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中国经济圆桌会:本届进博会设立免费的新品发布平台
小米Hyper AI获2025“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智能终端赛道特等奖
商务部暂停实施对美出口管制公告第二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际奥委会签署2026-2032年奥运会版权长款协议
五矿有色前三季度利润总额已达全年目标的90%以上
白酒电商激战双十一 ,飞天茅台低至1499元
10月初,在电商平台创纪录地提前开启双十一大促之时,社交平台上冒出许多关于“撸酒”“漏价”的帖子,将用户引流至小红书、微信的社群。
这些活跃的社群,在短短一个月内汇聚近500人,他们钻研平台规则,苦练手速,以抢到“漏价”名酒为乐。
与“撸酒”狂欢同步发生的是电商平台酒水促销大战。双十一期间,拼多多第三方店铺团购飞天茅台低至1499元,天猫、抖音推行“官方立减”取代繁琐的“跨店满减”;京东倡导“无需凑单”并上线“名酒鉴真”标识,实现京东上的茅台、五粮液100%无假货的承诺。
另一方面,多名酒商直言停止低价促销。这背后,是百亿补贴的常态化与前置仓即时配送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囤货逻辑,更引发了平台与酒企定价权之间的激烈争夺。
当更多年轻人不再为低价囤酒,双十一的传统意义也在逐渐消解。
△图源:Pexels
黄牛退场,“撸酒人”狂欢
在川酒券开抢的2个小时前,10月24日早上8时,小红书一个活跃的“撸酒”交流群里,群主发布指令:“川酒券每天上午10点钟抢券,五粮液不到700元,抢券持续一个月,需要的看公告进内部群。”
群主所称的内部群实则是微信群。随着持续发布“白酒漏价表”的帖子引流,这个撸酒交流群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聚集了将近500人,大部分是有白酒需求的消费者。群主以平台限制为由,将用户引导至微信群,发布更为详细的“撸酒”指南。
△“淘客”整理的“漏价”白酒。图源:社交媒体
时代周报记者加入微信群后了解到,“撸酒”条件及规则繁复,电商平台会员是基础,还需提前拼手速领券、充值平台超市卡、叠加会员积分等,且促销变价快、数量少,“漏价车”转瞬即逝。即使在深夜,每当有消费者发布成功下单截图,都会招来羡慕的目光并迅速掀起讨论。
10月30日,为年夜饭备酒的肖晓晒出战果,他在剑南春京东自营旗舰店以约560元的券后价入手水晶剑(1L),比剑南春淘宝旗舰店九折券后的价格还要低276元/瓶。
身经百战的张颖分享了他的成功经验。为了以约645元的低价购入五粮液普五,他需要凑单至800元,使用满“800元-160元”的川酒券,再叠加京豆,熟练运用云闪付等支付通道。这经验是张颖去年抢了一万多元的优惠券买烟酒积累下来的:“想抢我每天都能抢到,手速练出来的。”
“撸酒”狂欢的背后,是平台、酒企与电商推广者构建的一套机制。
电商推广公司负责人刘洋揭示了其盈利模式:“本质是平台站外流量分佣。比如某酒企作为卖方,在阿里妈妈或京东联盟等分佣平台上设置产品并约定佣金,俗称淘客的电商推广者通过社群、内容平台分发专属链接。一旦用户确认成交,系统会自动从卖家的货款中扣除佣金支付给推广者,卖家花钱买到了销量。
“白酒天然利润高,佣金高,很多同行做酒群、母婴群等垂类社群,在群里夹带其他商品的广告链接,吸引用户下单获取更多佣金。”刘洋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
△某“撸酒”微信群。
从行业看,高端名酒的金融属性逐渐消退,去年双十一挤进头部主播直播间接盘的黄牛,在这轮洗牌下大量退场,白酒消费场景从囤货回归像肖晓这样真实的饮用需求。撸酒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盛行。
“不像往日,现在电商大促补贴后的价格与我进货价相差不大,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很低了。”某百荣酒商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百亿补贴击穿白酒价盘,1499元茅台成信号灯
每年双十一,电商渠道都成为酒水行业的“主战场”。
淘宝天猫平台数据显示,从10月15日开启预售至10月28日,淘系酒水核心品牌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白酒、啤酒、保健食品酒增长均超50%;京东战报显示,截至10月31日,地方特色酒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五粮液普五八代成交额同比增长10倍,华致酒行官方旗舰店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00倍。
同时,过去一年,天猫酒水新客比例高达七成,其中18-29岁的年轻用户数量已超过千万,占比达到三成。对于想撬动年轻人的酒企来说,电商渠道是必须抓住的重要阵地。
但另一方面,增长的代价是对白酒价格体系的一次次震荡。
今年双十一,拼多多百亿补贴专区的第三方店铺中,邀请2人拼单后,53度500ml飞天茅台的补贴价格为1499元/瓶;淘系天猫超市采取“限时抢购+补贴”模式,补贴后同样为1499元/瓶。这价格与茅台官方指导价持平,与线下零售价差在400元以上。京东平台价格相对坚挺,茅台自营店售价1899元/瓶,京东超市白酒自营专区补贴后为1869元/瓶左右,较拼多多拼单价高出超20%。
△淘宝天猫超市飞天茅台补贴价低至1499元/瓶。
酒企过去通过经销体系牢牢掌控的价格主导权,如今被电商平台补贴逐步渗透。这种价格分化动摇了白酒价盘,并严重侵蚀了渠道商的利润。
这场对峙在双十一大促前已被撕开。10月中下旬,茅台、习酒、五粮液等多家名酒厂家连续发布《告知书》维护价盘,提醒消费者规避非正规渠道购酒带来的风险。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酒价持续下行,去年双十一部分为回笼资金低价抛货的渠道商,今年已停止高投流和低价促销了。“名酒线上的价格竞争趋近于盈亏平衡点,参与低价促销无利可图,已经没有意义了。”
这一切也将平台与酒企推向了定价权争夺的战场。
京东的“名酒鉴真”标识、美团闪购的白酒全链路保真体系,均为构建健康可信的消费生态,但其底层商业逻辑依然需要流量和成交额来支撑,百亿补贴是其最锋利的武器。
百亿补贴下的价格缝隙,造就了“撸酒人”的狂欢。而酒企在不得不拥抱线上以获取增量与年轻客群的同时,死守住价格生命线。
年轻人不囤酒了,双十一传统意义在消解
双十一酒水销售逻辑的重构,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技术对消费习惯的颠覆,以及行业自身进入调整期的内在驱动。
随着前置仓模式的成熟,电商物流完成了从远端、中心化到近端、分布式的转型,实现了酒水商品快速送达。技术的革新正从根本上消解双十一的原始意义。
淘宝闪购今年首次加入天猫双十一,华致酒行、壹玖壹玖等天猫官方旗舰店推出了“远近一体”服务,最快半小时能送达。
时代周报记者从淘天处获悉,已关联线超2000家线下门店的壹玖壹玖天猫官方旗舰店,10月以来闪购订单环比9月上涨了20倍,旗舰店的进店人数、浏览频次同比去年双11增长5倍,新客数量同比增长90%。
美团闪购11月1日发布战报显示,自10月31日大促启动以来的24小时内,歪马送酒销量同比增长300%,酒饮类闪电仓销量增长近500%。
当消费者买酒下单30分钟内可以收货,加上百亿补贴常态化,消费者没有必要图便宜囤酒,标志着以“囤货”为核心的传统双十一酒水销售逻辑正在消解。
与此同时,酒业自身的调整周期为这场变革按下了加速键。行业在供大于求的阶段下,大量库存需要寻找出口,为平台的百亿补贴和低价抛货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围绕酒水的电商生态链也在迭代。刘洋表示,白酒高毛利带来高佣金,吸引了大批“淘客”与社群操盘者,但这门无门槛的生意实际操作下来难以长期盈利。
“名酒虽流量大,但如果是官方旗舰店的商品佣金很低,一单只有几块钱,若是非官方正品,用户会退货退群。非名酒虽佣金一般可达60%以上,却面临选品难、用户信任度低的困境,不可以保证真实的下单量,而且买用户、运营社群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刘洋认识的同行大概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这赛道,做了小半年,最终都难以跑通盈利模型,“反正每年都有人尝试,但没一个能持续下来。”
今年双十一的酒水战场,是技术迭代、行业周期与平台战略三方力量共振的必然结果。即时零售满足了即饮需求,加速囤货时代的终结;而行业的深度调整下,本就紧张的厂渠关系在平台补贴的催化下全面激化。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囤酒,当1499元正品茅台更加常态化,以年轻人主导、场景驱动、价格透明的白酒时代或许不远了。
(应受访者需求,肖晓、张颖、刘洋为化名)
记者丨幸雯雯
编辑丨杨春霞
运营丨蒋子裕
校对丨卢艳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作者:幸雯雯,36氪经授权发布。
蚂蚁集团与华西医院达成AI+医疗战略合作
我国最大页岩油生产基地累产超2000万吨
特朗普:给保险公司的资金必须直接发放给民众
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首周吸金5.06亿元,同比增逾三成
多家上市公司本周接待百家以上的机构调研
Meta被曝靠海量诈骗广告赚取巨额利润
Meta披露对美国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的细节信息
光线传媒还活在哪吒光环下
作者 | 宋婉心
编辑 |张帆
有《哪吒2》坐镇,光线传媒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速创上市以来同期最高。
10月28日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16亿元,同比增长150.81%;归母净利润23.36亿元,同比增长406.78%。其中,单看三季度,光线实现营业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247.54%,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暴增993.71%,
(来源:光线传媒财报)
上映发行且收入计入前三季度的电影,包括《哪吒之魔童闹海》《独一无二》《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东极岛》《非人哉:限时玩家》,2024年上映并有部分票房结转到报告期的影片包括《小倩》。
票房159亿元、位列全球第四的《哪吒2》显然贡献了绝大部分业绩,按照比例计算,光线大概从159亿元票房中,获得了31亿元左右的收入。
影视公司股价走势与爆款作品高度关联。
《哪吒2》爆款影响下,光线传媒股价曾在今年2月飙升至41.22元,暴涨310%,但随后一个月内便腰斩至20元左右。此外,虽然三季报业绩创新高,但财报公布当天,市场反应平淡,股价微跌0.12%。
这样的股价走势反映出,市场对光线传媒的估值逻辑,并没有因为《哪吒2》发生改变。
市场对于影视公司的投资仍旧是短视的,只愿意对爆款下赌注。强大的行业β属性,掩盖住了光线传媒努力构建的α。
王长田的投资方法论
影视公司营收不稳定是行业沉疴,如何在没有爆款的时间里赚钱,是改变行业逻辑的关键。
尽管《哪吒2》下映之后,光线传媒第三季度没有高票房影片,但有行业人士测算,公司依旧实现近1亿元衍生品收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三季度光线参与投资的电���为《东极岛》《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和《非人哉:限时玩家》,三部戏票房均不理想,但光线依旧能在三季度实现利润增长,除了提前卖份额回收成本外,这部分利润主要来自《哪吒2》衍生品的长尾效应。
也就是说,光线通过《哪吒2》初步验证了通过IP运营提升非票占比的能力。
但消费者对于《哪吒2》IP的消费热情,并不持久。在电影上映的第一季度,IP运营贡献了数亿元收入,这一数字在第三季度大幅下滑至不到1亿元,说明IP驱动消费的影响力仍旧不足。作为对比,没有故事支撑的Labubu单一IP在今年上半年给泡泡玛特贡献了48亿元收入。
以《哪吒2》的热度来说,本应起到放大效应的IP经济热度确实与电影本身相去甚远,拖了电影后腿,这与光线相对欠缺的IP运营能力有关。
尽管《哪吒2》在IP运作层面还不够成熟,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目前的中国影视公司中,没有绑定大导演的光线,是最接近中国迪士尼的那个,有成熟IP、有产业链布局,更重要的是有“以小搏大”的投资策略。
彩条屋就是典型案例。十年前彩条屋成立,目标十分明确,就是遍地撒网地投资动画工作室。
用投资的方法切入动画行业,降低自己原创内容的高风险,同时又能在初期建立产业链伙伴,可谓是一举两得。彩条屋实际上扮演了动画电影行业的内容风投。
数据显示,仅2015年,彩条屋就投资了超过20家动漫产业链公司。
可以说,押中导演饺子及可可豆工作室就是十年前投资的收益兑现。十年来,行业内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国内一半的初创动画工作室是光线养活的。
更关键的是,同时作为电影发行方和工作室股东的光线传媒,可以享受这两个角色的双重收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巧妙地利用投资杠杆,放大了单个电影带来的收益。
同样的投资思路下,光线传媒还布下了另一枚更为关键的棋子——猫眼。
移动互联网流行之初,王长田就一早就意识到互联网渠道对影视行业的影响,认为要及早布局渠道侧。
2016年,光线传媒收购了猫眼电影57.4%的股权,成为猫眼控股股东。在互联网平台席卷影视圈的洪流中,光线传媒是唯一一家早期重仓投资票务平台的传统民营影视公司。
而王长田的这笔投资决定依旧准确。他预见到在网络购票的时代,国内院线排片将受猫眼这样的网络平台发行方主导。作为猫眼的控股股东,能够拥有更多的排片自由度。
《哪吒2》是高光也是阴影
高光的前三季度财报过去后,《哪吒2》的蛋糕还能吃多久、下一个“哪吒”什么时候出现,每次爆款电影之后市场都会出现类似的焦虑。
首先从全年电影票房来看,一个《哪吒2》显然不足以带动大盘票房整体回暖。健康的大盘不一定需要多么头部的爆款,但一定需要持续活跃的供给。
事实上,《哪吒2》爆火,甚至成为今年电影行业悲伤的注脚——《哪吒2》上映期间对临近档期票房形成“吸血”现象,叠加今年多个节假日档期都没有能续接热度的爆款,使得《哪吒2》长期占据档期票房榜前列,比如清明档票房季军,还是2月上映的《哪吒2》。
而最新的国庆档票房则已经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
(来源:灯塔数据)
疫情后至今三年,谨慎情绪导致的供给侧回暖缓慢,是电影大盘难回暖的根本原因。据拓普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备案影片数量同比减少超过两成,实际上映的新片也减少了16%。
不敢拍、不敢试错、通过各种方式规避风险,成了行业中弥漫的主要情绪。
多位制片人曾向36氪表示,“手里有几百万一千多万的也不敢做院线,怕赔。”“审查趋严叠加不敢试错,导致现在内容产出效率很低,不敢拍。”
这进一步导致的现象是,影片对更有票房保证的假期档期,变得更加依赖。有制片人指出,相当于鱼池变小了,大家都挤在一块钓鱼,头尾分化也越来越严重,大家要么做顶级制作,要么极低成本做项目,因为这两种是风险最低的。
档期和爆款叠加导致的头尾分化,在今年的《哪吒2》上达到了顶峰。
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一度接近疫情前的历史峰值,但其中超过一半的票房(161亿元)来自春节档,而春节档票房的52.8%来自《哪吒2》。
高峰过后,3月至6月的票房连续四个月低迷,没有一个月突破20亿元。
电影市场对成本空间包容度小的特征,在周期更长的动画电影上,自然也更为显著,片方需要在更多层面压低成本,比如人力。
《哪吒2》片尾有超百家动画供应商名称列表,被一度认为蔚为壮观。但事实是,上百家企业组成的庞大供应商体系,难以和中国动画产业的繁荣划上等号,恰恰相反,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动画行业初级工种冗余、成熟头部公司一家独大的畸形形态。
一位动画师告诉36氪,当下国内动画专业每年产出的大量初级动画师,已经超出市场容量,但与此同时高阶动画师供给不足。
“国内动画电影习惯采用这种庞大供应商体系作业,国外则采取项目制员工的形式,不过前者确实更利于头部公司掌握议价权,降低成本。”
眼下左手内容右手渠道的光线传媒,已经坐拥影视圈最好的牌,和最跑得通的逻辑,剩下只需要市场足够的耐心,不过这也是如今环境下最难获取的。
至少从机构预测来看,相较2025年,部分机构对于光线传媒2026年EPS的预测值已经显著降低。最开始光线传媒走在了时代前面,到现在,时代依旧没有追上光线传媒。
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光线传媒依旧活在《哪吒2》的光环下,何时彩条屋能够成为光环本身,便是逻辑扭转的开始。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美国纽约地区三大机场均因人手短缺出现航班延误
国金证券: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储能需求爆发,全面看好锂电产业链
星巴克9.9一杯的时代要来了?
你怎么看待星巴克?
不少人提到星巴克,就一个评价:贵。
但早些年,星巴克的高价在大家心里物有所值,能为商务人士提供会客谈事的场合,有第三空间的附加值,同时也是精致、体面的象征。
这几年,贵的不值了。
这种不值不仅仅是一种吐槽,而是实打实传导到星巴克的处境上,去年年底,星巴克就已经释放要出售中国业务的信号。
就在前几天,星巴克中国成功 “ 卖身 ”。
星巴克门店
星巴克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 60% 股权,星巴克保留 40% 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 40 亿美元 ( 不计现金与债务 ) 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简单翻译下,核心是这么几点:
面对庞大但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星巴克一个人那是 被卷 干麻了,干脆找个好兄弟博裕,两人一道开家新公司。
这家新公司,星巴克把现在的中国业务放了进来,占 40% 股份,剩下的就是 博裕的,按照股份算,博裕是 “ 大哥 ”。
为了成功拉上星巴克的小手,博裕掏了 40 亿美元,以后博裕负责冲锋陷阵, 日常运营啊、开店啊,都归他,星巴克负责授权品牌、知识产权,美美 “ 收租 ” 。
事情大概就是这么个事情,不少网友呢,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一般都是闷声发大财,星巴克这波出售,是不是因为混不下去了?
老实说,星巴克近几年战绩不算好看。
咖啡市场在增长,但涨的不是星巴克的,是瑞幸库迪的。
2025 年前三季度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 2800 亿元,同比增长 21%,其中 30 元以上高端赛道增速为 3% ,9.9-16 元平价市场占比已达 58%。 ( 星巴克中国平均客单价是 36.07 元 )。
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在涨,但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
门店数量突破 8000 家,市占率从巅峰时期的 60% 骤降至 14%,被瑞幸 ( 35% ) 和库迪 ( 18% ) 甩在身后。
咖啡优惠券
但你要说它躺平了,那可就错了,这波是憋着想打翻身战。
星巴克在这则公告里,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要开 20000 家门店。
啥概念?星巴克进入中国这 20 多年,才开了约 8000 家,现在差不多是要再造 2 个自己,原地影分身。
很显然,靠原有的精装修、高租金的 “ 第三空间 ” 大店路线,这个目标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但要彻底放弃,这种大店模式,跟这么多年沉淀的固有核心群体,也不太可能。
所以,未来星巴克大概率会在维持部分第三空间模式的同时,加速下沉到县域( 目前在全国已经进入了 1091 个县级市场 ),通过新的门店模式来补足,后者市面上其实有不少可以借鉴的思路,小店+外卖嘛。
星巴克门店
这时候,博裕的背景就亮了 , 博裕投过蜜雪冰城跟北京 SKP ,既懂得下沉市场的打法,又有过塑造高端体验的经验。
当然啦,网友们也比较实在。
你到底想开几万店,咱们也不想管,我就想知道 9.9 的星巴克还有多远!
社媒看法
咱就是说, 拥抱变化, 入乡随俗嗷!
也不知道是不是问的人太多,呼声太高,都给这话题干上热搜了。。。
微博热搜
星巴克确实在降价,今年 6 月,针对非咖产品( 星冰乐、冰摇茶等 )推出了降价举措。
不过现阶段来看,9.9 的咖啡有点夸张了,品牌价值还是要保护的。
但这笔交易肯定是大家一起 winwin 了。
原本星巴克要面对中国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么一操作,波动变成了可预期的收益,苦活、累活也一起甩手出去了。
博裕呢,则是快乐抄底,赌一波星巴克是极度优质的资产,只是打法不适应中国市场,有好的打法这盘棋就能下活。
这可不是世超臆想啊。
百胜中国(包含肯德基、必胜客在华业务)、麦当劳当年都上演过类似的故事,而且当时进场抄底的本土资本,一通改造后,也都成功将这两运营了起来,在后续的退出中大赚特赚。
其中麦当劳(美国)卖给中信和凯雷后,门店数量 6 年翻倍,凯雷 6 年赚了 12.2 亿美元套现离场。
现如今,国内咖啡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被彻底改写。
原本星巴克 一杯咖啡 30-40 元,卖得不仅仅是咖啡,是“体验”+“空间”+“品牌” 咖啡,他要的是你坐下来。
但现在瑞幸跟库迪们的出现,撕掉了所有附加值。
同时让这种便宜成为了一种心智: 原来一杯咖啡卖 10 块钱也还有的赚。
这让贵价咖啡的高价基础被彻底抽干了,甭管它的实际成本多少,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值当了,想要击碎或绕开这一心智,绝非易事。
所以,摆在这兄弟两前面的路,充满光明,但也充满荆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X.PIN”,作者:世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