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租电 30.88 万元起,此后所有豪车都要问自己,凭什么贵过蔚来 ES8?

不知道在今天发布会开场前的黑幕时刻,李斌会不会回想起 8 年前他站在五棵松舞台上的场景。

那是 2017 年 12 月 16 日,第一次 NIO Day,蔚来第一次将一辆「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新能源车辆推向市场,随之被订购一空,李斌评价那个时刻是「中国高端汽车品牌的起点」,既意气风发,也让人心潮澎湃。

5 年后,2022 年的冬天,第二代 ES8 在蔚来最艰难的低谷登场,市场竞争、亏损压力、交付不及预期,ES8 不再只是耀眼的符号,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蔚来在跌跌撞撞中寻找方向的挣扎。

到今天,蔚来的情况或许依然算不上太好,但持续多年的技术积累、逐渐完善的全域能源网络、不断成熟的用户运营能力却都映射在了这台第三代 ES8 上,它似乎少了一份惊艳,但却多了一份历经风雨的沉稳与自信。

这种自信,在李斌报出预售价格时来到了顶点——

六/七座行政豪华版预售 41.68 万元,租电 30.88 万元起;
六座行政签名版预售 45.68 万元起,租电 34.88 万元起。

这个价格意味着,按照预售价格会比正式价格至少高一两万的行业惯例,蔚来 ES8 最终的 BaaS 租电售价会在 30 万以下。

正如我在直播间看到的一行弹幕——

从此之后,L90定义实用,ES8定义豪华。

三代 ES8,也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勇敢启程,到跌宕求索,再到自信定义的缩影。

全新 ES8,为成功而设计

蔚来 ES8 从中大型 SUV 升格成大型豪华 SUV,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它的尺寸。

第三代蔚来 ES8 的整体尺寸来到了 5280/2010/1800mm,轴距为3130mm,比第二代 ES8 大了整整一圈。其轴距更是加长了足足 60mm,甚至比理想 L9 大一点,和揽胜差不多,加宽到 1720mm 的轮距也让整车看上去气势感十足。

不过,由于 ES8 采用了倾角更大的前风挡以及短前悬长后悬的造型,所以新车并不会像揽胜那样带来过于强烈的压迫感。

具体到设计细节上,第三代 ES8 的风格比上一代更偏向于商务豪华,但更高的鲨鱼鼻式的凸出前脸、进化为双层布局的 Double dash 日间行车灯搭配上由水切以上大面积黑色区域所营造的悬浮感,都依然很有蔚来独特的设计感。

如果非要说什么不满足的地方,就是即使蔚来提供了 22 寸的锻造 signature 轮毂,在 ES8 上依然显得有点小气,期待蔚来能够提供 23 寸的轮毂给不那么在乎续航的用户选配。

对了,蔚来这次把充电口移到后翼子板处,同时提供了快充和慢充两个接口,相当听劝了。

当前的三排座车型,在满员情况下,总会陷入到装载空间和乘坐空间的冲突中,而全新 ES8 凭借纯电技术架构的先天优势和 900V 平台以及多年积累的小型化强量化技术,不仅实现了「人均超过 1 平米」的乘坐空间,也提供了前 230L 和后 547L 的储物空间。

早在官图刚发布时,新车前脸那个大大的前备箱区域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虽然 ES8 这个前备箱没有乐道 L90 那个有视觉冲击力,但其依然提供了 230L 的容积,大约可以放的下 1 个 20 寸的行李箱。在前备箱开启时,车辆的空悬也会同步联动,将门槛高度降低到 813mm,以方便拿取。

而在乘坐体验上,全新 ES8 标配了 3 把零重力座椅,副驾以及二排的零重力座椅可以同时使用。第三排更是标配了两个独立座椅并配备了前后调节和靠背调节,最大可实现130º 的躺角,同时不会和前两排座椅冲突。

ES8 同时基于零重力座椅和大躺角乘坐时人体姿态适配了安全气囊布局,六座版整车来到了 11 个气囊,还在二排座椅贴心布置了 PCA 座垫气囊,防止乘客躺坐时发生追尾碰撞,将脊柱危险降到最低。新车侧气帘长度高达 3067mm,容积 91L,可以充分保护三排乘员安全。主驾气囊还带有 Smart Safety 系统,可根据驾驶员身材,点爆不同气囊容积,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全新 ES8 在座舱设计语言和氛围营造上的变化相当让人惊喜。

在蔚来全新「Design for Success」的设计语言下,ES8 将 360° 环抱式座舱以横贯的Skyline天际屏为界分为了上下两层。

上部为科技层,经由上门板,一直延伸到车厢尾部,直到后备舱,形成一个完整闭环;下部为舒适层,前排的舒适层则用协调统一的材质与色调,从中控、立柱一直延伸到了地板。

在座舱氛围感的营造上,蔚来舍弃了过去偏简约冷淡的北欧风格,豪华感强了不少。全新 ES8 不仅拥有和 ET9 同款的 Skyline 数字天际线、15.6 英寸 AMOLED 中控屏、灵犀岛、NOMI Mate3.0,还配备了车规级 21.4 寸 MiniLED 后排娱乐屏以及由前后一直贯穿至尾箱的氛围灯。

不过由于 ES8 并没有使用线控转向,所以全新 ES8 用了直径更标准的三幅方向盘,握感会更好。

内饰细节上,ES8 使用了大量的物理按键,将座椅调节按钮如传统豪车般放置在了车门板上,能够让车内乘客更清晰的调节座椅通风、加热、按摩以及零重力模式等。

新车使用了 52 平米的全包软装,实现了触面1 00% 完整覆盖,软包一直延伸至了后备舱。「山川叠韵」刺绣的菱格纹路 Nappa 皮质座椅配合大量使用的金属缎光饰条和影真木纹理,营造了很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为整个座舱空间增添了高级质感。

ET9 上那套琴沉浸声音响系统也搭载于了 ES8 上,共使用了总功率 2600W 的 8 组环绕扬声器,1个超低音扬声器,4个天空扬声器,2个头枕扬声器组成行业领先 8.1.4.2 布局,可以让声音定位更清晰并还原顶级声学空间质感,也支持个性化音效调节,在全车任何一个座位上,都能沉浸于层次丰富的高品质听觉盛宴。

全新 ES8,一辆车高 1 米 8 的 ET9

豪华的内饰、宽敞的空间和沉浸式的影音系统,构成了全新 ES8 能够被直观感知的「面子」。但真正支撑起这一切体验的,是隐藏在车身之下的技术平台、三电系统和智能化硬件——

这才是全新 ES8 的「里子」。

蔚来 NT3.0 平台是这一切的基石。它包含了一系列自研的核心技术,其中最关键的,是被蔚来称为智能硬件「新三大件」的自研芯片、整车操作系统和传感器体系。

核心是神玑 NX9031,一颗由蔚来深度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它不仅为辅助驾驶功能提供算力,更作为一个中央计算平台,统筹着智能座舱、主动安全等多个域的功能;与之配合的是蔚来全栈自研的 SkyOS·天枢操作系统,它打通了车辆的各个控制单元,实现了软硬件的解耦和协同。

在感知层面,全新 ES8 搭载了 AQUILA 天鹰座超感系统。与行业普遍采用的单颗前向雷达方案不同,ES8 在车身两侧还新增了两颗广角激光雷达,水平视场角为 120°,垂直视场角为 70°,大幅拓宽了车辆的感知范围,有效减少了侧向的感知盲区。

有趣的是,这套感知硬件不仅服务于辅助驾驶,也为一项新功能提供了支持:智能高清投影大灯(HDPL)。

这套系统类似于华为的智慧投影大灯,不同之处在于,蔚来的光毯更亮也更宽,支持车道贴合和车身示宽两种模式,还可以在变道时实现跨车道投影。

在 AQUILA 感知系统的帮助下,这条光毯即便是在大角度弯道里,也可以提前贴合车道线,为驾驶员提供更清晰的路径指引;在狭窄路段,它又会投射出与车身等宽的光束,帮助驾驶员判断通行空间。

蔚来表示,这套大灯采用了高亮度的 MicroLED 近光增强技术,是行业最亮的近光灯,即便是有路灯的条件下,驾驶员也可以明显感知光毯,且长度最可达车前 50 米以上。

▲ 还支持行人、两轮车等障碍物示警功能

而在纯电车最核心的三电系统上,全新 ES8 亮出了蔚来坚持纯电路线十一年来的最新成果:900V 超充快换平台。

这套平台同时解决了纯电补能的两大痛点。

一方面,它支持最高 600kW 的峰值充电功率,官方数据显示,充电 5 分钟即可补充超过 250 公里的续航;另一方面,它完全兼容蔚来现有的换电网络,3 分钟即可满电出发。

全新 ES8 的动力总成直接沿用了行政旗舰 ET9 的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最大功率达到 520kW(约 700 马力),扭矩也有 700N·m,由一台 180kW 的感应异步前电机和一台 340kW 的碳化硅永磁同步后电机组成。

这一整套系统,可以让这辆重达 2.6 吨的大六座 SUV 实现同级唯一的 3 秒级加速,百公里加速只要 3.97 秒,同时也有同级最优的 100-0km/h 制动成绩——34.9 米。另外,标配的 102kWh 三元锂电池包,能提供 635km 的 CLTC 续航里程。

全新 ES8 底盘系统的硬件基础是前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经过优化的前悬让这辆长近 5.7 米的 SUV 拥有了 5.7 米的最小转弯半径。

标配的智能双腔空气悬架最大调节范围达到 100 毫米,新一代外置阀 CDC 连续可调减振器每秒可以进行 1000 次路面感知和 500 次阻尼调节。

更关键的是,蔚来通过 AI 实现了端到端的底盘融合控制,全新 ES8 和 ET9 一样,可以根据路面情况,提前调节悬架和减振器。李斌还说,这项功能现在已经升级到了「车道级」。

基于这套智能底盘,全新 ES8 还首发了「斜坡调平」、「智能湿地模式」等新功能,并针对地下停车场内湿滑的环氧地坪路面进行了特别的算法优化,必要时将主动减速。

纯电大三排 SUV 的黄金时代

大型家用 SUV,曾被认为是纯电技术最难攻克的堡垒。这个市场的用户,对续航、空间和补能便利性的要求几乎是所有细分市场中最为苛刻的。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月初,在乐道 L90 上市发布会后举行的媒体会上,李斌透露了一个信息:乐道 L90 只是蔚来的第一款大车,后面还有好几款。

接下来全新的 ES8 会充分地证明为什么大三排 SUV 进入了纯电时代。

在李斌看来,一个属于纯电大三排 SUV 的市场窗口,正被两个关键因素悄然推开。

其一,是基础设施的成熟。

当李斌能够乘坐一台全新 ES8,从成都出发,沿着 G318 国道全程换电直达珠峰大本营时,这件事的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意义。它用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了蔚来「9 纵 11 横 16 大城市群」的换电网络,已经将补能的便利性延伸到了中国的公路之巅。

长途焦虑,这个曾经束缚纯电车主的最大枷锁,正在被物理意义上地解开。

其二,是用户心智的转变。

前不久刚上市的乐道 L90 和理想 i8 两款纯电六座 SUV,近期周销量双双突破 2000 辆——这份实打实的数据说明,用户对于大型纯电家用车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也在切实提高。

当基础设施不再是绝对的短板,市场教育也初见成效时,时机便已成熟。在这一背景下,蔚来的战略是:用双品牌来覆盖市场。

▲乐道 L90

乐道 L90 以高性价比和较强的实用性,满足主流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它的任务是扩大市场份额和用户基数;而今晚发布的全新 ES8,则要利用技术代差和更豪华的配置,来提升蔚来的品牌高度和盈利能力。

这套清晰的组合拳打法,不仅体现在 L90 与 ES8 的高低搭配上,也将延续到即将发布的 L80 和 ES9 上,共同构成蔚来在大型车市场的完整布局,来应对另一条技术路线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个清晰的行业趋势是,包括极氪、小鹏、小米在内的众多纯电品牌,都在规划搭载大电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车型。这些「大电池插混」SUV,才是全新 ES8 乃至蔚来整个纯电大车战略,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 即将发布的极氪 9X

这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技术路线的正面交锋。

虽然李斌一直在强调换电的便利,但显然,这套模式目前还是敌不过「可油可电」所带来的绝对灵活性。它能彻底消除用户最后一丝补能焦虑,完美适应从城市通勤到长途穿越的任何场景。

对于一个中国家庭的第一台,甚至是唯一一台大型 SUV 而言,这种灵活性是极具吸引力的。纯电车型想要回击,只能从日常体验入手,抓住混动车型无法比拟的空间优势,理想 i8 的第三排和蔚来所谓的前备舱,都是这么来的。

也许在短期内,它们无法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主流,但终究能以此赢得一批坚定的用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对话领克穆军:我们的目标是「中国第一混动品牌」丨多样性公司

编者按:

当我们想喝可乐的时候,在极长的时间都只有两个选择: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当我们选择手机的时候,有 90% 的概率在苹果和华米 OV 等品牌里辗转。当我们买运动服饰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率是 Nike、Adidas。

 

但世界之所以缤纷多彩,是因为在这些巨头之外,有一些不遵从传统,力求创造不同,注重设计和功能,着眼于明日的公司存在。

 

它们有着非主流的商业模式,设计与产品能提供独特的用户价值,和足够的社交谈资。重点是,它们没有大公司的包袱,敢于不顾一切的进步。它们,是「多样性公司」。

 

多样性,是开放世界的关键。爱范儿相信,只有真正关注和理解多样性公司才能比更多人更早地看见未来。在同名栏目中,爱范儿将以专访的形式,与你一同见证这些多样性公司,如何重塑未来,定义新常态。

本文是「多样性公司」第 7 篇,我们和领克副总经理穆军进行了对谈。

领克是一个特殊的汽车品牌,它是极少数在汽车赛事领域投入大量精力的中国汽车品牌,也是极少数在燃油、混动和纯电三线作战的中国汽车品牌,它过往有鲜明的年轻和个性标签,现在面临着客群逐渐成熟,市场瞬息万变的挑战。

同时,领克 900 这样自我突破的车型受到了市场认可,领克 10 EM-P 也正准备挑战中大型轿车市场,领克的信心源自什么,热爱归于何处,个性是否会被磨灭?答案就在下方。

「用户热爱我们,我们回应这种热爱」

Q:上半年领克的重磅新车是全尺寸 SUV 领克 900,下半年领克的重磅新车是领克 10 EM-P,为什么会在竞争更激烈的下半年选择一款中大型插混轿车投入市场?

A:领克未来的方向就是主攻插混,这是我们最核心的方向。

然后就是客户的需求还是挺明显的,就在这个方位上,原来买 B 级燃油车,BBA 入门车车型的用户在换车的时候,发现市场没有真正适合他们想要的车型。

具体讲,就是他们想要一辆非纯电的新能源,又有智能化,同时还不改变太多日常实用习惯,然后保证安全,操控也好的车。

领克 10 EM-P 正好能干这件事,安全、操控和品质,这些用户看重的要素我们早就具备了,我们只需要补充好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件事,加上符合客群的审美和调性,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领克 10 EM-P 造车的逻辑,其实和领克 900 是一致的。领克 900 的经验,我们会复制到其他车型上。

▲ 领克 10 EM-P

Q:过往领克给人的印象是做紧凑型运动型的车型很擅长,到了混动乃至纯电领域,领克的气质是不是在往「家用」在走?更大的领克 10 EM-P 的定位和受众是什么样的?

A:我们会继续坚持做汽车运动,不会放弃,不过有时候谈到汽车运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高性能,更快、更强。

汽车运动也包括操控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我边界更大,就等于操控更稳,失控的边界比别的车大得多,那么车的安全性也提升很多。

所以这次领克 10 EM-P 跟客户沟通的不是我多么快,快这件事,新能源车要比传统燃油车要简单,加电机就能解决。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思考这款车到底卖给什么样的客户?是像领克 03 那样,自己一个人爽,还是我不仅自己可以爽,也可以带家人朋友一块出去?

中大型豪华轿车的零百加速,都是 5、6、7 秒,就是追求又快又稳,因为 6 秒左右已经很快了,所以领克 10 EM-P 选了这么个值:5-6 秒之间。在这个范围里,我们希望它不仅高性能,但也是操控稳的车,这是我们过往汽车运动底盘调校这些数据得回来的经验,就是让领克的车都能调校得很好,不光是紧凑型,是所有领克的车都能调得很好,甭管大小。

覆盖更多家庭场景,也是一种向宽的逻辑,我们要通过领克 900 和领克 10 EM-P 打动更大的群体。

Q:燃油车,燃油性能车,混动和纯电领克都在做,为什么领克的战线会这么长?

A:领克是这么样的一家公司,就是用户需求在哪里,领克就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满意。过去无论是油车、混动还是纯电,用户对我们的满意度都挺高的。

之前智能化没跟上,不过这次领克 10 EM-P 就一把追回来了。

我们三线作战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有些客户真的想跑赛道,想玩赛事,在混动和纯电领域还没法提供这样的乐趣和赛事,所以燃油车领克还是要保留,这也是一些领克客户的执念。包括领克做 Z10 也是,因为有很大一批人,当他们想买纯电的时候,还是想要领克的纯电,所以我们推出了领克 Z10,领克 Z20 等纯电车型。

▲领克 Z20 纯电 SUV

战线长也有战线长的好处,比如我们发现领克 900 加领克 Z20 这样的家庭购车组合,就非常强大,900 覆盖长途和家庭用车场景,Z20 覆盖城区短途和个人用车。

我们观察到领克客户随着年龄增长,家庭成员也在变化,我最近去新疆阿勒泰一趟,看到一些开大车的场景,就发现一个大家庭开两辆车不是成本或者累不累的问题,而是不好交流的问题。

一家人从 A 点到 B 点,在领克 900 这样的大车里,就等于在一个房间里头,想唱歌,我有无麦 K 歌;想吃东西,我有冰箱;想照顾孩子,大六座,长辈也在车里,这才是真正的家庭场景。

原来的领克没有这样的产品,现在有了。

Q:现在大家算新势力品牌的时候,不会带上领克,但是相比于吉利长安上汽广汽,领克的形象又是偏新锐和年轻的,领克怎么看自己的品牌定位状态,以及整体价格定位?

A:我觉得我们是基于传统车企孵化出来的新势力,我可以用这句话来描述领克。

因为领克要做的事,就是改变了原来传统车企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前是以生产为核心,而领克创立之初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基于用户的需求去开发产品,去和客户生活在一起,互动在一起。

即便到现在,我都觉得领克是新势力,因为就算把其他新势力品牌都加上,我们也是做用户做得最好的品牌之一。

所以我看是不是新势力就看两件事,第一,有没有创新思维,第二,有没有以用户为核心。

还有个信息我觉得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领克创立的时候,目标就是合资品牌,那个时候合资是公众认可的主流,国产品牌大多数都卖 10 万以下的车。但是现在,来到中国汽车主导的新能源领域,领克已经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超越,我们现在的平均售价达到了 18.9 万,是高于丰田、大众这些主流合资品牌的。

高价值造车理念,不搞价格战,在中国是有用户基础的。

Q:领克是汽车品牌里很早就开始做用户运营的,为什么领克在较早的时间点意识到了用户的价值?除了营收,领克从用户这里还得到了什么?除了汽车,用户用领克这里可以得到什么?

A:领克刚成立的时候,当时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汽车行业还需要一个新品牌,这样一个新品牌靠什么在这个市场立足?

一定是要做创新。

再问一句,我们创新是为了谁?那一定是为了客户,想生存就一定要以客户为主导。

中国汽车品牌里面,用户运营和用户互动有两个品牌是做得比较突出的,蔚来一个,领克一个,其他品牌和用户没有那么强的连接。

领克(LYNK&CO)的名字就是连接(LYNK)和互联网时代开放与协作的精神以及无限可能(CO),领克从初创开始,基因里就包含「用户」。

▲领克 03 参加 TCR 赛事

我们说领克不止于车,是我们是真的能够和客户一起成长,我们得到他们的认可,也能看到他们鲜活的生活,这些让我们非常满足。比如我们领克 03 去参加 TCR 赛事,外人看这个比赛有啥意义吗?对于我们客户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他们有骄傲感,能得到认同,国内能提供这样场景和情绪体验的品牌极少。

所以说,我们的客户对领克的认知和期望非常高,并不是说他们买了其他品牌的车,就不认同领克,只是领克做得不够宽,没有给客户提供想要的品类。我们想要做更宽的事情,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保留领克 03 和 06,把 07 和 08 做得更大,还可以去做领克 10 EM-P,900 这些车。

甚至我们还会响应客户的一些呼吁,比如领克要不要做旅行车?

后面我们经营条件好了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响应大家,做两座跑车,做两座敞篷?

▲领克 03+

客户的声音我们都听得见,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没那么考虑商业逻辑的问题。就像我们做领克 03+ 的时候,当时我们做调研,大众高尔夫 GTI 在中国卖了 10 年,最高一年卖 2200 台车,平均也就 1000 多台,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根本不该做领克 03+,商业上完全不可能成功。

但用户很想要。

所以集团领导只问了我一个问题,刚开始问能不能这车生命周期卖 10000 台,后来快上市了,问我能不能卖 5000 台,少亏点也认了,因为客户呼声确实太强烈了,我们参加了 TCR 赛事,用户感觉很哇塞,但我们不出个性能车卖给用户,确实又不太对。

结果呢,03+ 第一年就卖了 5000 多辆,第二年卖了 6000 多辆,到现在总共卖了 30000 多辆,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哇,我觉得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循环,买 03+ 的人 100% 看过 TCR 比赛,都是带着热爱的,我们回应了这种热爱,没有他们的热爱,没有他们买单,中国不可能有性能车品牌做出来。

▲领克 900

Q:从领克 08 开始,领克就开始聊自己的品牌从「年龄年轻」到「心态年轻」,前不久领克交付了第 150 万辆车,用时 9 年,一定程度上领克的受众也成长成熟了,所以领克 900 的出现,与领克品牌以及领克受众的成长,有逻辑关系吗?

A:就是做更大范围的人群,然后去闯更广阔的市场。

大六座今年正好又是个风口嘛,那领克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做。

做车有两种逻辑,一种是你看市场上的车,我去对标;还有一种是我去看用户,弄清楚用户到底为什么买一辆车。领克 900 是第二种逻辑,做领克 900 之前,我们做了快 30 场的用户调研和共创。

比如有个调研客户,平时开宝马 X5,周末照顾家庭要开个新势力的大六座,后排舒服了,司机不舒服啊。那我们能不能让他平时开 X5,周末开领克 900 的时候仍然给他 X5 一样的操控感?这就是领克 900 的造车逻辑,我们在突破一些中国车原来没有实现的场景。

旋转座椅,天地门,包括电动拖车钩这些,大六座 SUV 上没有中国人做,现在你看,买领克 900 的用户说这是「户外三件套」。

比如说天地门这个产品的洞察,就是来自于友商,因为友商一款大六座的后备箱,向外带点坡度,这样有两个问题,一是地库后面是墙的话,打不开后门,二是如果后备箱有西瓜这样的圆东西会滚下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天地门完美解决,首先门的开度很小,底下的地门可以不开,两个问题都搞定了。

手动天地门很好做,但体验又不够好,我们就觉得必须干出一个电动天地门,这个难度就完全是地狱级的,我们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才做好。

▲领克 900 旋转座椅对坐模式

「领克 900 的成功,是一次卧薪尝胆」

Q:领克之前并不是一家擅长做大车的品牌,之前最大的 09 轴距也是在 3 米以下,这次做领克 900 为什么一下子就越级到轴距 3160mm 全尺寸 SUV 了?

A:做领克 900 的团队,就是之前做领克 09 的团队,他们太憋屈了。

因为领克 09 本来要对标的是传统中大型 SUV 燃油车型,比如汉兰达,结果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品类,冰箱彩电大沙发,在消费者看得见的地方配置拉满,产品思维完全不一样。

我们回家或者出差,都希望住的房间大一点,买大车也是一样,第一需求就是大空间,领克 09 当时的问题是内部乘坐空间有点小。

▲领克 900 内部空间

这次 900 的团队干的最直接的工作,就是 1 毫米 1 毫米地去抠内部尺寸,因为外部尺寸已经锁死了,考虑停车位的话,5 米 2 长,近 2 米宽这些都是限定的。领克 900 的 88% 得房率就是基于 SPA Evo 架构的打造,这里用料尺寸收一点,那里的电机能不能往下再放一放,油箱可不可以做成扁的等等等抠出来的。

所以领克 900 要解决的客户第一诉求就是空间,不仅整体车内空间大,行业比较难的第三排空间也做到了同级最大,并且有平地板、长滑轨,空间更灵活舒适。

Q:2025 年是全尺寸 SUV 车型井喷的一年,原来的蓝海瞬间变成了红海市场,领克 900 目前的销量还不错,为什么领克可以在这个最考验产品力的类目第一次尝试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A:之前很多领克 09 的用户,后来买了理想,我们就去聊,知道他们要什么?我们也去看市场上的车,市场是老师,用户是老师,友商也是老师,我们好好学就行,只要虚心,没有学不会。

所以市场打开之后,我们发现产品上精耕细作的空间,比如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我们的冰箱比竞品的再大一升,竞品用电子制冷,只能到 0 度,我们就要压缩机制冷,做到零下 6 度。别人彩电是单屏幕 17 英寸,我们直接大连屏 30 英寸,两个人同时有用屏幕的需求,我们就做分屏,分屏完了会不会相互吵?那我们再做头枕扬声器。

都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全部基于场景,全部基于客户。

领克 900 确确实实把我们之前落下的课都补上了,而且领克用户有个特点,就是追求好的东西,而不是追求便宜,所以我们卖的大多是高配。领克 900 有些人说这个车不像领克,但是从购买车型的比例看,这个倒金字塔的形状,就说明买它的就是典型的领克用户。

Q:领克是有着强烈个性和年轻标签的品牌,但领克 900 作为全尺寸 SUV,其实定位偏豪华和家庭,内部怎么去平衡这种强烈个性,与家庭包容的冲突?

A:我可以给占领克购车用户大头的男性用户画一个典型用户画像,就叫「酷爸」。

什么是酷爸呢,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陪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去学习,他自己也在成长。之前我看我们的一个媒体车友,就是带着他的孩子去参加斯巴达勇士赛,非常野,非常酷的一个运动。

所以说我觉得领克的客户主体是这样的,很多成年人慢慢就没有好奇心了,领克用户仍然对各种东西充满好奇心的,愿意去看,愿意去听,愿意去尝试。领克也是一样,领克始终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始终会跟我们的用户一起去探索。

领克 900 的用户其实还是很典型的领克用户,过去他们年轻态、有个性,只是这批人现在更多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扛起了社会的责任,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没有变化。

Q:领克在基因上和布局上都很全球化,之前的领克 Z20 是先海外上市后国内上市,领克 900 作为旗舰车型,会作为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高端突破车型吗?

A:欧洲人其实不太喜欢大车。领克 08 这种对于欧洲人来说已经很大了,他们其实喜欢领克 01,Z20 这样的这种级别的车。

欧洲市场的话,我们正在进行快速调整,梳理整个网络,然后做多品牌联动,比如在欧洲尝试领克和极氪一店两面,在国内的四五线地区,也做这样的一店多面设计,甚至是领克、极氪和吉利一起,这样来满足渠道开发的需求,还有运营成本的降低。

Q:领克 900 也是国内第一款用上英伟达 Thor 芯片的车型,在此之前,领克有城区辅助驾驶的车型并不多,为什么领克 900 会这么激进抢 Thor 的首发?除了 Thor 芯片,还有用于豪华大型车的 SPA-Evo 架构技术,这些技术会下放到一些主销车型上吗?

A:领克的基因里头就有科技,比如说 08 为什么 23 年的时候能卖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突破了手车互联。

在当时整个市场上,大家都刚刚去触碰这个领域的时候,它做出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手车互联体验,在当时绝对是 Number One 的体验。

如果说 08 的成功是因为互联,那么今天要成功,必要的条件一定是智能,辅助驾驶。先不说软件,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把硬件给推上去?

所以我们去年年底就定了,直接上英伟达最新、算力最高的 Thor 芯片,抢中国首发,抢中国首销。

领克有句话是说「要么第一,要么唯一」,所以我们能做第一,就要做第一。

SPA -Evo 架构未来肯定还会做其他的大 SUV,因为已经证明这个架构可以做出很好很成功的产品,既然在这里有突破,那肯定要继续深耕和复用,理想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去学习。至于会不会做更大的轿车,这个还要继续看,比如说今年领克 10 EM-P 火了,那后面顺势做更大的轿车也很有可能。

Q: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产品理念和如今的高端新能源车型深度绑定,领克 900 在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重视程度甚至比一些新势力品牌还高,为什么在这个层面,领克的表现比新势力还新势力?

A:我觉得一句话就概括了,就是客户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即使是冰箱彩电大沙发,领克 900 也做出了更贴合用户需求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堆家具,包括电视可分屏、沙发可旋转、冰箱知冷暖,这些都充分更好的满足了全家人的用户车需求。

Q:聊了很多领克 900 在领克内部非常新非常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它有没有一些依旧很领克,带着领克基因的地方?

A:操控,这就是我的基因,大车依旧要做到好开。

还有就是安全,我要保证所有人的安全,所以领克 900 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一个观点,第三排能不能像第一排第二排一样安全,为了证明这个,我们就做了时速 100 公里的后撞测试,国标是 50 公里时速,美国是 80 公里。

▲领克 900 车身结构

我们还做了时速 100 公里的双碰,后撞之后再调转 90 度,继续撞尾部,保证两次撞击之后第三排的两个人还是安全的。这是因为高速上很可能有这样的场景,被撞打转之后有二次碰撞,所以说,安全永远没有上限,但是领克有底线,而且是行业最高的底线。

当然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之前太过于强调被动安全,这是传统车企的思维方式,现在新势力讲故事是主动安全,不撞更安全。这块我们也追得很快,AEB 别人做 120 公里时速的,我们做 130,G-AES 紧急避让别人避一次,我们可以连续避让两次。包括为什么领克这批新车全上了激光雷达,就是为了在雨雾天,强逆光下有好的感知,冗余越多越好。

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新技术放到车上,比如红外成像,再夸张一点,相控阵雷达等等,咱们工业克苏鲁嘛,很多东西很快都能普及到普通人能用到的地步。

▲领克 10 EM-P

「一个只会山寨的品牌,不适合走到全球去」

Q:虽然国产新能源在品牌、产品和市占率上进步很快,但是设计同质化,中庸化,甚至抄袭借鉴的例子也不少,这一块领克倒是没被指责,领克为什么如此坚持原创设计?

A:从小的视角来看,是因为我们的客户不想跟别人一样,他们想做不同,这是我们客户非常强烈的诉求。如果领克的车做成和其他新势力一样,那一定不是领克用户喜欢的。

当然有的品牌通过模仿市面上的经典造型,通过供应链把价格打下来,他们的用户也没什么意见,但是这条路不适合领克。

我们一开始就是原创,因为我们要走向全球,一个只会山寨的品牌,不适合走到全球去。

领克的原创也不止于外观,包括最近领克不光自研音响,还要自研声音,做有知识产权的声音,不仅仅是音乐啊,扬声器的声音,还有车上的各种提示音,比如转向,锁门警告,锁车,开锁音等等,就是说你坐上任何一款领克的车,不需要睁眼睛,一听就知道,这就是领克。

除了视觉和听觉,嗅觉啊香氛我们也会做,整体感官上都要做原创,领克品牌要有非常强的认知度标准和品牌印记。

▲领克 CCC 概念车

Q: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心在中国,所以很多合资车企开始放权中国本地团队,由本地团队完全主导研发,现在领克还是中欧两地团队吗?欧洲团队能够给予领克车型什么样不可取代的特质?

A:我们欧洲团队给我们提供最多的是设计和调性上的支持,就是我刚才说的原创设计。

领克在欧洲的设计团队,工作逻辑就很开放,走在设计潮流的前端。还有就是对品牌调性的整体把握,比如这次我们做的 Lynk Sound,就是欧洲团队和这边一起打造的,他们来提供配乐编曲录制的工作,来看到底哪些声音上车,怎么上车,以及还有一些视觉上的规范等等。

技术上的话,电池电机电控,还有智能化,新能源技术的中心肯定是在中国。

可以这么说,欧洲团队赋予了领克艺术性,国内团队更多是赋予领克技术性。

Q:在成本和经济性上,吉利的 EM-i 技术更具优势,吉利银河品牌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 EM-i 车型获得了爆发,领克会考虑推出 EM-i 车型吗,还是坚持一定的性能和驾控乐趣?

A:这个要看领克未来的产品是往经济性方向去,还是往我们认为的最好的体验方向去。

领克用户和其他品牌不一样,对美,一点点小调性是有追求的一群人,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有时候你看领克的车主,就像很会追女孩子的,很会想一些小情调,不一定要消费多贵,但会追求调性。比如出去玩一下,是住连锁经济型酒店,还是一开窗户就能看到雪山的民宿?领克车主我觉得会选后者。

Q:领克这两年也有纯电车型问世,不过现在来看,似乎大家不再认为混动尤其是增程是过渡形式,而是会长期存在的动力和能源形式,大电池小油箱成为一种共识。那么,领克对于未来汽车能源形式的思考是什么样的?

A: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在这个前提下,人们用车需求是多样性的,刚好我们聊的也是多样性公司。

为什么品牌们纷纷去做混动呢,是因为他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原来只开油车的人,不太能接受一步调到纯电。这些人很难改变原来的使用习惯,去到处找充电桩,要始终想着续航里程等等。

还有一个情况,中国有 75% 的有车家庭,是单车,一辆车覆盖所有场景,他们换纯电也是有阻碍的。

中国未来的汽车市场格局,很可能就是油、混和电,各占 1/3,油可能比例小一点,退到 30% 左右,谁也很难彻底把谁替代掉。

这个思考也反过来说,领克车型为什么这么广的原因,因为每个市场都很大,都很重要,用户需求也很强烈,所以领克都要做。

但领克主攻的是混动,因为燃油吉利内部有中国星系列,纯电有极氪。

领克可以这么说,是一个以混动为核心,目标是中国第一混动的品牌。

混动其实也有很多路线,比如领克 900,后面极氪的 9X,做大电池小油箱,以电为主,以油为辅;现在的 EM-P 其实是油电平衡,以后我们可以不可以做以油为主,以电为辅的?现在很多性能车,其实也是混动,保时捷法拉利发动机都是 V6 V8,但都在加电机来提高功率。那么像领克 03 这样性能向的车,是不是可以加个电机,零百推到 3 秒多?

Q:领克怎么看辅助驾驶成为必选卖点,但同时大家又重新认识「驾驶乐趣」这件事?二者是矛盾的,还是可以共存的?

A:对于老司机来说,二者绝对是可以共存的。对于新手来说,因为他们不会去激烈驾驶,所以我们说的驾驶乐趣并不一定可以体会到。

驾驶乐趣这个东西,随着自己开车时间慢慢变长,总有一天可以 get 到那个点,那种高速超车,或者这个红绿灯到下个红绿灯之间急加速下的荷尔蒙飙升的快感。其实也是一个人要把自己生活过精彩的一个反映,领克用户是这样的人群,所以领克一定要做驾驶乐趣。

辅助驾驶的话,就是把车回归到工具属性,不是玩具属性。工具属性也有好处,我举个例子,我的自驾游是从北京一站开到西安,再从这里慢慢自驾慢慢玩,头一天的时间我要开 1000 公里,这个时候,不就是人驾和辅助驾驾最完美的结合吗?

中国很大,路况很复杂,用车场景也复杂,这种多样性就说明,人驾和辅助驾驶并存来应付这种多样性是必然选择。

说人驾和辅助驾驶二选一,都是在强调某一种场景,回到领克向宽,要覆盖更多场景的话,那就更应该拥抱辅助驾驶。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越秀服务上半年营业收入19.62亿元,合约面积达9245万平方米

8月21日,越秀服务(06626.HK)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越秀服务营业收入为19.62亿元,商业收入3.70亿元,占18.9%,非商收入15.92亿元,占81.1%,其中商业运营及管理服务收入3.12亿元,基础物业管理收入为7.16亿元,同比增长19.2%。这是越秀服务连续第四年保持“基本盘”基础物业营收达成增速20%左右的高增长。同时,报告期内股东应占盈利2.40亿元,继续保持盈利势头。

业绩会上,管理层宣布维持50%高派息率,将业务增长切实转化为投资回报。

越秀服务2025年上半年利润表主要数据

截至报告期末,越秀服务合约面积达9245万平方米,较2024年末提升4.2%,合约项目515个,在管面积超7231万平方米,较2024年末提升4.3%,在管项目444个。越秀服务区域深耕战略是其收益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在管面积中91%位于一二线城市,公司平均物管单价约 2.8元/平方米,属于行业中高水平区间。母公司越秀地产近几年的交付楼盘也均为一二线核心城市的高品质社区,为越秀服务的高能级区域深耕打下基础。

越秀服务业务布局

越秀服务管理层表示,基础物管高增长的底层逻辑在于服务品质升级。在物业费限价政策下,“质价相符”成为行业焦点。越秀服务围绕业主需求,持续进行客户研究,结合客户痛点升维服务力,并利用数智科技驱动服务品质升级,致力于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

 首先是基础作业模式的迭代。2025年上半年,越秀服务打造“人机协同”保洁新模式,通过集中化管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品质,保洁满意度提升0.9分;同时全面推行智慧通行,以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社区安全等级与通行效率,目前近90个达到要求的项目已全部运行。

同时,管理模式也同步实现变革。在越秀服务的集成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国项目的设备运行数据,从“人盯人”管理模式转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督导。这背后靠的是自研EBA系统+RTU网关,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算法均实现100%自主可控,有效规避外部技术依赖风险,确保设备在数据安全、功能迭代及定制化服务方面具备灵活响应能力,为业务持续创新提供坚实技术保障。目前,越秀服务已实现项目穿透,完成物业驾驶舱主屏、客户满意和综合收缴分屏上线,通过后台数据倒逼一线规范作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基于此,越秀服务积极构筑与地产双向延伸的管理机制、建立对客维保的快速协同响应机制、优化早介机制、重构验收工作机制,为广大业主提供好产品。在基础物业服务方面,越秀服务持续聚焦物理、数字、人际三大触点,开展客户研究与服务设计,形成服务蓝图及任务清单,满足客户的使用价值、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

截至2025年6月末,越秀服务账面现金及定期存款为47.91亿元,较2024年末再增8900万元;同时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正,稳居上市物企“现金一梯队”。

越秀服务管理层表示,未来公司将一方面凭借越秀集团、越秀地产和广州地铁三大国企的背景优势以及多元化业务范围,拓展包括地铁物业在内的更多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关注一些上下游的投资机会,今年计划5亿元用于收并购,继续拓展业务规模。

塑胶镜头销售额显著提升,瑞声科技上半年收入再创新高超133亿丨最前线

作者:欧雪

编辑:彭孝秋

8月21日,瑞声科技(2018.HK)在新加坡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集团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133.2亿元,同比增长18.4%,再创新高。净利润同比提升63.1%至8.76亿元,主要由于光学业务盈利性持续改善,以及精密结构件业务的高速增长。

财报显示,上半年瑞声科技经营性现金流入为28.9亿元,同比增长9.1%。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净资产负债率为4.7%,账面现金为77.5亿元。

分业务来看,2025上半年,瑞声科技声学业务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1.8%;车载声学业务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14.2%;光学业务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19.7%;电磁传动与精密结构件收入46.3亿,该合并分部收入同比增长27.4%;传感器及半导体业务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56.2%。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光学业务对公司业绩贡献显著,尤其是塑胶镜头。瑞声科技CFO郭丹透露,上半年塑胶镜头销售额大幅提升,毛利率超30%,市场表现强劲,下半年这一业务还将持续向好。

郭丹进一步表示,塑胶镜头价值量提升主要得益于客户拓展和高端产品渗透率的提高。例如,6P和7P塑胶镜头以及G+P玻塑混合镜头等高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今年G+P镜头出货量预计超过1000万个,明年有望更高。这显示高端机型对G+P解决方案的认可度和市占率都在持续提升。

展望下半年,瑞声科技管理层持乐观态度,预计公司收入将保持快速增长,下半年收入同比增速有望不低于上半年的18.4%。整体来看,郭丹认为,手机和车载领域将是瑞声科技后续增长的两大稳健支柱。

手机方面,郭丹表示,尽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较为稳定,但高价值产品价值在提升。一方面,折叠机超薄趋势为声学、马达结构件等带来价值提升机会;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摄像功能和AI应用带来新需求,推动MEMS麦克风、散热等需求大大增加。

今年上半年,瑞声科技散热业务同比增长超45%至2.21亿元,产品在全球头部客户旗舰机型上快速放量。“我们是安卓手机主要供应商,去年散热销售额3亿多,今年预计翻三倍,且增长趋势将持续多年,应用范围也将拓展。”郭丹称。

车载方面,随着公司此前并购PSS后,今年紧接着又收购了初光汽车。报告期内,瑞声科技持续导入新客户以及新车型,进一步发挥集团与PSS的协同效应。定点国内某新能源品牌旗舰SUV项目,包含32扬声器、40通道功放及软件调音的音响系统,打造超豪华车载声学体验。

此外,集团收购初光汽车,其主要产品组合涵盖智能麦克风、E-call麦克风以及RNC传感器等,其中智能麦克风已实现主要车型全覆盖,强化了集团在车载声学系统解决方案的布局。

郭丹表示,公司收购初光汽车后整体表现较为稳健。初光汽车自6月起并表,预计今年将为公司贡献超2亿元营收。

“未来,汽车将成为类似手机的智能设备,其在销量、价格和市场机会方面都极具潜力,我们对其前景非常看好,并持积极态度。”郭丹称。

要被阿里分拆上市的斑马,成色几何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8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联交所公告,拟议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独立上市。


斑马智行也首次在招股书中首次公布了经营业绩、当下股权结构等关键信息。为何阿里此时选择分拆斑马智行?当前斑马智行所处的行业竞争态势如何?斑马智行接下来的经营挑战是什么?


本期《智驾雷达》 VOL.4,将带您拆解斑马智行的上市动作,并探究其所处的行业态势。


斑马智行为何拆分上市?


斑马智行诞生于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集团在2015年共同出资设立的“互联网汽车基金”。目标是将科技巨头在软件、云计算和生态系统方面的深厚积累,与国有汽车龙头企业的强大制造能力和产业理解力相结合,探索汽车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全新可能。


据招股书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斑马智行累计合作40多个汽车品牌,包括大众、宝马、上汽、一汽等,落地智能汽车超过1000万辆,2024年国内市场份额超过15%。考虑到斑马智行主要业务仅为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以及围绕系统打造的解决方案,这一市场份额已经算得上表现出色。



但经营层面的压力始终存在。根据其招股书公布的业绩资料,从2022年至今,其总体营收规模总体维持稳定,但毛利率不断下降,反映出行业中的竞争烈度不断提升。



为了保持自身的产品不落伍,斑马智行在研发上进行了大量投入,截至目前每个周期的研发费用支出都超过了自己的营收。仅凭研发费用一己之力,让斑马智行从2022年至今已经亏损了30亿现金。


斑马智行在今年一季度还进行了一次额外的减值,核心是“斑马智行认为操作系统未来能带来的收益还会下降,这部分无形资产相当于贬值了”,在用新模型重估了操作系统的价值之后,选择减值18.41亿元。让一季度账面上总的净利润亏损超过了20亿元。


截至2025年6月底,斑马智行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31.61亿元,总权益仅剩47.43亿元。


为了保证后续在人工智能方面持续、巨额的投入,仅仅依靠私募融资的资金规模和节奏,已难以支撑斑马智行面对华为、德赛西威等巨头同等级别的研发 “军备竞赛”。“上市”也就成为了斑马智行获取长期、稳定且大规模资金来源的唯一之选。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上市,斑马智行也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尤其是淡化“阿里巴巴子公司”或“上汽关联方”的色彩,吸引更多既希望获得先进技术,又对其股东背景心存顾虑的潜在汽车客户。


斑马智行成色几何?


整体来看,智能汽车时代的核心竞争,围绕着由操作系统、芯片和AI算法定义的“数字灵魂”展开。


而斑马智行的起家,就源于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AliOS操作系统。该系统的前身可追溯至2010年成立的阿里YunOS平台。通过多年的反复迭代,AliOS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车机”信息娱乐系统,进化为一个能够调度全车硬件、融合多域信息、支撑丰富应用生态的“智能中枢”。


但正如斑马智行自己在本次减值操作中强调的那样:操作系统可能会越来越不值钱,AI驱动的业务才值得重点投入。


2024年9月,斑马智行联合阿里云栖大会正式发布了全新的智舱技术品牌“元神AI”,标志着公司战略重心已全面转向由大模型驱动的AI定义座舱时代。当时喊出的口号是“每100次座舱服务唤起,不超过1次触控交互”。


在今年7月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智能座舱大模型能力评估,2025》报告,针对车控、车书、娱乐、出行、商务、生活、社交等7大高频场景,对9家主流新势力车企及AI公司的智能座舱大模型进行评估。斑马智行元神AI大模型以6项第一(其中3项满分)全面领先。


在更早之前的4月,斑马智行发布“一箭十星”交互智能体,即1个SystemAgent(系统级主智能体)+10个平台级应用Agent(场景智能体),通过星状协同架构,用户只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调用控车、外卖、娱乐等十类场景化服务,利用自然语言交流实现在车里点外卖的功能。


进展不少,但行业中的竞争依旧激烈。


如果不以严格的业务和产品来限定,斑马智行其实存在许多“模糊”的竞争对手:拥有鸿蒙OS(HarmonyOS)车载系统和ADS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华为;拥有Apollo平台的百度;座舱域控制器硬件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内外Tier 1供应商(如德赛西威、亿咖通、博世、伟世通);还有决心自研的一众车企(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等)


今年4月15日,在极氪四周年发布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CEO安聪慧就曾明确表示“智舱技术已经高度同质化”。


能否在完成上市之后,通过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加速自身的迭代速度,精准预判下一代技术方向并提前布局,必然会左右其未来的盈利能力,也将最终决定斑马智行这家公司的存活。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5000亿“准财政”工具将出,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

自今年5月以来,多地围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展政策宣讲会或者项目筹备会。近期,部分地方更是进一步梳理出入库项目清单,明确了申报基金的金额。从地方透露信息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资金规模为5000亿元,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具体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参与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

热门中概股美股盘前涨跌不一,小鹏汽车涨近6%

36氪获悉,热门中概股美股盘前涨跌不一,截至发稿,小鹏汽车涨近6%,蔚来、爱奇艺涨超3%,百度涨0.28%,拼多多涨0.08%;哔哩哔哩跌超3%,阿里巴巴跌超1%,京东跌0.55%,理想汽车跌0.47%。

美股大型科技股盘前普跌,Meta跌0.72%

36氪获悉,美股大型科技股盘前普跌,截至发稿,Meta跌0.72%,特斯拉跌0.66%,亚马逊跌0.64%,英伟达跌0.51%,谷歌跌0.5%,苹果跌0.27%,微软跌0.16%。

马斯克奥特曼中文对喷, AI 视频终于从「玩具」变成「工具」

现在刷社交媒体,你会发现一些画面精良的爆款视频,其实已经是 AI 制作的。但作为一个创作者,除了要像「抽卡」,在画面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个问题就是对白。

比如我让 AI 生成一段「唯美雨景」,这不难。但要让 AI 生成一段有情节、有对话的「雨中分手戏」,对白还得是地道的中文,这就很棘手了。

AI 生成的要么是完全的「哑剧」,需要创作者后期对口型、配音;要么是能开口说话,但语音语调不自然,充满了「人机感」和「翻译腔」,让本该感伤的剧情瞬间出戏。

这也是当下 AI 视频生成最大的挑战之一:如何处理包含对白,尤其是带有复杂情绪的中文对白。

可以说,能否搞定自然流畅的中文对话,是 AI 视频能否从一个「看个乐子」的玩具,变成真正生产力工具的关键。

百度今天发布的蒸汽机(MuseSteamer)视频模型2.0,似乎就是冲着这个核心痛点来的。它最让我关注的一个点,是全球首个中文音视频一体化生成技术,号称是吃「中文语料」长大的,能够一步到位地生成音画同步、口型精准、情感自然的中文对话视频。

为了验证它到底是真正解决了创作者的难题,还是又一次停留在宣传片里的技术展示,我决定绕开那些官方的精选案例(Demo),设计几个更接近普通人日常创作需求的「刁钻」场景,亲自探探它的虚实。

体验地址:https://huixiang.baidu.com/

从一张图,到一场有声的对手戏

百度蒸汽机这次提供了 4 款生成模型,都是从一张图生成一个视频,分别是蒸汽机 2.0 turbo、pro、lite、以及有声版;不同的模型会消耗不同数量的积分,免费用户每月登录可以获得有限额度的想象力值(积分)。

有声版可以生成 5s 或者 10s 的视频,而 Turbo 等三个版本是 5s,像素方面除了 Pro 版本支持 1080p,其他三个版本都是 720p 高清画质。

我们直接给他一张图,然后按照视频生成页面的提示,输入想要生成的视频内容和主题台词;5s 的视频,将台词控制在 20 字以内,10s 的视频字数控制在 35 字以内。

▲ 我们上传了一张马斯克和奥特曼的合照,配上提示词:两个人针锋相对,左边的人先说,「你做的AI毫无底线」;右边的人说,「你的营销才是没有底线」;由蒸汽机 2.0 有声版生成。

首先,静态照片里的马斯克和奥特曼被自然地驱动了起来,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相当流畅,并且和上传的图片基本保持一致,图生视频的基础能力还是很扎实的。

更关键的是对话部分,这个表现,必须承认,在中文口型同步上,百度蒸汽机确实做到了目前的第一梯队。嘴唇的开合,与「底线」、「营销」等一些词语的发音匹配度很高,没有明显的延迟或错位。

▲ 一张浪浪山小妖怪的首帧图,配合提示词:画面中,手持干草叉的野猪小妖抬头,满怀期待地看向身边身材魁梧的熊教头。 台词: (第0-5秒)手持干草叉的野猪小妖说: 「教头,咱们把盔甲擦亮点,打起来更有气势!」 (第5-10秒)身材魁梧的熊教头向下瞥了他一眼,不耐烦地打断道: 「有那工夫?先给我削一千支箭出来!」

在发布会上,百度特别提到,这是来自「音视频一体化」的底层生成逻辑,声音和画面是同步构思的,而非后期匹配,他们在训练时就把画面和声音放在一个模型里同步学习。

此外,还有一个「多模态潜在空间规划器」(Latent Multi Modal Planner)的首创技术;多模态很好理解,就是文本、画面、音频,Latent 是深度学习里面术语,主要是学习潜在的特征,这个技术能够自主地规划潜在生成空间里的多个角色身份、台词、以及互动逻辑等。

通俗来讲,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内置在 AI 里的导演,当给出「让两个人吵架」的指令时,它不会傻傻地让两人同时说话,而是会自主规划吵架剧本。

我们还尝试了一些东北话这样的方言,想看看在多人对话里,是不是也完全没有问题。

▲ 提示词:画面左边的蓝衣女子耳语急促而冰冷,用东北话说:「姐姐,真心是咱们的炭,也是烧死咱们的火」;画面右边的紫粉衣女子决绝地用东北话回应:「那不如,就烧得干净些」;由蒸汽机 2.0 有声版生成。

让甄嬛和沈眉庄在音视频一体化生产的模型里,说东北话确实为难了点,但是人物表情,嘴唇的动作,耳环、头饰等运动都非常自然。中文语音的细节还原度也很高,我觉得是真正做到了中文语境的深度适配。

还有这张经典的梗图,终于不是「快来品尝我新鲜的肉体」了。

▲ 一张万万没想到短片截图,提示词:画面左边带着红色帽子的唐僧,用手指着牛角的人的鼻子,非常生气的说:「还想品尝我新鲜的肉体,没门!」

百度蒸汽机确实精准地击中了,让一张图开口说话演一出对手戏,这个创作痛点。它将过去繁琐的多工具流程,简化为「一张图+一句话」的一步操作,这对于 Meme 二创、虚拟人对话、知识讲解、短剧制作等场景来说,无疑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

如果说要真正做到前段时间流行的《甄嬛传》和《让子弹飞》的视频配音演示效果,还是有些差距。但看现在的 AI 视频生成技术发展,AI 能表达更细腻、更矛盾的人类情感,我想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毕竟蒸汽机 1.0 模型还是上个月初发布的。

运镜和大场面,它能驾驭吗?

除了在中文场景下,双人有声的音视频一体化生成首创,百度蒸汽机 2.0 的另一项升级是电影级的画质和大师级的复杂运镜

之前的对话视频里,情绪、表情以及 3D 面部生成,都算得上展示了真实细腻的人物表现力。我们继续测试了广告和短剧中常见的转场、空镜,这些可以说是 AI 视频,除了对话的另一个刚需。

▲ 提供首帧图,并附上提示词:一个镜头,从书桌上的翻开的书本特写开始,慢慢向上拉起,最终定格在窗外下着雨的街景上;由蒸汽机 2.0 Pro 生成。

从生成的视频效果来看,蒸汽机把指令的遵循做得非常好。整个运镜过程,特写、向上拉、定格,执行得相当流畅,没有出现镜头乱晃或指令理解错误的问题。这也说明它对摄影术语的理解是到位的。

当 AI 学会地道中文,视频创作新的转折点来了

经过这番测试,我认为百度蒸汽机 2.0 的定位非常清晰:它并非要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 Sora 式模型,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以「中文对话」为核心突破口,将 AI 视频从一个有趣的「玩具」,推进到了一个可以交付成片的「工具」。

它绕开了单纯比拼画质和时长的内卷,把更多力气都花在了解决一个最要命、也最本土化的问题上——让 AI 视频真正「开口说中国话」,而且说得比真人还溜。

这种从「玩具」到「工具」的转变,已经在真实的创作和商业领域得到了验证。

好莱坞级视效指导姚骐,曾参与《2012》、《黑客帝国3》、《变形金刚3》等影视作品的视效工作,在国产科幻剧《三体》中打造了经典的古筝行动画面特效。这次,他就用百度蒸汽机创作了一支高品质科幻短片,其中包含 40 多个宏大复杂的特效镜头,每个镜头生成 3 次,总计生成了 120 多个片段素材,累计仅花费了 330.6 元。

▲ 发布会视频《归途》

当一个过去需要百万元级别预算的短片,其视觉生成成本被压缩到难以想象的低位时,被颠覆的不仅仅是预算,更是创作的门槛和权利。

这背后,解决的不仅是成本的问题,更是从生成一个酷炫片段到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转变。当宏大视效可以与叙事和对白无缝结合时,AI 才真正从一个特效插件,升级为创作者手里的高效率工具。

在品牌营销场景,这种模式也打破了常规的视频制作流程。比如伊利倍畅需要为一款羊奶粉制作宣传片《漂「羊」过海来看你》,传统方式不仅周期一般需要 4-6 周,而且要用实拍呈现「小羊莎莎」坐热气球环游荷兰草原和高科技工厂的奇幻之旅,成本和难度都极高。

但这次制作团队利用蒸汽机,将这些实拍难以完成的奇幻场景,通过风格化的 AI 渲染来实现。更重要的是,AI 将荷兰奶源、益生菌配方等硬核卖点,流畅融入了叙事中,制作周期缩短到了几天之内,画面不违和,同时表达了品牌的理念。

无论是专业大神,还是无数中小创作者与品牌方,相当于都获得了「赛博神笔」。你只需要「一张图+一句话」,就能让静态的兵马俑活过来打电话,或者让张飞一边绣花一边跟你唠嗑。这种创作门槛的消失,正在重塑内容行业的成本公式和竞争规则。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瑞士军刀。目前它在非对话的纯视觉特效上,生成视频的时长也还有限制,音色风格的选择也可以更丰富。

但在快速迭代 AI 产品浪潮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产品,反而能更快落地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才更有意义。 百度蒸汽机没有陷入技术军备竞赛的虚荣,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务实、更贴近市场的路。它就像一个专注于把钉子敲好的锤子,虽然不能刨木头,但在「敲钉子」这件事上,它做到了极致。

看着 AI 生成的角色在我面前侃侃而谈,却没什么「人机感」,那种奇妙还是会忍不住涌上来。工具终将隐形,而创意永远闪耀。蒸汽机所做的,就是把那个曾经无比昂贵、属于少数人的导演梦,还给了每一个有话想说的人。

现在,我们已经不缺好的工具,只是缺少新鲜的创意;而与众不同的创意,来自一次次的尝试。

文|李超凡、张子豪

文章内视频浏览点击此链接访问:https://mp.weixin.qq.com/s/cy7m7e97AVVo5VqUcnS0_w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特朗普施压,美联储理事库克拒绝“因霸凌辞职”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来加大对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决策层施压。除一再批评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坚持不降息的立场,他20日又公开向美联储理事莉萨·库克“喊话”,要求库克辞职。“库克必须辞职,现在!!!”特朗普在其自创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写道。她在致法新社的一份声明中说:“我无意因为一个帖子提出一些问题就被霸凌到辞去职务。”但她表示会严肃对待有关其个人财务历史的问题,“收集准确的信息,回答任何合理的问题,并提供事实”。(新华社)

叮咚买菜:第二季度实现65亿元GMV ,Non-GAAP净利润同比增长23.9%

36氪获悉,叮咚买菜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叮咚买菜二季度实现GMV 65亿元,同比增长4.5%;营收实现59.8亿元,同比增长6.7%。在盈利方面,Non-GAAP标准下的净利润为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9%,同时在GAAP标准下也实现了1.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9.7%。

快手CFO金秉:预计2025年可灵AI全年收入将较年初目标翻倍

8月21日,快手科技举行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电话会。快手CFO金秉透露,目前可灵2025年全年收入预计比今年初目标翻倍,这使公司坚定了在可灵AI上进行长期投入的决心。基于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在年中也追加了可灵AI在推理算力方面的投入,预计可灵AI相关的2025年Capex上的投入较年初预算也实现了翻倍。此外,金秉表示:“预计集团AI整体投入对全年利润率的影响依然还是在1%—2%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尽管增加了在AI上的投入,但依旧有信心实现全年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同比保持平稳的目标。”

帝欧家居:拟5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

36氪获悉,帝欧家居公告,公司拟使用自有及自筹资金5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水华未来”,分步实施,5年内完成实缴。新公司将作为公司人工智能相关业务的实施主体和产业孵化中心,采取“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相结合的双轮驱动策略,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分阶段地推进公司战略,实现公司由传统制造企业到全栈式工业智能服务商的转型。

Stripe预测:至2030年将有82%亚洲企业计划采用AI驱动的销售渠道

36氪获悉,金融服务公司Stripe于今日“Stripe新加坡巡展”中集中展示了基于AI及海外稳定币的创新产品及应用。其宣布扩大市场准入,推出全新支付方式和Terminal S710读卡器,并在支付、营收及嵌入式金融工具方面带来50多项升级。同时Stripe预测,未来互联网商业的核心入口将从传统网站转向AI原生交互界面,至2030年,82%的亚洲企业计划采用AI驱动的销售渠道,其中50%预计至少部分销售将通过这些新渠道完成。

经济最艰难的时刻过去了吗?复苏何时出现?

从2021年开始,我国经历了连续4年地产下行后的阵痛期,“经济的曙光何时才能到来”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想要走出经济的失速循环,通常需要经历债务消化、结构调整与重建信心这三步,也就是经典的复苏三段理论。今天这个视频就让我们来详细分析经济复苏的三部曲,我们都分别进展到了哪里?又遇到了哪些矛盾?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