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风口浪尖中的小米汽车,创下国产新势力最快盈利速度

在小米汽车陷入各种争议、质疑、口水的当下,小米汽车用一份扭亏为盈的单季度业绩报告,为自己重新正名。

11 月 18 日,小米集团公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当季,小米共交付新车超 10.8 万台,平均每月交付 3.6 万台;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本季度经营收益为人民币 7 亿元。

在业绩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小米汽车预计本周将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 35 万台年度交付目标。

事实上,扭亏为盈对「新势力」车企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经历了近 10 年的历练,所有新势力企业几乎达成了共识:新思维也许可以为汽车带来功能、流程上的变革,但造车本质还是一门复杂、容错率低且长周期的慢生意。这意味着车企既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也需要从市场端得到积极的口碑和销量反馈。

所以,尽管看起来新品牌之间的竞争如火如荼。但是在现阶段,「造车新势力」们真正实现从前期亏损到扭亏为盈「阶段性上岸」的并不多。

小米是第 4 家实现单季度盈利的车企。前 3 家按照首次盈利的时间线排序,分别为:理想、赛力斯、零跑。

  • 理想用了 7 个季度:2019 年 4 月,理想 ONE 上市;2020 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 零跑用了 5 年:2019 年 1 月,零跑 S01 上市;2024 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 赛力斯在发布「问界」品牌后,用了 9 个季度:2021 年 12 月,「问界」品牌首款车型问界 M5 上市;2024 年第一季度,首次扭亏为盈

而从去年 3 月小米SU7 正式上市,到今年第三季度盈利,小米汽车业务只用了 6 个季度就完成了从单季度亏损 18 亿元到盈利 7 亿元的逆转,是目前最快实现扭亏为盈的新势力品牌。

 

还在「越卖越贵」的小米汽车

尽管近期频繁陷入争议,但从这份最新的季报来看,小米仍然是目前新势力中毫无疑问的第一梯队企业。

我们先看看收支层面的变化。

2025 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分部总营收为 290 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 36.4%。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 283 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 7 亿元——主要是售后服务及汽车金融服务收入。

收入变多的核心原因,来自产能提升兑现的更多交付量。第三季度,小米汽车平均月交付量超过了 3.6 万台,比 Q2 每月多交付约 9200 台。

而在支出方面,涉及研发、销售推广和行政部分的经营开支基本稳定,从 59 亿元上涨到 67 亿元;和销量有关的销售成本随交付量变化提升 31.0%。总计支出为 283 亿元。

所以,简单总结来说:交付量提升是小米汽车业务本季度实现扭亏的核心原因。这也大致符合汽车行业「规模化」的经营规律。即通过销量提升,覆盖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相对固定的支出环节。

小米汽车季度交付量变化柱状图 | 图片来源:小米财报

在车「越卖越多」的大背景下,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在这个季度,小米汽车的 ASP(Average Selling Price,平均售价)还在继续上升,由上一季度的 25.36 万元小幅上涨至 26.00 万元。

主要原因来自本季度小米YU7 的上市交付。

根据小米汽车官方微博 9 月 25 日公布「小米YU7 上市 3 个月,交付已超过 40000 台」的信息,可以大致推测:本季度小米YU7 的交付大约占总交付量的 40% 左右。

从售价来看,小米YU7 系列的售价要比小米SU7 系列高出一个级别,标准版起售价为 25.25 万元,比小米SU7 入门版和中间配置都要贵;最高配的 Max 版本 32.99 万元起,若添加所有选配后,单车售价可超过 41.7 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在业绩报告中表示,本季度小米SU7 Ultra「交付量占比减少」,也进一步佐证了小米YU7 对小米汽车 ASP 的提升作用。对于小米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今年年初,市场普遍把 Ultra 视作小米汽车冲击高售价、高端化的希望,现在小米YU7 毫无疑问也分担了这个职责。

毛利率方面,受到 Ultra 版本交付占比减少的影响,相比今年 Q2,本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略有下滑,从 26.4% 变为 25.5%。

小米各业务分部本季毛利率表现 | 图片来源:小米财报

尽管如此,这个毛利率表现在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下,仍然显示出了相当强的竞争力。

横向对比来看,小米汽车目前的毛利率水平在主流车企中,仅低于鸿蒙智行旗下「问界」品牌所属的赛力斯。2025 年上半年,赛力斯汽车毛利率达到 28.93%,位于国内车企第一。

新势力车企中小鹏、理想毛利率处于领先,整体毛利率均为 20.1%。整个新能源市场的两大巨头比亚迪、特斯拉毛利率在 18% 左右,且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可以说,除了小鹏依托于对外服务显著拉升毛利率外,其余各家的毛利率均受到了消费市场竞争及价格战影响。而小米可以既可以做到「老款不降价」,甚至权益退坡(既一些首销期赠送的权益收回),还可以通过新产品拉升 ASP,是可以反应出其品牌和产品上一阶段在消费市场影响力的。

 

可以持续盈利吗?

当然,阶段性跨过扭亏为盈的门槛,决不代表着一家车企已经成功,最多也只能算「从 ICU 病床走到了 ICU 房间门口」。小米高管也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小米汽车立项以来总投入数百亿,阶段性地盈利远没到开香槟的时候。

事实上,就在当下,我们就能看到小米汽车正面临 2 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即将变化的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退坡,这也是整个行业共同的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2026 年 1 月 1 日起,国内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目前的「全免」改为「减半」。由于汽车产品从购买到交付开票普遍有一定间隔,为了吸引消费者,各车企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购置税兜底」政策。

小米汽车官方表示,凡是在今年 11 月 30 日前下订的用户,只要延期到 2026 年交付,小米均会提供跨年购置税补贴。按照相关政策计算,每辆车的补贴金额在 0.95 万元-1.5 万元之间。

如果我们按照小米YU7 发布时公布的 24 万锁单量,以及下半年小米YU7 系列每月大约 1.5 万台的交付速度粗略计算,即便小米YU7 没有新增订单(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小米在 2026 年用于「补贴」购置税的成本也接近 10 亿元。

这样的影响应该会体现在小米(包括其他车企)2026 年前一阶段的毛利率上。而按照本季度 7 亿元的盈利规模来看,小米汽车业务在接下来的季度中能否保持相对延续的盈利能力,也许也会短期内受到政策影响。

整体来说,购置税影响对订单强劲的企业来说,算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财报提到,小米YU7是中国大陆地区10月SUV「不加定语」的销量第一 | 图片来源:小米财报

而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企业和网民之间似乎正在扩大的争议和隔阂。

这其中,一部分争议和负面是「无中生有」的。

例如,近期小米SU7 部分配置提车周期被大幅缩短,网上传出类似「订单崩了」这类的谣言。

实际上,从小米汽车 App 显示的预计交付时间来看,全系车型中仅小米SU7 中高配、小米SU7 Ultra 提车日期被缩短到 6-9 周,小米SU7 标准版、小米YU7 全系的交付日期仍在 30 周以上。

笔者推测,小米SU7 部分配置的交付提速,很大原因来自车型即将迎来改款换代,部分潜在消费者选择持币观望。这是任何一家车企都会面临的周期性销量浮动。

据行业媒体《新出行》预测,小米SU7 改款有望于今年年底亮相。新车预期将采用更大的电池以及新一代英伟达 Thor-U 系列辅助驾驶芯片。不过,鉴于目前 SU7 改款还没有正式登陆「工信部线上车展」(即工信部新车公式),大概率它的发售需要等到 2026 年。

但另一部分争议,或者说「沉默的大多数们」,也同样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疑惑甚至不满。

今年 3 月和 10 月,两场车祸曾把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公众对包括辅助驾驶、电池失火控制、车门应急解锁等直接影响车辆安全的因素提出了质疑。

在小米面临各种或「借机抹黑」或「真心质疑」的时候,创始人雷军曾在线下和线上两次表达了对「黑公关们」的不满,从企业高管维护品牌形象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没有问题。

但站在消费者和普通公众的角度,我们也希望不管是雷军本人还是小米汽车,同样可以「真心」地从产品和技术角度出发,为用户拆解那些和产品安全有关的疑惑。

随着小米汽车创下新势力最快盈利速度,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小米汽车的吸引力了,客观上它也拉动了小米整个企业形象的提升。但现在,也许很多人期待着小米回到曾经那个「发烧友」的形象,告诉大家这辆车更多的细节。

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也是小米汽车从扭亏为盈开始,下一阶段必然面临的严肃课题。

广电运通:中标3.08亿元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硬件建设项目和软件建设项目

36氪获悉,广电运通公告,公司收到两份《中标通知书》,成为“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硬件建设项目(第一阶段)-设备购置及配套服务”和“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软件建设项目”的中标单位,中标金额合计为3.08亿元。这两个项目的招标人广州数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司控股股东广州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因此构成关联交易。公司将履行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

3连板浪潮软件:公司股票可能存在市场情绪过热情形及较高的炒作风险

36氪获悉,浪潮软件公告,鉴于公司股票价格短期涨幅较大,股价剔除大盘和板块整体因素后的实际波动幅度较大,可能存在市场情绪过热情形及较高的炒作风险。经公司自查,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市场环境、行业政策未发生重大变化,也不存在预计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经公司自查,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因仪表盘显示屏存在故障,福特在美召回超22万辆Bronco车型

11月19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福特汽车在美国召回229,609辆Bronco车型,原因是这些车辆的仪表盘显示屏(包括警告灯和车速显示)存在故障。该监管机构称,将通过经销商或OTA在线升级方式免费更新仪表盘软件。(界面)

富临精工:智能关节产线已投产并开始交付客户

36氪获悉,富临精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机器人关键硬件智能电关节上已布局产业,即整合减速器、智能控制及电机技术,拓展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两个平台的电关节产品,目前智能关节产线已投产并开始交付客户。

联想发布足球行业首个L3级赛事智能体“足智多谋AI”

36氪获悉,近日,联想与中足联共同启动全栈AI总指挥中心,并发布中国足球行业首个L3级赛事智能体“足智多谋AI”。该智能体以联想百应智能体2.0为核心技术底座,集成L3级AI能力,覆盖“竞技-运营-青训”全链条数据资源。

福石控股:公司近期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36氪获悉,福石控股公告,公司股票交易价格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30%,短期涨幅较大。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近期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关于本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也不存在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股票异常波动期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未买卖公司股票。

“越千创新”已获得唯迹科技的战略投资

36氪获悉,“越千创新”已获得唯迹科技的战略投资,并在此前获得了李泽湘教授旗下XbotPark基金以及重庆市创业投资基金的早期支持。据了解,公司正推进Pre-A轮融资的工商变更流程。

国联水产:目前经营情况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36氪获悉,国联水产公告,股票交易价格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3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 经核实,公司近期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经核查,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公司不存在违反公平信息披露的情形。

3天2板江龙船艇:公司的经营情况、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36氪获悉,江龙船艇公告,公司股票交易价格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3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情形。公司主要从事公务执法船艇、旅游休闲船艇和特种作业船艇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客户提供从应用设计、产品制造到维修保养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公司的经营情况、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大丰实业:中标1.65亿元舞台工艺设备工程

36氪获悉,大丰实业公告,近日,公司中标国际演艺中心建设工程舞台工艺设备工程I标段项目。中标项目合计中标金额为1.65亿元,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比重为8.97%。

普洛药业:拟使用1.8亿元-3.6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36氪获悉,普洛药业公告,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及金融机构回购贷款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人民币23元/股,回购资金总额为不低于人民币1.8亿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3.6亿元(含)。预计可回购股份数量为783万股—1,565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68%—1.35%。回购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若公司在股份回购完成后36个月内未能实施前述用途,未使用部分将依法履行相关程序后予以注销。

腾景科技:目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36氪获悉,腾景科技公告,经核实,公司近期生产经营正常,未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环境或行业政策未发生重大调整,生产成本和销售等情况未出现大幅波动,内部生产经营秩序正常。经向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函确认,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存在正在筹划并购重组、股份发行、债务重组、业务重组、资产剥离和资产注入等重大事项,无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不存在本次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期间买卖公司股票的情形。

合富中国:核查结束,公司股票11月20日起复牌

36氪获悉,合富中国公告,近期,公司就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及严重异常波动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核查。鉴于相关核查工作已完成,经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公司股票将于11月20日开市起复牌。经公司自查,公司目前日常经营活动一切正常,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截至公告披露日,除了在指定媒体上已公开披露的信息外,不存在影响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异常波动的重大事宜;不存在其他涉及本公司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东软集团:收到总额42亿元汽车厂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定点通知

36氪获悉,东软集团公告,近日收到国内某知名大型汽车厂商的定点通知,选择东软作为其指定供应商,为其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根据该汽车厂商的规划,上述产品将应用于2026年-2027年内陆续量产上市的多款车型,预计生命周期约为6年;在上述车型生命周期内,预计公司将为其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涉及总金额在42亿元人民币左右。

快手:Q3总营收达35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50亿元

36氪获悉,快手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三季度快手实现营收356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包含线上营销服务和以电商为主的其他服务在内的核心商业收入同比增长19.2%。在保持对AI战略的持续投入下,第三季度经营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69.9%,经调整净利润50亿元,同比增长26.3%。数据显示,本季度快手电商GMV 3850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泛货架电商GMV占比超过32%。报告期内,快手应用的平均日活跃用户规模达4.16亿,平均月活跃用户达7.31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