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韦尔股份:拟变更证券简称为“豪威集团”
移动照明公司傲雷科技发布三款新品,正式发展中国市场
零跑汽车:一季度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187.1%
林海股份:新品开发项目均按计划推进
香港与内地签署“单一窗口”合作安排
花旗集团突发减员,上海超200名IT员工合同到期未续约
圆通速递:4月快递产品收入57.55亿元,同比增长16.32%
富卫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2连板百利电气:“可控核聚变”相关业务收入金额较小
2连板华夏幸福:经营情况正常,不存在未披露重大事项
报告:曙光存储居中国AI存储市场份额榜首
我武生物:皮炎诊断贴剂02贴临床试验申请获批
华为折叠电脑,一个苹果微软都想做的产品
在刚刚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以及 MateBook Pro 两款鸿蒙电脑新品,以及包括 Nova 14 在内的手机、电脑、智能眼镜等一系列产品。
最重磅的产品,当然是形态颇为另类的 MateBook Fold 折叠电脑。
继 Pura X 阔折叠手机之后,华为再一次借助鸿蒙系统,抢先苹果和微软,做出了一台「折叠屏电脑」。
MateBook Fold:超大屏鸿蒙电脑一体机
华为 MateBook Fold 展开后屏幕尺寸为 18 英寸,比例为 4:3 ;合上后为 13 英寸,比例为 3:2,厚度 7.3 毫米,整机重量 1.16 千克,机身自带一个小支架,支持横屏立于桌面。
屏幕方面,MateBook Fold 采用了全球最大的双层 OLED 显示屏,也是行业中首次采用 LTPO 技术的电脑显示屏,支持自适应刷新率。这块屏幕 HDR 峰值亮度为 1600nits,分辨率为 3.3K。
华为为 MateBook Fold 提供了三种交互方式:
- 和一个键盘和触控板的配件配对使用,类似笔记本的「C 面」
- 折叠双屏使用,支持 30-150 度悬停,上下双屏显示不同的内容,或者将一个屏幕模拟为键盘和触控板,线性马达提供触感反馈
- 作为一块大平板,直接使用手势和触控使用
其中最激进的尝试,当属这个全触控键盘。
MateBook Fold 可以和普通笔记本一样展开,下方屏幕可以变成键盘,键入时通过线性马达的振动,模拟真实键盘的回弹触感。
这虽然解决了触控键盘缺少反馈的问题,但依旧缺乏凸起的键帽作为盲打的参考,或许最终也只能作为一种备用方案,难以独挑大梁。
因此,华为还为 MateBook Fold 准备了一个带有触控板的外接键盘,化身小一体机。
折叠 PC 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新鲜,联想、惠普都已经推出过类似的产品,而华为 MateBook Fold 的优势,在于这个能「自适应」新设备形态的鸿蒙系统。
由于鸿蒙系统和鸿蒙应用根据形态变化的特性,华为 MateBook Fold 可以「上下分屏」使用:比如哔哩哔哩可以上屏看视频,下屏刷评论,或者开会时上屏可以投屏,下屏看笔记内容,等等。
还有一些全新的触控交互:「三指甩屏」,可以快速地把应用窗口,在上下两个分屏之间切换;「五指张开」,将窗口快速放大全屏,甚至瀑布屏浏览。这些交互解决了 Windows 平板模式中窗户管理的一些痛点。
而鸿蒙电脑本身就支持一些类似平板电脑的触控板操作,比如「三指上滑多任务」等等,非常适合 MateBook Fold 的触控操作。
除了 MateBook Fold,华为也正式发布了形态更传统的鸿蒙电脑笔记本产品 MateBook Pro,我们已经提前上手了这款电脑。
鸿蒙系统,天生就适配折叠屏
对于「折叠电脑」这种产品形态,同样手握操作系统的苹果和微软其实一直都有想法。
六年前,微软就展示过「双屏电脑」Surface Neo,搭载 Windows 10X,能够当作两块屏幕的平板使用,或者让下屏幕搭配实体键盘作为笔记本的 C 面。
▲ 图源:Bloomberg
而根据爆料,苹果正在开发一款 18-20 英寸的折叠大屏设备,预计为 iPad + Mac 的混合产品,但不清楚会搭载 macOS 还是 iPadOS。
▲ 图源:图源:9to5Mac
比起传统的笔记本,这种设备其实要更接近平板,但同时又要求具有足够的桌面级生产力。
这样来看,鸿蒙电脑反而具有了 Windows 和 macOS 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个脱胎于平板电脑的系统,即使针对桌面端的键鼠交互进行了重构,也依旧保有了触控交互的支持。
反观 Windows,虽然已经对触控支持超过十年,但现在的体验依旧一言难尽,并且触控和键鼠之间有着极强的割裂感。而目前的 Windows 可折叠 PC,也因为适配的问题,系统体验不够自然。
▲ 图源:联想 ThinkPad X1 Fold,图源:Laptop Mag
而苹果 macOS 从来不是一个为触控准备的平台,iPadOS 目前依旧欠缺了足够的桌面交互能力,如果要做可折叠的触控电脑,似乎用哪个平台都差了点意思。
当然,鸿蒙电脑最大的短板在于这个刚起步的软件生态,不过对于笔记本和平板界限模糊的 MateBook Fold 而言,使用兼容平板应用的体验,应该会比 MateBook Pro 要更好。
如果说软件各有长短,那么多年来折叠屏设备形态的探索,成了华为的另一个优势。
从华为 Mate X,到「三折叠」Mate XT 非凡大师,再到「阔折叠」Pura X,不管是基础的硬件技术,还是设备形态和功能的探索,可以说在「折叠设备」的领域,华为都有不少经验累积。
简而言之,就是操作系统更成熟的厂商,在硬件上的探索没有华为丰富;而硬件玩得更花的其他 OEM 厂商,手上又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只是就目前来说,MateBook Fold 更像是一个便携的大屏一体机,比较适合差旅办公的商务场景,没能和 Windows 阵营在交互上拉出太大的距离,缺少了 Pura X 那种乍一看很怪,但仔细一想又自有妙处的感觉。
比如,在上下折叠使用时,利用下方的屏幕显示多任务小窗口,或者一些辅助输入的文件素材等等,而不是单纯一个键盘。
现在的华为鸿蒙设备,有点让人想起来以前的微软:推出了打破平板和笔记本的界限的 Surface 产品,在后期更是有 Surface Duo、Surface Neo、Surface Studio 等等形态各异的尝试。
▲ Surface Laptop Studio
而刚好在 MateBook Fold 发布之前,就传来了 Surface Laptop Studio 停产,并且可能不会有迭代的消息,不少媒体猜测,Surface 未来的产品形态,可能会逐渐趋于保守,聚焦于平板和笔记本。
另一边落寞收场,这边又踏上了类似的新征程。至少目前,华为手握自研系统、硬件,还有一个逐渐成形生态的鸿蒙,更有潜力走得更远。
从 Pura X 「阔折叠」手机,到 MateBook Fold ,进入「鸿蒙设备元年」的华为,少了限制,对设备形态的探索更加大胆,也让人更加期待接下来登场的「变态」鸿蒙设备。
最后,附上发布会上全部新品的价格:
MateBook Fold:
- 32GB RAM + 1TB ROM:23999 元
- 32GB RAM + 2TB ROM:26999 元
MateBook Pro:
- 24GB RAM + 512GB ROM:7999 元
- 32GB RAM + 1TB ROM:8999 元
- 32GB RAM + 1TB ROM:9999 元
- 32GB RAM + 2TB ROM:10999 元
华为 nova 14 系列手机,搭载鸿蒙 5 系统:
- nova 14:256GB 存储,起售价 2699 元
- nova 14 Pro:256GB 存储,起售价 3499 元
- nova 14 Ultra: 256GB 存储,起售价 4199 元
可穿戴新品:
- WATCH FIT 4 Pro:2099 元起
- WATCH FIT 4 :999 元起
- 华为儿童手表 5 Pro:1198 元
- 华为首款耳挂耳机 FreeArc:799 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首华燃气:拟通过市场化方式购买铝土矿资源
东珠生态:联合签署35亿元EPC工程总承包合同
AI 生成的「亡者证言」,冲击法庭的伦理边界
对那个朝我开枪的男人,我想说:很遗憾那天我们在糟糕的情况下与彼此遭遇。没准下辈子我们能成为朋友……我相信原谅,相信上帝会宽恕,到现在依然如此。
Chris Pelkey,一位枪击案受害者,对法庭如是说道。
但这并不是他本人。他在 2021 年的一次路怒枪击事件中,已经不幸去世。
庭审现场上播放的,是以 Pelkey 的形象和声音制作的 AI 视频。
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面:法官采纳了这段由 AI 生成的受害者影响陈述,作为量刑阶段的证词。
这是今年 5 月 1 日发生在亚利桑那州某县级高级法院的一次庭审,在刑事犯罪法庭,乃至整个英美法世界,引发前所未有的震荡。
这也创造了 AI 生成内容作为证词提交到法庭,并且被法庭采纳的先例。
这次庭审在 YouTube、Reddit 等平台引起轩然大波,大批网友表示对法官采纳这段 AI 证词的决定表示难以理解,
有人认为当值法官 Todd Lang「愚蠢」,应该被上级部门剥夺法官资格。
有自称是律师的网友对此表示震惊:「如果我雇人在庭审现场做相似的事情,不但会被当庭制止,甚至还会被律师协会调查。」
乍一听,一个法庭采纳由 AI 生成的,代替已经死去的受害者发表的证词,的确荒谬又愚蠢。这些网友们的反对态度,完全有理由。
但考虑到这条证词视频由受害者家人制作,并且同时并未遭到被告方和法庭的反对——情况也的确略微蹊跷,似乎另有隐情。
让我们深入了解这次令人难以置信的庭审。
AI 亡者证词的背后:爱与宽恕
萌生制作 AI 视频作为证词的想法时,Stacey Wales 就明白,这个做法势必争议滔天。
连自己的丈夫一开始都难以接受,觉得她「可能有点过分了」。
Wales 是本案的受害人、路怒枪击事件中的死者 Chris Pelkey 的妹妹。她和丈夫都从事科技行业,对 AI 生成工具并不陌生。
被告应该得到法律的制裁,受害者一方也都希望法庭能够给出最大限度的量刑以宽慰 Pelkey 的在天之灵。Wales 希望枪手 Gabriel Horcasitas 在监狱里度过后半生,或者至少法官能够以过失杀人罪的顶格量刑,对被告进行宣判。
但她同时也认为,哥哥的在天之灵或许不会这样想。
前思后想了整整两年,和数十位哥哥的生前友人聊过之后,Wales 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兄长,也无比确认一件事:
她自己不一定能原谅被告,但哥哥一定会原谅他。
斯人已逝,没有什么能让 Pelkey 起死回生。但至少 AI 能给哥哥最后一次表达自己的机会——Wales 这样想,并最终说服了丈夫。
她明白,如果决定要做这件事,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地处理,如果视频的脚本不好,效果会差之千里。
说干就干:她整理了多年以来访谈记录里大量的侧面描述,提炼出了自己认为最接近哥哥的样子,以及他可能会最终在法庭上说的话,写出了脚本。
他们采用 Pelkey 的遗像照片,使用 Stable Diffusion 和 LORA 微调来生成视频。过程中遇到了效果失真的情况,比如 Wales 希望哥哥能在视频里最后一次,向他爱和爱他的人们「笑一下」,但照片里盖住脖子的长胡须很难处理。他们不得不「修整」一下胡子,修掉了卡在帽子上的墨镜,才让生成视频里 Pelkey 的样貌和笑容更加真实。
最终生成的视频并不十分完整、连贯,中间有明显的中断和剪切痕迹。但这并不重要,Wales 在视频里,重现了哥哥的音容笑貌,结果令她满意。
「大家好。首先澄清一下,我是利用照片和声音资料,通过 AI 生成的 Chris Pelkey。今天我以数字再生的方式和大家见面,希望能够分享一下我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Pelkey 的数字孪生,在视频的开头说道。
从这条 AI 生成的视频中,人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完整的 Pelkey:他曾在美国陆军服役,驻扎在条件恶劣的战区;他热衷于钓鱼,蓄须但并不邋遢,几乎符合人们对于粗犷的退伍军人的一切刻板印象。
他热爱上帝,热爱生命,热爱身边人,用信仰和爱作为人生在世的唯一信条。
「对 Gabriel Horcasitas,那个朝我开枪的男人,我想说:很遗憾那天我们在糟糕的情况下与彼此遭遇。没准下辈子我们能成为朋友……我相信原谅,相信上帝会宽恕,我一直相信,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在视频中,Pelkey 的数字孪生也没忘了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开两句玩笑:「老去是一样奢侈的礼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现在我没有机会了,但这张滤镜照片能够让你们看到,年老力衰的我长什么样。有没有吓到你们?」
争议焦点:AI 证词是否应该、何时可以被法庭采纳?
西方社会更流行尊重他人自主意志的观点。但网友对这一事件的争议不在于死者家人制作了这条视频,而是在于视频被提交到法庭。
不仅如此,被告人律师以及法官在现场也没有提出反对。
更离谱的是,法官不知为何,决定采纳了这条视频作为证词。
一般认为,不在场者,且非自己意志驱使所发表的言论,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都不能也不应该作为证词。
此前从来没有过 AI 生成证词被采纳的先例;一些其他案件中出现过类似的 AI 生成内容被提交到法庭的情况,不但没有被采纳作为证据,且始作俑者都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不是被控藐视法庭,就是被责令罚款。
这起过失杀人案,很特别吗?
别说,还真有点不一样。
与大陆法系的定罪量刑一体化不同,英美法采取定罪和量刑的程序分离原则。本案的定罪阶段已经完成,被告人已无法脱罪,庭审进入了量刑阶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作为受害者之一 Wales 才向法庭提交了这条视频。
更准确一点来说,这条 AI 生成的视频证词,正因为在量刑阶段提交到法庭,所以不构成刑事意义上的「证据」。
在量刑阶段,控方可以寻找证人(例如作为死者家属的 Wales)提交证词,来帮助法庭更好了解案件造成的伤害,从而达成控方期待的量刑水平。反之亦然:辩方也可以找证人来提交品行证明书,对被告人进行美化,从而减低量刑——即便这些证人与案情本身并无关联。
简而言之,量刑阶段的证词,是为了影响法官对于有罪之人量刑严苛程度的判断,这也是法庭允许的。
然而在本案中,大部分旁观者可能都忽略了一组细节:庭审记录显示控方主张 9 年刑期;Wales 在她自己的证词中要求法官给予 10 年零 6 个月的顶格量刑;但从 Wales 制作的 AI 视频中,Pelkey 的数字孪生似乎已经原谅了被告人。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法官 Todd Lang 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个 AI,并从中听到了宽恕的意味。
看完视频后,他对 Wales 说,「你的证词告诉我你很愤怒,你主张了最高量刑。然而即便这是你想要的,你还是允许 Chris 说出心里话——你认为的版本。我没有听到他要求最高量刑。」
最后,法官给予了 10 年零 6 个月的最高量刑。被告人也已经就量刑程度提出上诉。
滑铁卢大学教授、AI 法律研究者 Maura Grossman 指出,考虑到本案是法官审判庭 (bench trial) 而非陪审员法庭 (jury trial),且提交的 AI 视频并不是刑事意义上的「证据」,所以视频的影响力对于案件比较有限,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教授 Gary Marchant 认为,和那些使用 AI 编造不存在的案例或法条的恶意行为相比,这种由 AI 生成,尽力、真实呈现受害者声音的证词,并不存在恶意,因而不太需要反对。
即便如此,本案中对于 AI 生成证词的使用,特别是证词被采纳这一突发情况,还是创造了一个具有轰动性和争议性的先例。
法庭是对虚假信息高度敏感的严肃场合。英美法又是一个大部分时候遵循判例法制度的法系。AI 生成的资料是否可以,何时、何种场合可以被法庭采纳为有效证词,听上去是一个极度复杂和困难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旁观者认为法官的决定过于草率。
但至少 Wales 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们希望能够感动法官。我们的目标是还原真实的 Chris,展现他生而为人的样子,」她说。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