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我国在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投资人:境外投资收益补税的应税收入主要在2022、2023年度
朗姿股份在北京新设服装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
GPT 5.1 披「马甲」公测,免费可用,杀入年底大更新战场
Gemini 3 还没影子,GPT 5.1 已经在路上。7 号深夜,OpenRouter 平台上线了一个全新的隐名模型。已经有眼尖动作快的网友尝鲜体验,并且认为这就是披着马甲的 GPT 5.1,暂名:Polaris Alpha。

目前提供 API 调用(包括 OpenRouter),知识库截止时间为 2024 年 10 月,不支持推理模式。最大 context 容量 256K,单次最大输出 128K。
开发商信息保密,但是在网友的不懈努力下,成功「越狱」,让 Polaris Alpha 自曝了家门。

▲ 图片来自 X 用户 @LarryAtherton1
这倒也算不上实锤,可能只是训练数据的问题——很多模型都会输出来自专有供应商的数据。除非系统提示中明确说明,或者通过指令调优反复灌输,否则这些模型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无论如何,目前暂时没有官宣,暂且就还是叫它 Polaris 吧。APPSO 也第一时间简单试用了一下。由于是通过 API,部分功能比如处理语音素材暂时受限,除此之外,Polaris 的表现,让人相当期待 GPT 5.1。
案头工作:流畅,一如既往
首先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简单任务:根据要求写邮件。这是一封道歉邮件,跟嘉宾通报活动改期。我特地强调了口吻要既饱含歉意,又表示亲近,让 Polaris 感受一下。

算是中规中矩吧,信息齐全,行文逻辑清楚,语气不会有强烈的「人机感」。比较神奇的是,在打开 Search 模式的前提下,Polaris 会去检索一些道歉信的写法,而它的引用信息里,居然有淘宝百科…… 看上去 Polaris 覆盖的信息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冷门了。
然后是需要创意想法的文案写作任务,prompt 我都给得很模糊,只要求有网感,适合在小红书上传播。

Polaris 给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给出的文案非常完整。后面还给出了活动具体执行的方案。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措辞上颇有 GPT 系会有的文字风格。也有网友专门做了相似性统计——马甲快要披不住了。

文字风格仍然是每一个大语言模型的立身之本,毕竟现在最主流的应用场景就是案头工作。2026 年都快要来了,还给出「人机味」的文字,是不能被原谅的。目前 Polaris 的文风,有相当典型的「GPT」风味,很多网友都有同样的感受。

同时,对于 chatbot、聊天、陪伴等应用场景里,文风能否快速适应用户节奏,并且灵活「习得」个性化的口吻,也将是 GPT5.1 面临的挑战——全球用户要求 4o 回来的盛况,OpenAI 应该不想再经历一次了吧。
由于不能直接处理音频文件,我上传了转录后的播客文字稿,让 Polaris 整理提炼信息点,适当调整口语化的地方,重点是:根据不同的主题维度,拉出一个层次明确的提纲,同时保留时间戳。
输入目前看来可以超过 1w 字(单条发送),受限于 OpenRouter 每个窗口只能保存八条记忆的限制,超长输入会一定程度的影响输出稳定性。不过自我纠正能力不错,第一次跑的时候生造了并不存在的时间戳,重抽一次之后自行纠正了。

自从 GPT 5 之后,ChatGPT 的单个窗口容量明显增大,从社交媒体上的反馈来看,最高的 token 总数可以去到 60 万-80 万才达到上限。这对于个性化用户信息而言是个非常好的信号,但不可避免的是,超长上下文额之后,会出现记忆调度的失序,以及输出稳定性的下降。
这留给了 GPT 5.1 全新的挑战,如何在进一步扩大窗口容量之后,依然保持灵活准确的记忆调度。对于用户而言,几乎是第一秒就能感受到的决定性体验。
编程:超简单,超顺滑
OpenRouter 提供几种基础的编程工作实现和预览。我快速用它测了一下 Polaris 写小游戏的本事。

最直观的感觉是时间稍微有点久,差不多要个五分钟了。不过倒是不需要我提供复杂的 prompt,「设计一个贪吃蛇游戏代码」,就足够生成一个可以上手的小游戏。
甚至还提供不同的模式、设置,在 preview 里的试玩都很顺畅。另外又让它跑了一个打地鼠游戏,也是顺利完成。

网页设计也很 OK,我把上面生成出来的咖啡馆文案,丢回给 Polaris,让它设计一个活动的落地页。

Polaris 研究了整个文案,并且加入了一些补充,最后出来的视觉效果也不错,我挺喜欢它给按钮设计的发光效果,这似乎是它的一个「独家特色」,在其他网友的测试中也出现了:

▲ 图片来自 X 用户
从网上的其它测试是来看,它的美学表现值得期待。

▲ 图片来自 X 用户 @HarshithLucky3
这些基础工作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老实说,现在 AI 编程的赛道堪称白热化,而 GPT 系产品在编程上,竞争力一直不算很强。GPT 5.1 实装后,在编程上的表现能不能有大突破,只有继续等待才能知道。
前阵子 Sam Altman 明确发话表示,年底时 ChatGPT 将推行 NSFW 模式(成人模式),在目前的 Polaris 上,似乎已经看得到苗头了。

如果是这样,那 Polaris 是 GPT 5.1 的证据又多一条,尤其是考虑到最近 OpenAI 已经在小范围内做年龄验证,这并非全量行动,而是针对不确定实际年龄的用户做定向推送。

成人模式的争议很大,实际执行也并不如想象中简单,除了验证,还有隐私信息识别、储存等一系列麻烦。到底能不能有一个平衡多方诉求的解决方案,还得看真正的 GPT 5.1 如何应对。
眼瞧着年底又是一场血战,Gemini 3 早就放出风声(虽然一直跳票),Nano Banana 2 也突然冒头。更别提前阵子 Kimi K2 Thinking 的发布,收获了海内外一大波关注,训练成本仅为 460 万美元。
OpenAI 仍然有着惊人的支出,虽然也有着惊人的活跃用户群,但盈利还看不到苗头。在一系列又强又便宜的中国模型的狙击下,GPT 5.1 能达到期望吗?
快知道了,网传 11 月中就将发布,到时或许会有答案。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王允来正式出任渣打证券新一任CEO
美国参议员提出加密货币法案草案,拟赋予CFTC监管权
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
荣耀高管:荣耀400系列全球发货量突破600万台
阿里巴巴与万豪国际集团达成AI战略合作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任务有序推进
百洋医药在广东新设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
阿里AI眼镜供应商拿下OPPO、小米融资,订单量已创纪录|潜伏独角兽
作者 | 张子怡
编辑 | 袁斯来
2025年,智能眼镜又一次攀上浪尖。
Meta最新发布的Ray-Ban Display眼镜,在零售平台几近售罄。这款产品此前的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台。亦有市场消息称,苹果将在未来12到16个月内进入智能眼镜市场,首先将推出一款无显示屏的眼镜。
夸克AI眼镜已在10月24日零点在夸克智能设备天猫旗舰店开启预售。Rokid则以超361.4万美金的众筹成绩,打破AI/AR眼镜行业记录。
智能眼镜从10年前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搅动市场的神经。VR、AR眼镜这种产品,已经穿越过几个周期。这一次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它们又被视为最为理想的智能终端载体。各大公司再次开始追逐下一个“iPhone时刻”。
上游供应链最能感知浪潮波动。至格科技成立于2019年,是目前最为知名的AR衍射光波导厂商之一,服务多家消费电子和互联网大厂以及AR眼镜独角兽公司,比如阿里巴巴夸克AI眼镜。早在2023年,至格科技就建成了业内首条衍射光波导全自动批量生产线。
它的创始人孟祥峰告诉硬氪:“今年大客户的订单比较多,单个订单都在10万套以上,整个行业历史上都没有过10万套以上的订单。”
生成式AI出现前,行业还在苦苦地探索,所有人都在赌遥远的未来。他直言“行业是被AI救了一把。元宇宙想实现,显示、芯片、传感、电池等都要有很大的技术突破,商业化可实现性太低了。”
今年9月份深圳光博会展览,AR/VR拥有一个单独的场馆。这在过去不可想象——AR/VR企业们从前和其他企业共用展区。
供应链公司也受到资本关注。至格科技在今年完成两轮超亿元融资,在此之前,至格科技已获得多轮累计数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OPPO、中芯聚源等产业巨头。
无论Meta股价多么高涨,从出货量看,智能眼镜市场还远未到可以庆功的时刻。不过这股热潮似乎仍会持续。
但这个阶段,随着众多厂商和明星创业者入场,智能眼镜早已不能只提概念,而是要想办法将产品做得更轻、更智能。
01 总是正确的市场
在光博会现场,硬氪体验到使用至格科技波导片制作的智能眼镜。眼镜重量跟普通眼镜差异不大,外观是黑色塑料镜框的常规设计,佩戴后,世界被清晰的分为两部分——来往的行人在现实世界,屏幕投射出的一行小字则提醒着另一个虚拟成像的世界。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智能眼镜在消费端市场难以普及,核心在于其光学模组部分。光学模组占整体成本的40%以上,直接决定了产品形态与显示效果。
当前,AR光学正从Birdbath方案(能实现巨大屏幕效果的技术方案)向光波导方案发展。光波导技术能显著减小设备的体积与厚度,成为消费级市场光学核心突破口。其中,衍射光波导是至格科技主攻且最为普遍使用的技术。
衍射光波导通过在镜片上刻出光栅实现光路传输,但存在“漏光”和“彩虹纹”这两大固有缺陷。彩虹纹是外界光线射入光栅时产生衍射分光,造成视觉污染。
过去,至格科技曾致力于做高FOV、沉浸感的AR眼镜。认识到“市场总是正确”的时刻发生在2022年。
至格科技当年击败众多公司,中标一家巨头企业的AR眼镜项目。
孟祥峰回忆称,当时全公司卯足劲投入在项目研发中,所有人关注的是怎么让光效更高、虚拟图像更亮、显示均匀性更好。对方团队收到产品时也觉得效果很好,很满意,汇报到老板层面,老板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彩虹状杂光(彩虹纹)的存在,这超出了所有人的认知,“他不是参数党,他要的是用户体验。”
这次合作让孟祥峰意识到,追求技术创新的路上,企业有时会忽略更本质的东西——市场上怎么看待这个产品?消费者怎么体验这个产品?如果这些要素都不能满足,技术是没有机会上场的。
自此,至格科技果断决定转型,不再一味追求极致的光学指标,而是力图让光波导片做得跟普通眼镜镜片一样。
基于此,至格科技开发了“无彩虹纹”专利技术。通过独特的光学设计,引导彩虹纹向特定角度发散,避免其进入人眼,可保证用户在95%的场景下感受不到彩虹纹。
同时,为提高AR眼镜的透光率,至格科技采用复杂的光学设计和工艺手段,其波导镜片综合透光率超98%,非光栅区域透光率可达99%以上,与高端眼镜镜片水平相当。
至格科技还拥有渐变光栅专利技术,提升显示均匀性和外观美观度。同时,其通过独特的波导光学架构设计,有效改善了漏光问题。
在孟祥峰看来,做AR眼镜更关键的是客户的佩戴体验,而不是光学指标。
“to B市场往往是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有时候出现新技术还能对老技术实现降维打击,但to C市场完全不是,现阶段,85分的佩戴体验+70分的光学性能,这个产品就已经足够好卖了。”
这也符合目前的大势。过去AI+AR眼镜受制于硬件成熟度不足,市场销量一直占比较低。
Meta和Ray-Ban的合作,打破了极客产品和消费品之间的壁垒。这一系列从问世起就引爆市场,9月发布的Ray-Ban Display,是其首款带显示屏的消费级智能眼镜,起售价799美元在智能眼镜中属于偏高价位,目前不仅零售渠道售罄,连11月之前的试戴预约也几乎全部排满。
Wellsenn XR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中,有94%为拍照AI智能眼镜,其中几乎都来自Meta的单品。
Meta的产品从参数上来说,其实谈不上顶尖,其破圈的关键,是放弃参数堆叠,将其变为一种配饰,拥抱大众市场。
02 构筑制造壁垒与加速迭代
巨头企业的感召力总是极强,去年国内掀起的“百镜大战”的浪潮,背后即是Mera去年引爆的市场。在今年,Meta更进一步推出带有显示屏的智能眼镜,市场注定会跟随一波。
至格科技超10万套的订单只是开始。而衍射光波导片作为极其新兴的技术,实验室的数据参数只是第一步,大批量量产才是挑战的关键所在。
至格科技自创立初始,采取IDM(垂直整合一体化)模式,将设计和制造深度绑定。
IDM的商业模式让至格科技通过独特的光学设计和先进的材料和工艺,解决了衍射光波导固有的缺陷。同时,产品优先发展单色方案,因为其在功耗和光机体积上更具优势,能最大限度保证产品的轻便和佩戴舒适度。下一步在保证佩戴舒适度的同时,产品会逐步升级到彩色方案。
新兴技术实现全链路的掌控并不容易。至格科技早期搭建产线时,由于需要定制设备且初期订单量较小,设备供应商的合作意愿不高。为了能够达成合作,孟祥峰跟供应商反复沟通,“当时我们需要向他充分证明我们的技术路径和未来订单的确定性,才能让他们愿意投入。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因为在这个细分领域,他们与至格科技是最早投入并实现突破的合作伙伴,他们在行业里也有了技术先发优势。”
IDM的生产模式让至格科技通过独特的光学设计和工艺,解决了衍射光波导固有的缺陷。同时,产品优先发展单色方案,因为其在功耗和光机体积上更具优势,能最大限度保证产品的轻便和佩戴舒适度。
相比之下,多数光波导企业仍处于半自动生产阶段,这都使得至格科技在生产效率、产能规模、良品率控制及成本优化方面都更有优势。
至格科技最新波导镜片重量仅为3g,厚度仅有0.5mm,比普通眼镜镜片还要轻薄。
IDC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未来几年出货量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9年出货量将达4000万台以上。
Ray-Ban Display将让消费者重新认知智能眼镜,显示屏功能在未来或许成为标配。而光波导企业则迎来更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