊人的支出,虽然也有着惊人的活跃用户群,但盈利还看不到苗头。在一系列又强又便宜的中国模型的狙击下,GPT 5.1 能达到期望吗?

快知道了,网传 11 月中就将发布,到时或许会有答案。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李飞飞最新长文刷屏,AI 下一个十年最需要的不是大模型

当 ChatGPT 震惊世界时,我们以为 AI 已经足够聪明。但它依然做不到一件事:准确判断你伸手去够桌边咖啡杯时,手指距离杯沿还有多少厘米。

今天,知名 AI 学者李飞飞用一篇博客回答了这个问题:真正的智能不只是文字游戏,而是藏在一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从未意识到的能力里:

空间智能。

这是一种比语言更古老的智能,改变人类文明的时刻,从来依靠的都不是语言,而是对空间的感知、想象与推理。
比如古希腊学者通过观察影子计算出地球周长,科学家摆弄金属丝拼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消防员在烟雾中凭直觉判断建筑是否会坍塌。

而现在,AI 即将获得它一直缺失的这种能力。

省流版如下:

1. 当前 AI(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 LLM)虽然那改变了我们运用抽象知识的方式,语言能力很强,却缺乏对物理世界的真实经验和理解。它们在机器人、科学发现、沉浸式创造力等领域仍有根本局限。空间智能是 AI 的下一个前沿。它将彻底改变我们创造和体验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方式,并将在机器人、科学发现和创造力等领域引发变革。

空间智能是人类智能的基石,甚至先于语言存在。它不仅支撑着我们与物理世界的日常互动(如驾驶、接住钥匙),也是人类想象力、创造力和科学发现(如古希腊测量地球周长、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的核心。它是人类认知赖以构建的「脚手架」。

2. 尽管多模态模型(MLLM)有所进步,但 AI 在空间能力上与人类相差甚远。它们无法准确估计距离、方向,无法在脑中「旋转」物体,也无法预测基本的物理规律。AI 缺乏这种能力,就无法真正与物理现实建立联系。要实现空间智能,我们需要超越 LLM,构建更具雄心的「世界模型」。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成式模型,其能力远远超越当今的 LLM。李飞飞与 World Labs 正致力于此。

3. 李飞飞定义了世界模型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1. 生成性 (Generative):能够生成在感知、几何和物理规律上保持一致性的世界。
  2. 多模态性 (Multimodal):天生设计为多模态,能处理和输出多种形式的信息(如图像、视频、深度图、文字、动作)。
  3. 交互性 (Interactive):能够根据输入的「动作」,预测或输出世界的「下一个状态」,并最终可能预测「下一步应采取的行动」。

4. 李飞飞认为,构建世界模型远比构建语言模型困难,因为世界的维度远超语言。这需要克服三大挑战:

  • 新的训练任务:需要找到类似 LLM 中「下一个词预测」那样优雅的通用任务函数,但难度更高。
  • 大规模数据:需要能从海量的互联网图像和视频中提取深层空间信息,并辅以合成数据和多模态数据。
  • 新的模型架构:需要超越当前 1D/2D 序列范式,发展出具备 3D 或 4D 感知能力的新架构(比如 World Labs 的 RTFM 模型)。

5. AI 应当增强人类的能力,而非取而代之。AI 应始终尊重人的自主性与尊严。空间智能正是这一愿景的体现,它旨在赋能人类的创造力、关怀能力和科学发现。

6. 空间智能的应用将分阶段展开:

  • 近期(创造力):赋能故事讲述、电影、游戏和建筑设计。World Labs 已推出 Marble 平台,帮助创作者构建 3D 世界。
  • 中期(机器人学):实现「行动中的具身智能」。世界模型将通过模拟训练,使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协作助手。
  • 长期(科学、医疗与教育):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辅助诊断、环境感知监护以及沉浸式教育等领域产生变革性影响。

7. 探索空间智能是李飞飞科研生涯的「北极星」。没有空间智能,「真正智能机器」的梦想就无法实现。她呼吁整个 AI 生态系统共同努力,将这项技术用来造福全世界。

从语言到世界:空间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前沿

1950 年,当计算机还只是自动化运算和简单逻辑的工具时,Alan Turing 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回荡的问题:机器能思考吗?他以非凡的想象力看到了一个大胆的可能——智能也许有一天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这个洞见后来开启了一场被称为「人工智能(AI)」的不懈科学探索。

在我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二十五年里,Turing 的远见依然激励着我。但我们离那个目标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如今,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大型语言模型(LLM)——已经开始改变我们获取和运用抽象知识的方式。然而,它们依然像在黑暗中打磨文字的匠人:语言优美,却缺乏经验;知识丰富,却未真正立足于现实。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将重新定义我们创造和体验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方式——它将彻底变革故事讲述、创造力、机器人学、科学发现等多个领域。这正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前沿。

自我进入这一领域以来,对视觉与空间智能的追求一直是我的北极星。这也是我花费多年时间创建 ImageNet 的原因——这是第一个大规模视觉学习与评测数据集,与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现代计算(如 GPU 图形处理单元)一起,成为现代人工智能诞生的三大关键支柱之一。过去十年里,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致力于将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学习相结合。而正因为这一信念,我与联合创始人 Justin Johnson、Christoph Lassner、Ben Mildenhall 于一年多前共同创立了 World Labs——希望第一次真正实现这一愿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释什么是空间智能、它为何重要,以及我们如何构建能够解锁这种智能的「世界模型」——这种能力将重新塑造创造力、具身智能,以及人类的进步。

空间智能:人类认知的支架

人工智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时刻。生成式 AI 模型(如大型语言模型,LLM)已经从研究实验室走进日常生活,成为数十亿人用于创造、工作和交流的工具。它们展现出了曾被认为不可能的能力——能够轻松生成连贯的文本、大量的代码、逼真的图像,甚至短视频片段。如今,我们已无需再问「AI 是否会改变世界」,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已经在改变世界。

然而,仍有许多目标尚未实现。自主机器人的愿景依旧令人着迷,但仍停留在猜想阶段,距离未来学家所描绘的日常生活场景还有很远。AI 在疾病治愈、新材料发现、粒子物理等领域中实现研究飞速推进的梦想,也仍然大体未能实现。而能真正理解并赋能人类创造者的 AI——无论是学习分子化学复杂概念的学生、构思空间的建筑师、构建世界的电影制作人,还是追求沉浸式虚拟体验的任何人——仍未到来。

要理解这些能力为何仍难以实现,我们需要回溯空间智能的演化历程,并探究它如何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视觉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智能的基石,但它的力量源于更为根本的机制。在动物能够筑巢、养育后代、使用语言交流或建立文明之前,最初那种感知的能力——哪怕只是捕捉到一束光、一种触感——就悄然点燃了通往智能的进化之路。

这种看似孤立的、从外部世界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感知与生存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随着世代更迭不断加固、扩展。层层叠叠的神经元在这座桥上生长,形成了解读世界、协调有机体与环境互动的神经系统。因此,许多科学家推测:「感知—行动」这一循环正是智能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自然界创造出我们——这种能感知、学习、思考并行动的物种——的根本基础。

空间智能在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我们都在依赖它完成各种看似平凡的动作:停车时通过想象车头与路沿间逐渐缩小的距离来判断位置;接住从房间另一头扔来的钥匙;在人群密集的人行道上穿行而不相撞;或是半睡半醒时不用看就能把咖啡倒进杯子里。

在更极端的情境下,消防员在坍塌的建筑物中穿行,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凭直觉判断结构是否稳定、如何生存,并通过手势、身体语言以及一种难以言传的职业本能进行交流。而孩子们则在学会说话之前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里,通过与环境的游戏式互动来认识世界。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毫不费力——这正是一种机器尚未掌握的「本能流畅」。

空间智能同样是我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基础。讲故事的人在脑海中构建出丰富的世界,并借助各种视觉媒介将其传达给他人——从远古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电影,再到沉浸式电子游戏。无论是孩子们在沙滩上堆砌城堡,还是在电脑上玩《我的世界》(Minecraft),以空间为基础的想象力都是他们在现实或虚拟世界中进行互动体验的核心。

在众多行业中,对物体、场景以及动态交互环境的模拟也成为关键支撑——从工业设计到数字孪生,从机器人训练到各种业务应用,空间智能驱动着无数重要的实践场景。

纵观历史,空间智能在许多奠定文明走向的关键时刻都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古希腊,Eratosthenes 通过观察「影子」悟出了几何原理——他在亚历山大测量到阳光与地面形成的 7 度角,并在同一时间注意到赛恩城没有影子,由此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Hargreave 发明的「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y)则通过一个空间布局的巧思彻底革新了纺织业:他将多个纺锤并排安装在同一架子上,让一个工人能够同时纺出多股纱线,从而将生产效率提高了八倍。

Watson 和 Crick 则通过亲手搭建三维分子模型,摆弄金属板与金属丝,最终拼出了 DNA 的空间结构,让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恰如其分地契合在一起。

在这些案例中,空间智能都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关键力量——科学家和发明家必须操控物体、想象结构,并在物理空间中进行推理,而这些过程是文字所无法完全表达的。

空间智能,是人类认知赖以构建的「脚手架」。无论是被动观察还是主动创造,它都在发挥作用。它驱动着我们的推理与规划,即便面对最抽象的问题也是如此。它同样决定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无论是语言交流还是身体行动,无论是与他人还是与环境本身的互动。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会每天都像 Eratosthenes 那样揭示自然的奥秘,但我们依然以相同的方式思考——通过感官理解复杂的世界,并凭直觉掌握其中的物理与空间规律。

遗憾的是,如今的人工智能还无法像这样思考。

过去几年中,人工智能确实取得了巨大进步。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Multimodal LLMs,简称 MLLM)在海量多媒体数据(除了文本外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的训练下,初步具备了某种「空间感知」能力。如今的 AI 已能分析图片、回答与图片相关的问题,并生成极其逼真的图像与短视频。同时,得益于传感器与触觉技术的突破,最先进的机器人也开始能够在高度受限的环境中操控物体和工具。

但坦率地说,AI 的空间能力仍远未达到人类水平,这种差距一眼便能看出。当前最先进的 MLLM 模型在估计距离、方向、大小等方面的表现往往不比随机猜测好多少——它们也无法像人类那样在脑海中「旋转」物体,从不同角度重新想象其形状。它们不能穿越迷宫、识别捷径,也无法预测最基本的物理规律。AI 生成的视频虽然令人惊叹,但往往在几秒后就失去连贯性。

目前的尖端 AI 虽然在阅读、写作、研究和数据模式识别等任务中表现出色,但在理解或与物理世界交互时,却存在根本性的局限。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整体性的——不仅看到「事物本身」,还理解它们在空间上的关系、意义以及重要性。而通过想象、推理、创造和互动来理解世界——而不仅仅是用语言去描述——这正是空间智能的力量所在。

缺乏这种能力,AI 就无法真正与它想要理解的物理现实建立联系。它无法安全高效地驾驶汽车,无法在家庭或医院中灵活地引导机器人,也难以为学习与娱乐提供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更无法大幅加速材料科学或医学领域的发现。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写道:「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我并非哲学家,但至少我知道——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世界不止于「语言」。空间智能代表着超越语言的前沿——它是一种将想象、感知与行动连接起来的能力,使机器真正能够拓展人类的生活潜能,从医疗到创造力,从科学发现到日常助理,都因此焕发新可能。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十年:构建真正具备空间智能的机器

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具有空间智能的 AI?怎样才能让模型既能像 Eratosthenes 那样进行空间推理,又能像工业设计师那样精确创造,像讲故事的人那样富有想象力,并像救援人员那样在复杂环境中灵活行动?

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大型语言模型(LLM),而是一种更具雄心的体系——世界模型(World Models)。这是一类全新的生成式模型,能够在语义、物理、几何与动态复杂的世界中——无论虚拟还是现实——进行理解、推理、生成与交互,其能力远远超越当今的 LLM。

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萌芽阶段,目前的探索方法从抽象推理模型到视频生成系统皆有涉猎。World Labs 正是在这种信念下于 2024 年初创立的:我们认为,基础方法尚未确立,而这正是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挑战。

在这个新兴领域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指导发展的核心原则。对于空间智能而言,我将「世界模型」定义为具备以下三种关键能力的系统:

1. 生成性(Generative):世界模型能够生成具备感知、几何与物理一致性的世界

要实现空间理解与推理,世界模型必须具备生成自身「模拟世界」的能力。它们应能根据语义或感知层面的指令,生成无穷多样的虚拟世界——这些世界无论在几何结构、物理规律还是动态变化上,都必须保持一致性,无论它们代表的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

研究界正在积极探索这些世界应当以内在几何结构的隐式还是显式形式来表示。此外,除了具备强大的潜在表示能力,我认为一个通用的世界模型还必须能够输出清晰可观测的世界状态,以适应多种应用场景。尤其重要的是,模型对「当下世界」的理解必须与「过去世界」的状态相连贯——它要能理解世界从过去如何演变到现在。

2. 多模态性(Multimodal):世界模型从设计上就是多模态的

就像人类与动物一样,世界模型也应能处理多种形式的输入——在生成式 AI 领域,这些输入被称为「提示(prompt)」。面对不完整的信息(如图像、视频、深度图、文字指令、手势或动作),世界模型应能预测或生成尽可能完整的世界状态。

这要求它在处理视觉输入时具备接近真实视觉的精度,同时在理解语义指令时同样灵活。这样,智能体(agent)与人类都能通过多样化的输入与模型进行交流,并获得同样多样化的输出反馈。

3. 交互性(Interactive):世界模型能够根据输入的动作输出下一步的世界状态

最后,当「动作」或「目标」被作为输入提示的一部分时,世界模型的输出必须包含世界的下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是隐式的,也可以是显式的。

当模型接收到一个动作(无论是否包含目标状态)作为输入时,它应能输出与世界先前状态、目标状态(若有)、语义含义、物理规律及动态行为一致的结果。

随着具备空间智能的世界模型在推理与生成能力上不断增强,可以想象——未来面对某个给定目标时,世界模型不仅能够预测世界的下一状态,还能基于这一新状态预测「下一步应采取的行动」。

这一挑战的规模,远超人工智能以往所面对的一切。

语言,是人类认知中一种纯粹的生成现象;而「世界」,却遵循着复杂得多的规律。以地球为例,引力决定了运动规律,原子结构影响了光线的色彩与亮度,无数的物理定律限制着每一次交互。即便是最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也依然由服从这些物理法则与动态行为的空间物体和智能体所构成。要让语义、几何、动态与物理这几种层面在同一模型中保持一致,需要全新的方法与思路。

世界的表示维度远比语言这种「一维、序列信号」复杂得多。要让世界模型具备人类所拥有的那种通用能力,我们必须跨越多个艰巨的技术障碍。而在 World Labs,我们的研究团队正致力于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基础性突破。

以下是我们当前正在研究的一些课题示例:

· 一种新的通用训练任务函数
为世界模型定义一个像大型语言模型(LLM)中「下一个词预测」那样简单又优雅的通用任务函数,一直是该领域的核心目标。然而,由于世界模型的输入与输出空间更加复杂,这一函数的设计难度要高得多。尽管仍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但这种目标函数及其对应的表示方式,必须能够体现几何与物理规律,忠实地反映世界模型作为「连接想象与现实的有根表示」的本质。

· 大规模训练数据
训练世界模型所需的数据复杂程度远超文本数据。好消息是——庞大的数据源已经存在。互联网级的图像与视频资源,为训练提供了丰富、可获取的素材。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开发算法,从这些基于二维图像或视频帧(即 RGB 信号)的数据中提取更深层次的空间信息。过去十年的研究表明,语言模型的性能提升遵循「数据量与模型规模的扩展规律」;而对于世界模型来说,关键突破在于构建能够在相似规模下充分利用视觉数据的模型架构。

此外,我们也不应低估高质量合成数据以及深度图、触觉等额外模态的价值。它们在训练过程的关键阶段能对互联网级数据起到补充作用。要让这一过程更高效,还依赖于更先进的传感系统、更稳健的信号提取算法,以及更强大的神经仿真技术。

· 新的模型架构与表征学习
世界模型的研究必然会推动模型架构与学习算法的革新,特别是超越当前多模态语言模型(MLLM)和视频扩散模型的范式。现有方法通常将数据「分词化」为一维或二维序列,这让一些简单的空间任务变得异常困难——例如在短视频中数清不同的椅子,或回忆一小时前房间的布局。

新的架构可能带来改进,比如在分词、上下文与记忆机制中引入三维或四维感知能力。举例来说,World Labs 最近开发的实时生成帧模型(RTFM)就是这种转变的体现。该模型利用「以空间为基础的帧」作为空间记忆单元,实现了高效的实时生成,同时在生成的世界中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

显然,我们距离通过「世界建模」彻底释放空间智能的潜能,还有许多艰巨的挑战要克服。

这项研究不仅仅是理论探索——它是推动新一代创造性与生产力工具的核心引擎。而在 World Labs,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

最近,我们向少量用户展示了 Marble ——首个能够通过多模态输入进行提示(prompt),并生成、维持一致性三维环境的世界模型。它让用户与创作者能够在这些虚拟空间中探索、互动,并将其纳入创作流程中继续扩展。我们正在努力,让 Marble 尽快向公众开放!

Marble 只是我们迈向真正具备空间智能的世界模型的第一步。
随着研究的加速推进,科研人员、工程师、用户和商业领袖都开始认识到这项技术的非凡潜力。下一代世界模型将让机器实现一个全新的空间智能层次——这将解锁当今 AI 系统中仍大多缺失的关键能力。

用「世界模型」构建更美好的人类世界

推动 AI 发展的动机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参与开启现代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家,我的初衷始终明确:AI 应当增强人类的能力,而非取而代之。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让 AI 的发展、应用与治理更好地契合人类需求。如今,关于科技乌托邦与末日论的极端叙事层出不穷,但我始终保持务实的信念:AI 由人创造,为人服务,并由人类治理。

它必须始终尊重人的自主性与尊严。AI 的真正魔力在于延展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更具连接性、更高效,也更充实。

空间智能正体现了这一愿景:

它是一种能赋能人类创作者、照护者、科学家与梦想家的人工智能,帮助我们实现曾经无法实现的目标。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将「空间智能」视为人工智能下一个伟大前沿领域的决心。

空间智能的应用将分阶段展开。

如今,创意类工具 已经开始出现——World Labs 的 Marble 已将这些能力交到创作者与故事讲述者手中。
机器人学 是中期目标,我们正在不断完善「感知—行动」循环,使机器能够在物理世界中灵活操作。
而最具变革性的 科学应用 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它们的影响将深远,足以促进人类福祉的全面提升。

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有若干关键领域尤为突出——它们蕴含着重新定义人类能力的巨大潜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需要集体的努力——远非一个团队或一家公司所能独立完成。

这将需要整个 AI 生态系统的共同参与:研究者、创新者、企业家、公司乃至政策制定者,都应携手朝着共同的愿景前进。

而这个愿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未来,将由此展开:

创造力:为讲故事与沉浸式体验赋予超级能力

「创造力就是智慧在玩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出自我个人的英雄——爱因斯坦。在人类拥有文字之前,就已经在讲故事了——在洞穴的墙壁上作画、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并在共同的叙事中建立起整个文化。故事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跨越时间与空间建立联系,探索「人类」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在生命与爱中找到意义。

如今,空间智能有潜力彻底改变我们创作和体验故事的方式,不仅保留其根本的重要性,还将其影响力延伸至娱乐、教育、设计、建筑等多个领域。

World Labs 的 Marble 平台为电影制作人、游戏设计师、建筑师以及各类讲故事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能力和编辑控制权,让他们能够快速创建并反复迭代可自由探索的 3D 世界,而无需传统 3D 设计软件所需的大量投入。创造本身依旧是充满人性和活力的行为,AI 工具只是放大并加速了创作者的潜能。这包括:

  • 多维度叙事体验:电影人和游戏设计师正在利用 Marble 构建完整的虚拟世界,不再受限于预算或地理位置。他们能探索各种场景和视角,这在传统的制作流程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随着不同媒介和娱乐形式的界限逐渐模糊,我们正迈向全新的交互式体验形式,它融合了艺术、模拟和游戏——一个个个性化世界,不再仅属于大型工作室,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创造和参与其中。随着更快速的方法将创意和分镜转化为完整体验,叙事将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媒介,创作者可以在各种平台和界面上建立拥有共同线索的故事世界。
  • 通过设计实现空间叙事:几乎所有制造出来的物品或建造的空间,在实际成形之前都必须先进行虚拟 3D 设计。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且高度反复。而借助具备空间智能的模型,建筑师可以在投入数月设计前快速可视化结构,甚至可以「走进」还不存在的空间——讲述我们未来如何生活、工作和聚会的故事。工业设计师和时尚设计师也可以立即将想象转化为形体,探索物体如何与人体和空间互动。
  • 全新的沉浸式与互动体验:体验本身,是我们人类赋予事物意义的最深刻方式之一。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只拥有一个三维世界:我们共同生活的现实世界。直到近几十年,通过电子游戏和早期的虚拟现实(VR),我们才开始窥见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另一个世界。而如今,空间智能结合虚拟现实(VR)、扩展现实(XR)头显以及沉浸式显示设备,使这些体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正走向一个未来——进入完整构建的多维世界将像翻开一本书一样自然。空间智能让世界构建能力不仅属于拥有专业制作团队的工作室,也属于有故事、有想法的每一个人,包括独立创作者、教育者以及任何想要表达愿景的人。

机器人技术:行动中的具身智能

从昆虫到人类,动物依靠空间智能来理解、导航并与周围世界互动。机器人也不例外。具备空间感知能力的机器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梦想,我在斯坦福的研究实验室与学生和合作者们的工作,也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这也是我对 World Labs 所构建的模型充满期待的原因之一——它们有望让这一梦想成真。

  • 通过世界模型扩展机器人学习能力:机器人学习的进步依赖于可扩展的高质量训练数据。考虑到机器人必须学会理解、推理、规划和互动的庞大状态空间,许多研究者认为要真正实现通用型机器人,必须结合互联网数据、合成仿真和现实世界中的人类示范数据。然而,与语言模型不同,机器人研究目前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而世界模型将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随着其感知逼真度和计算效率的提升,世界模型的输出可以迅速缩小仿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将有助于在无数种状态、互动和环境的模拟中训练机器人。
  • 成为伙伴与协作助手:机器人作为人类的协作伙伴,无论是在实验室中辅助科学家,还是在家中帮助独居老人,都能在劳动力紧缺和生产效率亟需提升的背景下,承担重要角色。但要实现这一点,机器人必须具备空间智能:能够感知、推理、规划和行动,而且——这一点最关键——要能与人类的目标和行为保持情感上的一致性。例如,实验室里的机器人可以操作仪器,让科学家专注于需要精细操作或逻辑推理的任务;而家用机器人可以协助老年人做饭,同时不剥夺他们的乐趣与自主性。真正具备空间智能的世界模型,能够预测环境的下一步状态,甚至预测符合人类预期的动作,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 拓展具身形式的多样性:类人机器人确实适用于我们为自己打造的世界,但技术创新的全部潜力,将体现在更丰富多样的设计形式中:比如能够输送药物的纳米机器人、可在狭小空间中活动的软体机器人,以及为深海或外太空环境设计的专用机器。不论它们的外形如何,未来的空间智能模型都必须整合机器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感知与运动能力。但开发这些机器人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缺乏适用于各种具身形式的训练数据。世界模型将在模拟数据生成、训练环境构建,以及任务基准测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更长远的视野:科学、医疗与教育

除了在创意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空间智能还将在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那些 AI 可以增强人类能力、挽救生命、加速发现的地方。我在下面重点介绍三个具有变革潜力的领域,当然,空间智能的应用远不止于此,还将在更多行业中大展拳脚。

在科学研究中,具备空间智能的系统可以模拟实验、并行测试假设,并探索人类难以抵达的环境——从深海到遥远的行星。这项技术将彻底改变气候科学、材料研究等领域的计算建模方式。通过将多维仿真与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相结合,这些工具可以降低计算门槛,扩展每一个实验室所能观察和理解的范围。

在医疗健康领域,空间智能将重塑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各个环节。在斯坦福,我的学生和合作伙伴们多年来一直与医院、养老机构以及家庭中的病患合作。这些经验让我深信,空间智能在医疗中的变革潜力巨大。AI 可以通过建模分子之间的多维交互,加速药物研发;通过辅助放射科医生识别医学影像中的模式,提升诊断精度;还可以实现环境感知型的监护系统,为病患和护理人员提供支持,同时不替代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人际联系。更不用说机器人在协助医护人员和患者方面,在多种场景中也大有可为。

在教育方面,空间智能能够实现沉浸式学习,让抽象或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并创造出与人类大脑和身体学习方式高度契合的、可反复练习的学习体验。在 AI 时代,无论是对学龄儿童还是成年人成年人来说,更快、更有效的学习和技能再培训都尤为关键。学生可以「进入」细胞机制,或亲身「走过」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环境实现个性化教学;而从外科医生到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也能在逼真的模拟中安全地练习复杂技能。

虽然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几乎没有边界,但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用 AI 增强人类的专业能力、加速人类的发现、放大人类的关怀——而不是取代那些构成人类本质的判断力、创造力与同理心。

结语

过去十年,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现象,并在科技、经济乃至地缘政治领域引发重大转折。但作为一名研究者、教育者、如今也是一位创业者,最令我振奋的,仍然是图灵在 75 年前提出的那个问题背后的精神。我依然怀有与他相同的那份好奇与敬畏之心。正是这种探索空间智能的挑战,成为我每天的动力源泉。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打造出与物理世界高度协调的机器,使它们成为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时真正的合作伙伴。无论是在实验室中加速对疾病的理解、彻底改变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还是在我们因疾病、受伤或衰老而处于最脆弱状态时给予支持,我们正站在这样一项技术的门槛前,它将提升那些我们最在乎的生活体验。这是一种更深刻、更丰富、更有力量的生活愿景。

在大约五亿年前,大自然首次赋予远古动物空间智能的萌芽。而今天,我们有幸成为这一代技术人中的一员,可能很快就能让机器也拥有这种能力——并有机会将这项能力用来造福全世界人民。没有空间智能,我们对「真正智能机器」的梦想就无法真正实现。

这个探索旅程,就是我心中的北极星。欢迎你与我一同追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下代iPhone Air将延期发布/闪迪价格暴涨50%/摩根大通CEO:未来发达国家每周只需上班三天半

cover

📱

销量低迷,苹果推迟下一代 iPhone Air 发布

🤖

OpenAI 新模型疑似 GPT 5.1,年底或将正式发布

🍔

汉堡王中国易主,计划 2035 年门店超 4000 家

🧑🔬

前英特尔 CTO 萨钦・卡蒂加盟 OpenAI

💽

闪迪宣布 NAND 合约价上调 50%

👍

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创新高,京东方稳居第一

🏆

首届机器人辩论赛落幕,松延动力夺冠

🥶

董明珠回应格力「跨界」做冰箱

🤖

谢赛宁 x 李飞飞 x LeCun 联手发布「空间超感知」AI 框架

🧠

麦肯锡:88% 企业已用 AI,但仅 39% 获得财务回报

👩‍💼

咨询巨头 CEO:不会用 AI 的员工将被清退

🧠

全球首款人工神经元「1M1T1R」问世

💡

摩根大通 CEO:随着 AI 发展,未来发达国家每周可能只需上班三天半

🦵

小岛工作室携手 DNSYS 推出《死亡搁浅 2》限量版外骨骼

📸

三星确认 Galaxy S26 明年 2 月登场,Ultra 机型或涨价

重磅

销量低迷,苹果推迟下一代 iPhone Air 发布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苹果因 iPhone Air 销售表现不佳,决定推迟下一代机型的发布。

消息人士透露,苹果最近通知工程师和供应商,将下一代 iPhone Air 从开发日程中移除,但未提供新的发布时间表。原计划与 iPhone 18 Pro 同步推出的新款 iPhone Air,将不会在 2026 年秋季亮相。

报道称,自今年 9 月 iPhone Air 上市以来,市场反馈持续低迷,供应链已出现明显收缩。富士康已拆除大部分生产线,仅保留约一条半产线,预计本月底全面停产;另一供应商立讯在 10 月底已停止生产。

iPhone Air 主打轻薄设计,机身厚度仅 5.6mm,但因此在电池容量和摄像头配置上有所妥协,仅配备单镜头后摄,售价却高达 999 美元(国行 7999 元)。相比之下,iPhone 17 Pro 提供三摄系统和更长续航,性价比更高。

苹果近年来尝试在标准版与 Pro 系列之外寻找「第四款」机型定位,但无论是此前的 iPhone mini 还是 Plus 系列,均未能获得理想销量。iPhone Air 延续了这一困境。

据悉,苹果正在研发第二代 iPhone Air,计划提升电池容量、引入蒸汽室散热,并进一步减轻重量。但在 iPhone 18 系列的分阶段发布策略下,该机型可能推迟至 2027 年初与 iPhone 18 一同推出。

OpenAI 新模型疑似 GPT 5.1,年底或将正式发布

OpenRouter 平台在 11 月 7 日深夜上线了一款全新隐名模型「Polaris Alpha」,被业内普遍认为是 GPT 5.1 的测试版本。

该模型目前已开放 API 调用,最大 context 容量为 256K,单次最大输出可达 128K,知识库截止时间为 2024 年 10 月,但暂不支持推理模式。

Polaris 在文本生成、文案创意和编程任务中表现稳定,文风具有典型的「GPT 系」特征。

部分用户通过测试发现,该模型在处理长文本输入时具备自我纠错能力,能够在二次运行中修正错误信息。其在编程场景下可快速生成小游戏代码,并支持网页设计,显示出一定的美学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CEO Sam Altman 曾在此前明确表示,ChatGPT 将在年底推出 NSFW 模式(成人模式)。在 Polaris 的测试版本中,已有相关功能的迹象出现,这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其与 GPT 5.1 关联的猜测。

据传,GPT 5.1 预计将在 11 月中正式发布。

🖥 试用链接:https://openrouter.ai/chat

🔗 相关阅读:GPT-5.1 「马甲」泄露!现在免费就能用,年底 AI 一大波更新要来了

汉堡王中国易主,计划 2035 年门店超 4000 家

据第一财经报道,昨天 CPE 源峰宣布与美国餐饮品牌汉堡王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这是继此前星巴克中国并购后,又一全球餐饮品牌中国公司易主。

此前,餐饮品牌国际集团(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RBI)旗下子公司持有汉堡王中国近 100% 股权。在本次交易中,CPE 源峰将注入 3.5 亿美元初始资金,用于支持餐厅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及运营能力提升。

汉堡王中国旗下全资关联企业将签署一份为期 20 年的主开发协议,获得在中国独家开发汉堡王品牌的权利。

交易完成后,CPE 源峰将持有约 83% 股权,RBI 保留约 17% 股权。根据规划,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规模将从目前约 1250 家,拓展至 2035 年超过 4000 家。该交易预计于 2026 年第一季度完成,具体时间取决于监管审批进展。

CPE 源峰近年来持续深耕连锁消费服务领域,累计投资金额约 100 亿人民币,已投资包括蜜雪冰城、爱尔眼科、泡泡玛特等多家企业。

大公司

前英特尔 CTO 萨钦・卡蒂加盟 OpenAI,聚焦 AGI 基础设施

英特尔首席技术与人工智能官萨钦・卡蒂(Sachin Katti)已确认离职,加入 OpenAI,负责构建支持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计算基础设施。

卡蒂在社交平台 X 上发文称,对过去四年在英特尔主导网络、边缘计算与 AI 业务的经历「深表感激」。

OpenAI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也在 X 上表示,「非常期待与他合作,共同设计和建设我们的计算基础设施,以推动 AGI 研究并扩大应用规模」。

英特尔发言人则在声明中确认,CEO 陈立武将接管卡蒂此前负责的 AI 与先进技术部门,并强调「AI 仍是英特尔最重要的战略优先事项之一,公司将继续推进技术与产品路线图,以满足新兴 AI 工作负载需求」。

卡蒂于 2023 年初加入英特尔,随后在 2025 年 4 月被任命为首席技术与人工智能官,全面负责公司 AI 战略、产品路线图以及与开发者生态的合作关系。

然而,在英特尔未能实现 Gaudi 芯片 5 亿美元营收目标后,公司近期调整了数据中心 AI 战略,并在 2025 年 OCP 全球峰会上发布了 160 GB 数据中心 GPU,开启年度 GPU 发布节奏。

卡蒂的离职也发生在英特尔多位高管相继出走的背景下,包括前全球渠道主管约翰・卡尔文(John Kalvin)、数据中心 AI 产品管理副总裁索拉布・库尔卡尼(Saurabh Kulkarni)等。

闪迪宣布 NAND 合约价上调 50%

据 DIGITIMES 报道,闪迪已通知客户,11 月 NAND 闪存合约价上调 50%,主要因供应紧张。与此同时,Transcend 自 11 月 7 日起暂停报价与出货,预期市场持续向好。

日前,第三方 NAND 产品主控企业群联 Phison CEO 潘建成在公司 2025Q3 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当前这波由 AI 推理推动的存储行情相当罕有,为其生涯此前所未见,且「或许一生只会见到一次」。

据此前报道,闪迪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指出,NAND 闪存市场的供不应求局面预计至少延续至 2026 年底。

更早前,TrendForce 集邦咨询的一份研报指出,受 QLC Enterprise SSD 需求快速攀升的外溢效应影响,NAND 闪存市场在第四季度将迎来全面涨价,平均涨幅预计在 5-10%。

小米 HyperAI 获「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特等奖

昨天,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宣布,小米 HyperAI 在 2025「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智能终端赛道中荣获特等奖。

据悉,该赛事由国家网信办与浙江省政府联合主办,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标杆性活动。

今年,共有来自全球 29 个国家的 1082 个项目报名,最终 71 个项目进入决赛,经过多轮比拼与严格筛选,评选出 6 个特等奖、6 个一等奖、18 个二等奖和 30 个三等奖。

小米 HyperAI 是小米集团面向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的大模型智能引擎,被视为公司技术战略的核心载体。

台积电 10 月营收增速放缓,AI 需求降温迹象显现

据彭博社报道,台积电在 10 月的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同比仅增长 16.9%,为自 2024 年 2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趋势被视为人工智能相关需求逐渐降温的信号,市场此前的高速增长正显露出「泡沫化」迹象。

分析师平均预计,台积电本季度营收增幅约为 16%,与 10 月表现基本一致。尽管增长放缓,台积电股价自今年年初以来仍累计上涨约 37%,显示投资者对其长期前景保持信心。

据此前报道,前瑞银宏观分析师 Julien Garran 在独立研究机构 MacroStrategy Partnership 的一篇报告中指出,AI 泡沫规模是「互联网泡沫」的 17 倍,甚至是「次贷危机」的 4 倍。

他还警告称,这可能导致 「zone 4 衰退 / 通缩性崩盘(deflationary bust)」的出现,整体市场估值可能大幅下跌,技术 / AI 公司首当其冲。

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创新高,京东方稳居第一

昨天,TrendForce 集邦咨询发布最新研报显示,2025 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达 5.86 亿片,环比增长 8.1%、同比增长 5.3%,为近年高峰。

报告认为,主要成长动能来自 iPhone 17 系列与其他主要手机品牌下半年新品拉货,同时 AMOLED 面板需求持续升温,LCD 面板在入门机与维修市场保持稳定供应。

报告预计,2025 年全年手机面板出货量将达 22.43 亿片,同比增长 3.4%。其中,京东方以逾 1.45 亿片的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环比增长 1.3%,具体来看:

  • 华星光电:得益于 a-Si LCD 出货量季增 13.5%,整体出货达 7550 万片;
  • 天马:得益于 a-Si LCD 出货量季增 25.1%,整体出货达 5630 万片;
  • 三星显示:第三季出货量突破 1 亿片,环比增长 8.3%;
  • LGD:出货量达 2100 万片,季增 16.7%,全年供应 iPhone 面板量有望突破 8000 万片;
  • 群创光电:虽减少手机应用出货,但第三季仍有 2320 万片。

展望 2026 年,TrendForce 预估 AMOLED 手机面板出货占比将逾 45%,LCD 面板维持约 55%。陆系厂商凭借成本与品牌合作优势加速渗透中高阶市场,韩系厂商则继续掌握高阶供应链。

Waymo 新 CFO 上任

据 CNBC 报道,Alphabet 旗下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宣布任命 Google 高管 Steve Fieler 出任新任 CFO。此举正值公司加速扩展机器人出租车服务,并计划在 2026 年进入更多市场。

Waymo 联合 CEO Tekedra Mawakana 在 LinkedIn 上表示:「Steve 的丰富经验将对我们进入下一阶段至关重要。」她同时感谢前任 CFO Elisa de Martel 自 2022 年以来的贡献。Waymo 未进一步说明 de Martel 的去向。

Fieler 曾担任 Google CFO 团队核心成员,负责规划、投资及投资者关系。在此之前,他曾任 Google「Platforms and Ecosystems」部门业务财务主管,涉及 Android 和 Chrome 等核心产品。

Fieler 还曾在惠普担任 CFO,并在通用电气及多家初创企业任职。

Waymo 隶属 Alphabet「Other Bets」板块,该板块第三季度营收为 3.44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 3.88 亿美元下降,亏损则由 11.2 亿美元扩大至 14.3 亿美元。

Waymo 当前已在洛杉矶、凤凰城、旧金山、亚特兰大和奥斯汀提供商业服务,并计划在 2026 年进入迈阿密和华盛顿特区。今年 8 月,公司已获得在纽约市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许可。

首届机器人辩论赛落幕,松延动力夺冠

据中新社报道,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已于昨天在北京亦庄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和企业的 14 支队伍参赛。

赛事分为初赛「人机协同」、复赛「跨队人机对战」以及决赛「机机对决」三个阶段,最终由松延动力 — 小诺队夺得冠军,湖北大学队获亚军,松延动力 — 松美美队获季军。评委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临场应变、多模态交互和技能展示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

决赛中,湖北大学队人形机器人「思睿」与松延动力 — 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围绕「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展开激烈辩论,最终小诺队胜出。

值得注意的是,赛事聚焦具身智能的「大脑」(感知认知决策)、「小脑」(运动控制)与「肢体」(硬件本体)三大核心技术方向。

此前,北京已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与运动会,而此次辩论赛则凸显了机器人在「能武」之外的「能文」潜力,进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特斯拉为 Model Y L 推送交流外放电功能

昨天,特斯拉客户支持在微博宣布,旗下 Model Y L 车型正式上线交流外供电(V2L)功能。

据介绍,车主通过 OTA 升级至 2025.32.300 及以上版本,并将 Tesla App 更新至 4.50.5 及以上版本即可激活该功能。

新功能最高支持输出 2200W 交流电(220V / 10A),支持国标 A 型或 I 型插头设备,满足电饭煲、电热水壶、电火锅等多种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

官方还同步推出售价 599 元的专用适配器,防护等级达 IP44,可适应 -30°C 至 +50°C 的复杂户外环境。特斯拉已为此前交付的 Model Y L 车主提供免费兑换券,车主可通过 Tesla App 查收并兑换适配器;而新近交付的车辆则随车附带适配器。

董明珠回应格力「跨界」做冰箱

据中华网报道,近日,格力晶弘全域养鲜冰箱凭借「鲜花保鲜 25 天」的实验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相关技术包括光合水润养鲜、嫩冻凝鲜 2.0 以及 -38℃ 超冻锁鲜科技,旨在延长果蔬与肉类的保鲜周期。格力方面强调,鲜花仅为展示载体,核心目标仍是满足日常食材的保鲜需求。

而据快科技相关信息,在回应外界有关格力「跨界做冰箱」的质疑时,格力 CEO 董明珠表示「后来者 ≠ 跟随者」,强调格力并非简单复制行业路径。

她强调,格力是通过自建全自动化工厂、自研宽频压缩机与行业首创多次抽真空产线,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她指出,格力在空调领域积累的控温与压缩机技术,为冰箱的精准温控与能效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谢赛宁 x 李飞飞 x LeCun 联手发布「空间超感知」AI 框架

据新智元报道,近日,谢赛宁、李飞飞与 Yann LeCun 联合发布论文《Cambrian-S:迈向视频中的空间超感知》,提出全新 AI 范式,旨在突破现有大语言模型在感官建模上的局限。

三位学者指出,当前基于 LLM 的多模态模型虽具备强大文本与图像处理能力,但在空间认知与预测性世界建模方面仍存在显著缺陷。

他们强调「超感知」是迈向超级智能的关键环节,AI 必须具备对视频流进行三维空间理解与长期记忆的能力,才能在现实场景中实现可靠应用。

团队在 Cambrian-S 框架下构建了 VSI-590K 数据集,涵盖 59 万个带有 3D 标注的训练样本,并训练了从 5 亿到 70 亿参数规模的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其空间推理性能较基座模型提升最高达 30%,即使小规模模型也表现突出。

此外,研究团队提出「预测性感知」原型,通过潜在帧预测模块引入「惊异度」机制,用于优化记忆管理与事件切分。该方法在 VSI-Super 基准测试中已超越 Gemini 模型,显示出在长视频理解与空间智能方面的潜力。

研究者强调,单纯依赖规模化与数据扩展无法解决感知问题,开放科学与跨学科研究才是推动 AGI 的必由之路。此次合作不仅在学术界引发广泛关注,也被视为对现有 AI 技术路线的深度挑战。

维基百科敦促 AI 企业停止爬虫抓取,转而使用付费 API

据 TechCrunch 报道,维基百科母机构 Wikimedia 基金会近日呼吁 AI 企业停止通过爬虫抓取其网站内容,转而使用其付费产品 Wikimedia Enterprise API,以确保平台在流量下降的背景下仍能获得可持续支持。

基金会在博客中指出,AI 开发者应「负责任地」使用维基百科内容,确保正确归属,并通过付费渠道获取数据,以避免对服务器造成过度负担。该付费产品不仅能满足大规模调用需求,还能支持基金会的非营利使命。

维基百科透露,今年 5 月和 6 月出现的异常高流量主要来自试图伪装成人类用户的 AI 爬虫,而同期「人类页面浏览量」同比下降了 8%。

基金会强调,若访问量持续减少,志愿者贡献和个人捐助可能进一步下滑,影响内容质量与社区发展。

此外,基金会提醒生成式 AI 企业应在输出中明确标注信息来源,以保障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信任。其声明写道:「平台应清晰展示信息来源,并鼓励用户访问和参与这些来源。」

今年早些时候,基金会已公布面向编辑的 AI 战略,计划利用 AI 技术简化翻译、自动化重复性任务等,以辅助而非取代编辑工作。

麦肯锡:88% 企业已用 AI,但仅 39% 获得财务回报

据麦肯锡最新发布的《The State of AI in 2025》报告,全球企业对 AI 的应用已趋于普及,但真正实现财务回报的比例仍有限。

数据显示,88% 的受访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环节使用 AI,比去年提升 10 个百分点。然而,仅有 39% 的组织表示 AI 带来了息税前利润(EBIT)增长,凸显出「效率提升 ≠ 盈利提升」的现实困境。

报告指出,AI 在软件工程、制造、IT 等领域更易产生降本增效效果,而营销、战略与财务环节则是少数能带来营收提升的场景。

与此同时,AI Agent 热度持续攀升,62% 的企业已在试验相关应用,但真正实现规模化落地的比例不足一成,主要集中在 IT 运维、知识管理和营销销售等流程标准化部门。

值得关注的是,高绩效企业成为 AI 红利的主要受益者。

麦肯锡将至少 5% EBIT 增长归因于 AI 的组织定义为「AI 高绩效企业」,这些企业在战略、技术、人才和流程重构方面均走在前列,约 50% 计划在未来三年推动 AI 主导的「变革性改变」,远高于普通企业的 14%。

在人才层面,AI 正重塑招聘逻辑。软件工程师、数据工程师、AI 产品经理、Prompt 工程师等岗位需求显著增加,而重复性强的传统岗位则面临替代压力。报告显示,未来一年内,32% 的企业预计员工总数下降,仅 13% 预计上升。

风险治理亦成为焦点。约 30% 的企业在过去一年遭遇过 AI 结果不准确问题,高绩效企业则更早部署知识产权、合规等防御措施。

麦肯锡强调,只有将 AI 视为业务变革引擎,而非单纯的降本工具,企业才能获得可衡量的长期价值。

📖 报告全文: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quantumblack/our-insights/the-state-of-ai

研究称 AI 难以在社媒文案中复现人类情感张力

据 PCMag 报道,近期的一次研究显示,尽管 AI 在棋类、数学、编程、广告甚至部分治疗领域已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但在社交媒体上的「毒性(Toxic)表达」(即带有负面情绪的表达)仍难以逼真模拟。

来自苏黎世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AI 生成的帖子在 Bluesky、Reddit 和 X 平台上,平均有 70% 至 80% 的准确率可被认出是 AI 所写。

研究团队测试了 9 个开源大模型,包括 Apertus、DeepSeek、Gemma、Llama、Mistral 和 Qwen 等,结果发现 AI 回复的「毒性评分」显著低于人类用户。这意味着在社交平台上,带有讽刺或尖锐情绪的回应更可能出自人类,而非 AI。

研究人员强调,AI 更擅长模仿技术层面的特征,如句子长度和词汇数量,但在情感表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他们指出,未经过人类指令微调的模型(如 Llama-3.1-8B、Mistral-7B、Apertus-8B)在真实性上反而优于经过对齐训练的版本,因为后者的风格规律性更强,容易显得「机器化」。

此外,研究发现 AI 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现存在差异:在 X 上的模仿效果优于 Bluesky,而 Reddit 的多样化对话规范则让 AI 更难以复制。研究结论认为,AI 虽能再现社交对话的形式,但难以捕捉人类互动中的情感张力。

咨询巨头 CEO:不会用 AI 的员工将被清退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咨询巨头埃森哲(Accenture)CEO 朱莉·斯威特近日在面向投资者的讲话中表示,公司正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并将「清退」无法掌握 AI 技能的员工。

她透露,埃森哲已为约 77.9 万名员工中的 70% 提供了生成式 AI 基础培训,但对于那些「再培训已不可行」的员工,公司将要求其离开岗位。

这一举措凸显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新趋势:员工不再仅担心被 AI 取代,更面临被懂 AI 的同事取代的压力。

斯威特强调,AI 技能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公司将继续在内部推动培训和应用,以确保整体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全球首款人工神经元「1M1T1R」问世

近日,美国南加州大学约书亚 · 杨教授团队联合多国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集成化人工神经元「1M1T1R」。该成果发表于《自然 · 电子学》,被视为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技术突破。

研究团队从生物神经元的离子通道机制获得灵感,采用扩散型忆阻器作为核心元件,并通过三维堆叠忆阻器、晶体管与电阻,将传统需数十个晶体管实现的神经元功能缩至单个晶体管尺寸,集成度提升两个数量级

实验数据显示,该人工神经元在「喷发脉冲海德堡数字」语音识别任务中准确率达 91.35%,同时展现出漏电积分、阈值放电等六大生物特性。

能耗表现尤为突出:单次放电仅消耗 1 皮焦耳,相当于蚊子振翅能耗的千分之一。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通过 3 纳米制程优化,能耗有望降至艾焦耳级,较人脑神经元节能数千倍。这意味着由数十亿此类神经元组成的电子大脑,在处理服务器级 AI 任务时仅需手表电池即可运行。

此外,该技术突破了冯 · 诺依曼架构的瓶颈,采用事件驱动型异步通信,使信号以脉冲形式在神经元间直接传递,处理模式更接近人脑。

实验显示,由 32 个神经元组成的微型网络已能实时预测平衡球轨迹。器件寿命也提升至百万次循环,团队正与半导体企业合作推进 7 纳米制程,目标实现每平方毫米 10 万个神经元密度,预计五年内商用。

💡 摩根大通 CEO:随着 AI 发展,未来发达国家每周可能只需上班三天半

据《财富》报道,摩根大通 CEO 杰米 · 戴蒙(Jamie Dimon)日前在美国商业论坛上表示,随着 AI 的快速发展,未来 20 至 40 年内,发达国家的工作周可能缩短至「三天半」。

他强调,AI 将影响「每一项应用、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客户」,并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戴蒙指出,摩根大通已成为「活跃的 AI 实验室」,目前约有 2,000 名员工专职开发 AI 系统,约 15 万名员工每周使用大语言模型处理内部文档,银行已部署数百个应用场景,包括欺诈检测、法律审查、对账与营销优化等。此外,超过 20 万名员工正在使用 AI 工具,约 30 万人接受培训。

他同时警告,AI 的普及将导致部分岗位消失,企业与政府必须提前规划再培训、收入援助、岗位转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的提前退休,以避免社会反弹。

在经济层面,戴蒙强调 AI 的建设不同于互联网,属于资本与能源密集型产业,部分项目可能因电力不足而受限。

他提醒投资者应逐案评估数据中心与 AI 基础设施,而非盲目跟风。他直言「部分 AI 项目处于泡沫」,但整体来看,技术最终将带来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日前在乌镇峰会上也提出类似观点。他预测约 5 年后,中国 90% 家庭将使用智能锁,机器人可在授权后自主入户完成快递配送,届时员工每周可能仅需工作「一天甚至一小时」。

新产品

小岛工作室携手 DNSYS 推出《死亡搁浅 2》限量版外骨骼

昨天,小岛工作室与外骨骼制造商 DNSYS 宣布合作推出限量版「Dnsys Z1 Exoskeleton Pro – DEATH STRANDING 2: ON THE BEACH」,该产品将于 2025 年 12 月 2 日在 DNSYS 官网开售。

这是游戏开发商与外骨骼厂商的首次跨界合作,历时两年研发,由小岛工作室艺术总监新川洋司与 DNSYS 团队联合设计。

该外骨骼基于 DNSYS Z1 型号,采用军工风格设计并融入游戏配色,兼顾舒适性与功能性。其核心性能包括:

  • 腿部动力提升 50%,增强步伐力量;
  • 徒步续航延长约 24.9 公里,垂直攀爬增加约 14.9 公里;
  • 膝盖压力减轻,相当于分担体重 200% 的负荷;
  • 垂直移动时可瞬间减轻最多 44 磅重量;
  • AI 步态控制,适应崎岖地形、楼梯与斜坡;
  • 电池续航超过 4 小时,支持快速更换。

DNSYS CEO 董 Sage 表示:「外骨骼在《死亡搁浅》系列中是关键装备,能够帮助角色在复杂地形中保持效率并承载重物。这次合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源自游戏灵感,更真正为现实应用而设计。」

此外,DNSYS 与小岛工作室还将开展「Share Your Journey」活动,用户可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日常或户外挑战,展示外骨骼如何改善体验。三位获奖者将获得该限量版外骨骼。

DNSYS 成立于 2021 年,是一家专注于外骨骼技术的公司,致力于推进医疗和消费级移动解决方案的发展。公司团队成员主要由工程师组成,其背景涵盖大疆创新、赛格威和小米等公司。

2299 元,小度 AI 眼镜 Pro 正式开售

昨天,百度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小度小度」发文宣布,旗下智能穿戴新品「小度 AI 眼镜 Pro」正式开售,主打拍摄、音频、翻译与场景化 AI 功能。

  • 采用多种框型与配色设计,强调时尚与舒适度;
  • 搭载 Snapdragon AR1 Gen 1 平台,支持 Wi-Fi 独立运行模式与蓝牙省电模式;
  • 支持第一视角拍摄,用户可通过语音唤醒或按键操作实现即时记录;
  • 配备开放式双扬声器与五麦克风阵列;
  • 可通过视觉识别场景推荐氛围歌单,实现「音随景动」的个性化体验;
  • 支持中英互译,并计划通过 OTA 升级扩展至 14 种语言,包括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同传翻译与音色克隆技术可在面对面交流中提供实时字幕与语音还原。

目前,小度 AI 眼镜 Pro 已上架小度自营旗舰店,首发售价 2299 元。

1799 起,vivo Y500 Pro 正式发布

昨天晚间,vivo 正式发布新机 Y500 Pro,新机定位「国民小旗舰」,在影像、电池与系统方面相比上代均有突破,核心配置如下:

  • 搭载天玑 7400 处理器;
  • 6.67 英寸 1.5K 护眼屏,边框 1.37mm;
  • 配备 7000mAh 半固态蓝海电池;
  • 同档首发三星 HP5 2 亿像素主摄,支持 CIPA 4.0 专业级防抖及长焦增强算法,传感器尺寸为 1/1.56 英寸,具备像素合并模式,满足日常与专业拍摄需求;
  • 支持 IP68 + IP69 满级防水;
  • 首批搭载 OriginOS 6,官方宣称可实现至高 5 年持久流畅。

售价方面,vivo Y500 Pro 8GB + 128GB 版本 1799 元起售,最高可选 12GB + 512GB,售价 2599 元。

定档 11 月 17 日,OPPO 携手宋雨琦揭晓 Reno15 外观

昨天,OPPO 在微博宣布,将于 11 月 17 日 19:00 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 Reno15 系列。

该系列继续由宋雨琦代言,OPPO 官方发布的预热海报显示,本次 Reno15 系列的主打配色为「星光蝴蝶结」,采用白色基底搭配闪耀星光与芭蕾蝴蝶结元素,后摄部分使用冷雕工艺以提升质感。

据此前报道,OPPO Reno 系列产品经理张若星日前在微博预热 Reno15 系列,强调其具备「前后同拍实况」功能,前后摄像头可同时启用,实现人像与衣物的实时合成,被称为「试衣神器」。

Reno15 系列核心配置如下:

  • 搭载天玑 8450 芯片;
  • 6.32 英寸 1.5K 小屏,金属中框;
  • 前置 50MP;后置 200MP 主摄 + 50MP 超广角 + 50MP 潜望长焦;
  • 支持 IP68 与 IP69 防水;
  • Reno15 Pro 采用 6.78 英寸 1.5K 直屏,支持 50W 无线充电。

三星确认 Galaxy S26 明年 2 月登场,Ultra 机型或涨价

据韩媒 Chosun Biz 报道,三星已确定旗舰手机新品 Galaxy S26 的上市时间为 2026 年 2 月,并计划在 2026 年 1 月末举行发布会。

此前有传闻称,因产品线调整与硬件验证问题,Galaxy S26 系列的发布时间将推迟至 3 月。

业内消息人士透露,三星原本计划在 Galaxy S26 系列中加入超薄「Edge」机型,但因销量低迷担忧,最终决定保留「Plus」机型。

在处理器配置方面,Galaxy S26 基本款与 Plus 机型将搭载三星自研 Exynos 2600,而 Ultra 机型则独占高通骁龙处理器。去年 Galaxy S25 全系列均采用高通处理器,但今年策略有所调整。

市场数据显示,Galaxy S25 Edge 三个月销量仅 131 万台,远低于 Galaxy S25 Plus 的 505 万台。分析人士指出,Galaxy S26 Ultra 因零部件成本上涨与关税影响,价格上调几乎不可避免。

小米 NAS 新品曝光,预计下月上市

据快科技报道,小米首款 NAS 产品定名「小米智能存储」,已于昨天曝光关键信息。该设备预计将在 12 月与小米 17 Ultra 同步上市,定位家庭用户,强调与米家生态的深度联动。

曝光信息显示,「小米智能存储」采用金属外壳与双盘位设计,搭载 ARM 架构芯片,性能侧重普及而非极客,目标是推动 NAS 在大众市场的接受度。小米此前的用户调研也仅开放「2 盘位」选项,进一步印证了该产品的双盘位定位。

在功能层面,报道指出该产品支持手机照片与视频的无感备份,可替代高昂的云存储会员服务。同时,它有望集成家庭影视中心,具备视频刮削与海报墙功能,并与小米电视联动,提供沉浸式观影体验。

新消费

刘嘉玲质疑淘宝天猫侵权,梁朝伟肖像被用于保健品营销

知名演员刘嘉玲昨日在微博发文,公开质疑淘宝与天猫平台存在严重侵权与消费者欺骗行为。

她指出,其丈夫梁朝伟的肖像被未经授权地用于某保健品商品页面,并直言「这么严重的侵权,欺骗消费者,淘宝、天猫是你们的市场营销策略吗?」。

该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登顶。刘嘉玲的发声凸显了电商平台在广告与商品营销环节的监管漏洞,也再次将「明星肖像权」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推至公众讨论的焦点。

据快科技报道,针对质疑,ENCARE 海外旗舰店客服回应称:「您好,目前针对此次事件已经移交品牌在处理,其他的我们客服暂时不清楚。」

与此同时,另一家网店客服则表示,由于品牌赞助了相关节目,因此拥有肖像使用权,正在与节目组沟通。目前,涉事商家主页中涉及梁朝伟的半身照片宣传图已下架。

星巴克广东推全运限定饮品,强调运动与湾区文化

近日,星巴克在广东省推出两款全新限定饮品 ——「莓莓风味抹茶星冰乐」与「海盐焦糖风味鸳鸯拿铁」,以呼应全运赛事氛围,并强调湾区文化与运动精神的结合。

据介绍,前者以抹茶为基底,搭配莓果风味绵云,形成清甜与醇厚并存的口感,旨在传递赛场般的活力与能量感;后者融合浓缩咖啡与经典红茶,辅以海盐焦糖调和,突出咸甜平衡,象征湾区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星巴克小程序显示,目前两款新品均已上架星巴克广东门店,售价分别为 37 元和 41 元。

喜茶「灵感二次方」活动落地大湾区

昨天,喜茶在微信公众号官宣,在广东开启「灵感二次方」主题活动,主打「纤体瓶」系列产品,并联合郑好好、朱雨玲、杨立健三位运动员传递「轻松运动、健康生活」理念。

据悉,该系列产品以超级植物入茶为核心,包括「羽衣纤体瓶」「去火纤体瓶」等首创款式,定位为日常轻负担饮品。

本月 14 日至 16 日,广东省内喜茶门店将开展线下互动,消费者现场点单「纤体瓶」系列并对暗号,可获赠「全民运动冰箱贴盲袋」或「灵感小卡」等限量周边。

喜茶方面强调,本次「灵感二次方」活动旨在通过产品创新与运动精神结合,推动健康生活方式在大湾区的传播。

爱马仕入股 Lanificio Colombo,强化供应链布局

据 Modaes 报道,法国奢侈品牌集团爱马仕近日宣布收购意大利奢侈纺织厂 Lanificio Colombo 15% 股份,以进一步强化其供应链布局。

Lanificio Colombo 专注于羊绒加工与生产,是爱马仕的长期供应商,同时也为 Prada、Burberry、香奈儿、Valentino 等奢侈品牌供货,并经营自有品牌。该公司在 2024 年实现营业额 1 亿欧元,同比下降 6%,净利润为 790 万欧元。

爱马仕方面表示,此次投资是其首次进入意大利供应商股权层面,标志着集团在服装与鞋履供应链的进一步整合。Colombo 家族仍保持公司控制权,爱马仕仅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加入。

在此之前,爱马仕主要集中于法国本土的皮具生产以及瑞士的制表业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集团自 2023 年起开始考虑在意大利服装与鞋履代工企业中持有少数股权,以确保供应链稳定性与独占性。

爱马仕最新财报显示,其上季度营业额达 39 亿欧元,同比增长 5%,整体销售额增长 10%,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均保持稳健表现。

好看的

《年会不能停 2!》概念海报发布

电影《年会不能停 2!》昨日正式发布首张概念海报,并官宣张若昀、白客领衔主演。该片由导演董润年携原班人马打造,延续前作的职场喜剧风格,预计于 2026 年上映。

影片定位为剧情/喜剧,主题延续「打工人嘴替」的核心,强调「年会不能停,欢笑不能停,共鸣更不能停」。

前作《年会不能停!》于 2023 年跨年档上映,凭借精准捕捉打工人群体的情感共鸣,获得超过 12.9 亿票房,并荣获第 37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第 20 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和优秀编剧等奖项。

《海绵宝宝:深海大冒险》定档元旦

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宣布「海绵宝宝系列电影」最新作品《海绵宝宝:深海大冒险》已定档 2026 年 1 月 1 日元旦在中国及北美同步上映。

作为系列第四部作品,《海绵宝宝:深海大冒险》延续经典角色与喜剧风格,并在剧情上加入全新设定。影片中,海绵宝宝与派大星将闯入危险的「幽冥世界」,面对真人造型的飞天魔鬼与多种诡异生物,展开跨次元冒险。

影片定档海报「致敬」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桥段,海绵宝宝与派大星复刻「世界之王」场景,凸显二人羁绊与冒险主题。

《昨日青春》定档 12 月 5 日

日本新锐导演空音央执导的影片《昨日青春》已定档 12 月 5 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由坂本龙一之子空音央执导,影片此前已入选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并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亚洲电影大奖等多个国际奖项中获奖,烂番茄新鲜度高达 98%。

影片讲述五名高中生在日本社会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面对监视系统与现实压力,寻找自我栖身之地的故事。片中角色之间的友情与分歧,折射出东亚年轻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与选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一加 Ace 6:2599 元起售!高性能大电池超快充,性能旗舰的新模板

最近,一加一口气推出两款新品,有一加 15 和比往年要早不少的一加 Ace 6。

和以往 ACE 系列的升级模式相同,一加 Ace 6 搭载了上一代高通旗舰级移动平台,硬件升级的技能点全部点满在性能、游戏表现和电池快充组合上,是一款专注于提升游戏表现和续航的新一代性能旗舰。

先看看性能,一加 Ace 6 搭载了高通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和 LPDDR5x + UFS 4.1 的储存组合,并配备了写入骁龙 8 至尊版芯片底层的风驰游戏内核,可同时调动 CPU、GPU、NPU,实现 165fps 满帧:

·首发原生 165 帧:三角洲行动、英雄联盟手游、火影忍者手游、使命召唤手游
·适配原生 165 帧:穿越火线、QQ 飞车、跑跑卡丁车、金铲铲之战…

还有,《原神》支持原生级的 120 fps + 1.5K 显示同开,和视频软件同开的时候也能够实现高画质下稳定 60fps 的目标。

一加 Ace 6 也有「电竞三芯」组合,有「灵犀触控算法」的灵犀操控芯片提升触控精准度,还有提升网络稳定性的电竞网络芯片 G2,保证游戏运行时操作和联网的表现。

散热部分,Ace 6 升级到新一代冰河散热系统。

组合上用了新一代冰河 VC 和新的「超临界气凝胶」和冰河后盖,前者是隔绝关键区热感,后者则提升散热效率,减少积热带来的影响。这个设计不管是在游戏还是快充的过程中,都是非常有效的辅助。

电池和续航部分,一加 Ace 6 搭载了一块 7800mAh 冰川电池,同时支持 120W 超级闪充,可以说是 Ace 系列乃至整个一加手机体系中续航配置最豪华的一次。

120W 的快充,16 分钟就能充电到 50%。加上大容量电池,日常紧急出门基本不需要担心。

手机支持 55W PPS 通用快充,原生 0-100 充满需要 43 分钟,通过 PPS 通用快充实测 56 分钟充满,相差不算特别大,日常搭配多口的高瓦数通用快充设备也很方便。

像是旁路供电的功能,一加 ACE 6 也有。手机还能够计算游戏中的局间时间,游玩过程中调整充电功率,保证电量。

屏幕方面,一加 Ace 6 用的是一块 6.83 英寸 2800 x 1272 165Hz 的超高刷屏幕。有专门的「暗夜显示」和「太阳模式」,支持 800nits 的全局默认峰值亮度和 1800nits 全局激发峰值亮度。

显示和触控刷新率的部分,屏幕支持 60/90/120/144/165Hz 显示智能切换,在应用场景中能开启到最高的 144Hz 和 165Hz 显示刷新。

机身搭配屏幕使用的犀操控芯片也支持最高 3200Hz 瞬时触控采样率,330Hz 五指触控采样率和 290Hz 的十指触控采样率,对应视角运动的防抖和开枪漏触问题也有优化。

相机部分,一加 Ace 6 是「主摄+超广」双摄组合,主摄是 5000 万像素的索尼 IMX906 CMOS,镜头等效 24mm 焦段,光圈为 F 1.8,同时支持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超广角用的 800 万像素的传感器,光圈 F 2.4,等效 16mm 焦段。

双摄整合到一加新一代金属魔方 DECO 设计中,纵向排列到机身左上角。

Ace 6 有三款配色,分别是「低闪 AG 玻璃」工艺的闪白、「高雾低闪玻璃」的竞黑,还有我们手上这个用上「银紫幻彩微渐变」工艺处理得快银配色。

在光线作用下,快银的后盖常态下是银色,能够根据光线变化呈现出蓝色或淡紫色的效果,旁边有条纹渐变效果的 Ace 专属速度徽标也会跟着颜色渐变。

手机支持 IP66 / 68 / 69 / 69K 防尘防水,左侧附带了一加的多功能快捷键。正反亮面和金属中框之间有圆滑的 R 角裹度,手持的贴合度很高也不硌手。

最后看看价格,一加 Ace 6 有五个储存规格,只有 16GB+512GB 的版本有快银配色:

·12GB+256GB:2599 元
·12GB+512GB:3099 元
·16GB+256GB:2899 元
·16GB+512GB:3399 元
·16GB+1TB:3899 元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理想、保时捷接连起火,但关注不该停留于「三元锂」

最近似乎时不时就能在社媒上看到新能源车自燃的视频。

10 月 23 日,上海一辆理想 MEGA 在行驶中底盘爆出火花,数秒内整车爆燃;

10 月 24 日,西安一辆保时捷 Taycan 在无碰撞情况下起火,烧成空架;

更早前的 10 月 5 日,福建宁德一辆阿维塔 06 在停车场静止状态下副驾冒烟,引燃周边 7 辆车,损失超百万元。

尽管后续调查陆续排除车辆电池热失控可能——理想 MEGA 则因冷却液腐蚀导致热失控,属特定批次缺陷,目前已经开启了召回;阿维塔 06 起火并非电池自燃,官方已排除三电系统故障。

但公众对新能源车「电池安全」的关注再一次被激起,「买车到底选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电池」的讨论也不断发酵。

三元锂「败走麦城」

三元锂电池曾经是「高端新能源」的代名词之一。

在今年之前,20 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几乎都使用三元锂电池,其市占率最高时曾达 60% 以上。社区内甚至一度形成了鄙视链,24 年理想 L6 更换为磷酸铁锂电池之后,一度被当作是为了省成本偷工减料。

▲ 理想官方回应质疑

然而,今年下半年以来,三元锂电池的市场份额正在被磷酸铁锂不断挤压,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的装机占比已稳定突破 70%,车企宣传时也不再将三元锂电池作为一个卖点进行大肆营销。

磷酸铁锂电池后来居上,最直接的原因是——成本。

在中国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早期,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是很多车企重要的收入来源,最开始的政策将补贴额度与电池的能量密度强挂钩。

于是三元锂电池凭借 200–300Wh/kg 的能量密度,天然碾压当时仅 120–140Wh/kg 的磷酸铁锂,在政策激励下,车企纷纷转向三元锂。

更何况在当时补能设施尚不完善,新能源车主普遍有严重续航焦虑的现状下,三元锂电池「续航更长」的标签,也促使其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

▲ 「三元锂电池」与「长续航」往往被关联在一起

但随着国家补贴慢慢退坡,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愈发激烈,三元锂愈发高昂的成本劣势开始在此时显露无疑。

结合高工锂电等机构的数据,三元锂电池一度电成本约 450 元,而磷酸铁锂仅为 300 元左右。以一台搭载 100kWh 电池包的车型计算,采用三元锂将多出 1.5 万元成本.

此时,磷酸铁锂电池在技术上也取得了不少突破。

2020 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采用 CTP 无模组技术,取消传统模组,直接将长条形电芯集成进电池包,使体积利用率从 40% 跃升至 60% 以上。同样尺寸的电池包,可容纳更多电芯,「空间换续航」策略让磷酸铁锂车型续航轻松突破 600 公里,直逼三元锂水平。

宁德时代的神行超充电池、极氪的金砖电池等新一代产品,也纷纷采用磷酸铁锂路线。

续航差不多,成本却低了不少,于是自 2021 年 6 月装机量首次反超后,磷酸铁锂市场份额一路狂飙,逐渐成为了市场主流。

材料只是安全的起点

除了在成本上的优势,磷酸铁锂电池是否真的比三元锂电池更安全呢?

答案是,确实更安全,但并不绝对。

从电化学本质看,磷酸铁锂材料(LiFePO₄,简称 LFP)与三元锂材料(如 NCM811、NCA 等)在安全性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根植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与热力学特性。

简单来讲,磷酸铁锂采用橄榄石型晶体结构,其中磷(P)与氧(O)通过强共价键结合,性质更稳定,在高温、过充或内部短路等极端条件下,其化学键极难断裂,不会释放氧气助燃。

正因如此,磷酸铁锂电池在针刺测试中通常仅出现局部温升、冒烟,极少发生明火或爆炸。

▲ 磷酸铁锂长这样

此外,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起始温度普遍在 500℃以上,部分高纯度改性产品甚至可达 700–800℃,远超日常用车可能遭遇的任何环境温度。

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由镍(Ni)、钴(Co)、锰(Mn)或铝(Al)组成层状氧化物结构。

这类材料虽能提供较高的能量密度,但但其金属-氧键在约 200 度左右的高温下极易断裂,释放出活性氧触发热失控。在多家机构的标准针刺测试中,高镍三元电池往往在 10 秒内温度飙升至 400–600℃,伴随喷焰、爆燃甚至壳体破裂。

此外,磷酸铁锂失效通常是「渐进式」的,热失控前有较长预警窗口;而三元锂,尤其是高镍体系,一旦越过临界点,热失控发展迅猛,BMS(电池管理系统)往往来不及干预。这也是为何早期电动车起火事故中,三元锂车型占比偏高。

▲ 比亚迪做的电池穿刺对照实验

所以公众普遍认为「磷酸铁锂更安全」 并无问题,但另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电芯层面的化学性质安全性,能否直接等同于整车系统的实际安全表现?

当然不能。

真实世界的车辆安全,从来不是单一电芯性能的简单外推。一辆车是否起火,不仅取决于电芯是否「耐烧」,更取决于它是否遭遇机械损伤(如托底、碰撞)、电气故障(如绝缘失效、继电器粘连)、热管理失效(如冷却液泄漏)、外部引燃(如车内打火机暴晒),乃至软件策略缺陷(如 SOC 估算错误导致过充)。

即便使用最稳定的磷酸铁锂电芯,若电池包缺乏底部防护、隔热设计薄弱、BMS 响应迟缓,仍可能在复杂工况下失守;反之,一套设计精良的三元锂系统完全可以在单体热失控后有效阻断蔓延,实现「5 分钟不起火」的国标要求。

▲ 阿维塔 06 的电池安全结构

换言之,材料是安全的起点,系统才是安全的终点。将整车安全简化为「选对电芯」,既低估了工程的复杂性,也可能掩盖真正的风险源头。

事实上,近期几起事故的调查结果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阿维塔 06 火灾被消防部门定性为「外源性失火」,起火点不在电池包;理想 MEGA 问题源于冷却液设计缺陷。

这些都不是「换种材料就能避免」的问题,而是对整车系统集成与品控,乃至日常用车习惯的考验。

而在电池系统安全这点上,国家或许比你更在意。

虽然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国标」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要到一年后的 2026 年 7 月 1 日才正式实施,但几乎所有主流主机厂几乎均已宣布,旗下车型正在使用的动力电池产品,已经通过了新国标的检验。

▲ 吉利神盾电池安全系统

在公众最为关注的「热失控」部分,新国标要求整个电池包的部分电芯,起火短路以后不会引爆其他电池。

也就是说,主机厂要要做好电芯和电芯之间的隔热和散热,不能一部分电芯出故障,导致整块电池都烧起来。

并且在动力电池出现「热失控」情况后,2 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依然要在 5 分钟内发出报警,发出报警后的 5 分钟内,电池烟气不能侵入乘员舱。

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通过「新国标」的动力电池,几乎在大多数意外情况中都不会出现剧烈的起火、燃爆现象;再差的情况,也能够为乘员的逃离留足时间。

▲ 新国标认证书

最后回到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我该怎么选?

答案不是「避开三元锂」,而是选择通过新国标认证、具备完整热失控防护设计的车型,且在日常使用中规避高温暴晒、私改电路等高风险行为。

如果非要一个答案,从使用场景出发,建议北方用户选低温性能更好的三元锂,南方用户选磷酸铁锂。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Nano Banana 2 闪现 1 小时就下架,让所有 AI 翻车的测试,它轻松拿捏

之前火爆全网的 nano banana,现在要推出 2.0 版本了。

全新的 nano banana 2 能有多强,看下面这张 11:15 的时钟和满杯的红酒。

▲图片来源:x@synthwavedd

为什么说这张照片厉害,在 AI 生图领域,有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测试,目前还没有 AI 能稳定做到,那就是时钟和满杯红酒测试

输入提示词「时钟上显示 11:15,红酒杯已满至杯口(11:15 on the clock and a wine glass filled to the top)」,就能检测你的 AI 生图是否够聪明。

我们在大模型竞技场、豆包 Seedream、以及 nano banana 1.0 版本多次尝试,没有 AI 可以准确显示时钟刻度,和一杯快满出来的红酒。

而 nano banana 2 做到了。对比当前版本的 nano banana,它的文本渲染能力更进一步,直接写字,不同风格和不同语言都可以驾驭;世界知识也进一步强化,能准确生成各种信息图表;指令遵循方面表现也更加出色。

▲ 更真实的黑板字|图片来源 x@testingcatalog

和 Nano Banana 最早在大模型竞技场,以抽卡的形式出现不同。Nano Banana 2 模型是在 media.io 上被爆料,用户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体验 nano banana 2。

▲ Media AI(medio.io)目前只有 nano banana 和 Seedream 等其他 AI 生图模型

不过,这个被称为 nano banana 2 的模型很快就下架了。在 Reddit 上,有用户提到 Media AI 只是短暂性地开放了一个多小时的使用权限。

但是就这短暂的时间里,网友们发现生图效果确实可以说是 NB 2.0,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大家都在分享 nano banana 2 预览模型的输出结果,发现和 nano banana 1.0 版本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这两张来自 1.0 和 2.0 版本的图片,你能分清楚那张是来自 nano banana 2 吗。

▲ 图片来源 x@Azinha810

都是汽车模特在海边公路拍摄大片,但是很明显第一张图片色彩和风格更准确,没有专属于 AI 照片的「塑料感」。

▲ 图片来源 x@Azinha810

还有这两张偏科幻风格的图片,区别就更加明显了。第二张图看起来电影感更强,视觉质量也比第一张图有了更多准确的细节。举个例子,第一张图的设备仪表板和第二张图,能看出直接的不同,nano banana 生成的仪表板,依旧是明显的 AI 风格。

根据 X 上爆料博主 testingcatalog 透露的信息,nano banana 2 目前仍然是由 Gemini 2.5 Flash 作为基础模型,而没有完全开始使用 Gemini 3.0 Pro。

这意味着 nano banana 2 图像模型的发布时间,可能要比 Gemini 3 来的更早。我们收集了目前关于 nano banana 2 的爆料,其中提到它有以下这几个亮点。

1、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在精确的着色、高级控制视角或角度,以及纠正生成图像中的文本元素等,当前 1.0 版本不支持的任务。

▲ 输入提示词,让水变粉红,依次是原始图像,Nano Banana 1,Nano Banana 2|图片来源 x@Angaisb_

2、全新的多步骤生成工作流程,nano banana 不再是「一键出图」,而是更像一个设计师在工作。

  1. 规划: 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规划输出内容。
  2. 生成: 生成一个初步图像。
  3. 审查: 通过内置的图像分析功能进行自我审查。
  4. 修正: 识别并纠正任何错误。
  5. 迭代: 根据需要进行迭代,最后才交付结果。

3、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全面的宽高比图像生成,其中更广泛的宽高比,包括 1:1, 2:3, 3:2, 3:4, 4:3, 9:16, 16:9 和 21:9 等大小,而分辨率在爆料信息中,则是称有 1K、2K 和 4K 多种模式。

▲ComfyUI 工作流界面

其中,多步工作流,大概是 nano banana 更新里面最大的差异化卖点。之前我们可能听过 ComfyUI 这类工具,能够实现生图、生视频的工作流。但现在直接通过 nano banana 就能实现,这对于高精度图像的生成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实际表现还是得看生成的图片来说,我们继续看看这些来自 nano banana 2 的测试案例。

更强的文本渲染

首先是真实的电脑截图,nano banana 2 能直接生成一个 Windows 电脑截图,屏幕显示浏览器,正在访问 YouTube 网站,并且指定视频的封面是野兽先生。

▲ 直接上传一张 Windows 电脑截图。提示词:Generate a screenshot of a windows 11 desktop, with google chrome open, showing a YouTube thumbnail of Mr. Beast on http://YouTube.com(生成一张 Windows 11 桌面截图,谷歌 Chrome 已打开,显示 YouTube 上 Mr. Beast 的缩略图,链接为 http://YouTube.com)|图片来源:x@synthwavedd

更复杂一点的玩法,甚至能直接让 nano banana 2 生成一个 Google DeepMind 的网页截图,这密密麻麻的文字没出现乱码,真的厉害。

▲图片来源:x@synthwavedd

不过还是有细心的网友发现,nano banana 2 的效果也不是十全十美,像这张图片里出现了 Gemini 31、Google DeepMind – Nevdscl 等错别字。

不仔细去看,光看大标题和那些小标题,还真的很难发现这里面的错误。但是,当要处理的文本内容少一点的时候,nano banana 2 出现错误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这张电视台新闻直播现场的图片,屏幕上的文字都是准确的,格式统一;甚至它把地板上反射的文字,都正确显示了。

▲图片来源:x@synthwavedd

同样的,还有这张电视的直播截图,主播在屏幕右侧,底部有新闻节目经典的跑马,并且所有文字都准确渲染。

▲ 提示词:50mm big budget live broadcast 8k photograph close-up an attractive italian age 30 wry female news anchor. She is at a news desk and on a screen behind her is a bio engineered Banana with text “Nano Banana 2 live on Media .IO?” Live news shot. There is a red and blueckhyron on the bottom of the image that says “Breaking News: Nano Banana 2 on Media .IO?”|图片来源 x@BrentLynch

我们也把同样的提示词,让当前的 nano banana 处理了一遍。

这张照片给我的感觉 AI 味也不算太重,但是它对背景屏幕做了虚化处理,反而让照片看起来不像是新闻节目的现场,而文字的反射也稍显刻意,它重点突出了主播的形象。

有了世界知识,更听得懂我们的指令

像开头那张 11:15 分的时钟和满杯的红酒,在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贴出自己用 Grok、ChatGPT 等其他模型的生图,结果都不如 nano banana 2 准确。

还有网友分享了让 nano banana 2 把一个汉堡玻璃化,其中只有它做到了将整个汉堡都变成玻璃;而字节的 Seedream 和 Riverflow 都只是将汉堡的面包部分转成了玻璃。

▲ 提示词:制作玻璃汉堡(Make the hamburger made of glass);图一为 nano banana 2 生成的图片|图片来源 x@Angaisb_

在世界知识方向上的进步,让 nano banana 2 更能读懂提示词,做到严格指令遵循的同时,它还可以让我们的提示词更简单。

例如有网友测试了生成一个 GTA 6 预告片,nano banana 2 直接给了他一个完整的 YouTube 页面,它甚至还知道真正的 GTA 6 标志。

▲ 图片来源 x@jewgibor

他还测试了一组提示词「one piece live action netflix」,海贼王真人版奈飞,结果 nano banana 不仅知道 Netflix 的 Logo,也知道相关的真人版演员。

结合世界知识和文本渲染,nano banana 2 还能在黑板上为我们解题,这不比看着聊天框里面长长的数学推理舒服多了。

▲图片来源 x@MagusWazir

而 nano banana 1.0 版本和 nano banana 2 的对比是这样的。

▲ 图片来源:https://www.reddit.com/r/singularity/comments/1osolhn/nano_banana_2_vs_nano_banana_comparison_output/

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用 nano banana 2 来接数学题,然后在黑板上回答。

▲ 图片来源 x@Liam06972452

不只编辑,生图能力这次也有了提升

同样是在 Media AI 平台上,短暂出现的预览版本的测试效果。

▲提示词:Ken Kaneki carrying his friend in his arms in the snow, Tokyo Ghoul|图片来源 x@legit_api

东京食尸鬼里面金木研在雪中抱着朋友的场景,就这么自然地生成了。除了稳定拿捏的动漫风格,赛博朋克风格,nano banana 2 的生图效果也很高级。

▲ 提示词:Cyberpunk hacker robot working in front of many monitors|图片来源 x@testingcatalog

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像「恶搞」图片。

▲ 图片来源 x@MicahBerkley

以及这种胶片风格满满的合影。

▲ 图片来源 x@rpnickson

不过有人在评论区提到,「这根本不是 nano banana,Media AI 是一家中国公司。像 DeepSeek 当时出来的时候一样,我们也以为它是来自 OpenAI,这是他们的惯用手法。」

当时 nano banana 1 在大模型竞技场第一次出现时,大家也无法确定这个模型是否真的来自 Google,但最后只要生图效果够炸裂,我们就会买单。

拿目前这个生图效果来看,把它叫 nano banana 2 是完全没有问题。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1999 元的 moto Air 手机,为什么比 iPhone Air 更香?

今年手机圈最火的词,非「Air」莫属。

体验过苹果和三星的轻薄工艺,也尝试过华为的大屏手机,没想到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确是一款来自小厂、热度不算太高的 moto X70 Air。

体验了这四台「Air」之后,我们发现,虽然看起来都是「轻薄」,但这家厂商对怎么做一台「Air/Edge」,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结果就是,这四台手机呈现出相当迥异的形态。

moto X70 Air:价格就是必杀技

「轻薄」似乎生来就与「高端」挂钩,但 moto 用一台中端机,交出了我心中最理想的 Air 答卷。

moto X70 Air 的官方售价本身只有 2599 元,而渠道价格叠加国补更是低至 1999 元,闲鱼上甚至还有 1800 元左右的未拆封新机。

高通骁龙 7 Gen 4 芯片和 5000 像素超广角+主摄的配置,只能说「够用就行」,亮点当然全部集中在机身和手感上。

moto X70 Air 厚度 5.9 毫米,凭借塑料机身将重量压缩到 160 克以下——要知道,这是一款 6.7 寸的大屏手机,保留了双卡双待的 SIM 卡槽,电池还直接堆到了 4800mAh。

▲ moto 官方也是对 X70 Air 的尺寸和重量相当满意

我始终觉得,「第二台手机」才是当下 Air 手机最适合的位置,而 moto X70 Air 就是一台不错的备用机。

特别是这个 159 克的机身和 6 毫米的厚度,揣兜里几乎无感,简直是双持的理想状态。

▲ 左:iPhone Air,右:moto X70 Air

轻薄的机身和高通骁龙 7 Gen 4,让 moto X70 Air 日常使用比较容易温热,虽然总体比较流畅,但掉帧难以避免,打游戏这些重度场景就更不建议了。

作为一台机身厚度 6 毫米的超薄手机,moto X70 Air 搭载了一块惊人的 4800mAh 电池,远超苹果和三星,正常使用能坚持一天半左右。

moto X70 Air 搭载的是 MyUI 8 系统,这是一个类原生 Android UI,本体化和功能上自然不如国产 Android,但却有独特的可玩性。

比如说,这或许是你能找到可以多开微信数量最多的手机——足足能开 6 个微信。

即使是不支持多开的应用,也能强制开启,同样能创建 5 个分身,加上本体一共 6 个应用。对于一些需要用到多个账号的职业来说,moto X70 Air 确实是一台工作神器。

这两年的 moto 手机,在全球中端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相对特殊的路线:把那些原本高端的手机形态,做成更多人买起来无压力的低价中端机,小折叠是这样,超薄手机亦如此,属实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了。

moto X70 Air 也带来一个思考:与其追求高端旗舰定位,超薄的「Air」形态或许更适合中端价位。

在外观普遍同质化的中端市场中,一台更轻薄、更有辨识度的手机本身就能成为选择理由,况且超薄机身在配置上难以做到「全顶配」,反而与中端「用料不必堆满」的产品定位更加契合。

华为 Mate 70 Air:大屏 > 轻薄

华为对 Air 的理解,是最特别的。

Mate 70 Air 没有和 iPhone Air 一样追求极致轻薄,反而把屏幕做成了 7 英寸这种少见的尺寸。

因此,即使 Mate 70 Air 厚 6.6 毫米,重量也去到了 208 克,在圆弧过渡和大屏幕的形态下,一上手也能给人一种「轻薄」的错觉。

比起各家的 Air 机型,其实 Mate 70 Air 更像是一台「小平板」,例如今年年中的华为的 MatePad mini。

18.8:9 的长宽比,让 Mate 70 Air 看文件更轻松;对手写笔的支持,使其也具备了批阅的能力,总而言之,它是一台非常适合商务场景的手机。

是的,对比定位相似的 MatePad mini,Mate 70 Air 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还是一台能单手掌握和放进口袋的手机,而不是不太好携带,也不方便通话的平板电脑。

▲ MatePad mini

即使冠以「Mate」这个经典的旗舰品牌,Mate 70 Air 本质上也是一台偏中端定位的机器。

华为的目的和 moto 很类似:非常适合作为用户的第二台手机,非常适合那些经常需要走动的商务人士。

没有追求极致轻薄的机身,让 Mate 70 Air 可以塞下超广角 + 主摄 + 红枫的满配影像配置,加上对标 Mate 70 系列的机身质感,其实 Mate 70 Air 也完全适合充当一台主力机,甚至因为有「超大屏」这个卖点,以及国补后 3699 元的售价,Mate 70 Air 比 Mate 70 标准版更值得推荐。

上面提到的这两台国产 Air,都靠特别的定位和定价,取得了不俗的产品竞争力。

而下面两台海外的轻薄旗舰,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iPhone Air:苹果的刀法

在我的想象中,苹果是这样做一台 iPhone Air 的:

苹果的工程师手上有一台 iPhone 17 的主板和一堆组件,面前放着一个极致轻薄的模具,工程师们拿起一把雕刻刀,把这些组件削到更小,并砍去一些零件,最终成功将这些元器件塞进 iPhone Air 这个仅有 5.6 毫米的机身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苹果明显将「电池」这个组件放在了很高的优先级,尽量不去削减——消费电子技术都在进步,但续航和体验仍被电池绑架。

而 SIM 卡槽、超广角摄像头和一个扬声器,只能成为被砍去的牺牲品。

保住了用户手机使用的最下限之后,iPhone Air 就能靠轻盈如一块纯粹屏幕的手感,瞬间让人上瘾。

我非常推荐大家到线下去亲自用手去感受一下 iPhone Air ,在用过厚重如大黑砖的传统手机后,这台只有 165 克的 iPhone 会首先让你怀疑它的真实性,然后让你爱不释手。

不过摸摸就好了,如果真的要购买,最好还是先三思。

虽然 iPhone Air 尽力保住了一台手机体验的下限,但像双扬声器这样非常基础的配置缺失,确实是无可回避的痛点。

散热依旧是所有超薄机型无法回避的痛点,iPhone Air 也不例外,即使A19 Pro 处理器相比 iPhone 17 Pro 系列砍了核心,但整体的能耗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使用过程中相对更容易发热。

这么多的妥协之下,iPhone Air 更应该作为用户的「第二台手机」,但高达 8000 元的售价,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备用机的最佳选项。

苹果明显也从未没将 iPhone Air 视作「销量担当」,就像是国产折叠手机,重点更多是「刷存在感」、「秀肌肉」,是苹果技术的一块试验田。

如果你对手感有着非常极致的要求,或者十分欣赏苹果的工艺设计,抑或是单纯已经厌烦了形态毫无惊喜的传统手机,那 iPhone Air 就是当下唯一一台最适合你的手机,并且没有太多代餐。

这样的用户群体,终究只是少数。

目前有消息称,苹果已经在开发 iPhone Air 的迭代产品,考虑新增一颗超广角镜头,进一步补齐短板。但我想,可能传闻已久、同时继承了不少 iPhone Air 优点的折叠屏 iPhone,才是更值得购入的产品。

三星 Galaxy S25 Edge:器小易盈

虽然三星 Galaxy S25 Edge 没有用「Air」这个名字,但它超轻薄的定位,当然也能和 iPhone Air 归类到一起。

事实上,S25 Edge 整个产品,都给人一种「对着 iPhone Air 打」的感觉。

如果说 iPhone Air 是刀法的艺术,舍小保大的哲学,那 S25 Edge 就是「既要又要」,机身要和 iPhone 一样薄,配置还要压一头。

但「器小易盈」的道理不用多说大家也明白,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不做取舍地塞配置,S25 Edge 有很好看的纸面参数,但实际体验却弱不少:3900mAh 的电池明明更大,续航却只能和 iPhone Air 持平;高通骁龙 8 至尊版性能释放比较保守,发热情况却比 iPhone Air 更明显。

不过,S25 Edge 的 2 亿像素主摄和 12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都是属于「有比没有好」的配置,其他 Air 都只能望其项背。

作为一台主打「超薄」设计的手机,S25 Edge 给人一种打磨不足的感觉——它的装甲铝边框几乎是直上直下的,没有任何圆弧过渡,机身配重也做得不够优秀,导致握在手里不仅触觉上更厚重,也让人很难忽视掉边框的存在。

鉴于今年三星大折叠 Galaxy Z Fold 7 瘦身成功,S25 Edge 很大概率同样是三星利用相同的技术做出了一台试水的产品。

韩媒 NewsPim 爆料,三星已经决定终止 Edge 系列,S26 Edge 会被「S26 Plus」取代。

▲ 三星 Galaxy S26、S26 Plus 和 S26 Ultra,图源:Sonny Dickson

在三星和苹果相继折戟后,明年还不会有这么多 Air 手机要打上一个问号。小米手机总裁卢伟冰前段时间也在微博上也谈到了 Air,肯定了探索价值,但不看好销量,暗示小米可能不会跟进。

像是三星 Galaxy S25 Edge 和 iPhone Air 这样的高端旗舰,在闲鱼这样的二手市场以低价出售,或许才是他们最诱人的样子。

一台 4000 元不到的三星 Galaxy S25 Edge,或者 4500 元左右不能插卡的 iPhone Air,我想愿意买来把玩一下的人也会更多。

我依然相信「Air」这个轻薄形态蕴含的潜力,但苹果和三星的思考,似乎只到把手机「做薄」为止,没有看到真正的难点——

什么样的轻薄手机,才是人们真正愿意购买并长期使用的?

至于 moto 的「Air」中端机和华为的「Air」是不是正确答案,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