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新石器无人车在浙江成立新公司,含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业务

36氪获悉,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桐庐新石器无人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李子夷,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新石器无人车关联公司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中药股盘中异动,精华制药直线涨停

36氪获悉,截至发稿,中药股盘中异动,精华制药直线涨停,金花股份、葫芦娃此前涨停,大唐药业涨超5%,盘龙药业、羚锐制药、生物谷、粤万年青等跟涨。

董宇辉公司新增营业性演出许可

36氪获悉,企查查App显示,近日,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新增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许可内容为申请设立内资演出经纪机构审批,有效期自2024年11月19日至2026年11月18日,许可机关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此前,该公司已获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企查查显示,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董宇辉为法定代表人并全资持股。变更信息显示,近日,董宇辉在该公司由执行董事变更为董事。

CEO锦囊|战略执行不到位,这“锅”该谁来背?

战略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制定,而在于它的实施。大多数企业会将很多资源与精力聚焦于战略执行,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一个有效战略目标有哪些关键指标是必须要明确的?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定期评估进度和明确的问责机制该如何设定?到底该怎么做好战略沟通,让战略执行效果翻倍?

带着这些问题,36氪《CEO锦囊》直播间硬科技系列专场邀请到了首席组织官联合创始人左谦、中智科仪创始人/CEO方正军,一起来聊聊战略执行不到位,这“锅”谁来背?

本次直播主要聚焦以下问题:

  1. 很多公司都不缺战略,缺的是能执行的战略。常见的现象是:方向有了,资源也投入了,但结果并不好。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 缺乏沟通、对齐和理解,再好的战略在执行中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落地。战略执行过程中,如何做好沟通?
  3. 资源有限而战略目标过多时,可能会导致关键业务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影响战略执行。当资源打架时,应该怎么分配?
  4. 战略执行的过程当中,大家各自为战,部门与部门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墙。如何打破部门之间的“墙”,让战略执行更顺畅?
  5. 即使目标明确,资源充足,沟通顺畅,但如果员工执行力不强,战略也难以有效执行。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更容易提高员工执行力,实现战略落地?
  6. 企业战略想要执行到位,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

以下为两位嘉宾和36氪的对谈,部分内容经过整理编辑:

36氪:很多公司都不缺战略,缺的是能执行的战略。常见的现象是:方向有了,资源也投入了,但结果并不好。二位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左谦:在过去七八年中,我们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专业服务。这些企业普遍面临一个问题:高管团队虽然对战略方向有相对清晰的认识,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常遇到组织问题。如果组织执行力不足,战略落地就会受到影响。不少公司在年底回顾时,当发现年初设定的目标&战略未能实现,就会涉及到人才盘点、组织架构调整和组织设计优化。在服务客户企业的过程中,我既是观察者,有时也感觉自己像是“受害者”。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直接将问题归咎于战略执行,而忽视了战略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标没有达成,战略执行出现偏差,总是埋怨执行有问题?难道不可能是目标&战略制定的问题?很多时候,目标&战略就是一号位乾纲独断定的。英明的一号位怎么会错?

难道不可能是战略沟通和部署的问题?目标&战略是领导们共识的,是他们在沟通和部署的。高薪高能的领导们怎么会错?

而且,是谁在分析和判断“目标&战略没有达成”背后的原因。正是领导们,他们怎么会轻易的说是自己的错。于是,中基层团队执行力不行,便成了“目标&战略没有达成”的普遍归因。

这个锅,中基层团队不背,难道还让高管团队甚至一号位来背?于是,中基层团队的架构、人员调整就在所难免,又给组织工作出了一道难题。

一号位“澎湃自信”,高层“一众迎合”,中基层“剩者为王”,这种“人间闹剧”在某些公司反复上演。

这种执迷,会让企业在目标战略实现方面永远“离真相很近”,但就是“找不到真相”。

方正军:我很认同战略的意义,它像一个内驱力,对于我们这种创业型公司来说,用好了能凝聚人心。但我们是做硬科技创业的,得自主研发,得遵循发展规律,不能求快。我们定了个大目标,类似愿景的东西,比如“突破人类视觉感知极限”这个目标,不管公司20人、200人还是2000人,都能去追求。那要是战略执行不到位,责任在谁呢?在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肯定是公司负责人来担责。

战略制定后,我们还有调整优化的过程。比如“突破人类视觉感知极限”这个愿景,去年才明确提出来,之前虽然方向相近,但没这么具体。那我们是怎么调整的呢?我会经常找机会讲愿景、讲战略,从我那些跟了我几年的高管们身上找反馈。如果他们热情回应,说明战略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如果他们不理解,那我就得调整,否则战略就难以执行。

36氪:缺乏沟通、对齐和理解,再好的战略在执行中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落地。战略执行过程中,如何做好沟通?

左谦::方总提到的他们公司的实践,我认为不仅适用于中小公司,许多大公司也能从中获得启示。方总强调的第一点是他们非常重视愿景。在当前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完整战略”规划可能不再适用。许多大公司正在寻求第二曲线,进行转型和迭代,这时需要放弃对完美、完整战略规划的追求,转而接受“简版战略”或“愿景式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在于拥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愿景,并围绕此愿景确定一些重点工作。第二点,方总提到他们会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向他人沟通战略,不仅包括目标&战略,还有愿景。这也非常值得借鉴。一些高层领导可能认为自己时间宝贵,不愿过多沟通,很多一号位和高管高估了自己的战略沟通能力,也高估了下辖团队对战略的理解能力。如果没有让下辖团队对战略有共识的理解,战略只会是一号位和高管的自嗨。

但实际上,战略沟通到位,执行效果翻倍。这方面有很多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做好战略沟通有四招:

第一招是不要偷懒,将战略写下来。想清楚的只是“气态”,说清楚的是“液态”,只有写下来的才是“固态”。通过写出来和修改,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而且在中大型组织中,写出来的沟通效率更高。

第二招是进行结构化的表达和呈现。对于战略这种相对复杂的东西,不能只是口头说三两句就了事,而应该形成结构化的呈现和表达,这方面可以借用一些工具,比如战略屋、战略地图、OGSM等。

第三招是在沟通战略时,再往下走一层,对"关键任务"进行确认。如何确保下辖团队对战略理解到位了?光靠眼神确认是远远不够的,签字画押也无济于事。有效的方式是,再往下走一层,对"关键任务"进行确认。确保下辖团队下一步计划要做的是正确的事,从而确保他们对战略理解到位。

第四招是沟通21遍。这是我在龙湖集团工作时学到的,我们的CEO特别强调重要的事情要沟通21遍。杰克·韦尔奇认为CEO不仅是首席执行官,还是首席解释官(Chief Explaining Officer)。他说一个员工每周把他生命的40个小时给了公司,这也是一种投资。所以,公司的CEO要不断的和员工解释公司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就像不断地向投资人解释一样。同样的话说上几百遍,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对于任职高管的你来讲,你觉得已经说吐了,但是对于很多其他人来讲,可能是第一次听到。

此外,“重要的事情重复说21遍”不仅仅是战略听众的需要,也可能是战略沟通者的需要。因为有些人“嘴巴上也长了脑”,他在反复说一件事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思考和迭代,从而持续提高了战略的质量。

总结来说,这四招可以帮助许多公司解决战略沟通问题:将战略写下来、进行结构化的表达、在沟通时谈及关键任务、反复沟通。这些方法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关键在于是否认为战略沟通重要,是否愿意投入时间。高管们不要期待在年会上讲几十分钟就能完成整个公司的战略沟通工作,战略沟通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重视。

方正军:我非常赞同左老师的观点。因为我过去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我会抓住任何机会反复强调我们的战略愿景。我们公司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核心成员会议,负责研发、市场的同事一起头脑风暴。私下里,我们开玩笑说这是“洗脑会”,因为我们讲究透明沟通,聚在一起就会讨论具体问题,同时也不断强化我们的战略愿景。比如,技术负责人给我打电话沟通技术问题,五分钟说完问题后,我还会额外花五分钟告诉他,他做的事情对我们的战略和愿景有多重要,对科研用户甚至对人类科技进步的贡献有多大。所以,我在同事面前可能显得有点啰嗦,因为日常沟通中,我有30%以上的时间都在反复讲我们的战略愿景。

36氪:资源有限而战略目标过多时,可能会导致关键业务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影响战略执行。当资源打架时,应该怎么分配?

左谦:方总在不同场合的沟通中,并非采用一成不变的沟通方式,而是根据团队的反馈和互动,对目标、战略和资源投入进行反思和调整。当前,许多公司倾向于使用“战略生成”而非“战略制定”。战略不是少数人深思熟虑后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沟通、执行和调整逐步形成的。这种生成的战略具有“根基”,它源于员工的热情、成就感和意义感。

回到资源不足问题,许多公司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团队的反馈做出判断,并相应调整战略。战略涉及在何处“战”何处“略”,资源有限时必须做出选择。并非所有领域都必须胜过他人,敢于不平衡地使用资源同样重要,在某些领域选择做到无竞争劣势也是战略的一部分。高管团队不应仅仅局限于办公室内查看数据报表、喝咖啡和聊天,而应常常站在执行团队旁边进行观察,虽然做不到“双手沾泥”,也要“双脚沾泥”。这样,他们才能了解资源是否不足,战略是否超出了能力的匹配。如果目标与能力不平衡,那么这并不是一个好战略,而是不切实际的期望。方总描述的公司场景实际上反映了许多中大型公司应该学习的地方。

方正军:在战略执行中,我特别在意能力边界,个人和公司的。有时候不是大家不积极,而是有些同事对战略理解不够但积极性太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当。比如,我们一直定位要做时间分辨成像的专家,对标国际一流,实现国产替代。但市场部同事擅长科学成像,一直跟我沟通要不要增加新产品。虽然新产品可能带来千万级收入,但与我们时间分辨的定义冲突。公司也没能力开新产品线,又不能打消积极性。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左老师提到的生成式战略很有道理。大家出发点都是为公司好,经过多次沟通,我们总能找到看似脱离战略的东西与公司的结合点。在有限资源下,把他擅长的东西揉进公司战略,最后结果让我惊喜。时间分辨领域没脱离,他的知识积累也嫁接到战略上,还形成了收益,没额外增加资源负担。这又回到了沟通的话题,需要有耐心,别一棍子打死谁。可能一年不行,就花两年,随着大家成长,结合点总会找到。

36氪:战略执行的过程当中,大家各自为战,部门与部门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墙。如何打破部门之间的“墙”,让战略执行更顺畅?

左谦:大部分公司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横向协同的挑战。需要认识到,跨部门的无缝对接几乎不可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摩擦也是合理的,这表明各部门之间存在张力,张力也是内在的激励因素,能够倒逼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提升工作质量。然而,在重要的协同工作中,提升效率仍是关键。

一些公司通过中基层跨部门协同培训来教授协作技巧,但实际上效果有限。核心挑战在于高管的全局视角/角色感,能否和而不同。如果高管不能站在全局视角思考,而是站在所辖部门思考,高管就是跨部门协同最大的障碍。如果高管不以高管团队一员作为第一角色,而以部门负责人作为第一角色,高管之间必然各自为政。一些高管在未完成工作时推卸责任,或者在取得成绩的时候抢夺功劳,这会降低他人与其协同的意愿。而善于协同的高管则不会争功诿过,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具体的跨部门协同中,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同样重要。许多公司使��OGSM、OKR等工具,但其效果参差不齐。高管会议需要对一些关键的协同问题转化为议题,以提前暴露冲突和矛盾。

另一个小技巧是团建活动。团建费用不应仅限于部门内部使用,而应跨部门使用,最好是与上下游部门一起。由发起方承担费用,这样可以建立人际连接,有助于跨部门跨专业的理解。在非正式、无压力的环境中,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其他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这对协同工作非常有帮助。

方正军:其实一直是个磨合的过程,想做到完美肯定是奢望,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朝好的方向发展。我觉得如果部门间缺少协同,根本问题是各部门可能忘了公司的战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用战略凝聚所有人,尤其是部门高管。当大家目标一致时,即使公司没考核或额外激励,也乐意多付出,因为高管们认同公司未来和战略。我们公司几个核心成员每两个月就团建,关系像共患难的兄弟,这样互相帮助就变得容易,不太在乎得失。另外,我们鼓励内部透明沟通,只要有不满意的地方就立刻说出来,目的是让公司更好,问题尽快解决。这样部门间问题就少。考核方面,我们公司规模还小,没有太复杂的考核。我觉得考核是双刃剑,太细致会限制跨部门协作。我们鼓励创新,给创新成果高奖励,而创新往往来自跨部门合作。

36氪:即使目标明确,资源充足,沟通顺畅,但如果员工执行力不强,战略也难以有效执行。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更容易提高员工执行力,实现战略落地?

左谦:很多人讲执行力文化,但我觉得这更多是能力问题,不应该把什么事都归到文化上。比如,战略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兜底,但即便用了这些,员工依然可能无法产生预期结果,这往往就是能力不足。我为什么谈提到这个,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有可能是个人能力的问题,第二,是组织能力的问题。所以又说回了“什么是好的战略”。

好的战略有几个标准。首先,要有外部视角,不能自嗨,要关注客户、外部竞争和市场变化。其次,好的战略要给人兴奋感和意义感,让人心向往之。最后,好的战略要兼顾目标和能力的平衡,要评估公司目前的人才状态和组织能力是否能支撑战略。不一定要 100% hold 住,至少得判断能不能努力弥补鸿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公司在制定战略时,会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组织能力评估”,即便简化也要进行关键人才排兵布阵。如果能力稍有差距,可以挑战一下;如果明显差很多,那战略就是别人家的,你家做不到。不是搞绩效考核倒逼就能做到的,能力跟不上,再倒逼也没有用。我再说一个比较夸张例子,有一个公司的销售团队觉得没有什么搞不定,努力想办法把时间周期变短。紧接着有一个人就在私聊小窗就说了一段话,“我们还是要尊重常识。大家都知道一个母亲生孩子要怀胎十个月,你怎么可能让10个母亲分别怀胎一个月,最后生出一个孩子来?”

当然,战略落地过程中,有几件标准的事情可以帮助战略往下走。

第一,战略调整后,预算要同步调整,并在月度和季度的经营分析会上回顾。

第二,高管团队要定期回顾战略执行情况,我们常说要“一步三回头”。

第三,进行战略评价和绩效管理,先评价公司整体,再评价个人,对高管团队来说,绩效评价不能一刀切,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复盘性评价。这样才能够确保大家真的是朝着战略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说朝着各自的方向努力。

最后,要敏锐地发现战略运行过程中哪些是因为能力不足可能带来问题的,并采取措施补齐能力,比如引进外部优秀人才或内部知识分享、沉淀去赋能提高。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因为能力是最难突破的边界。我看到很多公司天天都在调组织架构,这是有问题的,那都是生产关系,最核心一点是什么?就是盘点我们的人才,他有没有这个能力?能力是最难突破的边界。没钱你可以借钱、融资,但是如果这个人的能力跟不上,就没有办法,可以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快速补齐,或者通过内部的知识分享、知识沉淀去赋能、去提高。

所以,如果公司要这么做的话,可以在组织上做四个标准配置:预算和经营分析会的回顾跟上,季度性的战略复盘和务虚跟上,战略评价和绩效管理跟上,以及对能力的评估以及能力的补齐作为关键介入点。

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真的不一定非得搞那么严苛的绩效管理。大公司因为人多,没办法,但也不能搞得太复杂。绩效管理如果太精准,反而会花费大量时间,最后可能变成“精准的错误”,反而不如“模糊的正确”。当创始人和高管团队的管理能力、领导艺术比较好时,他们不会依赖刻板的绩效管理工具,而是有更多好的判断力。反之,如果管理能力不足,就可能会依赖这些工具来管理。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被工具绑架。有些公司管理能力跟不上时,不得不借助于工具。但更好的状态是不要被工具束缚,保持真正的判断力。不能老是用那种硬邦邦的东西去管理,忘记了对自己作为领导者的修炼。

方正军:我们公司因为规模小,基本上没有个人绩效考核。年底发奖金主要依据公司当年的情况,发两个月或三个月工资。我也一直在思考内部排名的问题,尤其在公司现阶段。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这是双刃剑,在高管层,一旦点燃这种欲望,可能会影响部门协作。所以我们明确大家都有核心任务,不搞内部排名,而是关注公司整体战略。能力不足的话,用了考核政策会让人很痛苦,反而会让员工怪罪公司。

36氪:企业战略想要执行到位,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

方正军:

第一点,得把愿景和意义讲明白,讲到别人心里去,这样大家就会产生内驱力,事情自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点,战略目标要坚定不移,但过程要灵活。灵活指的是可能会误判环境或能力边界,这需要反复观察,但不能因为短时的困难或能力不足就老是改变战略,那肯定不行。

第三点,在这个繁华世界里,拒绝诱惑的能力很重要。

左谦:

第一,战略沟通到位,执行效果翻倍。我们今天谈了很多关于沟通的具体内容,比如21遍沟通、结构化表达、写出来,以及沟通到关键任务层面。

第二招,我们需要做战略评价和回顾。这个很重要,战略评价是对公司整体的评价,不能先上来就对个人进行评价。我们要严肃认真地对待,通过战略评价和回顾,我们才能确保做正确的事,否则就会南辕北辙。

第三招,一定要重视通过提升能力去实现战略的落地。我们要时刻问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够,而不是先问激励、态度或组织架构问题。虽然那些都可能是问题,但据我观察,大部分公司主要是能力问题。因为能力这个问题是无法被简单代偿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能力是否足够。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找到答案的真相,否则就会忽略真正的问题,比如只调整激励或组织架构,最后却效果不佳。

总结一下,就是沟通到位,效果翻倍;做好战略评价和回顾;注重对能力的回顾和培养。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观看完整直播回放:

一批商场“大手笔”调改!北京、上海、天津都有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购物中心调改从“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铁律,逐渐转变成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常规动作。场景更新、品牌迭代,甚至重装改造,都是存量商业的更新之道。

赢商云智库特别整理了近期有典型调改动作的项目,供行业人士参考。

上海恒隆广场

- 三层开辟新空间,三期扩建动工

上海恒隆广场在三层开辟了一个新空间,通过新增一条串联主动线和中庭区域的全新支动线(如下图蓝色块所示),并在新动线两侧规划了超过十家品牌商户(如下图红色块所示)。‍‍‍‍‍‍‍‍‍‍ 

图片来源:商业咔

 调整后,合作品牌数量得以增加,业态构成更为丰富,集合服装、配饰、珠宝、香氛、餐饮等众多业态,精致生活方式氛围更明显。 

今年上半年,美国潮流设计师品牌alexanderwang与日本知名设计师品牌 Sacai 率先在三层开业;8月,Qeelin,Valextra,Penhaligon's等多家场内高端时尚潮流及生活方式品牌陆续完成移铺升级至三层;NIPPON MADE BY ONITSUKA TIGER内地首店、设计师品牌Isabel Marant、HORIGUCHI COFFEE堀口咖啡、酒饮品牌PMG等也在三楼相继开业。 

除了原有空间的业态更迭,为配合静安区南京西路“千亿商圈”建设升级的推进,上海恒隆广场三期扩建项目目前也已开始动工。恒隆地产在财报中表示,预计扩建项目将于2026年落成。 

此次扩建的商业建筑面积约3080平方米,地上三层裙房以商业餐饮功能为主,地下一层与现有商场联通。此外,场地东北侧及南阳路沿街界面,将向公众提供3850平方米的24小时开放公共空间,计划打造为集文化、运动、艺术等元素为一体的自然景观休闲场地。 

北京双安商场

- 迎三十年来最大规模调改

赢商网近日获悉,北京双安商场已全面启动不闭店改造升级,预计年底外立面全新亮相,明年春节前商场内部3至5层将完成品牌升级改造。在走访中,赢商网看到,项目已架起灰色外立面围挡,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图片来源:赢商网

双安商场成立于1994年8月18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三环路畔。上世纪90年代,以北京手表二厂的厂房为原址改造而成。在开业之初即弥补了海淀中关村地区高档精品百货的空白,是北京西北地区首家精品百货店。 

面对消费者需求迭代,双安围绕空间场景、业态结构、品类品牌布局革新,将逐步完成“精致百货”向“品质生活方式体验场”的标签转化。 

外立面在保持原有“盒子”外型基础上,通过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整个建筑打造得更加明亮、时尚,并与周围环境更好地融合。玻璃幕墙将有效利用自然光线,让外立面在白天展现出一种通透而流动的美感。 

设计效果示意图

商场将重新对室内空间布局进行改造,持续深化室内软装美陈方案,结合实际改造,与现场装修同步;推进各层品类布局调整,引入更多生活方式的服务零售;结合商装调整,提升餐饮、服务、健身、体验类等异业功能项目占比,打造全新会员中心、创新市集、社区活动中心等社交集结地。 

本阶段新引入的品牌中,美国高端护肤品牌奥伦纳素、大金鸟肆居酒屋,以及精品服饰品牌乐途仕、23区、portspure,均为海淀首店;同仁堂知嘛健康,以及精品女装laurel、Marc O`polo,则为中关村商圈首店;还有独立烘焙品牌山石烘焙,也即将与消费者们见面。 

双安商场总经理胡绮年表示,“双安商场会把场内相应比例的面积贡献于餐饮以及生活方式品牌的呈现,包括美容美发、健身、咖啡等,让改造后的双安商场空间内容更加丰满和充实。” 

双安商场将采取“逐层施工,分阶段、分区域改造”。不闭店调整期间,双安商场正在组织“SALE季”出清特卖活动,后续还将陆续推出VIP顾客尊赏日等系列活动。 

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杨海芳表示:“海淀实施一圈一策,鼓励每个商圈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特色。希望升级焕新后的双安商场能够以点带面丰富中关村商圈商业内容,未来和更多商业体联动从而助力海淀区整体商业氛围的繁荣。”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

- 10月底前焕新开业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的修缮更新,是基于老字号传承与消费新趋势下的一次自我突破尝试。 

修缮工作在历保专家的指导下,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锚点,最大程度还原了ArtDeco装饰艺术风格;而商场的标志性店招“上海妇女用品商店”,位于百年建筑培文公寓楼顶的大型户外灯箱在整修后焕然一新。 

图片来源:赢商网

据总经理李晴介绍,9月底至10月中,尚处于调试期的客流较去年提升两倍多,销售额同比呈现两位数增长。 

换装后的上海妇女用品商店主打女性社群品牌“LADY淮海”,预计10月底前全面开业。建筑还原上世纪30年代的美,业态也不再延续传统的百货。 

目前有7家首店入驻,覆盖展览沙龙、运动户外、香氛、女装、家居、咖啡等多个品类。包括「一 一」联合主理沙龙、精品融合概念空间OK²、意大利家居品牌SELETTI(亚太首家品牌旗舰店)、西班牙时尚品牌Desigual(首家全球概念旗舰店)、美国户外品牌Gramicci(中国首店)、香氛品牌tiny wave、Geographer地理学家7家首店,涵盖了潮流零售概念店、定制香氛店、沙龙主题艺术空间、轻奢咖啡等餐饮社交空间等多个业态。 

砂之船(昆明)奥莱

- 全新调整,涉及160余个品牌

今年4月,砂之船(昆明)奥莱启动了“百家品牌,百日大调”的项目调改方案。此次是项目基于消费趋势的全维度升级调改,从品牌组合、品牌级次、购物环境、顾客服务、会员权益等方面让项目焕发新生。 

图片来源:项目官方

品牌阵容升级运动业态的强化也是此次调改的亮点之一。据统计,2024年砂之船(昆明)奥莱的百日调改共涉及160余个品牌,新引进品牌20余个,原有百余品牌均进行了品牌提档。全国奥莱最新形象店、云南奥莱最新旗舰店、云南奥莱独有最新形象店等比比皆是。 

本次调改运动业态大幅度强化,国际和国内运动品牌基本都做了扩铺和形象升级。国际运动品牌当中如斐乐、New Balance、斯凯奇、卡尔美等升级为云南奥莱最新形象店,引入了亚瑟士品牌直营店;安踏、特步、361〬、乔丹等国内运动品牌都在砂之船(昆明)奥莱落地了最新形象店。 

天津和平印象城

- “次元管理局”街区登场

国庆期间,天津和平印象城全新推出“次元管理局”,这一天津首个“超浓度”二次元主题街区,由和平印象城A区改造升级而成,汇聚了华北地区首店模玩熊、万代官方扭蛋专卖店、MAGICWOW等知名品牌,以及城市首店GOODSLOVE、乌丸屋、漫库、水豚小怪兽等数十家二次元品牌。 

图片来源:赢商网、项目官方

品牌组合之外,商场特别开通“次元巴士-吃谷专列”,该巴士自十一黄金周起,每个周五、周末及节假日提供免费直通“次元管理局”的便捷服务;举办“呪術回戦-华北限定快闪店”华北首展、“时空中的绘旅人-周年庆特别活动”等热门IP活动。 

上海凯德虹口商业中心

- B2层变身南洋风情美食街区

9月28日,上海凯德虹口商业中心B2层Star Gourmet餐饮空间焕新亮相,由原家乐福区域进行AEI升级改造而来。凯德发挥作为新加坡企业的强项,结合对于东南亚文化的深刻理解,打造「南洋」特色场景、甄选东南亚风味美食,超6000㎡街区涵盖六大主题区,近40个品牌,其中超60%为区域首店。 

图片来源:赢商网、项目官方

槟城车站,灵感取自马来西亚槟城火车站,以标志性绿色油漆线条致敬槟城往昔;

南国花园,丰富的色彩展现了独属热带地区的热烈与生机;

牛车水街,完美复刻新加坡久负盛名的美食地标——牛车水美食街;

斑斓叶市,以超复古火车车厢为创意,将成为日后各类美食市集的天然活动场;

咖椰码头,以椰林和棕榈设计营造充满户外元素的空间场景;

芒街市,将越南传统市场的热闹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消费者仿佛置身其中。

Star Gourmet囊括了简餐、咖啡、甜品品牌,大部分为首次入驻虹口区,如性价比海鲜小火锅「笨妞」、云南酸汤生烫牛肉米线「俏阿妮」、禾汉虫草庄等全国首店,以及农小锅、鲜行者顺德小馆、胡椒厨房、RICE NICE、小牛西餐厅、寸屋拉面、山玖·鮨、食上·肉多多、nonna、coconut shake等虹口区域首店。 

除了美食空间以外,Star Gourmet还是一个集文化体验、社交互动于一体的全新IP空间。凯德虹口还推出“饭饭星列”概念,将一日三餐的“饭”与粉丝追星的“饭”巧妙融合。未来将通过举办应援活动、提供粉丝专享餐饮优惠等一系列互动体验,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粉丝经济,赋能餐饮发展的创新路径。 

图片来源:赢商网、项目官方

龙湖西溪天街

- 「XI岸」启幕,B1品牌焕新

9月15日,龙湖西溪天街户外生活空间「XI岸」全新启幕。在场景上以集装箱街区及下沉广场两部分构成,其中集装箱街区主打热带美式工业主题风,聚集年轻先锋的原创内容;而下沉广场则主打松弛感的主题氛围,聚集品质生活的消费内容。 

图片来源:赢商网、项目官方

从品牌方面来看,XI岸引入了30+原创主理人品牌与10+连锁创新门店,如「UP77 POLAROIDS」拍立得照相馆、「拉环咖啡」、「去撒野」提拉米苏蛋糕店、「云鹿食堂」等,带来轻松自在的生活社交体验。 

图片来源:赢商网、项目官方

除了XI岸的惊喜开幕,龙湖西溪天街B1还打造了特色美食空间「好食街」,通过动线优化与店铺调整,焕新引入20+特色餐饮,包括老碗会、千人梨花汤、星平鸡饭等各地特色美食。 

同样位于B1的珠宝品牌矩阵,也迎来了整体的焕新升级,入驻了谢瑞麟、潮宏基、曼卡龙等十余家品牌,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品牌选择和更沉浸的场景体验。 

长沙方圆荟北区

- “无束·无界”潮π运动空间开幕

长沙方圆荟针对北区一层调改升级,创新打造“无束·无界”潮π运动空间。通过对运动零售、户外体验、潮牌集合店与城市网红旗舰店跨界矩阵组合,同时融入多元运动场景,打造长沙首个交互式潮π运动空间。 

10月1日,北区运动新馆重磅开幕。店型升级门店如NIKE Sport-M店、Adidas Mega Plus店、YL旗舰形象店、NB1906,还引进超1200平方米的鸣鸣很忙中国首家零食超级集合店“零食很忙很大也很辣”、长沙餐饮王牌靓虾二哥全国首家400平方米超级萌兽宠物社交体验中心。现场人流如潮,开业首日北区客流同比增长62%,销售同比增长24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赢商网”,36氪经授权发布。

李志红卸任合创汽车职务

36氪获悉,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李志红卸任法定代表人、经理,由王会普接任。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注册资本约55.23亿人民币,由广东珠投智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汽集团(601238)等共同持股。

上海11月二手房成交已突破两万套,中介:税费调整后大标的成交可观

随着沪七条新政的持续发力,以及新一轮增量政策的推出,上海楼市持续活跃。据安居客上海监测数据,截至11月23日,11月上海二手房累计成交已突破20000套,成为今年继3月、6月、7月、10月后,第5个同时也是突破20000套最快的月份。截至11月24日,11月上海二手房已累计成交21446套。同时,11月以来8个周末日的成交数据无一例外地超过了1000套,日均成交达1119套。据沪上塘桥板块一经纪人反馈,“税费政策对二手房市场的影响最直接。11月已经开了两单,客户都是最近政策出台后下手的。”(澎湃)

动力电池碳足迹平台正式发布,用于动力电池碳核算

我国动力电池碳足迹平台于11月22日正式发布。此前,由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联盟起草,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编制的《动力蓄电池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团体标准已于2024年10月发布,并自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马小利表示,以工信部近期印发的《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为指导,这一平台将用于动力电池的碳核算。(财联社)

哈啰出行在河南成立网络科技新公司,含充电桩销售业务

36氪获悉,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新密市哈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吴传凡,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共享自行车服务、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充电桩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哈啰出行关联公司上海哈啰普惠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物流板块震荡走强,中储股份涨停

36氪获悉,截至发稿,物流板块震荡走强,中储股份、浙商中拓、德邦股份涨停,飞力达涨超10%,华光源海、长江投资、华鹏飞等涨幅靠前。

节能风电在甘肃成立风力发电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

36氪获悉,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中节能(白银)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牛小伟,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电气设备修理、发电技术服务、石油制品销售、机械设备销售、风电场相关装备销售、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节能风电全资持股。

禾赛科技:第三季度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21.1%

36氪获悉,禾赛科技公布2024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第三季度,禾赛科技实现营收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1%。激光雷达季度总交付量达134208台,同比增长182.9% ;其中ADAS产品交付量为129913台,同比增长220.0%。本季度ADAS业务和 Robotaxi业务综合毛利率为47.7% 。

现代汽车将斥资近4.8亿美元在马来西亚建厂,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

据现代汽车11月26日消息,该集团将从明年起至2030年在马来西亚吉打州居林总投资21.59亿林吉特(约合4.8亿美元)建汽车组装工厂,为现代汽车在该国最大一笔投资。工厂年产能将从2万辆开始逐渐扩大,车型将包括捷尼赛思中大型SUV和MPV等。生产车辆不仅供应马来西亚内需市场,也将出口至其他东南亚国家。(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