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天津“绿牌车”要限号了?官方辟谣
哪吒汽车重整投资人公开招募结果公布:仅一家按要求完成报名工作
法国总理说2026年将努力降低财政赤字率
本周逾200家上市公司披露机构调研纪要,精智达接受逾百家机构调研
恒为科技并购数珩信息:A股首例AIRaaS并购案,AI行业从“卖算力”转向“卖结果”|最前线
AI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生变。近日,恒为科技宣布停牌,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数珩信息(以下称“数珩信息”)75%股份——这一并购成为A股市场首例上市公司并购AIRaaS(ResultasaService,结果即服务)标的案例,为AI产业从“算力比拼”向“应用落地”的转型写下注脚。
恒为科技的AI布局此前聚焦于“硬件端”。公开信息显示,其核心产品覆盖算网可视化与算网基础架构,已推出基于昇腾、沐曦、昆仑芯等国产GPU的AI一体机,以及正交液冷超节点等硬件方案,服务于运营商、智算中心等领域。
但“仅靠硬件难以触达客户核心业务价值”,一位接近恒为科技的行业人士向36氪透露。在AI技术平权加速的背景下,单纯的算力供给已无法满足企业客户的深层需求——甲方更关心AI能否直接解决业务问题、带来可量化的收益,而非采购一台“能运算的机器”。
据了解,成立于2017年的数珩信息,其核心能力在于将大模型技术与行业场景绑定:通过自研的S-GPTAI引擎和Langtree模型编排平台,数珩能快速实现从数据准备到部署上线的全流程闭环,且支持本地化部署。目前其服务已覆盖快消、汽车、金融等行业数十家品牌,近三年营收与利润均保持快速增长。
AIRaaS:绕开“卖工具”逻辑,切入20%-60%核心利润池
此次并购的核心在于传统AI服务企业正试图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成长“痛点”:传统AI服务多停留在“卖工具”阶段,客户付费采购软件或硬件后,常因落地难、效果不明确,难以看到直接业务回报,最终对AI部署持观望态度。
与传统按软件授权、人力投入收费的模式不同,AIRaaS以“可量化业务成果”为核心,要求服务商直接对客户的最终业务目标负责——只有达成约定结果(如降本比例、效率提升幅度)才收费,形成“包工包料包结果”的“AI包工头”模式,甚至通过退款承诺、效果保障条款与客户绑定风险。
这种模式的商业价值或许体现在“利润池突破”。数据显示,传统数字化服务仅覆盖企业1%-2%的收入,而AIRaaS可切入人力资源、供应链等占企业营收20%-60%的核心利润池,价值空间相差20-60倍。对数珩信息而言,正是凭借这一模式,其在AI应用企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实现盈利;对恒为科技这类硬件厂商来说,则意味着可以借机从“低附加值的硬件销售”转向“高毛利的服务收益”。
行业转向:从“算力比拼”到“场景落地”
这场并购也折射出AI行业的深层趋势:随着DeepSeekR1等头部推理模型开源,AI技术平权加速,单纯的算力竞争已难形成壁垒。业内共识是,2025年AI应用竞争的核心,将从“算力比拼”转向“场景落地”能力,更考验企业对行业需求的理解、模型与业务的适配效率。
从技术端看,大模型训练达到一定规模后,每单位算力投入带来的性能提升已开始放缓;从需求端看,不同行业对AI的需求呈现精细化差异——医疗行业需要AI精准诊断,金融行业需要风险评估,教育行业需要个性化辅导,这些都要求企业跳出“唯参数论”,深入业务场景。
不过,这一并购的最终效果仍需时间验证。目前交易细节(如业绩对赌、整合方案)尚未披露,后续双方能否实现技术协同、资源互补,能否在信创市场打开差异化优势,都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为结果付费”成为企业共识的当下,行业竞争的焦点,也将正式从“算力底座”转向“业务价值”。
根据公告,恒为科技自9月17日起停牌,预计停牌不超10个交易日。这场A股首例AIRaaS并购案的后续进展,或将为AI产业的落地提供新范例。
Lytus Tech宣布进行1股并2500股以满足纽交所上市要求
阅文给《道诡异仙》造了一座探险屋,IP的尽头是乐园?
文|王毓婵
编辑|乔芊
9月26日,阅文集团与新加坡环球影城合作,在新加坡环球影城推出了网文《道诡异仙》主题探险屋。36氪作为首批受邀媒体,进行现场体验,并采访了阅文项目组与小说作家“狐尾的笔”。
《道诡异仙》主题探险屋属于圣淘沙名胜世界旗下新加坡环球影城“万圣节惊魂夜13”限时活动的一部分,对外运营时间为9月26日-11月1日。开业当天,来自各国的游客在探险屋门口排出了数百米长队。
阅文供图
该万圣节活动中共包含4个探险屋IP,除了来自中国的《道诡异仙》外,还有一个泰国IP、一个新加坡IP,和奈飞旗下影视IP《怪奇物语》。
《道诡异仙》主题探险屋以小说世界观为线索,串联游戏动线。共配置了多达50名真人NPC演员(25个角色,AB角轮换),是整个园区四个探险屋内NPC数量最多的探险屋。
据36氪观察,探险屋依靠隔墙区分空间,进门即对应小说开篇中的中医院诊所场景。项目组还原了小说里的诊疗室,运用了呼吸机音效、昏暗无影灯、“医生 NPC 突然出柜”等叠加惊吓。
接下来,游客移步换景进入“炼丹房”,这里展现了反派丹阳子的核心场景。项目组制作了大型气动丹炉(可开合、升降、喷烟),墙壁挂满随气动装置摆动的假肢断手。
阅文供图
项目组负责人介绍称,在“鬼戏台”场景中,他们为了打造更有中式氛围的鬼戏台,特意去成都的旧货市场,淘来了一张民国时期的中式旧床,并搭配红纱帘、红蜡烛,还原白灵淼 “二神同床” 的情节。在整个探险屋中,80%以上的道具和雕塑都是纯手工雕刻或者美术加工的。
探险屋中还展示了传统民俗文化——酆都城的舞狮。项目组负责人说,美术师在中国传统舞狮狮子头的基础上,再做设计加工,做出了新的道具。NPC 隐藏在狮头道具下舞动,配合中国戏曲的背景音,让游客同时感受到文化力量和恐怖效果。
鬼怪+精神失常,全世界人的“恐惧交叉点”
阅文在众多IP 之中,为何选择了《道诡异仙》?
项目组受访时称,不仅仅是看中了小说的高人气数据表现,更关键的是认为道诡异仙IP 内容与探险屋场景高度契合。
“《道诡异仙》作为中式恐怖风格的小说,东方文化内核突出:IP 融合道教文化、古典神话元素,自带东方神秘感,且中式恐怖在东南亚有文化基础。”项目负责人举例说,小说中描绘了炼丹房、鬼戏台等场景,和婚床、舞狮、麻将等物件,既有辨识度,又能让东南亚受众理解。
圣淘沙名胜世界方面表示,与西方直接、血腥的恐怖风格相比,“中式恐怖更擅长以隐晦、心理层面的压迫感制造恐惧,这形成了宝贵的互补。”
阅文供图
还有一个原因,是《道诡异仙》IP 目前还没有被真人影视剧和动画改编,项目组认为它在大众心中还没有固化的视觉印象,所以探险屋设计时可自由发挥,比如主角李火旺的 “精神分裂” 视角、白灵淼 “二神同体” 设定等等,都能转化为实景恐怖效果。
《道诡异仙》的作者“狐尾的笔”本人也体验了这个探险屋。他的评价是“有点被吓到了。蛮符合我的期待,有一些细节做得很到位。”让他觉得还原度最高的场景是“小脚女人唱鬼戏”,冲击力最强的场景是“炼丹炉雾气蒸腾,断肢蠕动”。
“我感觉有种很奇妙的感觉,我笔中的世界居然突然一下成为现实了。有点感慨,没想到我当时随手写的一本小说,居然弄得这么大。”狐尾的笔说。
这是阅文集团首次尝试对IP进行海外线下实景娱乐改编。以往,网文出海多是通过“文字翻译”或“动漫改编”,而这次是“线上内容+线下实景+衍生消费”的闭环,游客不仅能在环球影城体验探险屋,还能在商店里买到“阅文好物”品牌下的IP衍生品。
环球影城商店中的阅文衍生品货架 36氪摄影
狐尾的笔认为《道诡异仙》的线下娱乐化给中国网文IP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许我们可以期待以后会有一个全是阅文IP的主题公园。”他说。
他对这个探险屋最核心的期待,是希望对中式恐怖没有了解的外国游客,能通过这个探险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说不定他们能通过这里了解我的书。最后了解中国网络文学,甚至了解整个中国文化。”狐尾的笔说。
100天,500平,海上拉来的探险屋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所有物料,小到一根螺丝、一套 NPC 假发,都是在国内采购的。”阅文的项目组先在成都找了一个1:1还原环球影城探险屋的厂房,有500平米,完成了全尺寸的预搭建,确认效果后再拆解,海运到新加坡。
海运还遇到台风和航线拥堵,物料整整延误10天抵达新加坡,现场搭建时间很紧张,团队靠“国内预演+模块化搭建”,才在一个星期搭建完成95%。
项目组从五月中旬开始内容策划,在100天之内,探险屋的故事线有20多次更新,平面图改了30多版,几乎是按“天”为单位更新。
如此多轮次的修改,是因为每一版设计,从初始场景逐步扩展到灯光、音效、机关触发方式,乃至房间锁具、监控位置、灭火器数量,都需阅文和环球影城双方多轮确认,确保符合场地标准与乐园原则。
举例来说,阅文设计了“镜中廊”,玩家会在镜面迷宫转角处会遭遇镜中虚实难辨的小女孩NPC;“炼丹炉”的炉盖会一直升降开合,喷出烟雾。这其中“镜中廊的镜面材质”、“炼丹炉的烟雾浓度”,都要符合环球的安全标准。
阅文供图
阅文项目组负责人说,他们不仅每轮平面图、故事线、NPC 动线都要和环球同步,在落地阶段,还在搭建的2周内接受了超10次各类检查。最终,探险屋仅用了20分钟,就通过了最严苛的UDX安全检查。
2024 年,全球游乐园市场规模达564 亿美元。IMARC Group预计,到203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12 亿美元,2025-2033 年期间的成长率(CAGR) 为4.13%。
最近几年,阅文集团正在通过成立自有潮玩品牌、投资消费品牌,以及与出版机构、实体书店或线下活动主办方合作等方式,加强对线下场景的布局。今年5月,阅文还与日本文化企业CCC集团合作,在日本茑屋书店开设首家限时快闪店。
“这次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开端,阅文希望将更多东方奇幻、武侠、科幻等类型的IP,通过线下沉浸式体验(如主题乐园、展览)推向全球市场。”该项目负责人说。“线下实景能让全球用户在短时间内与IP产生深度、沉浸式的亲密接触,是线上内容的有力补充。”
香港推出30亿港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
矿难频发叠加美联储降息,业内看好后市铜价表现
崔东树:1-8月中国汽车进口32万辆,同比下降33%
3800亿再加码,阿里还有多少家底���
9月24日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目前阿里正积极推进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追加更大的投入。对比2022年这个GenAI的元年,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
这无疑是一个大超预期的消息,意味着在甲骨文等海外云厂商宣布加码AI资本开支后,国内云业务巨头也开始迅速跟进。
那么,阿里巴巴当前的资金实力和未来的现金流可以支撑多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其AI基础设施建设在3800亿的基础上还可以加码多少?
静态视角:阿里巴巴能拿出多少钱?
分析阿里巴巴静态可动用的资金潜力,可分为三个层次(不考虑外部融资安排,仅作量级估算):
第一个层次是短期可动用资金,流动性较强。使用账面现金、短期投资、短期股权证券及其他投资、应收款项等短期资产的总和,衡量公司短期动能调动的最大资金量。
第二个层次是中长期潜在资金,需变现金融类资产。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再考虑公司长期投资(如理财、债券、股权投资等)的变现,衡量公司在长周期可动用的最大潜在资金量。
第三个层次是偿债后的稳健资金。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考虑到财务稳健性,假定在偿还各类刚性债务后,公司仍可动用的最大资金量。刚性债务主要包括:短期负债(应付款项、短期借款、短期债券、应付税费)、长期负债(长期借款、长期债券、长期票据)。
第一个层次对应资金约4924亿元:截至2025上半年,阿里巴巴账面现金1831亿元、短期投资1917亿、短期股权证券及其他投资416亿元、各类应收款项约760亿(采用25Q1数据替代),公司短期可调动资金4924亿元。
图:阿里巴巴短期可调用资金测算资料来源:公司公告,36氪整理
第二个层次对应资金约9714亿元:截至2025上半年,阿里巴巴长期股权证券及其他投资3653亿元,权益法核算的投资约1137亿元(剔除蚂蚁),长期投资合计4790亿元,公司在长周期可动用的最大资金量9714亿元,近万亿元。
图:阿里巴巴中长期潜在资金测算资料来源:公司公告,36氪整理
第三个层次对应资金约5247亿元:截至2025上半年,阿里巴巴短期负债(应付款项及其他、短期借款、短期债券、应付税费)共2392亿元,长期负债(长期借款、长期债券、长期票据)共2075亿元,合计4467亿元。因此在考虑到负债的偿还后,阿里巴巴能够动用的最大资金量约为5247亿元。
图:阿里巴巴考虑偿债后的资金测算资料来源:公司公告,36氪整理
因此,从稳健态度看,阿里巴巴向AI基础设施能够动用的最大资金量,就是偿还长期和短期各类债务后的金额,也就是第三个层次的资金,为5247亿元。
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角度看,阿里巴巴若将资金投向AI基础设施等长期回报的项目,那么其债务端至少也应匹配长期限债务。若阿里巴巴进一步增加风险偏好,将长期债务筹集的资金也用于AI基础设施,那么能够动用的资金约为7322亿元。
综合来看,资产负债表的静态约束下,阿里巴巴能够动用的资金量约在5247-7322亿元,分别是其原定3800亿元资本开支的1.4-1.9倍。
未来,还能生产多少弹药?
若从动态视角看,阿里巴巴未来主营业务的经营,也会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现金流。那么,其经营活动能带来的现金流究竟有多少?
衡量主营业务造血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司当期营活动中实际收到的现金,也就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一个是经调整EBITDA(经调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即不考虑金融性收益及股权激励支出,公司当期在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应该而非实际收到的现金。
拉长周期看,阿里巴巴FY21-FY25(即2021财年到2025财年)的经调整EBITDA、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总额基本接近,均为9200多亿元。但由于经调整EBITDA排除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短期变动对现金流的影响,因此对阿里巴巴而言,经调整EBITDA是一个更稳定的观测指标。
图:阿里巴巴各财年经调整EBITDA、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对比资料来源:公司公告,36氪整理
阿里巴巴的资本开支目标是三年3800亿,并计划在这个基础上追加更大的投入。那么,未来三年,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能够创造多少资金?
这里用一个简单的测算方式,即把FY21-FY25的平均经调整EBITDA,作为阿里巴巴未来三年,也就是FY26-FY28的年平均经营净现金流数值,那么这一数据为1850亿元,三年合计5550亿元,即便将阿里巴巴此前宣布的500亿元闪购补贴剔除,阿里巴巴未来三个财年也可以创造5000亿体量的现金流。
这5000亿体量的现金流,加上前述静态资产负债表下测算的5247-7322亿元的可动用资金潜力,即便不进行新增债务融资,阿里巴巴未来三年可用于AI基础设施的资金潜力最高可突破万亿,是原定3800亿元资本开支的2.7-3.2倍。
资本开支可以增加多少?
从资金支出安排的角度来看,阿里巴巴经营活动积累的现金流主要用在两个方向,一是用于AI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二是回购、现金分红等支出。
2024和2025财年,阿里巴巴的回购金额均在800-900亿元的体量,但趋势上,从FY25Q3也就是2024年四季度开始,阿里巴巴的回购金额已经大幅下滑,这自然是为资本开支腾挪资金。
按目前数据测算,阿里巴巴的年化回购规模约在200亿的体量。另外,从现金分红角度看,根据Wind数据,FY23、FY24、FY25阿里巴巴的现金分红规模分别为181、286、342亿元,假定阿里巴巴未来不进行回购、分红等操作,而是将资金投向AI资本开支,阿里巴巴可以增加约500亿每年,1500亿三年的资本开支规模。
图:阿里巴巴各季度回购金额测算资料来源:公司公告,36氪整理
综合来看,在极限情况下,阿里巴巴未来三年可动用的资金规模在万亿级别,远高于其原定3800亿的资本支出规模。另一方面,如果阿里巴巴将未来的回购、分红均转投AI资本支出,每年也可以新增约500亿的投资规模。
因此,庞大的资金体量,是阿里巴巴提出加码AI基础设施建设的底气。只要AI能够形成确定性的趋势。
与海外互联网巨头对比来看,根据Wind数据,微软、亚马逊、谷歌等企业最新财年下,资本开支占EBITDA的比例最高为89%,最低为39%,平均为55%。考虑到EBITDA未剔除掉金融性收益及股权激励支出,因此上述厂商资本开支/经调整EBITDA的平均比例一般要略低于上述测算水平。
如果将阿里巴巴未来三年3800亿的资本开支,除以其未来三年估计的5000亿经调整EBITDA总额,这个比例约为 76%,仅次于甲骨文的支出比例。假定阿里巴巴将资本开支/经调整EBITDA的比例上调至100%,那么其未来三年的资本开支规模还能较原定3800亿的规模增加约1200亿元,这一体量恰好与停止分红回购后增加的资本开支规模接近。
图:海外巨头最新财年资本开支(现金流量表口径)、EBITDA测算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综合来看,未来三年维度下,若阿里巴巴将动用经营活动积累的现金流全部用于AI资本开支,但不动用当前账面资金和金融资产,那么阿里巴巴的AI支出规模可以从3800亿提升至5000亿以上。如果未来AI应用进展足以让云厂商“ALL IN”,那么阿里巴巴账面依然拥有超5000亿元的储备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